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毕淑敏创作中女性意识的演变

论毕淑敏创作中女性意识的演变
论毕淑敏创作中女性意识的演变

第3卷 第3期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13 No 132002年9月

JOURNAL OF BEIHUA UN IV ERSIT Y (S ocial Sciences )

Sep.,2002

论毕淑敏创作中女性意识的演变

高 飞

(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吉林长春130021)

摘 要:相应于生活历程的转变,毕淑敏的创作也越来越注重对女性生活的表现和对女性

生命状态、生存方式及生命过程的思考,同时其女性化叙事逐步成熟,因而也完成其创作过程中女性意识逐渐凸现的演变过程。但其创作对女性人生人性缺失的勘测仍仅限于经验层面,难于上升为对于女性的整体审视,对女性文化的反省也并非很清醒很自觉的理性行为。毕淑敏如期望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更大成就,应注意对此种缺陷的克服。

关键词:女性意识;女性文化;自省;叙事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01(2002)03-0063-03 收稿日期:2002-03-08

作者简介:高飞(1978—

),女,吉林省吉林市人,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从女性主义立场纵观毕淑敏的文学创作,可以发现,毕淑敏的创作过程既是一个生命意识和

哲学思考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女性意识逐渐“浮出海面”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创作者对女性生活最初的审视仅限于生活层面,缺乏文化的自觉,甚至难免打上男性文化的印记。随着生活阅历的开拓和思考的深入,毕淑敏的文学创作逐渐从复苏人性意识向复苏性别意识转变,一方面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其较有深度地表现了女性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过程,另一方面这种表现仍多为自身经验驱使,从而缺少对女性人生人性自觉的审丑而难以上升为对女性整体的关怀。

毕淑敏在16岁的时候从学校应征入伍,被分配到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卫生员,从此开始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涯。在这十几年中,她既为雪域的深邃高远而震撼,也为在冷峻严酷的环境中生命的渺小脆弱而感喟,同时更有许多人与自然、人与纪律、人与人的矛盾纠葛在毕淑敏的心中沉淀下来,使她多年后终于拿起笔,要倾诉出那里发生过的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假如我不告诉别

人,我对不起冰雪下长卧不起的英魂”[1]

。从此开

始了其无性别意识的“雄化”创作阶段。从1987年发表中篇小说处女作《昆仑殇》开始,毕淑敏创作的一系列苍劲雄奇的小说中,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对生死爱恨的审视,对人生的深刻关照和体验,对特殊环境给予生命的真正内涵及对生命赋予那种环境特殊意义的真正理解。在《昆仑殇》中,毕淑敏以凝重的笔调叙述了一个昆仑防区在非常年代里,在“一号”的指挥下于藏北高原上进行拉练,造成巨大伤亡的故事。金喜蹦、肖玉莲……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消失于苍茫的高原上,不为什么,就为了实现某个人的个人意志。毕淑敏在这篇小说中表现了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期其他作品如小说《最后一支西地兰》,散文《昆仑之眠》、《信使》、《葵花之最》都注重以时代精神烛照曾经经历的特有的军旅生活,并对作为个体存在的时代军人的人性作了较深入的开掘。

虽然此时毕淑敏着重于描写军旅生活,但仍有部分作品表现了军事环境中女性的境遇。《补天石》、《阿里》描写了高原女兵的爱情故事,一方

?

36?

面固然表现女兵们作为一个戍边战士站在地球最高处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豪情,但更多表现了铁的纪律与女兵们难以遏制的爱情幼苗的成长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悲剧;《君子于役》中对某高原留守处麻处长将军人妻子当成战备物品一样看待的非人道的做法进行谴责,也从侧面反应了男性中心社会对于女性生存的压抑与窒息;《不宜重逢》表现了男女兵之间的爱情遭遇到门户之见和纪律双方面扼杀的故事,同时也展现了时间和环境的转换带来的巨大转变。

此时毕淑敏的叙事中,处处可见女性独有的细腻,充满了丰盈的意象和新奇机智的比喻。如《穿上白生生的羊绒衣》记叙了几个女兵搜集羊毛,自纺毛线织毛活的经历:“我们打算把毛线染成玫瑰红。你们想啊,在藏北的草原上,我踩着一双玫瑰红的羊毛袜子,是多美丽的图案啊,简直有童话的味道……要不我就染成迎春花的明黄……要不我干脆要大海的明蓝颜色吧……”[2]在对军旅生涯的回顾到达一定程度后,毕淑敏开始将笔触转向自己,进入时间相对较短的都市生活,更确切地说,是女性生活,正如其在《没有少作》中所描述的:“回到北京,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学烹调,学编织,学做孩子的棉裤和培育开花或是不开花的草木……我极力想纳入温婉女人的模式,甚至相当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3]在这种生活中,毕淑敏身兼多种社会和家庭角色,如女儿、妻子、母亲、医生、作家、学生、朋友,因而不免“金戈铁马,舐犊情深,都一勺烩了”。[2]笔下便出现了女性角色的自我体认,女性美和女性价值的自我追寻,女性在事业与家庭之间面对的种种困扰和艰难选择,女性在不平等的两性关系中的痛苦和抗争,女性在爱情婚姻路上的遭际和误区,构成其创作丰富多彩的审美内涵。

如小说《紫花布幔》中表现了两个表姐妹截然不同的人生路程。表姐居于都市,有较高的文化和富足稳定的家庭。表妹小髻来自农村,只能是表姐家中变相的小保姆。一个要将表妹留在家帮忙却不愿解决其户口问题,一个想留在北京却看尽表姐白眼;一个看中表妹的勤劳朴实却又嫌其稚拙愚妄,一个向往城市生活而苦无出路……一系列矛盾纠葛展现两个女性不同的心态。小髻最终嫁给残疾人而得以留在北京。婚姻是否真的是女性的一条出路?作者留下的是无尽的思考。

