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兰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蝴蝶兰组织培养关键技术探讨

蝴蝶兰组织培养关键技术探讨

蝴蝶兰组织培养关键技术探讨蝴蝶兰是一种广受欢迎的花卉,其美丽的花朵和特殊的香气吸引了许多人的喜爱。

在现代花卉产业中,蝴蝶兰的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繁育和生产优质蝴蝶兰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蝴蝶兰组织培养的关键技术,包括材料准备、消毒与无菌技术、培养基配方、激素处理、光照和温度控制等方面,旨在为蝴蝶兰组织培养提供更多的经验和技术指导。

一、材料准备蝴蝶兰组织培养的材料准备包括培养基、植物组织和器皿等。

培养基的配制是组织培养的关键,通常包括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维生素和其他添加剂。

基本培养基可以选择MS培养基、WPM培养基等,其中MS培养基是最为常用的一种。

植物生长调节剂一般包括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可以促进植物幼芽的生长和分化。

在材料准备阶段,需要严格按照配方比例进行称量和混合,确保培养基的质量和稳定性。

植物组织的准备是指从蝴蝶兰植株中获取适宜的组织,并进行无菌处理。

通常可以选择茎尖、叶片或花序等组织作为培养材料,要求组织样品新鲜健康、无病虫害,并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

器皿的准备包括试管、培养瓶、培养皿等,需要进行高压蒸汽消毒和紫外线照射,以确保器皿内部的无菌环境。

二、消毒与无菌技术消毒与无菌技术是蝴蝶兰组织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培养基、植物组织和器皿的准备过程中,必须保持严格的无菌操作,以避免外源微生物的污染。

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高压蒸汽消毒、紫外线照射和化学消毒剂处理等。

高压蒸汽消毒是最常用的无菌处理方法,通过高温高压的蒸汽可以有效杀灭器皿表面的微生物。

紫外线照射则是利用紫外线的杀菌作用来对器皿和工作台面进行消毒处理。

化学消毒剂主要包括过氧化氢、乙醇、漂白粉等,它们可以在无菌条件下对实验器皿和操作场所进行处理,消灭潜在的细菌和真菌。

还需要配备无菌工作台、无菌手套、口罩和无菌操作衣等个人防护装备,确保操作人员和操作环境的无菌状态。

三、培养基配方培养基中还需要添加维生素、氨基酸、糖类和微量元素等,以提供植物生长和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

蝴蝶兰的组织培养研究

蝴蝶兰的组织培养研究

蝴蝶兰的组织培养研究本试验以蝴蝶兰原优良品种满天红花梗为外植体,对休眠芽萌发诱导、叶片原球茎诱导、原球茎增殖、根诱导和组培苗的移栽等方面进行初步研究,得出以下结果: 1、花梗休眠芽的诱导在夏季、秋季、春季三个季节选取含休眠芽的花梗节段进行培养,对污染率、休眠芽萌发诱导率和芽生长状况进行了比较。

试验表明秋季选取的花梗外植体灭菌效果最好,休眠芽萌发诱导率最高。

MS+BA 5.0培养基较适合休眠芽的诱导。

2、无菌苗叶片的原球茎诱导本试验以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诱导原球茎产生,结果表明,BA浓度5.0mg·L<sup>-1</sup>最适合叶片原球茎诱导,添加15%(V/V)椰乳(CW)能提高原球茎的诱导率,并有利于原球茎的生长。

MS+BA 5.0+CW 15%培养基较适合诱导叶片产生原球茎,诱导率最高达到38%。

3、原球茎的增殖在MS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的BA和果汁能提高原球茎的增殖率。

另外,添加聚乙烯吡咯烷酮(PVP)100~200mg·L<sup>-1</sup>能有效控制培养基的酚污染、提高原球茎的增殖率。

MS+BA 5.0+CW 15%培养基较适合原球茎的增殖。

J‘西大学祝眨d卜学位论文4、根的诱导在1/2 Ms培养基中附加一定浓度NAA(0 .1一0.5mg’L一’)和多效哇MET(0 .1<sup>0</sup>.5mg’L一‘)与BA配合,能诱导小苗生根。

