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法测定游离脂肪酸液体试剂盒的稳定性评价

酶法测定游离脂肪酸液体试剂盒的稳定性评价
酶法测定游离脂肪酸液体试剂盒的稳定性评价

NEFA游离脂肪酸测定试剂盒(ACS-ACOD法)产品说明书

游离脂肪酸测定试剂盒(ACS-ACOD 法)说明书 【产品名称】通用名称:游离脂肪酸测定试剂盒(ACS-ACOD 法) 英文名称:Nonestesterified fatty acid Assay Kit (Enzymic Method)(NEFA ) 【包装规格】R1:2?60ml 、R2:2?20ml ;R1:2?45ml 、R2:2?15ml ;R1:1?45ml 、R2:1?15ml ; 校准品(选配):1?2ml (1个水平)。 【预期用途】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清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 临床上主要用于高血脂症、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辅助诊断。 【检验原理】游离脂肪酸和辅酶A 在乙酰辅酶A 合成酶(ACS )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乙酰辅酶A 。乙酰辅酶A 在乙酰辅酶A 氧化酶(ACOD )的作用下生成H 2O 2,随后通过Trinder ’s 底物在过氧化物酶(POD )的作用下生成有色物质。 【主要组成成分】由试剂R1、R2和校准品组成。试剂R1:乙酰辅酶A 合成酶(ACS )0.8KU/L 、MgCl 2(氯化镁)5mmol/L 、吐温-20 0.1%;试剂R2:乙酰辅酶A 氧化酶(ACOD)20KU/L 、过氧化物酶( POD )30KU/L 、吐温-20 0.1%;校准品:含十六(烷)酸水溶液。校准品可以溯源至北京华宇亿康校准品,注:校准品浓度见每批瓶标示。不同批号试剂盒中各组分不可以互换。 【储存条件及有效期】试剂和校准品在2℃~8℃避光条件下保存可以稳定365天。试剂和校准品开瓶后2℃~8℃可稳定15天。备注:生产日期及失效日期见外盒或瓶标签。 【适用仪器】日立7180、奥林巴斯AU680、贝克曼LX-20/DXC800、迈瑞BS-380、朕江T9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样本要求】 1、空腹静脉采血,样本为新鲜的血清样本。 2、样本采集后立即离心分离,并在当日检测,如当日不能检测,冷藏2℃~8℃下可稳定48h ;避免反复冻融。 【检验方法】 (1)双试剂无需配制,直接使用。 (2)试验条件:样本(S ):5 μl 试剂1(R1) :225 μl 试剂2(R2):75 μl 温度:37 ℃ 测定类型:终点法 主波长:546 nm 副波长:700 nm 反应方向:向上 方法:先将样本与R1混合,37 ℃5分钟后加入R2试剂,然后测定加入R2后5分钟的反 应吸光度。 测定空白吸光度(A 1) 测定反应吸光度(A 2) 0 5 10 (反应时间:10min ) 37℃ (3)校准程序:使用配套校准品进行校准,每次更换试剂批次时都应进行校准。校准后,各实验 室要用质控品验证。如果质控结果不在可接受范围值内,则需要进行重新校准。 (4)质量控制程序:选用Randox2、3(HN1530、HE1532)进行质量控制。各实验室建立各自的 质控频率和可接受范围值。当测定结果超出可接受范围时,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 (5)结果的计算 (A 2 - A 1)样本 NEFA (mmol/L )= ———————— × 校准品浓度(mmol/L) (A 2 - A 1)校准品 【参考区间】(0.129~0.769) mmol/L (建议各实验室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依照《医学研

MM FS CNG 油料中油的游离脂肪酸含量测定法

MMFSCNG0107 油料 游离脂肪酸 滴定法 MM_FS_CNG_0107 油料中油的游离脂肪酸含量测定法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合于油料中油的游离脂肪酸含量测,不适用于月桂酸含量较高的油料。 2.原理概要 试样在索氏抽提器中用石油醚作溶剂浸出,所得到的油用碱标准溶液滴定存在游离脂肪酸。 3.主要仪器和试剂 3.1.主要试剂 30~60℃石油醚、乙醚、95%乙醇、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 乙醚、95%乙醇等体积混合液(用前调至中性)。 0.1mol/L 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95%乙醇标准溶液:需在5d 前配制,使用前过滤用苯二甲酸氢钾准确标定。 1%酚酞指示剂:1g/100mL 95%乙醇酚酞指示剂溶液。 石英砂、脱脂棉、沸石。 3.2.仪器 分析天平(感量0.0001g)、粉碎机、研钵、电热干燥箱(103±2℃)。 索氏抽提器带250mL 接收瓶。 干燥器。 10mL 碱式滴定管,最小分度值0.05mL。 滤纸筒:与索氏抽提器适宜规格。 4.过程简述 4.1.样品的制备 分析样品的制备:用四分法从2kg 原始样品中分取出所需样品量,保存于具塞试样瓶中备用。 试验样品的干燥:按(MM_FS_CNG_O106)油料水分及挥发物含量测定法测定水分含量。如样品水分大于10%,则需将样品干燥至10%以下。 试样的制备:含油量在20%以下的样品用粉碎机粉碎后称取10g 装入滤纸筒内。含油在20%以上的样品称取10g 后按下述方法处理:较大籽粒样品切碎,小籽粒直接用研钵加少量石英砂研后装入滤纸筒中。处理好的试样要立即进行浸出。 4.2.油的浸出: 上述装好样品的滤纸筒口用脱脂棉封好后放入索氏抽提器内,用石油醚在水温约75℃的水浴上抽提4h。回收溶剂。取下已知质量的接收瓶擦干水迹后在103℃干燥箱内干燥至恒重。两次称量结果相差不得超过5mg。 4.3.测定: 用100mL 乙醚、95%乙醇等体积混合液洗涤接收瓶。将浸出油全部转移到200mL 锥形瓶中,加入酚酞指示剂2~3滴,用0.1mol/L 碱液,滴定至溶液呈粉红色(持续1min)记下所用体积V 。 5.结果计算 5.1.游离脂肪酸含量按下式计算: 100) -(0001282=)(01×××m m C V %游离脂肪酸含量