《生生不已》更像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女性有着对延展生命的本能的热忱,这种无私的母性心理使女人甘愿在永劫不复的生命轮回中重复自己的命运。《生生不已》即通过女工乔先竹的女儿患绝症医治无效死亡,乔先竹重新怀孕生下儿子自己却死去的故事延续了这种带有男性文化色彩的女性传统心态。

如果说以上两篇或只是对女性生存状态进行思索,或只是展示女性对传统角色的延续,思考尚缺力度,那么到了小说《女人之约》则对女性价值与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不和谐进行了叩问。这篇小说不仅仅是描写了一个追讨三角债的故事:因作风问题而名誉扫地的郁容秋与厂长签下女人之约,为厂子讨债。当郁容秋不惜用包括美人计在内的一切手段讨回债务、成功解决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国营企业的财务危机的时候,拿到工资的工人却对其嗤之以鼻,受过高等教育、不可一世的女厂长也违了约,不肯以厂长之尊向郁容秋鞠躬。同为女人的厂长和郁容秋,其人格力量却构成一种反比。毕淑敏设置了小女人和大社会环境相悖的特殊环境,名声不好而心地善良、手段可以挑剔而目的无可厚非的郁容秋的社会价值究竟怎样,是毕淑敏通过特殊视角捕捉的特殊问题。

长篇小说处女作《红处方》的问世标志其女性意识的自觉表现,从而成功完成性别意识和人的意识的一种融合。小说叙述了戒毒医院院长简方宁对病人的关心和严格的近乎苛刻的要求,及其自身人格魅力对病人的感化,同时却又使戒毒者自惭形秽,导致病人的报复,染上毒瘾后自杀身亡的故事。

早在谌容的《人到中年》中,女性作家就曾提供丰富而生动的女性文化反省的原始素材,但由于作家创作和作品接受的历史局限,可能的自省也被有意无意地遮蔽和消解。《人到中年》中受双重压力、心力交瘁的女主人公陆文婷被解读成为“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4]而其简陋艰难的生活条件也被赋予“中国知识界诸多矛盾的浓缩”[4]的文学符号学意义。简方宁的形象却明晰地进行了这种文化反省:首先,毕淑敏以客观冷静的笔墨直写了女性艰难的生存状况。和陆文婷一样,简方宁在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举步维艰,她忠于职守,不能尽妻子、母亲的责任,导致丈夫有了外遇;而她所经营的戒毒医院也并非井井有条,戒毒病人的反复无常,贩毒分子的潜入,个别医务人员的变质,都是其前进路上的重重阻碍。面对艰难,简方宁竭尽全力,一往如

?

4

6

?

前,直至在庄羽的陷害下染上毒瘾,自杀身亡。然而简方宁不是陆文婷,她的死并非心力交瘁、劳累而死,也不是在走投无路境况下的自绝,而是为自我意义的确立而进行的自主选择。只要切除蓝斑,简方宁就可摆脱毒瘾,照常生活、工作———只是不会再感觉到幸福或痛苦。但作为一个人、一个女性的简方宁认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我们具备高尚的情感。……假如这一切不存在了,生命又有何意义和价值?……也许,生命对于自己已无意义,但对别人却是有用的……(但)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不是为了任何人而活着的,我只是为了我自己。”这是一个将自我意义的确立高置于一切之上的女性形象,也是毕淑敏创作中女性意识有了本质突破的标志。

简方宁已成为毕淑敏创作中进行女性文化反省的里程碑的形象,通过这个形象,毕淑敏一方面表现了女性为了自身价值的实现面对挑战,不甘退却,奋力拼搏的精神;另一方面描写了女性奋斗途中付出的沉重代价,事业与生活相矛盾带来的烦恼和痛苦。从乔先竹到简方宁,是毕淑敏女性形象塑造的一条航线,在这条航线中,毕淑敏笔下的女性完成了从无条件接受历史指定角色到自觉确立自身价值和自主选择生存方式的转变,毕淑敏笔下的世界则在人性探讨之外着重凸显了男性主权社会中女性的艰辛和奋斗。因而其创作中的女性意识也明确地浮出了海面。

早在80年代中期批评男权文化时,张洁就曾经很清醒地指出女人自身也有很多弱点,如果女权主义的立场仅仅是针对男性挑战,而无视女性

自身的问题,那么她并不能达到妇女解放的真正目的。董之林分析《玫瑰门》时也曾说:在司猗纹表面积极参与历史轰轰烈烈的潜层,还有一个未经正视,尚处封闭,因此也就谈不上解决的世界———这里充满自私、偏狭、忌妒、仇恨,是肆无忌惮地发泄人性阴暗面的场所,是蛛网般扯不清的纠葛,甚至使人对那种毫无意义的活法儿发出生不如死的感慨。在毕淑敏的创作中,就存在着这种对人生人性、尤其是女性的弱点未经正视,尚处封闭,也谈不上解决的缺憾。她笔下的女性世界仍注重表现社会外在作用下女性的种种奋斗与不幸,而并非将笔触深向女性内心世界。从外在原因来看,这种缺憾是由于无时尚诱引和理论推涌造成的,究其内在原因,则是由于毕淑敏没注意到将对女性人生人性的审丑转化为清醒理智的理性行为而使其女性意识难以上升为对女性整体的关怀。毕淑敏如想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更大成就,应该注意对此类缺憾的克服。

参考文献:

[1]毕淑敏.为了雪山的庄严和父母的希望[A].素面朝天[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319.