用多效哇诱导生根,幼苗矮壮,叶片较绿,有利提高幼苗的移栽成活率。

添加0.39一’活性炭(AC)能大大提高生根苗的平均根数和平均根长。

对根诱导较适合的培养基是:1/2 MS+B A 2.0+NAA 0.卜AC或1/ZMS+BA 2.0+MET 0.3。

5、组培苗移栽土上!苦篇乐左牙湘于丁石,卜Z戈寸汗吞目J 立伏禽己七心不破万县‘nl翻云六刁一谁才曰丢,卜Z人叹产1才曰日之习隆百冬观兀笠气1土刃尺水万万U圣a猫田联硒平葵啊权人。

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

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

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本文以蝴蝶兰满天红品种为研究材料,以花梗和叶片为外植体,通过对消毒方法、培养基种类、激素浓度、褐化现象等的研究,建立了一套通过蝴蝶兰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有效途径。

主要结论如下:(1)蝴蝶兰花梗灭菌的最佳处理方法为用0.1%升汞消毒13分钟或15分钟,成功率达到85%以上;叶片最佳消毒处理的方法为:预处理后0.1%升汞灭菌13分钟,灭菌成功率达97.7%。

(2)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结果表明最适宜蝴蝶兰花梗诱导的培养基配方为MS+琼脂(7.5g·L-1)以+蔗糖(30g·L-1)+6-BA(3.0mg·L-1)+NAA(2.5mg·L-1)+PH(5.6);叶片诱导的最佳组合为:MS+琼脂(7.5g·L-1)以+蔗糖(30g·L-1)+6-BA (5.0mg·L-1)+NAA(2.5mg·L-1)+pH(5.0)。

(3)植物激素对蝴蝶兰类原球茎的实验研究表明,诱导蝴蝶兰原球茎的最佳激素组合为:6-BA(3.0mg·L-1)、NAA(0.5mg·L-1)和pH=5.4或6-BA(3.0mg·L-1)、 NAA(1.0mg·L-1)和pH=5.6.(4)植物激素组合对蝴蝶兰生根率的影响较小,差异性不显著(P&gt;0.05)但不同激素组合对促进蝴蝶兰生根数及根长影响较大,更有利于生根,经方差分析,差异性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lt;0.05)。

适宜蝴蝶兰根培养的培养基最佳配方为:1/2MS+6-BA3.0mg·L-1+NAA1.0-1.5 mg·L-1+蔗糖30g·L-1+琼脂7.5g·L-1,pH=5.4-5.6。

(5)本实验采用的蝴蝶兰满天红品种,发现在蝴蝶兰花梗芽诱导的较优基本培养基为:MS基本培养基,诱导率为77.8%,高于1/2MS基本培养基(77.3%);叶片诱导的培养基为MS和1/2MS,考虑到苗的后续生长状况以及MS培养基的褐化现象较严重,而且1/2MS培养基更能节约成本,故选择1/2MS培养基为叶片萌发的培养基。

蝴蝶兰组培的研究进展研究论文

蝴蝶兰组培的研究进展研究论文

蝴蝶兰组培的研究进展研究论文蝴蝶兰组培的研究进展研究论文蝴蝶兰,兰科蝴蝶兰属植物,属热带、亚热带气生兰。

原产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和我国台湾等地,其株型美观、花形奇特似蝶、枝叶繁茂,花朵硕大、花色鲜艳、花期持久,观赏价值极高,在热带兰中素有“兰花皇后”的美誉,有较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深受国内外花卉市场的欢迎。

但是,由于蝴蝶兰是单茎性气生兰,植株很少发育侧枝,很难采用常规分株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其种子也不含胚乳或其他组织,在自然条件下萌发率极低,因此无法利用播种方式进行有性繁殖。

