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书画家董其昌
董其昌生平简介

董其昌生平简介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擅长山水画,董其昌一生书画作品无数,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也有一定的数量。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董其昌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董其昌,著名书画家。
生于嘉靖三十四年,卒于崇祯九年,享年82岁。
董其昌擅长书画。
在绘画方面,有南董其昌,北米万钟的美称;在书法方面,集各家之长于一身,使自身的书法有超越前人之势,在中国的书法历史长河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董其昌在而立之年后,进入仕途。
但是仕途不顺,在朝廷里,几进几出。
由于仕途的坎坷,让他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
便在辞官回乡的时间里,提高自己的书画技艺。
在专研学习前人书画经验,并自发组织坊间书画爱好者,和自己一同探讨书画方面的知识。
并且大量临摹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名作,从中获得创作灵感,开创自己的书法之美。
后人对董其昌的书画成就评价颇高。
清代年间,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特别推崇董其昌的书法,闲暇之余进行大量的描摹。
除此之外,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成为文人画的创作指导核心。
董其昌的书画成就对后世的书画发展影响颇深。
在书法方面,他所著的《白居易琵琶行》、《金沙帖》等流传于世;他所绘的《昼锦堂图》、《疏林远岫图》等仍被珍藏于各博物馆。
董其昌去世后,后人常去董其昌墓、董其昌故居瞻仰这位书画大师。
董其昌字画价值目前,董其昌的字画被收藏于中国各个博物馆。
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瞻仰大师的书画之风。
除此之外,董其昌的字画也为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董其昌自幼在字画方面造诣颇深,因为爱好的缘故,自己一边在读书考取功名之时,一边研习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并进行描摹、创新。
最终集各家书画优势为一体,成为明代著名的书法家之一,对后世书画创作影响颇远。
书法方面,董其昌在临摹前人书法基础上,将自己的创新意识融于其中。
字体淡雅隽秀,刚劲有力,尤其在草书和楷书方面,造诣颇深。
康熙皇帝曾大赞董其昌的书法飘逸空灵、丰神独觉,深得康熙皇帝的偏爱。
而在民间,也刮了一阵效仿董其昌书法之风,其兴盛之风,难以想象。
历代名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及作品欣赏

历代名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及作品欣赏●简介董其昌:(1555-1636)明代著名书画家。
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
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谥叫文敏,因称董文敏。
万历七年(公元1589年)举进士,历任编修,湖广副使、太常寺卿,礼部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职,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辞官,以太子太保衔养老于家乡。
他的字、画以及书画鉴赏,在明末和清代名声极大。
善画山水,远师董源、巨然和黄公望。
其画风笔意安闲温和、清新秀丽。
他提倡用摹古代替创作。
又以禅宗的南北派比附绘画,称“南北宗”。
他是尚南贬北,抬高文人画的地位,打击压制和他相抗稀奇的“浙派”。
其山水作品,用笔柔和,秀媚有余,魄力不足,缺乏气势,且多辗转摹仿,如《峒关蒲雪图》、《溪山平远图》等,皆为摹古之作。
其作品留传至今的有:《山水》、《夏木垂阴图》等。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画眼》等。
●提要《画禅室随笔》四卷,明董其昌撰。
其昌有《学科考略》,已著录。
是编第一卷论书,第二卷论画,中多微理,由其昌於斯事积毕生之力为之,所解悟深也。
