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禅室随笔》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董其昌,画论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

合集下载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法书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法书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法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法书文待诏学智永千文。

尽态极妍,则有之。

得神得髓,概乎其未有闻也。

尝见吴兴临智永故当胜。

赵吴兴跋兰亭序云:与丙舍帖绝相似。

丙舍,乃锺元常书。

世所传者,右军临本耳。

东坡先生书,深得徐季海骨力。

此为文湖州洋屿诗帖。

余少时学之,今犹能写,或微有合处耳。

米元章尝奉道君诏,作小楷千字,欲如黄庭体。

米自跋云:“少学颜行,至于小楷,了不留意。

”盖宋人书多以平原为宗,如山谷、东坡是也。

惟蔡君谟少变耳。

吾尝评米书,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东坡之上。

山谷直以品胜,然非专门名家也。

东坡先生书,世谓其学徐浩。

以予观之,乃出于王僧虔耳。

但坡云:“用其结体,而中有偃笔,又杂以颜常山法。

”故世人不知其所自来。

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

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

书家未有学古而不变者也。

杨景度书,自颜尚书、怀素得笔。

而溢为奇怪,无五代茶□之气。

宋苏、黄、米皆宗之。

书谱曰:“既得正平,须追险绝,景度之谓也。

”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

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

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

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

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

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人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素师书本画法,类僧巨然。

巨然为北苑流亚,素师则张长史后一人也。

高闲而下,益趋俗怪,不复存山阴矩度矣。

兰亭,出唐名贤手摹,各参杂自家习气。

欧之肥,褚之瘦,于右军本来面目,不无增损。

正如仁智自生妄见耳。

此本定从真迹摹取,心眼相印,可以称量诸家禊帖,乃神物也。

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

吾乡陆俨山先生作书,虽率尔应酬,皆不苟且。

常曰:“即此便是,写字时须用敬也。

”吾每服膺斯言,而作书不能不拣择。

或闲窗游戏,都有着精神处。

惟应酬作答,皆率易苟完,此最是病。

今后遇笔研,便当起矜庄想。

古人无一笔不怕千载后人指摘,故能成名。

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未有精神不在传远,而幸能不朽者也。

董其昌行书《画禅室随笔》(卷一)

董其昌行书《画禅室随笔》(卷一)
宋时有人以黄素织乌丝界道三丈成卷,诫子孙相传。待书足名世者,方以请书。凡四传而遇元章。元章自任,腕有羲之鬼,不复让也。
神宗皇帝,天藻飞翔,雅好书法。每携献之鸭头丸帖、虞世南临《乐毅论》、米芾文赋,以自随。予闻之中书舍人赵士祯言如此。因考右军,曾书文赋。褚河南亦有临右军文赋。今可见者,赵荣禄书耳。
以平原争坐位帖求苏米,方知其变。宋人无不写争坐位帖也。
吾乡陆宫詹,以书名家。虽率尔作应酬字俱不苟。且曰:“即此便是学字,何得放过?”陆公书类赵吴兴,实从北海人。有客每称公似赵者,公曰:“吾与赵同学李北海耳。”
吾乡莫中江方伯,书学右军,自谓得之圣教序。然与圣教序体小异,其沉着逼古处,当代名公,未能或之先也。予每询其所由,公谦逊不肯应。及余己卯试,留都。见王右军官奴帖真迹,俨然莫公书,始知公深于二王。其子云卿,亦工书。
书家有自神其说,以右军感胎仙传笔法。大令得白云先生口授者,此皆妄人附托语。天上虽有神仙,能知羲献为谁乎?
吕纯阳书,为神仙中表表者。今所见,若东老诗,乃类张长史。又云:题黄鹤楼,似李北海。仙书尚以名家为师如此。孙虔礼曰:妙似神仙。余谓实过之无不及也。昔人以翰墨为不朽事,然亦有遇不遇,有最下而传者;有勤一生而学之,异世不闻声响者;有为后人相倾,余子悠悠,随巨手讥评,以致声价顿减者;有经名人表章,一时慕效,大擅墨池之誉者。此亦有运命存焉。总之,欲造极处,使精神不可磨没,所谓神品,以吾神所着故也。何独书道,凡事皆尔。
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人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素师书本画法,类僧巨然。巨然为北苑流亚,素师则张长史后一人也。高闲而下,益趋俗怪,不复存山阴矩度矣。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画诀其一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画诀其一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画诀其⼀(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画诀其⼀⽓霁地表,云敛天末。

