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脑卒中
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病情及预后的探讨

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病情及预后的探讨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病情及预后与血糖水平的关系。
方法:对糖尿病合脑卒中及非糖尿病脑卒中的发病年龄进行比较,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将62例分为3组,观察其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糖尿病合并脑卒中与非糖尿病脑卒中病人发病年龄有明显差别,且并发脑梗死较非糖尿病多见。
入院时血糖70岁10例(占16.1%)。
非糖尿病脑卒中68例中,70岁13例(占19.1%)。
1.4治疗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吸氧,调控血压,改善循环,脑水肿明显者加用脱水剂降颅内压,同时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并辅以神经营养药及康复对症治疗。
1.5疗效判定标准所有病例观察至发病后30天以上,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所定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疗效,共分为五级: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效,死亡。
2结果病情轻重、预后与血糖水平的关系:入院时血糖<7.8-11.1 mmol/L15例中轻度6例,中度5例,合计11例(占73.3%),重度4例(占26.7%);基本痊愈7例,显著进步5例,合计12例(占80.0%),进步3例(占20.0%),无1例无效或死亡。
血糖≥11.1-13.9 mmol/L20例中轻度5例,中度8例合计13例(占65.0%),重度7例(35.0%);基本痊愈6例,显著进步7例,合计13例(占65.0%),进步5例(占25.0%),无效1例、死亡1例(各占5.0%)。
血糖≥13.9 mmoL/L 27例中轻度4例,中度8例,合计12例,占44.4%,重度15例(占55.6%);基本痊愈2例,显著进步4例,合计6例(占22.2%),进步10例(占37.0%),无效4例(占14.8%),死亡7例(占25.9%)。
3讨论糖尿病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而脑卒中则是糖尿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并发脑卒中时以脑梗死多见,本组42例,占67.7%,脑出血20例,占32.3%,糖尿病易并发缺血性脑卒中这与其广泛的血管病变有关。
糖尿病合并急性脑卒中122例临床分析

・
1 ・ 9
・
临 床 研 究
・
糖 尿 病 合 并 急 性 脑 卒 中 12例 临床分 析 2
8 % ,0岁发病者 6 6 6 4例 , 5 . % ; 比非糖尿病组 5 占 25 对 0岁后 发病 7 4例 , . % ,0岁后发病 4 占6 5 6 9例 , 54 , 占4 . % 二者有 明 显差别 。且糖尿病 组无 1例 4 0岁前发病 , 非糖尿病 组 4 而 0 岁前发病者 8例 , 74 。说 明糖 尿病脑 卒 中并 发症 主要 占 .%
1 1 一般资料 .
( 1 1 ) 无 变 化 1例 ( . %) 无 1例 恶 化或 死亡 。血糖 2.% , 26 , 1. ~1. mo L2 1 1 67 m l 9例 , 型 1 / 轻 1例 , 中型 1 O例 , 2 共 1例 ( 24 ) 重型 8例 ( 7 6 ) 基 本痊 愈 9例 , 7 .% , 2.% ; 明显进 步 1 0 例 , l ( 55 ) 进步 5例( 7 2 ) 无变化及恶化各 2 共 9例 6 . % , 1. % ,
进步 1 3例 ( 36 ) 无 变 化 8例 1. %) 恶 化 l 2.% , (45 , 0例 (8 1 , 1 . %) 死亡 1 2例( 18 ) 2 .% 。
3 讨% , 8例 ( 0 3 ) 失 语 3 8.% , 0例 (4 6 ) 2 . % 。伴 高血压者 8 9例( 3 ) 伴 酮症 酸 中毒 2 7% , 8例 ( 3 , 2 %) 伴高 渗
糖尿病如何引起脑卒中的?

