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刑法正当防卫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合集下载

正当防卫制度适用的现状与建议

正当防卫制度适用的现状与建议

正当防卫制度适用的现状与建议正当防卫制度(简称“防卫制度”)是指一个人在面临恐惧的危险时,有权和义务采取正当的防卫措施,以保护自己及其财产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关于防卫制度的适用,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1条,主要规定了:当一个人正当防卫自己或者他人免受正当防卫有必要或者比较正当的危害时,可以采取正当的防卫措施;如果自卫措施的程度和效果是正当防卫的必要程度和效果,受害者就无法被控以所谓的“过度报复”。

但是,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1条中明确规定了防卫制度的适用范围,但严格地说,确定一个行为是否符合正当防卫的标准仍然存在争议。

首先,在定义正当防卫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定义上的争议。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1条要求防卫行为应当是“正当必要”,但是判断“正当必要”的标准是多少仍然存在争议。

此外,也存在认定正当防卫是否存在的争议。

即使某一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定义,但是当事人本身也可能不能够确定自己是否处于正常防卫的情况,在一些情况下,受害者甚至可能“把朋友误认为仇敌”,在这种情况下,受害者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处于正当防卫的情况,此时正当防卫制度就不能够适用。

因此,我们有必要改进我国关于正当防卫制度的相关立法,使之更加完善和科学,以确定被视为正当防卫的行为的合理界限。

首先,要加强对正当防卫的定义,明确表明什么是正当防卫,什么是过度报复。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正当防卫必须考虑“危险”和“时间”、“地点”和“方式”四个方面,从而确定被视为正当防卫的行为的合理界限。

此外,也可以引入因果关系的原则,即当受害者采取了正当的防卫措施时,他的行为可以被视为合理的。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司法实践。

一方面,应在审判时,更加依据客观的事实来进行正当防卫的评估,而不是仅仅依靠当事人的感受。

另一方面,可以把细节和规范纳入司法实践,通过引入情境模拟技术,对受害者是否处于正当防卫的情况做出判断。

浅析正当防卫制度的缺陷反其完善

浅析正当防卫制度的缺陷反其完善

罪的外 在形式 。 是, 但 正当防卫行 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在性质上有着 内
在本 质 的 区 别

人, 例如投毒 系人等 , 事实上也不存在防 卫, 更谈不上无过当之防卫,
抢 劫和 强 奸 , 根据 修 订 后 的刑 法 第 2 O条 之规 定 , 无 过 当之 防 卫 的 对 是 象 。 么 , 否对 一 抢 劫和 强 奸 犯 罪 都 可 以实 行 无 过 当 之 防 卫 昵 ? 那 是 切
况 下 , 是 非 暴 力 的 。只 有 严 重 危 及 人 身 安全 的 以暴 力 手 段 实 施 的 行
事责任 , 但是应 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 当防 卫应 必 须 同 时具 备 五 个 条 件 二 正
1 正当防卫的起 因条件 :1必须有不法侵 害行为发生, . () 对合法行 为不能实施防卫。() 2 不法侵害行 为必须是真实存在的, 不是假想 而 的 。没有不法侵害, 行为人误以为有法 侵害发 生而实施所谓的防卫 , 称为假想防卫 。 假想防卫 , 则看行为人主 观上有无罪过而确定行 为人 是否承担刑事责任。0 2 正 当防卫的时间条件: . 不法侵 害行为正在进行 。即 已经开始 , 尚未结束 。这个条件解决的是不法侵害的真实性和适时性问题。如 果不符合这个 时间条件的防卫, 称为防卫不适 时。防卫不适时, 有两
器 , 重危 及 被 害 人 的 生 命 安 全 的情 形 。 于 那 些 采 取 隐 蔽 手 段 的 杀 严 对
17 们 国家 就 有 对 正 当 防 卫 就 有 所 规 定 , 97年 为 了避 免 对 9 9我 19
见义 勇为行 为进行处 罚, 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 极性 , 勇敢的与 犯罪分子作斗争 , 又对 正当防卫做了进一步的规定。 正当防卫行为在 客观上对不法侵 害人造成了一定的人身或者财产的损害, 因此具有犯