洞庭始波,⽊叶微脱。

春草碧⾊,春⽔绿(渌)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四更⼭吐⽉,残夜⽔明楼。

海风吹不断,江⽉照还空。

宋画院各有试⽬,思陵尝⾃出新意,以品画师。

余欲以此数则,徵名⼿图⼩景,然少陵⽆⼈,谪仙死。

⽂沈之后,⼴陵散绝矣,奈何?⽓霁地表,云敛天末。

洞庭始波,⽊叶微脱:南朝宋辞赋家谢庄《⽉赋》:“若夫⽓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叶微脱。

”⽓霁:雾⽓散去。

霁:⾬雪停⽌,天放晴。

地表:1. 地⾯,⼤地的表⾯。

南朝宋谢庄《⽉赋》:「⽓霁地表,云敛天末。

洞庭始波,⽊叶微落。

」南唐李中《庐⼭》诗:「势雄超地表,翠盛接天⼼。

」 2. 指陆地的边际。

北魏荀济《赠阴凉州》诗:「海曲穷地表,江源渺天际。

」 3. 指地球的表⾯,即地壳的最外层。

春草碧⾊,春⽔渌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南北朝 ] 江淹《别赋》:“春草碧⾊,春⽔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南浦:《楚辞·九歌·河伯》:“⼦交⼿兮东⾏,送美⼈兮南浦。

”后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渌波:清波。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迫⽽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渌:⾳路。

⽔清:渌⽔。

渌波。

〔渌⽔〕⽔名,在中国湖南省。

古同“漉”,渗滤。

四更⼭吐⽉,残夜⽔明楼:出⾃杜甫《⽉》:“四更⼭吐⽉,残夜⽔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

”海风吹不断,江⽉照还空:李⽩《望庐⼭瀑布⽔⼆⾸其⼀》:“西登⾹炉峰,南见瀑布⽔。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

欻如飞电来,隐若⽩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

⽽我乐名⼭,对之⼼益闲。

⽆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间。

”思陵:赵构(1107—1187)于建炎元年(1127)重建赵宋政权——南宋,遂被朝野尊为“中兴之主”。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全文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全文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全文在《淳熙秘阁续刻》,米元章所谓绝似《兰亭叙》。

昔年见之南都,曾记其笔法于米帖,曰:“字字骞翥,势奇而反正,藏锋裹铁,遒劲萧远,庶几为之传神。

”今为吴太学用卿所藏。

顷于吴门出余,快余二十馀年积想,遂临此本云:抑余二十馀年时书此帖,兹对真跡,豁然有会,盖渐修顿证,非一朝夕。

假令当时力能致之,不经苦心悬念,未必契真。

怀素有言:“豁焉心胸,顿释凝滞。

”今日之谓也。

时戌申十月有三日,舟行朱泾道中,日书《兰亭》及此帖一过,以《官奴》笔意书《禊帖》,尤为得门而人。

吾书无所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书,而懒于拈笔。

但以行草行世,亦多非作意书,第率尔酬应耳。

若使当其合处,便不能追踪晋、魏,断不在唐人后乘也。

作书与诗文同一关捩,大抵传与不传,在谈与不谈耳。

极才人之致,可以无所不能而谈之,玄味必由天骨,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人。

转笔处,放笔处,精神血气易于放过。

此正书家紧要关津,造物待是而完也。

但知出笔,不知转笔、放笔,必不诣极。

书须参(离合)二字,杨凝式非不能为欧、虞诸家之体,正为离,以取势耳。

米海嶽一生夸诩,独取王半山之枯淡,使不能进此一步,所谓“云花满眼,终难脱出净尽”。

赵子昂则通身入此玄中,觉有朝市气味。

《内景经》曰:“淡然无味天然粮”,此言可想。

三十年前参米书在,无一实笔,自谓得诀。

不能常习,今犹故吾,可愧也。

米云:“以势为主。

”余病其欠淡,淡乃天骨带来,非学可及,内典所谓带师智,书家谓之气韵也。

翰墨之事,良工苦心,未尝敢以耗气应也,其尤精者,或以醉,或以梦,或以病,游戏神通,无所不可,何必神怡气王,造物乃完哉!世传张旭号草圣,饮酒数斗,以头濡墨,纵书壁上,凄风急雨,观者叹愕。