[2]毕淑敏.穿上白生生的羊绒衣[A].素面朝天[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235、320.

[3]毕淑敏.没有少作[J].当代作家评论,1997,

(3).

[4]盛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下)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741.

【责任编辑 索燕华责任校对 索燕华薄丰栗】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men’s Consciousness

in Bi Shumin’s Literature Works

G AO Fei

(Depart ment of Chinese L iterature of Northeast Norm al U niversity,Changchun130021,China)

Abstract:Conforming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Bi Shumin’s life,her literature works are concerned with the way of women’s life as well as feministic perspective more and more.Consequently,her feministic narration is formed as well as women’s consciousness in her works.However,the analysis of women’s nature is confined,not far and widely.Bi Shumi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law if she wants to make more progress in literature.

K ey w ords:Women’s consciousness;Feministic cultural;Self2questioning;Narration

?

5

6

?

压迫与抗争 中国女性生存状态演变与女性意识的发展

“东方女性与宗教文化”论文 略论中国女性生存状态演变与女性意 识的发展 作者:董诗莹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法语系 年级:08级 学号:08317023 日期:2010年5月2日

摘要:纵观中国历史,女性地位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本文描述了原始社会、封建社会、新旧民主主义时期以及社会主义时期不同时代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与女性意识的发展,从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出发,分析了中国女性生存状态演变与女性意识发展的阶段特征与历史原因。 关键字: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生存状态女性意识反抗解放 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过渡到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再至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与女性意识的发展也不断演变。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及其低下,社会充满了恐惧与威胁,人们经常因为各种原因死亡,导致人口数量锐减,而人口数量对于一个氏族的生存尤为重要。于是人们一方面想办法让自己活下去,另一方面则把希望寄托于生出更多的孩子来,这使女性受到人们的崇拜,这应该是中国古代女性最值得骄傲的时期-----母系氏族时期。然而封建私有制的出现却彻底改变了她们的命运,而且这一改变就是两千多年。 从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的封建时期创造了许多光辉灿烂的文化。对后世影响之深,流传之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从女性的地位来看,却是一段苦难的历史。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虽然在历史的进程中也有过短暂的提高,但是女子的附庸地位却没有乘此契机而崛起。 封建社会在前期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转变以及西周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等因素影响下,男子已完完全全占统治地位。在封建“家长制”的制约下,几千年来,广大妇女在婚姻家庭中承受着礼和法的重重束缚。妇女的角色被定位在家中,在生活中只是一种辅助性的角色。她们的需要被剥夺,她们只为别人而活着。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所说:“母亲被牢牢固定于家庭,固定于社会,她遵守法律和习俗。”【1】 妇女在男权的统治下逐渐退出了国家政治经济领域,没落到家庭领域的最底层,从而导致女性作为社会人身份的缺失。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其道德核心是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从三纲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是专门服务于男性的,旨在加强男子的权力。

《阅历与读书》阅读答案

《阅历与读书》阅读答案 赵迎辉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的影响至关重要,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只有经历了人生的浮沉,方能懂得书中万象。要想真正读懂读透一本好书,尤其是那些立意高远、境界深邃的经典之作,除了基本的文化素养、必备的思维能力、正确的读书方法外,还需要深厚的社会阅历和的丰富的认知经验。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的时候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等方面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正如从门缝中窥探月亮,难免有视野不宽、观察不全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正如歌德所说的:“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我们每天都在经历一些事情,每天都会对发生的事情进行思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那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阅历,就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具体来说就是要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多接触社会,多了解人生,加深对国情、社情和民情的体察和认识,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陆游曾经写诗教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 ④然而阅历不等于经历。并不是说只要经历过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或走过,或听过,或看过,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是感性的。而阅历则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经历及理解程度,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有的人虽

论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局限

论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局限 ——《红楼梦》与《安娜卡列尼娜》对比研究 摘要:《红楼梦》与《安娜·卡列尼娜》是两部著名的经典长篇小说,并且都以描写女性的命运为重要内容。通过这两部小说,研究女性对于自身价值的发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具有重要意义。《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代表的女性,在爱情和生活中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灵魂的自由。《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对自己的爱情执着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虽然,她们都以失败而告终,然而,对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探索具有同样深刻的意义。本文从女性意识觉醒的角度,对《红楼梦》和《安娜卡列尼娜》进行比较分析。两部书中的女性都走了一条反抗旧的、腐朽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争取理想、爱情和个性解放的道路。她们大胆的追求爱情与人格的独立,反对封建势力下对女性的禁锢同样执着、热烈。文章从黛玉的恋爱与奴婢的反抗中,我们看到了与传统女性迥异的独立自主的人格的凸显,尽管在当时的条件下,这还只是一种朦胧的追求,但毕竟代表了一种新的观点,她们争求着平等,渴望着自由。而安娜不仅艳丽迷人,雍容优雅,而且表里和谐,还以其精神的美而具有魅力。她真挚、单纯、自然、善良,同时又有旺盛的生命力,炽热的感情和一个“复杂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在卡列宁那儿安娜得到的只是形式上的虚无的婚姻。安娜生活在不幸的婚姻中,她追求新的爱情,正是要求平等的一种追求。平等意识的觉醒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女性的解放首先应从精神层面上展开,只有当一个女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的时候,识到自己与男性一样应该而且可以平等地分享这个世界的时候,才有可能建立一种新的两性伦理关系,女性解放才有可能。 关键词:女性意识;平等;自由