唾液酸酶法与常规镜检法的临床应用比较

唾液酸酶法与常规镜检法的临床应用比较 摘要:目的通过唾液酸酶检测法和白带常规镜检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唾液酸酶法在细菌性阴道病(BV)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快速诊断BV提供可靠的方法。方法将480例患者按年龄分为四组(50岁),同时应用唾液酸酶法和常规镜检法检测,对比分析结果。结果唾液酸酶法的阳性率为17.91%,白带常规镜检法的阳性率8.75%,两种方法检测细菌性阴道病的阳性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0岁组的阳性率为最高(25.68%)。结论唾液酸酶法操作简便、快速,提高了阳性检出率和准确度,适合临床推广。 关键词:细菌性阴道病;阴道分泌物;白带常规镜检法;唾液酸酶法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ignificance of sialidase test in diagnosis of bacterial vaginosis by comparing sialidase test with conventional microscopy,and provide rapid and reliable methods for diagnosis BV in clinic. Methods Sialidase test and conventional microscopy were used to determine 480 samples (50 years old group) and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comparatively.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sialidase test for diagnosis BV was

游离脂肪酸测定试剂盒(ACS-ACOD法)产品技术要求haifeng

游离脂肪酸测定试剂盒(ACS-ACOD法) 适用范围:本产品适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清中游离脂肪酸(NEFA)含量。 1.1 产品规格 1.2主要组成成分

注:校准品、质控品具有批间、赋值特异性,具体值详见靶值单。 2.1外观 2.1.1试剂盒标签标识清晰,外包装完整无破损; 2.1.2 试剂1:无色或淡黄色澄清液体,目测不得有任何沉淀及絮状悬浮物;2.1.3 试剂2:无色或淡黄色澄清液体,目测不得有任何沉淀及絮状悬浮物;2.1.4 校准品:无色或浅黄色澄清液体,目测不得有任何沉淀及絮状悬浮物;2.1.5 质控品:无色或浅黄色澄清液体,目测不得有任何沉淀及絮状悬浮物。2.2 净含量 净含量不低于标示值。 2.3 空白吸光度 在主波长546nm、副波长700nm、37℃条件下,试剂空白吸光度A≤0.2。 2.4 线性范围 (0.05,3.00)mmol/L范围内,相关系数r≥0.990;

(0.05,1.00]mmol/L范围内,绝对偏差不超过±0.10mmol/L; (1.00,3.00)mmol/L范围内,相对偏差不超过±10.0%。 2.5分析灵敏度 在产品说明书规定参数设定条件下,测定浓度1.0mmol/L的样本,吸光度变化△A≥0.05。 2.6 精密度 2.6.1批内重复性 CV≤10.0%。 2.6.2 批间差 相对极差R≤10.0%。 2.7 准确度 与已上市产品比对:(0.05,3.00)mmol/L范围内,相关系数r≥0.990;(0.05,1.00]mmol/L范围内,绝对偏差不超过±0.10mmol/L; (1.00,3.00)mmol/L范围内,相对偏差不超过±10.0%。 2.8 校准品 2.8.1 均一性CV≤5.0% 2.8.2 开瓶稳定性:开瓶后3天,相对偏差不超过±10.0%。 2.9 质控品 2.9.1赋值有效性:测定值在质控靶值范围内。 2.9.2 均一性:CV≤5.0%。 2.9.3 开瓶稳定性:开瓶后3天,测定值在质控靶值范围内。 2.10 稳定性

唾液酸(SA)测定试剂盒(神经氨酸苷酶法)产品技术要求百奥泰康

唾液酸(SA)测定试剂盒(神经氨酸苷酶法)适用范围:该产品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清或血浆中唾液酸的浓度。 1.1 产品规格

1.2 组成成分 1.2.1 试剂组成 试剂1: Tris缓冲液 0.1 mol/L PH=7.0 神经氨酸苷酶 >0.2U/mL 乳酸脱氢酶 >2U/mL 试剂2: Tris缓冲液 0.1 mol/L PH=9.0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 >0.13mmol/L N-乙酰神经氨酸醛缩酶 >2U/mL。 1.2.2 校准品的组成 单水平的液体校准品,在水基质中添加唾液酸(60mg/dL),稳定剂<0.1%; 定值范围:(50-70)mg/dL。 1.2.3质控品的组成 两个水平的液体质控品,在牛血清(30g/L)中添加唾液酸(60mg/dL和150mg/dL),稳定剂<0.1%; 定值范围:(50-70)mg/dL、(120-180)mg/dL。 2.1 外观 液体双试剂:试剂1:无色至淡黄色液体,试剂2:无色至淡黄色液体。 校准品:无色至淡黄色澄清液体。

质控品:无色至淡黄色澄清液体。 2.2 净含量 液体试剂的净含量不得低于标示体积。 2.3 空白吸光度 在规定参数下,试剂空白吸光度≥0.8。 2.4 分析灵敏度 浓度为60mg/dL时,吸光度变化应≥0.005.。 2.5 线性 在(0,200]mg/dL线性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r ≥0.996。在(0,50]mg/dL范围内绝对偏差不超过5mg/dL,在(50,200]mg/dL范围内的相对偏差不超过±10%。 2.6 精密度 变异系数CV应≤8% 2.7 批间差 不同批号之间测定结果的相对极差应≤10%。 2.8准确度 回收试验:回收率应在90%-110%范围内。 2.9 质控品赋值有效性 测定值在质控靶值范围内。 2.10校准品溯源性要求 根据GB/T21415-2008《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生物样品中量的测量校准品控制物质赋值的计量学溯源性》及有关规定提供唾液酸校准品的来源、赋值过程以及测量不确定度等内容。校准品溯源至唾液酸纯品(Sigma)。

