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学发展谈宋学与理学的关系

合集下载

宋代《诗经》学与理学

宋代《诗经》学与理学

宋代《诗经》学与理学在宋代,学术氛围浓厚,思想多元。

《诗经》学与理学在此时期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文将从宋代《诗经》学与理学的背景与发展、思想体系和代表人物、《诗经》学与理学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诗经》学的背景与发展《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一千多首诗歌。

这些诗歌描绘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对于天命、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在宋代,《诗经》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成为了当时学术界的重要领域。

二、宋代理学的思想体系和代表人物理学是宋代学术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道家和佛教的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代表人物包括程颐、程颢、朱熹等。

他们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而“理”主要体现在社会伦理和人的修养上。

三、《诗经》学与理学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在宋代,《诗经》学与理学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貌。

一方面,《诗经》学的研究为理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另一方面,理学的兴起也为《诗经》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例如,朱熹在研究《诗经》时,将理学思想融入其中,对于《诗经》的解释具有独到的见解。

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宋代《诗经》学与理学的交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首先,《诗经》学的研究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使儒家思想更加精致化和系统化。

其次,理学的发展为中国哲学增添了新的元素,使中国的哲学思想更加丰富多元。

再者,宋代《诗经》学与理学的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传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源。

五、总结在宋代,《诗经》学与理学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一时期,《诗经》学的研究推动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理学则为中国哲学增添了新的元素。

两者相互结合,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如今,我们重新审视宋代《诗经》学与理学的交汇,不仅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也能为我们在当代社会中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供宝贵的启示。

经学与理学——精选推荐

经学与理学——精选推荐

经学:训解、阐释和研究儒家经典之学。

宋学:宋代义理之学(后延续到元明,亦包括清代宋学)。

理学:宋元明时期哲理化的宋学。

汉学重训诂宋学重义理理学是哲理化的义理之学理学的内涵:它是儒学吸取了佛、道等的精致的思辨,哲学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新儒学,讲本体论。

宋明理学是在新的形式下,用思辨的哲理来论证儒家伦理的学术文化思潮。

理学各派都是以维护义理或讲天理,讲心性之学为学术宗旨和思想特征。

理本派,讲以“性即理”,强调穷理。

心本派,讲“心即理”,讲自良知。

气本论派,虽已气为宇宙本原,也讲“穷理尽性”,也提出“立天理”的命题。

最终目的:是以“理”为核心的,代表儒家伦理的这样一个观念发扬光大,并把它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维护社会的治理与稳定。

经学、宋学、理学之相互关系宋学是经学发展到宋代的产物。

汉学重训诂宋学重义理理学是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理学是宋学的哲理化、经学的哲学化。

(与非理性的宋学学派相区别)宋学:从地域上有三苏的蜀学,江西王安石的新学,理学(张载的官学,程颢、程颐的洛学,湖南周敦颐的濂学)理学以思辨性的哲理,来论证儒家伦理,为了与佛教、道教相抗衡,把儒家的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发扬光大,所以它逐步取代了宋学的其他流派,成为宋学发展的主要潮流。

理学与经学的关系体现在理学家是通过己意解经,由经穷理,从经典、经书中来阐发哲理、阐发天理。

陆王心学这一派,主张以经书作为吾心的注脚,把人的主体性发挥的更加彻底,从而把经学理学化、哲学化,使经学成为论述其理学思想的文本和载体。

程朱理学尽管也提出了“经所以载道”这个明天,就是说经典是作为载道的工具,经典和新儒学的道、天理相比,道更为重要,经典是服从于、服务于儒家圣人之道,但是它还是用经学的形式,通过对儒家经典的阐释,来阐发自己的理学思想。

所以经学和理学有密切联系。

陆王心学不主张著书立说,主要是以己意来阐发它的心学思想,对经典重视程度不如陆王心学。

文案编辑词条B 添加义项?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北宋宋学与南宋理学的异同点

北宋宋学与南宋理学的异同点

北宋宋学与南宋理学的异同点引言北宋和南宋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朝代,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北宋和南宋时期,儒家学说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和发展,并且分为了不同的流派。

其中,北宋的宋学和南宋的理学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流派,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异同点。

本文将就北宋宋学和南宋理学进行比较,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

北宋宋学定义北宋时期,以程颐、程颢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种崇尚真实生活、追求人性和道德完善的理论体系,被称为「宋学」。

特点•人性本善:宋学强调人类天性本善,主张通过自我修养、追求良知来实现道德完善。

•实践中心:注重实践行动,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义礼智等儒家核心价值观。

•理论探讨:对于人类情感、欲望、行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代表人物•程颐(1033-1107):主张以《大学》、《中庸》为基础,通过修养自己来达成道德完善。

