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合集下载

《我的空中楼阁》 教案教学教案

《我的空中楼阁》 教案教学教案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掌握文章的主旨思想和主题。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1.2 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文章的主旨思想和主题。

3. 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旨思想和主题。

2. 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2.2 教学难点1.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2. 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和主题。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3. 运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互动和合作。

1.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3. 使用问题表格或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1. 引入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3. 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4. 总结和归纳文章的主旨思想和主题。

5. 进行课堂小测验或思考题的解答。

4.2 教学活动1. 观看作者简介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心。

2. 分组阅读文章,进行快速阅读理解练习。

3. 小组内讨论,分享对文章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的看法。

4. 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展示小组的分析成果。

5.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对文章主旨思想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文章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的掌握情况。

1. 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提出改进意见。

2. 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反馈,促进共同进步。

3.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我的空中楼阁》主题相关的文章或书籍,拓宽视野。

2023最新-《我的空中楼阁》 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我的空中楼阁》 教案(优秀5篇)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我的空中楼阁》教案(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别具一格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学习本文语言清新、优美,描绘景物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状物写景的特点是什么?分析:把“小屋”和周围环境对比,作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是本文状物写景的特点。

文章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从开头至“轻灵而自由”,是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后一部分则是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前一部分有三层:第一层(开头至“一点情调”),写小屋和山的关系,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这是立足山外,是远观,看全景。

第二层(“小屋点缀了山”至“含蓄而有风度”),写小屋和树的关系,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

第三层(“换个角度”至“轻灵而自由”),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立足点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

后一部分有四层:第一层(“小屋之小”至“叫它云或霞”),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

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

第二层(“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至“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

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第二层(“山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至“唤做空中走廊”),写小屋和外界的相通。

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第四层(“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至结尾),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我的空中楼阁》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课文《我的空中楼阁》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教学内容课文《我的空中楼阁》的基本内容介绍。

作者李乐薇的背景介绍。

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分析。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使用教学互动平台,方便学生提问和交流。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介绍课文《我的空中楼阁》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背景。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主题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

3.2 时间安排导入新课:5分钟阅读理解:15分钟主题分析:20分钟小组讨论:15分钟总结与拓展: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参与度评价,关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2 评价指标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课文《我的空中楼阁》原文。

作者李乐薇的背景资料。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5.2 参考资料李乐薇的其它作品或相关文章。

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学术论文或书籍。

教学参考书籍和教案模板。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6.1 教学活动设计设计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围绕课文中的主题思想进行深入探讨。

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设计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课文中的主题。

6.2 教学活动实践课堂讨论活动:学生围绕课文主题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我的空中楼阁》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我的空中楼阁》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我的空中楼阁》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大意;(3)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2)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高环保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我,努力实现梦想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2. 课文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回答相关问题;3. 词汇学习: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4. 文本分析: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5. 小组讨论:围绕课文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空中楼阁的想象。

2. 课文阅读:(1)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词汇学习:(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学生跟读,巩固词汇和短语的正确发音;(3)学生运用词汇和短语进行口头练习。

4. 文本分析:(1)教师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2)学生总结作者的写作特点;(3)教师举例说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

5. 小组讨论:(1)教师围绕课文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2)学生分享心得体会,互相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成果。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的空中楼阁;2. 调查身边同学对空中楼阁的想象和期待,整理成报告;3. 预习下节课内容,准备相关问题。

高中语文教案:我的空中楼阁2篇

高中语文教案:我的空中楼阁2篇

高中语文教案:我的空中楼阁高中语文教案:我的空中楼阁精选2篇(一)教案名称:我的空中楼阁教学科目:语文教学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了解《我的空中楼阁》的背景、作者及主要内容。

2. 掌握文章的基本词汇以及阅读技巧。

3.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

2. 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

3. 运用文字描述和图像展示再现空中楼阁。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2. 运用文字和图像展示再现空中楼阁。

教学准备:1. 课本《我的空中楼阁》篇章;2. PPT或黑板;3. 学生的个人电脑。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展示一张空中楼阁的图片向学生引入话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后,提问学生对于空中楼阁的理解和想法。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我的空中楼阁》篇章,并对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解释和学习。

然后,进行讨论,分享对于文章的理解和反思。

Step 3:分析文本(15分钟)老师通过PPT或黑板,将文章的关键词和核心内容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寓意。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进行讨论和交流。

Step 4:再现空中楼阁(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运用文字和图像展示再现文章中的空中楼阁。