白带常规与BV唾液酸酶法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

白带常规与BV唾液酸酶法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 发表时间:2013-12-10T12:57:52.6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1期供稿作者:朱建新 [导读] 在育龄期妇女的阴道感染性疾病中,细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和滴虫性阴道感染是最为常见的妇科病。 朱建新(江苏省常熟市辛庄中心卫生院检验科江苏常熟 215500) 【摘要】目的对白带常规、BV唾液酸酶法在妇产科常规检查中的临床价值。同时观察BV合并霉菌滴虫感染情况。方法对本院妇产科门诊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321例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通过盐水涂片法查找滴虫,进行革兰染色判断清洁度及检查念珠菌、线索细胞,通过唾液酸酶检测细菌性阴道病(BV)。结果清洁度Ⅱ度占31.46%;Ⅲ度占62.62%;Ⅳ度占5.92%;霉菌感染占20.87%;滴虫感染占3.43%;BV唾液酸酶法检测阳性占27.10%;念珠菌、滴虫和BV阳性混合感染占4.05%。结论白带常规与BV唾液酸酶法联合检测在妇科常规检查中两者都有其独立的临床价值,能更好的正确诊断、合理用药,规范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白带常规 BV唾液酸酶法联合检测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1-0262-01 在育龄期妇女的阴道感染性疾病中,细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和滴虫性阴道感染是最为常见的妇科病。特别是对于孕前女性阴道分泌物常规筛查,女性患有阴道炎症会引起产道感染和宫内感染,还会造成早产、胎膜早破、低体重儿、先天发育畸形等严重后果。现对本院321例阴道分泌物检测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对我院妇产科门诊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321例阴道分泌物进行白带常规与BV唾液酸酶法联合检测。 1.2 试剂(1)0.9%的氯化钠溶液。(2)细菌性阴道病检测试剂盒(唾液酸酶法)。 1.3 仪器江元医疗AT-1600全自动细菌性阴道病检测仪。 1.4 检测方法通过显微镜检和形态学检测阴道毛滴虫、霉菌、线索细胞和清洁度。 (1) 0.9%氯化钠湿片法:阴道毛滴虫采用0.9%氯化钠湿片法高倍镜观察20个视野,找到波状运动的阴道毛滴虫可以判断为阳性。(2)革兰染色法:霉菌性阴道炎采用革兰染色法,油镜观察。霉菌可以找到革兰氏阳性孢子或假菌丝与出芽细胞相连接,成链状及分枝状。(3)细菌性阴道病检测(唾液酸酶法):根据仪器操作规程与细菌性阴道病检测(唾液酸酶法)试剂盒操作规程操作。 1.5 白带常规清洁度判定标准: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 2 结果 2.1 妇产科门诊321例白带常规与BV唾液酸酶法联合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321例白带常规与BV唾液酸酶法联合检测结果 3 讨论 通过阴道分泌物检查除了可以判断阴道有无炎症,还能进一步诊断炎症发生的原因。当清洁度达到Ⅲ、Ⅳ度时,多数情况下可诊断为阴道炎症(如滴虫性阴道炎、真菌性阴道炎和细菌性阴道炎)为炎症的治疗提供依据。单纯清洁度增高多见于非特异性阴道炎。在检查中发现有阴道滴虫可诊断为滴虫性阴道炎或滴虫感染。有阴道霉菌时可作为霉菌性阴道炎的诊断依据。此外,清洁度、阴道霉菌、阴道滴虫,它们与BV无直接关联。但患有滴虫性阴道炎和霉菌性阴道炎的患者由于其阴道内正常菌群数量减少,更易感染BV,也就是会出现合并感染。 镜检有线索细胞,但BV检测不一定是阳性。因为镜检时有人为带来的错误,而且现在主张线索细胞占20%以上才能判断线索细胞阳性。所以,如果把镜检有线索细胞就认为BV检测一定阳性这错误的观点用在诊断和治疗中,就会产生不良的后果。BV则是由于阴道内原有的菌群比例发生了改变,加特纳菌、厌氧菌占绝对优势而引起的阴道病症,和长期滥用抗生素有关,该病阴道黏膜无充血的炎症表现。在临床上,清洁度II度时,BV检测阳性率也占了一定的百分比。因此,白带常规与BV唾液酸酶法联合检测,在临床妇科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 324. [2] 辛华,占伏良等《白带常规找线索细胞检测细菌性阴道炎与Amsel、BV Blue结果比较》检验医学 2006,21(3) 307-308.

游离脂肪酸NEFA检测的临床意义

游离脂肪酸N E F A检测 的临床意义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游离脂肪酸(NEFA)检测的临床意义 游离脂肪酸(NEFA)是指血清中未与甘油、胆固醇等酯化的脂肪酸,又称非酯化脂肪酸或未酯化脂肪酸。正常情况下,血浆中含量极少,仅占总脂肪酸含量的5%~10%,在血浆中半衰期2~3分钟,主要与血清蛋白结合转运到全身组织利用。 游离脂肪酸(NEFA)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可损害细胞膜、线粒体和溶酶体膜等,引起细胞内微器损害,而且能增强细胞因子毒性,在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中起重要作用。 游离脂肪酸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游离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 1.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高浓度NEFA能引起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粘度升高,血管纤溶活性降低,血管壁纤维蛋白原沉积,对肝素有拮抗作用。高纤维蛋白原常促使血小板及红细胞凝集,纤溶活性降低,使动脉向着粥样硬化方向发展,原有的粥样硬化加重。 2.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心肌对游离脂肪酸的利用明显增加,并可动员脂肪组织中游离脂肪酸进入血液,使血浆游离Ca2+浓度降低,并使氧化磷酸化解偶联,诱发心率失常。 3.与缺血心肌收缩力的关系高浓度NEFA可加重缺血心脏泵功能的损害。有氧条件下NEFA 不改变心肌的收缩功能,而在低氧、缺氧条件下则可降低其收缩力,增加其静息张力,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甚至还会引起心肌挛缩。 二、游离脂肪酸与代谢综合症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也称X综合征(XSyndrome)、胰岛素抵抗综合征(InsulinResistanceSyndrome,IRS),它包括一系列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的代谢及生理紊乱,包括:中心性肥胖、高血压、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减低、脂代谢紊