论新形势下正当防卫制度的缺陷及对策

论新形势下正当防卫制度的缺陷及对策

法治天地作者单位:王兴远,广西大学法学院。

论新形势下正当防卫制度的缺陷及对策王兴远 摘要:随着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对于正当防卫的认定日益趋于严格,对于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及认定也愈发成熟,正当防卫属于法律认可的正当化事由,具有阻却刑事处罚的事由。

当前对于正当防卫的认定各国刑法界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本文对于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进行了分析,着重明确对于正当防卫的认定及其区分意义。

根据我国刑法总则的规定立足于正当防卫的多个要件,深入阐明透析正当防卫的理论问题,重点解决正当防卫体系中的几个争议较大的问题。

关键词:法益冲突;必要限度;行为人;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指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行为的人,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一定限度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其目的是鼓励公民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做斗争,从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及公民的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当然,如果正当防卫过度,造成人员伤亡,则需付小部分刑事责任。

一、正当防卫的类型(一)一般正当防卫概述 一般正当防卫这一概念自诞生以来就成为法学界一大的重难点问题,对于正当防卫的类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一般基础和异常两种类型。

基础的正当防卫是指本人资金或者是人身安全遭受到他人的伤害,而你针对他人伤害而做出的反击,在反击中可能造成他人的人身伤害或资金的损失。

这就属于正当防卫的范畴,不属于犯法行为。

如果正当防卫力度过大或方式过激,出现特大伤亡,就会承担小部分法律责任。

正当防卫的本质在于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

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在各国刑法界中有着不同的界定,1871年德国刑法典53条规定,由于正当防卫而做出反抗行为,不用给予处罚,这正当防卫必须是自己的权益正在受到侵害。

1967年的英国刑事法规定,为了制止罪犯、逮捕或者协助逮捕罪犯时,可以使用合理的武力。

现行刑法典第32条规定:“1、正当防卫不违法。

2、为使自己或他人免受正在发生的不法侵害而实施的必要防卫行为,是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的问题和不足

正当防卫的问题和不足

正当防卫的问题和不足正当防卫是指在受到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身体、财产等合法权益而采取的合法行为。

它是一种合法的、有限度的自卫权利,既是个人的权利,也是国家赋予的权力。

在正当防卫中,个人可以使用必要的手段来应对不法侵害。

正当防卫的理念在许多国家的法律体系中被广泛接受和承认,它的存在是为了平衡社会秩序和个人自由的关系。

正当防卫的依据是人权和法治原则,它旨在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然而,即使正当防卫具有合法性和必要性,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下面我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和探讨。

深度上看,正当防卫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面临以下问题:1. 主观判断的难题:正当防卫的执行需要个人对情况的判断和评估,包括判断侵害程度、应对手段等。

然而,在实际行动中,人们的主观判断可能受到情绪、个人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判断偏颇或不准确。

2. 执行力度的难题:正当防卫要求采取必要的手段,但“必要”在实践中往往存在较大的模糊性。

个人在受到侵害时,会面临执行力度的选择和控制问题,如何确保力度的适度和合理性是一个关键的挑战。

3. 后续责任的问题:虽然正当防卫是合法的,但在实际执行后,行动者可能面临审查和法律责任的追究。

如果无法证明自身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可能会面临刑事指控或民事索赔,这给行动者带来了额外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广度上看,正当防卫在社会层面也存在一些问题:1. 法律边界的模糊性:虽然正当防卫在法律体系中被确认,但具体的法律条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所不同,法律边界常常存在模糊性。

