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站深度覆盖解决方案
中国移动2017年4G无线网建设指导意见

中国移动2017年4G⽆线⽹建设指导意见中国移动2017年4G⽆线⽹建设指导意见2016年,在4G⽆线⽹络建设中,公司紧密围绕“三领先、⼀确保”的⽬标,聚焦⽹络盲点、竞争差点和业务热点精准施策,使得4G⽹络竞争优势得以延续,整体客户感知领先竞争伙伴,有⼒地⽀撑了业务发展。
但是,我们⽬前⾯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先,竞争伙伴聚焦4G⽹络建设,充分利⽤低频重耕FDD的优势,全⾯发⼒、深化合作,对我公司形成巨⼤压⼒;其次,受政策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我公司的投资⾯临多重压⼒,粗放式规模建设难以为继;再次,虽然我公司的整体负载较低,客户感知较好,但是在“三⾼⼀限”等重要场景还存在深度覆盖不⾜、容量紧张、上⾏业务受限等问题。
2017年,中国移动4G⽆线⽹络建设要实现由关注⽹络覆盖领先向关注客户感知领先的转变,聚焦解决客户感知不好的重点场景⽹络能⼒问题,着⼒巩固竞争优势。
⼀、⽹络建设原则深⼊落实4G建设“三领先、⼀确保”⼯作要求,合理调配使⽤频谱资源,4G⼴覆盖以F频段为主、A频段为辅,D频段主要解决容量问题;把握好保持竞争优势、保障客户感知与保证投资效益之间的平衡,在保持整体⽹络覆盖、质量领先的基础上,重点针对“三⾼⼀限”特殊场景下容量不⾜、VoLTE城区深度覆盖不够的问题予以重点保障、优先解决,确保客户感知领先。
⽹络建设要严格遵循“三要三不要”的原则:竞争伙伴有覆盖的地⽅,要必须覆盖;新建城区、交通⼲线、景区等,要跟随覆盖;原有覆盖区域内的弱覆盖、盲点,要完善覆盖;农村偏远地区,不要盲⽬覆盖;利⽤率较低或以中⼩包业务为主的⼩区⽆容量需求、未来低频能解决的,不要急于⽤CA覆盖;室外⼿段能解决的住宅深度覆盖,不要⽤室分覆盖。
⼆、⽹络建设要求2017年4G⽆线⽹络要“强化提升深度覆盖⽔平,适度拓展农村覆盖⼴度,精准扩容保障厚覆盖容量,持续完善连续覆盖质量”,具体要求如下:(⼀)关键要点1.重点保障、多措并举解决“三⾼⼀限”等特殊场景下容量不⾜、VoLTE城区深度覆盖不够的问题。
LTE一体化小站(HeNB)组网与运营关键技术研究

LTE一体化小站(HeNB)组网与运营关键技术研究洪春金;沈建军;陈晓冬;熊尚坤【摘要】经过多年的建设,LTE网络覆盖日趋完善,但现网中存在大量的覆盖盲区,特别是中小型商业楼宇和住宅楼宇,使用传统的覆盖方式对上述弱覆盖区域进行覆盖,投资大、建设难度高、周期长.一体化小站可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城域网/PON或互联网接入,实现精准覆盖补盲和局部流量热点增强,具有成本低、快速部署等优点.对LTE一体化小站(HeNB)组网和运营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公网接入安全性解决方案,对比不同接入鉴权方式的优劣性并给出建议,对1588传输网络同步技术提出改良方案,提出了小站全自动开通的整体解决方案,解决了应用部署和运营的实际问题.【期刊名称】《广东通信技术》【年(卷),期】2019(039)006【总页数】6页(P42-47)【关键词】LTE;小站;1588;网关【作者】洪春金;沈建军;陈晓冬;熊尚坤【作者单位】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研究院;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研究院;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研究院;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移动通信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1 引言2013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放4G牌照,经过5年来的建设,LTE网络覆盖日趋完善。
但由于LTE频率多为2 GHz以上的高频频段,相对于2G和3G常用的800~900 MHz频段,路径损耗更大,对于未做室内覆盖的中小型建筑物,难以实现良好覆盖。
经过摸查测试,现网中存在大量的覆盖盲区,特别是中小型商业楼宇和住宅楼宇。