唾液酸测定试剂盒(神经氨酸苷酶法)产品技术要求danda

唾液酸测定试剂盒(神经氨酸苷酶法)适用范围:本品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清中唾液酸的含量。 1.1规格 规格1: (试剂1:15mL;试剂2:5mL); 规格2: (试剂1:30mL;试剂2:10mL); 规格3: (试剂1:60mL;试剂2:20mL); 校准品:(选配): 规格1(0.3mL×1;1水平);规格2(0.5mL×1;1水平);规格3(1.0mL×1;1水平); 质控品:(选配) 规格1(0.5mL×2;2水平);规格2(1.0mL×2;2水平)。 1.2组成 试剂盒组成见表1 表1 唾液酸测定试剂盒组成

注:校准品及质控品赋值具有批特异性,每批次浓度详见标签。 2.1试剂 2.1.1外观 试剂盒外观应整洁,文字符号标识清晰;组分齐全,液体无漏液;试剂1、试剂2为透明液体,不得有沉淀和絮状物。 2.1.2装量 每瓶不少于标示值。 2.1.3试剂空白吸光度 用指定的空白样品测试试剂(盒),在光径1cm下,在340 nmm处测定试剂空白吸光度≥0.8A,空白吸光度变化率≤0.01A。 2.1.4分析灵敏度 试剂测定75mg/dL被测物,吸光度变化≥0.01A。 2.1.5线性范围 2.1.5.1在[2,200] mg/dL内,相关系数R≥0.990。

2.1.5.2在[2,40] mg/dL内,线性绝对偏差不超过±4mg/dL;(40,200] mg/dL 内,线性相对偏差不超过±10%。 2.1.6 重复性 重复测试(75±15)mg/dL和(150±30)mg/dL样本,所得结果的变异系数(CV%)应不大于5%。 2.1.7批间差 测定(75±15)mg/dL和(150±30)mg/dL样本,所得结果的批间相对极差(R)应不大于10%。 2.1.8准确度 )中加入一定体积高于200 mg/dL的唾液酸纯在正常浓度范围的临床样本(C 品(Cs)或由纯品配制的标准溶液,回收率应在90%-110%范围内。 2.2校准品 2.2.1外观 校准品为淡黄色液体。 2.2.2装量 每瓶不少于标示值。 2.2.3准确度 与配套试剂组成测试系统,指标要求同2.1.8。 2.2.4 校准品溯源性 根据GB/T21415-2008的要求,校准品溯源至工作校准品,工作校准品采用上海聚创医药科技有限公司SA试剂盒进行方法学比对赋值。 2.3质控品

快速诊断试剂盒化学反应原理

快速检测试剂盒化学反应原理 1.硫氰酸钠:白色斜方晶系结晶或粉末,易溶于水、乙醇、丙酮等溶剂,水溶液呈中性, 遇铁盐生成血红色的硫氰化铁,遇亚铁盐不反应,与硫酸生成黄色的硫酸氰钠,与钴盐作用生成深蓝色的硫氰化钴,与银盐或铜盐作用生成白色的硫氰化银或黑色的硫氰化铜沉淀,在空气中易潮解。 2.液体石蜡:即矿物油,珍珠大米的检测方法:取大米于样品杯中一半体积,加入70℃以 上的热水至样品杯近满处,用洁净牙签轻轻搅动30秒以上,静置片刻使溶液温度降低到50℃以下(固体石蜡的熔点为50~65℃),如果样品中掺有石蜡,液面上会出现细微的油珠,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时间的延长液体石蜡的油珠会聚集加大,固体石蜡的油珠会结成白色片状物浮于液面上。 3.工业碱:一般指(碳酸钠)、工业烧碱(氢氧化钠)、工业重碱(碳酸氢钠)。碳酸钠也 被称为纯碱。碱性溶液遇到酚蓝试剂变成紫红色,碳酸钠与钙的可溶性盐生成沉淀,而氢氧化钠或者碳酸氢钠遇到钙的可溶性盐则不会发生沉淀。 4.甲醇:工业酒精,甲醇经氧化试剂氧化后形成甲醛,甲醛可与品红-亚硫酸作用生成蓝紫 色化合物。(氧化剂配制:高锰酸钾-磷酸溶液,混合后不容易保存,所以分开配制逐一添加。品红-亚硫酸溶液:混合后不易保存,同样是分开配制逐一添加。亚硫酸为亚硫酸钠与盐酸配制所得,可百度。) 5.甲醛:乙酰丙酮法原理是利用甲醛与乙酰丙酮及氨生成黄色化合物二乙酰基二氢卢剔啶 后,412nm下进行分光光度测定。此法最大的优点是操作简便,性能稳定,误差小,不受乙醛的干扰,有色溶液可稳定存在12hr;缺点是灵敏度较低,最低检出浓度为 0.25mg/L,仅适用于较高浓度甲醛的测定;方法缺点是反应较慢,需要约60min;SO2 对测定存在干扰(使用NaHSO3作为保护剂则可以消除)。变色酸法也称铬变酸法,甲醛在浓硫酸溶液中可与变色酸(1,8-二羟基萘-3,6-二磺酸)作用形成紫色化合物。该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快速灵敏;缺点是在浓硫酸介质中进行,不易控制,且醛类、烯类化合物及NO2等对测定有干扰。酚试剂法原理是甲醛与酚试剂反应生成嗪,嗪在酸性溶液中被高铁离子氧化形成蓝绿色化合物,颜色深浅与甲醛含量成。正比副品红法原理是在甲醛存在下,亚硫酸根离子与副品红生成紫色络合物,其最大吸收峰在570nm处,检测限为50μg/L。本法的优点是简便灵敏,其它醛和酚不干扰测定;缺点是褪色快,灵敏度不高,易受温度影响,使用了有毒的汞试剂。AHMT法原理是甲醛与4-氨基-3-联氨-5-巯基-1,2,3-三氮杂茂(AHMT)在碱性条件下缩合,然后经高碘酸钾氧化成6- 基-5-三氮杂茂[4,3-b]-S-四氮杂苯紫红色化合物,比色定量。该方法优点是抗干扰能力强,对乙酰丙酮法、MBTH法及副品红法干扰严重的六胺对此测定方法无干扰,因此,该法是测定树脂交联过程释放甲醛的有效方法;灵敏度较高,最低检出限为0.01mg/m3,较适宜与一般情况下室内空气的检测;缺点是颜色随时间逐渐加深,要求标准溶液的显色反应和样品溶液的显色反应时间必须严格统一,在显色体系最大吸收波长550nm测定,Co2+、Cu2+干扰测定。溴酸钾-次甲基蓝法原理是在酸性介质中,甲醛可促进溴酸钾氧化次甲基蓝反应,降低体系吸光度的特点来快速测定甲醛含量。次甲基蓝在665nm处有最大吸收峰,在H2SO4介质中加入KBrO3能使其吸收峰微降,而再加入甲醛后,其吸光度会显著下降,△A降低与甲醛浓度成正比。银-Ferrozine法原理为水合氧化银能氧化甲醛并被还原为Ag,产生的Ag与Fe3+定量反应生成Fe2+,Fe2+与菲洛嗪(Ferrozine)形成有色配合物 6.溴酸钾:见附页。 7.硫酸镁:络合滴定法取供试品适量,加水溶解,以铬黑T为指示剂,用乙二胺四醋酸钠 滴定液(0.05mol/L)滴定至溶液自紫红色转变为纯蓝色。每1mL乙二胺四醋酸钠滴定液

