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和成因分析_王红
对群体性事件的分析

对群体性事件的分析【内容提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在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也逐渐凸出,使得群体性事件进入了高发期。
笔者在本文对群体性事件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字】:群体性事件;矛盾;执法公信力;利益冲突一、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现状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社会蓝皮书》表明,从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的群体性事件数量已有每年的10000起增加到60000起,参与人数也由73万增加到307万,05年达到8.7万起,06年有9万多起,而且影响较大[1]。
最近发生的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甘肃陇南事件等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之多、影响范围之广、冲突的剧烈程度之高、破坏程度之大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发生这些群体性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和我们在应对这些事件上的不足之处。
二、群众性事件的概念群体性事件是一种由共同心理或共同诉求的特定或不特定的多数人参与实施的,以自发或有组织的人员聚集为基本特征的,以采用各种干扰和破坏正常社会秩序的极端行为作为手段的,以满足其经济、政治、文化或心理等方面要求为目的的,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较大影响和危害的,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其他社会规范的行为[2]。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对群众性事件的性质进行分析,对其进行充分而理性的认识。
(一)从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观点来看,现阶段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绝大多数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是局部的和非对抗性的矛盾,而不是对抗性矛盾。
但我们不能因为矛盾的非对抗性就掉以轻心,不闻不问。
否则,很可能导致矛盾激化甚至使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
(二)从法律的角度看,依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大部分群体性事件本身在形式上具有违法性。
有的群体性事件构成了一般的治安违法行为,有的甚至已经转化为刑事犯罪行为。
群体性事件引发的治安违法行为和刑事犯罪行为,由于人数众多,行为复杂,侵犯的客体往往具有多重性,而参与者的行为性质也有所不同。
[群体性,成因,对策]浅析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对策
![[群体性,成因,对策]浅析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3ee785e63968011ca20091ae.png)
浅析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对策摘要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与潜力。
然而,社会变动也随之带来了贫富差距增大、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多种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成为了群体性事件爆发的直接诱因。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社会管理的不足。
因此,积极创新我国社会管理机制对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意义重大。
本文即对此进行一定的梳理和探索。
关键词社会管理群体性事件社会利益作者简介:王怡凡,青岛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政治制度。
一、研究背景二、群体性事件成因分析社会转型作为群体性事件发生背景因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过程中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多种多样,从社会管理的维度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政府公信力下降,社会信任感不足政府作为我国社会管理的核心主体,本应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事实上,每当出现某一事件时,群众往往普遍质疑当地政府对事件起因的判断、解释,导致群众和政府各执一词、针锋相对;社会舆论则向群众“一边倒”,促使事件发酵、延展和升级;事发后,当地政府面对群众的诉求表达,表现出无能、无威望、不服众的窘迫,管辖区域内出现大面积的管理危机;当地政府负责人面对情绪激动、大规模聚集的群众,惊慌失措、进退维谷,形象十分狼狈。
这些现象无不透漏出政府信用方面的严重缺失,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事实。
云南孟连事件、贵州瓮安事件等等同样是政府公信力下降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之下,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管理的理论错位为“全能主义政府”的实践模式,即由政府直接进行社会管理并提供社会服务。
“全能主义政府”形成的后果之一就是政府与市场、社会直接接触。
这往往会导致某一事件使社会矛盾激化,正常的与政府申诉的途径受阻或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没有能够使群众激动或不满情绪得以释放的中间地带,那么群众所有的矛头将指尖指向政府机关。
事件后果通常以人员死亡、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告终,政府威信大大降低,矛盾也是暂时性地被解决。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及治理机制探究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及治理机制探究群体性事件指的是一种在群体中发生并且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
这类事件往往具有集体性质,会导致大量人群参与或者受到牵连,并且可能引发社会动荡或者社会冲突。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可以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来分析。
社会不公平是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不公平的社会环境中,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忽视或者剥夺,他们可能会通过集体行动来表达不满。
当大量人群都处于不公平的状态时,他们的不满情绪有可能会被引爆,进而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经济受到不公正的分配,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失衡,或者社会福利政策不完善等,都可能导致不满情绪积聚,最终引发群体性事件。