第三卷分记游、记事、评诗、评文四子部。
中如记杨成以蔡经为蔡京之类,颇涉轻薄,以陆龟蒙白莲诗为皮日休之类,亦未免小误。
其评文一门,多谈制艺,盖其昌应举之文与陶望龄齐名,当时传诵,故不能忘其结习也。
四卷亦分子部四,一曰杂言上,一曰杂言下,皆小品闲文,然多可采,一曰楚中随笔,其册封楚王时所作,一曰禅悦大旨,乃以李贽为宗。
明季士大夫所见,往往如是,不足深诘,视为蜩螗之过耳可矣。
●卷一○论用笔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此八字真言,无等之咒也。
然须结字得势,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结字最留意。
比其晚年,始自出新意耳。
学米书者,惟吴琚绝肖。
黄华樗寮,一支半节。
虽虎儿亦不似也。
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
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
王大令之书,从无左右并头者。
右军如凤翥鸾翔,似奇反正。
米元章谓:“大年千文,观其有偏侧之势,出二王外。
董其昌书法的墨法

董其昌书法的墨法
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文学家,他的墨法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董其昌的墨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皴法:皴法是董其昌的特色之一,他善于运用细腻的皴法来表现山石、树木等自然景物的纹理和质感。
他的皴法有细腻、干湿、渐进等不同的变化,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2. 铺法:董其昌的铺法也非常独特,他常常运用细密的笔触,通过铺积墨色来表现水、云雾等自然景物的氛围和变化。
他的铺法技巧娴熟,能够准确地抓住光线的变化和表现形态。
3. 断点法:董其昌的书法中经常运用断点法,即将笔画中途断开以达到精雕细琢的效果。
他通过巧妙运用断点法来表现形体结构,使字体更加立体、有力。
4. 墨色运用:董其昌善于运用浓淡墨色,通过变化的墨色来表现画面的层次和空间感。
他在运用墨色时注重造墨的技巧,能够根据画面需要调配出不同的墨色,使作品更具丰富性和变化性。
总的来说,董其昌的墨法独具匠心,他善于运用皴法、铺法和断点法等各种技巧,通过精湛的墨色运用来表现画面的形态和氛围。
他的墨法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董其昌:文人画的禅意与诗意

《董其昌:文人画的禅意与诗意》在中国艺术的长河中,董其昌以其独特的书画艺术成就,成为了晚明文人画的代表人物。
他的艺术创作不仅体现了深厚的文人情怀,更蕴含了丰富的禅宗哲学思想。
本文将深入探讨董其昌的艺术世界,揭示其作品中的禅意与诗意。
一、董其昌的艺术背景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明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
他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望族,自幼聪明好学,但在家境贫寒的条件下,他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华,逐渐在艺术领域崭露头角。
董其昌的一生,经历了从寒门学子到翰林院编修、礼部尚书的转变,他的政治生涯与艺术创作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文人画的禅意追求董其昌的绘画作品,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
他提倡“以禅入画”,追求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
在他的画作中,常常可以看到山水、树木、云雾等自然元素的精妙运用,这些元素不仅构成了画面的主体,更蕴含了深远的禅意。
董其昌通过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理解与感悟。
三、诗意的融合与表现除了禅意的追求,董其昌的书画作品还充满了诗意。
他善于从古典诗词中汲取灵感,将诗的意境与画的景象巧妙结合,创作出一幅幅充满诗意的艺术佳作。
在他的笔下,山水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景观,而是充满了情感和哲理的艺术表达。
这种诗意的融合,使得董其昌的画作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深刻的艺术魅力。
