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_构造背景_时空分布和主要类型
西昆仑造山带三叠纪花岗岩类时空分布、岩石成因及其构造背景

西昆仑造山带三叠纪花岗岩类时空分布、岩石成因及其构造背景西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发育大规模的花岗岩类,这些花岗岩类记录着青藏高原的早期演化历史,同时在西昆仑发现大量与这些花岗岩类有成因联系的铅锌矿床和锂矿床。
然而,人们对西昆仑造山带花岗岩类的研究还很缺乏,这一问题在造山带东段(三十里营房-大红柳滩一带)和西段(乌孜别里山口-布伦口一带)尤为突出,这些地区的花岗岩类还缺少精准的同位素年代学约束,这严重影响人们理解西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和成矿规律。
因此,我们对西昆仑造山带东、西段的8个花岗岩体和2个闪长岩体进行了系统的野外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矿物化学、地质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综合分析,并探讨了它们的岩石类型、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
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这些岩体均是形成于三叠纪,综合前人对西昆仑造山带中段三叠纪花岗岩类的研究资料,本文探讨了西昆仑三叠纪花岗岩的时空分布、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取得如下成果:1.通过精确的锆石U-Pb定年,将前人认为属于燕山期的三十里营房-大红柳滩岩浆带重新厘定为晚三叠世。
同时将造山带西段的3个花岗岩体的成岩时代确定为晚三叠世,这表明三叠纪花岗岩类在西昆仑造山带分布十分广泛,西至乌孜别里山口,东到奇台达板,绵延整个西昆仑造山带。
2.位于西昆仑造山带西北部的玉其卡帕岩体为形成于早三叠世(<sup>2</sup>43Ma)的I型花岗岩,从岩体东部到西部岩石的Si<sub>2</sub>O升高(67.11<sup>7</sup>7.83 wt%),分异程度加深,主要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
岩体东部和西部有一致的锆石U-Pb年龄(243Ma)和同位素组成,表明它们是同一岩浆事件的产物,岩石形成过程经历了钾长石、斜长石、褐帘石、锆石和磷灰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
玉其卡帕岩体与西昆仑造山带中段和东段的中-晚三叠世I型花岗岩有一致的Sr-Nd-Hf同位素组成,表明它们有相同的源区和成因。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__后碰撞伸展成矿作用

2006年12月Dec.,2006 矿 床 地 质 MIN ERAL DEPOSITS第25卷 第6期Vol.25 No.6文章编号:0258-7106(2006)06-0629-23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Ⅲ.后碰撞伸展成矿作用Ξ侯增谦1,曲晓明2,杨竹森2,孟祥金2,李振清2,杨志明1,郑绵平2,郑有业3,聂凤军2,高永丰4,江思宏2,李光明5(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2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3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 430074;4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5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南地质调查中心,四川成都 610082)摘 要 “后碰撞”作为大陆碰撞造山作用的特定过程,以其重要的构造演化标示性特征和强烈的爆发式金属成矿作用,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但涉及后碰撞的一系列重要地质问题,如后碰撞期的构造特征与演化历程、岩浆发育序列和岩石构造组合、伸展成矿作用与矿床系列组合等,尚未得到清楚完好的识别、理解和阐示。
文章系统研究和总结了青藏高原后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特征,提出了后碰撞伸展成矿作用的构造控制模型。
研究表明,现今处于后碰撞阶段的青藏高原,中新世以来主要经历了两阶段发育历史。
后碰撞早期阶段主要发生下地壳流动与上地壳缩短(>18Ma):下地壳塑性流动并向南挤出,在藏南地区形成EW向延伸的藏南拆离系(STD)和高喜马拉雅,上地壳强烈逆冲推覆,在拉萨地体发育EW向展布的逆冲断裂系;晚期阶段主要发生地壳伸展与裂陷(<18Ma):垂直碰撞带的EW向伸展,形成一系列横切青藏高原的NS向正断层系统(≤1315Ma)及其围陷的裂谷系和裂陷盆地。
后碰撞岩浆作用以形成钾质-超钾质火山岩、钾质埃达克岩、钾质钙碱性花岗岩与淡色花岗岩为特征,集中发育于冈底斯构造-岩浆带和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
淡色花岗岩与藏南拆离构造有关,其他钾质-超钾质岩浆活动则与EW向地壳伸展有关。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__晚碰撞转换成矿作用