片,最近 我给他 测量血 糖 为餐 前7 ,餐后 两 小 点
时1 点 ,我感到 不对 ,所 以想咨 询你们 专 家一下 。 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您好 !
您 父亲 ,6 岁 ,2 0 型糖 尿病 伴 有 中 风 ( 尿 糖
病 大 血 管病 变 ) ,血 糖 控 制 指 标 可 适 当 放 宽 , 因为 ,血 糖 控 制 太 严 ,易 发 生 低 血 糖 ,而 低 血
糖 可 诱 发 、加 重 大 血 管 病 变 ,如 脑 梗 塞 、 心 肌
果 ,糖 尿 病 患 者 出现 脑 梗 死 的 比例 较 非 糖 尿 病 患
者 高 出4 。这 将 极 其 严 重 的影 响 患 者 的 生活 质 量 倍
生说 糖尿 病 患者还 容 易合 并脑 卒 中 。脑 卒 中是 一 种什 么疾 病 ,糖尿病 又如何 引起 脑卒 中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年 ,经 常听专 家说 糖尿 病 患者 最后有 7%左 右 死于 o
心血 管疾病 ,最可怕 的是糖尿 病患者如 发生心肌梗
死 ,无胸 痛症状 。请 问为何 糖尿 病 患者 容 易出现 无
痛J 肌 梗 死 ? 陛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认知功能障碍:机制与干预

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认知功能障碍:机制与干预糖尿病和脑卒中是常见的慢性疾病,它们在全球范围内都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而这两种疾病合并时,会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和加重。
本文将探讨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所引发的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糖尿病与脑卒中的关系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而脑卒中则是指脑部血液循环突发性中断导致的异常病变。
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要高出数倍,并且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认知功能的障碍。
二、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认知功能障碍机制1. 血管病理学机制糖尿病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和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同时,脑卒中引起的脑缺血和出血也加剧了脑血管的病理变化。
这些血管病理学改变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和缺氧,损害神经元的正常功能,进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出现。
2. 炎症反应机制糖尿病和脑卒中都会引起炎症反应的激活。
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会诱导炎症因子的产生,而脑卒中则会引起神经炎症反应的激活。
炎症反应的存在会导致神经元的损伤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激活,从而导致认知功能的下降。
3. 氧化应激机制糖尿病和脑卒中都会导致氧化应激的发生。
高血糖状态会增加自由基的产生,而脑卒中中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则会导致氧化应激的加剧。
氧化应激会损害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进而引发认知功能的障碍。
三、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认知功能障碍干预1. 控制血糖水平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需要通过控制血糖水平来减轻认知功能障碍。
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水平,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合理进行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
2. 药物治疗对于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患者,合理选用药物来控制血糖、降压、调脂等,有助于减轻认知功能障碍。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包括降糖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脑保护药物等。
3. 生活方式干预改善生活方式也是干预糖尿病合并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手段。
患者应遵循健康的饮食习惯,保持适度的体重,增加体育锻炼,戒烟限酒等。
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康复护理措施_概述及解释说明

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康复护理措施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脑卒中和糖尿病是两种常见疾病,它们分别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然而,当这两种疾病同时存在于一个患者身上时,其影响将会更加复杂和严重。
脑卒中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要特殊的康复护理措施来恢复和管理他们的健康状态。
本文将探讨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康复护理措施的概念、适用方法及实施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引言、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康复护理措施、实际案例介绍和解析以及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介绍文章的背景和目的;在第二部分,我们将详细讨论适用于这类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第三部分将通过实际案例介绍来解析已应用的护理方法;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提出对未来康复护理工作的展望与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康复护理措施的重要性,并介绍适用于这类患者的具体方法。
通过实际案例的介绍和解析,我们希望能够加深对这些护理措施的理解,并为今后康复护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他们恢复身体功能、改善心理状态以及管理饮食习惯,因此,本文的目标也是提高人们对这一领域重要性认识,推动相关康复护理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2. 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康复护理措施2.1 康复护理的定义和重要性康复护理是指通过专业的医疗团队对患者进行系统、综合、个体化的治疗和康复管理,以促进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在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康复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减少身体上的功能障碍和残疾,还可以提供心理社会支持、改善心理健康,并帮助患者适应新生活方式。
通过康复护理措施的实施,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更有可能实现全面回归社会。
2.2 适用于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2.2.1 身体活动恢复与锻炼针对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身体活动恢复和锻炼措施应该个体化和渐进,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康复计划。
脑卒中与糖尿病之间有什么关系

