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毕业论文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专业

学院会计学院

2011年6月10日

Commerce

Graduation Thesis

Research on the Credit Risk Management on Loans for Individual in Commercial Bank

Student

Supervisor

Specialty

School Accounting School

2011-06-10

毕业论文任务书

毕业论文审阅评语

毕业论文审阅评语

毕业论文答辩评语及成绩

摘要

自个人住房贷款开始实行,个人住房贷款以房产作为抵押,而且房价处于快速上升期,个人住房贷款的不良贷款率相对较低,个贷成为各银行竞相争夺的优质业务,银行放松了对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的管理。美国次贷危机起源于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防范的疏忽,其严重后果提醒我们必须注意加强对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信用风险的管理,提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因此,研究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性。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影响因素研究为主线,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成因的主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层面切入,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视角剖析了影响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的关键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导致违约风险的作用机理。借鉴国外个人住房贷款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对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进行了研究,并且运用相关分析、比较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为商业银行完善自身风险管理机制、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提出了构想和可行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

Abstract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individual housing on behalf of paragaph.Personal housing loan has became mortgaged,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skyrocketing of housing price and booming period of real estate’s industry, individual home non-performance lending are comparatively low, many banks have put home loans as high quality assets which means low risk, high revenue for banks, consequently, banks loosed management of personal lending by using kinds of means. American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in 2007 stem from some borrowers’credit lacking in housing credit market. Serious result of the crisis remands us that we must enhance credit risk’s management on individual housi ng mortgage; improve China’s bank credit management level. Therefore, research on credit risk’s management of individual loan become the realistic meaning and applicable.

As the study o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isk control of residential mortgage loan of commercial banks for main line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abroad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subject factors and environment factors of causing the risk of residential mortgage loan analyzes th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isk control of residential mortgage loan and the mechanism about the default risk resulted by these factors. With advanced foreign experienc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conditions the author makes a research into the risk of residential mortgage loan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gives empirical studies on sample data by means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Furthermor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practicabl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risk control system and setting up the individual credit rating system for commercial banks.

Keywords :Commercial banks; Individual housing loan; Credit risk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 1 绪论 .. (1)

1.1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1.2.1 研究目的 (1)

1.2.2 研究意义 (1)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1 国外研究现状 (2)

1.3.2 国内研究现状 (2)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3)

1.4.1 研究内容 (3)

1.4.2 研究方法 (3)

2 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概述 (4)

2.1 风险与信用风险的涵义 (4)

2.1.1 风险 (4)

2.1.2 信用风险 (4)

2.2 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的相关概念 (4)

2.2.1 个人住房贷款内涵 (4)

2.2.2 个人住房贷款的信用风险 (5)

2.3 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类型及表现形式 (5)

2.3.1 假按揭风险 (5)

2.3.2 按揭项目风险 (6)

2.3.3 借款人风险 (6)

2.3.4 银行操作风险 (7)

2.3.5 抵押物风险 (8)

3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主要问题分析 (9)

3.1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现状 (9)

3.1.1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特点 (9)

3.1.2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主要还款情况 (9)

3.2 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的宏观问题 (10)

3.2.1 社会整体信用意识淡薄 (10)

3.2.2 房地产市场发展不规范 (11)

3.2.3 抵押物市场发展不成熟 (11)

3.2.4 保险体制有待发展 (11)

3.3 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的微观问题 (11)

3.3.1 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 (11)

3.3.2 个人支付能力的下降 (12)

3.3.3 开发商自身的缺陷 (12)

3.3.4 银行信贷管理不完善 (13)

4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系统设计 (14)

4.1 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 (14)

4.1.1 全面风险管理原则 (14)

4.1.2 全过程风险管理原则 (14)

4.1.3 全员风险管理原则 (14)

4.2 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设计内容 (14)

4.2.1 风险识别 (14)

4.2.2 风险估算 (16)

4.2.3 风险评价 (16)

4.2.4 风险控制 (16)

4.2.5 风险处理 (16)

4.3 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设计 (17)

4.3.1 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控制模式设计 (17)

4.3.2 个人住房贷款组织机构设计 (18)

4.3.3 个人住房贷款操作流程设计 (18)

5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防范的对策 (20)