这给执法者和行动者带来了困惑和争议,也为法律的公正执行带来了挑战。

2. 利益冲突的困境:正当防卫保护的是个人权益,但在实际执行中,不同个体的利益可能发生冲突。

如何权衡不同个体的权利,确保正当防卫的平衡性和公正性,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3. 防卫过度的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正当防卫可能被滥用,导致防卫力度过大,超出了必要的范畴。

正当防卫完善探析

正当防卫完善探析

正当防卫完善探析正当防卫是指在受到非法侵害时为使自己免受危害而采取的行为。

在我国刑法中,对于正当防卫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对正当防卫的完善探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条件正当防卫是指在遭受非法侵害时,为了制止非法侵害行为或者消除威胁,采取合理的必要行为,以维护自身、他人的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正当防卫的条件包括三个方面:侵害的对象、防卫的手段和情况的限制。

侵害的对象主要是指必须是具有一定的危害性,直接危害自身、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的非法侵害行为或者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行为。

防卫的手段指的是防卫行为应当是合理、必要的,不得超出必要限度,可以采取的防卫手段应当是适当的,不得使用超出必要的武力。

情况的限制主要是指在正当防卫行为中,对于能够及时报警、逃跑等避免非法侵害的情况,不得采取正当防卫行为。

二、正当防卫的完善问题及探索1. 对正当防卫条件的认识和适用存在差异在实践中,对于正当防卫条件的认识和适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侵害的对象的认定、防卫的手段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等方面。

有些情况下,由于对于侵害的对象的认定不清,或者对于防卫的手段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认识不一致,导致对于正当防卫的判断产生争议。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法律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正当防卫条件的认识,同时加强司法人员对正当防卫条件的理解和适用,促进对于正当防卫条件的统一理解和适用。

2. 对正当防卫的保护存在不足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情况下,对于正当防卫的保护存在不足的问题。

对于正当防卫的行为者,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面临司法责任的追究,增加了维权的成本和风险。

在一些具体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对正当防卫行为的过度追究和不合理处罚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在立法上进一步明确正当防卫的范围和条件,明确对于正当防卫行为的免责和法律保护,加强司法解释和裁判规范,确保对正当防卫的合法行为者给予充分的法律保护和尊重。

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现状与制度完善

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现状与制度完善

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现状与制度完善孙凤荣【摘要】正当防卫制度旨在保障公民依法行使防卫权,作为刑事违法阻却事由,理当对人权保障产生重要作用,然而,无论是1979年《刑法》还是1997年《刑法》实施期间,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率一直很低,近些年的表现是,涉及正当防卫的案件,认定并免除刑罚处罚的寥寥无几.刑法条文有关正当防卫制度的认定标准模糊,导致这一制度的适用欠缺确定性和规范性,在司法程序中,认定的现实压力和部分司法传统增加了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难度,正当防卫制度在刑法体系中地位不断下降,经常被讥讽为“僵尸条款”,这违背正当防卫制度的立法初衷.基于此,要从稳定人们的规范性期待和完善司法适用两方面进行全面的反思,实现正当防卫制度对于人权保障的应有之意.【期刊名称】《天津法学》【年(卷),期】2019(035)002【总页数】5页(P87-91)【关键词】正当防卫;人权保障;立法规范性;界定标准【作者】孙凤荣【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法学院,天津3003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14.1近几年,正当防卫案件不断进入公众视野,比较典型的案例,如:邓玉娇案、于欢案、昆山夺刀反杀案、赵宇正当防卫案、河北反杀案等。

其中,第三起案件由警方认定为正当防卫,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第五起案件是由检察院认定为正当防卫,作出不起诉决定,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可以看出,正当防卫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在责任担当方面确实有一些进步。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从我国长期的司法实践来看,认定为正当防卫并排除刑罚适用的案件少之又少。

一项好的法律制度,不应仅停留于法律文本之上,更要落实到实际生活之中。

正当防卫制度的研究始终是刑法学界和刑事实践部门难以回避的课题。

全面落实正当防卫法律制度,需要法律条文精细、严密,然而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法律条文笼统、模糊,导致司法实践中产生诸多不便。