而采用组织培养方法进行种苗繁殖是目前蝴蝶兰大规模生产的唯一途径。

蝴蝶兰快速繁殖的途径主要是利用无菌播种和利用各种类型的外植体诱导类原球茎,进而诱导分生苗实现快繁,不用通过诱导愈伤组织而直接分化丛生芽。

蝴蝶兰组培快繁的影响因素1.无菌播种途径蝴蝶兰种子的胚发育不完全,不易发芽,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促使种子无菌萌发,可以得到较高发芽率。

种子培养过程中使用的培养基有KC、MS、花宝等,其中改良KC 培养基是蝴蝶兰种胚萌发的理想培养基。

对不同无菌播种方法包括撒播法、涂布法、稀释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稀释法较好,种子分布均匀,利用率高,明显减少转接次数,且原球茎发育健壮整齐【1】。

果龄采收期也影响着无菌播种效果。

也可采用无菌播种途径快繁蝴蝶兰,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大量幼小植株,且技术简单、成本较低,是现阶段经济有效的快速繁殖方法,也是工厂化育苗的重要途径【2】。

但由于蝴蝶兰种子苗是一种杂交品系,因此后代变异率高,除了少数自花系列较稳定以外,难以形成品质均一的大规模栽培品种。

因此,在采用无菌播种进行蝴蝶兰种苗生产时,要对父母本进行严格的选择,以确保后代性状的尽可能一致。

2.类原球茎途径原球茎是兰科植物组织培养产生的特有现象,通过离体器官诱导原球茎快繁法获得试管苗基本一致,增殖系数较高,变异性较少,适合大规模繁殖,是兰花组培快繁的一个主要形式。

蝴蝶兰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蝴蝶兰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teme u b o n r loi v siae . er s lss o dt a :h s d ai u igdoma t u s12 MS 一 h dim rwnigWeeas n e tg td Th e ut h we h tt ebetme i nd cn r n dswa / +6 BA . / NAA . / b 30mgL+ 02 mgL+
Ab ta t Fo r eu ce f hle o s ma is L) ..lmeweec l rdt id c e l g nme im , e o tweec l rda src l d nls P aan pi a bl ( .CLBu r ut e u es di so du t ns os r ut e s we p o s i u on e n h h u
林 业 科学
现 代农 业科技
21 年第 2 01 3期
蝴蝶兰组织培 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 究
张雅 晨 姜亚博 周烽明 顾 季春 顾福 根
( 外f 学 医 学 部 . 苏苏 帅『2 5 2 ) 苏 大 江 1 13
摘 要 以残败 花梗 为 外植 体进 行组 织培 养 , 立 了蝴蝶 兰的 无 茵繁 殖体 系, 究 了培 养基 中不 同种 类植 物 生 长调 节物 质 及其 浓 度 比 建 研 例对休 眠芽 的萌发 、 生芽 的诱 导 以及 试管 苗生根 的影 响 , 筛选 出 了最佳培 养基 组成 ; 究 了活性 炭 、V 、 研 P P 温度 、 暗培 养对培 养基 褐化 的影 响 。 果表 明 : 1 M + - A3 m /+ A .m /+O 结 在 / s 6 B . g N A0 g l%香蕉汁+%蔗 糖+ 琼 脂的培养基 上休眠 芽的诱导 效果 最好 , 导率 可迭 8. : 2 0 L 2 L 3 0 诱 75 % 在 1 MS 6B 0 g + A .m /+ 0 , + 一 A6 m / N A0 g 1%香 蕉 汁+ %蔗 糖+ . 2 . L 1 L 3 0 %琼脂 的培 养基 上丛 生芽 的诱导 效果 最好 , 6 增殖 系数 可达 31 : 1 M + . 在 , S 5 2 N A05 g + A . m / 活性 炭 l 0 g + %蔗糖 + . L 0m / 3 0 L 0 %琼 脂的 培养 基 上生根 效 果最好 , 6 生根 率 可达 9 % , 均每 株生 根 31 条 左 右 . 5 平 . 1 炼苗 后移 植

