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的滤过.

合集下载

肾小球滤过率计算公式表

肾小球滤过率计算公式表

肾小球滤过率计算公式表
肾小球滤过率计算公式如下:
1. 肾小球滤过率(ml/min)=(140-年龄)×体重(kg)/血肌酐(μmol/L)×1.23。

2. 女性肾小球滤过率(ml/min)=(140-年龄)×体重(kg)×1.04/血肌酐(μmol/L)。

正常成人肾小球滤过率应大于90毫升/分钟。

如果肾小球滤过率低于60毫升/分钟时,需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肾脏功能的检查,确定具体的原因之后再进行治疗。

如果肾小球滤过率小于15毫升/分钟时应开始进行透析治疗的。

肾小球滤过率可以反映肾脏功能,如果肾小球滤过率出现问题,需要及时的进行检查治疗,在这两段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要过度的劳累。

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GFR,glomeruar filtration rate)是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正常成人为125ml/min左右。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约660ml,故滤过分数为125/660×100%≈19%。

这一结果表明,流经肾的血浆约有1/5由肾小球滤入囊腔生成原尿。

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是衡量肾功能的指标。

指标成人每昼夜生成的原尿量可达180L,但每日排出的终尿量仅1~2L,可见原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时,约有99%的水分被重吸收回血液。

再从成分比较,终尿与原尿也有很大差别,例如原尿含葡萄糖,终尿无;而终尿所含肌酐、氨又比原尿多。

说明原尿尚须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作用,才能生成终尿。

有效滤过压指促进超滤的动力和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动力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和肾小囊内超滤液胶体渗透压。

阻力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的静水压。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血浆从毛细血管滤过形成组织液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影响因素有效滤过压组成有效滤过压的三个因素中任一因素发生变化,都能影响有效滤过压,从而改变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的改变实验证明,动脉血压在10.7~24.0kPa(80~180mmHg)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存在自身调节能保持相对稳定,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无明显变化。

关于自身调节的机制,多数人认为,动脉血压升高时,入球动脉管壁的平滑肌受牵张刺激而收缩,血流阻力增大,使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流量不致增多,血压不致升高,因而有效滤过压和肾小球滤过率无明显变化;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入球动脉管壁舒张,血流阻力减小,使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流量不致减少,血压不致下降,因而有效滤过压和肾小球滤过率也无明显变化。

这说明机体对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调节,是通过肾血流量自身调节实现的,以保证机体在生理状态下泌尿功能的正常进行。

肾小球滤过率的名词解释

肾小球滤过率的名词解释

肾小球滤过率的名词解释
肾小球滤过率是一个重要的生理指标,表明肾脏的功能运行状态以及其肾小球对血液滤过
负荷的能力程度。

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生理指标,可以有助于诊断和治疗各种肾脏疾病。

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 rate,GFR)是肾脏滤过质量的指标,可以检测肾小
球滤过功能,衡量血液中溶解物质(如蛋白质、尿素等)的排出量,可以评估肾小球过滤能
力的大小,从而评估肾功能的状况。

GFR的测定方法很多,一般根据临床需要,结合放射学,化学和生物学技术,以及人体表
面标记物等方法,行血液检查或放射学引物法,结合放射学成像(如超声、CT、核磁共振等),可以得出准确的GFR结果。

以上说明,GFR是保持正常肾功能很重要的指标,如果GFR偏低,表明肾脏可能有功能障
碍或其他肾脏疾病,后续应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在肾功能障碍初期可以有效控制。

因此,
与早期发现肾脏功能障碍有关的相关检查,都需要GFR的测定,以按时发现肾脏功能障碍,维护个人健康。

gfr肾小球滤过率名词解释

gfr肾小球滤过率名词解释

gfr肾小球滤过率名词解释GFR(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肾小球滤过率是评估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

它是指一分钟内肾小球对血液中可滤过物质的清除量,通常以毫升/分钟计算。

GFR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肾脏健康状况,并对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解释GFR的含义和其在临床中的重要性。

1. GFR是一个重要的生理指标,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强弱。

正常情况下,肾小球能在一分钟内过滤掉约125毫升的血浆,这就是正常的GFR值。

2. GFR的测定对肾脏疾病的诊断和分级非常重要。

例如,慢性肾病的分期就是依据GFR的数值来确定的。

GFR低于60毫升/分钟说明已出现肾功能不全,低于15毫升/分钟则属于终末期肾病。

3. 通过测定GFR,医生可以了解患者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改变趋势,以及疾病的发展速度。

