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游记随笔散文赏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实用版)目录1.《始得西山宴游记》概述2.文章主题与思想内涵3.文章的艺术特点4.结论正文【1.《始得西山宴游记》概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描写了作者在西山游玩的经过和感受。
全文以游山为线索,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慨。
这篇文章在唐代散文中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成为游记散文的典范之作。
【2.文章主题与思想内涵】《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主题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生活的感慨。
文章通过描绘西山的奇峰异石、清泉碧潭等自然景观,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同时,柳宗元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慨,通过与自然景观的对比,反映了他对人生短暂和命运无常的思考。
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见解,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文章的艺术特点】《始得西山宴游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细腻的描绘:柳宗元运用细腻的笔触,对西山的景色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如“西山之游,始于箕山之阳,终于渑池之阴”,“山之峭者,如指掌;水之清者,如练帛”,这些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西山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2)优美的语言:柳宗元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等,使文章语言优美、韵味悠长。
如“泉声咽危石,树姿仰古云”,运用对仗手法,展现了泉声和树姿的美丽。
(3)情感真挚:柳宗元在描绘西山景色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真挚情感。
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表达了作者在山中游玩的时间之长,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4.结论】《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游记散文的优秀代表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
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柳宗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请解释散文的种类(杂文、随笔、游记)

请解释散文的种类(杂文、随笔、游
记)
散文概述:
文学体裁之一,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
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
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散文主要在抒情,杂文主要在批判。
文是从明确的论题出发,寻求切合论题内涵和写作主体的气质风格的形象化的论证方法,如“取类型”、“照丑像”、含沙射影之类,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用一种特别的幽默讽刺笔调,形成杂文特有的“杂文味”。
随笔是用随想随议的方式发表自己在所见所闻中获得的一种感悟。
它常与叙述、描写相伴,但叙事是次要的,主要是谈自己的看法、想法。
事是平常事,但见解却是独到的、深刻的,能发人深醒的。
参考资料:百度引用
1。
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人柳宗元的一篇游记散文,也是其《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这篇游记以作者独特的视角,抓住西山独特的景致,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和人生哲理的追求。
文章一开始,作者便通过简洁明快的叙述,将自己游览西山的经历和感受展现出来。
从渴潭到西山,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好,以及自己被自然所感动的情感。
石渠、便桥、泉水、石泓、小潭、岩石等元素构成的画卷,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又富有生机的世界。
在描述自然景色时,柳宗元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将西山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用“如鸣珮环”来形容水声的美妙,用“斗折蛇行”来形容泉水的蜿蜒曲折,用“犬牙差互”来形容岩石的奇特形状,用“披草而坐”来形容自己的行为等等。
这些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喜爱。
除了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柳宗元在文章中还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思考。
他通过“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梦境和现实的看法,认为梦境是现实的延伸,现实是梦境的基础。
这种对人生和现实的独特理解,让读者感受到了柳宗元内心的深沉和思考的深度。
同时,柳宗元在文章中还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束缚的反抗。
他用“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来形容自己未得西山之前的感受,暗含了对现实中束缚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求。
而当他真正得到西山之后,“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 tincidunt步其间者四五里,及岸口。
”这种行动上的自由,也反映了柳宗元内心深处的自由精神和对束缚的反抗。
整篇游记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中展开,作者通过自己对西山景色的独特感受,以及与自然的交流,传达出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追求。
同时,这篇游记也反映了柳宗元在政治失意后的内心世界和对现实的不满。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的美妙,也用深沉的思考展现了人生的哲理。
高考文言文游记散文3篇

高考文言文游记散文一满井游记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高考文言文游记散文二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三高考文言文游记散文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xíng),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qiān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虎跳峡游记随笔散文推荐

