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宗教的世俗化

合集下载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变革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变革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变革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是英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皇后,她的时代也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

这个时期又被分为早期维多利亚时代(1837-1860年)和晚期维多利亚时代(1860-1901年)。

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段时期,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变革也开始在这个时期发生。

一、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背景英国在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前的几十年中,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变革。

这个时期正处于工业革命的高峰期,这使得英国的经济、政治、社会都面临了大规模的变革。

工业革命使得生产方式从手工业向机器大规模生产转移,这也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里的工厂和机器吸引了无数的农民和农村劳动力迁往城市,他们在城市中聚居成为了一个“无资产者”阶层。

这一阶层与传统的贵族阶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英国在这个时期也进行了一系列有关自由和平等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1832年通过的《改革法案》。

这个法案取消了很多的选举腐败现象和不合理选区,扩大了选民的范围,使得英国的政治体系更加民主化。

这也为后来的新法改革扫清了道路,如1844年的《穷人法庭法案》和1853年的《救济法案》等。

二、维多利亚时代中的社会变革1. 女性的地位提高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尤其是在英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

女性参与政治的权利得到了加强,同时,英国政府也开始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改善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就业环境。

2. 职业阶层的变革维多利亚时代出现了一个日益发展的中产阶级。

这个阶级由广泛的社会群体组成,包括建筑师、银行家、工业家、律师、医生、教育家、新闻工作者等等。

中产阶级在经济上的繁荣导致了他们的影响力在英国社会中的增加,同时也为政治和社会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多样性。

3. 改革的兴起和发展维多利亚时代以及之后的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教育改革、卫生改革、劳工改革、选举改革等等。

这些改革使得英国社会更加民主化和公正,同时也加强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维多利亚时代后期英国中产阶级的教育改革

维多利亚时代后期英国中产阶级的教育改革

维多利亚时代后期英国中产阶级的教育改革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时代之一。

18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带动了英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一系列变革,然而初等教育状况却没有得到显著改善。

民众识字率普遍偏低,超过一半的底层人民都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

到19世纪下半叶,落后的教育体系逐渐威胁到英国的经济发展,推动政府出台相应政策。

当时阻碍教育发展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宗教教育的垄断地位;二是普遍落后的教育观念;三是大量童工的存在。

这三个因素合起来,导致政府迟迟没有介入普通民众的教育领域。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英国经济长势趋缓,教育问题被很多人当作指责政府措施不力的理由。

另一方面,工业化发展带来的职业结构变化、政治制度改革、阶级语言兴起和中产阶级的强大也为教育改革做了铺垫。

教育部的成立与1870年教育法的出台正是政府为了应对教育问题迈出的第一步。

1870年教育法规定,各个地方要成立自己的教育委员会,负责建立适于底层人民的小学,提高初等教育质量。

伦敦凭借其首都的特殊地位受到格外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其他教育委员会的榜样。

教育委员会的成立原因很复杂。

中央政府需要一个地方机关来推行政策、体察民意;教育部门也需要一个权力机构来集中普及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式;社会改革家把这里当作传播民主政治理念的阵营;而把这些线索串联在一起的,则是中产阶级。

凭借他们志愿服务的精神和兼容并包的原则,政治和教育、中央和地方、改革与妥协各方面的力量很好地切合起来,确保了初等教育改革的阶段性成功。

根据伦敦教育委员会的工作性质和内容,笔者把对它的研究分成了三部分。

第一部分侧重介绍它的成立背景及过程,包括伦敦当时的教育状况、教育委员会的选举以及早期的调查和监督工作;第二部分介绍它在基础教育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包括普及义务教育、改革课程设置、建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新式小学与救助贫困学生等等;第三部分则关注它在夜校、劝学院、残障儿童学校等附加教育系统方面取得的成绩。

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道德观念与社会风尚的冲突

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道德观念与社会风尚的冲突

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道德观念与社会风尚的冲突维多利亚时期是指1837年至1901年,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位的时期。

这个时期对于英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观念和社会风尚之间的冲突,探讨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性中复杂而矛盾的一面。

