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资料)儒家思想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悠久而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乃至塑造个人的精神风貌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整理了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理解相关知识。
一、儒家文化1.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
儒家始终倡导仁爱之道,主张以“仁”为核心,提倡仁爱亲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孔子是谁?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倡导仁爱之道,提倡仁义礼智信五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3. 论语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思想?《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共20篇,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思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
二、道家文化1.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不刻意施为,重视修身养性、养生保健,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和解脱。
2. 老子是谁?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是其代表作。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道德经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思想?《道德经》是道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共有81章。
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思想,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知足不辱”等。
三、佛家文化1.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佛教的核心思想是解脱生死轮回,超脱尘世,追求涅槃。
2. 《金刚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有何特点?《金刚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主张“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 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入了哪些本土文化元素?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入了道教、儒家等本土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以上便是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华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华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华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华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宗教和社会制度等方面。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中华文化概论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文化底蕴深厚。
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朝时期。
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包括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传统音乐、书法、绘画等。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孝道、仁爱和道德修养。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道家哲学:道家强调自然、平衡和无为而治。
道家哲学主张“道可道,非常道”,认为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道家的思想对中国文化、艺术和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 佛教: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强调慈悲、智慧和解脱,深受中国人民的信仰和崇敬。
4. 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丰富多样,包括古琴、古筝、笛子等乐器。
传统音乐注重表达情感和传递文化信息,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书法与绘画:中国书法和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书法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绘画则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代表,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二、中国的社会制度与价值观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1. 家庭观念: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和亲情。
孝道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
2. 社会等级:中国传统社会存在明显的社会等级制度。
儒家思想强调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强调尊卑有序。
3. 仁爱与和谐: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和谐的重要性。
中国人重视人际关系,注重和谐相处和互助合作。
4. 教育制度: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注重道德修养和文化传承。
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 ”关系;
荀 子
(3)伦理观:主张“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 范人的行为;
(4)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强调礼法并施使 人向善,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2.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使中国思想文化具有 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的发展
(一)儒学在整个中国历史中的发展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始儒家学派) 2.发展:战国时期(孟子、荀子)——蔚然大宗 3.受压:秦朝(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 4.独尊: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统 思想) 5.挑战:魏晋隋唐时期(佛教、道教的冲击) 6.巩固:两宋时期(宋明理学、程朱理学为官方哲学) 7.新发展(遭批):明清时期——批判继承 8.中西结合:维新变法时期,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 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将儒家思想 赋予了新的内容。
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 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 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 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 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 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 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 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与苏格拉底的 法制观念。(10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一、概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的独特文化体系,它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礼仪制度、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礼仪、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1. 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
孔子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学派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五常道德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五常道德,即仁、义、礼、智、信。
仁指的是关爱他人、善待他人;义指的是正义和公平;礼指的是社会礼仪和行为规范;智指的是智慧和学识;信指的是诚实守信。
3. 孝道和家族伦理儒家文化非常重视孝道和家族伦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重,以及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孝道被视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1. 道和无为道家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着一种无为而治的原则,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2. 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
它强调“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对中国人的信仰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佛陀与佛教教义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四谛”和“八正道”的教义。
佛教教义强调人们通过修行和慈悲心可以摆脱痛苦,获得解脱和幸福。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自己整理比较全面)

方志时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这一时期极为寒冷,成为方志时期。
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仪器观测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其中从公元1900年开始的第四个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因为自此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
地缘: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尽地力之教”:是先秦时期魏国的李悝宣扬的一种对土地深度利用的方法,其由政府督导农民提高单位亩产量,表现出集约经营的特点。
九州:《尚书禹贡》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三公九卿: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规模。
最高权力者称皇帝,表示他的地位与上天同尊。
皇帝之下是所谓的“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三公的权力各自独立,互不相属,从而保证皇帝决断的大权。
三公之下设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吏,主要有九个部门,在汉代称“九卿孝廉: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孝廉即孝子廉吏,是两汉入仕的正途之一。
被举的人一般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士。
举孝廉后,有的做地方的令,长,丞以致州郡一级太守、刺吏,更多的则是到中央做郎官。
三省六部制:是隋朝结合汉魏宫创立的政治制度。
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
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各司其职。
科举制:隋唐时期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新制度。
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制科由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以参加。
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
其中进士一科要考经典、诗赋和实务策论,难度大、录取率低,中举前后程又好,所以特别受士子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3.孔子与儒家思想

▪ 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及西狩见麟,
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
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
天乎!”
