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语言差异对翻译教学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浅谈中英差别对翻译的影响

浅谈中英差别对翻译的影响
w ih a c r a n d g e f c n i e c u n y i h h l t e t i e r e o o fd n e b t o l f t e c id c n e a s m e o a b su d t ha e a he s m e a tt d o a d v h d t a tiu e t w r s t t s a t o h r he e t s he t e w ih w h m he s o p r d, t o i c m a e a o y f nd n f l h wa no p nih d y a k f e e a t e s t u s e b l c o r l v n i f r a i n w hih h y p se s d. n o m to c t e o s se
这个窗 口,发现 和造就 一大批 人才 ,通 过他们 ,带动全 体 员
作者单位 :北京市永外城文化 用品市 场有限公 司
浅谈中英差别对翻译的考试 中都 有翻译题 型 ,而翻译题 型又是很 多同学比较 头疼的 ,很 多人认 为语 言学 习难在 翻译 。 由
习 安 全生产 法》等管理 规定规 定 。为 保障企业安 全奠 定 了 就 是从 宣 传 经 费 、教 育经 费 中抽 出部 分 资金 ,对学 习考 核 基础 。公司学 习型企 业建 设工作 经验 ,在集 团系统 教育 工作 合格 人 员者 予以奖励 报销学 费的做法 。 另外 ,我们还 通过 合
总结 会上进行 了交流 ;
理化 建议活 动来完善企 业的 各项管理 工作 ,建立管理 人 员联
二是树立和强化学 习的价值观 ,在企业 内部 ,形成学 习意 系制 度 ,通过 联系手册 ,掌握 管理 层的学 习工作情 况 ,并 与 识普 遍化 ,学 习行为终身化 ,学 习方式科学 化的现 代学 习模 年终考 核挂钩 ,以利于 广大 中层管理 人 员更好 地发挥 自己的

论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及对翻译学习的影响

论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及对翻译学习的影响
关 键 词 : 汇 ; 言差 异 ; 译 学 习 词 语 翻
1概 述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 “ 言不能脱离 语 文化而存在 , 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 流传下来的 , 决定我们生活风貌 和信仰 的总体 。作 为语言基 ” 本要 素的词 汇蕴含着丰 富的民族文化信 息 , 是 民族文化的反映。 文化的核心在于语言 , 语言的 核心 在 于 词 汇 。 语 和英 语 虽 然 分 属不 同语 系 , 汉 特点迥异 , 但是都拥有大量 的、 丰富的词汇。对 比英汉语言 ,人 们不难 发现有很多 的词汇是对 立词语 ,并且 这两种语 言的语 法功能和句法结 构也 有 很 多 的 类 似 或 接 近 的地 方 。这 些 成 为 了 英汉 翻译的语言基础 。 但是 , 语 和汉 语两 种语言 的起源 、 英 形成 和发展都受到了 自然环境 、地 理位置 、社会历 史、 文化传统等的影响。 这种影 响使两种语言之 间存 在 着 巨 大 的 差 异 。这 就 成 为 翻译 活 动 中 的 最大障碍 。 因此 , 认真学习和研究英汉语言 的差 异, 特别是两种语言在词 汇上的差 异, 对找出翻 译的对策和提高翻译的水平是 非常有必要的。 2英汉语言在词汇上 的差 异 21英汉语言在词形和词 性上 的差异 . 语 言 中单个 词的语 法归类 称为该词 的词 性。英语词汇可以通过 自身形态的变化引起 自 身词性 的变化 ,这就使得英语 的构词法有着灵 活性和多样性的优势。 例如 : 英语的名词通过添 加词缀可 以变成动词或形容词;动词通过添加 词缀也可 以变成名词或是形容词等。英语构词 法中词汇的变化大部分都是通过词 汇本身形态 的变化而产生 的。英语的这一特性使英语具有 强大的派生能力 ,许多的词都 是由其它词通过 词形的变化派生而来的。其中在英语词汇 中变 化最多的是英语的动词、 名词和形 容词 。比如 : 通 过 对 动词 形 态 的 改 变 , 词 就会 产生 人 称 、 动 时 态、 语态 、 情态 以及 非谓语 ( 不定式 、 分词 ) 的词 性变化 ; 也会产生词类的变化。 英语通过词汇的 形态变化表示句子丰富多彩的语言关 系和逻辑 关系 。和英语 比较起来 , 汉字相对固定 , 不能 随 意改变 自身的形态 ,更不像英语可以由形态 的 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 。汉语词汇的表意能 力和 互相组合能力要 比英语强 ,所以汉语 主要靠 词 汇、词序以及各个部分之间暗含的逻辑关 系来 表达句子的语言意义 。 22英汉语言在词类和词类使用 上的差异 . 英汉词类的数量大致相等 , 类别也基本 上 是对应 的。但是 , 英语中的冠词(rce和汉语 Atl i ) 的量词为各 自所独有 ,没有像其它词类的直接 对应 。 英语 中没有单列的量词 , 一些起量词作用 的词 划 归名 词 类 。 语 中 没有 冠 词 , 语 中的 数 汉 汉 词和量词或是代词 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英语冠 词的作用。 在词类使用上 , 英汉两种语 言也有很大的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作为语言学习者,我们都知道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每种语言都反映了其所在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翻译过程中,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探讨这一问题。