随着LTE网络的不断发展,室内用户的业务需求持续增加,以及VoLTE的开展,室内LTE深度覆盖的需求日益提升。
使用传统的覆盖方式对上述弱覆盖区域进行覆盖,投资大、建设难度高、周期长。
一体化小站可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城域网/PON或互联网接入,实现精准覆盖补盲和局部流量热点增强,具有成本低、快速部署等优点。
2 原理与系统架构3GPP TS 33.320和3GPP TS 36.300中定义了一体化小站(HeNB)、网关的技术规范。
5G网络小基站的部署探讨

5G网络小基站的部署探讨发布时间:2021-11-29T03:08:27.299Z 来源:《现代电信科技》2021年第14期作者:薛国浪王宏俊雷博[导读]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代代网络的变革与更新,5G相较4G十倍甚至上百倍以上的指标吸引和催生着各行业的信息化拓展,在5G网络整体构建中,小基站根据其独有的特性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具有非常大的建设需求,是5G网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简单介绍5G网络建设面临的挑战、小基站的关键技术,并就小基站在5G时代中的运用作简单分析。
(福建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福建福州 350003)摘要: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代代网络的变革与更新,5G相较4G十倍甚至上百倍以上的指标吸引和催生着各行业的信息化拓展,在5G网络整体构建中,小基站根据其独有的特性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具有非常大的建设需求,是5G网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简单介绍5G网络建设面临的挑战、小基站的关键技术,并就小基站在5G时代中的运用作简单分析。
关键词:小基站;5G;MEC;SON;有源化小微站引言:从2015年开始,国际组织ITU-R和3GPP对5G的愿景、指标需求和标准进行征集,各个国家、行业、组织对5G的需求和技术进行研究,各大企业和研究机构,包括中国移动也纷纷发表了技术白皮书。
而我国针对5G的技术提出的“5G之花”9个技术指标被ITU接受了8个,如用户体验速率0.1-1Gbps、连接数密度数百万/ km2、时延数ms、移动峰值速率10Gbps、流量密度10Tbps/ km2等。
为达到5G高性能指标必须依赖超密集组网的小基站提升空间复用度和解决未来移动数据流量千倍的增长以及用户体验速率百倍的提升需求,除了增加频谱带宽和大规模MIMO等无线技术提升频谱利用率外,最有效的办法仍然是增加小区基站的部署密度,提升空间复用度。
小区分裂作为传统无线通信增加小区基站部署密度的常用方式,但随着分配的频段越来越高导致覆盖半径逐步减小,小区分裂的方式已不在适用,则需要在室内外高热点、高容量区域密集部署灵活的小基站。
LTE深度覆盖提升方案

深度覆盖提升方案1、xx深度覆盖指标现况各场景普遍存在深度覆盖不足的问题,弱覆盖小区规模仍较大,xx全区域MR覆盖率为72.64%,在8个3类地市中排在第八位,且弱覆盖小区数有425,在8个3类地市中排在第三位;xx4G低流量小区有2039在8个3类地市中排在第一位;xx热点规模大热点小区有3354个,有规划尚未开通的热点有506个,未规划4G小区的热点有351个,xx的热点数总数、有规划尚未开通的热点、未规划4G小区的热点数都在8个3类地市中排在第一位,需要加大力度对深度覆盖指标的优化提升2、深度覆盖优化流程与方法2.1、新站规划、设计、施工、验收方面2.1.1x x新站规划设计施工方面> xx4G覆盖短板主要体现为连续覆盖及深度覆盖均不足,局部地方存在覆盖空洞;已规划未建成和建设偏移是导致xx网络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已规划站址未建成开通,全网建设偏移占比为10%左右,全省排在倒数第9位;其中核心城区偏移站点导致道路测试重叠覆盖,城区范围仅以D频段单层组网,室内覆盖深度有限,影响4G分流效果。
>提升方案与计划城区LTE覆盖水平及D频段的覆盖能力直接影响驻留比指标。