2021/3/18
38
《史记·孔子世家》
▪ 明岁,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 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 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 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后七日卒。
▪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2021/3/18
39
The personality of Confucius
2021/3/18
40
2021/3/18
▪ ▪ ▪ ▪
勇智仁子
者者者曰
不不不: 惧惑忧
孔
。,,
子
的
人
格
41
仁
▪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
2021/3/18
9
孔子身世
▪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 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徵在,祷于尼丘得孔 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 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
2021/3/18
10
35
《史记·孔子世家》
▪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 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
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
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
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最详细的复习资料。

法律制度:是由国家统治者为协调社会关系、保证社会秩序而创制出来的带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
科举制: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什么?3答: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皇帝总揽大权。
封建帝王全面控制着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等国家权力。
第二,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
第三,严密的人身控制。
科举制的特点:123 p172宗法制:出现在周朝。
完结于春秋。
伴随分封。
对秦后国家政治结构长期影响(三点)中国古代法律的文化特色(4点):第一,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指导思想。
第二,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重要地位。
第三,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第四,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
儒家伦理学说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影响::其一,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
其二,贯穿“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
其三,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礼的起源:起源于俗,但不同于俗。
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核心是保证宗法伦理关系,有鲜明的伦理色彩。
特点是:1等差性,礼俗制度维持的是不平等的社会秩序。
2调和性,注意等级关系之间的协调。
3规范性,这是传统礼俗最根本的特性。
五礼:是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约定制于周代。
五礼分为:吉礼、祭祀之礼;凶礼,死丧、凶荒之礼;宾礼,朝见之礼;军礼,出征、田猎等礼;嘉礼,冠婚、饮食、宾射等礼。
庶族平民礼俗的规范性的表现是:1岁时礼俗的伦理性,一是自然伦理属性,二是社会伦理屑性。
2人生礼俗的家族性。
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有浓厚的家族色彩。
3家训族规的礼俗教育与礼俗规范。
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它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河南省考研哲学复习资料中国古代哲学重点整理

河南省考研哲学复习资料中国古代哲学重点整理中国古代哲学是世界哲学宝库中的瑰宝,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考研哲学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哲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哲学的重点进行整理,旨在为考研学子提供有价值的复习资料。
一、先秦哲学先秦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开端,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
在这些学派中,儒家和道家最为重要。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伦理。
儒家思想主张中庸之道,追求和谐与均衡。
重要的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主张返璞归真、顺应自然。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强调自由和自然的生活方式。
重要的道家经典包括《道德经》和《庄子》。
二、秦汉哲学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多种学派和思想流派。
(一)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主张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伦理。