四、书画鉴定的心性学董其昌在书画鉴定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了“心性学”的概念,强调在鉴定书画作品时,不仅要关注作品的笔墨技巧和艺术风格,更要深入探究艺术家的心性与情感。
这种心性学的鉴定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书画作品的内在价值和艺术真谛。
五、董其昌的艺术影响董其昌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书画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更在后世被无数艺术家奉为经典。
董其昌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结语董其昌的艺术世界,是文人画的一座宝库。
董其昌最著名的诗词

董其昌最著名的诗词一、董其昌简介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季昌,号鹤山,浙江绍兴人。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艺术理论家。
董其昌的一生饱经沧桑,历经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动荡,但他以其杰出的才华在艺术领域独树一帜,成为明代最重要的文化名人之一。
二、董其昌的诗词创作董其昌的诗与文,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作清新疏淡,含蓄婉约,以动静结合、音韵和谐为特点。
不同于其他文人士大夫的超然境界和雄奇豪放,董其昌的诗词更加纤巧细腻,雅致大溪洛韵。
他注重意境的营造,以及细腻的情感表达,让人读之增添无限思索的乐趣。
1. 董其昌的山水诗董其昌擅长描绘山水景色,他的山水诗给读者以强烈的美感。
他用短小精悍的诗句将山水的气势和美景展现得活灵活现。
他善于捕捉山水之间的意境和情绪,把握住自然的神韵和万物生机的灵动,给予作品以深远的内涵和意境。
•示例诗句:露晞秋皋上,林疏雁度深。
拂水沙鸥鸟,和阳燕子吟。
(《晚晴轩集》)2. 董其昌的咏物诗董其昌的咏物诗写实精细,形象生动。
他往往通过描写物体的形态、色彩、纹理等细腻的描述方式,展现出物体的特征和美感。
他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感受,将日常琐事与诗歌相结合,使作品具有深深的思想内涵。
•示例诗句:波港沙如水,烟萝岸若云。
春风故园草,夜雨旧乡村。
(《晚晴轩集》)3. 董其昌的抒发情感的诗董其昌的诗中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表达,诗作中的情感真挚而深沉,给人一种强烈的共鸣与感染力。
他将自己的心情与景物的变幻相融合,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示例诗句:寂寞秋灯下,悠悠碧落间。
一别苏幕亭,双泪湿衣衫。
(《晚晴轩集》)三、董其昌的诗词在艺术史上的地位董其昌的诗词以其优美的文采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他不仅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于山水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贡献。
董其昌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对艺术的追求,成为明代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董其昌人物简介

董其昌人物简介董其昌编辑词条董其昌(1555—1636)明代书画家。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籍山东莱阳,祖父以军功封苏州卫。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
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
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
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
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等。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刻有《戏鸿堂帖》。
