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姓氏与名、字、号——第6章 学术思想)【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含章节补充练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含章节补充练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 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 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 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 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 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 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 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 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 统一性: 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 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 连续性: 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 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 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但因中国地域广大, 民族众多, 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 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 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 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 在中国人的生活里, 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 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 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中国的地理特点:内陆辽阔, 空间巨大, 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地形复杂, 复杂多样, 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山河壮丽, 景色秀美, 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1. 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2.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 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秦朝疆域: 东到大海, 西到陇西, 南到广西, 北到长城唐朝疆域: 东到大海, 西到咸海, 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 南到南海元代疆域: 北逾阴山, 西极流沙, 东尽辽左, 南越海表清代疆域: 西北达巴喀什湖北岸,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到南海诸岛4. 西藏在(元朝)归入中国的版图。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章节题库(简论)【圣才出品】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章节题库(简论)【圣才出品】

第1章简论一、填空题1.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______和______等积极作用。

【答案】民族凝聚;民族复兴【解析】优秀传统是民族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它是民族的魂,是民族的根。

它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2.在国家形成以前,黄河流域分布着两大文化圈,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农牧氏族集团______,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游猎氏族集团______。

【答案】血缘关系;华夏族;原始宗教;东夷族【解析】华夏族是对汉族先民的称呼,指的是众多氏族部落混糅组合成的以汉人为主的民族融合大家庭,亦称华夏族。

东夷族又称东夷或夷,是华夏民族对东方民族的称呼,并非单指某一族群。

3.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嫡长子继承制;宗法继承制;大宗小宗之分【解析】宗法制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对后来的封建王朝影响颇深。

其主要精神为“嫡长子继承制”,这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亲疏为准绳的“遗产”(包括统治权力、财富、封地)继承法。

以后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4.除了黄河流域之外,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都是中华文化的摇篮。

【答案】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解析】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通常位于大江大河流域。

黄河流域、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这些区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动植物丰富,所有这些因素都为早期文明和人类的诞生提供了可能。

5.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_”政策和“______”政策。

【答案】开辟贸易之路;和亲;自治【解析】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首次开辟陆上丝绸之路。

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得到发展,从而加速了汉唐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

“和亲”指两个不同民族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出于“为我所用”的目的所进行的联姻。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章节题库(第5~8章)【圣才出品】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章节题库(第5~8章)【圣才出品】

8.“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______》。[北京大学 2012 年研] 【答案】周礼 【解析】“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但书中并未指出“六书”是什么。东汉班 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明确指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为“六书”,是 “造字之本”。稍后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但次序、 名称与班固等人又有所不同,后世文字学家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将六书确定为象 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 4 版)章节题库
第 5 章 汉字
一、填空题 1.汉字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是相传由黄帝的史官______创造了汉字。[华中师 范大学 2010 年研] 【答案】仓颉 【解析】关于汉字的产生,旧时的说法有三:一是汉字是由伏羲发明的,因为伏羲发明 了八卦,而文字是从八卦演变来的;二是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而据说结绳记事是从神农氏 开始的,因此认为汉字最早是由神农创造的;三是汉字的创造者为黄帝的史官仓颉。
4.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据说是由清代的金石学家______等首先发 现的。[华中师范大学 2010 年研]
【答案】王懿荣 【解析】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 字,据说是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 1899 年)由清朝的金石学家王懿荣等首先发现的,出土 地点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
3.______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且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南 开大学 2010 年研]
1 / 83
圣才电子书

【答案】甲骨文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简论)【圣才出品】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简论)【圣才出品】

第1章简论1.如何理解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答: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园圃中一个独具性格且结构完整的系统,它根植于东方的土地,融入了东方的智慧,吸纳了外来的因子,最终形成一种内涵十分丰富、具有自新能力,并且生生不息的文化体系。