蝴蝶兰组织培养关键技术探讨

蝴蝶兰组织培养关键技术探讨

蝴蝶兰组织培养关键技术探讨蝴蝶兰是一种重要的观赏兰花,由于其美丽的花朵和长时间的观赏期,受到了广大植物爱好者的热爱。

蝴蝶兰的培养对于保证其优质的品种和良好的观赏效果至关重要。

为了探讨蝴蝶兰组织培养的关键技术,本文将从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组织培养的步骤和关键技术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了解蝴蝶兰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对于掌握关键技术非常重要。

组织培养是指将植物体的一部分组织或细胞分离出来,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和生长。

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培养基提供合适的营养条件,使组织或细胞继续生长,从而实现组织增殖、植株再生或种间杂交等目标。

蝴蝶兰的组织培养主要是通过离体培养技术,即将花茎的组织或顶端的芽分离出来单独培养。

蝴蝶兰组织培养的步骤包括材料准备、组织分离、组织培养和生根移栽等。

要选择健康的母株作为材料,并在采集组织前进行杀菌处理,确保无菌条件。

然后,分离出芽和花茎,并通过酶解法或机械分离法得到单个的芽或花茎组织。

接下来,将组织放置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培养基中应含有适宜的植物激素和营养物质。

在生根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并移栽到土壤中继续生长。

蝴蝶兰组织培养的关键技术包括材料选择、无菌技术、培养基的配方和光照控制等。

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应选择健康的母株作为材料,并确保无病虫害。

无菌技术是蝴蝶兰组织培养成功的基础,需要在无菌操作台上进行并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避免外部微生物对培养物的污染。

培养基的配方也是关键,需要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调整植物激素和营养物质的浓度,以促进组织增殖或植株再生。

适当的光照控制也是蝴蝶兰组织培养的关键,适宜的光照可以促进植物的绿色素合成和光合作用,有利于组织的生长和发育。

蝴蝶兰组织培养是一项繁琐的工作,需要熟练的无菌技术和合理的培养基配方。

只有掌握了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才能保证蝴蝶兰组织培养的成功。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相信蝴蝶兰组织培养技术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蝴蝶兰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蝴蝶兰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蝴蝶兰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摘要:蝴蝶兰的传统繁殖方式为分株繁殖,繁殖系数低,速度慢,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组织培养是蝴蝶兰快速繁殖的有效途径,本文综述了蝴蝶兰的原球茎诱导增殖培养,并对我国未来蝴蝶兰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蝴蝶兰;原球茎;组织培养蝴蝶兰是兰科蝶属植物,花形奇特,色彩艳丽,花期持久,一般2~3个月,最长可达半年,适于家庭摆设或作切花用于花篮、花束等。

但蝴蝶兰很难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蝴蝶兰是单茎性气生兰,植株很少发育侧芽,且种子极难萌发,对其进行常规性的繁殖,增殖速度很慢,故多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对其进行快速繁殖。

原球茎是兰科植物组织培养产生的特有现象。

原球茎的发生途径可以由花梗节段、幼叶、根段、茎尖等部位直接产生,也可以通过诱导愈伤组织,再从愈伤组织诱导原球茎产生。

不同外植体原球茎的诱导,其特点及培养基的选择也不同。

本文就蝴蝶兰原球茎诱导增殖培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 外植体的选择外植体的来源是决定外植体能否培养成功的重要因素,不同品种、不同器官之间的分化程度和能力存在差别,因此,在进行组织培养时必须选择合适的外植体进行无菌操作才能保证蝴蝶兰组织培养的成功。

