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收缩实验
骨骼肌实验报告结果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原理。
2. 掌握骨骼肌兴奋收缩的实验方法。
3. 观察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骨骼肌的收缩是由神经冲动引起的。
当神经冲动到达骨骼肌时,会引起肌肉细胞膜的去极化,从而触发肌肉收缩。
刺激强度和频率是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两个重要因素。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蟾蜍2. 实验器材:粗剪刀、玻璃分针、探针、木锤、镊子、培养皿、任氏液、娃板、保护电极、肌槽、张力转换器、锌铜弓、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1%的乙酰胆碱溶液、1%的肾上腺素溶液四、实验方法1. 准备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将标本置于肌槽中,用任氏液维持生理状态。
2. 将标本与保护电极连接,用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记录肌肉收缩曲线。
3. 分别给予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的刺激,观察肌肉收缩的变化。
4. 分别给予阈下刺激、阈刺激和最大刺激,观察肌肉收缩曲线的变化。
5. 分别给予不同频率的刺激,观察肌肉收缩曲线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1. 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阈下刺激:肌肉不发生收缩。
- 阈刺激:肌肉发生单收缩。
- 最大刺激:肌肉发生最大收缩。
- 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肌肉收缩幅度逐渐增大,直至达到最大收缩。
2. 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低频率刺激:肌肉发生单收缩。
- 中等频率刺激:肌肉发生不完全强直收缩。
- 高频率刺激:肌肉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3. 阈刺激下,肌肉收缩曲线的变化趋势- 潜伏期:刺激后肌肉收缩前的短暂时间。
- 收缩期:肌肉收缩的时间。
- 舒张期:肌肉收缩后的短暂时间。
六、实验结论1.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是由神经冲动引起的。
2. 刺激强度和频率是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两个重要因素。
3. 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肌肉收缩幅度逐渐增大,直至达到最大收缩。
4. 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肌肉收缩形式由单收缩转变为不完全强直收缩,最终变为完全强直收缩。
七、实验讨论本次实验验证了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原理,并通过实验观察了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骨骼肌收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骨骼肌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骨骼肌收缩的基本原理。
3.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刺激条件下骨骼肌的收缩情况。
4. 分析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骨骼肌是人体最主要的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骨骼肌的收缩是由神经信号引起的,当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时,与肌肉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肌肉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引起肌肉收缩。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青蛙腓肠肌、生理盐水、剪刀、镊子、玻璃分针、探针、肌槽、张力转换器、锌铜弓、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生物显微镜、信号采集系统、刺激器。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取青蛙腓肠肌,用生理盐水清洗,去除脂肪和结缔组织。
2. 制备标本:将腓肠肌放置于肌槽中,用玻璃分针固定。
3. 连接仪器:将肌槽与张力转换器连接,张力转换器与信号采集系统连接。
4. 设置实验参数:根据实验需求,设置刺激强度、刺激频率等参数。
5. 进行实验:打开刺激器,给予腓肠肌不同强度的刺激,观察肌肉收缩情况。
6. 记录数据:记录不同刺激条件下肌肉收缩的幅度、频率等数据。