一、语言层面英汉两种语言的基础词汇和语法结构有很大差异。

例如英语的动词时态非常丰富,而中文则使用助词表示时态。

这就导致了在翻译过程中,英文句子可能需要在语法和逻辑层面做出调整才能更准确地表达中文原意。

同时,两种语言的词汇中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文中通常使用成语、典故等表达方式,而英语的表达方式更倾向于实用性。

在翻译过程中, translators 需要注意不能只字翻译,而要根据目标语言读者习惯进行适当调整和转换。

二、文化层面除了语言差异之外,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也会对翻译造成影响。

首先,英汉两种文化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

中文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而英语文化更强调个体主义。

因此在翻译中,如果将一个英语句子中的个体主义理解为中文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就会使原意产生严重误解。

其次,不同文化中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象征意义。

例如中文中的“狗尾巴草”就有“愚弄人”的意思,而在英语中“dog's tail grass”则只是一种植物的名字。

在翻译过程中, translators 需要对这些差异进行挖掘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传达原意。

三、社会层面不同的社会背景、习惯和风俗也会对翻译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例如,在英语中“United Nations”通称为“UN”,而在中文中则通常直接称为“联合国”。

这是因为中文中通常不使用缩写,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也不能直接将英语缩写翻译成中文。

此外,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英国,男女年龄相差较大的情侣被称为“couple”,而在中国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老少配”。

在翻译过程中,translators 需要对这些区别进行注意和把握。

结论总的来说,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避免。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 217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乔蔚薇【摘要】文化的多样性使各民族语言差异十分复杂。

在国际交往日趋频繁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现实需要。

我们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语言基本功,也要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

从价值标准、宗教信仰、历史与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地域文化几个方面的探讨可见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 文化差异 语言一、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1.什么是翻译。

自从人们的翻译活动开始以来,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人给翻译下过定义。

关于翻译,我们不能简单地定义为“一种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随着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翻译家们对翻译不断产生新的认识,不同的翻译家以及不同时期的翻译家对翻译概念的解释也有所不同,这些解释各有千秋,有的比较全面,有的则比较片面。

如何给翻译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这的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它受到人们对翻译实践过程的认识的约束。

目前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的定义有许多种。

但比较公认的解释是: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载体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

意义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而每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特文化的部分和载体。

2.什么是文化。

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同样的工具、用具。

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3.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翻译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各民族文化的共性使语言也具有了某些共性的成分,这使翻译活动成为可能“但由于各民族文化又存在着差别,在语言方面表现为词语理解与运用,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的差异,这些就是各民族在语言文化上的个性,它给不同民族间的交流设置了障碍,正如汉语和英语,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的不同,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文化之间就存在很大差异,而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

论英汉语言差异对英语笔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

论英汉语言差异对英语笔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

论英汉语言差异对英语笔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交流的扩大,英语笔译的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英汉语言差异对英语笔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从语音、语法、词汇和文化角度探讨英汉语言差异对英语笔译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一、语音差异英汉语音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对英语笔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例如,“r”音在汉语中并不存在,当汉语口音较重的译者翻译英语时,容易将“r”音省略或发错。

此外,英语中的元音多而且变化多端,而汉语只有五个元音,且不具备元音变化的复杂性,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中根据语言差异进行音译或意译。