5.1 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宏观防范对策 (20)

5.1.1 完善与个人住房贷款相关的法律法规 (20)

5.1.2 完善外部信用评估机制 (20)

5.1.3 健全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政策制度 (20)

5.2 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微观防范对策 (21)

5.2.1 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 (21)

5.2.2 建立有效平衡风险与回报的经营机制 (21)

5.2.3 建立住房抵押物的市场价值动态评估制度 (22)

5.3 工行大连分行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案例分析 (22)

结论 (25)

参考文献 (26)

致谢 (27)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日趋复杂、衍生金融产品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信贷风险呈现出影响规模扩大化、全球化等现象。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和我国国内房价近年的持续异常上涨及当前政府对待商业银行住房信贷风险的重视,房价波动背后隐藏的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应该特别值得我们关注。

2009年7月17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9年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强调,当前要控制住房信贷风险,严格执行“二套房”标准,严格按规定执行住房按揭贷款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对投资性住房要坚持首付高成数、利率严格风险定价和资信严格审查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范“假按揭”、“假首付”现象的发生。各银行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强风险管理,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因此,一种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科学的风险管理手段对于银行业至关重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发展并迅速壮大,己逐渐成为推动各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与其发展紧密相关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是我国福利分房制度向住房分配货币化转变过程中引入的一种金融产品,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起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中重要的项目。作为一项金融业务,个人住房贷款的核心问题也毫不例外的是风险问题。

因此充分认识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问题并实施有效的防范措施,旨在降低和防止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发生,将不但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安全经营进而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还会带来我国房地产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而且从宏观上有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2.2 研究意义

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在推动住房制度改革和提高居民住房消费的购买力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迅猛发展,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各家商业银行都将个人住房贷款视为高收益、低风险的

信贷业务而大力发展,同时也成为各金融机构新一轮市场竞争的焦点。

文章以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影响因素研究为主线,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成因的主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层面切入,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视角剖析了影响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的关键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导致违约风险的作用机理。借鉴国外个人住房贷款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对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进行了研究,并且运用相关分析、比较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为商业银行完善自身风险管理机制、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提出了构想和可行的建议与对策。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学者在研究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信用风险时主要集中在如下一些领域:Keenan在研究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违约发生的原因时[1],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显示:是LTV(Loan-to-Value,贷款价值比),而不是个人特征如房屋所有人的流动性资金等来解释违约的发生。Quercia对过去30年中的29个实证研究进行综述后认为:是住房净资产或贷款与住宅价值比率影响了违约决策[2]。在他们的研究中选取的主要变量是LTV、工资、婚姻状况和利率。研究发现在标准威布尔分布模型中工资与利率在决定违约与否起着主要作用[3],而婚姻状况和贷款价值比对违约的影响并不显著。

以上可以看到国外研究已经相当成熟和深入,因为准确的信息以及大量的数据为进行实证研究提供了条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从文献来看,国内学者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方面,而应用定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则十分缺乏。当前国内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一些方面。

吴晨等学者应用博弈论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违约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在其个人还款博弈分析模型中[4],将还款过程看作一个不完全信息的动态重复博弈,研究认为银行对个人资信的判断最为关键,它直接关系到银行的获利情况。对于提前还款风险研究,王福林、贾生华认为影响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提前还款的主要因素是由五大因素共同决定,即宏观经济状况、利率变动、货币化分房政策的落实、银行风险管理机制欠缺和中国人“无债一身轻”的观念根深蒂固[5]。方峰、岳东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和个人征信体系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对各银行借款者信息进行联网构建个人征信

体系可以有效的防范信用风险。现行抵押利率与合同利率的差额是激发借款人执行提前支付期权的最重要的金融诱因[6]。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本文共有五部分组成。

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内容及方法,并描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概述。主要阐述了风险与信用风险的内涵,并分析了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的相关概念。

第三章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存在问题分析。介绍了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现状,对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的宏观问题及微观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第四章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设计。从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设计内容及具体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说明。

第五章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防范的对策。在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宏观及微观的防范对策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引人了工行大连分行个人贷款信用风险案例分析。

1.4.2 研究方法

论文在引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应用数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选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为对象,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本文在研究中主要应用以下方法:

(1)规范分析方法

从风险的一般概念和原理出发,分析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产生的根源,确定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的一般框架。

(2)实证研究方法

对某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案例进行实证性分析,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提出具体的风险解决方案。

2 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概述

2.1 风险与信用风险的涵义

2.1.1 风险

“风险”,字典的解释为“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经济学上的风险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意思,首先,风险指的是结果不确定性;其次,风险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者说是导致损失的变化;最后,风险指的是现实结果对比期望结果的偏离。风险是影响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极小的重要因素。传统的经营绩效目标以盈利的绝对水平如(利润)为依据,现代商业银行业绩评价采用的是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指标—经济增加值,以体现风险与收益平衡的原则[7]。银行在追求价值最大化目标下,必须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关系,只有风险可控条件下才是可持续的发展,只有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才是反映真实经营效益的指标。

2.1.2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客户违约行为形成的一种风险。违约是指客户没有对到期债务按合同规定偿本付息,它可能会造成贷款人的债权全部或部分损失。影响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是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信贷风险是指银行在业务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影响,是银行信贷资金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从而使银行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7]。贷款风险分类是指商业银行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其实质是判断债务人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

2.2 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的相关概念

2.2.1 个人住房贷款内涵

个人住房贷款是指银行或银行接受委托向在中国大陆境内城镇购买、建造、大修各类型房屋的自然人发放的贷款。

广义的个人住房贷款主要有以下几种: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或称政策性个人住房贷款)和个人住房组合贷款。

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是指银行运用信贷资金向在城镇购买、建造、大修各类型住房的自然人发放的贷款。

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是指银行接受当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委托,利用委托人提供的政策性住房资金,根据委托协议向购买、建造、大修住房的职工发放的贷款。

2.2.2 个人住房贷款的信用风险

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主要指购房的借款个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按时偿还房贷本息时所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导致借款人违约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自然、社会等客观因素所导致的违约。如由于借款者意外事故或疾病导致其丧失还款能力,或者因所在单位改革、改制、经营不善导致借款人无法正常获得收入致使无法按期偿还剩余贷款,不得不违约,这都属于借款人被动违约。

(2)借款人违约利益与违约损失对比后的主观故意。当房产价格下跌时,抵押物住房因各种原因导致其市场价值下跌至低于未偿还贷款与应交罚金之和时,借款人就可能故意违约以减省损失。

(3)借款人品行不佳的欺诈违约行为。指部分借款人伪造抵押担保品,采取重复抵押、虚拟抵押、故意遗漏共有人等方式骗取贷款,致使商业银行因此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

2.3 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类型及表现形式

2.3.1 假按揭风险

“假按揭”风险的爆发,往往是集中、突然的,给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资产质量造成巨大危害。开发商通常在两种情况下,会实行假按揭。一是房价迅速提高的时候,开发商惜售,准备“捂盘待涨再售”。而此时如果开发商又需要资金,就会以本单位职工或其他关系人名义,冒充购房人,通过虚假销售方式,套取银行贷款。等到房价上涨后,卖出房屋再还款。二是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时候[8]。此时开发商房屋销售不畅,无法及时回笼资金,开发商也会采取上述的方式,套取银行信贷资金。在实际的情况中,第二种“假按揭”比第一种要更加普遍,给银行造成的风险和损失也更大。

还有一种较常见的“假按揭”方式,不是由开发商策划的,而是施工方。这通常是因为开发商欠施工方的工程款,当楼盘销售状况不佳而无力还款,开发商通常会把一些房屋抵给施工方,以抵消欠款。而施工方则会通过内部人员或关系人,以虚假的购买关系,套取银行贷款。

2.3.2 按揭项目风险

(1)房屋延期交付和质量风险。由于个人住房贷款的抵押人是未来的房屋所有人,在其贷款时,房屋还未交到抵押人手中,他可以保证按期归还贷款本息。但是房地产开发商延期交付房产和交付后出现了房屋质量问题,购房人与开发商发生矛盾并久拖未决时,往往会造成借款人拒绝归还贷款本息,使预期的还本付息资金不能按期收回。如果开发商无力完工,未完工的房产价值可能会低于所剩的贷款本息,将使银行陷于被动,进而形成贷款风险。