7. 分析结果:分析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当刺激强度逐渐增加时,肌肉收缩幅度也随之增大。
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阈值时,肌肉收缩达到最大幅度。
2. 在保持刺激强度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肌肉收缩频率逐渐增大。
当刺激频率达到一定程度时,肌肉收缩呈现强直收缩。
3. 当刺激强度低于阈值时,肌肉不发生收缩,表现为阈下刺激。
4. 当刺激强度等于阈值时,肌肉开始收缩,表现为阈刺激。
5. 当刺激强度高于阈值时,肌肉收缩幅度达到最大,表现为最大刺激强度。
六、实验结论1. 骨骼肌的收缩是由神经信号引起的,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有显著影响。
2. 刺激强度越大,肌肉收缩幅度越大;刺激频率越高,肌肉收缩频率越快。
3. 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阈值时,肌肉收缩呈现最大幅度;当刺激频率达到一定程度时,肌肉收缩呈现强直收缩。
骨骼肌收缩形式和收缩特性的观测实验报告

实验三、骨骼肌收缩形式和收缩特性的观测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骨骼肌收缩形式和收缩特性的观测一、实验目的1.学习肌肉实验的电刺激(electrical stimulus)方法及肌肉收缩(muscular contraction)的记录方法。
2.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
3.观察骨骼肌(skeletal muscle)单收缩过程。
4.观察肌肉收缩的总和(summation)以及强直收缩(tetanus)现象二、实验原理腓肠肌由许多肌纤维组成,刺激腓肠肌时,不同的刺激强度会引起肌肉的不同反应。
当刺激强度过小时,肌肉不发生收缩反应,此时的刺激为阈下刺激(subthreshold stimulus)。
而能引起肌肉发生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为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us)。
当全部肌纤维同时收缩时,则出现最大的收缩反应。
这时,即使再增大刺激强度,肌肉收缩的力量也不再随之加大。
可以引起肌肉发生最大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为最适刺激强度。
神经受到一次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通过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引起受支配的骨骼肌产生动作电位,然后通过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引起骨骼肌收缩,该过程涉及复杂的分子机制。
肌肉组织对于一个阈上强度的刺激,发生一次迅速的收缩反应,即单收缩。
单收缩的过程可分为 3 个时期: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收缩(systole)和舒张期(diastole)。
两个同等强度的阈上刺激,相继作用于神经-肌肉标本,如果刺激间隔大于单收缩的时程,肌肉则出现两个分离的单收缩;如果刺激间隔小于单收缩的时程而大于不应期,则出现两个收缩反应的重叠,即收缩的总和;但如果第二个刺激在第一个收缩反应的不应期内,则第二个刺激不产生收缩反应。
当同等强度的连续阈上刺激作用于标本时,则出现多个收缩反应的叠加,即强直收缩。
当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时,即发生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 tetanus);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时,各自的收缩则完全融合,肌肉出现持续的收缩状态,即发生完全强直收缩(complete tetanus)。
骨骼肌的收缩实验报告

骨骼肌的收缩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观察和记录骨骼肌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的收缩情况。
实验材料和设备:
1. 骨骼肌组织样本(如小鼠或人类的骨骼肌组织)
2. 镊子和剪刀
3. 带有电极的刺激器
4. 控制器和记录装置
5. 生理盐水(适量)
6. 牛血清白蛋白溶液
实验步骤:
1. 制备肌肉样本:使用镊子和剪刀清洁地切割骨骼肌组织样本,确保不损伤肌纤维。
2. 制备电极:将电极插入控制器并连接到刺激器。
3. 预备实验盘:在实验盘中加入生理盐水,以保持组织的适宜环境。
4. 实验前准备:将肌肉样本置于实验盘中,使其完全沉浸在生理盐水中。
5. 刺激肌肉:使用控制器设置刺激参数(如刺激电压和持续时间),并通过电极刺激肌肉。
6. 观察和记录:观察肌肉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的收缩情况,并用记录装置记录收缩的时间和幅度。
7. 重复实验:重复实验步骤5和6,使用不同刺激参数进行多
次实验以获得更多的数据。
8. 清洗和保存:在实验结束后,用生理盐水清洗样本,然后将其保存在牛血清白蛋白溶液中,以保持组织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实验结果和讨论:
根据实验步骤中的记录,可观察和测量肌肉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的收缩情况。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和讨论不同刺激参数对肌肉收缩的影响,例如刺激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等。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并进一步研究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变化。
这对于理解肌肉疾病和开发相应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骨骼肌收缩实验报告

骨骼肌收缩实验报告引言:人体骨骼肌的收缩是我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基础,如行走、跑步、举重等。
了解骨骼肌收缩机制和其对运动的影响,对于提高运动表现、预防运动损伤以及改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项基础的骨骼肌收缩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采用小白鼠作为实验对象,通过电刺激来引发骨骼肌收缩。
具体步骤如下:1. 高频电刺激:将电极贴附于小白鼠腓肠肌上,通过电刺激引发肌肉收缩。
在实验的不同阶段,电刺激的频率可以调节,以模拟不同的运动强度。
2. 骨骼肌收缩力测量:使用测力计记录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
将测力计连接到小白鼠足部骨骼肌上,以测量肌肉的收缩能力。
3. 实验参数记录:记录电刺激频率、肌肉收缩力量以及收缩的持续时间。
这些参数将有助于分析不同电刺激条件下的骨骼肌收缩特点。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测量,我们获得了不同电刺激条件下小白鼠腓肠肌的收缩力量和收缩持续时间数据。
在低频电刺激条件下,肌肉收缩力量较小,持续时间较短;而高频电刺激条件下,肌肉收缩力量增大,持续时间延长。
这些结果表明,肌肉收缩的力量和持续时间是与电刺激的频率相关的。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高强度运动或长时间持续的活动中,我们需要更多的肌肉收缩能力来支持运动。
此外,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收缩能力,因为通过反复高频电刺激,我们可以增加肌肉的收缩力量和持续时间。
实验结果还表明,不同肌肉组织对电刺激的响应有所不同。
例如,腓肠肌对电刺激的敏感度较高,可能是因为它是一个重要的运动肌肉,需要更强的收缩能力。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不同肌肉组织在运动中承担不同的功能和负担。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骨骼肌收缩能力在不同个体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一些小白鼠可能在同样电刺激条件下表现出更大的收缩力量和持续时间,这可能与个体的基因差异、肌肉纤维类型以及运动训练水平有关。
这一发现提示我们在进行运动训练和力量训练时,应根据个体差异来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骨骼肌收缩实验实验报告

骨骼肌收缩实验实验报告骨骼肌收缩实验实验报告引言:骨骼肌收缩是人体运动的基础,了解其运作机制对于理解人体运动过程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骨骼肌收缩的过程,探究其原理与特点,从而加深对人体运动的认识。
实验目的:1. 观察骨骼肌收缩的过程;2. 分析骨骼肌收缩的机制;3. 探究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实验材料:1. 活体小鼠;2. 显微镜;3. 骨骼肌切片;4. 实验记录表。
实验步骤:1. 将活体小鼠取出,进行麻醉;2. 取出小鼠的骨骼肌切片,放置在显微镜下;3. 通过显微镜观察骨骼肌收缩的过程;4. 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进行分析;5. 对比不同条件下的骨骼肌收缩,探究其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骨骼肌切片,我们发现以下现象:1. 在刺激下,骨骼肌出现收缩,肌纤维缩短;2. 收缩过程中,肌纤维呈现明显的变形;3. 骨骼肌收缩速度与刺激强度呈正相关。
实验分析:1. 骨骼肌收缩的机制:骨骼肌收缩是由肌纤维内肌原纤维的收缩引起的。
肌原纤维中的肌纤维通过肌球蛋白的滑动机制实现收缩。
当神经冲动到达肌纤维时,肌纤维内的肌球蛋白产生化学反应,使肌纤维收缩。
这种收缩机制使骨骼肌能够实现力量的产生和运动的实现。
2. 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a. 刺激强度:实验结果表明,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速度呈正相关。
刺激强度越大,肌纤维收缩速度越快。
b. 肌纤维类型:不同类型的肌纤维对刺激的反应不同。
慢肌纤维对刺激的反应较慢,快肌纤维对刺激的反应较快。
c. 神经冲动频率:神经冲动频率越高,肌纤维收缩的频率越高。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骨骼肌收缩是由肌纤维内肌原纤维的收缩引起的;2. 刺激强度、肌纤维类型和神经冲动频率是影响骨骼肌收缩的重要因素。