2006年10月Oct.,2006 矿 床 地 质 MIN ERAL DEPOSITS第25卷 第5期Vol.25 No.5文章编号:0258-7106(2006)05-0521-023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Ⅱ.晚碰撞转换成矿作用Ξ侯增谦1,潘桂棠2,王安建3,莫宣学4,田世洪5,孙晓明6,丁 林7,王二七8,高永丰9,谢玉玲10,曾普胜5,秦克章7,许继峰11,曲晓明5,杨志明1,杨竹森5,费红彩5,孟祥金5,李振清5(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2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82;3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 100037;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5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6中山大学,广东广州510275;7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 100085;8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9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10北京科技大学,北京 100083;1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40)摘 要 许多古老造山带的碰撞造山过程,因从晚碰撞向后碰撞的转换,既不清楚,又难以界定,常被分为碰撞和后碰撞2个阶段。
文章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具有明显的3段性,由此将碰撞造山过程分为主碰撞(65~41Ma)、晚碰撞(40~26Ma)和后碰撞(25~0Ma)3个阶段。
其中,晚碰撞造山作用发生于印度与亚洲大陆的持续汇聚和SN向挤压背景之下,以陆内俯冲、大规模逆冲推覆、走滑断裂系统的发育为特征,导致了区域尺度的地壳缩短及藏东富碱斑岩和碳酸岩-正长岩、藏北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的大规模产出。
晚碰撞期成矿作用强烈发育,主要集中于高原东缘的构造转换带,成矿高峰期集中于(35±5)Ma。
现已识别出4个重要的成矿事件:①与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有关的斑岩型Cu-Mo(Au)成矿事件,形成著名的玉龙斑岩铜矿带(40~36Ma);②与碳酸岩-正长岩杂岩有关的REE成矿事件,在二叠纪攀西古裂谷带内发育勉宁—德昌喜马拉雅期REE成矿带(41~27Ma);③与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有关的热卤水型Pb-Zn-Ag-Cu成矿事件,集中产出于兰坪盆地,形成大型Pb-Zn-Ag矿集区(40~30Ma);④与大规模剪切系统有关的剪切带型Au成矿事件,形成著名的哀牢山大型Au矿带(63~28Ma)。
青藏高原的地质结构和自然地理特征

青藏高原的地质结构和自然地理特征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区域,地理位置位于中国西南部。
它绵延纵横,地域广阔,带有壮丽景色和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
青藏高原的地质结构与其壮丽的自然地理特征密不可分。
地质学家认为,青藏高原形成于约6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晚期,通过亚欧大陆的碰撞和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相互挤压形成。
这个过程中,地壳发生了巨大的抬升和挤压,形成了青藏高原的巍峨山脉和峡谷。
因此,青藏高原也被誉为“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特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海拔和地形特征。
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其中包括一些山峰和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和昆仑山脉。
这些山脉不仅给高原增添了宏伟的景象,还起到了天然屏障的作用,保护着高原内部的生态系统。
除了山脉,青藏高原还拥有广阔的高原草原、河流和湖泊。
高原草原是青藏高原上典型的自然地理特征之一,覆盖着广阔的地域。
这里有着茂密的青稞和野花,悠闲的牦牛和藏羊漫步其中。
在高原的某些地区,还可以找到冰川和雪峰,形成了壮丽的冰川景观,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和摄影爱好者。
青藏高原还是亚洲重要的水源地之一,其冰川和湖泊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其中,位于高原中部的纳木错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而最大的冰川则是位于乌鲁木齐河流域的维西梅里巴冰川。
这些湖泊和冰川的形成既源于地质结构,又源于高原自身的地理条件,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高原的气候也是其自然地理特征之一。
由于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内陆,受到温带季风和地形气候的影响,其气候变化十分剧烈。
在高原的不同地区,可以体验到从寒冷干燥的高寒气候到温暖多雨的亚热带气候的巨大差异。
这种气候多样性也导致了高原植被的多样性,从高寒草原到森林,再到亚热带的灌木和树木。
总之,青藏高原的地质结构和自然地理特征使其成为地球上一处独特的区域。
其高山、冰川、湖泊和草原,以及多样的气候和植被,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探索和欣赏之旅。
对于地理学家和旅行者来说,青藏高原无疑是一片令人神往的土地,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