常用于蝴蝶兰组织培养的外植体有茎尖、根、叶片和花梗芽。

1.1 茎尖茎尖是最早用于兰花快速繁殖的外植体,较容易诱导培养,是成功率较高的部位。

利用蝴蝶兰的茎尖诱导出类原球茎,再由类原球茎分化成苗。

这种培养的突出问题在于蝴蝶兰为单茎性植株,剥取茎尖就损坏了母株本身,而蝴蝶兰茎极短,操作困难,易污染。

但茎尖培养的优点是比较容易获取类原球茎或愈伤组织,因为茎尖分生组织细胞的生理年龄小,易于脱分化和分化,同时,操作细致还能达到脱毒效果,获得无病毒苗。

1.2 根尖蝴蝶兰根为外植体诱导原球茎的诱导率相对较低。

以蝴蝶兰新发生的根尖段切成0.5~0.8 cm接种到培养基上,遮光处理4~5 d,14d后可形成愈伤组织。

将蝴蝶兰根平放在培养基上经过约50 d的培养后,根尖顶端可长出原球茎,其诱导率在75%左右,而根尖分生区以外的根段上却诱导不出原球茎。

蝴蝶兰组织培养关键技术探讨

蝴蝶兰组织培养关键技术探讨

蝴蝶兰组织培养关键技术探讨首先是无菌培养技术。

无菌培养是蝴蝶兰组织培养的基础步骤,能够有效控制外界的微生物对植物的污染。

在无菌环境中进行组织培养必须具备一定的操作技巧和设备。

在培养基制备过程中,需要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消毒或滤过过滤,以确保培养基的无菌性。

在组织培养过程中还需采取一系列无菌操作,如组织的消毒处理、转移时避免接触空气等。

其次是组织愈伤与再生技术。

组织愈伤是指植物组织在应激或外界刺激作用下出现非正常的增殖现象。

对于蝴蝶兰来说,组织愈伤与再生是进行组织培养的关键步骤。

在组织愈伤培养中,可以通过调节培养基中的激素类型与浓度,促使愈伤组织的形成。

而后续的再生过程则需要恰当的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来促进愈伤组织进一步分化为叶片、茎或芽等。

激素配方也是蝴蝶兰组织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激素是促使组织发生增殖与分化的关键因子,合理配方的激素能够提高培养效果。

在蝴蝶兰组织培养中,通常会使用生长素(如NAA、IAA等)和细胞分裂素(如BA、KT等)来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分化。

但需要注意的是,过量使用激素会导致愈伤组织过度生长、变异等问题,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激素配方,以达到最佳效果。

最后是质壁分离技术。

质壁分离技术是蝴蝶兰组织培养中分离不同种类细胞的重要手段。

通过质壁分离可以获得纯种植物的组织或细胞,进行遗传改良和基因工程研究。

在蝴蝶兰的质壁分离过程中,需要先进行组织消毒处理,然后通过特定的酶解剂或物理方法分离细胞的质壁。

质壁分离技术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培养后续的成活率和生长发育情况。

蝴蝶兰组织培养的关键技术包括无菌培养、组织愈伤与再生、激素配方以及质壁分离等。

这些关键技术的掌握对于蝴蝶兰的高效培养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改进这些技术,以促进蝴蝶兰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蝴蝶兰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一、实验目的1.能够正确选取外植体,并最其进行前处理2.能够有效防止外植体褐变的发生。

3.能够正确进行继代培养与壮苗正根培养。

4.能够利用无菌播种方式进行种子繁殖。

5.培养团队精神、责任心和科学的思维能力。

二、实验原理随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快繁上的应用,近年来,对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较多的是用胚、幼叶、茎尖和根尖、花梗腋芽等多种器官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研究,由于所选外植体材料各异,难度也有高低,虽然有些技术已经用于大规模工厂化生产,但仍面临一些困难,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根据目前蝴蝶兰的发展状况,本文将在以花梗侧芽、茎尖、叶片为外植体材料进行组织快繁技术上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花梗腋芽诱导培养基为1/ 2MS +BA2. 5 mg/L + NAA0. 2 mg/L增殖培养基为1/ 2 MS + BA3. 5 mg/L + KT1.0 mg/L + NAA0.5 mg/L + 椰乳10 %。