墨家思想在秦汉时期曾有较大影响,但随着儒家的兴起渐渐式微。
(二)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以韩非子和商鞅为代表,主张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以法治国家,强调君主专制。
法家思想对于中国统一大一统的秦朝具有重要影响。
三、魏晋南北朝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哲学经历了洛阳纸贵的时代,出现了多种学派和思想流派。
(一)玄学思想玄学思想以王弼、郭象等人为代表,主张追求人与自然的合一,追求超越凡俗的境界。
玄学思想对后来的思想影响深远。
(二)佛学思想佛学思想自印度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魏晋南北朝是佛教传播的关键时期。
佛学思想以禅宗、净土宗和天台宗为代表,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广泛影响。
四、唐宋哲学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发展阶段,出现了众多的学派和思想流派。
(一)程朱理学程朱理学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主张儒家经典的研读和理解。
程朱理学对于后来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二)佛学思想唐宋时期佛学在中国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禅宗的繁盛。
禅宗注重体验和直击人心的方式,对后来的诗词和文化艺术有很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概论》复习资料1、荀子是儒家中第一个提出富国富民主张的人,同时也是儒家中第一个引入法的观念的人。
2、在人性论问题上,张载把人性划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二程把人性划分为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
3、孔子人性论的基本内容是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
4、子路主要继承、发挥了孔子的中庸思想,被后世尊为“复圣”。
5、理学初创于北宋,由张载、周敦颐奠基,由程颢、程颐完成,成熟、发展于南宋,由朱熹集大成。
6、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7、一般而言,从哲学意义上,宋明理学家内部有三种本体论思想。
张载主张气本论,二程主张理本论,陆九渊、王阳明主张心本论。
8、宋初三先生指的是胡瑗,孙复、石介。
9、宋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
10、儒家的基本经济主张:崇本逐末的生产观、诚信为本的交换观、“均无贫”的分配观、尚俭去奢的消费观儒家经典赏析(1)不经忧患,难成大业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译文]所以上天要把重任委托给某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意苦恼、筋骨劳顿、肠胃饥饿、身家穷困,使他的每一个行为都不能如意,这样的目的,是为了使他的心意有所震动,使他的性情更加坚韧,使他的能力得以增强。
(2)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译文]孔子说:“君子并不因为一个人话说得好举荐他,也并不因为一个人品德上有问题而鄙弃他的主张。
”(3)以德服人,心悦诚服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译文]倚恃实力强大而使别人服从的,别人内心里并不服从,别人只是由于自己力量的不足,不得不暂时地屈服;依靠道德教化和仁政使别人服从的,别人会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七十二位弟子拥戴孔子一样。
(4)不行不至,不为不成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译文]道路虽然近,如果不去走,就走不到;事情虽然小,如果不去做,就不会成功。
(5)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译文]子贡问怎样去培养仁德。
孔子说:“工匠想要干好他的活儿,必须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我们居住在这个国家,就得事奉那些大官中贤能的人,结交那些知识分子中有仁德的人。
(6)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译文]孔子说:“人们说我是既圣德又仁慈,那怎么敢当呢?我不过是在学习上永不满足,在教导别人时不知疲倦罢了,如此而已。
”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弟子的做不到的地方啊!”(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给他‘文’的谥号?”孔子说:“他既灵敏,又勤奋学习,向地位、学问比他差的人请教不以为耻,因此给他的谥号为‘文’。
”(8)“道之以政,齐以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政策、法令来管理,用刑罚来整治,百姓虽可暂免于犯罪,却缺乏耻辱之心;用道德来教化,用礼乐制度来规范,百姓不但有了耻辱之心,而且可使百姓自觉纠正错误。
”孔子举贤才思想(1)如何选才?“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先有司,即当政者应该率先垂范,赦小过,就是对人要宽容,孔子把举贤才放在与这两个方面同等的位置上,可见他对人才问题的重视。
(2)贤才的标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也就是说要有宏大的政治抱负,要求人的品行兼优,要有一技之长。
(3)选拔贤才的途径“学而优则仕”孔子主张从文化素养较高的人中间选拔国家官吏。
他反对商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
他主张一个人应该先学习礼乐知识,然后再成为国家的官吏。
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仁政”。
(1)孟子的“仁”:大体上本于孔子的“仁者,爱人”。
但是更强调人的道德自觉。
孟子的仁政主张,就是把这种仁爱之心推行到社会政治之中去,把根植于家庭内部的仁爱关系推广于整个社会。
所以,施仁政,就应该从事亲开始,施仁政的目的,是推广和维护以仁爱为本的社会道德。
