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__科学探究
初中科学探究专题——提出问题型(单一型探究)

提出问题型一、定义:提出问题型探究题是指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并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的、可以探究举例:以“寻找疯牛病的病原体”为例,较科学的提问是“引起疯牛病的病原体是什么?” 如果问题是“引起疯牛病的病因是什么”,则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不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超过了学习者的认知基础.二、目标方向:考查学生能否对自然现象产生好奇心;能否从观察、调查、阅读等情境中发现问题;能否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的问题;能否领会提出科学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能否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一、例题精析例题1 阅读下面短文,结合图片展示的情景,提出两个物理问题并尝试解答。
“祥云”火炬设计理念来自蕴含“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华夏传统“云纹”符号,通过“天地自然,人本内在,宽容豁达"的东方精神,借祥云之势,传播祥和文化,传递东方文明.“祥云”火炬制作时采用了许多高新技术,利用液态丙烷作燃料,轻质、绿色环保。
“点燃激情,传递梦想”,2008年3月24日希腊女祭司在希腊奥林匹亚通过一面大凹面镜点燃了“祥云"火炬,由此展开了奥运圣火在全世界的传递活动.圣火越过五大洲宽广的平原,著名的河流,繁华的城市,巍峨的高山。
传递中,我国登山运动员高举圣火成功登上了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作为中国人,我们衷心祝愿第29届北京奥运会顺利召开,圆满成功.问题1: 解答:问题2: 解答:例题2 如图为一名滑雪运动员正在滑雪比赛,根据图中展现的情景,提出两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并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做出简答.例如:问题:运动员手拿的两根棒有何作用?简答:通过棒与地面的相互作用,使人获得向前的动力。
(1)问题:。
简答:.(2)问题:. 简答:。
例题3 初春的早晨,小丽去农贸市场买蜂蜜,售货员将蜂蜜用勺子盛出,往瓶子里倒,小丽发现蜂蜜往瓶子里流的比较缓慢,不像流水那样。
“咦!淌的这么慢!”售货员笑着说:“我的蜂蜜质量好,太粘了!”小丽心想:“对了,蜂蜜比水的粘性大。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1《科学探究》专项练习附答案(可打印)

知识点11 科学探究(原卷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1.[来源:2021年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实验中学中考物理一模试卷]自然界中的物体是多种多样的,大石块重,小石块轻,木块也是这样,但没有石块重,有些很小的物体却特别重,同学们根据这些生活经验能提出的,最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他问题是()A. 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是否有关?B. 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C.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是定值?D. 物体的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2.[来源:2021年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天一实验学校中考物理适应性试卷〔3月份〕]这一个月里我们在课堂上学会了许多物理研究方法。
以下四个探究实验中,运用了相同研究方法的是()①研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②研究真空不能传声③用水波来理解声波④探究不同材料的隔音性能A. ①②B. ①④C. ③④D. ②③3.[来源:2021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树德实验中学中考物理一诊试卷]在科学探究中,常把直接测量有困难的量转换成便于测量的量来研究。
这种方法称之为转换法。
例如在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的属性时,沙子和水吸收热量的多少不便直接测量,可以通过测量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拟吸热的多少。
下述实验中采用了转换法的是()A. 在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时,通过木块推动的距离比拟动能的大小B. 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推理出物体不受阻力时的运动状态C. 在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特点时,换用不同灯泡及改变电源电压,屡次实验D. 在探究压力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时,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4.[来源:2021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物理模拟试卷〔三〕]用隔板将玻璃容器均分为两局部,隔板中有一小孔用薄橡皮膜封闭(如图)。
