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思维 激活课堂

合集下载

让思维的火花激活数学课堂

让思维的火花激活数学课堂

了疑 问 : 有 时正好 分 完 ,有 时还 有 多余 ? 这 时 ,我 适时 地 乙 、丙 合做 4 小 时 ,完成 这批 零件 的几 分之 几 ?通 过 这种 加 以总 结 : “ 像 平均分 后有 多余 的情况 ,我们 可 以用有余 数 训 练不 仅 可 以使 学生 更 深 入 地 掌握 工 程 问题 的 结构 和解
出如 下一 些 问题 : 甲单独 做 ,每小 时 完成 这批 零件 的 几分 独先做 了 3小时 , 剩 下 的 由乙丙 做 , 还要几 小时做 完 ?甲 、
如 在 教学 “ 有 余 数 的 除法 ”时 ,我 创 之几 ? 乙呢?丙 呢 ? 甲、乙合 做多 少小 时可 以做 完 ?甲单
个 桃平 均分 给两 只小 猴 ,可 以怎 么分 ? 学 生在 操作 后产 生 乙先合 做 2 小时 , 再 由丙 单独做 8 小时, 能不能做 完 ?甲 、
发 现 规律 ,解 决 问题 。这样 不 但 有 利于 知 丙单 独 做需 要 1 5 小 时 。如 果 三个 人 合做 ,多少 小 时 可 以 识 的 理解 和 掌握 ,更 有 利 于培 养 学 生 的学 完成 ?解答 后 ,要求 学生 再提 出几 个 问题并 解答 。可 能提
习 能力和 解决 问题 的能力 。 设 了分 桃子 的问题 情境 ,要求 学生 把 6 、7 、8 、9 、1 0 、1 1
思 维 是智 力 的 核心 。如何 培 养 学 生 的 常 发现 一部分 学生 只 习惯 于顺 向思维 ,而 不 习惯于 逆 向思 思 维 能力 ,促 进 学 生 思维 的发 展 ,是小 学 维 。在应用 题 教学 中,在引 导学 生分 析题 意时 ,一方 面 可
数 学 的重 要 任 务之 一 。数 学本 身 逻 辑性 较 以从 问题人 手 ,推 导 出解 题 的思 路 ; 另一 方 面也 可 以从条

营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文课堂

营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文课堂

营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文课堂作者:薛萌蓉来源:《新课程·上旬》2012年第03期课堂提问过多是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问题。

在一连串的课堂提问中,课堂气氛就会变得被动、缺乏生机。

“话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余映潮老师在长期的教学教研中摸索出的语文课型,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沉闷压抑的课堂氛围。

在余映潮老师的课堂上,巧妙的话题设置,既从侧面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整合,又引发了学生广泛的思考,使课堂教学达到了以简驭繁、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一、整体阅读,深化理解语文课堂应坚决摒弃繁芜琐碎,力求在简约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文字的魅力。

整体阅读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从全局上对选文的内容主旨、表现手法进行整体把握,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建立起完整的文本印象。

余映潮老师在《卖油翁》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就设计了这样的“主话题”:“请同学们用‘课文中……两个……’的句子分别说一句话。

”(附《卖油翁》选文)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这个“主话题”的设计,犹如深湖中投进的一枚石子,一下子打破了学生平静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的学生回答:“课文中有两个段落,第一段写的是‘看陈射箭’,第二段写的是‘评陈射箭’。

”有的学生回答:“课文中陈尧咨有‘善射’与‘自矜’两个特点。

”有的学生回答:“课文中从‘睨’和‘微颔’两个词可以表现出卖油翁不以为然的心理和神情。

”从文本的内容,到文本的人物形象,再到文本的用词、表现手法,学生的新发现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余映潮老师自己也感叹,一个话题引出这么多的“话”,这就是主话题的作用,也就是人们常常谈论的所谓的“生成”。