测定方法-游离脂肪酸

2.1.4游离脂肪酸测定方法2.141 试剂 乙醇-乙醚混合溶液:无水乙醚与95沱醚1:1(V)混合,每100mL溶剂加入0.3mL酚酞指示剂 0.1M KOH标准溶液:称取5.8gKOH溶于1000mL新沸冷却蒸馏水中,摇匀,按下 法标定其摩尔浓度。称取在125 C烘至恒重的基准邻苯二甲酸氢钾 0.8608g ,精确至0.0002g ,置于250mL锥形瓶中,以50mL蒸馏水溶解, 加入2-3滴酚酞指示剂,用上述KOH容液滴定至粉红色,同时做空白试 验,KOH标准溶液摩尔浓度M G— (V V。)0.2042 式中:G—邻苯二甲酸氢钾质量,g V —KOH容液用量,mL V 。一空白试验KOH溶液的用量,mL 0.2042 —每mol邻苯二甲酸氢钾的质量,g 计算结果:M KOH二0.86080.0942 (44.85 0.10) 0.2042 1獅酞指示剂:1g酚酞溶于100mL95乙醇中 2.1.4.2 仪器 250mL锥形瓶,25mL滴定管分析天平 2.2.5游离脂肪酸(FFA)含量的测定⑴: 精确称取样品5.0g,置于锥形瓶中,用水浴微热熔融,加入预先中和的乙醚、乙醇混合液50mL使之溶解,加入1%酚酞5滴,然后用氢氧化钾标准溶液滴至呈粉红色,10s 内不退色为终点,记录消耗氢氧化钾标准液的毫升数。游离脂肪酸质量分数(以油酸计)为

m 式中FFA 游离脂肪酸的质量分数 V-消耗氢氧化钾标准溶液的体积(mL C-氢氧化钾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 282-油酸的摩尔质量(g/mol ) m 样品质量(g ) 2.1.5游离氨基酸测定方法 2.1.5.1 试齐I 」 40%中性甲醛:40mL 甲醛溶于60mL 蒸馏水中,用1mol/L NaOH 调pH 为8.1 0.1%百里酚酞:0.1g 百里酚酞溶于90mL 乙醇,加水至100mL 0.1M NaOH B 准溶液:称取110gNaOH 溶于100mL 无CO 的水中,摇匀,注入聚乙烯容器 中,密闭放置至溶液清亮。用塑料管量取5.1m 上层清液,用无CO 的水稀释至1000mL 摇匀。 称取0.75g 于105-110 C 烘至恒重的邻苯二甲酸氢钾,加入无 CO 水溶解,加2滴酚酞指示液,用配好的NaOH 底至溶液呈粉红色, 并保持30s ,同时做空白实验。NaOH 标准溶液的摩尔浓度 M NaOH m 1000 (V 1 V 2)M 式中:m —邻苯二甲酸氢钾 质量, g V 1 —NaOH 体积,mL V 2 —空白试验消耗NaO 啲体积, mL M —邻苯二甲酸氢钾的摩尔质量, 204.22g/mol 计算结果: M NaOH =—— 0.7512 1000 — =0.11026 (33.41 0.05) 204.22 FFA V C 282 1000 100

细胞唾液酸化相关酶的荧光成像检测新方法研究

细胞唾液酸化相关酶的荧光成像检测新方法研究糖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它们在各种基础生命活动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且对机体的恶性转化特别敏感。绝大部分聚糖的生物合成发生在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然而即使在糖蛋白生物合成之后,聚糖结构的修饰依然在酶催化作用下不断的进行着,这一过程称为聚糖重构。 聚糖重构主要受两类酶的催化作用,糖基转移酶和糖苷水解酶,它们的作用分别为生成和降解糖苷键。由于细胞的糖基化程度通常与疾病,尤其是肿瘤,密切相关,因此糖基转移酶和糖苷水解酶作为潜在的药物靶点和肿瘤诊断标志物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 唾液酸化是糖基化中一个备受关注的分支,可以在附着于蛋白质或脂的聚糖链末端位置引入唾液酸(N-乙酰神经氨酸),肿瘤细胞中唾液酸的表达普遍是异常的。糖缀合物上唾液酸的表达主要受唾液酸转移酶和唾液酸酶的活性的影响。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肿瘤细胞中唾液酸化异常改变的机理,唾液酸化相关酶的活性与唾液酸化聚糖的表达之间的相互关系仍然未知。为了阐明唾液酸化相关酶的生物学和病理学功能以及使其作为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工具,发展检测唾液酸转移酶和唾液酸酶活性的新方法已成为迫切需求。 因此,本工作将化学生物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进行交叉结合,并利用荧光显微技术,纳米材料等,设计发展了新型分析检测方法和纳米探针,对肿瘤细胞中唾液酸转移酶,唾液酸酶的活性分别进行了原位无创检测,为研究聚糖生物合成机理、肿瘤临床诊断和药物开发提供了有力工具。具体包括以下两个部分工作:1、基于化学选择性识别的活细胞内唾液酸转移酶活性检测唾液酸化的聚糖结构是由唾液酸转移酶(Sialyltransferase,ST)催化合成的,为了阐明唾液酸转移