以下问题中不能用该装置探究的是()A. 液体压强是否与液体的深度有关B. 液体压强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C. 液体是否对容器的底部产生压强D. 液体是否对容器的侧壁产生压强5.[来源:2021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新知双语学校中考物理一调试卷]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用木块被小车撞击后移动的距离来反映小车动能的大小,以下研究问题的方法中与之相同的是()A. 保持电阻不变,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B. 通过小方桌陷入沙中的深度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C. 通过水流来初步认识电流D. 用磁感线来描述磁体的磁场6.[来源:2021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育才三中、南山学校等中考物理模拟试卷]许多实验仪器的制作都运用了转换的思路,将不易观测的量或现象转换为容易观测的量或现象。
专题40——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问题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问题一、单选题1.老师给小敏一个纸板做的方盒子,问小敏,里面是什么?小敏拿过盒子轻轻摇晃一下,回答说:里面可能是一个苹果。
从科学探究的角度分析,小敏的回答是()A. 提出问题B. 猜想假设C. 事实证据D. 检验评价2.到商店购买乒乓球时,小明同学总要将几只乒乓球从选定的位置放手,观察乒乓球反弹的高度,选择反弹较高的乒乓球。
小明的行为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A. 发现并提出问题B. 作出猜想和假设C. 观察实验、收集证据D. 交流合作、评价证据3.科研人员为了研究食物对蟑螂生长的影响,将刚刚孵出的蟑螂分甲、乙、丙、丁四组,分别喂含不同营养的食物,如表。
表中的数字代表所含不同成分的多少,“—”表示没有此成分。
哪一组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 )A. 甲B. 乙C. 丙D. 丁4.某同学发现前几天不小心浇了食盐水的月季花死了。
月季花的死是不是与食盐水有关呢?于是该同学将土壤带到实验室里与老师一起实验研究,发现土壤中食盐水浓度确实过高。
查阅资料得知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时,植物会失水枯死。
文中划线部分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 提出问题B. 建立假设C. 收集证据D. 得出结论5.天文学家们发现了“地球的孪生兄弟”——一颗围绕恒星开普勒452 运行的行星。
该星球跟地球的形似指数为0.98,并且有可能拥有大气层和流动水,有可能有活火山,还有可能存在生命。
划线部分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哪个步骤()A. 建立假设B. 合作与交流C. 提出问题D. 检验与评价6.为了研究蚂蚁对金合欢的影响,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到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结果。
请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实验的结果通过统计蚂蚁的存活率来进行B.该实验的对照组是②号,实验组是①号C.蚂蚁以金合欢嫩叶尖端的珠状小体为食,对其生长有害D.实验表明,妈蚁“侵食”金合欢,可提高幼苗存活率并能促进幼苗的生长7.为了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和细菌生存的条件,生物兴趣小组用己消毒的甲、乙、丙三相同锥形瓶,按下表进行了实验.分析表中包含了几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什么?()A.2组,温度、消毒棉球B.2组,温度、空气C.3组,温度、消毒棉球、空气D.2组,温度、细菌8.科学家研制了一种“智能”衣服,以帮助残疾儿童“说话”。
【初中生物精品复习课件】专题一科学探究

探究实验基本步骤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订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
中考考点
考点一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1. 观察法 有明确的目的,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要全面,及时做好观察记 录 2. 调查法
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法,对调查过程 如实记录,对结果整理分析,收集和分析资料,从中寻找答案。 3. 实验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利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是现代 生物学的重要方法
2. 作出假设 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可能的假设,陈述回答。
陈述句,加句号 3. 制定计划 制定计划又可以称为设计实验,是整个实验成功的关键。(考点 三) 4. 实施计划 根据制定的计划,准备好相应的实验材料和用具,按步骤实施计 划(做实验),需要注意常用仪器的操作方法,如显微镜的使用 等。
5. 得出结论 对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若结论与假设不一致,应重新假设,重新设计 探究方案,再次探究。
不能修改实验数据!!!