激活学生思维 让课堂充满活力

激活学生思维 让课堂充满活力

主性 。 比如 : 队是我们学 生天天都在经历的生活事例 , 排 通过这 个活动 , 以使学生更 为 自主地了解 基数和序数 可
的知识 。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 , 我创设模拟 的商场 让学 生在组 内进行买卖活动 , 自主活动 中学生不仅认识 了 在
把课堂变为学生学 习活动的场所 ,组织数学活动 , 激活学生思维 。让学生 自主地参 与生动 、 活泼 的数学教 学活动 , 灵活运用 数学知识 , 积极创 新 , 使其 个性 、 潜能 得 以充分开发 , 数学能力 、 数学思想得 到充分 的发展 。 著名 的数学教育 家斯托利 亚尔指 出 :数学教 学是 “ 数学思维活动 的教学 。 如何在课 堂上组织数学活动 , ” 激 活学生思维?活动是形式 , 是数学 内容的载体和实现 目 标 的手段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 自主地参 与活动 , 通过让 学生 动手做 、 脑想 、 口说 , 学生 在 活动 中发 现 问 动 动 使 题、 探索求新 , 灵活运用知识解 决问题 。 组织数学活动 , 激活学 生思维 的 自主性
”+ +
一+ +
“ +
”+
”+
课 文 中对 人类科学 技术 的认 识 、 以及对 “ 自然 的 大 智慧” “ 、宇宙的生命” 这些站在新视角提 出的宏 观性 、 人 文性的科学和哲学观点 , 其实 与学生 现实生 活经验积累 中所关注 身边 的环境 问题 、 生态问题 的观察 、 理解 和思 考存在着 一些共 鸣点 , 引起 学生对 自然 、 能 宇宙 的思索 兴趣 ,教师要 善于抓住这些兴趣点设计思维 训练任 务 , 鼓励学生质疑思辨 , 引发对生态文 明的思考。我们 可 以 从课文出发 , 引导学生对人类 的智慧 与大 自然的智慧进 行 比较 , 从文章 中体会 出人类是渺小 的 , 高科 技 , 天事 航 业, 在大宇宙 中还是非常狭小 的探索 , 宇宙 中, 在 一定 存 在着远 比我们 的智 慧要高得 多的生 物 。让学 生通 过课 文认识 到大 自然创造 了宇宙 的一切 ,一切都 精巧绝 伦 , 表现 出大 自然智慧 的深邃 、 高超 ; 自然创造 了丰 富多 大 彩 的生命 , 人类更 是大 自然 的杰作 ; 自然 能运用美 的 大 规律创造 宇宙 的一 切 。进一 步理解到人 类智 慧也是 大 自然所赋予 的 , 人类 智慧是 自然智慧 的一部分 , 宇宙 是 自我认识 的工具 ;人 类智慧是宇宙智慧 的高级形态 , 人

思维碰撞,激活课堂——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分析

思维碰撞,激活课堂——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分析

思维碰撞,激活课堂——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分析作者:唐雯来源:《校园英语》 2021年第16期文/唐雯【摘要】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

然而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如何采取不同的方式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成为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关键词】小学英语;思维能力;英语教学;教学策略【作者简介】唐雯,江苏省昆山市花桥徐公桥小学。

引言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

可以说思维能力是人的智慧的核心,是人一切行为的支撑点。

小学英语中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一方面能够有效拓展学生英语学习思维,另一方面也能够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因此,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开展学生思维训练成为当前英语教学的关键任务。

一、思维培养——英语学习的基础英语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小学阶段的英语课程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小学阶段是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英语学习习惯等养成的关键阶段;另一方面,此阶段学生英语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关键的。

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而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活动的组织往往比较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结果,对学生思维能力等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

以低年级英语学习为例,由于学生英语知识的积累量有限,英语学习技能有限,教师往往将教学的重点精力放在如何让学生记住更多的知识方面;比如在26个英语字母及其组合的发音学习过程中,教师通常比较习惯于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记忆单个字母的读法和发音,教学方式比较死板,学生的学习方法也相对模式化;虽然也产生了一定的学习效果,但是只是将知识传送给了学生,并没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思路;特别是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并不能满足英语教学需求,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也非常不利。