实验启示:本实验的结果对于理解人体运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骨骼肌收缩的机制与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运动训练和康复治疗。
同时,对于研究肌肉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骨骼肌的强直收缩实验报告

刺激参数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专业:生物科学班级:周三下午班学号:姓名:张优刺激参数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一.实验内容1.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2.肌肉兴奋-收缩时相关系(包括单刺激和频率递增刺激两种模式下肌肉兴奋与收缩时相关系)。
二.实验原理1.刺激频率与骨骼肌收缩反应:运动神经元发放冲动的频率会影响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和收缩强度。
由于肌锋电位时程仅1~2ms,而收缩过程可达几十甚至几百ms,因而骨骼肌有可能在机械收缩过程中接受新的刺激并发生新的兴奋和收缩。
新的收缩过程可以与上次尚未结束的收缩过程发生总和。
2.当骨骼肌受到频率较高的连续刺激时,可出现以这种总和过程为基础的强直收缩。
如果刺激频率相对较低,总和过程发生于前一次收缩过程的舒张期,会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如提高刺激频率,使总和过程发生在前一次收缩过程的收缩期,就会出现完全性强直收缩。
通常所说的强直收缩是指完全性强直收缩。
3.骨骼肌电兴奋与收缩的时相关系原理:骨骼肌兴奋在前,收缩在后。
即在神经冲动的作用下,骨骼肌首先产生动作电位,然后发生收缩。
在一次单收缩中,动作电位时程仅数毫秒,而收缩过程可达几十甚至几百毫秒。
收缩的时程比兴奋的时程大很多。
三.实验装置1.材料:青蛙一只生理学实验报告32.试剂:任氏液3.器材:张力换能器(双凹夹和肌动器)、支架、玻璃针、镊子、手术剪、普通剪刀、神经剪刀、绳子、蜡盘、培养皿、胶头滴管、铜锌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电脑、电极线、引导肌电电极。
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装置图 肌肉兴奋-收缩时相关系实验装置图四.实验操作(一)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1.处死青蛙:将探针在枕骨大孔处垂直插入,先是左右摆动探针以横断脑和脊髓的联系,再将探针向前方插入颅腔,旋转并摆动探针以捣毁青蛙的脑组织。
将探针转向后方并插入脊椎管内。
2.除去青蛙上肢:将动物腹位放在蜡盘上。
在两前肢的下方将皮肤做环周切开。
用带齿镊或手撕去前肢以下的全部皮肤。
骨骼肌收缩的特性试验报告(共8篇)

骨骼肌收缩的特性试验报告(共8篇)【试验报告一】骨骼肌收缩的刺激方式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不同刺激方式对骨骼肌收缩响应的影响,进一步了解骨骼肌收缩的特性。
实验方法:首先,预先操作进行皮肤准备,插入电极。
实验使用的电极是双极电极,刺激电流为4 mA,刺激持续时间为1.5秒。
通过海马仪记录下来肌肉电位信号,观察分析每一种刺激方式的响应情况。
实验组设计:本实验分别进行了直接刺激、间接刺激、交替刺激。
实验结果:直接刺激下,骨骼肌收缩响应强度最大,可见肌肉电位明显增大。
间接刺激下,肌肉对刺激的响应强度较小,需要更高的电流才能引起明显收缩。
交替刺激下,肌肉响应区间相对较大,收缩响应时间较短,但响应强度较其他两种实验组略小。
实验结论:直接刺激是最有效的刺激方式,可快速引起肌肉收缩。
间接刺激和交替刺激下,肌肉需要更大的刺激电流才能达到相同的响应强度。
不同刺激方式对骨骼肌的响应存在差异,实验结果可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试验报告二】不同类型肌肉纤维的收缩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不同类型肌肉纤维的收缩特性,分析不同类型纤维的优劣势,较为全面地了解骨骼肌收缩的特性。
实验方法:首先进行麻醉操作,将老鼠下肢固定,操作对比骨骼肌红色和白色肌纤维的收缩特征。
采用刺激电极进行刺激,刺激持续时间为1.5秒,刺激电流按肌纤维类型分别为4 mA和6 mA。
实验结果:结果表明,红色肌纤维中收缩强度较弱,但它的韧性和持久力都很强。
而白色肌纤维的收缩强度较大,但易疲劳。
不同类型肌纤维的收缩特性也表现出明显差异。
实验结论:该实验较为清晰地揭示了不同类型肌纤维的收缩特性。
红色肌纤维具备韧性和持久力强的特点,适合进行长时间、低强度的体力活动;白色肌纤维更适合进行短时间、高强度的体力训练。
不同类型肌纤维共同作用,使得骨骼肌能够更高效地完成运动任务。
【试验报告三】平滑肌收缩的特性实验报告实验目的:了解平滑肌的收缩特性,从分子层面探究平滑肌的收缩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姓名 xxx 学号 xx授课教师 xxx专业 xx年级大二联系方式xxxx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摘要:在保证足够的刺激时间不变的条件下,改变对神经的刺激强度和改变电脉冲刺激频率会对肌肉收缩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实验通过对蟾蜍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进行强度改变刺激和频率改变刺激来观察和记录肌肉收缩时的电信号变化,分析电位变化时的阈刺激、最大刺激、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等特殊点。