游离脂肪酸(NEFA)测定试剂盒(ACS-ACOD酶法)产品技术要求百奥泰康

游离脂肪酸(NEFA)测定试剂盒(ACS-ACOD酶法)适用范围:该产品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清中游离脂肪酸的浓度。 1.1产品规格 1.2 组成成分 1.2.1 试剂组成 试剂1:磷酸盐缓冲液(pH=7.0) 50mmol/L;

辅酶A 0.5mmol/L; ATP 3 mmol/L; 乙酰辅酶A合成酶(ACS ) 0.4KU/L; )2mmol/L; 氯化镁(MgCl 2 偶联终点比色法结合成份(Trinder结合成份)0.5g/L; 表面活性剂和稳定 剂<1%; 试剂2:磷酸盐缓冲液(pH=7.0) 50mmol/L; 乙酰辅酶 A 氧化酶(ACOD )30KU/L; 过氧化物酶(POD ) 45KU/L; 4-氨基安替比林(4AAP) 1.5g/L; 表面活性剂和稳定剂<1% 1.2.2 校准品的组成 单水平的液体校准品,在50mM pH7.0的磷酸盐缓冲液中添加十六烷酸纯品,稳定剂<0.5%;定值范围:0.8-1.2mmol/L。 1.2.3质控品的组成 两个水平的液体质控品,在牛血清(20g/L)中加入十六烷酸纯品,添加的牛血清的比例为5%-10%,稳定剂<0.5%;目标浓度范围:低水平(0.30-0.60)mmol/L,高水平(0.80-1.20)mmol/L。 2.1 外观 液体双试剂:试剂1:无色或淡黄色澄清液体;试剂2:黄色澄清液体。

校准品:无色或淡黄色澄清液体。 质控品:无色或淡黄色澄清液体。 2.2 净含量 液体试剂的净含量不得低于标示体积。 2.3 空白吸光度 试剂空白吸光度应≤0.3。 2.4 分析灵敏度 浓度为0.5mmol/L时,吸光度差值的绝对值在0.01-0.2范围内。 2.5 线性 在(0,3.0]mmol/L线性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r 应≥0.995;在(0,1.2] mol/L 时绝对偏差不超过0.18mmol/L;在(1.2,3.0]mmol/L范围内的相对偏差不超过±15%。 2.6 精密度 变异系数CV应≤6% 2.7 批间差 不同批号之间测定结果的相对极差应≤10%。 2.8 准确度 回收实验:回收率在90%-110%。 2.9 质控品赋值有效性 测定值在质控靶值范围内。 2.10校准品溯源性要求

唾液酸检测试剂盒酶法

附件6 唾液酸检测试剂盒(酶法) 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唾液酸检测试剂盒(酶法)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审评注册申报资料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唾液酸检测试剂盒(酶法)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供申请人和审查人员使用的指导文件,不涉及注册审批等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有能够满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应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标准体系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适用范围 唾液酸检测试剂盒(酶法)是指基于分光光度法原理,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或分光光度计,对人血清、血浆或其他体液中的唾液酸含量进行体外定量分析的试剂。 依据《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

督管理总局令第5号)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印发体外诊断试剂分类子目录的通知》(食药监械管…2013?242号),唾液酸检测试剂盒(酶法)管理类别为Ⅱ类,分类代号为6840。 目前唾液酸(SA)含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比色法和酶法两种方法。比色法是一种直接测定方法,如间苯二酚法、Ehrlich 法、色氨酸、过氧化氢法、氢氯酸和硫乙酸法等;酶法是一种间接测定方法,国内常规检测为酶偶联速率法,一种是利用丙酮酸氧化酶的比色法,另一种是利用乳酸脱氢酶的紫外分光光度法。 详情如下: 1.丙酮酸氧化酶法 原理:血清中的SA受神经氨酸苷酶的作用,形成N-乙酰神经氨酸,进而在N-乙酰神经氨酸醛缩酶(NANA-醛缩酶)的作用下生成丙酮酸和N-乙酰甘露糖胺;其中丙酮酸在丙酮酸氧化酶作用下生成H2O2,借助于Trinder反应,在POD 作用下生成有色醌,引起540nm波长下吸光度的上升。通过测定其540nm波长下的吸光度变化,与经过同样处理的校准品比较,即可计算出样品中SA的含量。 2.乳酸脱氢酶比色法 原理:血清中的SA受神经氨酸苷酶的作用,形成N-乙酰神经氨酸,进而在N-乙酰神经氨酸醛缩酶(NANA-醛缩酶)的作用下生成丙酮酸和N-乙酰甘露糖胺;其中丙酮酸与NADH在乳酸脱氢酶(LDH)作用下生成乳酸和NAD+,引起340nm波长下吸光度的下降。通过测定340nm波长下的吸光度变化,与经过同样处理的校准品比较,即可计算出样