这个体系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多种文化形态:(1)以纵向的发展形态区分,可以分为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2)以产生的地域区分,可以分为中原农耕文化与北部边疆的游牧文化,而农耕文化又可以分为江南文化和北方文化;(3)以文化的地域类型区分,包括了三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中州文化、两淮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4)以民族的属性区分,包括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又可分为藏文化、蒙文化、满文化、壮文化、纳西文化等;(5)以文化的社会性区分,可以分为皇家文化与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6)以宗教的属性区分,可以分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7)以不同的门类区分,它包含的内容很多,诸如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舟车文化、青铜文化、玉器文化、山文化、水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

总之,中国文化是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2.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具有民族特点,这包括了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两个方面。

(1)外在特征①统一性。

中国文化在发展中以远古时代的华夏文化(即后来的汉文化)为核心,同时吸收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个统一体。

②连续性。

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没有发生中断现象,是一环扣一环向前发展的。

③包容性。

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吸纳各种不同的文化因子。

“有容乃大”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本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是敞开胸怀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六章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六章

汉硕考研 |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六章第六章学术思想1. 构成中国文化核心的东西是历代哲人们的(哲学思想)和(学说)。

2. 孔孟之道: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字。

仁的意义“仁者爱人”,方法:“推己及人”。

孔子表现出对人的平等相待和尊重以及对完善的道德人格的追求,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明确体现。

(《大学》中所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张正名和统治者立信。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

思想的核心是主张性善和良知。

尊为“亚圣”。

提出要“养浩然之气”,在孔子“杀身成仁”基础上又提出了“舍生取义”。

政治方面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提出“仁政”观念。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

主张性恶,为善方法是“修身”和“师法”,主张强化军权,但重视民的作用“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观点。

董仲舒的以“天人感应”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成为封建统治秩序的理论支柱。

王充的《论衡》颇具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否认天有意志。

3.老庄思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称老聃,一字伯阳。

春秋时期楚国苦人。

老子最重要的思想是把“道”作为最高范畴。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

庄子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无为,同样把“道”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

儒家是“入世之学”,主要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道家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

4.墨家学说:代表人物墨子,名翟,鲁国人。

墨家思想更多地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

思想理论方面: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明鬼”等十大主张。

形式逻辑方面:提出了以“名(概念)、辞(判断)、说(推理)”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

自然科学方面:几何学、力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课后习题答案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简论1.如何理解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答:(1)中国文化是由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的一种民族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聚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它以汉文化为主体,并融合了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结晶。

(2)中国文化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多种文化形态:①以纵向的发展形态区分,可分为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②以产生的地域区分,可以分为中原农耕文化(可分为江南文化和北方文化)、北部边疆的游牧文化;③以文化的地域类型区分,可分为三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中州文化、两淮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④以民族的属性区分,可分为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可分为藏文化、蒙文化、满文化、壮文化、纳西文化);⑤以文化的社会性区分,可分为皇家文化与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⑥以宗教的属性区分,可分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⑦以不同的门类区分,可分为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舟车文化、青铜文化、玉器文化、山文化、水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

(3)中国文化根植于东方的土地,融入了东方的智慧,吸纳了外来的因子,最终形成一种内涵十分丰富、具有自新能力、生生不息、独具性格且结构完整的文化体系。

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不断发展。

2.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中国文化?答:在今天来了解中国文化,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现实需要:(1)世界人民的需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世界各国人士学习汉语的热情空前高涨,迫切希望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2)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的传入给中国文化以巨大的冲击。

因此我们的民族文化要继续保持其独特性,这要求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文化发展脉络和变化规律,自觉进行有益的文化扬弃,吸取精华,抵制糟粕。

(3)个人提高素养的需要作为中国人,要从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和文化宝库中汲取营养、熏陶人格,从中体会和感受民族文化所包含的精神气质,努力把自己塑造成既保有民族传统,又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新型人才。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姓氏与名、字、号)【圣才出品】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姓氏与名、字、号)【圣才出品】