虎跳峡游记随笔散文推荐虎跳峡,以“险”名天下,是中国最深的峡谷之一。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虎跳峡游记随笔散文推荐,供大家欣赏。
虎跳峡游记随笔散文推荐:虎跳峡:天地大美虎跳峡,纳西人叫它“抚鲁阿仓过”,意思是银石山的阿仓峡。
与几位驴友刚刚来到丽江时,纳西族的朋友就说,那里飞瀑直泻,巨石横生,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峡谷,若如来到丽江不去虎跳峡,实为一大憾事。
于是,第二天一早,收拾好行襄,未去玉龙山,先奔虎跳峡。
出丽江北行,左边是雪山,右边也是雪山,雪山的上面,披云戴雪,银峰插天,雪山的下面,怪石嵯峨,古藤盘结。
60公里多的路程,三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不知道汽车是在云贵高原、青藏高原之间迂回,还是在横断山的溪水山涧回环,行走其间,只觉得汽车一会儿在蓝天白云上穿行,一会儿在高壑深渊中盘旋。
我生活在北方,多见平原,少见丘陵,初涉这山高云低、水湍路险的路,让我心惊胆颤,如同走在了鬼门关。
既如此,我还是忐忑地、固执地望着车窗框出的风景,一是安息虽不现代却自有一种从容的心灵,二是收获虽不古典却不乏神奇的风情。
不知越过了多少个断崖,越过了多少条险涧。
终于,国道214线上的路标,出现了虎跳峡的影子,让多半的乘车人兴奋得欢声雀跃。
哦!原来去虎跳峡的人还真不少。
指向虎跳峡的路标下,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认识的,不认识的,操着不同方言的人,从车上下来,背起或大或小,或轻或重的行襄,相互招呼着,相互提醒着,拐进了通往虎跳峡的乡间公路。
公路不宽,车少人稀,穿行其间。
而不宽的公路,就象在从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之间,活生生地劈开一道缝隙一般,崴嵬壮观,让人震憾!公路两侧,鲜有驻足的、步行的、骑马的,驾摩托车的、还有开着手扶拖拉机的人,但他们大都身穿各色的民族服装,摆摊,或载人,或载物,贸易着山珍异宝,甚至冬虫夏草。
那苦涩的叫卖声,如刚刚风化的玄武岩,苏醒了大山的商业气息,也给荒芜的缝隙注入了勃勃生机。
转过一道山梁,在“纳西雅阁”稍事休息了一下,走向了一段平缓的山路。
文言文之游记散文阅读方法

文言文之游记散文阅读方法1. 如何阅读鉴赏游记类散文阅读和鉴赏游记散文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准确辨明体裁从内容上看,游记散文有四个要素——时间、游踪、风貌、游感;从题目上看,有些游记散文的文题常带有明显的游记特征:(1)有明显的词语标志,如常冠以“游”“漫游”“记”“游记”“杂记”“小记”“漫记”“散记”“游录”“行”等词语;(2)以客体为题,如《北固亭》《镜泊湖》等文章的文题;(3)以嵌入客体方位的短语为题,如《峨眉山下》《在草原上》等文章的文题;(4)以客体的某一特色为题,如《沧海日出》《崂山降雪》等文章的文题;(5)以游历的中心事件为题,如《雨中登泰山》《重阳节游灵隐》等文章的文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游记散文和抒情散文存在交叉关系,如作者在记游过程中常常通过写景状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是,大部分因景抒情的散文,景常常只是一个引发感情的触发点,而游记则不论抒 *** 彩如何浓郁,总要摹山拟水,总要描述自然景观和与之相联系的人文景观。
二、理清游人行踪阅读游记散文,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作者的行踪,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并提炼出写作提纲。
理清游踪是理清游记散文结构的一把钥匙,做到这一点,游记散文的结构就会一目了然。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组成纵式结构是游记散文最为普遍的结构形式。
阅读鉴赏此类游记散文时,首先要明确哪些段落是总览全貌、哪些段落是分项描写、文章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每一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其次要把握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点,明确作者是怎样移步换景的,即作者是怎样把参观到的全貌呈现于读者面前的,方法是找出表明作者游踪的词语。
以导游引路为线索组成横式结构也是游记散文的一种主要结构形式。
这种结构的游记散文,作者常常是以导游的口气,重点突出、分门别类地介绍游览地的特色。
三、把握作者的情感游记散文中,作者总会或显或隐地对特定风物作出审美评价,或流露出自己特有的情绪和感受。
因此,阅读鉴赏游记散文时,要深入地挥“情”解“意”,把握游感。
中考游记散文点评

中考游记散文点评中考游记散文点评一、作文开头:1、文章开头简而得当,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十分艺术化。
2、开头简明扼要3、文章开头新颖,具有先声夺人之效。
使读者一见面就能对人物产生的印象。
4、文章开头引人入胜,吸引读者。
点面结合,使文章生动,具体,详略得当。
5、文章语言生动丰富,可读性强。
6、开头出手不凡,吸引读者7、开头打动人心,具有真情实感。
8、文章开头交待得十分清楚,这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9、文章选材新颖,能够激起读者读下去的欲望二、作文过程:1、以饱满的激情,描写了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内容具体。
3、比喻贴切,用词生动。
4、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5、以轻松愉快的语气,向我们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
6、叙述自然生动、结构紧凑,衔接自然连贯,中心突出。
7、对于景色的描写,语言简练而准确,联想则为触景生情,情景自然融合。
8、通过丰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衬托出人物的思想品质。
9、文章边叙事边抒情。
10、充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并辅以比喻、拟人等手法11、小作者观察仔细,叙述时井然有序12、一些精妙词语的使用,在无形中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
13、文章清逸婉丽、流畅连贯,尤其人物语言幽默风趣14、文章想象合情合理,15、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的描绘,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梦境一般。
16、文章线索明朗,主题突出,而紧紧围绕进行。
17、细节描写颇具匠心。
极富功底。
18、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精心细腻的描绘,这亦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9、描写细腻,生活气息浓厚,遣词造句准确传神。
20、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内容极其丰富具体,21、事例叙述得生动具体,人物的'言行符合各自身份特点。
22、文章来源于生活,因此语言虽然不怎样优美,但却真实有趣,写得入情入理23、文章将写得细致入微24、语言活泼明快,富有情趣。
25、大量采用生活中的口语,使得文章更显自然亲切。
三、作文结尾:1、结尾恰到好处地点明中心,而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吴冠中 张家界游记散文征文金奖作品及赏析

吴冠中张家界游记散文征文金奖作品及赏析吴冠中张家界游记散文征文金奖作品及赏析1. 引言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常常被琐碎的事务所累,迫切需要一段休憩和放松的时光。