如果GFR持续下降,则提示肾脏功能恶化,需要进行及时干预。

4. GFR的测定还有助于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

由于肾脏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主要器官之一,药物的剂量应该根据患者的GFR值进行调整,以避免药物在体内积累过多,导致药物中毒。

5. GFR还可以用来估算肾小球滤过率,通常使用肌酸酐清除率(Ccr)进行计算。

Ccr是根据患者体重、性别和血清肌酸酐水平计算得出的,可以间接反映GFR的数值。

6. GFR的测定可以帮助监测治疗效果。

例如,如果患者接受肾脏移植手术,医生可以通过测定术后的GFR来评估移植肾的功能。

7. 高龄老人和儿童的GFR通常较低,因为肾小球滤过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这些人群的GFR测定结果需要与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比较,以确保准确评估其肾功能。

8. 许多因素可以影响GFR的测定结果。

饮食、水分摄入、药物使用等都可能对GFR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GFR测定时,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准备和规范操作。

9. 最后,GFR是评估肾脏健康的重要指标,但它并不能单独确定肾脏是否存在病变。

肾小球滤过率的参考范围

肾小球滤过率的参考范围

肾小球滤过率的参考范围1.引言1.1 概述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是一种评估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肾小球在单位时间内对血液中废物和溶质的清除能力。

简单来说,肾小球滤过率是衡量肾脏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参数。

通过测量血液中特定物质的清除率,可以计算出肾小球滤过率。

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使用内源性物质(如肌酐、尿素等)或外源性物质(如荧光素、锚定剂等)来评估肾小球滤过率。

这些物质被注射到体内后,通过测量其在单位时间内从血液中清除的量,可以推算出肾小球滤过率的数值。

肾小球滤过率的参考范围是指正常人群中肾小球滤过率的平均水平。

根据多项研究结果,成人的肾小球滤过率通常在90-120毫升/分钟/1.73平方米(mL/min/1.73m²)之间。

然而,这个参考范围并非完全固定,因为肾小球滤过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体重、身高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

肾小球滤过率的参考范围对于判断个体的肾功能是否正常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肾小球滤过率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肾功能不全或疾病存在。

另一方面,超过正常参考范围的肾小球滤过率可能意味着一些疾病或生理状态的存在,例如糖尿病或妊娠等。

总的来说,了解肾小球滤过率的参考范围对于评估个体的肾脏功能、诊断疾病以及制定治疗方案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测量和监测肾小球滤过率,可以及早发现肾功能异常,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维持肾脏的正常功能和整体健康。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的结构是指整篇文章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和安排的框架,它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论点。

本文按照以下结构组织: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引言部分,作者将介绍肾小球滤过率的背景和重要性,概述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简要介绍文章的结构。

引言的目的是引起读者的兴趣,让读者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意图。

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主要包括肾小球滤过率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肾小球的滤过率公式

肾小球的滤过率公式

肾小球的滤过率公式
肾小球的滤过率公式是指肾小球单位时间内滤过的血浆量。

滤过率(GFR)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计算:
GFR = Kf × (Pgc - Pbs)
其中,Kf为肾小球滤过系数,Pgc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Pbs为肾小球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小球滤过系数Kf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的肾小球滤过液量。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之间的间隙等。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Pgc是指血液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对单位面积的压力。

它由心脏泵出的血液压力和肾小球内外压力的差异决定。

肾小球血浆胶体渗透压Pbs是指血浆中溶质导致的胶体渗透压。

它主要受到血浆中蛋白质浓度的影响。

肾小球的滤过率公式反映了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可以用来评估肾脏的正常功能和疾病状态。

通过对滤过率的测量,可以及时发现肾脏疾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肾小球的滤过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心脏泵出的血液量、血液中的溶质浓度、肾小管对滤过液的重吸收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肾小球的滤过率公式是肾脏生理学中的重要内容,它的研究对于了解肾脏的功能和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滤过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肾脏健康,预防和治疗肾脏疾病。

肾小球滤过率的名词解释解剖学

肾小球滤过率的名词解释解剖学

肾小球滤过率的名词解释解剖学
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是衡量肾脏滤过功能的一项指标,用来评估肾小球对血液的滤过能力。