政府失职或者政策不当也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政府未能满足民众的合理要求,或者制定了不合理的政策,往往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政府在土地征收、环境污染、强拆迁等问题上处理不当,导致受影响的人群发出抗议,进而引发了社会动荡。
政策的不合理性和政府的失职行为都可能成为造成群体性事件的诱因。
社交媒体的普及也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媒介。
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能够将原本局限于小范围的事件迅速扩大到全国甚至全球。
当一起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大量关注和讨论时,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集体行动,进而演变成群体性事件。
社交媒体的普及为民众表达意见提供了更开放和便捷的渠道,也提高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频率和规模。
针对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探讨和改进。
政府应当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和治理能力,及时回应民众合理的诉求,通过改革完善政策和制度,缓解社会矛盾,降低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影响。
社会需要加强对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处置能力,建立健全的危机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危机。
媒体和社交媒体应当加强自律,准确传递信息,提高传媒素质,以避免不良信息的传播和煽动。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摘要】群体性事件指的是一种在社会中大规模发生的具有某种特定意义和影响的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对个体造成直接影响,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常见的原因包括社会矛盾、经济压力、政治因素等。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来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包括加强预防意识、建立应急机制、加强社会矛盾调解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
尽管我们采取了这些措施,群体性事件的风险仍然存在。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原因、对策、预防意识、应急机制、社会矛盾调解、公共服务水平、风险、有效措施、减少发生。
1. 引言1.1 什么是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涉及到大量人群的集体行为。
这种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的特点,如群体性抗议、暴力事件、群体性事件等。
群体性事件通常是由某种社会矛盾或不满情绪引发的,通过集体行动来表达要求或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种事件往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因为它可能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群体性事件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
在当代社会,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加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已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了解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原因,对于预防和化解这种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警惕,提高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范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1.2 群体性事件的影响一、社会秩序受到破坏。
群体性事件往往伴随着暴力冲突、抢劫破坏等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稳定。
二、政府形象受损。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会暴露政府在管理和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政府形象受损,公信力下降。
三、经济发展受阻。
群体性事件往往会对当地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和市场秩序,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受阻。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发生原因与解决措施分析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发生原因与解决措施分析【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安定和团结。
在我国社会安定团结的大背景下,仍然会发生一些群体性事件,不利于维护的安定。
因此,本文针对于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发生原因以及解决措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性的参考。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发生原因;解决措施1 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其原因1.1 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群体性事件是社会中一种极其不好的现象,但是又是无法避免的现象。
其主要表现在社会变革时期中发生的各种矛盾,大多的问题都是反映出了当前社会关系的不和谐,这种群体事件对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是社会发展的不安定因素。
群体事件主要有突然性、复杂性、对抗性、破坏性、传染性、反复性以及处置时的艰巨性等特点。
(一)事发的突然性。
由于群体事件矛盾症结多,矛盾背后常常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些矛盾纠纷平时被各种因素掩盖,从表面上看比较平静隐蔽。
虽然公安机关有预警网络可以做到提前发现,但由于其隐蔽性,往往很难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这些症结问题如不及时化解,随着矛盾的积累,一旦有导火索就会爆发,往往使有关部门措手不及。
(二)具有一定的组织性、目的性。
随着近年来社会形势变化,群体事件已逐渐由松散纠集向有计划、有组织方面发展,参与者都有明确的动机和目的。
一些群体性事件中,参与者为了达到目的,往往会临时形成组织,并常常有为首者或活跃分子在其中酝酿、策划、串联、鼓动、组织和操纵,事件的聚散进退直接受骨干分子或自发组织的控制和影响。
