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的分型
小儿高脂血症

一、黄色瘤
4、结节疹性黄色瘤
好发于肘部四肢伸侧和臀部,皮损 常在短期内成批出现。呈结节状,有融 合趋势,疹状黄色瘤常包绕着结节状黄 色瘤,瘤的皮肤呈橘黄色,常伴有炎性 基底。 这种黄色瘤主要见于家族性异常β 脂蛋白血症。
一、黄色瘤
5、疹性黄色瘤
表现为针头或火柴头大小丘疹,橘 黄或棕黄色伴有炎性基底。 主要见于高甘油三酯血症。 6、扁平黄色瘤 见于睑周,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黄色 瘤,表现为橘黄色略高出皮面的扁平丘 疹状或片状瘤,边界清楚,质地柔软。 常见于各型高脂血症,但也可见于 血脂正常者。
三、小儿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
关于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目前国际尚无 统一的方法。 美国采用血浆胆固醇水平的第75~90百分 位数定为中度胆固醇增高或中度危险;第 90百分位数以上定为重度胆固醇增高或高 度危险。
三、小儿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
美国标准:1992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 (NCEP)专家委员会制定的2岁以上儿童高脂 血症诊断标准: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
• •
•
•
是儿童期最常见的遗传性高脂血症 遗传方式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是由于细胞膜表面控制LDL正常摄入的LDL受体 缺如或功能异常所致 临床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特征性黄色瘤、早 发心血管疾病和阳性家族史 是表型分类的II型高脂蛋白血症中最常见者
(二)我国高脂蛋白血症分类法
1998年中华心血管病学杂志血脂异常防治 对策专题组提出了高脂血症的分类法。 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TC水平增高 2.混合高脂血症:血清TC、TG水平升高 3.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TG水平升高 4.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血清 HDL- C水平降低
(整理)高血脂症

高血脂症一、临床基础高脂血症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高密度脂蛋白(HDL)低!高脂血症的分型我国的简易临床分型:高胆固醇血症——TC高高甘油三酯血症——TG高混合型高脂血症——TG、TC都高高密度脂蛋白低——HDL低世界卫生组织的分型:五型六类:Ⅰ型、Ⅱ型(包括Ⅱa和Ⅱb)、Ⅲ型、Ⅳ型、Ⅴ型血脂水平表5-7 各类脂类血浆水平的临床意义(mmol/L)高血脂症的临床表现常无任何症状和体征脂质在真皮内沉积——黄色瘤(少见);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动脉硬化(冠心病、周围血管病)体检:①血脂高于同性别正常值;②高密度脂蛋白低于同性别正常值;③多伴有脂肪肝和肥胖;④可出现角膜弓和脂血症眼底改变;⑤可并发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血小板功能亢进等。
二、治疗与合理用药高血脂症的非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措施。
无论是否进行药物调脂治疗都必须坚持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
①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少吃动物脂肪、肥肉,多吃蔬菜、水果、谷物,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
②减轻体重,坚持有规律的体力劳动和运动,增加肝脏内的脂肪的分解和消耗。
③控制诱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减少饮酒或戒烈酒、控制摄盐和血压、戒烟。
治疗原则首先采用饮食疗法、膳食控制、增加运动其次消除恶化因素(吸烟、饮酒、肥胖)最后考虑药物治疗常用血脂调节药的种类续表续表续表常用血脂调节药的种类①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他汀②贝丁酸类—— **贝**:吉非贝齐、苯扎贝特、非诺贝特、氯贝丁酯③烟酸类——烟酸、阿昔莫司④胆酸螯合剂——考来**:考来烯胺、考来替泊⑤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依替米贝⑥其他——普罗布考、泛硫乙胺、益多酯、ω-3脂肪酸常用血脂调节药的不良反应①他汀类——横纹肌溶解(肌炎、肌痛、CPK升高)肝损害(AST/ALT升高)②贝丁酸类——消化道反应、横纹肌溶解③烟酸——低血压④考来 * *——便秘、胆石症、消化不良、脂肪泻血脂调节药的选用表5-9 调节血脂药的选用参考血脂调节药的选用①单纯TC升高或者以TC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首选他汀类;②单纯TG升高或以TG身高为主的混合型,首选贝丁酸类;③TG和TC均衡升高:贝丁酸 + 胆酸鳌合剂④HDL-ch低下:首选贝丁酸或阿昔莫司⑤防止脂质浸润沉积:吡卡酯、泛硫乙胺血脂调节药的联合作用(了解)严重、家族性高脂血症,单药难以控制,提倡联合用药。
高脂血症类型、病理、分类及ASCVD危险分层指导作用及调节血脂要点

