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共18页

合集下载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帝改⾰专题三:北魏孝⽂帝改⾰⼀、励精图治的孝⽂帝改⾰⼀、改⾰的背景(智者的选择)1、北魏的崛起和统⼀黄河流域(基础)⑴建⽴:386年鲜卑拓拔部建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成为黄河流域实⼒最强的政权。

⑵统⼀:①经过:439年统⼀北⽅,结束100多年16国分裂割据局⾯。

②意义:A.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分裂割据局⾯。

B.创造了北⽅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产的发展。

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2、北魏社会⽭盾的激化⑴阶级⽭盾和民族⽭盾激化:①原因:A.政治⿊暗,租调徭役繁重;没有俸禄的官吏靠贪污搜刮维持奢侈⽣活;B.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对他们任意杀戮;②表现:北魏建⽴后以汉族为主民众暴动达七⼋⼗次。

⑵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①原因:不同民族间的⽂化、习俗、⽣活⽅式的悬殊。

②表现:拓拔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汉族地主官僚与鲜卑贵族⽭盾时常发⽣。

⑶社会⽭盾的激化影响北魏政权的稳定,需要统治者作出抉择。

3、冯太后和孝⽂帝深受汉族先进⽂化的影响。

冯太后改⾰:实⾏均⽥制。

为孝⽂帝改⾰创造条件。

⼆、孝⽂帝改⾰措施(思考:古代有哪些⼟地所有制?)⑴背景:①北魏将各族⼈民迁到京师附近定居,实⾏计⼝授⽥,“劝科农桑”,这是均⽥制雏形。

②由于战争和⼈⼝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量⽆主⼟地。

(前提)⑵时间:485年⑶⽬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缓和社会⽭盾。

⑷性质:均⽥制是封建国家⼟地所有制。

⑸内容:①农民:领露⽥(即⽆主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即已耕种⼟地:可继承和买卖)义务:农民要承担⼀定徭役杂税。

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公⽥,地主原有⼟地不变。

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

⑹作⽤:①抑制了⼟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产积极性,吸引更多流民定居②使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财政收⼊和劳役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思考:北魏官员收⼊在改⾰前后分别是如何获取的? )⑴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段;贪污成风,影响政府经济收⼊,也激化阶级⽭盾。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858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858人教PPT课件

一 改革新制显成效
小结: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官制改革; 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经济改革; 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制度; 实行新的租调制——赋税制度
二 迁都洛阳明决心
[学思之窗]P37 材料: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拔澄讨论迁 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 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 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 为甚难。崤函帝宅,和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 原。”拓拔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 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三 移风易俗同发展
三 移风易俗同发展
鲜卑族姓氏 汉族姓氏
拓跋氏
元氏丘穆陵氏 穆氏步六孤氏 陆氏贺赖氏
贺氏
拔拔氏
长孙氏
独孤氏
刘氏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 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 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 氏门第最高外,以穆、 陆、贺、刘、楼、于、 嵇、尉八姓为首,其门 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 卢、李、郑)相对应; 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三 移风易俗同发展
主要措施: 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 第高低选拔人才; 通婚姻: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改籍贯: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甲:试想一下,假如要现在的中国人全部改说英语, 改英文姓名,禁止说汉语,禁止穿有传统特色的衣 服,遵从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多么不可思议, 多么伟大! 乙:伟大个头, 他在改革中不注意保护自身民族特 征 ,最终使强悍一时的鲜卑民族迷失方向,完全湮 灭于历史中 ,功焉,过焉?
二 迁都洛阳明决心
二 迁都洛阳明决心

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人民版选修一)

改革的局限性
鲜卑族丧失独特性
改革过度汉化,导致鲜卑族逐渐丧失自身的民族 特色和文化传统,不利于民族多样性的保护。
阶层矛盾加剧
改革过程中,土地兼并现象加剧,导致社会阶层 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稳定。
妇女地位下降
随着儒家思想的进一步渗透,妇女地位逐渐下降, 对性别平等造成负面影响。
改革的历史地位
1 2
提升文化水平
推崇儒学,建立太学,提高人民的 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使得社会风 气得到改善。
对后世的影响
成为后世改革的借鉴
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的措施,为后世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和参考。
推动历史进程
孝文帝改革的成功,为后来的隋唐大 一统打下了基础,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
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
均田制实施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国家财政收入也 相应增加。
均田制的实施还促进了土地的集中和兼并,加速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发展。
租调制
租调制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 要税收制度,旨在调整税收结 构和税率,增加国家的财政收 入。
租调制实施后,税收结构和税 率得到优化,税收负担相对减 轻,农民的负担也相应减轻。
改革的进步性
促进民族融合
孝文帝改革推动了鲜卑族和其他民族的融合,加强了民族间的交 流与理解,有助于形成更为团结的民族关系。
推动经济发展
改革中的均田制等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社会整体经 济水平,为后来的唐宋盛世打下了基础。
提升文化水平
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提倡儒学,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 平,促进了文化繁荣。
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 件
contents
目录
• 孝文帝改革背景 • 孝文帝改革内容 • 孝文帝改革影响 • 孝文帝改革评价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课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课件