(2)“假个贷”风险。“假个贷”是指借款人在没有真实交易行为的情况下,以个人名义申请并获得的个人贷款。一些开发商由于项目销售不理想,为了提前收回其项目投资,于是自己垫付20%~30%的首付款,以亲属、朋友、员工的名义向银行申请个人住房贷款,套取银行资金,挪作他用。这种情况下,抵押的房屋通常位置偏僻、质量较差,难以出售和变现,从而给银行的信贷资金产生很大的风险。

(3)开发商的信用风险。在商业银行争夺个人住房贷款市场份额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开发商尽快回款的需要,越来越多采取了先放款,后办理抵押的方式,即签约放款的方式。这一方式大大提高了贷款办理效率,普通贷款的发放时间由一周左右缩短到了一天,即当天申请的贷款,当天即可审批发放。但是,这种签约放款的方式,造成了抵押权在一段时期内的悬空,增大了银行债权风险[9]。当前,银行一般是要求开发商承担从放款到办好抵押这一段时期内的阶段性担保,如果开发商信用较差,在借款人产生违约风险后,不履行担保义务,将对银行的贷款产生重大风险。

2.3.3 借款人风险

(1)还款风险

作为借款合同的主体之一,借款人自身素质与还款能力会严重影响银行住房贷款的安全性,借款人的还款风险主要体现在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方面。

购房人的还款能力是按期偿还银行贷款的关键因素,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准确预测借款者的还款能力风险尚存在一定困难。其原因在于:首先,银行发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时是以借款人当期收入状况测算其还款能力并以此审定贷款发放额度。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还款期间最长可达30年之久,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不断,难免出现借款人收入减少或者下岗失业的情况,以及借款人及其家庭出现重大病故、遭遇灾害或其他意外事故需要相应增加其他支出的情形,这将必然影响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其次,为了争夺客户资源各商业银行降低了住房抵押贷款的准入门槛,放松了对借款人借款信息真实性的审查与信用等级评定,造成借款人素质的良莠不齐,为商业

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埋下了隐患[10];此外,目前我国个人收入制度不透明,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社会诚信水平低,尚未建立个人财产登记制度与个人税收登记制度,使得银行不能对借款人的资产与负债状况准确了解,不能作出正确的信贷决策。

(2)诚信风险

诚信风险指由于借款人缺乏信用观念和法律意识,造成的恶意欠款风险;同时由于单位随便开具个人收入证明,难以保证个人收入证明的真实性。当前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就是信用风险。在我国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信用环境欠佳的情况下,影响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的根本因素是借款人信用,防止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关键也是借款人信用。但良好的诚信氛围的缺乏,相比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快速发展发展,借款人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的落后;科学有效的个人信用评价体制和信息共享平台尚未建立,无法客观、准确地对个人信用情况调查和审定;加之个人信用随着收入变动、个人观念变化而发生的变化,导致借款人的信用风险难以准确判断,更加难以准确控制和把握。

(3)投机风险

现阶段我市房价上涨过快,居民对于住房的需求有增无减,这使得我市的住房价格一直持续保持高位运行。由于房地产市场的供不应求,一些购房人预期房屋价格继续上涨,基于投资需求购买房屋,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投机过度,带动房屋价格持续上涨时,必将导致供求失衡,催生房地产泡沫,而如果银行向房地产投机者发放住房贷款,当房地产泡沫破灭时商业银行将承担巨大的金融风险。如果控制不力,就有引发金融动荡的可能,美国次贷危机就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反映,商业银行应该以此为鉴,吸取经验教训[11]。

2.3.4 银行操作风险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引起操作风险的因素包括人员因素、流程因素、系统因素和外部事件因素,根据这些因素将操作风险相应分为人员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如操作失误)、流程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如流程执行不严格)、系统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如系统失灵)和外部事件导致的操作风险(如外部欺诈、突发事件)四类。其中,人、流程和系统因素属于内部因素,外部事件属于外部因素。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操作风险主要指商业银行在项目决策、贷款审核、抵押登记、放款手续、贷后管理等环节,以及在签订合同、交纳费用等程序中产生的操作性风险[12]。如未明确掌握开发商及项目情况,借款人资信调查不真实,抵押登记证不真实,审批和放款手续不健全或次序不正确,贷后管理不到位,此外,在业务审查监督方面的缺乏,工作人