毕淑敏散文名句

毕淑敏散文名句 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我很重要》 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如果你不能确定你往哪里走,那么此处就是你的葬身之地。---《心灵七游戏》 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贫困是相濡以沫的一个糕饼,患难中的心心相映的一个眼神。 人生有无数的岔道,在分歧的路口,多半摆着诱惑。我们常常被物质的光怪陆离耀花了眼睛。需要在漆黑的静夜想一想,想想我们与生俱来的理想,想想我们将要迈步的台阶,距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近还是远?眼睛当然是有用的。但有时闭上眼睛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好地倾听心灵的回答。 要么共赴深渊,要么同挽狂澜。---《在雪原与星空之间》 如果你愤怒,你就呐喊;如果你哀伤,你就哭泣;如果你热爱,你就表达;如果你喜欢,你就追求。不自我贬低,不自怨自艾,走出去,勇敢做自己。---《心灵的力量》 做人也是这样,如我们天天浸透在冗长的东西里,就会使我们自己没有办法提升。去读那些好的东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下去,对我们好的素质一定会有潜移默化的力量。 用返朴归真的方式,重新调动起生命的激情。---《蓝色天堂》 旅行是一种学习,它给你用一双婴儿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看不同的社会,让你变得更宽容,让你理解不同的价值观,让你更好地懂得去爱、去珍惜。旅行让你以另外一种身份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进行新的尝试,让你重新发现自己。---《蓝色天堂》 当生命结束的时候,他们也许会恍然发觉,世界只是一个茧,而自己未曾真正地活过。---《蝉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 忧郁是一只近在咫尺的洋葱,散发着独特而辛辣的味道,剥开它紧密黏黏的鳞片时,我们会泪流满面。---《心灵处方》 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造心》

毕淑敏散文精选

毕淑敏散文精选 > 《读书使人优美》> 毕淑敏 优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谁不愿意美好啊?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美好。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菌的毒素在眉眼间注射,让面部微小神经麻痹,换来皮肤的暂时平滑……让我这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人胆战心惊。 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之法,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读书啊! 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的双眸。 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的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有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性问题,其实不然。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书读得不够广博和投入。 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的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地笑了起来,独享其乐。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中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而这种欣悦,是多么地简便和利于储存啊,物美价廉重复使用,且永不磨损。 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奥秘,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你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 你想美好吗?你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 《让我们倾听》> 毕淑敏 我读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的时候,书写作业,其中有一篇是研究“倾听”。刚开始我想,这还不容易啊,人有两耳,只要不是先天失聪,落草就能听见动静。夜半时分,人睡着了,眼睛闭着,耳轮没有开关,一有月落乌啼,人就猛然惊醒,想不倾听都做不到。再者,我做内科医生多年,每天都要无数次地听病人倾倒满腔苦水,鼓膜都起茧子

论王安忆小说的女性意识

学年论文 浅析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朱珊珊 班级 B中文111 学号 1111101104 指导教师柳应明 完成日期二○一四年七月

浅析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摘要:王安忆在小说创作中,因其本身的女性性别身份以及她潜在的女性中心意识,表现出了不同于男性作家的女性写作立场和女性话语方式,突显出了女性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既不同于传统男性作家的性别观念,也不同于现代女权主义作家的性别叙事。可以说,王安忆的女性叙事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建构出了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女性角色,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独特的女性主义色彩。 关键词:王安忆小说;女性形象;女性意识

On the f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the novels of Wang Anyi Abstract: In the novel of Wang Anyi, because the female gender identity of its own and her potential female consciousness, showing different from male writers and female writing and female discourse, highlighting the female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 value, reflect a kind of distinctive female consciousness. Gender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male writers, gender narrative is also different from the modern feminist writers. Can say, the female narrative of Wang Anyi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 construct both traditional and modern female character, showed some degree of unique feminist color. Key words: Wang Anyi’s fiction; The image of women ;female consciousness

毕淑敏《教养的证据》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经典短文,完成后面题目。(4分) 教养的证据 毕淑敏 ①教养和财富一样,是需要证据的。你说你有钱不成,得拿出一个资产证明。教养的证据不是你读过多少书,家庭背景如何显赫,也不是你通晓多少礼节规范,能够熟练使用刀叉会穿晚礼服……这些仅仅是一些表面的气泡,最关键的证据可能如下: ②热爱大自然。把它列为有教养的证据之首,是因为一个不懂得敬畏大自然,不知道人类渺小的人,必是井底之蛙,与教养谬之千里。这也许怪不得他,因为如果不经教育,一个人很难自发地懂得宇宙之大和人类的渺小。没有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人除了显得蒙昧和狭隘以外,注定也是盲目傲慢的。若是看到一个成人野蛮地攀折林木,通常人们就会毫不迟疑地评判道——这个人太没有教养了。之所以从小就教育孩子要爱护花草,正是这种伟大感悟的最基本的训练。可见教养和绿色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懂得与自然协调地相处,懂得爱护无言的植物的人,推而广之,他多半也可能会爱惜更多的动物,爱护自己的同类。 ③一个有教养的人,对人类种种优秀的品质,比如忠诚、勇敢、信任、勤勉、互助、舍己救人、临危不惧、吃苦耐劳、坚贞不屈等等,有敬仰之心。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够身体力行,但他们懂得爱戴和歌颂。人不是不可以怯懦和懒惰,但他不能把这些陋习伪装成高风亮节,不能由于自己做不到高尚,就诋毁做到了这些的人是伪善。你可以跪在泥里,但你不可以把污泥抹上整个世界的胸膛,并因此煞有介事地说到处都是污垢。 ④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在某种程度上,教养不是活在我们的皮肤上,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教养和遗传几乎是不相关的,是后天和社会的产物。教养必须要有酵母,在潜移默化和条件反射的共同烘烤下,假以足够的时日,才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X光片。脸面上可以依靠化妆繁花似锦,但只有内在的健硕,才经得起冲刷和考验,才是力量的象征。 22.说说第③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2分) 23、下面关于本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 B.从全文看,如果说一个人有教养,它的证据一是热爱大自然,二是对人类优秀品质充满敬仰之心。 C.文章第②段的论证过程是:首先,提出了热爱大自然是教养的首要证据的观点,然后从反面论述了不敬畏自然的人,会因蒙昧狭隘、盲目傲慢而给人以缺乏教养的印象,最后从正面论述了懂得与自然协调相处的人,才会充满爱心,从而具备最基本的教养。 D.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第②段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答案: 22.一个人身上可以有一些陋习,但是不能强迫所有的人都放弃高尚屈从陋习与伪善, 更不能认为这个世界上只应有陋习。 23、A

