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语文导学案课题: 19《鱼我所欲也》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词语。
2. 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3.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4.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一、预习导学1、给加点字字音苟.得辟.一箪食..一豆羹.蹴.尔不屑.乡.为身死2、对照注释,理解识记以下词语【所欲】【得兼】【有甚于】【苟得】【恶】【患】【使】【何不用也】【由是】【是故】【非独】【勿丧】【箪】【豆】【羹】【呼尔而与之】【蹴尔】【不屑】【万钟】【何加】【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本心】3、指出通假字并解释辟辩得欤向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⑤故患有所不辟也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⑦乡为身死而不受⑧非独贤者有是心也⑨乡为身死而不受(10)故不为苟得也(1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二、探究展示:1、理清课文结构。
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写出大意并理清论证思路。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3.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各赞扬斥责了什么样的人?4、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的写作意图?谈给你的启示。
5、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运用排比句式。
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7、提炼中心论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8、分析论证方法。
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9、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第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一、预习检测(一)知人论世《鱼我所欲也》选自。
孟子,名,字。
时期(朝代) 家代表人物。
被称为“”,与孔子合称为“”。
《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共篇,一般认为是共同编著的,属家经典著作。
《孟子》是以为主的语录体。
四书:、、、。
五经:、、、、。
(二)字词检测1、二者不可得兼()2、故不为()苟()得也3、死亦我所恶()4、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5、一箪()食(),一豆羹()6、弗()得则死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8、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9、乡()为()身死而不受10、今为()宫室之美为()之11、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12、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重点字词1、故不为苟得也2、死亦我所恶3、故患有所不辟也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5、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7、贤者能勿丧耳。
8、一豆羹9、呼尔而与之10、蹴尔而与之11、乞人不屑也1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13、万钟于我何加焉14、妻妾之奉1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6、乡为身死而不受17、是亦不可以已乎18、此之谓失其本心补充字词: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9课鱼我所欲也

二、再读文章,深入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晰。
而: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3)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名词用作动词,感恩、感激)
(4)古今异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科植物)
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好处;今义:加上、增加)
“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本心”指舍生取义。
5.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6.“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作出不同的选择?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九下《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笔记区】【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27—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诸侯混战,孟子像孔子一样,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并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等,都没有成功。
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七篇。
孟子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
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
(见《公孙丑下》)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尊称“亚圣”,并称“孔孟”。
他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政治主张。
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是记录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著作,共7篇,261章,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长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其三,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孟子〉二章》基本反映了以上特色。
《鱼我所欲也》形象地阐述了如何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强调人要有“浩然之气”,认为它“至大至刚”,必“配义与道”,“集义所在”。
孟子的这些思想至今仍滋养着我们。
【写作背景】如前所述,战国中期,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
而孟子学成之后,游说诸侯,所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被认为脱离了客观实际。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1付)

白湾子镇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导学案主备人:付世明组长审核:董娟妮领导审核:陈世国时间:2013年10月22日班级:姓名:《鱼我所欲也》【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及其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写法。
二、资料链接孟子主张性善,这是因袭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
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预习自测(一)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④是亦不可以已乎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二)理解重点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掌握文言字词义,理解课文大意。
★重点字词:1、鱼我所欲.也()2、有甚于..生者()3、故患.有所不辟.也()()4、由是..() 6、蹴.尔而与之()..则生而有不用也()5、是故7、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8、乡.为身死()【探究案】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 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2.作者为证明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主备人:付世明组长审核:董娟妮领导审核:陈世国时间:2013年10月22日班级:姓名: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指什么?4、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请结合历史或现实生活,再给本文补充两个事实论据。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教师版)