•程颢(1018-1074):注重心性修养,提倡追求真实的自我。

南宋理学定义南宋时期,周敦颐、程朱理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哲学体系,被称为「理学」。

特点•心性与天理:南宋的理学强调心性与天理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类的道德完善需要通过遵守天命、顺应天道来实现。

•礼治思想:强调礼仪秩序对于社会稳定和个体道德建立的作用。

•儒家经典研究:注重对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进行研究和阐释。

代表人物•周敦颐(1017-1073):提出“性即是良知”观点,主张通过追求懂得天理来达到道德完善。

•程朱理学派:由程颢和朱熹共同发展而成,融合了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成为理学的主流派别。

异同点对比人性观•宋学:人性本善,强调追求良知和道德完善。

•理学:主张人性有善恶之分,注重通过修养来实现道德提升。

方法论•宋学:重视实际行动和情感体验,注重实践中的道德修养。

•理学:通过对经典文献研究和推敲,以及与天理的联系来实现道德完善。

社会观•宋学:注重个体的内心修养,并从个体做起来影响整个社会。

•理学:倡导顺应天命、遵守礼制秩序来维系社会稳定。

理学和宋词的关系

理学和宋词的关系

理学和宋词的关系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一派,始于南宋,盛于明清时期,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等。

宋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形式之一,盛于宋代,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

理学和宋词看似截然不同,但实际上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理学与宋词都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理学强调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并认为“道”是自然之中存在的本体与规律,人必须依靠“道”而行,才能实现“天人合一”。

宋词中也有大量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词句,如苏轼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等。

宋词中的“风与月”描绘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与理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相呼应。

其次,理学与宋词都强调“仁爱亲民”的思想。

理学认为仁爱与道德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必须以仁爱为中心,关怀人民,尊重民生。

宋词中也有许多反映爱民之情的词句,如辛弃疾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

这些词句表达了词人的仁爱之心,与理学中的“仁爱亲民”思想相契合。

最后,理学与宋词都强调“格物致知”的思想。

理学认为,只有通过深刻观察现象,探究事物的本质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宋词中也有不少反映格物致知的词句,如苏轼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等。

这些词句表达了词人以细微入微的观察,去探究事物之本质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在以上三个方面,理学与宋词都具有相似的思想。

此外,由于宋词具有古代文学的极高地位,因此,理学思想在宋词中的反映,为理学思想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以说,理学思想和宋词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相互联系,影响深远,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宋代注重理学的记载

宋代注重理学的记载

宋代注重理学的记载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理学发展的高峰时期。

在宋代,理学成为了当时的主流思想,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以宋代注重理学的记载为题,来探究宋代对理学的重视程度。

宋代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朝代,历史上的宋代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理学在中国的思想界占据了主导地位。

理学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强调人性的修养与道德的追求。

这与当时的儒家思想相契合,因此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在宋代,理学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首先,理学家们对传统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注释和解释。

他们通过对经典的研究,深入剖析了经典中的道理和意义,使经典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在宋代,理学家们还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

他们通过观察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总结了一系列的社会规律和道德准则,为社会的进步和稳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在宋代,理学家们还积极参与到政治和教育事务中。

他们担任重要的官职,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他们还创办了许多学校和书院,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的来说,宋代注重理学的记载表明了当时对于理学的重视程度。

这种重视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中,还体现在社会实践和教育事务中。

理学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宋代为后世的思想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宋代经学与理学的对立与融合

宋代经学与理学的对立与融合

宋代经学与理学的对立与融合引言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经学与理学是两个重要的学派。

宋代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经学与理学的较量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两个学派的对立与融合,不仅对于宋代的学术界有着深刻的影响,也对后世的学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宋代经学与理学的对立与融合。

经学与理学的背景经学的发展•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研究的是儒家经典,如《诗经》、《书经》、《礼记》等等。

经学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到了宋代时期已经达到了高峰。

•经学在宋代时期被视为官方学说,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因此,经学在宋代的影响力非常大,对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理学的兴起•理学,是宋代时期新兴的学派。

它主要研究的是《周易》中的“理”,并试图通过理来理解宇宙万物的原理。

理学在宋代的兴起,与当时社会的需求和思维的转变密切相关。

•宋代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更加深刻的问题,对宇宙和人生等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追求。

理学应运而生,满足了人们对于哲学问题的追求。

经学与理学的基本观点经学的基本观点•经学注重经典的学习和思考,强调以经典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思维。