员制约方面,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内部控制与监督方面的漏洞,均容易形成风险隐患。

2.3.5 抵押物风险

抵押物风险主要包括抵押物价值风险,抵押物登记风险和抵押物处置风险。

(1)抵押物价值风险。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虽然属于担保贷款,但是抵押住房本身也有存在风险的可能。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可能使抵押住房遭到损失,进而导致抵押住房价值的灭失或下降;在国家宏观政策和地区经济调整的影响下,抵押住房的价格会出现波动,抵押住房价格的回落会直接引起抵押物价值下跌,将无法足额抵偿银行贷款本息[13]。

(2)抵押物登记风险。主要是抵押物登记证办理的风险。商业银行对用以抵押贷款的楼盘审查不严格,一些开发商“五证”不齐,不具备抵押贷款合同的主体资格,埋下了抵押房产的合法性隐患,同时导致一些楼盘抵押房产的他项权证2年以上都不能办理;有的地区负责土地使用权证的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房屋所有权证的房产管理部门各行其是,协调不佳,对于部分房产,在土地使用权性质和土地使用权不明确的情况下,房产管理部门便对房屋单独办理抵押登记,造成土地权利的不确定性,致使银行在行使抵押权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3)抵押物处置风险。处置抵押物要求考虑借款人居住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主要来自法律规定方面的风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明确:“对已经依法设定抵押的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卖、变卖或者抵债”,“对于超过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房屋和生活用品,人民法院根据申请执行人的申请,在保障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最低生活标准所必需的居住房屋和普通生活必需品后,可予以执行”,这增加了银行处置抵押物的难度。抵押物处置工作为银行行使抵押权设定了前置性义务,增加了银行使抵押权的成本,甚至会造成银行实际抵押权被悬空的可能。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与原因

四、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与原因-以邮储银行为例(一) 邮储银行信贷的目前现象 在2007年6月22日,中国的邮储银行的贷款业务有了进一步发展,银行内部首个小额贷款业务已在河南省的一个小镇开展,并建立了相应的营业部,这就表明全国的小额信贷业务已经开始试点,无疑对邮储银行的信贷业务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2008年5月20日,邮储银行的信贷业务有了新的突破,开始实行个人二手房信贷业务的开展,同年6月2日,国内首个信用卡系统问世,因此也有了第一张信用卡的出现,以上一系列的案例已经促进了邮储银行信贷业务的全方位发展。在2010年末期,邮储银行中所有业务的贷款总额已经达到5443 亿元,从中的纯利润高达429亿元,比起2009年,净利润增加将近一倍。针对涉及到的资产总额可以发现,在小企业的信贷业务中,不良贷款率仅为1.62%,然而全行不良贷款率也仅仅只有0.33%。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邮储银行最初进行的信贷业务还算比较顺利,这都是邮储银行内部条件优越的结果,比如有着优良的原始资产和相对较低的基数标准。 由于新巴塞尔协议的果断执行,让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扩展和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就会变得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更大程度地提高银行内部的抗风险能力。由于邮储银行刚建立不久,当初也没有实行相关贷款业务,因此导致在信贷方面的经验减少,对信贷出现的风险问题还没有具体的控制方案。 (二) 目前邮储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中的不足之处 1. 信贷风险控制缺乏实际理念 因为信贷业务的进行才刚不久,所以相关业务过程需要引起邮储银行的足够重视。由于对信贷风险的了解不够透彻,对相关理念的掌握不够深入,使得信贷业务涉及的领域受到了限制,简而言之,邮储银行内部管理经验不足,信贷风险控制能力有待提高,经济发展没有明确的方向,也没有树立正确、高效的经济理念。同时,企业内部相关人员都没有将风险控制和业务发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缺乏合作意识。而且,邮储银行没有及时开展对员工的信贷知识教育,使得员工对信贷风险只存在片面性认识,没有了解到风险控制的必要性,所以银行内部缺