毕淑敏作品阅读

孝心无价 毕淑敏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孩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人类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病重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期冀的希望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满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山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布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们父母健在的光阴。 1.作者不喜欢“苦孩子求学的故事”,不喜欢“父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是为什么? (1)———————————— (2)———————————— 2.作者呼吁“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的理由是什么 (1)———————————— (2)———————————— (3)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 3.“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一句和标题“孝心无价”相应,找出来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 参考答案: 1.(1)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人类的大师? (2)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期冀的希望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2.(1)时间的残酷 (2)人生的短暂

《读书使人优美》阅读附答案

《读书使人优美》阅读附答案 读书使人优美 毕淑敏 (1)优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 (2)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谁不愿意美好啊?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需要美好。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菌的毒素在眉眼间注射,让面部微小神经麻痹,换来皮肤的暂时平滑…… (3)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之法,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读书啊! (4)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也就降临在你的双眸。 (5)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须展颜。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出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有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问题,其实不然。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读书的不够广博和投入。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盅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间得到的欢愉多。而这种欣悦是多么的简便和利于储存啊,物美价廉重复使用,永不磨损。 (6)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了还有更多的奥秘等待人类去揭示,于是我们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和死人打交道,图书馆堆积的基本上都是思索着的木乃伊,新华书店里出售的大部分也是亡灵的墓志铭。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当你把他人的智慧加上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 (7)你想美好吗?你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 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我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觉醒

《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觉醒田佳宁 摘要: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绘了一个色彩绚丽的女性人物世界,其中就包括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形象和具有女性意识觉醒的人物形象。所谓女性意识觉醒就是女性在客观的世界中,对自身的价值、地位的主观意识觉醒。就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邢夫人和鸳鸯、袭人与晴雯、尤二姐和尤三姐这四组经典形象能够非常鲜明的突出女性意识的对立,更能体现在当时封建礼教的背景下,女性意识与时代对抗的伟大。 关键词:红楼梦;女性意识;人物对比 引言:众所周知的是,我国在过去的传统社会中,一直是男性占据主导地位,在残忍的封建礼教的约束下,女性的生活简直是苦不堪言,比如缠小脚、一夫多妻、借妻生育等陋习,不仅对于女性的身体,对于女性的精神上也是很大的折磨。即使到了相对比较开明的明朝和清朝也有约束妇女的“三从四德”这就像一把枷锁,牢牢地把女性的精

神囚禁在监牢中。而女性意识作为时代进步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历史中就一步步的瓦解了男权至上的封建礼教社会。下面就结合《红楼梦》的几个经典形象浅谈女性意识的觉醒。 1.林黛玉和薛宝钗 《红楼梦》塑造的这两个人物形象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林黛玉作为文学史上一个崭新的额形象,具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她有如天上仙子一般的美貌、有湘娥啼竹素女愁的感伤,有李清照般的才华,最重要的是有敢于蔑视权贵的独立自主的思想,总的来讲,林黛玉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形象。然而薛宝钗则是一个经典的传统主义形象,对封建礼教的态度选择无条件遵循和绝不质疑,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选择明哲保身。 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好像都信奉一种“中庸”之道,此处并不是完全否认中庸之道,而是如果过分的强调中庸之道,则会造成人们先天创造力的流失,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封建礼教下尤为重要。 《红楼梦》中有一个很经典的场景,就是元春省亲之时,黛玉宝钗二人各作诗一首,林黛玉的诗中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语言简洁大方,诗中既礼貌的表达了对于元妃到来的欢迎也将景色描绘的生动形象,寓情于景。而薛宝钗所作的诗则华而无实,用典颇多,刻意的去赞美皇恩浩荡和元妃归省,总之目的性极强。 黛玉就是一个敢于追寻自我的形象,在大观园也是独树一帜。宝钗则是小心谨慎,生怕哪里做得不对触犯了封建礼教。《红楼梦》通

毕淑敏散文读后感(6篇)