经学认为,儒家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精髓,必须被以为行为的准则。

•经学注重礼仪、规范和传统的继承。

他们认为,只有遵循传统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社会才能保持稳定和和谐。

理学的基本观点•理学注重理的研究和思考,力图通过理来解释宇宙和人生的本质。

他们认为,只有认识到宇宙的本质规律,才能掌握人生的真谛。

•理学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思考能力和理解力,应该通过思考和学习,去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经学与理学的对立理学对经学的批判•理学认为,经学过于注重形式和传统,缺乏对问题本质的思考和关注。

•理学批评经学不注重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思考能力,过分强调规范和传统的约束。

理学与宋代思想

理学与宋代思想

理学与宋代思想“理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大传》中,“礼乐学”,“天人合一学”,“心性修持学”,“墨家杂说浅学”,“墨守中庸学”,“息妫动植学”,“道德经学”,“孔子学”,“老子学”等古代思想哲学学派各有所长,但都渐渐逐渐深入不足的地方,悄然间,理学的雏形就这样形成了。

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学者,其中就包括了朱熹等一批儒学大师。

朱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和思想家,他对理学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理学”可以概括为理论、思想学派,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理学的主要内容是心学,即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这种思想体系的核心是“格物致知”,意味着通过对万物的观察,去感悟其中的道理,并不断探寻人类内心的真谛。

在朱熹的理学体系中,心学包括了四个方面: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

其中格物是通过对一切事物的观察来领悟事物的真相,致知是通过感性认识,推理和对事物的心灵体验来建立理性认识。

诚意是对自我的内观,对内心中的世界进行反省和自我剖析的方式,而正心即内心的平衡与稳定,在心性的基础上修身齐家,修行成仁。

朱熹的理学思想在宋代非常流行,主要是由于宋代政治的改革和经济繁荣,使得这种思想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传承。

而在朱熹之前,周敦颐的心学和邵雍的阳明心学也对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个时期有很多类似的学派,但朱熹的理学思想最为广泛接受和影响深远。

值得一提的是,朱熹的理学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也曾经不断地反思和改良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推陈出新,以求精进。

这一点可以从他的《四书集注》中得到体现,这部著作是朱熹晚年的心血之作,他在其中总结了自己多年的思考和实践,对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以及《孟子》进行了注释和解释,这些注释和解释对于后人的思考和研究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和启迪。

总的来说,理学是儒学思想的一个分支,它主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个体心性和道德修养,追求“天人合一”,推崇“大同世界”的理想。

从宋学发展谈宋学与理学的关系

从宋学发展谈宋学与理学的关系

从宋学发展谈宋学与理学的关系漆侠在其《宋学的发展和演变》里指出“宋学研究存在两个偏向”,其中一个是把理学等同于宋学。

而邓广铭在其《宋史十讲》中则明确提出“不应该把理学等同于宋学”。

本文主要从宋学的发展来谈其与理学的关系,宋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理学是宋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作为宋学的一个分支,理学与宋学的前两阶段有其联系与区别。

通过对宋学与理学关系的了解,有利于对两者的概念加以区分,对理学的地位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宋学家与理学家的评价也有一个较准确的定位。

周敦颐的太极学说(太极学派)、张载的气本论学说(气学派)、二程朱熹理本论学说(理学派)、陆九渊的心本论学说(心学派)、叶适陈亮的功利学说(功利学派)自汉儒至于庆历(公元1402)间,谈经者训诂而不凿。

《》七经小传(宋·刘敞著)出而稍尚新奇矣。

至于《三经义》(宋·王安石著)行,视汉儒之学弱土梗。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经说》(程颢)自十五六时,与弟颐。

闻汝南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习,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秦汉以来,未有臻斯理者。

《宋史·道学传·程颢传》宋初经学大抵沿汉学脉承,一些阁僚大臣多用于经世通政,以欧、苏、司马(光)、王(安石)等为代表。

庆历后,一方面开始出现疑经非古的倾向,直到朱熹、王柏、俞庭椿甚至元·吴澄,对古籍删改去增;另一方面,自二程、张载逐渐形成道学(亦称理学或心学),专门研究格物、穷理、诚身、致知,对元明理学有很大影响。

一部分学者对经典的诠释研究,有重要贡献,成就以朱熹为最。

宋学在南宋时逐步演变成理学,但是浙东事功学派还是应列入宋学学派。

理学亦称义理之学,性理之学。

也是宋元明清时期以研讨理气、心性等问题为中心的哲学、伦理学思潮,又称道学。

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于元、明、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宋学发展谈宋学与理学的关系漆侠在其《宋学的发展和演变》里指出“宋学研究存在两个偏向”,其中一个是把理学等同于宋学。