法律对公民行为具有引导和规制作用,通过了解法律,公民可以产生对自身行为的合理预期,法律不应该让公民感到困惑,更不能强人所难,当公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让每一个公民都敢说不,并且清楚该如何说不,这一难题亟需刑法学界努力解决。

浅谈正当防卫制度及其完善

浅谈正当防卫制度及其完善

浅谈正当防卫制度及其完善正当防卫制度是指在面临非法侵害时,公民或者单位可以采取合法手段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和财产权益。

这是一项维护公民权益、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对于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下面就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展开讨论。

首先,正当防卫制度在适用范围上需要更为明确和精细化。

虽然我国刑法中明确规定了正当防卫的一般原则和边界,但由于社会环境和技术进步的变化,一些涉及到正当防卫的具体情形已经不再适用,导致在实践中容易引发争议。

因此,建议在刑法中进一步明确正当防卫范围的具体情形和条件,以便公民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是否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

其次,正当防卫制度在程序规定上还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刑事诉讼法对正当防卫的规定较为简单,容易导致在涉及正当防卫案件的立案和审判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和随意性。

为了保障正当防卫权利的充分发挥,有必要在诉讼程序中明确规定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和程序要求,并明确区分正当防卫和过度正当防卫的界限,以避免对合法行为的惩罚。

再次,正当防卫制度在司法实践中需要更加公正和透明。

目前,一些涉及正当防卫的案件在调查取证、定性认定和处罚决定上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为了确保正当防卫案件的公正处理,需要加强对办案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对正当防卫事实和法律规定的认识和理解,减少误判和不当刑罚的发生。

最后,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还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公民对正当防卫的认识不足,往往出现不恰当的反应和行为,使本来正当的防卫行为被误解和指责。

因此,应加强对正当防卫制度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对正当防卫权利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其合法权益的保护意识,以便在面临侵权时能够合法、理性地维护自身权益。

综上所述,正当防卫制度在我国的完善需要从适用范围、程序规定、司法实践和宣传教育等方面入手,以便更好地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我国对“正当防卫”使用的不足与解决进路

我国对“正当防卫”使用的不足与解决进路

我国对“正当防卫”使用的不足与解决进路摘要:基于近年数据统计, 我国刑事案件关于正当防卫的案件不在少数, 可最终以正当防卫无罪化处理的凤毛麟角。

为研究正当防卫条款是否能切实有效的保护公民的自身利益, 成为公民保护自己的有效工具, 因此将立足于事实案件,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 探讨与分析正当防卫的限度, 探究正当防卫在我国如何适用。

关键词:正当防卫; 防卫限度; 防卫过当; 互殴与防卫;2018年8月27日在江苏昆山发生的"宝马男被反杀案";使正当防卫再次成了热点话题。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19年2月, "福州男子见义勇为案";再次成为热搜新闻。

可见社会公众对于"正当防卫";案件的关心, 因为"正当防卫";有可能在我们身边切实发生, 由于"正当防卫";界限模糊, 在"防卫";与"不防卫";之间,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难以判断, 同时也使刑法的安定性荡然无存人们并不知道自己实施了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后将面临什么样的后果。

1 问题的提出根据《刑法》第20条, 正当防卫, 指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行为的人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一定程度损害的, 属于正当防卫。

纵观历年来正当防卫的案件, 最终结果是无罪判决的极少, 大部分被告人或者辩护人提出正当防卫辩解理由的, 大多数仍然会被判有罪。

笔者在聚法案例搜索框中键入"正当防卫";关键词, 搜寻北京市2017年与"正当防卫";相关的案例。

以2017年北京市所提到的关于正当防卫的案件为例, 18起案件无一例外都未被认定正当防卫。

究其未认定为正当防卫的原因:其中7起被认定为无防卫意图, 其中4起被认定为互殴。

另外, 有3起被认为不是不法侵害, 2起认为超过了必要限度, 1起被认定不法侵害已经结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