它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肾小球滤过的血浆体积。

通常以每分钟滤过的血浆体积(单位为ml/min)来表示。

肾小球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由小球囊和肾小管组成。

血液进入肾小球后,在小球囊内由压力驱动,部分液体、溶质和废物被滤出,形成初尿。

肾小球滤过率的高低反映了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好坏,也是评估肾脏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肾小球滤过率的测量通常使用内生性物质如肌酐或胆红素进行,这些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与其通过肾小球滤过的速率成正比。

通过测量尿液中的肌酐或胆红素浓度,以及血液中的肌酐或胆红素浓度,可以计算出肾小球滤过率。

正常成年人的肾小球滤过率约为每分钟100-120毫升,这意味着肾小球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滤过100-120毫升的血浆。

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可以反映肾脏功能的变化,如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可能提示肾功能受损,而肾小球滤过率增高可能与肾小球疾病或其他因素有关。

肾小球滤过率定义

肾小球滤过率定义

肾小球滤过率定义
肾小球滤过率,通常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经过肾小球的血浆被滤出
的量,它是评估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肾小球滤过率的测定可以通过注射肾小球滤过率示踪剂,例如硫
酸标记的氨基酸或碘131等,这些示踪剂在经过肾脏后可以从尿液中
测量,从而计算出肾小球滤过率。

正常情况下,具有健康的肾脏的成年人的肾小球滤过率在每分钟100至120毫升之间。

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可能预示着肾脏功能的损害,如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肾功能衰竭等。

对于存在肾脏疾病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的监测可以帮助医生了
解肾脏病变的进展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

此外,在进
行肾脏捐赠者筛查时,肾小球滤过率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

除了药物介入和手术治疗的干预外,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饮食
习惯也有助于维护肾脏健康,例如戒烟限酒、保持正常的体重、摄取
适量的水分和低盐饮食等。

总之,肾小球滤过率在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
意义。

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关注自身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是保
持肾脏健康,预防肾脏疾病的重要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方案学校:甘肃省卫生学校教研室:基础医学教研室课程:生理学基础教学内容:肾小球的滤过授课教师:***第1页第2页三、教学过程与时间分配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激情导入4 分钟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放※排泄:指机体将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终产物、体内的过剩物质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或毒物等经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途径排泄途径排泄物肾水、无机盐、尿素、尿酸、肌酸、肌酐、药物、毒物、色素等肺CO2、水、挥发性物质等皮肤汗腺水、无机盐、少量尿素等消化道胆色素、无机盐、铅、汞、毒物等课前检查学生到课情况作出阶段性肯定,给予学生鼓励1.教师讲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田世国捐肾救母的故事。

2.引发思考:这一举动为何会震撼人心?肾对人体究竟有多重要?3.结合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推导呼吸、血液循环和消化之间的功能联系。

4.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机体如何处理代谢产物?5.结合导入故事由学生得出结论:谁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直接导入肾的生理功能,开启学生思维。

*强调人体各系统功能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树立生命整体观;教给学生逻辑推理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引出排泄的概念及排泄途径。

*引出本章节课题——尿的生成过程。

知识回顾3 分钟第一节尿的生成过程※泌尿系统的组成※肾的微细结构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血管球肾小体肾小囊肾单位近端小管泌尿小管肾小管细段远端小管集合小管1.提问:①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②试述肾的微细结构。

2.用多媒体展示肾单位结构图,引导学生逐一指认;教师对学生答案进行补充校正。

*为新课讲授作知识准备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第3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讲授新课※病例患者,女,18岁,因浮肿、少尿10天入院。

入院前1个月因受凉后咽喉肿痛,至10天前出现颜面及双下肢浮肿,晨起为甚,同时尿少,但无肉眼血尿及尿频、尿痛、关节痛等症。

体检:T37.5℃,P76次/min,BP150/105mmHg,眼睑及双下肢中度浮肿。

化验室检查:血常规:Hb88g/L,WBC11.7×109/L。

尿常规:蛋白(++++),WBC2~5/HP,RBC+/HP。

血生化:BUN62.5mmol/L,Scr526.8μmol/L。

※尿生成三环节尿的生成过程一、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球的滤过: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滤入肾小囊形成肾小球滤液(即原尿)的过程。

血浆、原尿、和终尿主要成分的比较成分血浆(g/L) 原尿(g/L) 终尿(g/L) 重吸收率(%)Na+ 3.3 3.3 3.5 99K+0.2 0.2 1.5 94Cl- 3.7 3.7 6.0 99磷酸根0.04 0.04 1.5 67尿酸0.02 0.02 0.5 79肌酐0.01 0.01 1.5 -氨0.001 0.001 0.4 -葡萄糖 1.0 1.0 极微量近100蛋白质68-80 0.30 微量近100水900 980 960 991.介绍典型病例,引导学生思考:①尿常规检验报告单异常数据为何能提示肾功能异常?②血液在流经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2.多媒体展示尿生成过程示意图引导学生看图分解尿的生成过程简单介绍本课涉及的名词:原尿、终尿等。