王子安为文,第磨墨数升,蒙被而卧,熟睡而起,词不加点,若有鬼神,此皆得诸笔墨蹊径之外者。

今观察王先生当人日,病不饮酒,莫廷韩馈以内府良药,辄据枕作诗二十余章谢之,皆风骚鼓吹也。

乃与彼二子鼎足六立也矣。

……晋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或不胜于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耳。

画禅室随笔

画禅室随笔

画禅室随笔中国明代书法、绘画理论著作。

董其昌著。

是明末清初画家杨补辑录董其昌未收入《容台集》的零篇散帙而成书。

卷一包括论用笔、评法书、跋自书、评古帖等节;卷二包括画诀、画源、题自画、评古画等节。

该书论书主张巧用笔墨,强调结字,临帖重在领会其精神,提倡“以意背临”;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提倡文人画,贬抑“行家画”。

对于绘画的发展,推崇自唐而宋由“工”变“ 畅”,批评由宋入元某些画家的由“畅”而“佻”。

主张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生、秀、真为艺术境界之极诣。

中文名画禅室随笔国籍中国类型小说分类15书籍简介《画禅室随笔》共分十五门:论用笔、评法书、跋自书、评古帖、画诀、画源、题自画、评旧画、评诗、评文、纪事、纪游、杂言、楚中随笔、禅说。

其言书画之旨,皆深造微妙,其要领归纳为“运笔”和“用墨”。

各论之中,融会长期实践经验之所得,其以书迹神妙于法度之中,而法者流通于书迹之外。

其中“论用笔”与“评书法”两门,则是作者关于书学观点的核心部分。

如作者对于“笔法”之论中,提出了墨法的重要关系和作用,曰:“字之巧妙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

”“提笔时须定宗旨,若泛泛涂抹,书道不成形象。

用笔使人望而知其为某书,不嫌说定法也。

”“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揠,乃是千古不传语。

盖用笔之难,难在道劲,而道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

此惟褚河南,虞永兴得书得之。

须悟后始肯余信也。

”……比较全面地概括了笔法在整个作书过程中的作用和变化。

关于“笔意”,作者认为:“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纸素成板刻样。

东坡诗论书法云:‘天真烂漫是吾师’此一句丹髓也。

”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

王大令之书,从无左右并头者。

右军如凤翥鸾翔,似奇反正……皆言布置不当平均,当长短错综,疏密相问也。

”则把较为抽象的笔意概念加以具体的剖析,从而得出其变化规律。

画禅室随笔 数则

画禅室随笔 数则

画禅室随笔数则
《画禅室随笔》是明代董其昌的书法、绘画理论著作,其中包含了多则关于绘画和书法的精辟见解。

以下是其中的数则:
1.“用笔之妙,不在于笔尖,而在于腕。


2.“作画之道,先定气势,次分间架,次布疏密,次别浓淡,有笔有墨兼此四者,可谓之
妙。


3.“画有六法,若苟不能,则先当守法,而后设法,所谓法在人上,故得其妙者,不究而
自得矣。


4.“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


5.“学画必在能书,方知用笔。


这些则随笔涉及了绘画和书法的技巧、构图、用笔、墨色等多个方面,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于《画禅室随笔》的作文

关于《画禅室随笔》的作文

关于《画禅室随笔》的作文前阵子,我偶然在图书馆的角落里翻到了一本。

说实话,一开始我纯粹是被它古色古香的封面给吸引了,心想这书瞅着就挺有范儿,说不定能让我在这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丝宁静。

翻开书页,一股陈旧的墨香扑鼻而来,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我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作者董其昌生活的那个时代。