有的成立组织策划指挥,在内部进行发动,甚至收取上访资金,专门组织上访闹事活动,使得一些群体性事件由小变大,由对话变为对抗,演化成为数百人、上千人参与的较大规模事件。
(例)2001年宝应县化肥厂改制,因部分职工对补偿问题不满,为提高补偿费用,自发形成临时组织,统一补偿要求,统一集中行动,采取多次堵塞淮江省级公路,给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疏导工作带来更大难度。
我国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及其对策

我国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及其对策摘要: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特别是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变革,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事件出现了扩大化、复杂化、对抗化、组织化、政治化等新特征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应对群体性事件要及时解决和处理,就需要强化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建立健全人民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大力建设社会组织等一系列措施。
本文包含对我国群体性事件原因的分析和对策的介绍。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特征原因路径1.群体性事件概述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还有一点需说明,所谓“群体性事件”,必须是3人以上参与,才称之为“群体性”事件。
2.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和原因2.1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2.1.1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冲突升级迅速近年来,我国的群体事件数量和参加人数呈几何级别倍增,且一旦事发,规模迅速扩大,在数小时内引起数千人乃至数万人的参与。
如2004年某地发生的群体事件,搬运工余某的扁担撞到行人曾姓妇女,曾某上前就是一耳光,其丈夫胡某又上前殴打余某,且胡某声称自己是公务员,什么都能摆平,其真实身份是水果市场的临时工,其行为引起了公愤,先是数百名群众围观,接着砸烧警车,数千人集结,随后上万人聚集于区政府大楼,要求政府处理此事,还冲击了政府大楼。
2.1.2冲突激烈程度加剧,采取方式越来越极端其参与者采取一系列极端和违法的手段发泄不满情绪,近年来的群体事件较多的出现了集体围堵党政机关,堵塞交通、械斗等行为,打、砸、抢、烧等过激行为愈演愈烈。
在2008年中,6月28日,因为一个女学生的死亡,贵州发生瓮安事件,160多间办公室、42辆警车等交通工具被烧毁,150余人受伤。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浅析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浅析摘要:自2000年以来,我国境内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并甚为严重。
它的发生不仅使各地方政党机关的工作难以进行,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而且使当地的社会生产、生活受到严重的干扰与影响。
所以分析和研究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对各级政府机关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公民;应对措施The causes of group incidents and CountermeasuresJian ChunxiAbstract: Since 2000, our country the mass incidents happen more and more, and very serious. It happens not only the work of local organs of political parties difficult, causing huge damage to property, but also local social production and life is a serious noise and impact. Therefore,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causes of mass incidents and response, government agencies at all level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nd urgent.Key words: group event; citizens;Counter measures一、爆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利益的冲突与矛盾及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性障碍所致。
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攻关阶段。
在这样一个过渡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重组,各利益的冲突与社会矛盾日益严重。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摘要】群体性事件是指一起涉及多人或多方的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十分深远。
社会不平等、种族歧视、经济危机、政治冲突以及教育资源不均衡等因素往往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
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关键在于加强社会公平,促进民族团结,改善经济状况。
通过消除社会不平等、根除种族歧视、稳定经济发展、解决政治冲突以及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为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各个方面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共同努力解决导致群体性事件的根本问题,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社会不平等,种族歧视,经济危机,政治冲突,教育资源不均衡,社会公平,民族团结,经济状况1. 引言1.1 群体性事件的定义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特定社会背景下,集体性地出现的具有明显社会影响和代表性的事件。
这类事件往往涉及大规模的人群,其规模和影响力超越了个体行为的范畴,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公众性。
群体性事件可以是各种形式的集体行动,如示威游行、罢工罢课、暴动骚乱等,也可以是由特定社会问题引发的群体冲突、群体事件等。
这些事件通常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反映了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的集中体现。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包括:规模大、影响深。
群体性事件往往涉及较多的人群,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信息传播迅速、影响持久。
随着新闻媒体和社交网络的普及,群体性事件的消息可以在瞬息之间传播至全国乃至全球,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目的性。