【例2】在甲、乙、丙、丁四个培养皿中分别放等量的 棉花,再将相同数量(各100粒)的绿豆种子放在上面, 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种子萌发情况如 下表。试回答:
(4)实验结论:韭菜叶绿素的形成与光有关。
4.下表为某校兴趣小组探究“玉米种子萌发的外界
条件”的实验设计,对其分析错误的是 ( D)
瓶号
种子所处环境
实验结果
①
不放水,置于25℃橱柜中
不萌发
②
放适量水,置于25℃橱柜中
萌发
③
浸泡水中,置于25℃橱柜中
不萌发
④
放适量水,置于4℃橱柜中
不萌发
A. ①号不萌发是因为缺少水分 B. ③号不萌发 是因为缺乏空气 C. ④号不萌发是因为温度偏低 D. 对照实验②和③的变量实质上是水的多少
专题六 实验探究

10
20 30
40
30 20
5
5 _______
200
100 67
①取用二氧化锰的仪器是图1中的 B (填编号)。
②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MnO2 2H O+O ↑ 2H2O2===== 2 2
。
③实验3中,加入的二氧化锰质量为 5 g。
④相同条件下,实验3产生氧气的速率最快,说明 相同条件下,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
1.(2015,荆门)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括号中为方法或试剂),你认 为可行的是( B )
A.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硫酸亚铁溶液、硝酸铜溶液、银
丝) B.鉴别固体: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水)
C.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的一氧化碳(点燃)
D.分离氧化钙中混有的碳酸钙粉末(加水溶解,过滤)
【反思与总结】
(1)小明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镁不能与冷水反应,能与热水反应 。
(2)小明发现B试管放置空气中一会儿溶液的红色会褪色,这说明溶 液的碱性减弱了。于是他大胆作出了一个猜想并设计了验证方案: 猜想 可能是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受温 度的影响,温度降低,溶解度 变小,从而导致溶液碱性的减 弱 验证方案 将褪色后的溶液 加热 ,如果 溶液变红,说明小明的猜想正 确
8.(2015,雅安)研究和控制化学反应条件有重要意义。 (1)同学们想探究双氧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在其
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了三次实验,记录各收集一瓶相同体积氧
气所需要的时间。 实验 30%双氧水的 质量(g) 加入的水的体 积(mL) 二氧化锰质量 收集时间 ( g) ( s)
1
加热和不加热两种实验对比,表明了升温能加快液体的蒸发;C.探究
八年级下科学探究题专题

16.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 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 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 圾的消失时间,而且将大量垃圾埋入土中,会对环境造 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最大的弊端。
___C_O_2_+_C__a_(__O_H_)__2_=_=_=_C__a_C_O_3_↓_+_H_2_O
(4)结论与讨论: 这个探究实验获得成功的两个主要现象是:B
装置中的石灰水_没_有__变_浑__浊___,D装置中 的石灰水____变__浑_浊_______。
如果该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的结论不正确, 原因是多方面的。请你从实验条件控制上 找出可能的两个原因:一是可__能_空_气_中_的_C_O_2,没有除净
八年级下科学探究题专题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欲利用下列装置 探究绿色植物呼吸过程中是否有CO2气体 产生,设计的探究过程如下,请回答其中 的有关问题。
(1)假设:绿色植物在呼吸过程中有CO2气体 产生。
(2)设计方案:使绿色植物在避光的黑暗处发 生呼吸作用,检验呼吸过程中产生的气体。
澄 清
澄 清
(2)影响铁生锈的因素有:_空__气__、__水_、_ 食盐 _ 。
时间/小时
A瓶(盛干燥铁丝)
B瓶(盛沾了食盐水的铁丝)
C瓶(盛沾了清水的铁丝) D瓶(盛完全浸没在食盐水中的
铁丝)
0 0.5 1.0 1.5 2.0 2.5 3.0 00 0 0 0 0 0 0 0.4 1.2 3.4 5.6 7.6 9.8 0 0 0 0.3 0.8 2.0 3.5 00 0 0 0 0 0
(3)实验③挤出的一滴液体不能燃烧的可能原因是 酒精挥发了
初四提高篇初高中衔接类科学探究专题

科学探究专题1.已知某纯碱试样中含有杂质氯化钠,为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可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主要步骤如下,请填空:①按图组装仪器,并检查;②将10g试样放入锥形瓶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得到试样溶液;③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形管的质量为300g;④从分液漏斗中滴入20%的稀硫酸,直到为止,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⑤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⑥再次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形管的质量;⑦重复⑤和⑥的操作,直到U形管的质量基本不变,测得质量为303.3g。
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2)步骤⑤的目的是。
(3)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为。
(4)分液漏斗中的稀H24不能换成浓盐酸,理由是。
(5)若用生成沉淀的方法来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应选用的试剂是。