1. 维多利亚时期的道德观念在维多利亚时代,道德观念被广泛强调和推崇。

宗教伦理对于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具有重要影响力。

尊重传统价值观、遵从宗教准则和规范行为成为当时社会普遍接受的标准。

纯洁、谦逊、责任感被视为理想特质。

2. 社会风尚与现实冲突然而,在维多利亚时代充斥着许多与道德观念相悖的社会风尚和现实问题。

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阶级差距愈加明显,社会底层人民经历着贫困、疾病和不公平的待遇。

同时,性别歧视、婚姻制度以及女性权益的限制也成为社会问题。

3. 文学对道德观念与社会风尚的探索文学作品成为当时人们关注道德观念与社会风尚冲突的重要载体。

小说家们开始反映社会现实,并试图揭示人们内心的复杂性和冲突。

他们通过刻画形形色色的角色以及展现各种情节,揭示社会弊端和道德困境。

例如,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描绘了底层贫困生活中孤儿奥利佛所面临的残酷待遇。

这部小说引起了大众对于贫穷和不公平待遇的强烈共鸣,并促使了一系列改革运动。

同时,勃朗特姐妹写作的小说《呼啸山庄》则深入探讨了爱情、复仇、家族荣誉等主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并揭示了社会固有观念对个体造成的伤害。

4. 文学作品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一系列社会改革。

小说家们以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描绘和探索激发了公众意识,并帮助推动了教育、劳工法律和女性解放等方面的变革。

总之,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道德观念与社会风尚之间的冲突。

通过揭示人性中复杂而矛盾的一面,这些作品拓宽了人们对于事物本质与实际存在之间关系的认知。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文化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研究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文化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研究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文化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研究维多利亚时期是指1837年至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是英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英国经历了许多文化与社会的变革,这些变革对英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变革在1800年代初期,英国处于一个经济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人们开始在工厂里工作,而不是在农场上。

同时,英国也开始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和发明,这些技术和发明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社会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首先,城市化进程加快。

由于工业化的发展,许多新的城市被建立起来,人们从乡村搬到城市里去工作。

这种趋势导致了城市人口的激增,城市化的进程也愈加明显。

城市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变化。

其次,社会阶层开始分化。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工人阶级逐渐形成,他们与富裕阶层之间的殊隔逐渐加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也开始崛起,这些人既不属于贫困工人阶级,也不属于富裕的贵族。

他们拥有一定的财富和社会地位,逐渐成为了社会的新兴力量。

最后,女性地位逐渐提高。

在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地位开始得到提高,女性开始参与到经济和政治活动中来。

例如,第一所女子大学——伦敦女子大学在这个时期里成立,至此女性拥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女性运动也逐渐开始崛起。

二、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化变革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文化也开始发生了变革。

这种变革体现在艺术、文学、教育和科学方面。

首先,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兴起。

在这个时期中,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古典文化和艺术,重新评估原有观念和价值。

这种运动促进了英国文化的发展,也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文学开始兴起。

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许多著名的作家如狄更斯、莎士比亚、托马斯·哈代等人的著作在这个时期里问世。

这些作家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最后,教育和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文化变革的进程。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登基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与社会变革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登基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与社会变革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登基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与社会变革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于1837年登基,标志着维多利亚时代的开始。

这一时期持续了近七十年,直至1901年女王去世。

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历史上变革巨大的时期,不仅在经济和社会方面有重要的发展,而且对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维多利亚时代在文化和社会层面上的重要变革。

一、经济和社会变革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全盛时期,也是英国帝国的巅峰时期。

在这一时期,英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工业国家之一,大量的机器工业的出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和财富。

这场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的经济繁荣,也对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工业化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工人阶级日益增长,他们遭受着恶劣的工作条件和低廉的工资。

这引发了一系列工人运动和社会改革运动,争取工人权益和社会福利。

例如,成立于19世纪中叶的工会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法律和政策改革,如1880年通过的工厂法、1883年通过的房屋法等,都是对工人权益的保护和改善。

二、文化变革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文化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见证了英国文学、艺术和建筑的大发展。

其中,文学方面最著名的代表是查尔斯·狄更斯、乔治·艾略特、托马斯·哈代等作家的作品。

这些作家通过揭示社会不公和弊端,反映了工业化社会的黑暗面,并探讨了人性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艺术方面,维多利亚时代出现了新古典主义和哥特复兴等风格。

建筑师约翰·纳什和奥古斯特·普金纳尔等人设计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如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和白金汉宫。