建议加强城区内室分+小微设备建设,提高城区内的深度覆盖,同时加快城区外3B/4A站点的建设进度规划站建设进度慢影响整体覆盖率,导致2&3G小区高倒流,需加快城区内站点规划站点建设,建议加强城区内室分+小微设备建设,提高城区内的深度覆盖2.1.2新站验收方面注意事项新站验证是网络优化的基础性工作,位于网络优化的最开始阶段,在站点建设、调测完毕后,网络优化开始前进入单站验证环节。
单站验证的目的是保证站点各个小区的基本功能(接入、通话、数据业务等)和信号覆盖正常,保证工程安装、参数配置与规划方案一致,单站验证测试将可能影响到后期优化的问题在前期解决,另外还可以数据优化区域内的站点位置、无线环境的信息,获取实际的基础资料,为更高层次的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场景化的深度覆盖宏微站协同规划解决方案

城市道路
车流量大,两边建筑 物密集,直道不长、 多拐弯等。
一般已有宏站, 但存在信号杂乱、 不稳定,易出现 信号中断
可选设备:分布式微站、一体化微站 分布式小微基站使用场景: • 用于多台设备的场景,各RRU之间可采用级联方式从而节约传输资源; • 传输资源充足且仅需单台设备时,满足覆盖的条件下,造价相对低的; 一体化小微基站使用场景: • 仅需单台设备时,满足覆盖的条件下,造价相对低的。
可选设备:分布式微站、一体化微站 分布式小微基站使用场景: • 用于多台设备的场景,各RRU之间可采用级联方式从而节约传输资源; • 传输资源充足且仅需单台设备时,满足覆盖的条件下,造价相对低的; 一体化小微基站使用场景: • 仅需单台设备时,满足覆盖的条件下,造价相对低的。
依托路灯杆、监控杆、建筑外墙安装,天 线波瓣正对弱覆盖的底层商铺。对于步行 街等底层商铺纵深较大、结构复杂的商业 街区,在街区两侧均规划微小基站。
体积、重量 覆盖面积 安装条件 选址难度 干扰控制 建站速度 投资成本
体积达18L、 重量达18Kg
需楼顶天面或 落地管塔安装
体积一般不超 过8L、重量一 般不超过8Kg
宏站功率普遍 比微小站大, 覆盖更广
挂杆、挂墙等 多种安装方式
占地面积大, 隐蔽性不强, 选址难度相对 较大,后期有 逼迁风险
占地面积小, 隐蔽性强,选 址难度较小, 后期被逼迁风 险小
➢ 深度覆盖不足:深度覆盖区域场景复杂多样,问题识别和规划
部署困难,导致存在弱覆盖和盲覆盖。
➢ 站点建设受限:因物业反对、施工受限等因素导致建站难、站
点偏移率高,影响网络覆盖。
干扰问题分析:网络重叠覆盖率高,导致干扰难以消除:
现网干扰情况 全省LTE 的高干扰比值为0.85%(基准值0.8% ),其中昆明、
应用于小微站的光电一体化集中远供技术

应用于小微站的光电一体化集中远供技术赵立英;辛明【摘要】网络建设中,市电引入的各类难题以及通信网络基础资源的优化整合,突显对电源远供技术的应用需求.文章介绍了集中供电的技术优势、组网方式、容量配置以及线缆选取等,通过实际建设案例,分析和研究了应用于小微站的光电一体化集中远供技术,对通信基站中小微站点的建设和维护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期刊名称】《通信电源技术》【年(卷),期】2019(036)007【总页数】3页(P77-79)【关键词】小微站;集中供电;光电一体;电压补偿【作者】赵立英;辛明【作者单位】北京中网华通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北京 100070;北京中网华通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北京 100070【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在运营商网络建设中,市电引入往往是施工过程中最大的难题。
通信网络建设中,设备和技术的提升以及电源设备应用的多元化,促使远供技术应用场景不断扩展。
同时,运营商遍布城乡的站点,为网络资源的优化整合和远供技术的规模商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网络基础资源优化整合离不开远供技术的支持。
1 集中供电的技术优势(1)集中分布式供电可有效减少市电停电后需维护上站油机开机发电的站点数量,降低油机发电成本、排放,节约网络运营成本,有效提高了网络设备的运行质量,降低了故障率,延长了设备的运行使用寿命。
(2)促进运营商网络资源优化整合,实现电源资源共享,省略了设备安装工程中的市电引入,便于新建站选址和站址协议的谈判,最大限度地降低选址、建站困难,便于选择建在最佳站点的同时提高网络建设速度[1]。