翻译策略:1.注意区分英汉语音差异,保证语音表达准确。

2.根据语言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音译或意译。

英语和汉语的语法存在很大的不同,译者需要根据句子结构、语序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翻译。

英语语法灵活多变,汉语语法较为固定,表达方式单一。

因此,有些英语句子在汉语中翻译时需要进行结构调整,以使其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则。

1.注意区分英汉语法差异,掌握英语和汉语的语言风格和语法特点。

2.根据语言差异进行必要的结构调整和语言转换。

三、词汇差异英汉语言的词汇差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词汇量的差异,英语单词极其丰富且具有多义性,而汉语单词种类相对较少;二是词汇使用的差异,英语具有更为广泛的使用场合和搭配方式,而汉语则有着更为严格的表达方式。

1.了解英汉语言的词汇差异并保证准确理解文章意思。

2.在翻译中根据上下文和文章意图找到与之相应的翻译词。

四、文化差异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习惯用语、语言表达形式等方面。

由于英语是国际性语言,因此它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进行英语笔译时,译者需要了解英语使用国的文化背景和语境,避免在翻译中产生不同的文化水平和表达方式。

1.了解英语使用国的文化背景和语境,避免产生文化误解。

2.在翻译中选择与文化背景和语境相符的表达方式。

总之,作为翻译者,我们需要尽可能地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以便在英语笔译中找到最合适的翻译策略。

跨文化交际-浅谈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跨文化交际-浅谈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跨文化交际—浅谈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映像。

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只有对文化有了的充分了解之后,了解到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实现对原文的原貌再现。

英汉文化差异主要在于受价值观念、文化心理与象征、审美取向、宗教意识等特征的影响,因此译者必须十分熟悉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提高双语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完整地传递文化信息。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翻译《圣经·旧约·创世纪》中有记:大洪水过后,诺亚的子孙在示拿地安下身在,其时人们言语相同,口音相通,然而安身并非意味着立命,为了给自己扬名,以免被驱散于地之四级,众人便决定建造一座城,城中竖起一座塔,塔顶高耸入云,名曰通天塔(the Babel,或译为“巴别塔”);忤逆之举一出,耶和华大为震怒,于是上帝变乱了人类的语言,并将其遣散于地之四方,以示惩戒。

至此,上帝借以命名万物的纯语言(pure language)不复存在,人类再也无法以同样的言语相互交流,而要实现彼此间的沟通,就只有借助于翻译来重建那传说中的通天塔了。

然而又谈何容易,翻译从来就不是以举手之劳所能成就的事情或事业,谓翻译之难,难于上青天,此言并非空穴来风,亦无些微渲染之嫌,如其不然,英国学界之执牛耳者瑞查兹(I.A.Richards)当年概不至于作如下感发:在宇宙演化过程中,翻译堪称最为复杂之事件,亦未可知。

语言是意义的载体,因此要完整的把一国语言翻译为另一国语言,译者则必须了解这两国的双语文化知识。

不同的语言转换必须服从特定的文化要求,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而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

因此,要更深刻,更贴切地传递原文的内在信息,译者必须探明英汉双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并将双语的文化内涵适当对接,真实地再现原文的面貌。

由此可见,译者的双语文化知识在其成功的翻译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中英语言比较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语言比较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语言比较对翻译的影响作者:王珊珊来源:《知音励志·教育版》2017年第03期摘要学习中英语言之间的差异,通过英汉语言某些主要特点与差异的比较,对提高我们在翻译实践中运用英汉语言的自觉性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今后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句子结构;语态;词义英汉语言对比是翻译理论的核心。

英汉互译的理论、方法与技巧都是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异同对比的基础上。

找出英汉不同之处及其表达方式之差异,问题迎刃而解。

下面就关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中英语言比较对翻译造成的影响。

1 英汉句子结构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两个语系——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发展过程都很漫长,同时也都积累了优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此同时,这两种语系在语音、词汇、句法、形态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在翻译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就是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从而掌握其异同点。

例如将英汉句子结构进行对比如下:1.1 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是英汉句子结构最主要区别主要靠语言本身语法手段就是“形合”。

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联系就是“意合”。

所以,英语结构紧凑严密;汉语结构简练明快。

例如:The isolation of the rural world, because of distance and the lack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is compounded by the paucity of the information media.这个英语句子比较典型的。