此外,维多利亚时代还见证了摄影的兴起,这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图像更真实地记录和表达他们的生活和情感。

三、社会变革维多利亚时代也是英国社会变革的时期,包括对妇女权益和儿童权益的重视。

在女性权益方面,社会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如《妇女的权利法案》的通过,使得妇女在家庭、教育和就业等方面取得了更多的权益和机会。

维多利亚女王与宗教改革从清教徒到宗教自由的转变

维多利亚女王与宗教改革从清教徒到宗教自由的转变

维多利亚女王与宗教改革从清教徒到宗教自由的转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宗教和信仰的看法也在不断变化。

宗教改革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而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正是宗教改革期间的一段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代,英国社会经历了从清教徒到宗教自由的巨大转变。

本文将探讨维多利亚女王与宗教改革之间的关系,以及这段时间里英国社会所经历的转变。

一、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宗教背景维多利亚女王于1837年登基,她的统治时期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

在维多利亚女王即位之前,英国宗教局势并不稳定。

随着16世纪启蒙时代的到来,社会开始对天主教会质疑并冒起了宗教改革的思潮。

在这个时期,英国的宗教领域主要分为两个派系:天主教和清教。

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后,她面临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处理不同宗教派系间的冲突和分歧,以确保国家的稳定与统一。

二、维多利亚女王与清教徒的关系清教徒是英国宗教改革运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他们追求宗教的纯洁与灵修上的完美。

然而,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社会对清教徒态度复杂。

虽然女王自己并不是清教徒,但她实行了宽容的宗教政策,为清教徒提供了一定的自由。

这体现了女王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的和谐与统一而努力的决心。

清教徒不仅在信仰上面临挑战,他们还经历了经济和社会上的压力。

英国当时的经济发展迅猛,市场经济的兴起削弱了清教徒的传统经济地位,使他们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

尽管如此,清教徒仍然对宗教自由抱有坚定的信念,并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三、从清教徒到宗教自由的转变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是英国宗教自由得以实现的重要阶段。

女王对不同宗教派系的包容和尊重为社会带来了宗教多样性和和谐稳定。

尽管清教徒仍然面临一定的压力和限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自由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关于宗教自由的辩论日益激烈。

不同宗教派系和信仰者开始倡导宗教和信仰的个人自由权利。

这一呼声逐渐渗透到整个社会,推动着宗教领域的改革。

在这个时期,政府逐渐放宽了对清教徒和非国教徒的限制,并开始重视个人的宗教信仰自由。

维多利亚女王试图改革英国的社会日常生活

维多利亚女王试图改革英国的社会日常生活

维多利亚女王试图改革英国的社会日常生活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代代表着英国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统治者,维多利亚女王致力于改革英国的社会日常生活,这些改革让英国逐渐地变得更加现代化。

一、教育改革在维多利亚时代,教育改革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英国的教育体制当时非常不完善,只有富人的孩子才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而穷人的孩子则大多数没有机会上学。

维多利亚女王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她支持教育改革,大力推行普及教育的政策。

她成立了一个教育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帮助建立更多的学校,减少贫困儿童的文盲率,并且鼓励女性接受教育。

二、动物福利法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动物福利状况非常糟糕。

当时的人们在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很是粗暴,他们对待动物的方式很残忍。

维多利亚女王非常关注动物的福利问题,她成立了一个动物保护组织,帮助保护动物的权利。

维多利亚女王还通过了一项法律,规定了对动物的保护。

这项法律规定,任何虐待动物的人都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这项法律推动了对动物权利的保护,让动物的福利状况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三、保障劳工权益在维多利亚时代,劳工的权益很差,很多工人遭受到了残酷的待遇。

他们工作时间长,薪资低,而且有时甚至遭受控制和虐待。

维多利亚女王非常关注劳动问题,她推动了一系列的劳动保护政策。

她制定了法律,确保所有的工人都可以享受公平的工资和工作条件。

她还通过限制工作时间,保障工人的福利并赋予组织工会的权利。

四、卫生改革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卫生状况很糟糕,公共场所和住宅条件很差,不卫生的条件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播。

维多利亚女王深刻意识到卫生问题的重要性,她通过卫生改革来帮助改善了英国的卫生状况。

她制定了一系列卫生政策,提高了医疗设施的水平,确保了公共空间的卫生情况,同时帮助在城市中生活的穷人改善了住宅环境。

综上所述,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改革深刻地影响了英国的社会日常生活,这些改革在几十年后变得更加明显。