关键词:强度;频率;刺激;收缩Abstract: Maintaining adequate stimulation time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changing the intensity and the frequency of nerve stimulation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muscle contraction. This experiment is aimed to show and record the potential changing during the muscle contraction by changing the intensity and the frequency of stimulation on the nerve-muscle specimen of toad. Also , we can analyze the special points including the threshold stimulus, the maximal stimulus, the single twitch,the incomplete tetanus , the complete stimulus and so on.Key words: intensity; frequency; stimulus; contraction1.引言肌纤维受神经纤维支配,当神经纤维受到时间足够长且合适强度的刺激时,受刺激的神经纤维兴奋且使肌肉收缩;当低于此强度的刺激作用在神经纤维上时,神经纤维大部分细胞不兴奋而无法使肌肉收缩,具有此强度的刺激叫做阈刺激;当强度增大时,肌肉收缩强度也增加直至肌肉发生最大收缩,此时神经内所有纤维都兴奋;再增加强度,肌肉收缩强度不再改变。
引起肌肉最大收缩的最小刺激强度是最大刺激。
保持刺激强度不变,不同频率的刺激会使肌肉产生不同的收缩反应。
刺激频率较低时,肌肉出现单收缩;刺激频率逐渐增大,刺激时间间隔逐渐缩短,肌肉收缩的反应发生融合,表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之后变成完全强直收缩。
本实验通过改变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来记录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曲线。
2.实验目的2.1制备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在体标本,观察不同的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2.2学习掌握刺激器和张力换能器的使用及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操作。
3.实验材料3.1实验动物:蟾蜍10只3.2实验器具: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电极线、任氏液、张力换能器、支架、玻璃针、镊子、剪刀、细线、蜡盘、胶头滴管、铜锌弓。
4.实验步骤4.1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在体标本的制备将探针在蟾蜍枕骨大孔处垂直插入,进针深度约2mm,先是将探针向前方插入颅腔,旋转并摆动探针以捣毁蟾蜍的脑组织,再将探针原路退出,转向后方并插入脊椎管内,左右摆动探针以横断脑和脊髓的联系。
用剪刀在蟾蜍大腿根部剪一口子,用镊子固定蟾蜍脊柱,剥去一侧下肢自大腿根部起的全部皮肤,然后将标本俯卧位用大头针于蛙板上钉住四肢。
在大腿内侧的股二头肌与半膜肌之间,纵向分离坐骨神经至膝关节处,并在神经下穿线备用,然后分离腓肠肌的跟腱,穿线结扎,并连同结扎线将跟腱剪下,一直将腓肠肌分离至膝关节。
在膝关节旁钉一大头针,折弯压住膝关节,至此在体标本制备完成。
4.2连接装置和仪器设备将腓肠肌跟腱的结扎线固定在张力换能器的悬骨梁上,不宜太紧,此连线应与桌面垂直。
将穿好线的坐骨神经轻轻提起,放在刺激电极上,应保证神经与刺激电极接触良好。
换能器的输出端与生物信号处理系统的输入通道相连。
启动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软件,选择好通道和采样参数设置,放松跟腱与换能器的连线,清零后,再将连线绷紧,启动记录按钮,开始记录。
(在测量时应不时添加任氏液以保持蟾蜍肌细胞活性)4.3实验观察使用单刺激,波宽为1ms,刺激强度从零开始逐渐增大,找出恰能引起肌肉出现微小收缩的刺激强度(阈强度)。
继续增强刺激强度,观察肌肉收缩反应是否也相应增大。
继续增强刺激强度,直至肌肉收缩曲线不能继续升高为止。
找出刚能引起肌肉出现最大收缩的最小刺激强度,即最大刺激强度。
用最大刺激强度的连续刺激,刺激频率按逐渐增加,分别观察记录不同频率时的肌肉收缩曲线。
5实验结果5.1 刺激强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在改变刺激强度时,刺激强度在阈强度0.25V之下时,收缩强度基本不发生变化;刺激强度超过阈强度后,收缩强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刺激强度超过最大刺激0.7V后,随着刺激强度的变化,收缩强度基本不发生变化,收缩张力保持在11.25g左右。
