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上册)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上册)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上册)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上册

课程教学大纲

制定(修订)人:制定(修订)时间:2019年12月审核人: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三、课程目标任务及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标任务

根据《微观经济学》课程所面对的教学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历程;

②掌握需求和供给以及市场价格作用原理;

③掌握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的基本内容;

④掌握生产要素合理投入的分析方法;

⑤掌握成本和收益理论及其分析方法;

⑥掌握四种市场结构类型中产量和价格的确定;

⑦掌握市场失灵原因和各种微观经济政策。

2、技能目标

①能运用需求、供给分析方法对简单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的技能;

②能运用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对消费者行为进行简单分析的技能;

③能对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进行分析的技能;

④能运用成本与收益理论对企业的长期和短期成本进行分析的技能;

⑤能运用市场理论对四种市场结构类型中产量和价格的确定进行分析的技能;

⑥能运用各种微观经济政策、市场因素和政府作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进行分析的技能。(二)基本要求

本课程重在讲授微观经济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培养起学生对现代经济理论的兴趣和经济学思维,并能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贯彻精讲的原则,突出重点,简化推导,图文并貌,重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

(3)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讲述中辅以一定量的习题讨论课,给学生出一定量的思考题和习题,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以提高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

(4)分析与总结相结合,宏观讲授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对讲授内容及时总结,对重点内容深入分析,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2. 供求理论与价格的决定,政府价格政策及其应用;

3. 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及运用,其他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

4. 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消费者的其他决策;

5. 企业生产要素最优投入与规模经济,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6. 短期成本的概念与分类和利润最大化原则,长期成本概念,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

7. 四种市场结构的特征,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与长期均衡,垄断市场上的歧视价格,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产品差别竞争,寡头市场均衡的特点,围绕垄断的争论。

8. 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状况的标准与收入再分配政策,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

9. 市场失灵的原因及相关微观经济政策。

五、授课内容及要求

导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怎样学习和对待西方经济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选择的含义、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难点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实证分析方法中假设与理论的关系。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

(1)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2)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3)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5)怎样学习西方经济学。

2、教学要求

了解:现实中的经济问题、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理解:经济决策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个量分析、总量分析、边际分析、均衡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及经济模型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掌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稀缺性、选择的含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不同。

第一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教学目的:需求和供给是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不论是微观的还是宏观的经济问题,都是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来进行探讨的,本章使学生明确需求与供给的有关基本理论,理解供求规律。深刻理解并掌握这一章的内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书本以后的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供求的含义、供求定理、均衡价格,需求弹性的含义与弹性系数的计算、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弹性和税收的分摊;难点是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区别、供给变动与供给量变动的区别、蛛网理论、如何将弹性概念与斜率和导数等联系起来。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

(1)需求、需求量和需求曲线;

(2)供给、供给量和供给曲线;

(3)均衡产量、均衡价格、蛛网理论;

(4)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

(5)供求分析的应用及评析。

2、教学要求

了解:需求变化与需求量变动二者之间有何区别和供给变化与供给量变动二者之间有何区别;弹性、点弹性和弧弹性的含义;是什么因素决定需求的弹性是有弹性的、单位弹性的、或无弹性的。

理解:价格以外的因素是怎样影响需求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的;需求价格弹性、交叉弹

性、收入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的分类;影响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会用图表解释总收入与需求的价格弹性之间的关系;蛛网理论。

掌握:供求、供求量、供求函数、供求曲线、供求定理的含义;需求的价格弹性、收入弹性、交叉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定义;均衡价格、均衡数量的定义,均衡价格的形成;支持价、限制价的含义;税收与弹性的关系及价格理论的应用。

熟练掌握:计算各种弹性的方法并解释结果。

第二章消费者选择

教学目的:本章分析市场的需求方面:需求和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形成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边际效用分析和无差异曲线分析的有关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更好地加深理解需求定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边际效用的含义、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无差异曲线的含义和特征、预算约束线的含义、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预期效用函数;难点是特殊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均衡的公式和用图形说明消费者均衡、价格效应和消费者选择以及税收与消费者选择、均值-方差效用函数。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

(1)效用理论概述;

(2)无差异曲线;

(3)预算约束线;

(4)消费者均衡条件;

(5)价格效应和消费者选择;

(6)不确定性和风险;

(7)本章评析。

2、教学要求

了解:欲望、效用函数、商品的分类;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中性商品、餍足的无差异曲线;凹的无差异曲线和边界均衡点;消费者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劣质商品恩格尔曲线、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消费者偏好和无差异曲线的关系。

理解: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设、特殊的无差异曲线(完全替代、完全互补等);消费者剩余的含义、计算及应用,恩格尔曲线的含义,收入消费曲线的形成,价格消费曲线的形成;对风险的需求;证券市场的作用;期货市场的作用;预期效用函数之谜;均值-方差效用函数。

掌握: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定义,并且解释这两种衡量消费者满意程度的方法有何区别;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及其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性;为什么个体之间的无差异曲线有所不同;代

表正常偏好的无差异曲线不可能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延伸;边际替代率的定义和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效用与边际替代率的关系;恩格尔曲线和需求曲线的导出;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和价格效应的含义;税收与消费者选择;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预期效用函数。

熟练掌握:预算约束线的含义及曲线的绘制,当收入变动或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时,预算约束线如何移动;无差异曲线定义和无差异曲线的特点;消费者均衡的边际分析,消费者均衡的原则及应用;消费者均衡的无差异曲线分析,并说明如何产生了下滑的需求曲线。