目录人物简介才溢文敏书画道路宦海沉浮编辑本段人物简介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年正月十九日(2月10日),董其昌石刻像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年九月二十八日(10月27日)。
董其昌出身官宦之家,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
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
与睢阳(今河南睢县)袁可立同科,后来成为挚友,在蓬莱阁上留下了著名的《观海市诗》碑刻。
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
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继而买回官职。
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
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
他当时的政治地位显赫,凭借其政治地位左右画坛、评价画家。
编辑本段才溢文敏董其昌才溢文敏,思想陈腐、为人霸道、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法、擅绘画。
他是海内文霸,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比较杰出、影响比较大的书法家。
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闭门造车,不求创新。
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不分明,拙中带朽,拙隽刻板。
美术教育家徐悲鸿评董其昌曰:“董其昌闭门造车,不求创新,凭借官职左右画坛,毁掉中国书画200年”。
灵气十足的董其昌

灵气十足的董其昌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文人、书画家和史学家,他在艺术、文学和史学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他的作品充满了灵气,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董其昌的书法承袭了传统的瘦金体,但他在笔法上却有很大的创新。
他擅长运用白描、点画等技法,使他的字体更富有生活气息。
他的字体清秀、工整,每一个笔画都形神兼备,给人以悦目的感觉。
他的字体流畅而动人,线条优雅而有力,给人一种典雅的美感。
董其昌的绘画作品同样充满灵气。
他善于描绘山水,他的山水作品多以雄浑壮丽、奇峰险岭为特点,给人以阳刚之美。
他的人物画则以儒雅、内敛的形象为主,给人以文人清雅之美。
他的画作具有传统画家的气韵,又有独特的风格,给人以宁静祥和的感觉。
除了书画,董其昌在史学领域也有独到之处。
他的史学著作《明史》是明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他以严谨的态度和深入的研究,对明代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
他对明代历史的评价客观公正,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局势。
他的《明史》被后人誉为“史学巨著”,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董其昌的灵气十足不仅表现在他的作品中,还体现在他的人格和思想上。
他对艺术和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但他并不自负和狂妄,而是谦虚和严谨。
他喜欢与同道中人交流,与他的学术伙伴们共同研究,提高自己的水平。
他对历史和文化也保持着敬畏和热爱,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只有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才能发展自己的艺术和文学。
董其昌是一位灵气十足的艺术家和学者。
他的作品充满了灵感和创造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的人格和思想也同样充满了灵气,他对艺术和文化的热爱和追求是他作品灵气的源泉。
董其昌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明代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董其昌

谢谢观看
•