现代英国宗教多元化的形成

现代英国宗教多元化的形成

现代英国宗教多元化的形成叶建军内容提要 现代英国宗教多元化局面的形成,经历了信仰划一、有限宽容和宗教多元化加速实现的三个阶段,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期。

其间,英国宗教信仰自由的实现,经历了从信教自由、政治平等到社会生活其他方面平等的渐进过程,获得宗教信仰自由的对象依次为非国教徒、天主教徒、唯一神派、非基督教徒和无神论者。

同时,现代英国的宗教多元化存在明显的保守性。

关键词 英国 宗教多元化 宗教信仰自由 特点世俗化是现代国家及其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

就宗教信仰方面而言,世俗化的现代国家呈现出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局面。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迈向现代社会的国家之一,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世俗化的改造,形成了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局面。

今天,英国的各种宗教信仰乃至不信仰宗教的存在,都得到承认和尊重,享有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同时,英国基本上实现了政教分离,国家在宗教信仰事务上保持中立,使宗教信仰成为私人事务,并且在不同的宗教信仰者之间,以及在信教者和不信教者之间,培育相互宽容、相互尊重的精神,使宽容对待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而使英国成为一个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

那么,现代英国的宗教多元化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又表现出哪些特点?现代英国宗教信仰历史的三个发展阶段近代以来,英国的宗教信仰历史从总体上看经历了一个从信仰不自由到信仰自由的过程,宗教多元化的局面是这个发展过程的结果。

从宗教信仰自由的开放过程来说,近代以来英国的宗教信仰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信仰划一阶段,有限宽容阶段和宗教多元化加速实现阶段。

(一)信仰划一阶段始于宗教改革,终于光荣革命。

16世纪欧洲掀起的宗教改革运动,既有宗教的原因,也有政治等方面的原因;由亨利八世开始的宗教改革更偏重于后者,给英国的宗教改革打上了鲜明的烙印,集中表现为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统治时期英格兰教会的妥协定型。

公祷书和 三十九条信纲是英格兰教会在信仰方面的基石,前者保留了罗马天主教的色彩,后者体现了新教的色彩,这个定型带有明显的包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化与世俗化”研讨会论文选登・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宗教的世俗化张卫良 内容提要 在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宗教一方面呈现出“信仰危机”,经常去教堂做礼拜的信徒日渐减少,教堂冷清;另一方面,宗教教派十分活跃,广泛地参与现世的社会活动。

这些现象的出现源于英国宗教的历史传统及其社会的深刻变革。

关键词 英国 维多利亚晚期 宗教 世俗化基督教在英国社会生活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但是,英国宗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①。

在工业革命以后,英国宗教呈现出新的趋势,教派众多,教理纷杂。

至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宗教一方面呈现出“信仰危机”,各个教派去教堂做礼拜的人数停滞不前,甚至下降,教堂门可罗雀;另一方面,英国宗教教派十分活跃,安立甘教、不信奉国教教派和罗马天主教教派纷纷卷入现世的社会生活,选择现世务实的世俗化道路。

对于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英国宗教,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而关于英国宗教世俗化的研究则几乎没有②。

本文尝试对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宗教的世俗化进行初步探讨,以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英国宗教的发展进程。

一 英国宗教是复杂多元的,虽然安立甘教名义上是国教,但实际上并非英国的惟一宗教,其生存也不依赖于政府的财政资助。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国教会面临一系列的危机,首先是英国国教逐渐丧失了在教义和礼仪等方面的垄断地位。

1689年的《宽容法案》、1828年的《考试和社团法案》和1829年的《罗马天主教安慰法案》都标志着国教独断专行的失败;在19世纪晚期,英国国教在宗教事务尤其在教义解释上的垄断地位也被打破了,《三十九条信纲》已经不再是所有教徒必须遵守的准则。

其次,英国国教的传统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教区的人口变化。

在英国乡村,一些教区特别是乡村教①②本文的英国宗教主要指英国的基督教,包括英国国教、不信奉国教教派和罗马天主教教派。

关于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英国宗教,国内的论著主要有柴惠庭《英国清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刘城《英国中世纪教会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蔡骐《英国宗教改革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等等;关于英国宗教的世俗化仅见董小川一文有所涉及(《现代英国宗教多元化的历史成因、表现及其特点》,《世界历史》2005年第6期,第45-55页)。