第三章企业的生产和成本

教学目的:本章要讨论的是市场的供给方面,而这个问题略微复杂,涉及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市场结构(竞争还是垄断)对厂商的影响。本章首先讨论纯粹的技术层面的问题:在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一种可变要素的投入与产量的关系和两种具有替代性的要素投入与产量关系的有关基本理论及应用,更好地加深理解供给定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含义、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规模经济的含义与原因、等产量线的含义与特征、等成本线的含义、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原则;难点是两种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公式与图形、成本的变动规律、短期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关系、机会成本的含义。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

(1)企业、生产与生产函数;

(2)短期生产函数、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3)长期生产函数、无差异曲线、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4)等成本线、生产者均衡;规模报酬、外部经济;

(5)短期成本函数;

(6)长期成本函数;

(7)本章评析。

2、教学要求

了解:企业、企业组织、企业决策的含义以及企业筹资的方式;了解生产要素、生产函数和技术系数的含义,并将它与总产量、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联系起来分析。

理解: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给出规模收益不变、递增和递减的定义,并将每种情况都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联系起来;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含义;长期成本及其曲线的形成;给出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定义,同时要理解这些成本计算方法反映的是什么,以及它们相互间的联系;理解短期和长期的含义。

掌握:边际技术替代率的计算;成本、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定义和应用;企业利润的含义和计算;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的含义;短期成本的分类及图形;说明为什么当生产中使用的各种投入的边际产品与其价格的比率都相等时,生产成本是最小的;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的含义及关系。

熟练掌握: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条件;生产者成本最小化或产量最大化的应用;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及应用。

第四章完全竞争市场

教学目的:完全竞争市场假设是整个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但是因为完全竞争的四个假设并不“现实”,很容易被误解为市场经济理论并不适合我国国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利润最大化和均衡等系列概念,让学生理解完全竞争市场的“现实性”,是本章甚至整个微观经济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为什么做到了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短期内企业仍然可能亏损、理解正常利润、理解竞争市场中企业在长期中只能做到收支相抵;难点是理解供给曲线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为什么长期市场供给曲线有可能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

(1)企业收益、市场结构和利润最大化;

(2)完全竞争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3)完全竞争企业的短期均衡;

(4)完全竞争企业和市场的长期均衡;

(5)本章评析。

2、教学要求

了解:市场结构的含义

理解:完全竞争的行业特征。

掌握:完全竞争的含义;完全竞争的个体厂商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并说明厂商通过何种决策原则来实现这一目标;解释厂商收支相抵和停业的条件,以及它们与竞争市场的相关性;解释厂商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的条件;完全竞争行业长期供给曲线含义;完全竞争利润最大化的相关计算。

第五章不完全竞争市场

教学目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更为接近于现实经济生活,对不完全竞争各种状态下厂商所面临

的需求曲线、收益曲线及其均衡过程和均衡状态的分析,更有利于理解现实经济活动,并且可以和完全竞争市场做出比较。本章使学生明确垄断及垄断竞争的有关基本理论,垄断竞争厂商均衡的有关基本理论;理解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效率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完全垄断、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的含义和垄断市场上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的条件、垄断市场的价格歧视、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占优战略;难点是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分析、寡头垄断市场拐折的需求曲线、双寡头模型及价格决定的方式、纳什均衡、重复博弈与序列博弈。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

(1)垄断的含义及原因、垄断的短期和长期均衡、价格歧视;

(2)垄断竞争的特点、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3)寡头的含义及特征、古诺双寡头模型、斯威齐模型、价格领导模型、卡特尔模型;

(4)博弈模型、纳什均衡和简单应用;

(5)不同市场的比较;

(6)本章评析。

2、教学要求

了解:市场结构、集中率的含义;给出不完全竞争的定义,并描述其表现形式;成本不变、递增和递减的含义和图形变化;博弈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类。

理解:完全竞争、完全垄断的行业特征、垄断市场形成的原因;竞争与效率的关系;比较垄断、寡头与垄断竞争;垄断竞争的特点;寡占市场的特点;垄断与政府管制;能够分析生活中存在的简单的博弈问题;阻止市场进入的威胁;承诺与可信性;保证最低价格策略。

掌握: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竞争的含义;完全竞争的个体厂商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并说明厂商通过何种决策原则来实现这一目标;解释厂商收支相抵和停业的条件,以及它们与竞争市场的相关性;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的条件;完全垄断厂商的均衡;垄断厂商的价格歧视;拐折的需求曲线模型;双寡头模型;卡特尔模型;价格领导模型及其它模型的应用;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纳什均衡;混合策略;重复博弈、序列博弈的含义;不同条件下博弈者的博弈推理过程。

第六章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价格决定的有关基本理论。理解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价格决定的特点以及如何应用产品均衡价格理论分析各种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要素的边际收益、劳动市场的均衡与工资的决定、土地的供求与地租的决定、资本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及厂商的投资决策、资本供求和净现值的含义、资

本市场的均衡、利率水平的差异;难点是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与位置的决定因素;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和行业的要素需求曲线。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

(1)完全竞争和要素需求;

(2)要素供给的一般理论;

(3)劳动和工资的决定;

(4)土地和地租;

(5)资本和利息;

(6)垄断与要素使用量和价格的决定;