2.兰兰在家里发现了一包过期的海苔,包装内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石灰干燥剂”(主要成分为),海苔过期了,石灰干燥剂有没有变质呢?兰兰拿着这包石灰干燥剂约化学老师一起到实验时进行如下探究.【辨析俗称】“石灰干燥剂”中的石灰是指(填字母)A.消石灰B.生石灰C.石灰石【猜想与假设】猜想一:石灰干燥剂没有变质;猜想二:石灰干燥剂部分变质;猜想三:石灰干燥剂完全变质.【进行实验】兰兰分别取该石灰干燥剂进行如表实验,并记录.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一:验证有无3猜想一不成立实验二:无明显放热现象猜想三成立【异常现象】兰兰整理实验,清洗仪器时,突然发现实验二中的烧杯壁明显发热.【分析释疑】实验二的结论不准确,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烧杯壁明显发热的原因_【更正结论】该石灰干燥剂部分变质,猜想二成立.【反思与评价】石灰干燥剂表面的覆盖物,影响了正确结论的得出,兰兰由此联想到生活中有些物质表面的覆盖物,是起保护作用的,试举一例: .【拓展延伸】从确定这包石灰干燥剂成分的角度,请你再提出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3.生石灰常用作食品干燥剂.久置的生石灰里可能会含有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三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假设久制的生石灰中不再含有其它成分).为了探究久置的生石灰的成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设计实验】取0.94g久置的生石灰样品放入烧杯中,进行了以下探究实验,如图所示:【讨论与分析】(1)生石灰可以做干燥剂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向0.2g滤渣A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久置的生石灰样品中一定含有(填写化学式).(3)②中反应过程中的实验现象是.(4)将混合物C、D全部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混合,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1g滤渣E和红色滤液F.向滤液F中滴加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滤液F的溶质中一定含有,还可能含有.【解释与结论】依据实验现象和测得的数据判断,0.94g久置的生石灰样品的成分是.4.实验室中有一瓶长期使用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该样品的成分与含量进行探究.【发现问题】该样品中含有哪些物质?【查阅资料】①在空气中不会转化成3.②2溶液呈中性,()2是可溶性碱③2在饱和的3溶液中几乎不溶解【提出猜想】猜想Ⅰ:猜想Ⅱ:23猜想Ⅲ:和23【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步骤①:样品全部溶解步骤②:观察到现象A【收集证据】(1)若现象A是有气泡产生,则X溶液为,则(填“猜想Ⅰ”、“猜想Ⅱ”或“猜想Ⅲ”)不成立.(2)若X溶液为2溶液,现象A是有白色沉淀生成,则产生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取反应后的上层清液,测定其,当7(填“>”、“<”或“=”),则证明猜想Ⅲ成立.【定量分析】确定部分变质样品中23的质量分数.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步骤如下:①按图连接好装置,并检查气密性;②准确称取该样品1.0g,放入烧瓶内;③打开活塞,滴加30.0%的稀硫酸至过量,关闭活塞;④反应结束后,量筒内液体的读数为55.0.(已知:室温条件下,2的密度为1.6g•L﹣1)(1)B装置集气瓶内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填“有”或“没有”)影响.饱和3溶液如果用水代替,则所测2体积(填“偏大”、“偏小”或“不变”).(2)计算该样品中2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实验反思】有同学指出,上述三种猜想并不全面,请再提出一种猜想.5.在老师的指导下,小乐同学探究金属和盐溶液反应时,发现将钠放入2溶液中有气泡和白色沉淀产生。
2023年中考化学一轮专题训练科学探究题 (1)

2023届中考化学一轮专题训练:科学探究题1.(2023·上海杨浦·校考二模)为进一步确定湖边收集的气体的组成,同学们进行了以下探究过程,请你参与并协助他们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提出猜想】收集的气体中可能含有CH 4、CO 2、CO 和H 2O 【查阅资料】2CO+CuOCu+CO 加热;422CH +4CuO4Cu+CO +2H O 加热【设计方案】: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经过讨论,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猜想”的实验探究。
已知:A 为储气罐,存放湖边收集的气体;B 中装有浓硫酸;C 中装有CuO ;D 中盛装无水硫酸铜白色粉末;E 中装有澄清石灰水。
【讨论与交流】(1)该系列装置还缺少尾气处理装置,你认为尾气处理的方法可以______;(写一种即可) (2)请你设计完成上图方框内的实验方案(选用下列装置,按连接顺序填写)_______。
(3)原气体中若含有CH 4,则D 中的现象是_____,E 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老师认为以上设计仍有缺陷,不能确定______气体是否存在。
(5)小王同学和小李同学想通过定量实验的方法检验尚不能确定的气体,于是对实验方案进行了改进,E 装置中的试剂改为足量的X 溶液,可达到更好的吸收效果。
则X 为_____,试验后为证明X 有剩余,可以通过加入______和_____验证。
(6)同时对D 、E 装置在实验前后的质量进行称量,数据记入下表中:你认为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后能否得出原气体中含有CO的结论?请简要分析_____。
(7)实验中若试剂用量充足调换B跟D的位置,对测定结果有无影响?_____(填“有”或“无”)。
2.(2023·山东日照·校考模拟预测)一次实验课上,细心的小红,小敏同学同时发现盛有NaOH 溶液的试剂瓶塞外有少量白色粉末。
【提出问题】白色粉末是什么呢?【猜想与假设】①白色粉末是NaOH固体①白色粉末是Na2CO3固体①白色粉末是NaOH和Na2CO3的固体混合物【实验探究】为了探究上述猜想,小红小敏取白色粉末置于烧杯中,加入水配制成溶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科学探究编辑:沈宇詰一、命题思路导航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或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中考试题对科学探究能力的测试一般都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