董其昌的书法初学颜真卿,后转学虞世南,又弃唐学晋。当他在大收藏家项 子京家见到米芾、杨凝式、怀素的真迹后,立即从米芾的率意,怀素的流畅 中悟出用笔的法门,从杨凝式《韭花帖》的疏朗布局中悟出章法的奥秘,再 加上禅佛的影响,使他的书法充满古淡、散远的书卷气息。董其昌能熟练地 控制长锋羊毫,用笔轻松若不经意,线条细长、婉转、流畅。然而由于缺乏 顺涩、提按、疾缓的变化,尽管做到了散逸、虚飘和圆熟,却难免模式单一 和笔力浮滑。软性的特征在董其昌书法中表现得如此突出,与他的个人性格 和审美追求十分吻合。 以软性美为特征的董其昌书法风范,在“天崩地解”的明亡前夕,竟能成席 卷天下之势,客观上反映了士大夫阶级对现实危机的无奈和回避。从这个角 度看,董其昌书风具有时代性,折射出所谓的“世纪末心态” 因此,身处清 朝末年的政治革新派康有为对董其昌书法批评甚多,说他“局束如辕下驹, 蹇怯如三日新妇。” 在董其昌如日中天的时候,一个书法革新潮流正在兴起,张瑞图、黄道周、 倪元璐、王铎、傅山是其代表者。他们以用笔的提按反差、线条的疾速回环、 字距的紧密无间、结体的错落险峻、布局的促迫动荡,表述着对董其昌软性 书风的逆反,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在当时还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 董其昌书风有着广大的社会心理需求,即在平和中求心灵的安静。这样,我 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取代了明政权的新统治者、脱胎于游牧和惯于征战 的满清贵族,对前朝流行的这种软性艺术也倍加欣赏。清康熙帝是董其昌书 法的崇拜者,由于他的提倡,董其昌书法的强势影响力直达数十年后,才终 止于乾隆帝对赵孟頫的崇尚。 而董其昌的绘画和艺术理论的影响,则还要延 续到二百年以后才渐渐散去。
韵:董其昌是历史上的书法理论家第一次以 韵、法、意这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三 代书法的审美取向并将韵置于最高点,以 晋韵为宗、以唐法为径、以宋意为新。 董其昌在用笔、结字、章法、用墨的 实践,就是围绕他自己追求淡秀润韵为审 美取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书画家董其昌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府上海县董家汇(今属上海市)人,①贵显后移居松江府华亭县(今松江县城内)。
出身于一个穷秀才的家庭,只有“瘠田二十亩”②,生活较清寒。
年轻时董其昌究心经史,学作八股文,一心走科举入仕之路,但却屡试不中。
迫于生计,他曾在平湖教私塾■口,后来又为逃避差役,改入华亭县籍③,以后就一直自称“华亭人”。
董其昌虽然文运不佳,但在某次会试失利之后,产生了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那是他十七岁时参加松江府会考的事,当时他写了一篇很漂亮的八股文,自思准可夺魁,孰知出榜时成绩反不如他的堂侄董原正,落得个第二名。
原来知府衷贞吉嫌董其昌试卷上的字写得太差,故意把他降为第二,而把文章比他差的董原正拔为第一名。
这件事给董其昌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决心洗去落笔不工的耻辱。
①他初以唐人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的字体。
此外,他还向华亭陆树声、莫如忠等书法家求教,并且一有机会就去南京、嘉兴、杭州等地访问书画收藏家,观赏历代名家作品,结交莫是龙、顾正谊、丁云鹏等擅长丹青之士,对绘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十三岁时,董其昌开始学画山水,师法元末黄公望。
他无钱买纸,有时竟脱下白布袍在上面写字,或在白布床褥及帐子上练字,以致屏帏床帐,淋漓殆遍。
为了求得名迹临摹,他还“典衣质产”②。
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山水画也渐入门径。
万历十七年(1589),三十五岁的董其昌终于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入北京翰林院深造。
北京是明朝文化的中心,翰林院是文人、学士云集的地方,董其昌的同窗陶望龄、朱国桢、焦竑、袁宗道等,都是各地的文章高手和丹青名士。
特别是董其昌的老师、翰林院学士韩世能,嗜书画成癖,更是有名的书画收藏家和鉴赏家。
在研习经史之余,董其昌与同僚诸友切磋书画技艺,纵论古今,品评高下;又从韩学士处借阅晋唐法帖,心摹手追,“至忘寝食”③,因而学问大进,开始在京中有些名气。
不久,翰林院学士田一儁因病去世,身后一贫如洗。
董其昌见义勇为,不辞劳苦,护柩回田氏家乡福建大田县,以尽师生之谊。