(7)本章评析。

2、教学要求

了解:要素需求的特点,要素的供给者,完全竞争企业的需求曲线,双边垄断的要素市场分析,行业的需求曲线;性别、种族与工资差别,教育与人力资本,作为要素的资本,投资与未来收益的现值,资本投资决策,资本、投资与储蓄的含义和关系;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含义,经济租的含义,稀缺性成本,自然资源配置理论的应用。

理解: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买方垄断要素市场和卖方垄断要素市场的均衡分析;教育与信号显示,劳动的供给垄断(工会)对工资的影响,教育差别与工资决定,工会的目标,集体谈判;储蓄决策,跨期选择模型,投资与投资回报率;自然资源的需求与供给以及资源市场的均衡,不可再生资源价格的决定,渔业资源的经济分析模型,森林砍伐的最佳时机分析模型。

掌握:厂商对要素的需求及应用,厂商要素的边际收益及曲线,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均衡;劳动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劳动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形状与位置的决定因素,掌握劳动市场的均衡,工资的决定,劳动供给的时间配置模型,工会与劳动供给的关系,最低工资法,负所得税的应用,资本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及厂商的投资决策,资本供给、需求、净现值的含义,资本市场的均衡,利率水平的差异;土地的供求与地租的决定。

第七章一般均衡与效率

教学目的:一般均衡论是有别于局部均衡论的分析范畴,解释了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帕累托最优条件以及经济效率等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的思路、效率与公平、帕累托最优与福利、理解竞争市场为什么会自动实现效率;难点是一般均衡分析、实现效率或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尤其是理解交换与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的条件。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

(1)一般均衡分析;

(2)竞争性均衡和经济效率;

(3)公平和效率;

(4)本章评析。

2、教学要求

了解:一般均衡的含义;补偿原则;社会福利函数;有关的概念及定理。

理解:局部均衡、总体均衡的含义;理解生产与交换的均衡;帕累托最优含义和条件;非完全竞争的福利损失。

掌握:交换均衡、生产均衡的分析方法;完全竞争与帕累托最优的关系。

第八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旨在使学生理解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由于信息不完全、外部性、公共产品和垄断,会导致市场失灵,从而为政府运用微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运行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市场失灵的原因、为什么正外部性导致产量过少而负外部性会导致产量过多、公共物品和外部性之间的联系、如何理解逆向选择和道德危险、政府如何纠正市场失灵;难点是利用经济学术语从理论上理解“搭便车”行为、为什么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收益是帕累托最优的条件。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

(1)垄断;

(2)外部性;

(3)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4)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

(5)收入分配中的不平等;

(6)本章评析。

2、教学要求

了解:垄断是如何造成市场失灵,西方国家应对垄断的对策;外部性的有关的概念以及政府采取的相应措施;公共产品的有关的概念以及政府采取的相应措施;不完全信息的有关的概念以及政府采取的相应措施。

理解:外部性的干预方案;公共产品的含义;信息不对称。

掌握:产权的定义和科斯定理的应用;公共产品的效率条件和提供机制;逆选择和败德

风险的经济学原理。

四、课程教学的有关说明

本课程课内外学时比例:1:2;平均周学时:4-6学时。

1、本课程自学内容及课时:企业、厂商与市场;企业存在的理由、企业规模的限制;博弈论;风险与资产选择;为了避免与后续课程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课程的交叉重复,部分内容在《微观经济学》教学各章中结合相关内容作适当讲授,主要自学。自学课时60学时。

2、课内习题课的安排及课时:作业6~8次,课时16学时,平时作业分数是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

3、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内容及学时:本课程全部内容采用多媒体授课。

4、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本课程旨在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致力于训练学生建立一个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用以解释我们周围的世界,指导我们的日常决策。微观经济学告诉我们市场机制是如何运行的,商品价格是如何形成的,稀缺资源如何配置到各种产品的生产中去,人们的行为遵循什么样的模式,市场机制是否有效率。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

大纲编号:070923202 《经济学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 系别:信息经济与管理系 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专业 职业标准:初级经济师 课程性质: 专业技术课 课程学分: 2

课程学时:34 执笔人:唐雪莲 审订人:王瑞 修订日期:2007年1月

一、课程简介: 《经济学基础》是物流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主要阐述基本微观经济学 原理、基本宏观经济总量两部分内容,具体包括需求与供给、效用、价格弹性、 国内生产总值、失业与通货膨胀现象及宏观经济政策。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目标、任务: 1、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和工具。 3、使学生熟练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 4、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基础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5、着重提高学生的用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课时分配(总学时34学时,一个学期完成,每周2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

建议:提供最新的经济学有关案例和新闻,供学生们理论结合实际。 六、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与分工: 预备课程:政治经济学、一元微积分。 后续课程: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物流货代等其他专业相关课程。 七、课程考核: 本课程采用开卷考试和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成绩评估: 总成绩(100%)=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40%) 平时成绩(30%)=作业(15%)+课堂表现(15%) 期末成绩(40%)=笔试(单选、名词解释、计算、简答、综合)开卷考试题型配分: 单项选择题(25题,1分/题);名次解释题(7选5题,2分/题);计算题(4题选3题,10分/题);简答题(6选5题,5分/题);综合题(1 题,10分/题) 八、建议教材 《西方经济学基础》吴志清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九、主要参考书目: 1、《经济学》萨缪尔森主编,华夏出版社,1999年。 2、《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3、《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伯成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4、《经济学原理》曼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5、《西方经济学概论》王花球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6、《经济学概论》陶铁胜主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年。 7、《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微观经济学)》尹伯成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8、《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尹伯成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厦门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