干扰物试剂盒

商品号/79370 干扰物检查A PLUS Interference Check.A Plus 说明干扰物检查A PLUS试剂盒是用于检测胆红素(游离型、结合型)、溶血、乳糜等物质对检查结果影响程度的干扰物检查用的专用试剂盒。 制品成分 1、胆红素*F(游离型)--------------2mL*1 2、胆红素*F(空白)---------------2mL*1 3、胆红素*C(结合型)--------------2mL*1 4、胆红素*C(空白)---------------2mL*1 5、溶血血红蛋白----------------2mL*1 6、溶血血红蛋白(空白)------------2mL*1 7、乳糜--------------------2mL*1 8、乳糜(空白)----------------2mL*1 使用方法 各瓶用精制水2mL溶解,当天使用。(根据所需添加浓度不同,精制水量不同) 操作方法 1、溶解后的样本(干扰物质)1.0ml和事先准备好的混合血清9.0ml混合制成样本A 2、溶解后的样本(空白)1.0ml和事先准备好的混合血清9.1ml混合制成样本B 3、样本A和样本B按以下表格配制稀释系列 对照 1/10 2/10 3/10 4/10 5/10 6/10样本A----0.10.20.30.40.50.6 样本B 1.00.90.80.70.60.50.4 7/10 8/10 9/101 样本A0.70.80.9 1.0 样本B0.30.20.1---- 4、对以上稀释系列进行检测 组成 1、胆红素*F(游离型)T-BIL# 牛蛋白 3.2g/dL Tris.缓冲液 Ph8.5100mmol/L 2、胆红素*F(空白)牛蛋白 3.2g/dL Tris.缓冲液 Ph8.5100mmol/L 3、胆红素*C(结合型)T-BIL/D-BIL# 牛蛋白 4.0g/dL Tris.缓冲液 Ph8.020mmol/L 4、胆红素*C(空白)牛蛋白 4.0g/dL Tris.缓冲液 Ph8.020mmol/L 5、溶血血红蛋白溶血血红蛋白# 蔗糖10g/dL

游离脂肪酸与肿瘤

游离脂肪酸在肝脏疾病和癌症中的应用 游离脂肪酸定义: 游离脂肪酸(NEFA)是指血清中未与甘油、胆固醇等酯化的脂肪酸,又称非酯化脂肪酸或未酯化脂肪酸(nonesterified fatty acid)。正常情况下,血浆中含量极少,仅占总脂肪酸含量的5%~10%,在血浆中半衰期2~3分钟,主要与血清蛋白结合转运到全身组织利用。 游离脂肪酸(NEFA)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可损害细胞膜、线粒体和溶酶体膜等,引起细胞内微器损害,而且能增强细胞因子毒性,在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中起重要作用。 游离脂肪酸在肝脏疾病和癌症中的应用: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代谢综合征的一种重要临床表现,从简单的脂肪肝到脂肪性肝炎,肝硬化,直至肝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重要表现就是三酰基甘油(TAG)在肝脏的堆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中,其堆积于肝脏的三酰基甘油60%是游离脂肪酸(NEFA),来源于血浆游离脂肪酸池,血浆游离脂肪酸的浓度直接决定了进入肝脏的游离脂肪酸的绝对量,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据相关文献,在禁食状态,80%的脂肪酸由脂肪组织生成并释放到血浆游离脂肪酸池中,哪怕在进食状态下,此数值仍达到60%,因此由脂肪组织过度生成的脂肪酸将经由血浆游离脂肪酸池流入肝脏,从而造成三酰基甘油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肝脏中形成堆积[1]。高浓度的游离脂肪酸作用于肝细胞可致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和通透性增加,肝细胞变性、坏死和炎性浸润。即使极低浓度的游离脂肪酸也可改变粘膜的通透性,导致粘膜受损,损伤内皮细胞。因此,血清或肝脏中NEFA浓度略有增加即可损伤肝细胞。 检测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可作为癌症死亡率的独立相关指标(相对风险可达1.66,95% 置信区间1.25,2.21,根据年龄,吸烟史,心率和体质指数调整)[2]。高浓度血浆游离脂肪酸可作为癌症死亡的预示,尤其是在最高浓度的20%患者中,如果是与吸烟或酒精相关癌症中,则其预示性将更为强烈。众所周知,过多饱和脂肪饮食,将导致某些癌症的发生。在禁食状态下,储存的甘油三酯将分解为游离脂肪酸,造成游离脂肪酸在人体中循环流通。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向心性肥胖,系统性的游离脂肪酸循环流通升高,已经被证实可作为某些癌症的风险因子,如胰腺癌,肝癌,肾癌和子宫内膜癌等。升高的游离脂肪酸可作为这些癌症的常规检测指标[2]。游离脂肪酸可能与癌症诱发和生长相关,但是目前仍没有明确的关于这方面的解释。 无论如何,在肝脏疾病中检测游离脂肪酸对于监测肝脏疾病进程非常有效,而对于癌症病人检测游离脂肪酸,其强烈的癌症患者死亡率预示性则更加具有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High Plasma Nonesterified Fatty Acids Are Predictive of Cancer Mortality but No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ortality: Results from the Paris Prospective Study, Am J Epidemiol Vol. 153, No. 3, 2001:292-298 [2]Contribution of adipose tissue and de novo lipogenesis to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J Clin Invest. 2005;115(5):1139–1142.