第4章姓氏与名、字、号1.中国姓氏产生于什么时候?“姓”与“氏”的区别在哪里?答:(1)中国姓氏的产生中国的姓氏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

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

“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的功能除了保留那些原有的区别以外,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得来的。

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代。

(2)“姓”与“氏”的区别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

这就是姓与氏在最初阶段的根本区别。

2.中国姓氏的主要来源有哪些?答:中国姓氏的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有:(1)最早产生的姓,即原有意义上的姓,后人以姓为氏。

它们多带女字旁,如姜、姬、姚、姒、赢等。

(2)以国邑为氏。

如鲁、卫、晋、虞等。

(3)以官职为姓。

如司马、司空、司徒、司寇、史、理、钱、宗、帅等。

(4)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这是宗法制的明显特点之一。

如牛、关、柯、丰等。

(5)以排行次第为氏,这也是宗法制的一种体现。

周代以孟(伯)、仲、叔、季作为子孙排行的次序,其后裔则可称孟氏、伯氏、仲氏、叔氏、季氏。

(6)以爵号、谥号为氏。

爵号以王、侯二氏最为突出。

谥号如文、武、穆、宣、闵、简等。

(7)以居住地为氏。

这一类人没有资格得到封赏的土地,便以所居住的地方为氏。

如西门、东郭、东方等。

(8)以职业或技能为氏,如屠、陶、甄、卜、巫等。

(9)以事为氏。

这类姓氏不多,但却很有意思。

如李、林、昃等。

(10)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

如姬改为周、淳于改为于等。

(11)由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成为汉姓的一个组成部分。

程裕祯主编的《中国文化要略》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简论【圣才出品】

程裕祯主编的《中国文化要略》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简论【圣才出品】

第1章简论1.1复习笔记一、文化与中国文化1.中国古代对“文化”一词的认识(1)最早出现在《周易·贲》里,书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但“文化”二字还没有连在一起。

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2)对“文化”概念的这种规定性从汉唐时代起,一直影响到明清。

汉代出现“文化”一词,但人们的理解并不一致。

如汉代刘向、晋人都认为它是与国家的军事手段(即武功)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唐代的孔颖达则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3)顾炎武认为,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2.西方对“文化”一词的认识(1)西方“文化”的含义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要宽泛得多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等。

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

这里就包含了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领域。

(2)19世纪下半叶,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给“文化”下了定义:“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这一观点在文化史的研究方面具有开先河的作用,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和认识“文化”的参考。

后来人们理解和认识,有的侧重于历史性,有的侧重于规范性,有的侧重于心理性,有的侧重于结构性,有的侧重于遗传性,等等。

(3)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隘上,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我国l979年出版的《辞海》基本上采用了这个说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姓氏与名、字、号
1.中国姓氏产生于什么时候?“姓”与“氏”的区别在哪里?
答:(1)中国姓氏的产生
中国的姓氏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

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

“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的功能除了保留那些原有的区别以外,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得来的。

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代。

(2)“姓”与“氏”的区别
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

这就是姓与氏在最初阶段的根本区别。

2.中国姓氏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答:中国姓氏的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有:
(1)最早产生的姓,即原有意义上的姓,后人以姓为氏。

它们多带女字旁,如姜、姬、姚、姒、赢等。

(2)以国邑为氏。

如鲁、卫、晋、虞等。

(3)以官职为姓。

如司马、司空、司徒、司寇、史、理、钱、宗、帅等。

(4)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这是宗法制的明显特点之一。

如牛、关、柯、丰等。

(5)以排行次第为氏,这也是宗法制的一种体现。

周代以孟(伯)、仲、叔、季作为子孙排行的次序,其后裔则可称孟氏、伯氏、仲氏、叔氏、季氏。

(6)以爵号、谥号为氏。

爵号以王、侯二氏最为突出。

谥号如文、武、穆、宣、闵、简等。

(7)以居住地为氏。

这一类人没有资格得到封赏的土地,便以所居住的地方为氏。

如西门、东郭、东方等。

(8)以职业或技能为氏,如屠、陶、甄、卜、巫等。

(9)以事为氏。

这类姓氏不多,但却很有意思。

如李、林、昃等。

(10)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

如姬改为周、淳于改为于等。

(11)由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成为汉姓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宇文、鲜于、尉迟、慕容、长孙、贺兰等。