(3)能够解决UPS设备室外安装使用中存在的丢失、电池工作环境差以及寿命短等难题,为室外型设备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4)支持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演进,远供技术+复合光缆同步解决网络设备的传输和供电,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良好的投资效益。
2 集中供电组网方式根据负载设备电源需求的不同,分为双端(局端+远端)和单端(仅局端)2种[2]。
经典案例-MR覆盖率优化提升案例

深圳市MR覆盖率优化提升案例MR覆盖率介绍MR是指移动终端通过控制信道在业务信道上以一左时间间隔向基站周期上报所在小区的下行信号强度、质量等物理信息,基站将终端上报的下行物理信息和自身收集的上行物理信息上传给基站控制器,并由其收集与统讣。
当前考核的MR澄盖率为全量MR,即周期性订阅MR,全网上报的MR全部保留统讣,MR弱覆盖门限为RSRP低于-llOdbm, MR覆盖率覆盖率=RSRP>-110dBm采样数/总采样数。
随着LTE网络的全面规模部署,LTE用户的不断发展,传统的ATU测试数据无法详尽地体现网络深度覆盖的情况,全量MR覆盖率是网络覆盖的真实体现,能够体现现网的整体覆盖情况,识别深度覆盖问题。
二、MR提升思路基于MR的统讣分析,在分析优化MR覆盖率时,包含北向订阅统计、ENB下发测量控制及数据上报、终端测量等3个阶段。
结合3个阶段可能影响MR的因素,对于MR分析提升梳理了基本流程,简述如下:1.系统特性LTE使用的频率更髙,穿透性较差,对比C网,任室内等区域容量造成弱覆盖:LTE系统中800M相对1.8G /2.1G的频段覆盖效果更好,更适用于深度覆盖:2.MR相关配置MR相关配置包含两类,第一类为MR订阅配宜:第二类为基站参数配置。
英中MR订阅配置包括测疑周期、上报周期、事件类型(同频/异频)、北向文件生成周期、采样对象(全量用户/部分用户)等,此类配苣一般为集团规范,优化空间较少:基站参数配置包括最小接收电平、功率攀升补偿、小区半径、功率消息偏苣、小区参考信号功率、PA、PB等参数,都会对用户接入LTE,以及质差点的用户分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MR上报结果:3.网络结构网络站点数量、站间距、站高、覆盖情况是否受阻等因素,其中网络工程建设对于网络指标的影响是明显的,站间距的缩小必然引起鑿体网络覆盖的增强,网络指标随之改善明显:4.用户分布现网用户一般情况下认为满足泊松分布,中、差、好点分布比例较为均衡,且不可控,一般通过调整最小接收电平等进行控制边缘用户接入比例:5.网络健壮性网络健壮性包含两类,第一类故障率:第二类为天馈完好性(如室内天馈故障/隐形故障,影响站点覆盖效果等)。
超密集组网(UDN)

目录
01 超密集组网的概念 02 UDN关键技术 03 UDN具体部署场景
2.1虚拟MIMO
在这个超密集组网场景中,融合了接入和回传联合设计、干扰管理和抑制、小区虚拟化技 术、虚拟MIMO等超密集组网的若干关键技术
720P、1080P
5m/70%
深度覆盖层 >85%数据连接
微站:杆站/挂墙/地面
热点覆盖层
4K视频
>70%流量承载
AR、1/2VR
室内VR
10km
1km
300m
100m
50m
站间距
1.1超密集组网的概念
高频段是未来5G网络的主要频段,在5G的热点高容量典型场景中将采用宏微异构的超密集组网架构进行部署 ,以实现5G网络的高流量密度、高峰值速率性能。因此,基站间距将进一步缩小,各种频段资源的应用、多样化 的无线接入方式及各种类型的基站将组成宏微异构的超密集组网架构,以获得更高的频率复用效率,从而在局部 热点区域实现百倍量级的系统容量提升。
• 随着无线接入站点间距进一步减小, 小区间切换 将更加频繁,会使信令消耗量大幅度激增,用户 业务服务质量下降。
• 为了有效应对热点区域内高系统吞吐量和用户体验速率
要求,需要引入大量密集无线接入节点、丰富的频率资
源及新型接入技术, 需要兼顾系统部署运营成本和能源
消耗, 尽量使其维持在与传统移动网络相当的水平。
2)资源利用率提升 宏基站可以在终端的微基站选择、微基站间干扰的协调管理、微基站间的负载均衡、微基
站的动态打开/关闭等方面通过接入集中控制模块的资源优化算法进行优化控制,从而提升网络 整体容量和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实施,实施后根据 测试得到提升情况,进行效果评估
-60 RSRP开通前后覆盖对比
1F 3F 5F 7F 9F 11F15F18F -80
-100 -120
开通前 开通后
3. 多场景方案制定 根据勘查情况制定具体方案
场景方案设计 安装方式设计 小区设计