厦门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学院经济学院系(所)专业 课程名称(中文)高级金融经济学 课程名称 (英文) Advanced Econometrics 课程编码周学时 4 学 分 3 总学时56 开课对象学院硕、博研究生 任课教师 及职称 周颖刚教授;林娟助理教授 先修 课程 与 预备 知识 高级微观经济学I,高级宏观经济学I,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为经济学院各专业一年级研究生介绍现代金融学理论的微观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金融学的两种主要研究方法:均衡分析法和无套利分析法,并掌握如何运用这两种方法对金融资产进行定价。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教材:Jean-Pierre Danthine and John B. Donaldson, 2005, Intermediate Financial Theory (2nd ed), Elsevier Academic Press. 主要参考书: C.F. Huang and R. Litzenberger, 1988, Foundations for Financial Economics, Prentice Hall. LeRoy, Stephen F. and Jan Werner, 2001,Principles of Financial Econom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J. Campbell, A. Lo, A. MacKinlay, 1996, The Econometrics of Financial Market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 Duffie, 2001, Dynamic Asset Pricing Theory 3rd edi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J. Cochrane, 2001, Asset Prici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主要内容提要(请按章节填写) 本课程主要介绍资产定价和资产组合选择的相关内容。课程涵盖的主要内容包括:不确定性条件下消费者的决策(第三章),风险厌恶与投资决策(第四、五、六章),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第七章),Arrow-Debreu定价理论(第八、十章)以及套利定价理论(第十三章)等等。 教学进度安排 时间教学内容主讲人教学方式备注 第1周第1章: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角色 第2章:资产定价面临的挑战 第3章:风险条件下的决策理论 周颖刚课堂讲授

农村公共管理学教学大纲

《农村公共管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2131A 课程性质选修 学时32 学分 2 适用专业农林经济管理 先修课程公共经济学、公共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 I 大纲本文 一、课程内容 1.导论 2.农村公共管理组织与模式 3.农村公共资源管理 4.社区服务与管理 5.农村公共管理与法制 二、课外作业 案例分析:1.高某与×乡政府指导农民发展林业生产 2.印度尼西亚通过取消补贴保护环境资源 三、实习无 四、实验无 五、课程设计无 六、教材与参考书 陈树文,王大刚编著《公共经济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8 汪玉凯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2 朱崇实,陈振明编著《公共政策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 Ⅱ大纲说明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依据公共管理学原理系统介绍农村公共管理的知识和理论,研究有关农村公共管理活动的规律,旨在让学生了解农村公共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认识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掌握有关农村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从事公共管理工作的兴趣和做好本项工作的本领。 二、课程具体要求 1.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公共管理知识。 2.理解农村公共管理的含义,了解其内容,掌握公共管理方法的应用。 3.结合案例分析,学会运用公共管理学原理分析农村公共事务管理中的问题,并能给出解决的途径。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1

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2.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本课程教学的课前知识是管理学原理,并与《公共经济学》,《公共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等课程有密切关系。 四、各章重点与讲解内容 第一章:导论:公共管理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公共管理理论,农村公共管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学习和掌握农村公共管理知识的意义。 第一章:农村公共管理组织与模式 一作为农村公共管理主体的乡政府 二作为准公共管理主体的非乡政府公共组织 三农村公共管理人员 四农村公共管理模式 第二章:农村公共资源管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 二自然资源管理 三信息资源管理 第三章:社区服务与管理 一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农村治安?秩序,环保,医保,科技推广,教育,文化 二农村(社会)福利事业管理 三农村公共财务管理 四农村社区建设与社区管理 五农村公共项目管理 第四章:农村公共管理与法制 一公共管理法律规范及其在农村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二对农村公共事务的依法管理 三对农村公共管理主体行为的规范,监督与管理 四推进农村公共行政体制改革创新 五、课外作业的要求 本课程教学拟定2个案例,并给出案例的基本情况,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书面分析,并从中领悟到公共管理工作的作用,做好公共管理工作应具备的素养。提高学习自觉性和兴趣。 六、对实习,实验的要求无 七、对课程设计的要求无 八、课程学时分配表 九、本大纲主要起草人、审阅人 主要起草人:马天乐 审阅人:丁胜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3.石村不是很大,男女老少加起来能有三百多人,屋子都是巨石砌成的,简朴而自然。 4.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5.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6.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工程经济学教学大纲

工程经济学教学大纲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Engineering Economics 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工程管理及其他经管 类业 先修课程:《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经济学》? 学分数:3学分 总学时数:48学时实验(上机)学 时:0学时 考核方式:院考 执笔者:编写日期: 2011年 3月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属于工商管理、工程管理等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必修课之一。它 是介于自然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性科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核 心内容是一套工程经济分析思想和方法,是人类提高工程实践活动效率的基本 工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 技能及其在项目前期决策中的应用,对项目资金筹措、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和方 法、不确定性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公益性项目 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设备更新分析、价值工程、风险决策与风险 管理等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把握,以达到能对项目进行公正、客观、合理评价的 目的。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1)熟悉技术实践活动的概念及其要素; (2)了解技术经济学的性质、发展过程;; (3)掌握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4)熟悉技术经济分析的过程和步骤; (5)了解技术经济分析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第二章现金流量构成与资金等值计算 (1)熟悉现金流量及工程项目投资的概念及构成; (2)熟悉成本费用的概念及构成; (3)掌握工程项目的收入和销售税金及附加的计算; (4)掌握利润总额、所得税的计算及净利润的分配顺序; (5)熟悉经营成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机会成本、沉入成本的概念; (6)熟悉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 (7)掌握资金时间价值计算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 (8)掌握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计算; (9)掌握资金等值计算及其应用。 第三章建设项目资金筹措与资本成本 (1)熟悉建设项目资金总额的构成; (2)熟悉项目资本金融通和项目债务筹资; (3)了解项目融资及其主要模式; (4)掌握不同来源渠道资金的资金成本计算; (5)掌握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计算。 第四章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与方法 (1)理解静态、动态经济效果评价指标的含义、特点; (2)掌握静态、动态经济效果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和评价准则; (3)掌握不同类型投资方案适用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第五章不确定性分析 (1)了解不确定性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经济学基础 教学大纲 (三年制高职) 经济贸易系 2012 年9月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是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基础课,直接培养学生的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并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 经济学基础具体教学目的定位为:使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并能用这些理论和知识分析、处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材及参考书目 1、教材: 《经济学基础》2011年7月第1版林秀清等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经济学》2010年6月第2版何璋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参考书目: 《西方经济学》2004年9月第3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经济学》2004年1月第17版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萧琛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经济学原理》2002年8月第2版曼昆著梁小民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三、课时分配