学生可以使用个人电脑进行设计和绘制,或者使用手工制作成品。

每个小组需要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展示他们对空中楼阁的理解和想象。

Step 5:展示与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作品,并陈述他们对于空中楼阁的理解和想法。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发表评论,进行互动交流。

Step 6:总结(5分钟)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鼓励学生思考和总结他们从本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其他相关文章,进一步了解并比较不同的空中楼阁形象。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精选14篇)《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篇1一、导入课文:在解读这篇课文之前,我想起了张晓凤的一段文字——《遇》: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

一个民歌手,在洲渚的丰草间遇见关关和鸣的睢鸠,——于是有了诗。

黄帝遇见磁石,蒙恬初识羊毛,立即有了对物的赞叹和对物的深情。

牛郎遇见织女,留下的是一场恻恻然的爱情,以及年年夏夜,在星空里再版又再版的永不褪色的神话。

夫子遇见泰山,李白遇见黄河,陈子昂遇见幽州台,米开朗基罗在浑炖未凿的大理石中预先遇见了少年大卫,生命的情境从今就不一样了。

我渴望生命里的种种遇合,某本书里有一句话,等我去读、去拍案。

田间的野花,等我去了解、去惊识。

山风与发,冷泉与舌,流云与眼,松涛与耳,他们等着,在神奇的时间的两端等着,等着相遇的一刹--一旦相遇,就不一样了,永久不一样了。

我因而渴望遇合,不管是怎样的情节,我始终在等待着种种发生。

与“诗意”遇合当然是漂亮的,但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合的往往不是诗意,而是“一地鸡毛”。

我们每天都得面对庸俗不堪的现实生活,我们每天都得面对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生活细节。

我们是否能从日常生活的情境中获得“诗意地生活”的境界?我们是否还能够在繁忙而琐碎的生活里保持一种生活的激情?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需面对的问题。

这也是我们在阅读这样的文字时,必需向自己的心灵提出的问题,我们应当让自己的静下心来,领悟这样的逼问。

一般说来,我们必需遭受两种生活。

第一种是“散文式的生活”,我们必需活着,琐碎的衣食住行;其次种“诗的生活”,不计利害得失的自由想象的精神层次的生活。

物质层次的“散文式”的活动意味着功利的、合乎常理的的实际生活,它是世俗化的、循规蹈矩的,而精神层次的“诗意”的生活则是以跳动的、想象的、不计功利的,它注意生活的价值体验和审美体验。

应当说,这两种生活对人类来讲都是必需的。

对于个人来说,只有这两种生活持续不断地相互关联,以“诗”的生活完善升华“散文”的生活,以“散文”的生活使“诗”的生活落到实处,才是较完善的人生。

《我的空中楼阁》备课教案(通用6篇)

《我的空中楼阁》备课教案(通用6篇)

《我的空中楼阁》备课教案(通用6篇)《我的空中楼阁》备课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的空中楼阁》备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的空中楼阁》备课教案篇1学习目标:一、把握托物言志的手法。

二、鉴赏散文清新、自然、含蓄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

三、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重点:鉴赏散文清新、自然、含蓄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学习难点: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独立生活的向往和迷恋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们有一笔足够的钱,可以修建一所自己的小屋,你们会把它修在哪里呢?生1:我心目中的房子应该建在水上的。

因为我比较喜欢在水边的生活,我可以下水游永,钓鱼,我觉得那样的生活很适合我。

生2:我心目中的房子应该是建在空中的。

因为我比较喜欢站在高空往下看的感觉,然后我可以和云朵作伴,还有,上面的空气一定很新鲜的。

这样有因为我比较喜欢站在高空往下看的感觉,然后我可以和云朵作伴,还有,上面的空气一定很新鲜的。

这样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生3:我喜欢在大海边生活。

每天面对大海,我的心情就很好。

生4:我喜欢山村里的生活,因为我这个人喜欢清静,喜欢一个人独处,喜欢和大自然作伴。

喜欢远离尘嚣脱离世俗的那种生活。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我想,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向往已久的房子,我们暂且称它为小屋吧,温馨点。

这小屋它可能在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畔,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有在郑愁予达达的马蹄走过的江南小镇,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在狄金森充满诱惑的篱笆下。

这小屋也许像海子的房子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许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或者干脆就是归有光的一间陋室。

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小屋,往往能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