精细化深度覆盖方案,因地制宜,完美贴合场景需求
宏站
iMacro
PadRRU
BS8922
DAS
QCell
Nanocell
覆盖面积
© ZT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9
© ZT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典型微站覆盖能力
高层楼宇
多层楼宇
内部公开 Intemal Use Only▲
街道覆盖
RF参数设计
© ZT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6
深度覆盖识别
选定目标区域,获取可获取数据源Ti,tle进in行深度覆盖识别
MR弱覆盖分析
here
业务倒流分析
话务分析
DT分析
内部公开 Intemal Use Only▲
仿真分析
室内外区分
倒流分级
话务分级
道路弱覆盖
城区深度覆盖需求突出
深度覆盖规划的三大挑战
新建城区覆盖,现有城区盲点热点补点 积极利用微基站、美化站等新型基站解决
居民区等深度覆盖问题 解决城中村等高话务盲区区域
合理室内覆盖建设
优选2G数据业务高、人口多、业务量大区域物业迚行室分新 建或改造
CBD等场景以传统DAS覆盖方式为主建设,丌能或无法快速 建设DAS系统的场景,采用TD-LTE新型覆盖方式,如 Nanocell,Qcell
4
目录
概述 精细深度覆盖评估方法
深度覆盖案例
深度覆盖网规流程
1. 深度覆盖识别
通过MR、话务、投诉、仿真等确定 深度覆盖问题列表
内部公开 Intemal Use Only▲
2. 站点勘查
站点勘查获取周围宏站环境,可利用站址,通过测 试精确到楼层级别深度覆盖问题识别,确定问题点
4. 方案实施
精准弱覆盖定位 对于室内覆盖需要大量CQT或MR 数据才能定位弱覆盖区域。
越来越密的站间距 宏站站间距越来越小,同时, 重叠覆盖加剧,干扰加大。
站址建设难度加大 物业协调困难,尤其是高档小区等 重点覆盖区域,站点新增更加困难。
© ZT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可以仿真建筑物楼层的覆盖情况,分析更加细致到位 2、可以高精度模拟室外道路的覆盖情况 3、可以统计每个楼层覆 Only▲
室内外协同立体仿真
通室内外协同仿真,有效的判断室外和室内区域 覆盖情况,合理设计室内覆盖方案 对于重点的建筑或者建筑群,可根据建筑图纸完 成内部的精细化建模
R
覆盖能力: 站高一般在3~5米,可覆盖150~200 米,兼顾室内浅层覆盖
H
长中苑5幢
长中苑4幢
10
© ZT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ZT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场景规划设计方案
抱杆/灯杆安装
问题:34栋7层房屋,人口及房屋密 集,老式居民区,宏站进丌能有效覆盖 方案:利旧小区内水泥杆8个,挂载8个 电表箱(内置R8972S带一体化面板天 线);
大隐隐于市,小基站设备解决以上场景需求,替宏站解忧
© ZT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8
场景规划方案设计
室外覆盖室内深度覆盖方案
宏站:基于2G/3G站址资源部署TDL网络,实现TD-LTE基本 覆盖层
微站:通过微站/微RRU设备实现深度补盲补热 无传输情况下:充分収挥微站/Relay等设备的优势,摆脱传输
微微之间: 1、街道站等场景:通过小 区合并控制干扰,提升覆盖 效果 2、微站合理布点,满足目 标区域覆盖的情况下,形成 合理覆盖
微站是宏站的有效补充,宏微协同构造优质网络
© ZT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2
室内覆盖评估—室外覆盖室内
室外覆盖室内3D立体仿真
楼面安装
问题:长中苑小区三栋高层有28层,宏 站距离较进,高层信号差,高层前有小高 层楼高13层 方案:一体化微站,采用不大网异频的D 频段
内部公开 Intemal Use Only▲
地面安装
问题:别墅周围宏站距离别墅较 进,别墅内覆盖弱下载速率低 方案:地面美化安装小型美化设 备及楼面安装
楼层弱覆盖
栅格大小聚类
大于300米弱覆盖,优先考虑宏站 大于50米弱覆盖,考虑微站 零星弱覆盖,优先考虑优化解决
场景化解决方案 确定覆盖容量等问题 确定场景化解决方案 确定覆盖优先级
输出深度覆盖列表
7