教学要求与课时分配 (一)教学要求 1、在教学目标上,西方经济学以培养学生经济问题分析能力为核心,以掌握经济理论为基础。 2、在课程内容体系上,西方经济学按先进、实用标准选择内容,按培养学生经济问题分析能力为核心构建体系,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3、在教学方法上,西方经济学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讲解。 4、在教学基本建设上,以参编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讲授与多媒体结合。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理解经济学产生的原因, 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简史和主要研究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稀缺性、选择的含义,以及这两个概念与经济学的关系。 2、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稀缺资源的资源配置与充分利用问题。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难点: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与选择 二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线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二、均衡分析 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四、经济模型 第三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一、微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决定理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本章首先介绍决定价格的两种因素:需求和供给,然后根据需求和供给的关系说明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最后从量上分析价格、收入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变动程度。通过教学,要求学生在了解需

研发展经济学第二讲自由与发展大纲

研究生发展经济学讲义二教学大纲: 第二讲自由与发展 本讲以阿玛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Development as Freedom)为基本阅读材料,重点研究民主、自由与发展的关系,发展过程里一些重大社会政策的目标及其制定方法。这些研究属于规范性研究,对进一步进行的所谓实证性研究具有端正研究方向,提供路径的意义。 本书的逻辑思路是:(1)现代经济发展没有政府的参与是不可能的,社会保障体系总要由政府出面才能建立起来;(2)政府主持下制定、推行的公共政策是经济发展的关键;(3)合适的公共政策必须尽可能符合全体国民的意愿,才能有效动员国民的积极性、主动性;(4)只有在政治自由、政治民主的情况下,政府才能制定出体现全体国民意愿的公共政策;(5)因此,经济发展与自由密切相关,以自由看待发展具有逻辑上、理论上、经验上的合理性。 本书论证、澄清了以下一些重要的问题:第一,造成贫困的表面原因是缺乏必要的获得收入的能力,而最关键问题在于个人缺乏某种基本的自由。 第二,社会保障、社会应急制度、体系的建立体现了基本的社会公平,也是国民得到基本自由的保障。这与发展阶段无关,也与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的国民的价值观无关,即自由、民主对人类发展具有普遍意义。 第三,社会保障、社会应急制度、体系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第四,强调社会保障、社会应急制度、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培植社会弱势群体的可行能力,保证他们的基本自由。责任以自由为条件。 第五,承认人类理性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不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大部分是由那些自私自利动机的个人,通过有意识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无意识产生的结果。 第六,反对因为认识到自由可以衍生出某种对社会发展来说是有意义的能力而尊重自由的观点,应该尊重自由本身及其固有的价值。 第七,和上述第六议论相似,在强调人力资本培植方面,社会不应该仅仅关注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学时:40学时学分:2学分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的学科。通过对政府及其附属物经济行为的研究来探索如何建立一个廉价而高效的政府。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是公共经济学的两大理论,分别从理论上说明了政府应该干什么及其应该如何干。政府的经济行为还包括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和公共政策的三大部分。 通过理论教学并且结合案例分析讨论,使学生掌握公共经济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该学科领域的热点和前沿学术问题,具备一定的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导论4学时 1.1与公共经济有关的问题 1.2公共经济学的定义 1.3公共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4公共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结构 第二章、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8学时 2.1资源配置的内涵 2.2市场失灵 2.3政府经济职能 第三章、公共产品理论4学时 3.1公共物品的概念

3.2纯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3.3准公共物品的供给 第四章、外部效应理论4学时 4.1外部效应概论 4.2外部效应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4.3外部效应的纠正 第五章、公共选择理论4学时 5.1公共选择方法论 5.2几个重要定理 5.3寻租理论 第六章、公共预算4学时 6.1公共预算概论 6.2几种主要的预算理论 第七章、公共收入理论4学时 7.1公共收入概论 7.2主要税种 7.3税收效应分析、转嫁与归宿 第八章、公共支出理论4学时 8.1公共支出概论 8.2公共支出分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第九章、宏观经济政策4学时 9.1概论 9.2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工程经济学教学大纲

工程经济学教学大纲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Engineering Economics 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工程管理及其他经 管类业 先修课程:《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经济学》? 学分数:3学分 总学时数:48学时实验(上机)学 时:0学时 考核方式:院考 执笔者:编写日期:2011 年3月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属于工商管理、工程管理等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必修课之 一。它是介于自然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性科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一 个分支,其核心内容是一套工程经济分析思想和方法,是人类提高工程 实践活动效率的基本工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 基本技能及其在项目前期决策中的应用,对项目资金筹措、项目经济评