第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作者的观点,领会会孟子散文的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辨析本文的比喻、对比论证的方法。
3.熟读成诵,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重点难点】1.抓住文章中“舍身取义”的重要论点,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学习运用比喻、举例、对比说理的方法。
【学习过程】预习案导语:我们班将要进行一次演讲比赛,主题是“选择与坚守”。
我们将追寻古人“选择”的足迹,探访名人和普通人的“选择”。
在追寻和探访中,大家肯定会有收获和体悟。
走进青春期,走进社会,我们也会面临更多的分叉路,那我们又该如何去选择我们的人生路呢?相信在这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后,你将会有明确的方向。
第三单元核心任务:“选择与坚守”主题演讲比赛要求:(1)学习第三单元课文,收集、积累素材,从中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有益启示,感受先贤们的选择与坚守在现代的意义。
(阅读)(2)学习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表现手法等,撰写演讲稿,探寻自己内心的坚守。
(写作)(3)演讲比赛,真实感受选择和坚守的内涵。
1.知识简介(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2)《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不食嗟来之食①齐大饥。
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来。
黔敖左奉⑤食,右执⑥饮,曰:“嗟⑦!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⑧也!”从而谢焉⑨,终不食而死。
【注释】:①本文出自《礼记·檀弓下》)②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一(讨论稿)【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和句子节奏。
2、积累文言词汇。
【自学导航】1.文学知识:本文作者是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
孟子,名轲,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合作探究】解释重点词语,翻译句子。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得兼()舍()而()取()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放弃鱼而选取熊掌。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具有,那么我就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于()苟得()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4、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辟()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如使()则()可以()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呢?6、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事情,有什么不可以做呢?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由是()而()凭借某种手段就能够生存,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凭借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却不肯去做。
8、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所以,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带答案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词语。
2. 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3.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4.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1. 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
二、朗读练习1、听示范朗读,注意节奏。
2、学生自由读,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读两遍。
3、教师领读后师生齐读。
注意要点:字音:(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停顿示例:(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三、文章内容概述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四、疏通文意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2)辨析加线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为了)(接受)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表转折,却)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3)翻译下列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鱼我所欲也教师寄语: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
2、本文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
3、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学习重难点:1、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学习方法: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
其次,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二、学习过程第一课时【预习.导学】资料助读。
5分孟子,名,是时期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孟子》是记录的一部著作。
课文阅读1、熟悉课文,给下列字正音。
2分二者不可得兼..故患有所不辟.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乡.为身死而不受是亦不可以已.乎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5分今为妻妾之奉.为之此之谓失其本心..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亦不可以已.乎3、阅读感知。
8分①在孟子看来,熊掌比更珍贵,义比更有价值,“义”是“羞恶之心”,即后世所说的“”,“能勿丧”义的人是。
②、文中体现孟子“性本善”思想的语句是③文中体现“人不能见利忘义”思想的语句是④、文中与“不食嗟来之食”意思相同的句子是⑤出自本文的成语有、组长签名:小组评价:【课堂探究】一、【情境导入】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
【初步感知】听示范课,注意节奏。
2、学生自由读,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读两遍。
3、教师领读。
4、师生齐读。
注意要点:字音:(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停顿示例:(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三、【疏通文意】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1)“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2)是:这种;这种做法。
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于:比;对。
(3)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
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④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四、【课后回顾】: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预习.导学】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5分①二者不可得兼兼:②故不为苟得也苟得:③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④所恶有甚于死者恶:⑤贤者能勿丧耳丧:_______________2、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7分①本文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那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组长签名:小组评价:【课堂探究】一、【检查背诵】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学生讨论,明确:(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
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
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
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
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
(2)师生讨论,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 (《四书章句集注》) 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学生讨论,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
生和义比。
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
通篇皆是。
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
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
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五、【当堂检测】1、文中所说“甚于生者”指的是,“甚于死者”就是。
2、本文中,作者将比作鱼,将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该。
3、请引用原文回答:有人贪利忘义,目的是为了、、;原因是。
4、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论证和论证的方法,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的?这样的方式有什么好处?6、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为其义尽,所以至仁。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他怎样的人生观?7、《孟子》中有这样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你认为其中的那一句话最能说明“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为?正确得分:书写得分:批次: 4 日期:2014年3 月日[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