毕淑敏散文读后感第一篇: 打开我就被她那真实、健康、积极向上的话语吸引了。她有双会发现的眼睛,每篇散文都切合生活实际,并总能捕捉到些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不到的事情,读的时候,就好似幅幅生活美景浮现在你的眼前,使你不得不被她那耐人寻味的散文散发出的魅力而抓住眼球,静心欣赏她的文章。 我最喜欢她的篇文章――“我羡慕你”。“我羡慕你”这句话是出自文章中位老年妇女的口中。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带儿子去公园玩,碰到了位老年妇女,这位老太太说她羡慕作者和她儿子的年龄,使作者看到了自己所拥有的财富。 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宝贵的财富,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不过我们的幸福常常被别人羡慕着,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切。 可是,原来幼小无知的我却总是仰望和羡慕着别人,每次周末,当我在被堆积如山的作业压着埋头苦“写”时,妈妈总是悠闲地躺在沙发上,边看着有趣的电视,边喝着香味四溢的绿茶,还时不时地发出几声欢快的笑声,我看着妈妈轻松、无忧无虑的安详样子,真是羡慕不已,不禁说道;“我羡慕你!”妈妈脸茫然地望着我,十分诧异:“你羡慕我什么?我只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中年妇女。”“你不用写作业,而且可以看电视,可以干自己爱做的事情。”我皱着眉头说。“我还羡慕你呢,可以坐在教室里上课,可以与同学起学习、玩耍,可以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我已经到了中年,只能享受下电视带给我的快乐!”妈妈叹着气说。我高兴起来,原来现在我忙碌的生活也是被别人所羡慕的,我应该好好享受现在生活的每分、每秒,无论是怎样的,都要珍惜,因为别人也在羡慕着我的生活。 这本书里的每篇散文都令人得以深思,心灵得以进化,使人能把自己联系于文中,树立正确的观念,这就是毕淑敏散文的独特魅力。 毕淑敏散文读后感第二篇: 毕淑敏在她的散文集中说忧郁是一只近在咫尺的洋葱,散发着独特而辛辣的味道,剥开它紧密粘连的鳞片时,我们会泪流满面。 看了《毕淑敏散文集》中的一篇文章,让我了解了怎么去对待忧郁。 文章讲的是,一位在联合工作的朋友告诉毕淑敏,她到过战火中的难民营,抱起一个小小的孩子。她紧紧地搂着这幼小的身躯,亲吻她枯燥的脸颊。朋友是一位博爱的母亲,很喜爱儿童,温暖的怀抱曾揽过无数的孩子。但这一次,她大大地惊骇了。那个婴孩就像被火烤过的葱管,萎弱而空虚。完全不知道贴近抚爱她的人,没有任何欢喜的回应,只是被动地僵直地向后反张着肢体,好似一块就要从墙上脱落的白瓷砖。 朋友很着急,找来难民营的负责人,询问这孩子是不是有病或者饥寒交迫,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冷漠。那个负责人回答说,因为联合的经费救助,孩子的吃和穿都没问题,也没有病。她是一个孤儿,父母双亡。孩子缺少的是爱,从小到大,从没有人抱过她。因为她不知道“抱”为何物,所以不会反应。

毕淑敏经典散文

《毕淑敏经典散文》读后感 思山岭学校 杨晓彤 经过我东挤西挤的时间,我终于看完了这本书。这本散文中大部分都是先叙后议的结构,先完整的讲完一个故事后再在文章的结尾抒情,好似一篇生活故事的读后感。并且语言张晓风通俗,好似正在与读者对话。 这里面有吸引人的故事,也有深含哲理的议论。有一篇文章最适合现代的人去品读――《最单纯的生活必须品》,这是篇作者在看了《森林王子》中的一句经典语言:“让我们得到最单纯的生活必须品”的感悟。我可以设想一下问一个城里的孩子或乡下的孩子,人生存最基本的三要素是什么?城里的孩子一定会不屑一顾地回答:“不就是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吗?”乡下孩子听了一定会茫然地说:“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是啥?不就是猪油、鸡蛋和糖吗?人不吃那些照样能活。俺只知人生存只要柴火、水和粮食。”你更认同那一个?若你不明白什么是最单纯的生活必须品。就想想,五千年前人们走遍天下要带什么?不就和乡下孩子回答的差不多吗?而现在人们出游,就要带上一大堆——什么防晒的,防蚊的,防野兽的,防……当然还有衣服、碗,筷……也许你会认为是现代人想得周到,把什么都考虑到了。其实是古人认为一些意外都是可以抵抗的,重要的是人要活下去。 回想当今,人们对城市生活的物质生活的厌倦了。都开上车去找个青山绿水的地方去放松,殊不知自己把城市的污染带进了青山绿

水。现在城市的发展都在想着人定胜天,要用人的力量去改变世界,其实这也是把自己发展的快乐建立在大地的痛苦之上。除了城市建设方面,一些城市的水和空气都在受到污染。我们想要吃的纯净水都含有乱七八糟的杂质。为博人们欢心的“水”,美其名叫成各种好听的饮料让人们痴迷得不能自拔。在人们生活的周围是饱含悬浮颗粒与杂质的“风”。看看周围多少人受着现在生活带来的疾病的煎熬。

论日本女性意识变化.

论日本女性意识变化 对于一位女性来说,她的权利意识,婚姻意识,家庭意识的变化对她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变化起很大的决定作用。对日本女性来说,她除了有与其他民族相同的意识特征外,还有随日本历史变化和随时代变化的独特的意识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几千年来受中国女训影响,随着儒家思想的兴盛以及封建家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日本女训在近世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普及。对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儒家女性观的吸收和借鉴是日本女训最为鲜明的特色之一。在封建社会,男权思想的确立使得日本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权利得不到保障,虽然明治维新以后受西方的影响,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但基本上变化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女性是日本男权社会的经济附庸,没有自己的财产意识。在男权社会中,日本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得借助婚姻或血缘的关系,依附于男子,沦为家庭的奴隶。女子在出嫁前没有财产,出嫁后作为妻媳也无私有财产,甚至女子从娘家带去的财产的所有权也被剥夺了。有时女性甚至沦为男性买卖的对象,有卖为奴婢、卖为妻妾、卖为童养媳、卖为娼妓,陷入最悲惨的境地,这都是因为女性在经济上不能独立造成的。泯灭女性的经济权力,令其成为男子的性奴隶与生育工具,已成为封建宗法约束女性的有力武器。 二、女性被排除在日本政治之外,没有自己的政治意识。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乾坤正位”便成为规范男女的理论基础。“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男主内,女主外……这种分工模式给两性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男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增长了…才干?,那些成功者制造了自己的…历史?,成为财富与权力,妻妇与奴隶的拥有者,而生活于其中的妇女不得不屈从于男人为自己设就的生活范围和既定的角色,将自己的职分降到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从而形成了妇女无权的隐忍的经历,形成了认为妇女是无能的短见的偏见,从而妇女本身也就成了无史的沉默的群体。” 妇女被禁锢在家中,服役于人,料理家务,就是连统治阶级的皇后也属被禁之列。不仅如此,封建时代还宣扬“女祸论”,即认为宠信妇人,使之预