董其昌在书中谈论书画的那些见解,那叫一个独到!他对于线条、色彩、构图的理解,细致入微得让我惊叹。

就拿线条来说吧,他说线条要有“骨力”,可不是那种硬邦邦的骨头,而是像一个武林高手,看似轻松一挥,实则内力深厚,劲道暗藏。

这让我想到了我小时候学画画的经历。

那时候,我特别喜欢画小人儿。

每次画完,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简直就是未来的小画家。

可有一次,老师走过来看了看我的画,皱了皱眉头说:“你这线条啊,太飘,没有力量。

”我当时就懵了,心里想:“线条还有力量?又不是拔河的绳子!”老师可能看出了我的疑惑,拿起笔在我的画上轻轻勾勒了几笔。

哎呀,就那么几下子,原本软塌塌的小人儿好像一下子就挺直了腰板,有了精神。

后来我才慢慢明白,这线条的力量就像一个人的气质,是内在的东西。

董其昌说的“骨力”,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再说说色彩。

里提到色彩要“气韵生动”。

这可把我难住了,色彩咋就有气韵了呢?有一回,我去公园写生。

那天阳光特别好,草地上的花朵五彩斑斓。

我兴奋地拿起画笔,想要把这美景都装进画里。

结果呢,画出来的颜色特别生硬,就像是把颜料直接从管子里挤到纸上,一点儿也不美。

我气得差点把画纸揉成一团。

就在我郁闷的时候,一阵微风吹来,花瓣轻轻摇曳,光影在花丛中跳跃。

我突然意识到,色彩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得随着光线、随着风、随着周围的环境变化。

就像董其昌说的,要有“气韵”,得是活的,有呼吸的。

还有构图。

董其昌强调构图要有“开合”,要有“疏密”。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参加绘画比赛,我画了一幅山水。

为了把所有的美景都塞进去,我这儿画一座山,那儿画一条河,密密麻麻,没有一点儿空白。

画禅室随笔

画禅室随笔
画禅室随笔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人士
广大读者
作家
画诀
随笔
作品
艺术家
第章
禅室
第章杂言
内容摘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 权电子版权。
精彩摘录
这是《画禅室随笔》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中国的董其昌好比西方世界的塞尚,塞尚已然世界通行,董其昌何时也能通行世界?。
本书诠释的一些观点非常实用,就画画的笔法为写字笔法非常适用,验证了真正画是写出来的。
排班有错讹,个别内容还有遗漏大名鼎鼎的画禅室随笔看下来,这就是董大宗师学习创作的笔记,可以自己 见识领悟太少,很多内容不是跟能看懂。
免费的公版书排版就是有点散装,每章中的多节段全都糊在了一起。不可得,则宗女史箴。”对于作画,主 张天地造化—— “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
简体公版书有文字错漏,应当是繁转简的问题,是为遗憾。我喜欢这两段:昔人以翰墨为不朽事,然亦有遇 不遇,有最下而传者;有勤一生而学之,异世不闻声响者;有为后人相倾,余子悠悠,随巨手讥评,以致声价顿 减者;有经名人表章,一时慕效,大擅墨池之誉者。眼前无非生机,故其人往往多寿。
目录分析
第1章
第2章画诀
第3章记事第4章杂言上 Nhomakorabea作者介绍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 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 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 “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 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董其昌主张学古变古,但在书法 神韵问题上的迷信观念,却比古人尤有过之”。其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 《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刻帖) 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禅室随笔》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董其昌,画论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卷三记事予在广陵,见司马端明画山水,细巧之极,绝似李成。