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一、本文概述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地质构造吸引了全球科学家的目光。
作为地球上最大、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涉及了复杂的地壳运动和动力学过程。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地质现象的本质和机制。
文章将首先概述青藏高原的基本地质特征和构造格局,包括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的地体拼合事件以及碰撞造山过程。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青藏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包括地壳增厚、地幔对流、板块俯冲等因素的作用。
通过对这些深部驱动力的详细分析,文章将揭示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质过程和机制,以及这些过程对区域乃至全球地质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本文还将关注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过程中的岩石圈、软流圈以及地幔等深部结构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如何影响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地质演化。
通过综合研究,文章将提出新的观点和认识,为理解青藏高原乃至全球大陆动力学过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以期为推动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演化,深受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的影响。
地体拼合是指不同地块或地体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通过断裂、滑脱、碰撞等过程,最终合并形成一个更大规模的构造单元。
这一过程不仅塑造了青藏高原现今的地貌格局,也深刻地影响了区域乃至全球的气候、生物和环境。
在地质历史的长河中,青藏高原经历了多期的地体拼合事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拼合。
这一事件发生在约50 Ma前,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和变形。
这次拼合事件不仅形成了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也奠定了高原现今的基本构造格局。
青藏高原的形成还与其他地体拼合事件密切相关。
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与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研究