区人口萎缩,教徒大幅度减少,到教堂做礼拜的信徒日渐稀少,神职人员难以展开正常的宗教活动。

与之相反,在新兴的工业地区和城市,由于人口的迅速聚集,教徒数量显著增加,但英国国教又无力应对教堂缺乏、牧师难觅的困境。

据英国议会1740-1812年的调查得知,当时英格兰有1000多个教区找不到国教会牧师。

①这种状况在19世纪晚期没有很大的改观,与其他教派相比,英国国教的教堂数量增加缓慢,1861年大约14,731个大小教堂,1901年为17,368个教堂;教士数量的增幅也不大,1871年19,411人,1901年为23,193人②。

另外,英国国教会内部腐败滋生,一些高级教士兼领圣俸但缺席教职,一些教徒则无视基督教教义、教规以及宗教义务,这些问题早在16世纪晚期就为清教徒所诟病③,在19世纪晚期同样为其他教派所抨击。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许多的国教徒转向了不信奉国教教派。

在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宗教教派众多,安立甘教不但有“高教会”和“低教会”,还有福音派等再分的小教派。

在英国国教之外,基督教教派尤其众多,有浸礼宗、公理宗、长老宗、循道宗、卫斯理宗、一位论派以及公谊会(贵格会)、普利茅斯兄弟会、英格兰摩拉维亚会、基督会、救世军,等等。

这些教派通常有着非常相似的特点,即不遵从王命,拒绝参加国教,因此被笼统地称为不信奉国教教派。

此外,还有罗马天主教教派。

由于在各个教派之间存在着教义、教规、仪式、传教方式以及社会地位的差异,因而各个教派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

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各个教派往往以各种各样的手段来争取更多的信徒。

众多的宗教教派表面上使英国社会充满了宗教气息,使民众有了更多的教派选择机会,但实际上却使宗教信仰复杂化,有时候反而使得民众无所适从,尤其是对于缺少文化的社会下层来说,常常无法理解宗教教派之间的差别。

因此,有学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英国在现代国家中是突出的,因为其人民是“不属于任何教会的”④,即既不属于罗马天主教会,也不属于英国国教。

当然,我们不能依此推断英国的民众就没有宗教信仰。

英国宗教教派在信徒的数量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安立甘教信徒一直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不过就信徒数量增长的趋势来看,自18世纪晚期以后,安立甘教信徒增长缓慢,有些时段甚至停滞和减少。

1851年,英国在人口普查的时候做了民众宗教从属关系的调查。

根据统计,这个国家约有1800万人,估计约400万人去安立甘教教堂,150万是各类循道宗信徒,80万是独立派信徒,60万是浸礼宗信徒,30万是罗马天主教教徒⑤。

上述数据显示不信奉国教教派和罗马天主教教派信徒增长比较快,差不多是英国国教的一半。

霍布斯鲍姆也认为“1851年差不多有半数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新教信徒,参加了不同于英国国教的宗教仪式。

各种教派这种异乎寻常的胜利,主要是自1790年以来,或更准确地说是自拿破仑战争末期以来,宗教发展的自然结果。

1790年时,英国卫斯理派仅有5.9万名领受圣餐的成员,然而1850年,该会及其各种分支的成员人数差不多是上述数目的10倍。

”⑥在19世纪晚期,传统教派的信徒数量有所增加,例如,罗马天主教教派的教徒在1891年达到了大约73万,但92 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宗教的世俗化①②③④⑤⑥王美秀、段琦、文庸、乐峰等:《基督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页。

A. D.吉尔伯特:《工业英国的宗教与社会》(A. D.G ilbert ,Reli gion and S ociet y in I ndust rial England :Church ,Chapel and S ocial Change ,1740-1914),伦敦1976年版,第28页。

柴惠庭:《英国清教》,第100-106页。

杰弗里・考克斯:《一个世俗社会中的英国教堂:兰贝斯,1870-1930年》(J effrey Cox ,T he English Churches in a S ecular S ociet y :L ambet h ,1870-1930),牛津1982年版,第16页。