价指标和方法、不确定性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公益性项目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设备更新分析、价值工程、风险决策与风险管理等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把握,以达到能对项目进行公正、客观、合理评价的目的。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1)熟悉技术实践活动的概念及其要素; (2)了解技术经济学的性质、发展过程;; (3)掌握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4)熟悉技术经济分析的过程和步骤; (5)了解技术经济分析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第二章现金流量构成与资金等值计算 (1)熟悉现金流量及工程项目投资的概念及构成; (2)熟悉成本费用的概念及构成; (3)掌握工程项目的收入和销售税金及附加的计算; (4)掌握利润总额、所得税的计算及净利润的分配顺序; (5)熟悉经营成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机会成本、沉入成本的概念; (6)熟悉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 (7)掌握资金时间价值计算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 (8)掌握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计算;

经济学基础-陈福明-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经济学基础是我们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取舍、优化整合,并合并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课,贸经、工商系各财经类专业必修的职业知识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对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财经类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及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分析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知识,即根据实际情况有分析地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 二、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员“学会思考”为出发点,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使学员对当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分析与应用,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1 .理论方面 ( 1 )了解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 2 )掌握市场需求、市场供给与市场价格理论 ( 3 )熟练掌握和应用弹性原理 / ( 4 )理解消费者均衡的含义与条件 ( 5 )领会生产理论、成本理论 ( 6 )理解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理论 (7 )了解生产要素的分配理论 (8 )理解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基本方法 (9 )掌握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0 )理解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利率的决定理论 (11 )理解IS — LM 模型 、 (12 )领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涵义、特征、种类及其手段 2 .实践方面 ( 1 )能够对一个企业的决策如价格决策、产量决策作出解释 ( 2 )能够解释一些经济现象如:“薄利多销”、“规模受益”等 ( 3 )能够理解“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 ( 4 )能够对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作出理论上的解释 ( 5 )能够分析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实践的影响

经济学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系 金融学本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后,金融业不断发展和开放,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我国金融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为了适应这一市场要求,我院适时开办了金融学专业。作为学院一个新设重要专业,在很多方面需要规划与建设以及大量资金投入,以适应竞争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此,特制定北京物资学院金融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金融学专业性强,但也要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本科教育指导思想。厚基础是指本专业毕业生金融学基础理论功底较为扎实,宽口径则是指他们具有完整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因此其培养目标就是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使同学们具有较为扎实的经济理论和金融学功底,具有完整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数学和外语水平、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的能力。具体目标是: 第一,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信托、租赁及其他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第二,能胜任政府部门和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达到硕士研究生入学水平并能向更高理论层次发展的人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广泛的知识面和灵活的适用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适应产业升级和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保险、投资、咨询等产业的迅猛发展,应该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适应在华外资企业、国内企业集团涉外机构的发展需要,加强有国际交往能力的外向型人才的培养;适应于加入WTO的需要,加强经济、管理、法律、信息等复合型人才的设计和培养。 根据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特此制定了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具体内容见附件。 二、学科建设 目前金融学专业的招生规模为每届两个班共60人,2004年秋季开始招生。计划3年内扩大到6个班,总计180人。 三、师资队伍条件 教师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虽然金融学专业的师资综合素质较高,能力较强。但还没有形成较有权威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因此,如何加强师资,培养学科带头人,是未来几年金融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根据学院的整体规划,2008年全院具有正高职的教师应该达到60人,如果按照25个专业计算,每个专业应该有2-3名正教授。金融学专业,现有教师中2006年前可培养出1-2名教授,但还需要有在全国有权威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金融学专业共有专业教师8名,其中副教授4名,讲师3名,助教1名,具有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公共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称:PUBLIC SECTOR ECONOMICS 课程号:3150051 制定(修订)单位:公共管理学院 制定(修订)人或执笔人:赵建国 制定(修订)时间:2009年2月 课程概述 课程性质:公共事业管理、社会保障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需要预修《宏观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基础》。 基本内容:本课程从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出发,全面剖析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行为。主要包括十个方面的内容:公共经济学基本概念、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国家预算、公共支出的理论与实践、公共收入的理论与实践、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公共经济与国民经济调节、地方公共经济。 基本要求:从理论上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实践上能够运用其来分析社会经济生活中

的现实问题,从而对政府部门的经济职能有系统、完整的理解和把握,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经济学或公共管理及社会保障的相关课程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方式: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案例分析开展课堂讨论。 课程的总学时和总学分:总学时:54 总学分:3 教材使用:张向达、赵建国、吕丹编著:《公共经济学》,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参考教材: 1.樊勇明编著:《公共经济学导引与案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2.斯蒂格里茨,《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3.张向达、赵建国、吕丹,《公共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4.高培勇,《公共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5.郭庆旺,《公共经济学评论》,中国财政出版社,2005年-2008年出版。 6.阿兰.J.奥尔巴克,马丁.菲尔德斯坦,公共经济学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彼得·M ·杰克逊主编:《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郭庆旺、刘立群、杨越译,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8.黄恒学,《公共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9.张军涛、赵建国等,《公共管理案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朱柏明,《公共经济学案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教学进度计划