生根培养基为1/ 2MS + BA1. 5 mg/L +NAA0. 3 mg/L + 80 g/L 香蕉泥诱导培养基为1/3MS+NAA0.5~1.0毫克/升+6-BA3.0~5.0毫克/升+椰乳15%+蔗糖30克/升+琼脂6克/升,或KC+NAA1.0毫克/升+6-BA5.0毫克/升+椰乳15%+蔗糖20克/升+琼脂6克/升柠檬酸300毫克/升以上培养基p H 均为5.6四、实验步骤与方法(一)花梗腋芽和顶芽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蝴蝶兰为总状花序,通常由花梗基部算起在第4或至第7节才会分化花朵。

除最基部一节外,剥开位于该节位以上各节的苞片都可看到腋芽,近顶端的节含有未完全分化的花原始体,花轴基部的芽往往为休眠芽,常具有苞片覆盖,连同花序的顶端,都是花梗腋芽组织培养的好材料。

1.花梗腋芽的培养途径对花梗腋芽有两条培养途径,一是切取带腋芽的花梗茎段培养;二是不带花梗组织剥取茎尖生长点培养。

其中采用腋芽茎段培养,促使休眠芽启动向营养芽转化,尔后采用丛生芽方式直接增殖,从而不通过脱分化形成原球茎阶段,可以减少变异,保持母株优良特性,但增殖速度相对后者较慢。

2.外植体取材、消毒和接种2.1 操作程序2.1.1 从蝴蝶兰出现花梗到花朵凋谢,在花梗尚未枯黄前,都可用来作为外植体。

剪下来的花梗,用75%乙醇的棉化球将花梗外表的灰尘、杂物等擦拭干净,然后以节为单位切成段,含芽的花梗时上下留不同长度,置于超净工作台上,准备消毒。

2.1.2 将花梗腋芽上的的苞叶去除,并用解剖刀把节与芽相接处清除干净。

另外,若在花梗表面有病斑或焦枯的部分,应以解剖刀削去。

2.1.3 一般花朵盛开或已凋谢的成熟花梗,在0.1%HgCl2-吐温80溶液中消毒10~15分;如果是较嫩的组织,消毒时间缩短为8~10分钟。

2.1.4 消毒时间到时,材料取出置于盛有无菌水烧杯中,无菌水荡洗3~5次。

2.1.5 将冲洗后的外植体置于无菌的培养皿中,用锐利的解剖刀截去两端与消毒液接触部分,取出中间部分插入诱导培养基中。

花梗初次接种于诱导培养基上,附加不同浓度的BA、NAA、胰蛋白胨或椰乳能提高诱导率。

另外添加柠檬酸300毫克/升防止褐变,调节PH至5.6,通常可以获得满意效果。

诱导蝴蝶兰侧芽萌动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培养温度,腋芽节位和激素浓度等方面。

蝴蝶兰花梗诱导培养操作时,培养室温度为25±1℃,光照强度1500勒,每天光照10~16个小时。

通常花梗侧芽在适当培养基上培养7~10天后,腋芽突出肥大,经过15天后,腋芽萌发,可达1厘米以上不定芽。

细胞分裂素BA有利于营养芽萌发,在28℃培养条件下,诱导率随BA浓度升高而提高,其中添加5毫克/升BA,花梗各部位的腋芽绝大多数发育为营养芽。

此外,生长素的存在对腋芽诱导也有显著促进作用。

蝴蝶兰花梗腋芽诱导丛生芽的较好培养条件是在25℃~28℃进行光照培养,光照度为1500勒左右,培养基中添加1~3毫克/升BA和1.0毫克/升的NAA。

一般接种7天后,外植体萌动、膨大并向外伸长,30天后长出小叶,50天左右可长出4~5片叶。

而花序顶端小芽的启动较慢,40~50天后才见小叶萌发伸展。

当在试管内长成无菌植株,便于进一步利用,如取无菌试管苗的叶片、茎尖或根尖进行培养,建立无性繁殖体系。

4.继代培养将诱导产生的芽或芽丛从花梗上切离,转入继代增殖培养基上培养,一般每瓶接种6~10株无根苗。

培养条件与诱导相同,也可以将激素浓度和配比稍做调整,主要取决于不同品种而已。

一般可以适当调高细胞分裂素的浓度,降低或不用生长素,如仅添加6~BA3~5毫克/升。

影响蝴蝶兰丛生芽继代培养效果的条件和因素主要是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有机物添加种类等。