P0306 神经氨酸酶检测试剂盒

神经氨酸酶检测试剂盒 产品编号产品名称包装 P0306 神经氨酸酶检测试剂盒 100次 产品简介: ?神经氨酸酶检测试剂盒(Neuraminidase Assay Kit)是一个用荧光法快速高灵敏度检测神经氨酸酶酶活性的试剂盒。?本试剂盒可以检测来源于不同生物的神经氨酸酶的酶活力,包括禽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的酶活力。 ?试剂盒中提供了纯化的神经氨酸酶作为阳性对照,便于检测体系的建立。 ?试剂盒中提供了可以被神经氨酸酶催化产生荧光的底物,该底物被神经氨酸酶催化后可以产生较强的荧光,从而实现了对神经氨酸酶的快速高灵敏检测。 ?一个包装的本试剂盒可以检测100个样品或标准品。 包装清单: 产品编号产品名称包装 P0306-1 神经氨酸酶检测缓冲液 10ml P0306-2 神经氨酸酶50μl P0306-3 神经氨酸酶荧光底物1ml P0306-4 Milli-Q水 1.2ml — 说明书1份 保存条件: -20℃保存,半年有效。 注意事项: ?相同体积的情况下,样品中神经氨酸酶的酶活力不宜高过试剂盒中所提供的标准品的酶活力。单位体积内酶活力过高会导致荧光底物相对不足,使测定出来的酶活力低于实际的酶活力。如果样品中酶活力过高,可以适当稀释后再进行测定。 ?神经氨酸酶和神经氨酸酶荧光底物尽量避免反复冻融。 ?试剂盒中所用溶液溶解后4℃保存,两天有效。如果两天内不能全部用完,建议尽早把留作以后使用的神经氨酸酶和神经氨酸酶荧光底物适当分装后-70℃保存,-20℃冻存也可,但有效期会较短。其余试剂直接-20℃或-70℃保存即可。 ?需使用荧光酶标仪,并需自备专门用于荧光酶标仪荧光检测的96孔荧光酶标板。或使用可以检测小体积样品的荧光分光光度计。使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时参考荧光酶标板的操作方法。 ?由于荧光检测非常灵敏,测定出来的荧光强度有时容易产生波动。一方面要避免灰尘等掉入检测孔中产生荧光干扰,另一方面所有检测最好在同一块检测板上做双份平行检测甚至三份平行检测。 ?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请穿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 使用说明: 1.阳性和阴性对照检测的准备(参考表1): a.在96孔荧光酶标板内每孔加入70微升神经氨酸酶检测缓冲液。 b.每孔再分别加入10或0微升神经氨酸酶。 c.每孔再加入10微升溶解神经氨酸酶的溶液。例如神经氨酸酶在RIPA溶液中,则加10微升RIPA溶液。 d.每孔再加入0或10微升Milli-Q水使每孔总体积为90微升。 2.样品检测的准备(参考表1): a.在96孔荧光酶标板内每孔加入70微升神经氨酸酶检测缓冲液。 b.每孔再加入10微升神经氨酸酶样品。 c.每孔再加入10微升Milli-Q水使每孔总体积为90微升。 3. 检测(参考表1): a.振动混匀约1分钟。 b.每孔加入10微升神经氨酸酶荧光底物。 c.再振动混匀约1分钟。

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

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 基础知识: 油脂是食品的重要组分和营养成分。油脂中脂肪酸组分的测定最常用的方法是气相色谱法。样品前处理采用酯交换法(甲酯化法),图谱解析采用归一化法。 气相色谱(GC) 是一种把混合物分离成单个组分的实验技术它被用来对样品组分进行鉴定和定量测定。 一个气相色谱系统包括: ? 可控而纯净的载气源能将样品带入GC系统 ? 进样口同时还作为液体样品的气化室 ? 色谱柱实现随时间的分离 ? 检测器当组分通过时检测器电信号的输出值改变从而对组分做出响应 ? 某种数据处理装置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氢气和空气燃烧所生成的火焰产生很少的离子。在氢火焰中,含碳有机物燃烧产生CHO+离子,该离子强度与含量成正比。该检测器检出的是有机化合物,无机气体及氧化物在该检测器无响应。 当纯净的载气(没有待分离组分)流经检测器时产生稳定的电信号就是基线。

1——载气(氮气); 2——氢气; 3——压缩空气; 4——减压阀(若采用气体发生器就可不用减压阀);5——气体净化器(若采用钢瓶高纯气体也可不用净化器);6——稳压阀及压力表; 7——三通连接头; 8——分流/不分流进样口柱前压调节阀及压力表;10——尾吹气调节阀; 11——氢气调节阀; 12——空气调节阀; 13——流量计(有些仪器不安装流量计); 14——分流/不分流进样口; 15——分流器; 16——隔垫吹扫气调节阀; 17——隔垫吹扫放空口; 18——分流流量控制阀; 19——分流气放空口; 20——毛细管柱; 21——FID检测器; 22——检测器放空出口;

方法来源: GB 5009.16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 1、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食品中脂肪酸含量的测定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游离脂肪酸含量不大于2%的油脂样品的脂肪酸含量测定。 2、原理 样品中的脂肪酸经过适当的前处理(甲酯化)后,进样,样品在汽化室被汽化,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汽化的样品随载气通过色谱柱,由于样品中组分与固定相间相互作用的强弱不同而被逐一分离,分离后的组分到达检测器(detceter)时经检测口的相应处理(如FID的火焰离子化),产生可检测的信号。根据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定性,归一化法确定不同脂肪酸的百分含量。 3、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GB/T6682规定的一级水。 3.1石油醚:沸程30℃~60℃。 3.2甲醇(CH3OH):色谱纯。 3.3正庚烷[CH3(CH2)5CH3]:色谱纯。 3.4无水硫酸钠(Na2SO4)。 3.5异辛烷[(CH3)2CHCH2C(CH3)3]:色谱纯。 3.6硫酸氢钠(NaHSO4)。 3.7氢氧化钾(KOH)。 3.8氢氧化钾甲醇溶液(2mol/L):将13.1g氢氧化钾溶于100mL无水甲醇中,可轻微加热,加入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即得澄清溶液,有效期3个月。 3.9混合脂肪酸甲酯标准溶液:取出适量脂肪酸甲酯混合标准移至到10mL容量瓶中,用正庚烷稀释定容,贮存于-10℃以下冰箱,有效期3个月。 3.10单个脂肪酸甲酯标准溶液:将单个脂肪酸甲酯分别从安瓿瓶中取出转移到10mL容量瓶中,用正庚烷冲洗安瓿瓶,再用正庚烷定容,分别得到不同脂肪酸甲酯的单标溶液,贮存于-10 ℃以下冰箱,有效期3个月。 3.11丙酮:色谱纯。 5、仪器和设备 5.1实验室用组织粉碎机或研磨机。 5.2气相色谱仪:具有氢火焰离子检测器(FI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