,虽然是个简单句,但是看起来似乎很长,仅有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

整个句有九个名词,五个介词将其连接,仅一个动词。

句子主语是:The isolation of the rural world,谓语是is compound。

翻译为汉语:因距离远,且缺乏交通工具,将农村社会与外界隔绝,而这种隔绝,又由于通信工具不足而变得更加严重。

上述译文,抽象名词译成形容词或者动词。

整句用了一个句号,四个逗号。

论英汉高低语境文化差异对汉译英的影响

论英汉高低语境文化差异对汉译英的影响

MING RI FENG SHANG203文 教 研 究文|张 幸论英汉高低语境文化差异对汉译英的影响摘要:语境,就是语言存在且被人们实际使用的语言环境。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将语境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语境高低的不同,使得两种语言在表意方面对文字和语境的依赖程度差异很大,而这些差异会对翻译产生诸多影响。

本文从英汉高低语境的差异出发分析文化的多样性,以及高低语境差异对于实际翻译工作的影响。

关键词:高语境;低语境;文化差异;汉译英一、英汉语境的基本概念霍尔[1]认为,人类交际都要受到语境的影响。

他把语境定义为“the information that surrounds an event, it is inextricably bound up with the meaning of the event”,分为高语境(high context)与低语境(low context)。

(Hall,1976)高语境文化又叫强交际语境文化,语言表达婉转含糊,担心冒犯对方。

低语境文化又叫弱交际语境文化,所有的信息都反映在语言表达当中,简单直接,毫不含糊。

如若想通过暗示、间接或者非语言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会别人认为是回避问题的表现。

二、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1、高低语境文化产生的主要原因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们生活较为稳定,节奏缓慢,社会变化幅度小,人们的生活经验和人际关系趋向单一化,正是由于社会所赋予人们的这种缓慢的性格,高语境文化下的人们的表达方式趋向于含蓄委婉。

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历史不悠久,人口组成关系复杂,人口流动大,再者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主义的国家,缺乏明确的集体主义,由此形成的低语境文化采取直接明确的快语方式。

2、高语境和低语境的特点在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学中》,将高低语境文化概括为:高语境文化:1)内隐;2)暗码信息;3)较多的非语言编码;4)反映很少外露;5)圈内外有别;6)人际关系紧密;7)高承诺;8)时间处理高度灵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英汉语言差异对翻译教学的影响摘要: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经验表明:翻译理论和实践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

对比分析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手段,不仅有利于英语教学和翻译实践,也有助于语言交际。

本文选取几对专题,通过逐题进行对比分析,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特性,在进行交际时,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达方式,以顺应这些差异,防止表达错误,从而促进翻译教学。

关键词:英汉差异;对比分析;翻译教学外语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其特点,要了解其特点,最有效的方法是与母语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其各自的特点,总结其差异的因素,这对于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几个具有普通意义的专题对比分析英汉语言的不同,旨在促进翻译教学和外语学习。

一、形合与意合(Hypotactic vs. Paratactic )所谓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hypotaxis)。

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parataxis)。

下面就英语的形合与汉语的意合的特点探讨一下英汉互译的具体翻译策略:1.英语的形合法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衔接(explicit cohesion),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和以形显义。

英语句中的连接手段和形式(cohesive ties)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用得十分频繁。

英译汉时,应引导学生先分析英语句子的结构形式,再确定汉语句子的功能。

比如,英语句子运用大量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如who, whom, whose, that, which, what, when等来连接主句和主语从句、宾语从句等,运用连接词,如and, or, but, however...及since,until, so...that, unless等来连接词、词组和分句。

汉语则少用甚至不用这类词。

例:1)It had been a fine, golden autumn, 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 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 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time fall.那是个天气晴朗、金黄可爱的秋天,美好的秋色为那些青年别。

待到战后和平时期,黄叶纷飞的秋天再度来临时,昔日的青年已经失去了青春,有的丧失了生命。

2)When I try to understand what it is that prevents so many Americans from being as happy as one might expect, it seems to me that there are two causes, of which one goes much deeper than the other.为什么如此众多的美国人不能如想象中那样幸福呢?我认为原因有二,而两者之间又有深浅之分。