脑卒中与糖尿病之间有什么关系我国糖尿病患者高达3000万例以上,糖尿病通过多种途径损害脑血管的管壁,表现在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两个方面促进血栓形成,慢性长期高血糖能导致微小血管基底膜增厚,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因糖代谢障碍而出现肿胀和坏死。
长期糖尿病的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受损,局部脑血流量下降。
长期慢性高血糖可使血液黏稠度升高,糖尿病可使血脂代谢紊乱,使对血管有保护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血液中三酰甘油不能充分利用,故导致高脂血症。
加速中小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良作用加速大中动脉粥样硬化;高胰岛素血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糖尿病患者脑细胞代谢紊乱、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脑缺血缺氧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原因。
糖尿病性缺血性脑卒中的CT表现较轻而临床症状较重,且不容易恢复,容易复发。
这主要是因为糖尿病损害的微动脉很难形成侧支循环,高血糖加重了细胞死亡,加重了脑水肿。
脑卒中患者要经常测血糖。
血糖升高可能因原有糖尿病,也可能是脑卒中应激反应性高血糖,应继续观察。
脑卒中1个月后血糖仍高者应诊断为糖尿病。
但不管是否患有糖尿病,脑卒中患者发病时高血糖必须尽快得到良好控制。
脑卒中期间血糖上升越高,预后越差。
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较大。
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仅靠控制血糖是不能完全避免的,须同时把血压降下来,把血脂调到理想水平,把体重(特别是腹型肥胖者)减下来。
提倡健康饮食,减少热卡总量,少吃油脂,多吃粗粮、蔬菜、水果,戒烟、限酒,低盐饮食。
要有适当的体力活动。
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吸烟者、较胖者、有脑卒中史者,以及血糖、血压、血脂控制不良的患者。
发生脑卒中概率大的糖尿病患者,在加强相应监测的同时,还可用调脂药、小剂量阿司匹林、双嘧达莫以及活血化瘀中药作为预防。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能造成腔隙性脑梗死,不一定遗留明显症状。
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往往是脑卒中的先兆,有一半脑卒中病例发生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之后,因此不能掉以轻心,应及时予以治疗。
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脑微环境与脑神经元连接