激活数学课堂,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激活数学课堂,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新 思 维能 力进 行 了有 益 的探 讨 。 关 键 词 : 学课 堂 创 新 思 维 有 力 培 养 数 随 着新 科 技 与新 文 明 的 到来 .世 界 进 入 了 教 育 发 展 和 革 新 时 代 。 社会 上 的激 烈 竞 争 需要 培 养 具 有 创 造 能 力 和 开 拓 精 神 的 人才 。 教 育无 论 是 在观 念上 还 是 在 实施 方 法 上 都 正 在 进 行 着 巨 大 而深 刻 的变 革 , 此 , 数 学 课 堂 教学 中 教 师 应 多 角 因 在 度 、 学 地 分 析 学 生 的情 况 。 定 既 符 合 新 课 标 要 求 , 适 合 科 设 又 实 际 情况 的积 极 的教 学 目标 ,下 面笔 者结 合 自 己多 年 的 教 学 实 践谈 一 些 看 法 。 精 心 设计 问题 。 学 生创 新 的 机遇 给 问题 是 思 维 的 核 心 。 师 只有 提 出 了 有 一定 深度 的 问题 , 教 才 能 引发 学 生 的积 极 思 维 , 能 培 养 学 生 的 创 新 能力 。 以 教 才 所 师备 课 的重 点 就 是 设 计 好 有 效 的 问题 . 到 纲 举 目张 的作 用 。 起 比 如 在 讲 “ 程 应 用 题 ” 。 者 利 用 了 这 样 一 个 生 活 中常 遇 行 时 笔 到 的 问 题 : 乙 两 地 有 三 条 公 路 相 通 , 常 情 况 下 , 甲地 去 甲 通 由 乙地 我 们 选 择 最 短 的一 条路 ( 时 , 路 )在 特 殊 情 况 下 , 省 省 ; 如 果 最 短 的那 条 路 太 拥 挤 .在 一 定 时 间 内 由 甲地 赶 到 乙地 我 们 就 选 择 另 外 的 一 条 路 , 肯 多 走 路 , 快 步 伐 ( 度 )来 保 证 宁 加 速 , 时 间 ( 间一 定 , 程 与速 度 成 正 比 ) 从 数 学 角 度 给学 生 分 析 时 路 。 这 个 问题 用 于 “ 程 应 用 题 ” 是 路 程 、 间 、 度 三 者 关 系 的 行 , 时 速 实 际 应 用 。又 如 , 讲 “ 直 角 三 角 形 ” , 者 利 用 这 样 一 个 在 解 时 笔 实 际 问题 : 建 某 扬 水 站 时 , 沿 斜 坡 辅 设 水 管 , 剖 面 图 看 修 要 从 到 , 坡 与 水 平 面 所 成 的 A可 用 测 角 器 测 出 , 管A 的 长 度 斜 水 B 也 可 直 接 量 得 , 水 管 铺 到 B 时 , B 水 平 面 的 距 离 为B 当 处 设 离 C, 如 果 你 是 施 工 人 员 . 何 测 得 B 离 水 平 面 的高 度 ? 有 的学 生 如 处 提 出从 B 向C 钻 个 洞 , 洞 深 ; 的学 生 反 对 , 为 根 据 实 处 处 测 有 因 际 情 况 , 样 做 费 力 ; 的 学 生 又 反 对 , 为这 不是 费力 问题 , 这 有 因 C 无 法 确 定 . 应 该 运 用 解 直 角 三 角 形 知 识 去 解 决 :C A ・ 点 而 B = B s A( B A均 已 知 ) i A n 。其 实 对 于 中学 数 学 中 的 许 多 知 识 , 教 师只要去认真地分 析教材 , 心地设计 问题 , 分相信 学生 , 精 充 让 学 生 自己去 探 索 ,绝 大 部 分 知 识 学 生都 是 可 以 通 过 自 己的 努 力 掌 握 的 ,教师 没有 必要 通过 传授 的 方 法将 这些 知 识 教 给 学 生 。 生 在 积 极 探 索 的过 程 中 . 仅 能使 学到 的基 础 知 识 得 学 不 到应 用 . 决 问题 的 能 力 得 到 培 养 . 重 要 的是 也 能 摆脱 长期 解 更 依 赖 教 师 传 授 的学 习模 式 , 自主 学 习 , 极 探 究 , 分 的 培 养 积 充 不 断创 新 的精 神 , 而 渐 渐 形 成 创 新 的活 力 。 从 二 、 予 空 间 。 学 生 自 由地 活 动 给 让 创 新 需 要 时 间 , 新 更 需 要 空 间 。 生 只 有 在 活 动 的 过程 创 学

激活数学课堂、锻炼学生思维

激活数学课堂、锻炼学生思维

激活数学课堂、锻炼学生思维摘要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给以思维产生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留给学生思维的时空,延迟判断。

二、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三、培养思维的的多样性。

教师就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将要学习的或正在学习的内容。

四、注重思维的递进性。

在教学中分化难点是我的最爱。

问题由易到难更加贴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激发他们探索规律的兴趣。

总之,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要争取让学生做到三点:敢想、敢说、敢做。

只要方法得当、持之以恒,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思维严密逻辑递进多样锻炼有人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作为一名有较长工作经验的初中数学老师,我深深的感到数学教育的一个误区就是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思维结果的数学教学,过分偏重于数学知识的工具性,忽视了它在发展思维方面的智力价值,削弱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得学生见到题就找套路,对题型。

找不到题型就一片茫然。

这样的教学学生怎么会真正找到开启数学殿堂的钥匙呢?数学如果只是学会曾经有过的解题方法又怎么会进步呢!北京大学张筑生教授曾谈过一种看法:“数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方式的科学。