工程经济学教学大纲

《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Engineering Economics 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工程管理及其他经管类业 先修课程:《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经济学》 学分数:3学分 总学时数:48学时实验(上机)学时:0学时 考核方式:院考 执笔者:编写日期:2011年3月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属于工商管理、工程管理等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必修课之一。它是介于自然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性科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核心内容是一套工程经济分析思想和方法,是人类提高工程实践活动效率的基本工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及其在项目前期决策中的应用,对项目资金筹措、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和方法、不确定性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公益性项目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设备更新分析、价值工程、风险决策与风险管理等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把握,以达到能对项目进行公正、客观、合理评价的目的。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1)熟悉技术实践活动的概念及其要素; (2)了解技术经济学的性质、发展过程;; (3)掌握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4)熟悉技术经济分析的过程和步骤; (5)了解技术经济分析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第二章现金流量构成与资金等值计算 (1)熟悉现金流量及工程项目投资的概念及构成; (2)熟悉成本费用的概念及构成;

(3)掌握工程项目的收入和销售税金及附加的计算; (4)掌握利润总额、所得税的计算及净利润的分配顺序; (5)熟悉经营成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机会成本、沉入成本的概念; (6)熟悉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 (7)掌握资金时间价值计算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 (8)掌握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计算; (9)掌握资金等值计算及其应用。 第三章建设项目资金筹措与资本成本 (1)熟悉建设项目资金总额的构成; (2)熟悉项目资本金融通和项目债务筹资; (3)了解项目融资及其主要模式; (4)掌握不同来源渠道资金的资金成本计算; (5)掌握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计算。 第四章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与方法 (1)理解静态、动态经济效果评价指标的含义、特点; (2)掌握静态、动态经济效果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和评价准则; (3)掌握不同类型投资方案适用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第五章不确定性分析 (1)了解不确定性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2)掌握盈亏平衡分析方法; (3)掌握敏感性分析方法和步骤; (4)熟悉概率分析方法。 第六章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 (1)熟悉可行性研究的概念和工作程序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作用和编制依据; (2)掌握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本内容; (3)了解市场调查和预测的方法。 第七章建设项目财务评价 (1)熟悉财务评价的概念、目的、内容、程序;

金融经济学教学大纲

《金融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金融经济学是关于金融市场的经济学,主要研究金融市场的均衡条件下金融资产的定价问题。微观经济学解决了一般商品市场均衡的存在性和惟一性问题,而金融经济学则解决了具有不确定性特性的金融市场均衡的存在性和惟一性。所以,金融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的范畴,是金融学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在金融学科体系层次中具有经济学教学层次中微观经济学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理解金融市场存在的意义,掌握确定现金流和不确定现金流的金融资产的利率决定理论,也就是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等现代金融理论。 二、教学内容: 包括导言、第1至7章。 导言: 1、金融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金融资产的定价公式 2、金融经济学课程结构 第一章:资本市场、消费和投资 金融市场存在的意义。(1.1~1.2)

1)两时期(现在和将来)纯交换经济分析框架:现在的货币与未来的货币的交换(生产投资、证券投融资) 2)经济行为主体的效用最大化下的消费策略问题 第二章:固定收入证券和利率的期限结构 给未来现金流确定的证券(即国债)定价。 1、国债的价格,到期收益率,名义年化利率 2、现货利率与远期利率 现货利率曲线 3、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无偏期望、易变性偏好、市场分割 第3~7章,给未来现金流不确定的证券定价 第三章:不确定下的选择理论 3.1~3.6 1、不确定条件下的偏好关系与期望效用函数 期望效用表达定理及阿莱悖论 2、个体风险厌恶与效用函数的形式 第四章:均值——方差分析 均值—方差分析框架的由来。(4.1~4.4) 1、一些基本定义

公共经济学-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公共财政学》教学大纲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生课程 2013年春季学期 上课时间:每周四7-9节(15:10-18:00) 上课地点:理教314 任课教师:李力行 联系方式:lilixing@https://www.360docs.net/doc/5516294900.html, 课程介绍: 本课程为研究生专业课,要求选课同学具有微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背景。本课程将介绍公共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工具,并以实证分析为基础,重点讨论个人和公司税收的经济效果、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以及中国财政税收制度下的地方政府行为等题目。 考核方式: 20%-出勤与课堂参与; 25%-文献报告(1-2次); 25%-审稿报告(1篇); 30%-研究计划(学期结束后一个月以内提交) 课程提纲: 1. Taxation 1.1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taxation: labor supply and taxable income 1.2 Taxation and efficiency, tax avoidance and evasion 1.3 Application to China 2. Expenditure 2.1 Social security 2.2 Other public insurances 2.3 Public goods, education, and program evaluation 3. Fiscal institu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3.1 Economic theory of federalism 3.2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 China 3.3 Interaction of fis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local governance 阅读材料: 1. Taxation 1.1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taxation: labor supply and taxable income Macurdy, Thomas (1992). Work Disincentive Effects of Taxes: A Reexamination of Some Evidenc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Papers and Proceedings, May, pp. 243-49. Eissa, Nada (1995) “Taxation and Labor Supply of Married Women: The Tax Reform Act of 1986 as a Natural Experiment” NBER Working Paper 5023. Eissa, Nada (1996). Labor Supply and the Economic Recovery Tax Act of 1981. In Empirical