J.R.H.穆尔曼:《英国教会史》(J.R.H.Moorman ,A History of t he Church in England ),伦敦1976年版,第386页。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王章辉等译:《革命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页。

是,新宗派的发展特别迅速,救世军在1877年6月少于5000人,1900年估计人数达到10万人,到1911年达到了11.5万人①。

如果就英国宗教信徒与人口增长的数量相比较,那么,大多数教派的信徒人数增长在19世纪晚期呈现下降的趋势。

在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宗教教派虽然在绝对数量上似乎有所增加,但传统的信仰方式却日渐式微,去教堂做礼拜的人越来越少。

这种衰落的景象在18世纪晚期即已显露,尽管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有过短暂的宗教复兴运动,然而,在这个世纪中期去教堂做礼拜的人数已经大为减少。

1851年3月,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宗教礼拜普查说明,英国国教教徒去教堂做礼拜的数量下降特别明显,而其他教派出席教堂人数却有一定数量的增加,但就英国总人口而言,经常去教堂做礼拜的人已经不到全国总人数的一半。

另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宗教普查显示英国宗教信徒做礼拜的人数在地区之间是不平衡的。

在英格兰,教徒去教堂做礼拜最频繁的地区是东密德兰地区和西南地区,那里出席教堂礼拜的人数比例在城乡都比较高,在农村通常更高。

在城市区域,大多数主要城市去教堂做礼拜的人数并不多,除1851年布里斯托尔、朴里茅斯、,这些城市报告的出席人数高于城市平均数②。

在大城市,各个教派教徒去教堂做礼拜的比例或许是最低的。

1851年,伦敦安立甘教教徒出席教堂的人数占伦敦总人口的14.3%,不信奉国教教徒占11.1%,所有做礼拜的人数也只占25.4%。

在10万人以上的8个城市,去教堂做礼拜的人数为27.2%;在5万到10万人的17个城市则为35.5%③。

1851年、1886年和1903年的3次调查也显示了相似的状况,让人感觉普遍的不信教。

伦敦东部和南部在教堂出席人数方面是全国最低的,在工人阶级聚集的区域,不到1/5的人出席一个礼拜地,1851年3月30日星期天,2,362,236的伦敦人口只有874,339人出席任何一种形式的公众礼拜,以致可以得出结论:“伦敦是没有上帝的城市”④。

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年,英国宗教的教堂礼拜仪式更趋于衰落。

杰弗里・考克斯认为经常去教堂做礼拜及其相关虔诚的真正衰落似乎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在伦敦的兰贝斯地区去教堂做礼拜的人数明显地低于先前的年份,上午出席教堂的人数从1851年人口的17.2%下降到1886-1888年的11.7%,到1902年的8.7%。

晚上出席者从1851年的13.5%上升到1886-1888年的14.4%,在1902年下降到11%。

在20世纪初,经常去教堂做礼拜的人数急剧下降,1906年、1907年和1908年,每一个不信奉国教教派的信徒去教堂做礼拜的次数都在减少。

1900年12月,《布里克斯顿自由报》宣称“离教堂越近,离上帝越远”。

1927年,《不列颠周刊》对一个“工人阶级地区”和一个“郊区”的教堂出席人数进行了一次有限度的调查,结果发现:在1886年和1902年间,安立甘教和不信奉国教在工人阶级地区教堂的出席人数绝对地下降到大约10%,在1902年和1927年间两者均下降了70%以上;在郊区,安立甘教在上述两个时期下降了大约50%。

在第一个时期,不信奉国教的绝对出席人数增长了大约30%,但在1902年以后,绝对的所得变成绝对的所失,真正的损失将近60%,高于安立甘教教堂出席人数的比例⑤。

不去教堂做礼拜在那个时期的英国或许是普遍的,全国城镇的牧师都在谈论吸引大众支持的困03 世界历史 2007年第1期①②③④⑤A. D.吉尔伯特:《工业英国的宗教与社会》,第46、42页。

休・麦克劳德:《19世纪英国的宗教和工人阶级》(Hugh McLeod,Reli gion and t he W orking Class in N ineteent h-Cent ury B ritain),伦敦1984年版,第13页。

哈罗德・珀金:《现代英国社会的起源,1780-1880年》(Harold Perkin,T he Ori gin of Modern English S ociet y1780-1880),伦敦1969年版,第20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