此外,英语造句几乎离不开介词, 在进行英汉转化过程中则常常不用或省略介词:1)The many colors of a rainbow range from red on the outside to violet on the inside.彩虹有多种颜色,外圈红,内圈紫。

2)Change of information, if any, concerning the contents of this section will be found in the appendix at the end of this book. 本节内容如有更改,均见本书末附录。

2.汉语的意合法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implicit coherence),注重时间和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和以意役形。

汉译英时,应引导学生先分析汉语句子的功能、意义,再确定句子的结构,形式。

例:1)有饭大家吃。

(= 如果有饭的话,那就让大家吃吧)Let everybody share the food if there is any.2) 上梁不正下梁歪。

If the upper beam is not straight, the lower ones will go aslant. / When those above behave unworthily, those below will do the same.二、物称与人称(Impersonal vs. Personal)英语比较常用物称表达法,即不用人称主语来叙述,而是表达客观事物如何作用于人的感知,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

英语常用非人称主语,汉语常用人称主语。

例:1) What has happened to you?你出了什么事啦?2) 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

3) A strange peace came over her when she was alone.她独处时便感到一种特殊的安宁。

在汉英转换中,用“物称”代替“人称”常常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如:1)一看到那张老照片,我便想起了童年的情景。

The sight of the old picture always reminds me of my childhood.2)我怎么也记不起来那电影的名字。

The name of that movie escapes me.3)我兴奋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Excitement deprived me of all power of utterance.汉语则较注重主体思维,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常用人称。

英译汉时常常要转换非人称主语为人称主语或其他主语。

例:1)The mastery of a language requires painstaking effort.要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下苦功夫。

2)My hunger and the shadows together tell me that the sun has done much travel since I fell asleep.我感到很饿,又发现日影移动,这使我明白:自从我睡着以后,太阳已走了很长的路了。

3)Investigation led us to the foreign conclusion.经过调查,我们得出了上述的结论。

三、静态与动态(Static vs. Dynamic)英语常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状态等。

除此之外,还常用含有行为和动作意义的普通名词代替动词。

这类名词常常与前置形容词构成静态结构:1)a hard worker = someone who works hard2)a slow walker = someone who walks slowly汉语则倾向于多用动词,动词连用是汉语常见的现象,此外动词(词组)可以充当汉语句子的各种成分,而且汉语动词常常重复和重叠,这些特点都加强了汉语的动态感。

例:1)他想办法摆脱了困境。

(=他想办法+他摆脱了困境,连动式)2)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是进行调查研究。

(动词词组作定语、表语)由于以上所述特点,英汉互译的过程往往是静态与动态互相转换的过程。

如:1.静态转换为动态:1)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 他能吃能睡。

2)The machine is in operation.机器正在运行。

3)The teacher is very happy because they are very cooperative. 学生合作得很好,老师很高兴。

2. 动态转换为静态:1)要不是我能干重活,早就给辞退了。

It was only my capacity for hard work that saved me form early dismissal.2) 他深信,只有对历史加以透彻研究,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He is in the full conviction that real knowledge is the end product of a thorough study of the history.3) I marveled at the relentless determination of the rain. 雨无情地下个不停,我感到惊异。

四、主动与被动(Passive vs. Active)被动语态在英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在某些文体中,使用被动句几乎成了一种表达习惯。

英语使用被动式,常常是为了表示某种客观、间接和非人称的口气,以迎合某些表达需要。

汉语要表达同样的口气,往往不用被动式,而用无主句、主语省略句、主语泛称句以及其他句式。

因此,英汉互译时,句式的转换便成了一种常用的技巧。

例:1)V oices were heard calling for help. 有人听见呼救的声音。

2)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compass was invented in China long ago.众所周知,中国人很久以前就发明了指南针。

3)The ceremony was abbreviated by rain. 因为下雨,仪式举行得很简短。

4)My holiday afternoons were spen t in rambles about the surrounding country.每逢周日的下午,我总要漫游周围的乡村。

5)困难克服了,工作完成了,问题也解决了。

The difficulties have been overcome, the work has been finished and the problem solved.6) 为什么总把这些麻烦事儿推给我呢?Why should all the unpleasant jobs be pushed on to me?五、刚性与柔性(Rigid vs. Supple)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句子主从分明,层次清楚,句式呈“聚集型”(compactness)。

句子成分或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