工程经济学教学大纲

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Engineering Economics 学 分 数:3学分 考核方式:院考 编写日期: 2011年 3 月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 本课程属于工商管理、 工程管理等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必修课之一。 它是 介于自然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性科学, 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其核心内 容是一套工程经济分析思想和方法,是人类提高工程实践活动效率的基本工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基本方法和基本技 能及其在项目前期决策中的应用,对项目资金筹措、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和方法、 不确定性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公益性项目评价、 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 设备更新分析、 价值工程、 风险决策与风险管理等内 容有一个系统的把握,以达到能对项目进行公正、客观、合理评价的目的。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 第一章 绪论 (1)熟悉技术实践活动的概念及其要素; (2)了解技术经济学的性质、发展过程; ; (3)掌握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4)熟悉技术经济分析的过程和步骤; (5)了解技术经济分析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第二章 现金流量构成与资金等值计算 (1)熟悉现金流量及工程项目投资的概念及构成; (2)熟悉成本费用的概念及构成; (3)掌握工程项目的收入和销售税金及附加的计算; (4)掌握利润总额、所得税的计算及净利润的分配顺序;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工程管理及其他经管类业 先修课程: 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经济学》 总学时数: 48 学时 实验(上机)学时: 0 学时 执 笔 者:

(5)熟悉经营成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机会成本、沉入成本的概念; (6)熟悉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 (7)掌握资金时间价值计算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 (8)掌握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计算; (9)掌握资金等值计算及其应用。 第二章建设项目资金筹措与资本成本 (1)熟悉建设项目资金总额的构成; (2)熟悉项目资本金融通和项目债务筹资; (3)了解项目融资及其主要模式; (4)掌握不同来源渠道资金的资金成本计算; (5)掌握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计算。 第四章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与方法 (1)理解静态、动态经济效果评价指标的含义、特点; (2)掌握静态、动态经济效果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和评价准则; (3)掌握不同类型投资方案适用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第五章不确定性分析 (1)了解不确定性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2)掌握盈亏平衡分析方法; (3)掌握敏感性分析方法和步骤; (4)熟悉概率分析方法。第六章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 (1)熟悉可行性研究的概念和工作程序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作用和编制依据; (2)掌握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本内容; (3)了解市场调查和预测的方法。 第七章建设项目财务评价 (1)熟悉财务评价的概念、目的、内容、程序; (2)掌握财务评价的内容、基本财务报表与评价指标的对应关系; (3)掌握建设投资和流动资金的估算方法; (4)熟悉建设项目经济分析中的计算期; (5)熟悉负债比例与财务杠杆; (6)掌握生产经营期利息的计算;

电子商务《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目录 01经济学基础 (2) 02电子商务概论 (7) 03电子商务英语 (16) 04计算机网络技术 (20) 05市场营销实务 (27) 06电子商务运营与管理 (32) 07 C语言程序设计 (36) 08经济数学 (41) 09 PHOTOSHOP (50) 10商务谈判与礼仪 (63) 11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 (67) 12电子商务与物流 (75) 13网上支付与电子银行 (79) 14电子商务企业应用文写作 (85) 15 FLASH动画 (91) 16国际贸易实务 (96) 18应用数据库原理与 (109) 19管理学 (115) 20供应链管理 (119) 21消费心理学 (131) 22 客户关系管理 (136) 23 网络营销与策划 (143)

电子商务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电子商务 授课学时:3学时/周,共48学时(讲授40课时,机动8课时) 课程学分:3学分 一、课程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经济学基础》是经济管理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2)课程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对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对经济运行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专业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3)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实践教学相结合 二、课程培养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经济学的一般知识与原理,尤其是理解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 ●掌握经济学微观与宏观分析的一般方法 ●掌握生产者均衡与消费者均衡 ●掌握国家收入的核算方法 ●了解经济周期的运行 (二)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能够运用经济学知识阐述经济现象 ●能够运用经济学知识衡量企业生产均衡与消费者均衡 ●能够获得个人生活中的效用最大化 (三)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经济管理意识 ●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和社会责任感

《公共项目管理》教学大纲

《公共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0113B0 学时:36 学分:2 适用对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管理学原理、公共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统计学原理与应用 考核要求:考核形式为考查,需交一篇合格的课程论文。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齐中英朱彬编著,《公共项目管理与评估》,科学出版社,2004年 Jack R. Meredith Samuel J. Mantel,《Project management:a managerial approach 》,John Wiley &Sons, Inc,2000年有中译本Jack Gido James P.Clements,《Successful project management》,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1999 年.有中译本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毕星翟丽,《项目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限选课,开设此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管理公共项目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为从事该领域或相关领域的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公共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初步具备项目启动、项目实施和项目终止等公共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管理所需的技能。具体的目标有:使学生掌握公共项目管理的概念、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公共项目实施的技术、资金、社会和经济效益的评估和公共项目的采购、合同、风险的管理等方面的方法和技能,了解公共项目的监理和审计知识。要求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认真完成课后练习,努力掌握公共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力图能够提出公共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常见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或思路。 三、学时分配 章节课程内容学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绪论 基础理论与方法 公共项目需求预测与实施技术条件评估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评估 公共项目的成本—收益评价 公共项目的社会评价 公共项目的风险评估 公共项目采购管理 公共项目的合同管理 公共建设项目的监理管理 公共投资项目审计 公共项目后评估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公共项目管理》是一门新设的公共管理课程,因而要求授课教师在讲课中,一是以向学生介绍理论知识为主,以便使他们形成公共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二是鉴于学生相关知识背景较缺乏的问题,应随时补充和调整课程内容,以求达到最佳授课效果;三是根据部分学生将来可能会从事该领域工作这一现实,讲课中尽量列举或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