”因此,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自然地应当表现为,不仅要教授数学知识,而且把知识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给以思维产生的空间课堂实践中要把教师和学生一起摆在探索者的平等位置,把课程定位为引导学生的思维的发现,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

这样就会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由被动的听课变为主动的求索,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有了“乐而好学,学而有获”的体会,也使学生逐渐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留给学生思维的时空,延迟判断,有问题让学生思考、有话让学生说、有疑惑让学生辩,有困难让学生上是十分重要的。

要在引入新课时,留有空白;传授知识时,创设空白;解题时,创设空白;在思维障碍处,创设空白;挖掘隐含条件时,创设空白;探索规律时,创设空白;解题后,创设空白。

激活课堂,放飞思维论文

激活课堂,放飞思维论文

激活课堂,放飞思维【摘要】我们的课堂要努力做到,让学生在欣赏中感悟魅力,挖掘学生潜在思维、弘扬个性;在活动中创设环境,鼓励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引领开阔视野、展开想象。

以此开启学生的心灵,激起心理、智慧、想象、情感以至人生经验的涟漪,从而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放飞思维,发展个性,在审美成长中完成一次次生动的再创造。

【关键词】感悟弘扬个性标新立异想象蔡元培先生在20世纪初期就提出了“美育救国”的思想,他从实践美育救国思想的高度和角度,挖掘社会美育和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21世纪的今天,美术成为学生必修的一门艺术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其它课程赋予学生的多是理性知识的话,美术赋予学生的则是敏锐的眼睛、灵巧的双手、丰富的想象力和一颗善感的心。

新课程改革中,发掘学科优势,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

融汇教学和教研的心得,在此,浅析我在美术课堂中思维拓展的几点感悟。

一、在欣赏中感悟魅力,挖掘学生潜在思维、弘扬个性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

莎士比亚在《风月通鉴》中曾经写道:人们齐心赞赏新玩具,不理会他们是否用旧物捏成,宁愿歌颂镀金的劣货,不愿欣赏盖了灰的金泊。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就主要以直观的艺术成果和艺术家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欣赏学习的欲望。

学生要从直观的画面中,感悟画家在进行创作过程中的独特思维,从而产生个性观点,挖掘出个人的思维潜力。

首先,我们要选择优秀的画家,优秀的作品。

上课时要先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充分的了解,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时,要融入画家的思想和为人,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感受到画家别具一格的思维能力。

要知道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能屹立不倒,不仅仅只有外表的美,而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全新的思维和艺术表达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如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的欣赏,是的七年级美术教学的首篇,也是教材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的开篇。

思维的激活·细化·碰撞·升华——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改进探索

思维的激活·细化·碰撞·升华——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改进探索

二、寻找对策
( )呼唤新 的课堂结构 一
决 定 ~ 堂 课 好 坏 的 因 素 很 多 , 学 生 的 配 合 , 教 师 的 智 慧 … … 回 顾 在 经 历 课 堂 改 进 中所 听 过 和 指 导 过 的课 中 ,有 的
课基 本满 意,有的只要小改 ,就 出现起色 ,有 的需要大 改,
问题 类 型

环节做不实 节之 间关联 很少 、活 动环 节流 于形 环 没有 体验 感悟
式、不敢根据课堂变化深入话题
式 的思维
从 表 l 可 以看 出 , 问 题 出在 思 维 上 ,是 结 构 中对 思 维 中 训练的关注度不够 。赞诃夫 曾说 : “ 教会 学生思考 ,这 对学 生来说是~生 中最有价值 的本钱 。”课堂 教学 的核 心是教师 激活学生思考 。但要真 正有效激活学 生思维,开启他们 的心 智 , 教师 需要 强 力 的结 构 设 计 意 识 。 ( )两种课 堂结构 比较 二 传 统 课 堂 结构 基 本 上 是 按 照 凯洛 夫 的 “ 环 节 教 学 五 法”:组织教学、复习 旧课 、讲解新课 、课堂小结 、布 置作 业 , 其 理 论 建 立 在 以 “ 师 、书 本 和 课 堂 的 ‘ 中心 论 ’ ” 教 三 基础之上 。课堂体现单调 、单 向、被动 。新课堂要激活 学生 的 思 维 。 有 没 有 一 个 严 密 的 新 课 堂 结 构 以及 与 之 相 对 应 的新 三 中 心 呢 ?有 的 人 提 出 “ 程 中心 、认 知 结 构 中心 、学 生 中 过 心 ” , 有 的 提 出 “ ‘ 生 、经 验 、 活 动 ’三 中 心 ” 的 新 观 学 点 ,其 课 堂 结 构 又 是 怎 样 的 呢 ?众 说 纷 纭 , 没 有 定 论 。 因 此 ,我 们 的改 进 探 索 行 动 就 从这 里 起 步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角思维激活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常规模式,大家习以为常的是采用苏联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测效果”。