而邓广铭在其《宋史十讲》中则明确提出“不应该把理学等同于宋学”。

本文主要从宋学的发展来谈其与理学的关系,宋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理学是宋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作为宋学的一个分支,理学与宋学的前两阶段有其联系与区别。

通过对宋学与理学关系的了解,有利于对两者的概念加以区分,对理学的地位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宋学家与理学家的评价也有一个较准确的定位。

周敦颐的太极学说(太极学派)、张载的气本论学说(气学派)、二程朱熹理本论学说(理学派)、陆九渊的心本论学说(心学派)、叶适陈亮的功利学说(功利学派)自汉儒至于庆历(公元1402)间,谈经者训诂而不凿。

《》七经小传(宋·刘敞著)出而稍尚新奇矣。

至于《三经义》(宋·王安石著)行,视汉儒之学弱土梗。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经说》(程颢)自十五六时,与弟颐。

闻汝南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习,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秦汉以来,未有臻斯理者。

《宋史·道学传·程颢传》宋初经学大抵沿汉学脉承,一些阁僚大臣多用于经世通政,以欧、苏、司马(光)、王(安石)等为代表。

庆历后,一方面开始出现疑经非古的倾向,直到朱熹、王柏、俞庭椿甚至元·吴澄,对古籍删改去增;另一方面,自二程、张载逐渐形成道学(亦称理学或心学),专门研究格物、穷理、诚身、致知,对元明理学有很大影响。

一部分学者对经典的诠释研究,有重要贡献,成就以朱熹为最。

宋学在南宋时逐步演变成理学,但是浙东事功学派还是应列入宋学学派。

理学亦称义理之学,性理之学。

也是宋元明清时期以研讨理气、心性等问题为中心的哲学、伦理学思潮,又称道学。

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于元、明、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伦理学思潮、狭义的理学,专指二程、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

唐中叶以后,一些名儒如唐代的韩愈、李翱,北宋初期的范仲淹、欧阳修、胡瑷、孙复、石介等举起批判佛教的旗帜,力图全面恢复儒学的权威,揭开了理学的序幕。

随着儒家批判并融合佛、道思想过程的展开,到北宋中期,理学思潮逐渐形成。

当时出现了一批重要的理学家,如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人,各自形成学派,从不同方面探讨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理学的基本范畴。

他们自称其道为“圣人之道”,其学为“圣人之学”,这时的学说称为道学。

后来理学研究渐盛。

理学在北宋和南宋初、中期曾受到压制,一度被指斥为“伪学”,直到南宋理宗褒崇理学之后,它才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

理学讨论的伦理学问题主要有:一是对于道德起源的探讨和对于道德原则的论证。

力图把道德原则与宇宙本原、人的本性统一起来。

周敦颐《通书》的中心观念是“诚”,认为“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而诚是天道的表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太极图说》)。

张载从世界的统一性推论出道德原则,认为“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正蒙·乾称》),人和物都是气所构成的,具有共同的本性,因而应该爱人爱物,主张“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同上书);“立必俱立,爱必兼爱”(《正蒙·诚明》)。

程颢、程颐则直接把道德原则与宇宙本体、人的本性统一起来,以为宇宙的最高实体是“理”,“理”的内容就是仁、义、礼、智,而性也就是理。

朱熹更以“理”为太极,太极即是天地的本原,至高无上的绝对,也就是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

程、朱都认为道德原则即是宇宙本体,这种本体赋予人,就成为人的道德本性,这是道德的来源。

与程、朱不同,陆九渊、王守仁则宣扬“心即理”、心即性,把道德原则纳入心中,认为仁、义、礼、智是人心固有的天赋观念,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内在要求。

理学家从宇宙本原和人的本性中引申出道德原则,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二是关于道德理想与道德评价的研讨。

理学以圣人为理想人格、立身处世的榜样。

周敦颐的“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太极图说》);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子语录》);程颢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程氏遗书》卷二上);程颐的“圣人与理为一”(《程氏遗书》卷二十三);朱熹的心中“天理流行”(《论语集注·颜渊》)即“心与理一”;王守仁的“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大学问》),都是把合内外、一天人、爱物我、行仁义为最高的道德理想与圣人的标准。

其理论上的一个共同偏失就在于过分强调了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而忽视了其间的对立和斗争。

理学家还就王霸、义利、理欲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讨和论争,这些问题还涉及道德的来源和道德评价的依据与标准问题。