《孝心无价》阅读答案

《孝心无价》阅读答案 孝心无价 毕淑敏 ①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一个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②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 __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③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④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⑤“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⑥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⑦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1、作者对无视家庭困境,一心追求高学历的“苦孩”;不顾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赤诚忠厚,打算功成名就再“从容尽孝”的孩子;各持什么态度?

浅谈萧红女性意识觉醒原因

浅谈萧红女性意识觉醒原因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成熟的女性意识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成就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被人们称作“20时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除社会因素外,萧红的女性意识来自于她人生的种种苦难经历,她将这些经历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来展现了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及她们艰难的生存环境。她的作品,鲜明的以女性意识来关怀女性的生存、爱情、命运。本文就简单的探索萧红女性意识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社会因素:中古自古以来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一直处在弱势的地位,“男女卑”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人们。在五四运动爆发后,“民主、科学”的大旗直指封建礼教,封建父权意识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女性意识逐渐得到觉醒和重视。五四运动给萧红的文学之路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她的作品在关照“人”的解放下展现出来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突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她以她亲身的经历来表达女性的心声。她描写劳苦的被侮辱的女性人群,她将女性的苦难置于民族、社会之中,普遍的呈现她们的生存状况。 2、良师益友鲁迅的影响:鲁迅是萧红的良师益友,萧红受鲁迅的影响很大。萧红在文学创作上吸收了鲁迅的技巧,秉承了鲁迅风骨,但她又以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表现出了女性特有的文学创造力,具有鲜明的创作特性。她对麻木愚昧的封建妇女做了深刻的揭露。 二、内部因素 1、童年的影响:萧红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的。在《呼兰河传》中可见,在她的童年中就只有外祖父给她疼爱,而她的父母亲人却没有给她任何的温暖和关爱,甚至还有外祖母对她的虐待。虽然这些都是童年模糊的记忆,但是却对她的人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具有叛逆性格,使她成为一个敏感多愁又孤傲叛逆的人。 2、爱情婚姻的带来的意识觉醒。萧红在童年时就是一个孤傲叛逆的人。在她上初中得知包办婚姻后,她毅然的离家到北京求学。但是后来讽刺的是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和逃离的未婚夫同居并被当作人质留在旅馆的经历让她认清一个现实:她战胜父权离开家庭,但却终究被男权社会所束缚,只恨她不是一个男人。之后她以为她和萧军是真爱,她为萧军全身心的付出,真心的爱着这个男人,愿意为这个男人柴米油盐,苦守清贫与饥饿。而她真心的付出却换来了萧军无尽的背叛与折磨,最终也只得离开。感情的经历让萧红明白一个道理: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繁重的。所以她的女性意识开始成熟起来,并且通过其文学作品表现出来。 萧红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她的人生经历是悲惨的,但是也因为这些坎坷和悲惨使她的女性意识得到觉醒并成长。

毕淑敏散文精选赏析

毕淑敏散文精选赏析 一日开游艺会猜灯谜,我去晚了。偌大的房间里原本悬着许多铁丝,铁丝上原本垂着许多彩条,彩条上原本写着许多谜语……像一座硕果累累的菜园。只是此刻已被捷足先登者将纸条扯去,空留五彩纸蒂在铁线上飘荡。偶尔也有孑遗的纸条,我断定它们必是无人敢碰的坚果,便也躲得远远。 “那个和医生有关,你不试试吗?”朋友揪着我就走。 我做过二十年医生。就像在一间老房子里住过了半辈子,一听到和它有关的消息,心就漾起特别的情意。 仰头,短发插进脖领。那则谜语挂得很高,粉红纸,潇潇洒洒的墨字。”医生提笔–打一科学术语。” 我探手一挽,粉红纸飘带掠在臂弯。我牵着它,向领奖台走去。 牵出一段记忆。 “你们都很年轻。但你们从此有了一个无比神圣的权力–这就是医生的处方权–处置病人开方取药的权力。现在,发给你们每人一张纸,各自把签名留在上

面。不要刻意求工,也不要故作老练。你平日怎么写顺手就怎么写,但不要连笔太过,笔走龙蛇。病人认不得,药房认不得,时间长了,只怕你们自己也认不得了。各位的亲笔签字,将在药局备档。此后,司药见了你们的药方,就照方抓药了。记住,小伙子小姑娘们,从今以后,病人性命维系于此,你们笔下千钧!” 鬓发苍苍的老医生对我们一伙新医生说。像一棵结了竹米的老竹开导刚拱出地皮的笋子。 开处方是医生最主要的操作之一,犹如家庭主妇的烹炸煎炒。 处方纸有各式各样的。中医的比较大,西医的相对小些。通常印有医疗机构的名称,还有像户口登记簿似的栏目,例如年龄性别住址等。这使它有一种文件般的庄严。 我喜欢那种洁白如雪半透明却很柔韧的处方笺。它像一张上好的宣纸,能激起医生画家般的创作美感。当然,医生真正的技艺要来自博大的知识和广袤的爱心。但处方是将医家的智慧,运至病家的彼岸的不懈的小船。那船该是坚固而美丽的。 以前的中医开方子多是用毛笔。很规矩的墨字落在鹅黄的毛边纸上,像一朵