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小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二、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同学们都预习过,那么我给几分钟时间请同学为我们用说明文的语言客观的介绍一下这间小屋(意图让学生初步体会文章中语言的诗意和超然)颜色:蓝墙白窗外形:整齐的屋瓦屋檐翘起位置及周围环境:利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在一座有着浓郁树阴的小山上三、把握文章脉络请同学们主动选择自己愿意朗读的段落,老师朗读剩下的段落,完成全文的阅读。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分析作品的文学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探讨作品的文学特色。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作品。

利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互动交流。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及相关资料。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推荐阅读相关作品,拓宽学生视野。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组织3.1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新课讲解: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案例分析:探讨作品的文学特色。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3.2 教学组织课堂讲解与讨论相结合,注重学生参与。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分享研究成果。

课堂发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

学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达能力和观点明确程度。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师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教材:《我的空中楼阁》原著及相关辅导教材。

课件:多媒体课件及相关图片资料。

参考文献:相关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

5.2 教学拓展推荐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以及相关文学评论和研究文章。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或改编,展示自己的创作才华。

学术研讨: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研讨会或文学沙龙,拓宽学术视野。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导入活动教师通过展示作者的生平介绍和作品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对《我的空中楼阁》产生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对‘空中楼阁’有什么印象?它象征着什么?”6.2 新课讲解活动教师详细讲解作品的情节,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清文脉,学习作者多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比喻、拟人、对偶等表达技巧。

2.能力目标: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领悟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的运用,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

让学生学会扩展阅读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美文的赏析学会审美,发现美,陶冶学生情操。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领悟情志教学难点:理清文脉教学方法:启发式和讨论式结合,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你有足够的钱,你会把你心目中理想的房子建在哪为什么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向往已久的房子,暂且称它为小屋吧。

这间小屋可能是刘禹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一间“陋室”,也可能在陶渊明笔下的清幽的世外桃源,可能在郑愁予那达达的马蹄走过的江南小镇,也可能在徐志摩心中柔美的康桥边。

总之,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小屋,往往能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

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小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二、作家简介李乐薇,祖籍江苏南京,台湾散文作家。

她的散文作品,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运用有声、有光、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信息。

三、读课文,理清层次1、体裁:托物言志散文(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2、字词音。

3、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文章围绕小屋描写了哪些景物)3、作者观察的立足点有没有变化,有何变化答:有。

1-8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9-18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四、细节探究(一)第一部分1、语言分析(修辞美、音乐美、绘画美)——诗化的语言。

2、第一部分写山、树与小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山和树是自然景观,小屋是人文景观,它们彼此相互依存,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二)第二部分1、语言分析(修辞美、音乐美、绘画美)——诗化的语言。

2、文章写“无形的围墙”和破晓、入暮时光线的变化,有什么深意答:大自然的美是无与伦比的,人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是自由而幸福的。

3、引导学生找出表现作者在小屋生活情状的语句,反复品读。

文章第九段用比照方式写自己的小花园和“开放性的院子”、有形的围墙和无形的围墙,着重表现“无形的围墙”,目的说明小屋的环境“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在这个天地里是多么自由舒畅。

接着描写的破晓和人暮,静观的过程给了他美的想象和享受,作者还写到外出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归来小屋是幸福的终点,”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小屋的无比喜爱之情。

(三)观察角度、写景顺序1、作者以小屋为焦点,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那么作者调用了哪些观察角度答:空间角度:近看:树点缀了小屋,给小屋设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含蓄而有风度”;远观:小屋在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轻灵而自由”。

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

”时间角度:把小屋放在变化着的光线下写。

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

早晨:光线强了(小屋如)花蕊慢慢绽开傍晚:光线减弱了花瓣慢慢收拢深夜:(山上)灯光疏落小屋在如烟似雾的灯光中(山下)万家灯火月色朦胧、星光点点之下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构成一个立体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笔法灵活,变化多端。

写出了小屋的神韵。

只有心灵自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2、写景顺序:定景换点,定点换景。

(四)虚实结合、缘情造境、情景交融1、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小屋吗(学生畅谈)答:没有。

第一部分写景,是实写。

第二部分写景抒情,是缘情造境,是虚写。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答:写景线索(实写)、抒情线索(一切景语皆情语、虚写)。

五、托物言志(文章主旨)1、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答:小屋及周围环境是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而幸福;而尘世则充满了喧嚣、名利,让人感到压抑、疲惫。

2、作者把小屋写在山上有何意图答:小屋脱离尘世,环境宁静自由独立,表现了作者对宁静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追求。