本小组实验的得到的阈刺激强度为0.25V,收缩张力为5.77g;最大刺激强度为0.7V,收缩张力为11.25gB班所有小组得出的阈刺激强度、收缩张力和最大刺激强度、收缩张力如下表1所示,本实验测得,刺激波宽为0.1ms的单刺激,阈刺激强度为0.32±0.21V,最大刺激强度为0.85±0.27V,阈强度刺激时的肌肉收缩张力4.05±2.09g显著低于最大刺激时的肌肉收缩张力13.07±6.89g(p<0.01)。
表1:不同刺激强度对蟾蜍腓肠肌收缩的影响样本阈刺激最大刺激强度(V)收缩张力(g)强度(V)收缩张力(g)1 0.05 7.27 0.75 23.322 0.75 5.28 1.30 17.373 0.35 3.15 0.85 7.404 0.25 6.08 0.35 17.685 0.40 3.00 0.55 6.756 0.50 1.80 0.90 5.727 0.35 2.44 1.05 3.688 0.25 5.77 0.70 11.259 0.10 4.80 1.00 18.6910 0.15 0.88 1.00 18.85 ⎺x ± s 0.32±0.21 4.05±2.09 0.85±0.27 13.07±6.89** 注:**p<0.015.2 刺激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在刺激强度保持在最大刺激强度0.7V之后,改变刺激频率,肌肉收缩状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刺激频率较低时,本小组观察到该频率在1至7Hz时,肌肉收缩成单收缩;当刺激频率提高到一定程度时,本小组观察到该频率在8至31Hz时,肌肉收缩成不完全强直收缩;当刺激频率增加至一定程度之后,本小组观察到其频率在32Hz以后,肌肉收缩一直成完全强直收缩。
B班所有小组得出的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的最小频率和收缩张力如下表所示,单收缩最小频率为 1.00±0.00Hz,肌肉产生的张力为11.28±4.69g,不完全强直收缩最小频率为 4.70±1.34Hz,肌肉产生的张力为14.42±6.25g,完全强直收缩的最小频率为25.70±5.74Hz,肌肉产生的张力为75.03±38.54g,完全强直收缩时的张力显著大于单收缩和不完全强直收缩的张力(p<0.01)。
表2 :不同刺激频率对蟾蜍腓肠肌收缩的影响样本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最小频率张力最小频率张力最小频率张力1 1 7.33 4 12.64 18 39.312 1 15.02 4 20.70 24 73.643 1 15.75 5 19.42 24 83.354 1 9.34 3 10.63 17 105.155 1 9.71 5 11.91 26 56.796 1 6.60 4 8.43 25 26.017 1 13.37 4 15.21 25 109.008 1 5.68 8 6.96 32 40.129 1 20.33 5 27.11 31 151.8710 1 9.71 5 11.17 35 65.03⎺x ± s 1.00±0.00 11.28±4.69 4.70±1.34 14.42±6.25 25.70±5.74 75.03±38.54**注:**p<0.016分析与讨论本实验中观察到的阈刺激是神经刺激而非肌肉刺激,因为电极直接接触的是分离出的坐骨神经,电刺激能使神经细胞产生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通过神经肌肉接头的化学传递,使肌肉终板膜上产生终板电位,引起肌肉兴奋,通过兴奋—耦联机制使腓肠肌肌肉收缩,如此测得的阈刺激理论上比较可靠,但在实际操作中肯定会出现误差。
6.1主要影响因素1.捣毁蟾蜍脑脊髓后应使蟾蜍四肢全部充分放松才算成功。
如捣毁蟾蜍脑脊髓不彻底,则会使测得的数据受到中枢神经系统反射的干扰而不能真实显示坐骨神经受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2.分离坐骨神经时,应避免用力过度使神经或肌肉,否则易使神经受损而出现传导障碍或肌肉收缩障碍,连续刺激使接头处神经递质耗竭而发生疲劳。
3.不能长时间高强度刺激,否则会使接头处的神经递质无法及时恢复而发生疲劳。
使收缩强度变小。
4.电刺激产生器与坐骨神经的接触不能有拉力作用,否则产生的刺激不仅仅是电刺激而是物理刺激和电刺激的总和,影响实验的结果。
5.前负荷一旦确定后不能以任何方式影响转换器与标本的连接处,包括任何触碰和较大的抖动。
否则会使前负荷发生变化而影响实验结果。
6.2结果分析一定范围内,收缩强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保持持续刺激时间不变,随着刺激强度逐渐增强,当刺激强度达到阈刺激后,恰好能引起其中兴奋性较高的神经纤维产生兴奋,当继续增加强度时兴奋性较差的神经纤维开始产生兴奋,肌肉收缩幅度逐渐增大,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刺激强度时,神经中所有纤维均产生兴奋,此时肌肉产生最大收缩肌肉收缩幅度不会随强度增大而改变。
此时的刺激强度即为最大刺激强度。
当刺激频率较低时,表现为有节律的一连串的单收缩,在图片上则表现为连续的一个一个的峰。
但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则肌肉的收缩反应可以融合,在图片上表现为几个峰连在一起,起伏着上升。
此时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当刺激频率继续加大,肌肉处于持续稳定的收缩状态,图上表现为各收缩波完全融合,不能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