多宋元人题跋,画谱俱不载,以此知古人之逃名。

今年游白下,见褚遂良西升经,结构遒劲,于黄庭像赞外,别有笔思。

以顾虎头洛神图易之。

主人迫欲朱提,力不能有,遂落贾人手。

如美人为沙叱利拥去矣。

更偿之二百金,竟靳固不出。

登舟作数日恶,忆念不置。

然笔法尚可摹拟,遂书此论,亦十得二三耳。

使西升经便落予手,未必追想若此也。

书家以豪逸有气,能自结撰为极则。

西升虽俊媚,恨其束于法,故米漫士不甚赏心。

若儿子辈能学之,亦可适俗。

因作小楷书记之。

送君者自崖而返,君自此远。

宋子京读庄子至此,遂欲沾巾。

予北上,泊寒山为送别诸君子拈之。

斗鹌鹑,江南有此戏,皆在笼中。

近有吴门人,始开笼于屋除中,相斗弥日。

复入笼饮啄,亦太平清事。

余与仲醇,以建子之月,发春申之浦,去家百里。

泛宅淹旬,随风东西,与云朝暮。

集不请之友,乘不系之舟。

壶觞对饮,翰墨间作。

吴苑酹真娘之墓,荆蛮寻懒瓒之踪,固以胸吞具区,目瞪云汉矣。

夫老至则衰,倘来若寄,既悟炊梁之梦。

可虚秉烛之游,居则一丘一壑,唯求羊是群;出则千峰万壑,与汗漫为侣。

兹予两人,敦此夙好耳。

余游闽中,遇异人谈摄生奇诀。

在读黄庭内篇,夜观五藏神,知其虚实,以为补泻。

盖道藏所不传,然须断荤酒与温柔乡,则可受持。

至今愧其语也。

七夕,王太守禹声,招饮于其家园。

园即文恪所投老。

唐子畏,郝元敬诸公为之点缀者。

是日,出其先世所藏名画。

有赵千里后赤壁赋一轴,赵文敏落花游鱼图,谿山仙馆图。

又老米云山,倪云林渔庄秋霁,梅道人渔家乐手卷,李成云林卷,皆希代宝也。

余持节楚藩归。

曾晚泊祭风台,即周郎赤壁,在嘉鱼县南七十里。

雨过,辄有箭镞于沙渚间出。

里人拾镞视予,请以试之火,能伤人,是当时毒药所造耳。

子瞻赋赤壁,在黄州,非古赤壁也。

(壬辰五月)元李氏有古纸,长二丈许,光润细腻,相传四世。

请文敏书,文敏不敢落笔,但题其尾。

至文徵仲,止押字一行耳,不知何时乃得书之。

余顷驱车彭城,不胜足音之怀。

又有火云之苦,回驭谷水塔上,养疴三月。

而仲醇挟所藏木癭炉,王右军月半帖真迹、吴道子观音变相图、宋板华严经尊宿语录示余。

丈室中惟置一床,相对而坐,了不蓄笔研。

既雨窗静间,吴门孙叔达以画事属余纪游,遂为写迂翁笔意。

即长安游子,能有此适否?袁尚书媍无礻昆,孙女以饿缢死。

尚书善噉,不能餍。

每市蚬为晚飧,可竟一斗。

有一门生,馈以十金,辄作三封。

以一封置袖中,乘月叩穷交之户。

呼舆偕步,以袖中金赠之而别。

其贫都由此,然每携丽伎泛泊,一日不能废也。

杨尚书成,在吴中负物望。

其家不贫,而吴中人称之,不在哀公下。

以其淳谨安静,故令人无可间然耳。

尚书过蔡经旧里,曰:“此宋之大贼,乃居此乎?”以为蔡京也,所谓不读非圣书者耶。

张东海题诗金山:“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有一名公,见而物色之曰:“此当为海内名士。