二.巧设计迁都洛阳
1.原因
2.目的
2.过程
3.影响
1.原因
1)政治:加强对中原统治,寻求汉族地主阶级合作; 旧都百余年,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阻 挠改革 2)经济:旧都经济落后,又没水路漕运,粮食供应 困难;风沙常起 3)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不利于 经营南方
4)地理:旧都偏居塞上,不利于对中原统治和经 营南方
均田制的推行中各项政策中的重点和中心内容,均田制的 实质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 其他新制推行的出发点
资料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 一、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 人受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 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 还官;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 至于不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亩,妇人五 亩。二、露田、桑田均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 者得买所不足。”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 们可得壮牛一头,田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 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 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 不许出卖。 后代谓此“公田”为“职分田”或“职公田”。
5)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
2.目的
(1)直接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2)根本目的: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3.过程
为了保证迁都顺利进行,孝文帝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 安排,以南伐刘宋为名行迁都之实。至洛阳,令诸军 继续南进,群臣不欲南下,极力恳求。495年,北魏 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均田制不是平分土地,对于地主来说,是承认他的土地占 有权(原有土地不变),又限制其兼并土地;对于农民来说, 是既承认其已有的小块土地未变,又鼓励他们开荒;对于 那些荫户和流浪者来说,均田制的实行,则提供了自立门 户的条件

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ppt

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ppt

经济发展
改革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 发展,为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文化教育
孝文帝重视文化教育,推广儒家思 想,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
改革的失败教训
民族矛盾
政治腐败
在推行汉化政策的过程中,孝文帝忽视了民 族差异,导致胡汉民族的矛盾激化。
随着政治体制的完善,官僚体制的腐败问题 也随之凸显,影响了政治的稳定。
发展文化事业
促进经济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继续促进经济发展,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 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同时增 加了商人的税收,以促进商业发 展。
货币制度改革
统一了货币制度,使市场更加稳定 和有序。
文化改革
语言文字改革
推广汉语和汉字,使文化更加统一和传承。
教育制度改革
建立了官学制度,为贵族子弟提供教育机会,同时推广儒家思想,加强了文 化教育。
社会改革
婚姻制度改革
提倡婚姻自由,废除了传统的婚姻制度,使社会更加平等和进步。
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 的改革措施ppt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 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与意义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 结论与展望
01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北魏王朝的建立
鲜卑族的起源与崛 起
初步巩固政权,为 改革创造条件
社会福利制度改革
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为贫困人民提供救济和福利,改善了社会福利状况。
0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与意义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4、加速了封建化进程,推动了其社会进步。 如何理解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经济:农耕化;
政治:接受汉族政治制度;
社会习俗:汉化
5、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问题探究:
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 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族原 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 民族衰亡的路线。”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课堂小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 经济 必然性
主要内容
可能性
政治
社会习俗
影响
1 (2003上海卷)(北魏孝文帝)“初谋南 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 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 不愿,内惧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 阳”。上述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 )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2、政治:
(1)整顿吏治 1)吏治的问题
①大肆搜刮,激化矛盾
②官商勾结,侵夺租调,减少财政收入
2)整顿的方式
①任免政绩制 ②严惩贪官污吏 ③实行俸禄制
3)影响
①缓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②巩固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政权
(2)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制度) 1)目的:配合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强化对 地方的控制。 2)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征收地租,征发徭役兵 役,推行均田制。
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
均田制的实行及内容

桑田 露田
男:40亩 女:20亩 男:20亩 农民所有
国家所有
农民向政府交租税,承担徭役和 兵役,主要土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968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968人教PPT课件

吏治好转(政治保障)
均田制
国家将无主土地分配给 农民,向政府交租赋, 承担徭、兵役(实质: 封建国家土地国有制)
巩固政权,促进民族融合和 封建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三长制
(地方基 层组织)
设邻、里、党三长,检 查户口,征收租赋,征 发徭役、兵役,推行均 田制
健全地方基层组织,加强中 央集权,保证国家对人民有 效控制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一、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农业成为经济的主要部分, 促进了经济的复苏;
二、政治上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 采用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团 结了汉族地主,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
三、文化和习俗上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促进了 鲜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加强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有力地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南北之间民族隔阂的 消除,为北方经济的繁荣,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 了基础。
(2) 过程:“南伐”借口(改革过程中的策略性,减小改革的阻力)
(3)意义:
迁都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成果,也有利于推动深层次 改革,迁都是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
2、后期改革重点:移风易俗
(1) 后期改革特点:孝文帝主持,
以学习汉文化为主
(2) 目的:促使鲜卑族进一步向汉族学习, 完整接受汉族典章制度、生活方式,巩固 已有改革成果。
北魏 统一 黄河 流域
社会安定
民族融合 基础 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
经济恢复
汉化(改革的可能性)
社会矛盾尖锐(改革的必要性)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前期改革——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 创建新制度为改革重点
2、目的:改革旧制度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完整版课件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完整版课件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特 点: 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度 措 施:
俸禄制 均田制
三长制
租调制
改革前
俸禄制 官吏……
改革后
官吏……
吏治好转,矛盾缓和,政局安定,为各项改革 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均田制
改革前提: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改革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 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为后宫,并分 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同 时还将北魏公主下嫁汉族地主,鲜卑、汉 族互为姻亲。
同时规定迁至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 阳为原籍。
小结:改革后期——孝文帝的移风易俗
1.特点: 由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2.措施:⑴易服装
⑵讲汉话 ⑶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⑷通婚姻 ⑸改籍贯
面对众多守旧反迁都的势力,请你设计 一下孝文帝会用什么更高明的手段达到其 迁都的目的?
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年由平城迁都到洛阳。
迁都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三、改革后期——孝文帝的移风易俗
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请你以北 魏人的身份谈一谈风俗习惯发生 了哪些巨大的变化?
一、改革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
⑵推行均田制 ⑶设立三长制
配合
⑷推行租调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北魏平城遗址
平城
洛阳
各抒己见: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1.孝文帝自身的原因。
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教养之下,深受汉族文化影响,认为鲜卑族必须学习汉族 文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