三是关于修养方法即如何提高道德品质的学说。

周敦颐的“主静”、“无欲”;张载的“知礼成性”、“自明诚”;二程、朱熹的“主敬”、“居敬穷理”;陆九渊、王守仁的“明心”、“致良知”等均属此类。

理学家一般认为,道德理想只能通过自我认识和践履才能达到。

因而注重知行关系的研究,提出“知先行后”、“知行并进”、“知行合一”等学说,力图把知识与道德、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

理学提倡的修养方法,具有将认识方法和修养方法等同起来和强调道德原则与实际生活相统一的特点。

理学经历了一个长达几百年的发展过程。

北宋中期是理学形成时期,各学派已初步建立了自己的体系,出现了不同倾向之间的分歧和论争。

南宋是理学成熟时期。

朱熹以二程思想为主要依据,综合周敦颐、张载诸人之学,构筑了一个庞大的理学思想体系,标志着理学的完成。

与此同时,早已孕育于二程特别是程颢理学思想中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至陆九渊时发育出“心即理”的心学学说。

朱、陆的论争,反映了理学内部的分化。

南宋后期,经魏了翁、真德秀等人的推崇,理学特别是程朱理学获得最高统治者承认,被确立为正统地位。

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有:①本体论问题,即世界万物的本原问题。

理学家对这个问题各有不同回答,但是都否定有上帝一类人格神和彼岸世界的存在。

他们集中批判佛、道以空、无为世界本体的理论。

张载提出"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的气本论哲学,认为太虚不是空无,而是占有时间和空间的物质气的存在形式,太虚之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二程建立了"天即理"的理本论哲学,认为观念性的理是世界本原,但理并不是虚空,而是实有其理。

理是观念性的实体,是有实际内容的。

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以太极之理为宇宙本体,太极是"有理"和"无形"的统一,而不是纯粹的虚无。

陆九渊、王守仁以心为本原,认为"心即理也"。

理学家在讨论世界本原问题时,已接触到思维同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②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

理学家对人性来源的探讨,和他们的本体论有密切联系。

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和心统性情的学说,认为天地之性来源于太虚之气,但他有时又夸大了性的作用。

程颢提出心即天以及性无内外的命题,把心、性、天统一起来。

程颐则提出性即理的命题,把性说成形而上之理。

朱熹发展了性即理和心统性情的学说,认为心之本体即是性,是未发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发之和;性和情是体用关系,而心是"主宰"。

陆九渊认为,心即是性,即是理。

王守仁提出心之本体即是性,即是至善。

理学家们在心性问题上虽然说法不同,但他们所谓性,都是指某种道德原则、道德属性。

他们通过讨论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试图解决人的本质和人性问题,从不同方面强调人的道德意识的作用。

③认识论问题,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

理学家都很重视认识问题,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把本体论、心性论、认识论统一起来,融为一体。

张载首先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两种知识,并提倡穷理尽性之学,成为理学家共同讨论的问题。

二程通过对《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发挥,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学说。

程颐主张至于物而穷其理,但不能逐物,必须"反躬"。

朱熹提出"即物穷理"的系统方法,主张格物、致知二者不可分离,穷理多后,便能"豁然贯通",内外合一。

陆九渊强调"反观",认为心便是理,只须向内反观,不必向外求索。

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认为格物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从而完成了由内向外的认识路线。

他们还讨论到知行关系问题,提出"知先行后"、"知行并进"、"知行合一"等学说,力图把认识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

理学所讨论的,不是纯粹的认识问题,主要是道德意识的自我认识和实践问题。

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心有灵明。

人生天地之间,不仅与天地对立,而且与天地相通,人可以与天地并立而为三。

张载的"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周敦颐的"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程颢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程颐的"圣人与理为一",朱熹的"心与理一",王守仁的"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都是力求建立人生最高理想。

他们都宣扬所谓合内外之道,一天人之学。

但理学家一般认为,这种最高理想,只能在日用人伦之中,通过自我认识和践履才能达到。

理学家所谓理欲、义利之辩以及格物致知、诚、敬等功夫,就是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

张载说的"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理学所要达到的共同目标。

流派理学中有不同学派,各个学派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互相区别,使理学思潮呈现出复杂的情况。

北宋中期,有周敦颐的"濂学",邵雍的"象数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司马光的"朔学"。

南宋时有朱熹的"闽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

明中期则有王守仁的"阳明学"(或称王学)。

这些不同的学派,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或特点,但是按其基本观点和影响看,主要有三大派别:①张载为代表的气一元论哲学。

是理学中的唯物主义学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