”东海在当时,以气节重。

其书学怀素,名动四夷。

自吴中书家后出,声价稍减,然行书尤佳。

今见者少耳。

余与程黄门同行江南道上,停骖散步。

见陂陁纡复,峰峦孤秀。

下瞰平湖,澄碧万顷,湖之外江光吞天,征帆点点,与鸟俱没。

黄门曰:“此何山也?”余曰:“齐山也。

”黄门曰:“子何以知之?”余曰:“吾知杜樊川所谓江涵秋影者耳。

”询之舟人,亦不能名。

但曰:此上有翠微亭。

黄门与余一笑而出,是日步平堤六七里,皆在南湖中。

此堤之胜,西湖仅可北面称臣耳。

俗谚云,九子可望不可登,齐山可登不可望。

信然。

大林寺,在天池之西,有西竺娑罗树二株。

中宴坐老僧,余访之,能念阿弥陀佛号而已。

白乐天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必此寺也。

记游武彝有大王峰,峰极尊胜。

故名武彝。

君为魏王子骞,曾会群真于此,奏人间可哀之曲。

大田县有七岩临水。

山下皆平田。

秋气未深,树彫叶落,衰柳依依。

洞天岩,在沙县之西十里。

其山壁立,多松樟。

上有长耳佛像。

水旱祷,着灵迹。

其岩广可容三几二榻。

高三仞余,滴水不绝。

闽人未之赏也,余创而深索之。

得宋人题字石刻十余处,皆南渡以后名手。

诗歌五章。

岩下有流觞曲水,徐令与余饮竟日,颇尽此山幽致。

追写此景,以当纪游。

高邮夜泊,望隔堤大湖月色微晦,以为地也。

至诘旦,水也。

竺典化城,无乃是耶。

子行至滕阳,峄山在望。

火灵烟沙,殆不复有济胜具。

是日宿县中官舍,乃以意造,为峄山不必类峄山也,想当然耳。

曾游峄山者,知余不欺人。

吕梁县瀑三千仞,石骨出水上。

忆予童子时,父老犹道之,今不复尔。

东海扬尘,殆非妄语。

评诗大都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

名山遇赋客,何异士遇知己?一入品题,情貌都尽。

后之游者,不待按诸图经,询诸樵牧,望而可举其名矣。

嗟嗟,澄江净如练,齐鲁青未了。

寥落片言,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岂独勿作常语哉?以其取境真也。

友人钱象先荆南集,不尽象先才情之变。

而余尝持节长沙,自洞庭而下,汉阳而上,与象先共之。

故其取境之真,特有赏会云。

抑余不能游,然好诗。

象先能诗,又好游,是安得象先为东西南北之人?穷夫所谓州有九岳有五者。

而皆被以奇音隽响。

余得隐几而读之。

以吾拙而收象先之巧,以吾目而用象先之足,不大愉快哉?东坡云:“诗人有写物之工。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他木不可以当此。

林逋梅花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无情有恨何人见,月冷风清欲堕时”,此必非红莲诗。