沿途他登临镇江北固山甘露寺,饱览大江空濛、浩荡东去的雄壮景色;又游武夷山,观赏在朝晖夕阴中虚幻缥缈的群峰。
大自然的百态千姿,使他感到山川的绮丽和林泉的幽雅,寓诸笔墨,点染山水,往往显得奕奕有神。
回京时他路过松江,便竭力搜寻以画山水见长的“元四家”遗墨,从这些水墨淋漓、自然生动的杰作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三年庶吉士生活结束后,他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
①据乾隆《华亭县志》卷二《董文敏祠》:“上海董家汇人。
”②《云间杂识》载:“董思白为诸生时,瘠田仅二十亩。
”③李延昰:《南吴旧话录》卷一八:“后子、丑联捷,遂占籍华亭。
”①据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评法书》。
②陈继儒:《白石樵真稿》卷一《来仲楼随笔序》。
③《佩文斋书画谱》卷四四《书家传》二三《董其昌传》。
董其昌在任上因公三次离京远游,跋涉数千里之外,综览祖国中原和长江中下游的瑰丽风光。
第一次在万历二十年(1592)夏,作为持节使臣,出使武昌册封楚王朱华奎。
一路上兴致勃勃地观看吕梁山的流泉飞瀑;游览惊涛拍岸、乱石穿云的嘉鱼县赤壁沙渚,经黄州(今湖北黄冈)而归。
第二次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秋,又作为持节使臣,出使长沙封吉藩朱翊銮。
他放舟烟波浩瀚的洞庭湖;悠游潇湘道上,欣赏两岸的汀洲丛木、茅庵樵径;畅游黄冈赤壁;乘兴登庐山,观看白莲盛开,远眺含鄱口茫茫江流;避风石钟山,探水石相搏之趣。
第三次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秋,奉旨主江西考试。
此行取道山岭葱茏、水舟生烟的富春江、兰溪;登群峰竞秀、云烟变灭的九华山,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多娇的江山,万千的气象,开拓了董其昌的襟怀,扩大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美好感受,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许多生动的素材。
董其昌不但注意观察真山真水,同时还努力从古人的绘画优良传统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无论在旅途,还是在北京,他都尽力搜采名人法书宝绘,揣摩历代山水画诸流派的风格和艺术渊源,尤其推崇王维、董源、米芾、高克恭和“元四家”的绘画,以为他们的作品富有诗意,有文人的浪漫色彩,而不拘泥于形似。
这时候京中的士大夫受李贽的影响,常常三五成群谈禅为乐,董其昌时而也去聚会,加入提倡“性灵”、“顿悟”的行列。
他还去通县拜访李贽,一见如故,许为莫逆之友。
受禅家南北宗之分的影响,董其昌巧妙地以禅家的宗派来譬喻历代山水画风格的分野,提出中国美术史上文人与非文人两种创作思想和审美情趣影响下形成的两大山水画流派。
他把禅家“北宗”的“渐修”与“南宗”的“顿悟”引入山水画派的区分中,认为文人画如“南宗”,讲求天趣,是“顿悟”的表现,这派绘画是天赋的,非徒有功力者可比;而“北宗”是“作家”之画,只重苦练,却无天趣可言,是“渐修”的表现,此派绘画不应学。
董其昌主张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加强修养。
他心目中的文人画派,即画家“南宗”,有王维、张璪、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芾父子、“元四家”,他们画山水用渲染之法,以“写”代绘;而非文人画派,即画家“北宗”,有李思训父子、赵干、赵伯驹、马远、夏圭,他们画山水用构研之法,精工而无逸趣。
前者重于率意,强调自我表现,追求天真幽淡;后者巧于模拟,刻画细谨而无生机。
①董其昌的“南北宗”说主张充分发挥了画家的主观能动性,追求画外之意,在模拟刻板画风滥行之时,如惊世响雷,对美术界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在士大夫与文人中引起强烈的共鸣,迅速风靡画坛。
万历二十二年(1594)起,董其昌任皇太子朱常洛的讲官,他尽量以“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去启发这位失宠的太子,结果受到皇妃郑贵妃的嫉恨,终①据汪砢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一《王维江山雪霁图》;董其昌:《容台集》。
于“坐失执政意”①,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被排挤出京,调任湖广副使。
董其昌深感宫中是非莫测,他索性告病不赴,请假养病松江。