高脂血症类型、病理、分类及ASCVD危险分层指导作用及调节血脂要点血脂是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TG)和类脂等的总称,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脂主要是胆固醇和TG。
高油脂饮食、内分泌相关疾病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均可导致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等许多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疾病的危险因素,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于这些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常被称为高血脂,医学上又称为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浆中TG和(或)总胆固醇(TC)升高,也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
高脂血症一般无明显不适的症状,且大多数都是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常被称为“隐形的杀手”。
血脂异常分类比较复杂,一般根据病因将其分为原发性高脂血症和继发性高脂血症。
原发性高脂血症又分为三类:高胆固醇症,混合性高脂血症(胆固醇与TG均升高)与高TG症。
原发性与先天性和遗传因素有关,是由于单基因缺陷或多基因缺陷所致,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具有家族聚集性。
包括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等。
表1:原发性高脂血症的分类继发性高脂血症是指由其他疾病及已知原因导致的血脂异常。
其中疾病主要包括: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肝脏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且其本质亦是升高胆固醇和(或)TG(如表3)。
除此之外,长期应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高脂血症: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部分抗肿瘤药物等(如表4)。
另外,雌激素缺乏也可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生。
继发性高血脂症的病因表3:继发性高血脂症具体病因(疾病)ASCVD危险分层指导调脂治疗LDL-C、TG升高,HDL-C降低等血脂异常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急性胰腺炎等众多疾病的发病风险。
为更好地预防血脂异常造成的疾病风险,并指导调脂治疗的启动时间与治疗方案,临床上需评估血脂结果:首先要排除继发因素,然后结合患者的基础状况进行ASCVD危险分层,确定治疗的目标值。
高脂血症的分型和分类

1976年WHO建议将高脂血症分为六型:(1)Ⅰ型高脂蛋白血症:主要是血浆中乳糜微粒浓度增加所致。
将血浆至于4℃冰箱中过夜,见血浆外观顶层呈“奶油样”,下层澄清。
测定血脂主要为甘油三酯升高,胆固醇水平正常或轻度增加,此型在临床上较为罕见。
(2)Ⅱ型高脂蛋白血症,又分为Ⅱa型和Ⅱb型。
①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LDL水平单纯性增加。
血浆外观澄清或轻微混浊。
测定血脂只有单纯性胆固醇水平升高,而甘油三酯水平则正常,此型临床常见。
②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VLDL和LDL水平增加。
血浆外观澄清或轻微混浊。
测定血脂见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增加。
此型临床相当常见。
(3)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又称为异常β-脂蛋白血症,主要是血浆中乳糜微粒残粒和VLDL残粒水平增加,其血浆外观混浊,常可见一模糊的“奶油样”顶层。
血浆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均明显增加,且两者升高的程度(以mg/dL为单位)大致相当。
此型在临床上很少见。
(4)Ⅳ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VLDL增加,血浆外观可以澄清也可以混浊,主要视血浆甘油三酯升高的程度而定,一般无“奶油样”顶层,血浆甘油三酯明显升高,胆固醇水平可正常或偏高。
(5)Ⅴ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乳糜微粒和VLDL水平均升高,血浆外观有“奶油样”顶层,下层混浊,血浆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升高,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
高脂血症的分类血脂主要是指血清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无论是胆固醇含量增高,还是甘油三酯的含量增高,或是两者皆增高,统称为高脂血症。
1、根据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结果,高脂血症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72毫摩尔/升,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1.70毫摩尔/升。
(2)高甘油三酯血症:约占20%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1.70毫摩尔/升,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即总胆固醇<5.72毫摩尔/升。
(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72毫摩尔/升,甘油三酯超过1.70毫摩尔/升。
高脂血症分型PPT课件

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毫摩尔/升, 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即总胆固醇毫摩尔/ 升。
高脂血症分型
(3)混合型高脂血症 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 总胆固醇超过572毫摩尔/升,甘油三酯超过 毫摩尔/升。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胆固醇)含 量降低,毫摩尔/升。
岁以上男性,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定 期做血脂全面检查。
5.为能够早期和及时地发现高脂血症, 建议所有20岁以上的成年人,应该定期检 查血浆总胆固醇水平。对于所有的胰腺炎 患者,均应测定血浆三酰甘油水平。
血脂主要是指血清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无论是胆固醇含量增高,还是甘油三脂的 含量增高,或是两者皆增高,统称为高脂 血症。
根据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 蛋白-胆固醇的测定结果,高脂血症分为以 下四种类型:
(1)高胆固醇血症
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72毫摩尔/升, 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毫摩尔/ 升。
高血脂症的危害很大,会加速全身动脉粥 样硬化,一旦动脉被粥样斑块堵塞,就会 导致严重后果。
高血脂症预防保健:
高脂血症分型
2.调整合理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 固醇的摄入。
3.调整生活、工作方式 积极参加体育 活动、避免久坐不动,控制体重。戒烟限 酒。
4.有冠心病、糖尿病及原发性高脂血症 家族史者应每年定期做血脂、血糖
高脂血症等级标准