群体性事件往往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或操纵,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目的性。
对于这些特点,我们需要认真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解决途径,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1.2 群体性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群体性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这类事件往往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不仅影响到个体的生活和发展,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和成因分析王红¹(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6)1摘要2群体性事件是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产物,是人民内部矛盾的极端表现形式。
改革中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利益调整的失衡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经济根源;广大群众较为严重的政治依赖性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政治根源;公民开放意识、权利意识的增强与不适当膨胀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思想根源。
1关键词2群体性事件,性质,成因,社会矛盾1中图分类号2D669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4-4175(2005)05-0018-02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什么也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0当前随着我国转型期社会矛盾的日益复杂化,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群体性事件的性质界定群体性事件是指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以经济利益为主要内容,由部分公众参与,并形成一定组织和规模的集体上访、集会、游行、非暴力对抗乃至暴乱等群体行为。
(一)群体性事件是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产物。
矛盾构成了世界,世界充满着矛盾。
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矛盾,是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产物,是社会诸多矛盾的综合反映,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当代冲突理论认为,没有一个社会系统是整合得十分完美的,包括群体性事件在内的社会系统中的冲突是普遍存在的。
历史上,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走过了一条曲折、复杂、饱经困苦的道路。
正如亨廷顿在5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6中指出的:/现代性孕育着稳定,现代化过程却孕育着不稳定0,现代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克服社会动荡的历史阶段。
0群体性事件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符合进化规律的现象,是社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正常状态。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急剧的变革,矛盾大量积聚,人们面临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重复杂。
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是各种复杂因素聚合的产物,是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阵痛。
它包含着制度创新过程中社会矛盾合理释放的诸多因子,因此,从根本上杜绝这种事件的发生比较困难。
但是,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态度预防和疏导改革中的矛盾,尽量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二)群体性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的极端表现。
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
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
0112敌我矛盾是人民同各种敌对分子在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范围内的各阶级、阶层、社会团体内部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矛盾。
一般来说,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首先,群体性事件在其本质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群体性事件尽管表面有激化的特征,存在偏激的群体言论及行动,但是它们的矛头指向不是国家,不是政府,而是社会上的种种不公行为。
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都是为了解决某些实际而具体的问题,而不是蓄意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其次,群体性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相对激化的表现。
群体性事件虽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它是一种在表现形式上带有对抗性色彩的人民内部矛盾,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利益整合及社会秩序状况。
目前群体性事件大多采取聚众闹事、围攻、静坐等过激方式和过火行为冲击党政机关,甚至破坏社会公共财物、危害干群人身安全、扰乱社会秩序,带有明显的/压力0性质。
其表现形式趋于激烈,造成的社会后果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二、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一)改革中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利益调整的失衡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经济根源。
利益冲突是人类社会一切冲突的最终根源,也是所有冲突的实质所在。
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完全消除社会冲突,因为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社会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0122,恩格斯也指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0132,/-思想.一旦离开-利# 18 #5理论探索62005年第5期(总第155期)¹1收稿日期22005-07-051作者简介2王红(1978-),女,山西临县人,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0142。