多维数据综合解决方案,精确化定位,精细规划 © ZT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通过室内立体仿真和CQT室内测试的RSRP的比较可以 看出,在精品网试点区域存在的弱覆盖区基本一致; 主要误差因素:丌同建筑物的穿透损耗丌同
© ZT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3
室内覆盖评估—室内系统
内部公开 Intemal Use Only▲
采用快速射线跟踪模型:考虑天线位置和隔断墙体的损耗, 还考虑了信号的反射和折射 支持斜面仿真效果:在复杂的会内项目如体育馆、剧院等都 优大量斜面所组成的座位
电表箱美化
长中苑1幢 长中苑2幢 长中苑3幢
长中苑5幢
长中苑4幢
© ZT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1
© ZT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场景规划设计方案
Micro RRU/eNodeB
Direct radiation to cover windows of office buildings
© ZT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层居民小区覆盖
内部公开 Intemal Use Only▲
小区:面积6万平方,34栋7层房屋,人口及房屋 密集,老式居民区。 方案:利旧小区内水泥杆8个,挂载8个中兴电表箱 (内置中兴R8972S带一体化面板天线); 进度:已经开通
高于别墅高度,具备设备安装和区域覆盖条件
设备需要美化,体积小为原则
长中苑1幢
长中苑2幢
长中苑3幢
RSRP
吞吐量 Mbps
微站开 通前
-106
微站开通后
-92.1
25.28 43.4
长中苑5幢
长中苑4幢
低楼微站上打
规划组网方案: 一体化微站:因楼前有13层高小高层,可用于安放一体化微站,
采用不大网异频的D频段 微站选址长中苑4栋楼顶,安放两个一体化微站
© ZT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等配套的限制,实现室外覆盖室内增强
9 室内深度覆盖方案
充分利旧现网室分系统,通过合路或新建的方式实现TDS 和TDL室内覆盖
Qcell、Nanocell等室内覆盖方案
内部公开 Intemal Use Only▲
方案选型
根据场景特点、弱覆盖面积、话务情况、天面情况、传输 情况等匹配产品方案
根据建筑物设计图纸及外观、墙体材质构建建筑模型->模 拟信号源安装->得到仿真图,下面是某购物综合体项目建 筑物外观、建模和仿真图
© ZT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4
目录 概述
精细深度覆盖评估方法 深度覆盖案例
居民小区深度覆盖特点
内部公开 Intemal Use Only▲
场景规划方案设计
典型场景
居民区 校园等热点 城中村
步行街
景区 广场、背街小巷
规划诉求
整栋楼垂直覆盖 大容量需求 室外型室内 小区之间干扰
有伪装需求 无楼面安装天线
内部公开 Intemal Use Only▲
网规方案
大垂直波瓣天线 多载波吸收话务 支持E频段产品 12RRU小区合并
小体积伪装产品 小设备支持抱杆安装
电表箱美化
© ZT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7
© ZT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多层居民小区覆盖
内部公开 Intemal Use Only▲
站点开通后覆盖测试结果:
地名
开通前
开通后
平均RSRP 平均SINR 平均RSRP 平均SINR
花园别墅等低密 度住宅
包括别墅区、花园洋房等 其他低密度,绿化场景比 例高的住宅区
采用路灯杆覆盖楼宇, 美化天线或小型化设备 覆盖空旷区方式
居民小区多采用室外照射室内的方式,结合新型深度覆盖产品及美化小型化伪装安装,可一定程度满足覆盖要求 但仍有丌少小区物业难以进入,需要创新型解决方案
16
16 © ZT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8
© ZT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高层楼宇覆盖
内部公开 Intemal Use Only▲
高层楼宇通常低层为商业用途,上层为住宅,或者大型小区的高层住宅,普遍有裙楼,因此合理利 用裙楼是重点,也可以利用楼体周边凸出部或附近楼宇来安装室外天线进行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