师生共同总结出尿生成三环节,教师板书展示3.多媒体演示肾小球滤过动画,指导学生在课本上勾画出肾小球滤过的概念。

结合动画讲解概念。

4.用多媒体展示正常人血浆、原尿和终尿成分比较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数据,找出血浆和原尿成分的异同。

*通过病例引起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关注,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尿是如何生成的。

*强调基本知识,突出本章重点*明确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合作,得出结论。

活动中充当学生学习伙伴。

关注不善合作和讨论的学生并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培养这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信心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30 分钟第4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讲授新课(一)滤过膜——肾小球滤过的结构基础1.滤过膜的构成:2.滤过膜的通透性:机械屏障,电学屏障3.滤过面积(二)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入球端:有效滤过压=45–(25+10) =10mmHg>0有滤液生成出球端:有效滤过压=45–(35+10) = 0mmHg = 0无滤液生成5.根据上一活动学生找出的差异,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血浆与原尿中蛋白质含量差异这么大?这说明了什么问题?6.多媒体展示滤过膜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梳理出滤过膜的构成讲解两个屏障,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蛋白质基本不能透过滤过膜。

回顾前述病例,引导学生分析滤过膜面积和通透性的改变对肾小球滤过的影响及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

7.设疑:为什么肾小球毛细血管内成分会滤出形成原尿?引出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8.使用彩色粉笔画图通过箭头方向引导学生分析肾小球滤过的动力与阻力。

引导学生总结,写出有效滤过压的公式。

给出数据,让学生参与计算肾小球入球端和出球端有效滤过压,并对比入球端和出球端有效滤过压的差异。

得出结论:肾小球毛细血管并非全段都有滤液生成。

有效滤过压下降为0时,滤过便停止。

*引出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形象、生动、简单、易懂;适度拓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解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引出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滤过的动力*用鲜亮的色彩引起学生对内容的重视。

现场画图使内容一步步呈现,有效引导学生。

学生参与计算,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突破教学难点凸显教学重点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构成内皮下基膜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30 分钟教学设计方案第5页教学设计方案第6页四、板书设计主板副板尿的生成与排放排泄的概念第一节尿生成的过程肾小球的滤过尿生成三环节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一、肾小球的滤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内层)㈠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基膜层(中层)肾小囊上皮细胞层(外层)㈡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㈢滤过功能的衡量指标——肾小球滤过率125ml/min 入球端:有效滤过压=45–(25+10) =10mmHg>0 有滤液生成出球端:有效滤过压=45–(35+10) = 0mmHg = 0 无滤液生成五、课后反思1.突破:以往,学生对教学重点掌握情况不理想,经过反复尝试,形成本次突破重难点的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创新:巧用常见物品饮料瓶作为教具,适时呈现,使学生一目了然,轻松将体积单位进行直观转换。

3.不足与改进:学生的合作意识欠缺,课时有限,在下一轮次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布置合作任务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环节互查作业来进行强化。

4.特点:倡导探究设疑引导培养能力贴近临床附知识卡片肾小球滤过作用的研究历程1844年,德国生理学家C.Ludwig对尿的形成做出假设,认为肾小球的作用可能是机械性过滤,即由于肾小球中的血液压力高,血中能透过膜的小分子穿过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的壁而进入肾小管。

并推测,若能取得肾小囊中的液体,其成分应与血浆一样,只是没有血细胞和血浆蛋白。

但限于当时的条件,此假设未能得到验证。

1920年,A.N.Richards用蛙和蝾螈做实验,获得了成功。

他用玻璃微管直接插入蛙和蝾螈的肾小囊,取出了其中的液体(即原尿),分析了其成分。

实验的结果与C.Ludwig的预期一致,该液体中所含的溶解物质与血浆相同,基本没有蛋白质大分子。

A.N.Richards还证明如果肾小球的微血管压升高,滤出液的体积就要增加;反之,滤出液的体积也要减少。

滤出液的变化与肾脏耗氧量无关,即滤出液的形成不是由于肾小球和肾小囊的主动运输所致。

这些证明C.Ludwig的过滤假说是正确的。

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