改革是一场革命,是对人们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
改革中新旧体制的转化使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和重组,社会范围内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被触动,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
首先,既得利益集团与非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成为人民内部矛盾中各种矛盾的总按扭,一旦某阶层或群体启动这一按扭,矛盾会立即凸现,使之公开化或尖锐化。
其次,任何改革、特别是渐进式的改革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价,而成本和代价的付出与改革成果享受的不对等,又会导致人们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利益关系的紧张与摩擦。
再次,收入分配的不均,更容易导致人们在思想上、心理上、情绪上造成某种程度的失衡和冲突,而这种情绪如果得不到疏导,就可能演变成为一种极端行为。
大量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根由不是/患其寡0,而是/患其不均0。
最后,利益表达机制的不畅通、利益协调机制的不健全,使强势利益群体可以利用不当方式获取不正当利益,而弱势利益群体则由于资源有限,合法渠道又不畅通,不得不采用施压性集体行动来宣泄利益诉求,成为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直接原因。
(二)广大群众的政治依赖性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政治根源。
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过分依赖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产生了一种深厚的依赖心理。
半个多世纪以来,共产党的伟大与正确深入人心,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解决人民中的矛盾,这已成为许多人的一种思维习惯;而党和政府则在长期/党领导一切0和/为人民服务0思想的熏陶下,也总是把社会上大大小小、该管的、不该管的事情都统统揽入自己怀中。
由此导致群体的政治意识总是远远大于法律意识,利用法律、法规来合理解决矛盾、处理问题或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不够,而/人治0的观念、/官本位0的思想却很严重。
所以,只要一遇到问题,就不管大小,也不顾是哪个方面的,往往为图个快速解决或彻底解决,便一头撞到党政机关去,并且动辄行为过激,不惜酿成群体性事件。
政治体制改革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基础条件。
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不顺导致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体系不健全,各项政策、管理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不相配套,政策不稳定不完善,各种关系未能及时理顺,利益冲突普遍且尖锐。
政治效能不佳导致部分干部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和腐败现象严重,干群关系紧张。
近年来,一些基层政权部门软弱无力,使群体性事件有了恶性膨胀的充裕空间。
有关部门形同虚设,为政一方的能力明显下降,加上个别人在其位不谋其政,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力中饱私囊,使工作处于瘫痪状态,导致群众对合理性要求彻底绝望,并且错误地认为只有把事情闹大,才能引起领导重视,才能解决问题,于是/逼上梁山0,引发群体性事件。
在这种情况下,群体性事件成为群体对不公平、不平等的一种呐喊,对社会公正的一种呼救。
参与其中的多数群众无非是希望当权者/平等市场各种利益主体间的法律地位0、/平均各种市场主体与市场管理者的距离0、/平衡各种市场主体与市场管理者的关系。
0152(三)公民开放意识、权利意识的增强与不适当膨胀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思想根源。
人总是受一定的社会意识支配,社会意识反映着社会矛盾的多样性。
脆弱的社会意识可使社会矛盾舒缓,而高强的社会意识可使社会矛盾的张力加强。
社会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形态,一旦内化为一种观念、意志、信念、情感,就会产生一种动机和态度,自觉或不自觉地驱动社会主体在社会活动之前做出种种反应,表现为一定的社会行为。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
开放的社会环境为开放意识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
由于开放,社会有了对旧的舍弃和对新的接纳,有了对现状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由于开放,社会滋生了变异的活力,社会化现象更加普遍;由于开放,社会意识空前高涨和激荡,社会行为高度激烈和彰显;由于开放,社会关系十分紧张和复杂,社会问题日益暴露和激化。
然而相比之下,我国社会管理的协调功能弱下不足,组织及其治理能力捉襟见肘,应对社会问题的国家管理机制未能及时到位,排解社会矛盾的国家制度/该出手时未出手0,致使问题成为矛盾,矛盾形成对立,对立导致冲突,群体性事件得以形成。
其次,现代社会培育了开明的社会民主,变革中的我国政治体制,基本价值取向是/主权在民0、/依法治国0。
一方面,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民主意识的增强要求社会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权利和社会公平,而现实中各种矛盾纠纷的调处存在制度性缺陷,社会公平和正义难以实现。
当社会所认为的正义与法律所保障的正义标准存在差异,以致人们对法律产生不信任感时,人们便会径自采取/自力救济0行为,群体性事件得以产生。
另一方面,在实现民主、法治的主导价值之下,国家在民主与法治中培育着公民的权利意识并保证其实现,而公民在民主与法治中,则因偏激地行使这种权利而构成了社会上的种种不稳定,人们的义务导向普遍地转向权利导向。
群体性事件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基础宽厚、滋养丰实的权利意识,才使自身具备了蓄势待发的激情和产生猛烈的社会冲击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群体性事件是公民权利意识不当膨胀的社会现象,是现代法治民主的畸形物,是我国法治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参考文献:112毛泽东选集:第5卷1M2.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64.1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M2.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1.82.1321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M2.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537,103.152陈晋胜.行政法实践的哲学分析1M2.北京:华龄出版社,2001.115.责任编辑王瑞娟#19#5理论探索62005年第5期(总第1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