3、文中的“小屋”是不是指的是“空中楼阁”,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答:是。

一是“我的小屋立在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凌空而起,仿佛在空中,这是实写;二是“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这是虚写,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4、“空中楼阁”在本文中含义它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居住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的远离喧嚣、安宁的独立的生活环境,它寄托了作者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和独立人格的追求。

5、文章主旨(最后两个自然段点明文章主旨)————见书上。

3点。

六、本文小结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尤其是比喻、拟人、还有对比的手法,并且通过诗化的语言,对小屋不同角度不同时刻来进行描绘,把自然景物之美与作者对小屋的独特感受融为一体,托物言志,表达了热爱自然的情怀,寄托了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七、阅读拓展:中国文人的山水田园情结。

《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归园田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刘勰《文心雕龙》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焉动,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玉珠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一组古典诗歌中反映出的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理想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和《我的空中楼阁》反映出的作者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共同之处古人:远离世俗官场的美好自然中。

所以说,对自然美的喜爱,对精神自由、心灵安宁的向往是古今文人共同的追求,山水田园是他们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家园。

八、布置作业1、写一篇读后感。

2、完成练习册。

3、反复朗读课文,背诵3段你认为最有文采的文字。

4、预习《前赤壁赋》。

重难点:品味语言(一)语言的修辞美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比喻:续喻)此文章的开篇之笔。

作者先把山比做眉黛,古人也说过“眉如青山,眼若秋水”,但作者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由此生发开去,带出另一个新鲜的比喻“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眉黛”之喻给“痣”之喻铺垫,“痣”之喻又强化“眉黛”之喻,这种独特新颖的比喻,不仅点染出了“小屋立于山脊”的玲珑清新,自然柔和,而且还令人由之而联想到妙龄女子那妩媚动人的姣好面容,从而对所绘之景产生一种具体、亲切之感。

写出了作者对小屋的喜爱,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试想,如果开篇之笔写作“一座青翠的小山上坐落着一幢小屋”则效果如何呢只点明了小屋的位置。

而对小屋玲珑小巧、风韵独存的特点不能突显。

2、“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漂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排比、博喻、暗喻)把“山”喻为“一望无际的水面”,喻为“辽阔无边的天空”,都仅仅增强了所绘之物的形象性,还未能引起动感,“撩”起人的流动的浮想。

而将“小屋”喻为“飘过”的“一片风帆”,“掠过”的“一只飞雁”,则不仅从“点”“面”上表现出了其形态特征,而尤为精妙的是,它还使这本为静止的景物显得楚楚动人,令读者由此延伸出无穷的遐思来。

这种比喻称之为博喻。

其特点就是对本体极力铺排渲染,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表现本体的特点。

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3、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比喻:明喻)并不着眼于比喻物和被比喻物的相似,而是着眼于两个被比喻物之间的关系;倘孤立地看,可能较难看出两个比喻本体和喻体间有什么相似之处,但如果从花与树、面庞与姿态的关系着眼,我们就会觉得这两个比喻的帖切合理了。

4、“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明喻)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喻为“蝶”,确属前人未言之语,两个新颖独特比喻的运用,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

作者在作比设喻时,相当注重选用动态的形象作为喻体以描绘本体,使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从而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5、“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

”(拟人)“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拟人)“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拟人)“含蓄”和“风度”本来是写人的,这里用来写小屋,把小屋写得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气质,从中寄托了对小屋的赞美与热爱,也暗含着作者人格中的尊严。

将景物人格化,赋予景物以人的动作、神态和精神,从而展示作者的志向和情趣。

6、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暗喻)用优美潇洒的笔调和新奇的比喻,描摹了破晓或入暮时她对光线变化的细微观察和独特感受。

早晨来到,山中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安谧”,随着晨曦的扩散,视野的扩大,“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作家捕捉到这个异常新鲜的感觉,将本体“山”与喻体“花蕊”这两样原本不相干的事物新奇地其“联”在了一起,“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便将光线微茫时的那种情韵,表现得非常充分。

夜晚降临,他又喻之为“花瓣微微收拢”。

花蕊这个比喻传神地描绘了群山这静态之物因光线的变化而带给人的动态感,将“小屋”和“山”都给写活了,令人产生浪漫的遐想。

7、“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了一些花,那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

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这是由自家有形的院墙联想到天空这个无形的大围墙,二者都围住了一些东西;由自家院中各种各样的花联想到天上的云霞,二者在色彩、形状上都有近似之处。

只有心境自由、胸怀开阔的人,才能有如此可爱而美好的联想,具有强烈的抒怀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