主要考查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探究方案,形成结论或解释以及对探究过程的反思与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二、知识要点例析考点1进行猜想与假设类的科学探究1 •茶叶、肉松、膨化食品等常采用真空充气包装,即将食品装入包装袋,抽出包装袋内空气,再充入防止食品变质的气体,然后封口。
真空充气包装能使食品保持原有的色、香、味及营养价值,防止食品受压而破碎变形。
[提出问题]充入食品包装袋中的气体是什么?[猜想与验证]可能是N2。
实验初步验证的方法及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充入的气体还可能是:① 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该气体,火焰熄灭,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不变浑浊;② CQ或N2和CQ。
考点2设计探究方案类的科学探究1.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的钙、镁的化合物,其钙的化合物为Ca(HCQ3)2,受热易分解,对其加热生成水和大量的气体,还有一种难溶性的盐,该盐是水垢的成分之一。
(1) [提出问题]探究Ca(HCQ3)2受热分解的另外两种生成物(2) [猜想]①小刚认为生成物中的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②你认为生成物中的固体可能(3) [设计实验方案]请你设计出简单的实验方案,来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
(4) [现象与结论]如果小刚的猜想正确,现象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的猜想正确,现象应该是____________ 。
(5) 写出Ca(HCQ)2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由于题干中说明该盐难溶,且是水垢成分之一,学生可以猜到固体是碳酸钙,再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来设计方案验证,而碳酸钙可根据它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来验证。
考点3形成结论或解释类的科学探究1.钛(Ti)因为具有许多神奇的性能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Mg Ti、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探究。
提出假设:a. Ti的金属活动性比Mg强;b. Ti的金属活动性介于Mg和Ag之间。
查阅资料:在相同条件下,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气泡的速度越快,则该金属活动性越强。
实验设计:同温下,取大小相同的这三种金属薄片,分别投入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中,观察现象。
请回答:(1) 三种金属加入盐酸前都先用砂纸将表面擦光亮,其目的是_—填序号)①除去氧化膜,利于直接反应②使反应的金属温度相同,易反应③使表面光亮,易观察现象(2) 根据下表中的实验现象填空:结论:原假设中____________ 不正确(填“ a”或“ b”或“ ab”),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3)上述实验设计中,如果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同,是否一定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填“是”或“否”),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该题以金属与酸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的比较等化学知识为依托,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要素:提出假设T取样实验分析T验证假设T得出结论。
根据相关资料,Ti与酸反应产生的气泡没有镁快,但比银快,得出结论,Ti的金属活动性介于Mg和Ag之间,所以b假设成立。
第(3)个问题考查学生影响金属与酸反应速度的因素:一方面与实验用的金属的活动性有关,另外还有一些其它因素,如酸的浓度、金属与酸接触面积的大小以及温度,我们只有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才能比较出金属的活动性。
考点4对探究过程的反思与评价类的科学探究1 •某化学兴趣小组选择了“氢氧化钠溶液露置在空气中部分变质”作为研究课题。
他们取一杯氢氧化钠溶液,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然后对此溶液进行分析。
请你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氢氧化钠溶液露置在空气中为什么会变质?(用化学程式表示)。
(2)要检验露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该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几种方案:①进行对比实验:取等体积的未露置在空气中氢氧化钠溶液A和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氢氧化钠溶液B,分别加入盐酸充分反应,发现溶液A消耗的盐酸比溶液B消耗的盐酸多。