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与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研究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与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研究摘要:碰撞造山带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地壳构造带之一,其构造演化与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通过对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碰撞造山带中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为进一步了解碰撞造山带形成机制和矿产资源勘探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碰撞造山带;构造演化;矿产资源;分布规律1. 引言碰撞造山带是指两个大陆板块或大陆与岛弧之间的冲突和碰撞形成的山脉带。
在地球历史长期演化过程中,碰撞造山带发挥着重要的地质作用,不仅对地壳和岩石圈结构进化起到促进作用,还聚集了大量的矿产资源。
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和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的研究对于认识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成岩过程,探索矿产资源储量和分布情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前碰撞阶段、碰撞阶段和后碰撞阶段三个阶段。
前碰撞阶段主要是两个板块接近过程中,通过挤压、剪切和扩张等活动形成的造山前构造,其特征是褶皱构造和逆冲断层的发育。
碰撞阶段是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后的构造过程,特征是发育强烈的逆冲断层和侵入性岩浆活动,造成地壳厚度的增加和变形的加剧。
后碰撞阶段是碰撞造山带经历了碰撞过程后的构造演化过程,特征是地壳的伸展和变薄以及火山活动的衰减。
3. 矿产资源形成与分布规律3.1 碰撞造山带中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碰撞造山带是金属矿床的重要富集地带,其形成与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
首先,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活动促进了岩浆的侵入和矿质的析出,使得金属矿床得以形成。
其次,板块碰撞过程中的应力和温度变化导致了岩石中的矿物相变,进而形成了金属矿床。
最后,碰撞造山带的盆地沉积物中富含金属元素,经过热液活动和变质作用的影响,形成了金属矿床。
3.2 碰撞造山带中非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分布规律除了金属矿床外,碰撞造山带中还聚集了大量的非金属矿床。
青藏高原南部与东南部重要成矿带的大地构造定格与找矿前景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北京 & # # % % % D E% #云南省地质调查局 & 昆明 & $ " : % % : #
内容提要 ! 印度’亚洲汇聚 9碰撞过程经历了新特提斯洋盆滋生 ( 消减和俯冲 ( 亚洲南缘增生造山以及印度’亚洲 ( ) ( ) 碰撞造山和青藏高原的隆升 & 在青藏高原南部和东南 部 造 就 了 ) 冈 底 斯 火 山 岩 浆 带* 雅 鲁 藏 布 江 缝 合 带* 喜马 & 拉雅碰撞造山带 * 和大量物质向南东逃逸的 ) 三江侧向 挤 出 地 体 群 * 以及相应形成具有重大找矿突破战略前景的 ) ( ) ( ) $本文通过对四大成矿带的大 冈底斯成矿带 * 雅鲁藏布江成矿带 * 特提斯喜 马 拉 雅 成 矿 带 * 和) 三 江 成 矿 带* 地构造定格讨论了与资源前景相关的科学问 题 & 提出 ) 冈底斯成矿带* 中的岛弧型斑岩铜金矿具有找矿的重大潜 力( 重视藏东 + 滇西地区的俯冲 9碰撞型岩浆 成 矿 专 属 性 研 究 % 提出扩大西藏罗布莎铬铁矿矿集区的 开 发 规 模& 以 及在西部阿里地区的大型超基性岩体中寻找新的铬 铁 矿 远 景 地 的 思 路 % 在三江多阶段成矿作用的叠合型矿床中& 集中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成矿类型 & 关注与斜向碰撞有关的走 滑 剪 切 带 对 成 矿 作 用 的 制 约 机 制 %需 进 一 步 确 定 特 ’ 提斯喜马拉雅矿化带与藏南拆离系关系和重视始 + 中新世高 . 斑# 岩的成矿专属性及找矿前景 $ F G 花岗 " 关键词 !构造 %成矿带 %找矿勘探 %喜马拉雅造山带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冈底斯
造山的高原-青藏高原巨型造山拼贴体和造山类型

造山的高原-青藏高原巨型造山拼贴体和造山类型
造山的高原-青藏高原巨型造山拼贴体和造山类型
青藏高原是一个巨型碰撞造山拼贴体,它的形成与始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洋盆的先后开启、消减、闭合以及古大陆的裂解、诸地体的移动、会聚和拼合有关.造山类型形成于不同时期海(洋)盆俯冲、地体碰撞和陆内会聚的不同阶段.多地体/多岛弧/多弧前海的构架表明,诸多的俯冲型山链可以产生在地体边界的活动陆缘一侧,古特提斯南、北两洋盆的双向俯冲构筑了双向俯冲型山链;碰撞型山链由于地体边界与块体驱动方向的几何学关系形成"正向碰撞型"和"斜向碰撞型"造山类型."斜向碰撞型山链"与走滑断裂的形成、规模及其运动学直接相关.50~60 Ma印度/亚洲碰撞不仅形成青藏高原造山拼贴体的最后成员--喜马拉雅山链,而且在拼贴体的北缘由于陆内俯冲作用使早期形成的山链在整修后又一次崛起.青藏高原的周缘山链铸成屏障与外侧的克拉通相隔.青藏高原巨型碰撞造山拼贴体的形成是亚洲大陆自北往南的增生和造山迁移的生长结果,其所反映的活动长期性、非原地性、俯冲/碰撞/陆内造山类型的多样性、碰撞造山的多期性以及造山的复合叠置性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复合山链(或造山拼贴体)来得复杂、多彩.
作者:许志琴李海兵杨经绥XU Zhi-qin LI Hai-bing YANG Jing-sui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 刊名:地学前缘ISTIC PKU英文刊名:EARTH SCIENCE FRONTIERS 年,卷(期):2006 13(4) 分类号:P54 关键词:造山的高原青藏高原巨型造山拼贴体造山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