裴璘咏白牡丹诗。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先开紫牡丹。

别有玉杯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余以丙申秋,奉使长沙。

至东林寺,时白莲盛开。

土人云:此晋慧远所种。

自晋至今千余年,惟存古甃与栏楯,而莲无复种矣。

忽放白毫光三日三夜。

此花宰地而出,皆作千叶,不成莲房。

余徘徊久之。

”幸此花开,与余行会。

远公有记云:“花若开,吾再来。

”余故有诗云“泉归虎谿静,云度雁天轻。

苔藓封碑古,优云应记生。

”记此事也。

古人诗语之妙,有不可与册子参者,惟当境方知之。

长沙两岸皆山,余以牙樯游行其中。

望之,地皆作金色。

因忆水碧沙明之语。

又自岳州顺流而下,绝无高山。

至九江,则匡庐兀突,出樯帆外。

因忆孟襄阳所谓“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真人语,千载不可复值也。

宋人推黄山谷所得,深于子瞻,曰:“山谷真涅槃堂里禅也。

”顷见岱志诗赋六本。

读之既尽,为区检讨用孺言曰:“总不如一句。

”检讨请之,曰:“齐鲁青未了。

”“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

”杜少陵宿招提绝调也。

予书此于长安僧舍,自后无复敢题诗者。

“万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几见月当头。

”文徵仲尝写此诗意。

又樊川翁“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繁欲变秋。

”赵千里亦图之。

此皆诗中画,故足画耳。

“风静夜潮满,城高寒月昏。

”“秋色明海县,寒烟生里闾。

”“春尽草木变,雨余池馆青。

”“楚国橙橘暗,吴门烟雨愁。

”“郭外秋声急,城边月色残。

”“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挂席樵风便,开樽琴月孤。

”“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

”王江宁、孟襄阳,五言诗句。

每一咏之,便习习生风。

余见倪云林自题画云:十月江南未陨霜,青枫欲赤碧梧黄。

停桡坐对寒山晚,新雁题诗小着行。

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

客心悲未央,澄江净如练。

玉绳低建章,池塘生春草。

秋菊有佳色,俱千古寄语,不必有所附丽,文章妙境,即此瞭然。

齐隋以还,神气都尽矣。

李献吉诗,如“咏月”有云“光添桂魄十分影,寒落江心几尺潮。

”不见集中,自是佳语。

唐子畏诗,有曰:“杜曲梨花杯上雪,灞陵芳草梦中烟。

”又曰:“秋榜才名标第一,春风脂粉醉千场。

”皆学白香山。

子畏之才,何须以解首矜诩。

其亦唐人所谓今朝旷荡春无涯,不免器小之诮。

唐人诗律,与书法颇似,皆以浓丽为主,而古法稍远矣。

余每谓晋书无门,唐书无态,学唐乃能入晋。

晋诗如其书,虽陶元亮之古淡,阮嗣宗之俊爽,在法书中未可当虞褚。

以其无门也,因为唐人诗及之。

翰墨之事,良工苦心,未尝敢以耗气应也。

其尤精者,或以醉,或以梦,或以病。

游戏神通,无所不可。

何必神怡气王?造物乃完哉。

世传张旭号草圣,饮酒数斗,以头濡墨,纵书墙壁上。

凄风急雨,观者叹愕。

王子安为文,每磨墨数升,蒙被而卧,熟睡而起。

词不加点,若有鬼神。

此皆得之笔墨蹊迳之外者。

今观察王先生,当人日,病不起。

据枕作诗二十章,言言皆乐府鼓吹也,乃与彼二子鼎足立矣。

东坡读金陵怀古词于壁间,知为介甫所作,叹曰:“老狐精能许,”以羁怨之士,终不能损价于论文。

所谓文章天下至公。

当其不合,父不能谀子。

其论之定者,虽东坡无如荆公何,太白曰:“崔灏题诗在上头。

”东坡题庐山瀑布曰:“不与徐凝洗恶诗。

”太白搁笔于崔灏,东坡操戈于徐凝。

岂有恩怨哉?评文东坡水月之喻,盖自肇论得之,所谓不迁义也。

文人冥搜内典,往往如凿空,不知乃沙门辈家常饭耳。

大藏教若演之有许大文字。

东坡突过昌黎欧阳,以其多助。

有此一奇也。

苏子瞻表忠观碑,惟叙蜀汉抗衡不服,而钱氏顺命自见。

此以宾形主法也。

执管者即已游于其中,自不明了耳。

如能了之,则拍拍成令。

虽文采不章,而机锋自契。

文章随题敷衍,开口即涸。

须于言尽语竭之时,别行一路。

太史公荆轲传,方叙荆轲刺秦王,至秦王环柱而走,所谓言尽语竭。

忽用三个字转云“而秦法”自此三字以下,又生出多少烟波。

凡作文,原是虚架子。

如棚中傀儡,抽牵由人,非一定死煞。

真有一篇文字,有代当时作者之口,写他意中事,乃谓注于不涸之源。

且如庄子逍遥篇。

鸴鸠笑大鹏,须代他说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此非代乎?若不代,只说鸴鸠笑,亦足矣。

又如太史公称燕将得鲁仲连书云:“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

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辨,我宁自辨。

”此非代乎?文有翻意者,翻公案意也。

老吏舞文,出入人罪。

虽一成之案,能翻驳之。

文章家得之,则光景日新。

且如马嵬驿诗,凡万首,皆刺明皇宠贵妃。

只词有工拙耳。

最后一人,乃云:尚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便翻尽从来巢臼。

曹孟德疑冢七十二。

古人有诗云:直须发尽疑冢七十二。

已自翻矣。

后人又云:以操之奸,安知不虑及于是。

七十二冢,必无真骨。

此又翻也。

青鸟家,专重脱卸。

所谓急脉缓受,缓脉急受。

文章亦然。

势缓处,须急做,不令扯长冷淡。

势急处,须缓做,务令纡徐曲折,勿得埋头,勿得直脚。

杜子美云:擒贼先擒王。

凡文章,必有真种子,擒得真种子,则所谓口口咬着。

又所谓点点滴滴雨,都落在学士眼里。

文字最忌排行,贵在错综其势。

散能合之,合能散之。

左氏晋语云:贾谊政事疏,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

早谕教,选左右,是两事。

他却云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

此是早谕教。

下云若其服习讲贯,则左右而已。

此是选左右,以二事离作两段,全不排比。

自六朝以后,皆画段为文,少此气味矣。

作文要得解悟。

时文不在学,只在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