②露置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立即有气泡产生,说明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③在露置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立即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对以上三种实验方案作出评价:方案是否合理?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方案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案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案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由氢氧化钠变质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意识到NaO H变质后产生Na2CQ,将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的问题转化为NaO H中是否有N@CO,在方案①中,通过比较两份NaOH溶液消耗盐酸的量来判断,而我们通过运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结果是两份溶液消耗盐酸的量相同,所以不合理,而方案②在混有N@CO的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开始时并无气泡,只有盐酸量足够多时才能产生气体,所以也不合理,而方案③中氯化钡只能与碳酸钠反应,所以加进去后,立即有明显现象,所以可行。
考点4综合类的科学探究1 •请你参与某学习小组的探究活动,并回答相关问题:[发现问题]小丽发现盛水的铁锅在与水面接触的部位最易生锈;小茜发现自己的铜制眼镜框表面出现了绿色的铜锈;小玲发现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物质,好像生了“锈” 一般。
[提出问题]这三种物质“生锈••的原因是什么?[收集证据](1)回忆已有知识:铁生锈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查阅有关资料:“铜锈”主要成分是Cu2(OH)2CO(俗称铜绿);苹果“生锈”是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一系列的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3)实验探究:将四小块铜片分别按下图所示放置一个月,观察现象如下:(2)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
[得出结论]经过交流讨论,三位同学认为这些物质“生锈”除了可能与水有关外,还可能都与(填物质名称)有关。
[反思与应用]利用所得结论填空:(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种防止铁或铜等金属制品生锈的具体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提出一条延长食品保质期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收集证据](1)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3)氧气(或02)、二氧化碳(或C02)。
[得出结论] 氧气。
[反思与应用](1)保持金属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或表面 镀上保护膜等)(2)将食品进行真空包装等。
三、典型习题演练1 .青色的生虾煮熟后颜色会变成红色。
一些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象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颜色会发生改变。
就这些同学的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 .实验B .假设C .观察D .做结论2 •某同学在实验室将水蒸气通过盛有铁粉的玻璃管,同时对铁粉持续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管内有黑色固体,该同学对黑色固体的组成做了如下几种猜测:① Fe ;②Fe 2O 3;③Fe 3O4:④Fe (0H )3。
你认为该同学的上述猜测中可能合理的是( B )A .②④B .①③C .①②D .③④3相信你在物质分类方面会发现其他的规律:(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单质、化合物都是纯净物;化合物又分为氧化物、酸、碱和盐;含氧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单质可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
(其它合理答案也可)}5 •让我们和小亮一起走进化学实验室,共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小亮在实验室用一小块生铁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到生铁表面出现_________________ ,同时发现反应后的液体中有少量黑色不溶物。
提出问题:这种黑色不溶物是什么呢?猜与假设:这种黑色不溶物中可能含碳。
设计方案:将黑色固体灼烧,如果黑色固体中含有碳,就会有 ___________ 气体生成,要想进一步确定这种气体,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检验。
进行实验:小亮按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到了预想的结果。
解释与结论:由此小亮得出结论:(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铁中碳(填含”或不含”);(2)碳与稀盐酸_反应(填能”或不能”),铁与稀盐酸反应(填能”或不能”)。
{答:气泡;二氧化碳(或CO2);澄清的石灰水;含;不能;能}6 •用盐酸可以清除铁锈(主要成分为Fe2O3),盐酸中主要含有出0分子、H+、C「。
某探究小组为探究稀盐酸中的哪种微粒能使氧化铁溶解,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得出了初步结论。
)是否需要做“向中加入水”的对比实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CI -不能使Fe z O溶解;H20分子不能使F Q O溶解。
(2)不需要;因为NaCI溶液中含有水已证明H0分子不能使F Q O溶解7 •将一块光亮的纯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表面变黑。
对黑色物质的来源,提出你的二个预测(假设),并设计一个或几个实验来证明你预测的正确性。
解析:根据铜在空气中加热会被氧化成黑色的CuO,想到可能是CuO。
根据酒精作为一种有机燃料含有碳元素,若燃烧不充分,可能产生炭黑,而想到第二种可能性。
再根据CuO和C一种可溶于酸,一种不溶于酸的性质来找到验证方法。
或者将铜片放入试管中灼烧,看黑色物质在什么部位来区分。
&甲同学在某食品包装袋内,发现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A的小纸袋,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