女性意识

《搜索》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搜索》作品简介 三、《搜索》中表现出的女性社会地位现状 (一)男权社会的不平等 (二)社会现实中女性的无奈和悲哀 三、《搜索》中女性形象的解读 (一)陈若曦 1.自信果断 2.具有自我解放意识 (二)叶蓝秋 1.善良弱小 2.具有反抗意识 (三)莫小渝 1.男权社会下典型的女性形象 2.女性意识的觉醒 四、女性意识的觉醒和二次成长 (一)陈若兮的成长 (二)叶蓝秋的成长 (三)莫小渝的成长 五、结束语 参考文献

摘要 陈凯歌作为一个有着高追求和极度理想化的导演,内心极其丰富。他拍了一部贴近群众生活,反应社会现象的《搜索》。电影中的故事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故事中的三位女性所表现出不同的形象,让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回味无穷,总能看到熟悉的影子。如今社会女性早已成为独立自主的存在,再不是以前需要完全依附于男性的存在,对于爱情、事业、家庭有着不同的认知,因此,通过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分析让我们来重新认识新时代的女性。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自古以来,女性处于两性关系中弱势方,一直被男性所打压,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总会收到来自各方的压力,本文通过对电影《搜索》中三位女性形象的解析,展现出当代女性的不同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通过对三位女性形象的探析唤醒社会对女性的重视。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电影是艺术加工的产品,植根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影片中展示了很多我们不曾留意重视的细节。电影以一种艺术的手法描绘出我们生活中真实的现象,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麻烦远远要比电影中的还要多,电影中三位女性面临的问题在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通过对电影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来诠释生活中女性的生活现状,让大家对“职场女强人”、“家庭妇女”等女性形象有新的认识和改观。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观察法,观看影片《搜索》,了解故事背景、情节梗概等基本信息;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同类电影或同类型女性角色,分析影片中女性角色的情感、内心等;通过描述性研究的研究方法,描述三位女性角色在影片中所处的环境和面对问题时所作出的反应。通过以上方法对电影《搜索》中的女性角色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电影《搜索》是国产影片,因此国外对其并没有太多的研究,国内的一些影评对电影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根据不同的出发点,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些人

毕淑敏《孩子为什么越来越冷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孩子为什么越来越冷漠 毕淑敏 ①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的幸福?我好奇地问过。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着谁爱我们。 ②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 ③孩子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 ④我震住了。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庭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⑤可是,你怎样让由你一手哺育长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呢?从他的眼睛接受第一缕光线时,已被无微不至的呵护包绕,早已对关照体贴熟视无睹。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迅速迟钝麻痹。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爱就是照料”这个简陋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 ⑥孩子降生人间,原应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播洒爱的甘霖,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间不容发地倾注了所有爱的储备,劈头盖脑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满。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孩子怎么可能感受被爱呢? ⑦我又问一群孩子,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没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坚定。 ⑧我帮妈妈买醋来着。她看我没打了瓶子,也没洒了醋,就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特高兴,从那会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翘翘辫女孩说。 ⑨我爸下班回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词里说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还没回来呢,我就先给我爸倒了。我爸只说了一句,好儿子……就流泪了。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光头小男孩说。 ⑩我大大地惊异了。讶然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的逻辑。更感动的是他们谈论里的郑重神气和结论的斩钉截铁。爱与被爱高度简化了,统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的爱意,在尝试给予的同时,他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 ?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当付出

中国古代女性意识觉醒

爱情婚姻是文学领域古往今来永恒的主题之一,代表着人类的最大幸福和美好未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写爱情婚姻的可谓汗牛充栋。《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是写爱情的文学杰作,作为爱情缔造者的一方——女性都是重点刻画的对象,描写了她们爱情的幸福甜美,对爱情的主动追求及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 一 《西厢记》在爱情的追求上表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崔莺莺带着青春的郁闷上场,“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这“花落水流红”引起的“闲愁”是什么呢?是红娘所说的“愿俺姐姐早寻一个姐夫”?不是。因为在第一折的楔子中,老夫人交代过:“老相公在日,曾许下老身之侄——乃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因俺孩儿父丧未满,未得成合”。既然终身有主,为何“心中无限伤心事”?原来自己要嫁的丈夫郑恒是个人品卑劣的人。从第五本第三折郑恒争婚的行为可以看出他纯粹是一个无赖:既会造谣,凭空捏造张生中举后做了王尚书家女婿,以骗娶莺莺;又会使野,要将莺莺“着二三十个伴当,抬上轿子,到下处脱了衣裳,赶将来还你一个婆娘。”莺莺是为自己将来嫁非其人而伤心发愁,她想追求两情相悦的真正爱情。这是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蔑视门第和权势的。她在佛殿与张生邂逅相遇时,对这个陌生男子的注视,并没有感到害羞或者躲避,而是“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临走还“回顾”、“觑末”。这与崔莺莺以前“往常但见了外人,氲的早嗔;但见个客人,厌的倒退;但见了那人(指张生),兜的便亲”的表现很不一样,她已经感觉到对方磁石般的吸引力,对张生萌生了爱慕之情。她这一“回顾”与“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封建礼教箴规是相违背的。而且事情发生在佛寺六根清净、修心养性的场所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