以后竟在松江一住就是六年。
由于身份的改变,那些家乡的胥吏再也不敢欺侮董其昌,而地方官吏与士绅则联袂登门拜访,前来巴结董其昌这位京官。
他虽说不上踌躇满志,但既有官僚的身份,又有山林的逸致,环境清闲而舒适,这对书画创作自然是十分有利的。
董其昌常常和友人陈继儒泛舟春申之浦(即黄浦江),壶觞对引,吟咏诗章,“随风东西”②,时或即景乘兴,泼墨涂数幅山水;时或观赏名人法帖,题几行跋语,悠哉游哉,自得其乐。
他还去宜兴、南京、无锡、苏州、扬州、嘉兴、杭州,徜徉于锦绣河山之中。
太湖包孕吴越的气势,西湖晴雨奇好的秀色,枫泾渔舟隐入芦荻的逸趣,灵岩古刹晨钟暮鼓的幽情,无不使他陶醉、恋眷,启发着他的创作热情。
太湖和长江三角洲,不仅风光如画,而且含英蕴秀,文化素称发达,有许多书画收藏家和文物商人。
董其昌除游山玩水外,还访问友人,品评字画,鉴赏真伪。
秀水汪氏“韵石斋”琳琅满目的图籍法帖,檇李“天籁阁”驰名遐迩的珍秘妙绘;苏州王氏私蓄黄公望岚气清润的山水长卷,扬州吴氏庋藏赵孟頫端庄潇洒的碑拓墨迹,都使他赏心悦目,耽玩难舍。
在松江城内,董其昌筑“来仲楼”、“宝鼎斋”、“戏鸿堂”、“画禅室”、“香光室”等,牙签玉轴,左图右史,置身其中,著书立说,漫论古今书画艺术。
他不遗余力地搜集王羲之、王献之、谢安、桓温、赵佶、米芾诸名家法书,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刊刻《戏鸿堂法帖》行世。
“风吹明月堕鱼梁,读罢残书依绿杨。
湖上藕花楼上月,踏歌惊起睡鸳鸯。
”①董其昌此时正值四十余岁的盛年,广闻博识,采集众长,悠居林泉,心闲手熟,创作了《浮岚暖翠图》、《神楼图》、《枫泾仿古图》、《鹤林春社图》、《西湖八景图》、《溪回路转图》等描绘江南风光的著名山水画,不仅用笔爽利遒劲,而且含蓄灵秀,墨色苍润,把江南烟云流动、送翠接黛的景色,传神地反映出来,令人如临其境,美不胜收。
正当董其昌在江南游目骋怀、放情山水时,朝廷派他为湖广提学副使。
万历三十三年(1605)春,董其昌从松江溯长江赴武昌上任,后来又因公务,赴衡州(今湖南衡阳)、荆州、蕲州(今湖北蕲春)等地视察学政。
他再游潇湘,注意那时晴忽雨的泽国变幻,顿觉妙趣横生,时时展观随身携带董源、米芾、郭熙等人的作品,对景领略古人作画的意境,悟出诸如米氏山水墨沉淋漓、郭熙画石如云的奥秘,情不自禁地在舟中濡墨挥毫,去表现水乡那时而丽日多娇,时而浓云密布的怪奇景色,技艺愈为奇巧多变,深得超凡脱俗之趣。
不过,对于纷纭变化的政局,董其昌却不那么留意,在学使任上因不愿俯仰顺时,而受到地方权势的反对。
次年秋,数百名应试的生徒在乡绅的怂恿下,哄逐董其昌,并捣坏官署。
他立刻拜疏求去,解绶返里,依然在松江过着悠游林泉、萧闲疏旷的士大夫生活,日夕以书画诗文为乐。
①《明史》卷二八八《董其昌传》。
②陈焯:《湘管斋寓赏编》卷六《董思白山水卷》跋语。
①董其昌:《烟雨楼诗》,万历《秀水县志》卷八《艺文》。
董其昌的诗以清丽自然、朴实明快著称,大多描写自然景色和寻幽探胜之趣,流露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和向往林泉的志向,与他的品行相一致。
这些诗虽率尔而成、传情而发,却词工、韵险,直抒己意,隽永、婉约,耐人寻味。
他的散文也平淡而潇洒,温厚而精灵,徐弘祖等人曾不远数百里来请他为先人写碑铭。
董其昌最擅长题跋,有时洋洋洒洒,风流蕴藉,恰到好处;有时三言五语,亦妙趣横生,如画龙点睛,耐人寻味。
他精于鉴赏,判断虽出人意表,却每每有据。
同时,他的行楷书天真烂漫,又结构森然,得赵孟頫之秀而去其媚,兼苏东坡之刚而去其犷。
因此,董其昌的“片楮单牍,人争宝之”①,“名闻外国”②。
他的作品,往往是诗、书、画相得益彰。
继“吴门派”之后,董其昌被誉为“松江派”的泰斗,而树帜艺坛。
后来朝廷任命董其昌为福建副使,他上任仅四十五天,便辞职告归。
无官一身轻,他又辞去朝廷任他为山东副使、登莱兵备、河南参政等职,在江南写字作画,鉴赏文物。
一些字画往往经过他的品题而声价倍增,董其昌所得润笔也相当可观,加上子弟们仗势盘剥乡里,垄断利津,数十年间,董其昌居然成为拥有千顷良田、百艘游船的大地主。
万历四十三年(1615)九月,董氏子弟因横行霸道,次子董祖常抢夺生员陆兆芳家使女,砸抢陆氏家产,并凌辱生员范昶致死,又毒打范氏寡妇,引起公愤。
次年春,松江府娄县、上海、华亭三县生员首先发难,民众群起响应,包围董宅。
上海、青浦、金山三县百姓赶至华亭助阵,不下万人,放火焚烧了董氏松江白龙潭住宅,董其昌如丧家之犬,惶惶然避地苏州、吴兴,直到秋天事平息,才敢回家。
这次轰动江南的民变,史称“民抄董宦”。
天启初年,董其昌应召任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赴京修《神宗实录》、《光宗实录》。
书成,迁南京礼部右侍郎,后改任协理詹事府事。
天启五年(1625),升任南京礼部尚书,人称“董宗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