应该承认这一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这一模式又有自身的不足,也就是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堂灌”、“填鸭式”、“独角戏”等弊端层出不穷,教师辛苦,学生痛苦。

“怎样控制课堂,使学生带着兴趣积极主动的学习”成了我们每一位任课教师摆在案头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我认为应当多角度探索,激活课堂,下面我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想法和体会谈一谈,恳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第一、课堂贴近生活,使学生在体验中接受知识
现实是历史的立足点,出发点,也是历史的归宿。

如果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体验历史所处的环境,由此展开他们的活动与当时社会环境的联系,可能比老师在讲台上说“这是重点,你们要背熟”效果要好得多。

例如,讲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中央集权”这一部分内容中,关于秦始皇巩固政权的措施,我不是直接讲出来,而是让学生先了解背景,当秦始皇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
燕齐六国,建立了史无前例的大统一的国家,面对各地区政治经济
文化不能顺利交流等纷繁复杂的局面。

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假如你是秦始皇,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去巩固这个继乱世
而兴的朝代?”这样以来,同学们有翻书的有查资料的,大家都设身处地的去思考解决这一问题,大家“想”出来的,印象当然深刻。


然,像“秦始皇的餐桌上,会不会有葡萄?”如果你是北宋时广州的一个书生,准备进京赶考,沿途能看到哪些景像?等等问题出现在课堂上,要比单纯告诉学生那种形式要生动的多。

同学们的思路活了,课堂也就活了。

第二、兴趣导入,调动学生的激情
学生获得知识是一个积极的内化过程,是一个主动的生成过程。

学生在兴奋、激动、情绪高昂的状态下接受新知识,和在枯燥、烦闷、无奈的状态下相比,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讲《中国近现代史》“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一节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大家在幼儿园就已会唱的儿歌《两只老虎》,然后把《国民革命歌》的歌词展示出来,要求学生按《两只老虎》的曲调和节拍唱一唱。

于是,同学们带着新奇和兴奋的感情大声唱了起来“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在大家快乐的歌声中,我也看到了他们好奇的表情,从而借此导入新课。

《两只老虎》是一支欧洲民歌,20世纪20年代传入我国,1924年国民“一大”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1926年组织了北伐。

有人就根据《两只老虎》的曲调填词而写成《国民革命歌》,广大北伐军将士就是唱着这首歌开赴战场,从珠江流域唱到长江流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

为了详细了解这段历史,下面我们就学习“国民运动的发展”。

我这样的一把火,使学生的激情燃烧了一堂课。

第三、创新思维,使历史知识在学生的总结中升华
“创新”就是将课本的历史知识经过提炼、加工、重组、改造,从而内化成学生的新的认知结构。

我在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一节时,先是要求学生看课本内容,然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棵树,我称它为“知识树”,并在树干上写上了“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在树梢上写上“法国侵略越南,企图侵略中国”,接着我要求学生在树根部分填上发生危机的原因,很快的学生就进入状态了,他们按发生时间的顺序把“俄国侵略新疆”、“英国侵略西藏”、“日美侵略台湾”先后从上到下分别填到了树枝上,然后把相关的知识点又分别填到了每枝的树叶里,“信息树”丰满起来了。

而最后,有位同学竟然在树梢又画了一颗青苹果,里面填上《中法新约》并解释说“中法战争中国战场上的胜利却导致出卖国家主权的《中法新约》的签订,这不正是一颗又苦又涩的青苹果吗?”他的言行,使我不由得带头为他鼓起掌来,教室里想起热烈的掌声。

这一堂课下来,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学生就是一支支等待点燃的火把,而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敲打出火花,学生又是一个个
睡着了的巨人,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力等待我们去唤醒,去开发。

总之,我认为老师就像厨师,而课堂教学就是厨师拿“书本知识”做出来的一道道菜。

美味可口的饭菜会使学生轻松愉悦的情绪下迅速吃光、消化。

而每一道“菜”,不同的厨师又能做出不同的味道,同一个“厨师”在不同的时候又可以用同样的“原料”做出不同的“菜”,在这里,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

”而我们在课堂中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相信最
终定能够成“神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