3.中国人的“名”与“字”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答:古代的中国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

由于故人注重礼仪,因此称名称字大有讲究。

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或对他人尊称,在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

从历代的取字情况看,名与字有密切关系,也可以说是“因名取字”,古人称为“名之与字,义相比附”,这“义相比附”正是取字的一条原则。

(1)中国人的“名”与“字”的区别
①名与字意义相反。

如郑公孙黑字子皙,皙为肤色白,黑与白字义相反。

②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

如楚公子壬夫,字子辛,壬为水,辛为金,名壬字辛,取水生于金之意。

(2)中国人的“名”与“字”的联系
①名与字意义相同。

如楚国大诗人屈原,本名平,原是字,平与原同义。

②名与字的意义相关。

如鲁国孔丘字仲尼,丘即山,孔子生于尼山,又属老二,故字仲尼。

第5章汉字
1.汉字的产生与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1)汉字的产生
①汉字是由伏羲发明的,因为伏羲发明了八卦,而文字是从八卦演变来的;
②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而据说结绳记事是从神农氏开始的,因此汉字最早是由神农创造的;
③汉字的创造者为黄帝的史官仓颉。

这些说法表明了汉字的起源最早应该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它的产生是由于当时交流和传递信息的需要。

(2)汉字的发展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篆书,由篆书到隶书,然后才是现在使用的行书和楷书。

这说明汉字的演变发展是跟中国人重实际、多想象、包容万物的实用理性思维和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精神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深刻烙印这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汉字与中国人重实际、多想象、包容万物的实用理性思维和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精神有着密切联系。

2.汉字的六书是怎样确定的?它能反映汉字构成的特点吗?
答:(1)汉字六书的确定
①对汉字的研究,早在先秦时代便已开始,《史籀篇》就是那时的研究成果,可惜已经
失传。

②秦代,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等。

③汉代,将三书合一,仍称《仓颉篇》。

此外,又有史游的《急就篇》。

这些著作主要是给儿童识字用的,因而统称为“小学”。

④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系统分析了汉字的六种结构,学术上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2)六书能反映汉字构成的特点
①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依照物体的轮廓,用弯曲的线条,画出那个物体的形状来,这就是象形字。

②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意思是看一下就可以知道它代表什么,但要仔细观察以后才能明白它的意义。

③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意思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并在一起,并把它们的字义合起来,就出现一个新义的指向。

这里的“谊”同“义”,“指撝”即“指向”。

因此,会意字多为合体字。

④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意思是“江、河”属水一类的事物,所以用“水”作为形旁,而取“工、可”作为声旁,两者相合而成形声字。

这类字在结构上有六种: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内形外声、外形内声。

⑤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意思是建立同一类的字有统一的部首,如果字义相同,则可互相注释。

⑥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意思是词语中没有这个字,但
也不用新的字,而是借用现成的字去表示。

这一类字,现多为代词或虚词。

3.思考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答: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汉字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
汉字由图画和符号文字发展成今天独具特色的方块字,它是跟中国人重实际、多想象、包容万物的那种实用理性思维和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精神密切相关的。

从汉字的构成来看,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只是用字法而已。

在四种造字法中,象形字是最基本的。

(2)汉字结构体现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①写实主义精神。

如“人、马、日、月、山、水”等象形字都是从实物演化而来。

②人体本位精神。

在汉字结构中,是以人为感觉万物的基础,一切物质的存在,都是有人去感受的,人是物质世界的中心,是万物的主体成分。

③原始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反映。

如由“示”组成的汉字,大都与当时崇拜、祝愿、祭祀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