细胞分裂素有利于芽的增殖,在BA浓度1~20毫克/升范围内增殖率随BA浓度上升而增加,但是BA浓度过高会使芽的生长减弱。

另外,培养基中添加椰乳能明显提高蝴蝶兰丛生芽的增殖率,且长势较好,而其他有机物如水解乳蛋白(LH)、水解酪蛋白(CH)和酵母汁(YE)等有机添加物不能促进丛生芽增殖,反而有轻微抑制作用。

丛生芽增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小芽切离花梗茎段,并横切为上下两段,分别接种培养,诱导丛生芽增殖;另一种是将芽切离茎段,作为种苗接种培养,30天左右在基部可萌发新的芽丛,40天后可分割丛生芽,按照苗的大小分级移植,由此通过不断分苗,不断获得种苗和丛生苗,达到扩大繁殖的目的。

丛生芽增殖周期较长,需要添加椰乳、水解胰蛋白等适宜的有机物。

5.壮苗和生根培养蝴蝶兰壮苗与生根一般同时进行,其基本培养基成分与继代所需相同,主要是对激素浓度和配比作些调整。

试验证明,同时降低BA和NAA浓度,可明显促进植株生长,但浓度过低又不利于生长,最佳浓度为BA1.0毫克/升、NAA0.1毫克/升,此时植株生长健壮,叶数可达3~4片,根长且粗壮。

在促进根系生长方面,适当提高光照浓度可明显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其中以3000勒光强最好,表现出叶色浓绿、叶片肥厚、植株健壮;而在1000勒时,叶色浅绿、叶片瘦长、植株较弱。

在培养基中添加香蕉泥和马铃薯泥,可以明显促进根系生长,生根数量较多。

6.试管苗移栽和养护从瓶中取出试管苗,洗净根部琼脂,消毒后移植于温室塑料筛筐中培养。

培育基质以水苔为主,另加少量陶粒、蛭石,碎砖和树皮等颗粒硬材料。

2周后可使用花宝1号等优质花肥叶面喷施和灌根。

(二) 茎尖组织培养快繁技术1.茎尖获取与消毒接种1.1盆栽兰苗茎尖获取:由于蝴蝶兰的茎尖深藏于叶片夹缝中,分离和消毒很困难,因而直接从盆栽兰苗采取外植体进行培养的难度相对较高,成功率低,但这是为获得保留母株优良性状的组培苗时必需的。

成株蝴蝶兰从茎中部切断,剥除叶片。

用水冲洗,去掉顶部嫩叶。

在浓洗衣粉液中,用毛刷刷洗茎顶部叶片夹缝处,用自来水冲洗20分钟。

用刀修整茎尖后浸染入0.1%HgCl2-吐温80 溶液消毒5分钟,无菌水冲洗3次。

超净工作台上,于解剖显微镜下剥离不大于5立方毫米的茎尖,再次浸入含有效氯0.5%84消毒液中灭菌5~10分钟,无菌水冲洗3次,无菌滤纸吸干水分, 茎尖接种到诱导培养基上。

1.2 试管苗茎尖培养:蝴蝶兰茎尖培养常用的外植体是利用花梗腋芽萌发或种子发芽的无菌实生苗,切取其茎尖进行培养,诱导原球茎,其目的是通过原球茎方式能够快速的繁殖试管苗。

取茎尖的方法相似,一般需借助解剖镜,在无菌条件下,用手术刀切去试管苗的根、叶,小心剥取0.3~1.0毫米大小的茎尖,接种于诱导发生原球茎的培养基上。

2.茎尖诱导原球茎初代培养原球茎诱导成功与否受诸多因素影响,最主要的是培养基的种类、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配比。