旅行作为一种疗愈方式,能够带给人们身心的平静和愉悦。
而张家界这座美丽的山水城市,因为其世界自然遗产的地理优势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观赏和寻找内心的宁静。
2. 张家界的自然景观张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武陵山脉的边缘,以奇特的石峰、悬崖、峡谷和溪流而闻名。
这里被誉为“百里画廊”,以其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吸引了无数的游客。
在张家界的山巅上漫步,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令人陶醉。
3. 吴冠中的张家界游记散文吴冠中是中国的著名画家、艺术家和文学家,以其精湛的笔触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他曾游历张家界,并将其所见所闻凝聚成了一篇令人赞叹的游记散文。
这篇散文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吴冠中的视角之中,共同感受到了张家界的壮丽和魅力。
4. 张家界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吴冠中的张家界游记散文以深度和广度的方式展现了这个地方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石峰的奇特形态,以及它们与云雾的交相辉映。
他还描述了峡谷中的溪流,以及峡谷的深邃和宁静。
整篇文章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读起来令人陶醉。
5. 对张家界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个艺术家和旅行者,吴冠中对张家界的独特之处有着深入的理解和赞赏。
他将自然景观与艺术相结合,用他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体验这个地方。
他用激情和敏锐的感知力捕捉到了张家界的独特之处,这使他的作品能够深入人心,留下深刻的印象。
6. 结论通过吴冠中的张家界游记散文,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个美丽城市的魅力。
他用文字和艺术的方式,展示了张家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氛围。
这样的游记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张家界的美丽,也让我们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相信,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并尊重自然的力量时,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这片美丽的土地。
7. 回顾与总结吴冠中的张家界游记散文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游记随笔散文赏析1、浣花溪记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
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
水木清华,神肤洞达。
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
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
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
过此则武侯祠。
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
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
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
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
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
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
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
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
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
出城欲雨,顷之霁。
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
迫暮趣归。
是日清晨,偶然独往。
楚人钟惺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色如鉴鉴:明鉴B.稍断则复见溪断:断流C.各不相袭袭:重复、相同D.可以应世应:应对、应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 B. 过此则武侯祠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西折纤秀长曲D. 出城欲雨骊山北构而西折云青青兮欲雨3.下列句子都能反映浣花溪特点的是()①西折纤秀长曲②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
③冠盖稠浊,磬折喧溢。
④出城欲雨,顷之霁。
⑤溪周之,非桥不通。
⑥浣花清远A. ①②④B. ②③⑤C. ①②⑥D. ③④⑥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题为“浣花溪记”,以“浣花溪”为中心,综合运用了描写、叙述、说明来丰富浣花溪。
B.文章第一段用工笔细描来表现“浣花溪”“纤秀长曲”的特点,主要是善用比喻,展开丰富联想来突出其“曲”。
C.文章在描写介绍浣花溪时写到了与之有关的诸葛亮、杜甫等两位历史人物,作者借此表达了对他们由衷的怀念和敬意。
D.本文于游记的同时对杜甫在穷愁奔走中犹能择胜而居的安详表示了赞赏。
(附参考译文)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
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儿、像开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碧玉、像浓绿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
然而一定要到草堂,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里。
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阴森森,一直廷伸到溪的尽头,远远望去像一片荠菜。
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澈,神清气爽。
从青羊宫以西,以三处地方溪流汇合在一起,上面建有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
轿夫说通向灌县,或许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吧。
溪东面住有人家,这时溪身便被屋舍遮住,不能常常看见;稍有空缺,溪水又重新展现在眼前。
像这样的情形有好几处。
溪岸人家用树枝、竹条编扎成门和蓠墙,很是齐整。
桥的尽头,路旁边立着一座亭子,题写着“缘江路”几个字。
过了这里就到武侯祠。
祠前有一座木板桥跨越溪身,桥上有临水的栏杆覆围着,到此才看见题着“浣花溪”字样的匾额。
过桥,是一片小小的陆地,像梭子那样横斜着插在水中,溪水四面环绕着它,没有桥便无法通行。
小洲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题字为“百花潭水”。