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脑微环境与脑神经元连接糖尿病和脑卒中是两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在许多患者中同时存在。
研究表明,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时,脑微环境和脑神经元连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糖尿病和脑卒中对脑微环境和脑神经元连接的影响,并讨论可能的治疗方法。
1. 糖尿病对脑微环境的影响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患者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异常,导致血糖升高。
高血糖状态长期存在会对脑部微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首先,糖尿病增加了脑血管的通透性。
糖尿病患者的脑血管壁发生了结构性改变,造成脑血管通透性增加。
这一改变使得脑部组织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影响神经元的正常功能。
其次,糖尿病引起了神经发炎。
高血糖状态可导致神经炎症反应的增加,导致神经细胞及其突触间的神经递质传递受到干扰,造成脑神经元连接的紊乱。
此外,糖尿病还降低了脑内神经营养物质的供应。
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脑血流灌注和脑部氧气及养分供应,这进一步削弱了脑神经元的健康状况。
2. 脑卒中对脑微环境的影响脑卒中是一种突发性的脑血管疾病,造成脑组织缺血或出血。
当脑卒中与糖尿病同时存在时,脑微环境的情况变得更为复杂。
脑卒中损伤了脑血管,导致脑内出血或缺血。
这种损伤会引起脑微环境的炎症反应和修复过程,进一步影响脑神经元的连接。
在脑卒中后阶段,脑微环境会发生免疫细胞的聚集。
这些免疫细胞产生的炎症因子会干扰脑神经元的正常连接,并影响神经突触的形成和维持。
此外,脑卒中还会导致脑内血液循环动力学的改变。
脑卒中后,脑血流速度和血压可能发生异常,这将进一步影响脑微环境的稳定性,并对脑神经元连接产生负面影响。
3. 可能的治疗方法针对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脑微环境和脑神经元连接问题,有几种治疗方法可以考虑。
首先,控制血糖水平。
糖尿病患者应积极管理血糖,通过控制饮食、运动和合理使用药物来达到血糖稳定的目标。
这有助于减少高血糖对脑微环境和神经元连接的不良影响。
其次,进行康复治疗。
【常见病及防治】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发生脑卒中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发生脑卒中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
临床以XX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如血糖控制不佳可出现多系统并发症。
研究表明,20%的脑卒中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5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伴有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数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也较重,累及血管的范围较广。
所以,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比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加。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呢?这是由于糖代谢紊乱的同时导致大量脂肪被分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血糖、血脂异常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糖尿病患者除了好发动脉硬化之外,其血流动力学的异常也是脑卒中高发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性增高,红细胞变形性差,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呈高凝状态,这些因
素均可促进血栓形成,诱发缺血性脑卒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与脑卒中
摘要】糖尿病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糖代谢异常对脑卒中的发生、发展、预后有明显相关。
改善血糖水平对合并有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
重要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脑卒中
一、流行病学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简称IDF)统计,目前全球有糖尿病患者2.85亿,中国糖尿病人群数量约占全球的1/3,通过分析,在
考虑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地区差别的因素后,估计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
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2型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且在全球广泛流行的慢性
代谢性疾病。
二、糖代谢异常对脑卒中的影响
糖尿病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卒中的相对危险度大约
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糖尿病患者脑卒中的发病时间较非糖尿病患者要早
10年,其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后,梗死面积往往更大、神经
功能缺损症状更严重、复发率更高、预后更差。
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中糖尿病患
病率高达37.5%。
糖尿病与自发性颅内出血的关系目前尚有争议,有调查显示糖
尿病与高血压、高甘油三酯、精神疾病等是原发性颅内非脑叶性出血的危险因素
之一。
因此,糖尿病患者得到正确的治疗在防治脑卒中的发病、进展以及死亡中
的作用至关重要。
近期多项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中糖代谢异常患病率明显升高,有调查显示住
院脑梗死患者中糖尿病的患病率达21.3%。
来自欧洲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急性卒
中患者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是36.6%,有23.1%患者存在IGT(糖耐量减低),0.8%存在IFG(空腹血糖受损),只有19.7%处于正常血糖水平,另有19.7%只在病后第一周出现高血糖(暂时性高血糖)。
另一项报告同样显示在既往无糖尿病史、近期
发生TIA或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中有一半以上存在IGT或糖尿病。
糖尿病导致血管病变的确切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糖尿病
时长期的糖、脂类、蛋白质代谢紊乱及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
症及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相关。
上述因素导致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AS)严重及广
泛的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同时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肥胖、血脂代谢紊乱的患病率。
糖尿病通过各种机制促进动脉硬化,诱发各种类型
的脑梗死,明显增加脑卒中的发生率、再发率、病死率。
三、脑卒中患者的血糖干预
对于合并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积极稳妥的调控血糖,能够降低脑血管事件风险。
根据发病的不同阶段、病情的严重程度、血糖水平、有无其他合并症等,在
改进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接受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
目前对于脑卒中患者急性期高血糖的治疗还缺少共识。
欧洲卒中治疗指南指出,非糖尿病和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升高的血糖水平和不良预后明显相关,因
此有必要开始短期的胰岛素治疗,当空腹血糖>=10mmol/L应开始胰岛素输注治疗。
国外已有临床Ⅱ期方案验证了葡萄糖-胰岛素-钾静脉输注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该
方案根据检测的血糖水平,调整补液输注速度以及增减补液中胰岛素用量以维持
血糖在4-7mmol/L。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对于重症脑卒中患者,尤其是有意识障
碍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不能自主进食者,在给予补液支持同时,单独静脉胰岛素输
注治疗,或应用胰岛素泵泵入治疗;还可以应用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皮
下注射,在鼻饲营养液或静脉高营养时追加短效胰岛素的治疗方案。
在卒中处理
过程中,把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减轻脑水肿有利于对血糖的控制。
脑卒中恢复期,可以采用预混胰岛素分次皮下注射;还可以根据其病程长短、血糖水平、胰岛细胞功能情况、患者及家属意愿等采取个体化的口服药物治疗方案。
对于不需要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后应用吡格列酮作为二级预
防治疗可能获益。
无论采取哪种治疗方案都应该密切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水平调节降糖药物剂量,并防止血糖过低可能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
[2]Wild S,Roglic G,Green A,et al.Glob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estimates for the year 2000 and projections for 2030. Diabetes Care,2004,27:1047-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