(2)施行仁政的条件:统治者能够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
荀子的礼治主张:第一,法后王。
法后王的基本内容,就是全面恢复古代的政治制度。
在经济上,恢复井田制度;在政治上恢复周代的分封制度,在分封政体下面,建立天子、王公、诸侯、卿大夫各个等级构成的权力结构。
第二,尚贤使能。
贤能主要由两个方面的标准来确定:一是道德标准,上能忠于君王,下能仁爱百姓;二是个人的才能,即熟知国家内外政务,足堪重任。
用人的原则:“无德不贵,无能不官”。
第三,富国富民。
富国与富民的关系:富民是富国的前提,“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因此,富国与富民是一致的。
富国富民的具体措施:首先,通过礼调节人的物欲。
其次,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再次,通过薄税敛的政策,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儒商的经营伦理观:(1)儒商的信用原则儒商强调“信”。
不仅注重自己讲信誉,重信用,而且也提倡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
(2)儒商的竞争伦理儒商主张要积极参与竞争,并通过竞争来求得自己的发展,但儒商在竞争的同时也注重“仁”与“和”。
(3)儒商的义利观念儒商强调“财自道生,利缘义取”,把道义作为取利的前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提倡“义然后取”。
宋明理学的特点: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其将“天理”引入儒,并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儒家学者对人性的看法?“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很清楚明白。
另外,孔子一直坚持“有教无类”,儒家是坚持性善说的,有恶人,是因为环境影响,以及没有教化。
所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儒家对于人性的观点是分歧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染恶则恶。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必藉教育薰陶,乃能知恶去恶,以成其善。
杨子则认为善与恶,是人性的两面。
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心性不二,他认为此心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本无善恶。
或善、或恶那是躯壳起念以后的事,与心性了无交涉。
虽然意、必、固、我才起,善恶昭然呈现,要且本性不失──良知不昧。
如果我们不必因辞害义,在文字上推敲,应该看得出,阳明之学远承孟子,而实有过之,若道继统孔颜,却未必然。
否则,他只消拈出个‘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便足以涵盖乾坤,则‘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何须费恁许多气力,让是非有无,弄得七零八碎。
汉儒以后,说理愈细,去道转远,何以如此?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不知者不及也’!如何认识王阳明的心学理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阳明心学理论基础是(心即理)。
格物致知是儒学一大谜题,至今也没谁敢很确切的说它表述的是什么意思。
起初人们认为穷天下之理,方能悟到真理,但万物无穷无尽。
我们与世界进行接触,收到各种信息,如听看闻触等,都是通过人的感官意识来接收信息。
万物要被人说觉知到,必须得通过意识(即心)来觉知。
所以我们所觉知到的东西都是心的体验,心就像平静的水面一样映照万物。
但这水面会因为外物的干预而起波澜,导致水面上映照的画面变形。
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就会产生偏差。
而我们就容易认为这扭曲的画面就是真实的世界。
对客观世界认知出现了偏差,在我们根据有偏差的自我认知去行事自然就会与客观事实不符,违背自然规律,偏离大道。
心学被有些人认为是唯心主义,其实心学是纯粹的唯物主义。
但它的切入点是人的主观世界,而不是直接去研究客观事物的规律。
心学把焦点与注意力转向人的内心活动,通过彻底的了解自己的主观世界的运动方式,来看清什么是自己主观制造的虚幻与冲突,从而消融自我(就像将水面平静下来),达到无我的绝对客观的境界。
还客观事物于本来面目,即见如来。
这样就能没有偏差的按客观规律办事行动了,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佛祖是通过内观(跟瑜伽冥想,禅差不多)来证得真理的。
心即理,格心而穷万物之理,了解自己心是如何运作的,你便了解了世界。
纯粹的观察自己的思想,情绪的生灭,起伏,变换,不需要做任何努力,只是纯粹的看着,不逃避,不抗拒。
你会看到它们只是一种能量,背后什么也没有。
所谓知行合一我的理解就是内观的艺术,冥想的艺术,真正活在当下的艺术。
活在当下是佛家说法。
何为活在当下,你不时时刻刻活在当下吗?难道我去幻想未来回忆过去或者调动经验思考一个问题就没活在当下吗?我没法不活在当下甚至死在当下,身体不一直在当下?我的思绪不是在当下飞舞着呢。
心学提出知行合一,当思想出来那一瞬间便是行了。
这说明他产生出一个思想或者情绪,他能当下警觉的意识到,这便是知,看着它们自生自灭,不受其所束缚,能够保持自我观察的意识。
水面起波纹,看着它,波纹自己就会慢慢平静,若一丝涟漪勾起你想要内心平静的欲望,就会产生更多的波浪。
人之初,性本善。
我们的良知是圆满的,如同水。
我们的信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都是后天习得的,如同浪花。
我们以为浪花就是我们,其实不过是我们自己的一种运动形态。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如何评价孔子在儒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他对后世有哪些影响?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作用:总的来说,儒家思想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维护社会稳定(一)地位:奠定了儒学的理论基础天不生夫子则万古如长夜1、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培养了第一批儒家学者,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