从这座亭子折回原路,走过桥经过梵安寺,这才到了杜工部祠。
杜甫的像画得十分清朗古朴,不见得一定强求惟妙惟肖,但想到杜甫应该是这个模样。
还有一块刻在碑石上的肖像,附着杜甫的传记,是通判柯仁仲在代理华阳县令时所制作的。
碑文都没法读了。
钟子说:杜甫的两处居所,在成都浣花溪的环境幽远,在夔州地屯的地方险僻,两者互不相同。
假如严武不死,杜甫就可以在浣花溪畔安然度过晚年,患难时是太需要朋友了!然而天意是要派定这位老诗人添加出夔州的一段非凡表现罢了。
在艰难潦倒中流离奔波,却仍能选择胜地处身,胸襟安闲从容,可以应付世事,这同孔子变换服装,安居在司城贞子家里避难时的情形是一样的啊。
其时为万历三十九年十月十七日。
出城时像是要下雨,不一会儿便云开天晴了。
朝廷使臣出来游玩的,大多由按察使或州县长官邀请参加饮宴,官场中人稠杂而浑浊,像石磐那般弯曲着身子打躬作揖,喧闹声充满四方。
将近黄昏时分连忙回家。
这天清晨,我偶然独自前往。
楚人钟惺作记。
2、灵壁张氏园亭记苏轼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
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
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
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
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
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段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
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
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
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
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
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
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
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家灵壁家:安家B、岸谷隐然隐:隐约C、舟车冠盖之冲冲:行驶D、则跬步市朝之上跬步:行走出入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取山之怪石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B、①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C、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②自以为关中之固D、①其深可以隐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3、下列四项中不能说明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理由的一项是A、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B、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C、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
D、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二年赴任途中,经过汴水北岸的灵壁张氏园亭时,应张硕的请求而作的一篇游园记。
B、文章开关详细地描述了张氏园亭的地理位置、环境风貌、景物构筑、物产养殖等,突出“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C、张家世代显赫,张氏先人不仅为个人计,而且为子孙计,构筑了张氏园亭,其后五十多年,规模日益扩大。
D、苏轼从张氏园亭得到启发,围绕仕与隐这一中心生发了一通议论,认为一个人不能追求功名爵禄,而应隐退于田园山林之中,因此他也想在彭城买田终老。
[附参考译文]: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
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
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
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
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
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
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
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
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
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
用剩馀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
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
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
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
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
然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
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退处。
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
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远而周到。
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
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
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
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
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
这都是他们先人的馀荫。
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归老。
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3、丰乐亭记欧阳修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翁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千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计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
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
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单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