高脂血症等级标准
高脂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等级标准是根据血脂水平的高低来划分的。
一般来说,高脂血症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等级:
一级高脂血症:血脂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但未达到二级标准。
此时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采取措施控制血脂水平。
二级高脂血症:血脂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并达到或超过一级高脂血症的标准。
此时需要在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基础上,考虑药物治疗。
三级高脂血症:血脂水平非常高,已经对机体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如动脉粥样硬化等。
此时需要积极采取药物治疗和生活习惯干预等多种措施,控制血脂水平,保护心血管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高脂血症的等级标准并不是绝对的,个体差异也会影响血脂水平。
因此,在评估血脂水平时,需要结合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高脂血症用药指导

高脂血症一、疾病概述(一)高脂血症的定义血浆中的脂类物质统称为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磷脂和游离脂肪酸等。
它们在血液中与不同的蛋白质结合在一起,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
高脂血症指血清总胆固醇(TC)升高、三酰甘油(TG)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二)病因高脂血症是环境因素、基因缺陷相互作用所致的代谢异常。
(1)饮食因素长期摄入过多的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和过多的热量或大量饮酒均易导致高脂血症。
(2)年龄和体重高脂血症的好发年龄为50~55岁,随着年龄的增加,胆酸合成减少,肝内的胆固醇含量增加,LDL(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降低。
女性绝经后体内的雌激素减少,LDL受体的活性降低,胆固醇水平也高于同龄的正常男性。
随体重增加,高脂血症时易发生。
(3)遗传遗传某些遗传基因的异常可导致LDL清除率降低、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转变为LDL、LDL颗粒富含胆固醇酯、载脂蛋白B(LDL-ApoB)代谢缺陷等。
(4)继发因素某些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瘤、脂肪萎缩症、急性卟啉病)和药物(利尿药、β受体阻滞药、肾上腺皮质激素)也可引起高脂血症。
二、临床症状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黄色瘤常见异常的局限性皮肤隆起,由于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
(2)冠心病、周围血管病由于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学基础。
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增高不仅增加冠心病发病风险,也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是冠心病的主要原因。
(3)眼角膜弓(老年环)和眼底改变。
三、高脂血症分型和诊断标准根据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结果,高脂血症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18mmol/L,而三酰甘油含量正常,即三酰甘油<1.76mmol/L。
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一、血浆脂蛋白分类和功能血脂中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磷脂和脂溶性维生素和固醇。
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是疏水性物质,不能直接在血液中被转运,也不能直接进入组织细胞。
它们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和极性类脂(如磷脂)一起组成一个亲水性的球状大分子——脂蛋白,才能在血液中被运输,并进入组织细胞。
脂蛋白主要由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绝大多数是在肝脏和小肠合成,并主要经肝脏分解代谢。
(一)血浆脂蛋白的种类、组成、来源和作用应用超速离心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5大类: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密度脂蛋白(I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
不同的脂蛋白其组成、密度、来源均不同,在致动脉硬化中的作用也不一样,见表6-4-2。
(二)血浆脂蛋白的临床意义1.乳糜微粒(CM) CM来源于膳食脂肪,高脂肪膳食可增加CM合成,CM含外源性甘油三酯90%左右,其生理功能是将食物来源的甘油三酯从小肠运输到肝外组织中被利用。
正常人空腹12小时后,血浆中CM已完全被清除,但I型和V 型高脂蛋白血症病人空腹血浆中出现高浓度CM。
CM颗粒大,不能进入动脉壁内,一般不致动脉粥样硬化。
但CM的代谢残骸可被巨噬细胞表面受体识别而摄人,因而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VLDL和CM都是以甘油三酯为主,因此被统称为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
但VLDL与CM不同的是,VLDL的甘油三酯主要由肝脏合成,其最重要的底物是游离脂肪酸。
流经肝脏的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可加速肝脏合成和分泌VLDL。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血浆VLDL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VLDL浓度升高,可影响其他脂蛋白的浓度和结构;VLDL 升高伴有血浆HDL水平降低,使抗动脉硬化的因素减弱;VLDL增高常与其他的冠心病危险因素相伴随,如胰岛素抵抗、肥胖、糖尿病等。
3.中密度脂蛋白(IDL) IDL是VLDL向LDL转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与VLDL相比,胆固醇含量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