诱导培养基通常采用MS、VW和KC附加15%椰乳的固体培养基,添加BA5.0毫克/升或2,4-D0.1毫克/升。

附加活性炭0.25%常可提高诱导率。

在实际生产操作中,茎尖诱导培养基常需要依据不同品种而作调整,因为基本培养基、激素浓度及配比对不同的蝴蝶兰品种而言有所差异。

海南蝴蝶兰在KC培养基诱导的效果比较好,但不使用外源激素不能诱导茎尖产生原球茎;单独使用生长素NAA也不能产生原球茎;单独使用0.5~2.0毫克/升范围内的BA可诱导茎尖产生原球茎,但诱导率低;BA浓度达到5.0毫克/升或以上时,20天后茎尖开始褐化坏死,这可能是高浓度BA刺激多酚氧化酶活性提高,对培养物产生毒害作用。

NAA与BA配合使用诱导效果较好,以BA2.0毫克/升+NAA0.5毫克/升和BA4.0毫克/升+NAA0.5毫克/升配比最好,原球茎诱导率高。

茎尖接种到诱导培养基上,25℃恒温培养,1500~2000勒光照强度每天光照16~24小时。

2周后外植体膨大,少数较大的茎尖切块长出侧芽继而形成小叶片,随后在叶片上长出颗粒状的原球茎,另一部分体积较小的茎尖膨大后直接从周围长出原球茎。

可见大小适中的茎尖诱导形成的原球茎的速度较快。

3个月后,长成桑果状原球茎状体,组织块直径约6毫米,类似于愈伤组织,只是表面上布满了圆球状颗粒,用于继代培养。

3.继代增殖及生根壮苗培养参照原球茎继代增殖和生根壮苗的部分。

(三)叶片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取叶片培养对蝴蝶兰母株伤害不大,也不受植株开花与否的限制,是较适合的培养途径。

与茎尖培养一样,蝴蝶兰的叶片培养也是通过诱导原球茎增殖方式实现快速繁殖的。

由花梗芽或由原球茎分化形成的叶片,或试管实生幼苗叶片不要经过表面消毒,诱导率很高,实际工作中多采用。

1.外植体的准备、接种兰株采用试管苗,最好以液体培养使叶片肥厚,然后切取叶片基部0.5~1.0厘米培养。

将切取的部位上表面朝上平放于培养基上,初期的一个月左右采用暗培养效果较好。

诱导形成愈伤组织状的原球茎状体,在固体培养基中增殖,或在液体培养基中增殖。

2.诱导培养我国也有许多学者对蝴蝶兰叶片组织培养进行了研究,各种培养基皆能成功,但诱导叶片产生原球茎的诱导率都不理想,一般低于20%。

影响叶片外植体诱导成功率的因素主要有叶片取材部位、培养基成分、激素种类和浓度、有机添加物和活性炭等。

2.1 培养基:最常用的是MS培养基。

虽然一些试验表明这些基本培养基的培养效果有一定的差异,但不是决定因素,主要表现出诱导率高低不同,而不是能不能成功。

2.2 激素种类和浓度:这是叶片原球茎诱导的关键影响因素,其中细胞分裂素BA是决定蝴蝶兰原球茎能否产生的重要因素。

杨美纯等研究发现在所有未添加BA的培养基上,不管添加何种果汁,均未能诱导出原球茎,而只有在添加了BA的培养基上才能形成原球茎,其中以MS附加5毫克/升BA的组合能获得较高的原球茎诱导率,又能使原球茎进一步生长发育正常。

同时还发现,加入果汁能明显提高原球茎诱导率,以在MS+BA5.0毫克/升培养基中加入椰乳的诱导率最高,达到42%~43%,而不加果汁的诱导率仅18%,而且每个外植体叶块上产生的原球茎颗粒既多又健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