美国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的启示

内容提要:美国是世界上中小银行数量较多市场化运作较为成熟的国家。因为市场竞争的残酷性,美国中小银行为了生存和发展,对风险管理极为重视,特别是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美国是世界上中小银行数量较多、市场化运作较为成熟的国家。在美国约8 000家商业银行中,资产超过100亿美元的还不足10%,资产不超过10亿美元的银行,在全美共有5 000多家。在美国,由于银行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每年都有一些中小银行被兼并重组,一些中小银行被关闭,但同时也会新增一些中小银行。目前,信贷业务依然是美国中小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因为市场竞争的残酷性,美国中小银行为了生存和发展,对风险管理极为重视,特别是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与美国社区银行对比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与美国的社区银行相似,规模普遍较小(多数资产不足10亿美元),在所属的 区域内通过低成本的分销工具为客户提供基本简单的金融服务。专门为低收入的个人消费者 提供小额贷款;支持小型企业以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便利;将存款作为贷款资金;并致力于提高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的生活质量。但是,它们又有着不同点。美国的社区银行既不是开发 银行,也不是政府的福利机构。因此,它们不会提供有政府导向性的业务;不会在政府机构的影响下经营;不会优先运作基础设施的项目;不提供特许的利率;也不会把社会的目标置于银行 的财务目标之上。一般来说,虽然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然而一家银行的规模大小并不是银行赢利的最主要因素。因此社区银行仍然可以是一种赢利性很高且具有长 期稳定性的商业模型。根据美国的情况,赢利性最好的是那些资产在10亿~100亿美元的银行(相当于国内杭州、南京以及大连等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以及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银 行(相当于葫芦岛、焦作以及马鞍山等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令人惊讶的是,最稳定(亏损企业百分比最小)的银行仍然是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那些小型银行。 2?美国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特征 2?1美国中小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 组织构架美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实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相互独立的、立体的风险管理体系。 董事会通过下设的风险审计委员会对全行的风险进行全面监测,尤其是高级管理层的道德风险。银行的高级管理层也建立另一套风险体制框架,实行风险的自我控制与管理:设立对业务风险进行控制的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管理部门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管理,这些部门对首席执行官负责。美国中小商业银行银行实行风险集中管理体制,风险控制在总行层面实现集中化管理,总行对所有风险都具有强大的监控能力。即使像住房抵押贷款一类的零售贷款也实现了由总行集中审批。美国各中小商业银行都设有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日常风险 管理工作,对所有风险管理人员实行“垂直管理”,业务部门所需要的风险管理人员由风险管 理部派驻,派驻人员可参与业务经营的整个过程,并与业务部门共同承担责任。贷款风险管理 委员会不负责审批贷款,只负责贷款风险监测。贷款的审批按照相互制约的原则进行,单人无法对贷款业务进行决策。对信贷审批的授权主要考虑两个因素:职务高低、业务性质(如批发 业务与零售业务就不同)和个人经验。风险管理派驻人员具体负责各业务条线的风险管理,这 些人员直接向风险管理部门报告,但对与风险有关的业务决策有发言权,可对风险进行实时控制,寓风险管理于业务经营过程之中。 2?2美国中小商业银行拥有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和监测 技术科学的分析是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分析工作必须依赖 于一定的管理工具。普遍使用的信用分析系统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了在线信贷文件系统,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资金密不可分,银行业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公司,风险管理是行业中永恒的话题。本文以杭州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及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采用观察和调查法对长春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进行调查。通过观察和分析,探究影响信贷业务的主要因素,结合信贷业务管理理论和当前长春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环境,为杭州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提供一套风险管理的新思路和一套全面控制管理银行风险的衡量标准、制度和技术方法要求,旨在对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不太发达的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提供策略和发展建议。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巴塞尔新协议,信贷风险管理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is closely related to capital, and banking industry provides a sustained impetus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a special company operating monetary capital, risk management is an eternal topic in the industry.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ercial banks in Hangzhou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mbined with 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redit business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using the observation and investigation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ercial banks in Changchun.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redit business, combines the credit business management theory with the current credit business environment of Changchun rural commercial bank, and provides a set of new ideas of risk management and a set of measurement standards, systems and technical method requirements for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Bank ris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redit business management of Hangzhou Rural Commercial Bank, aiming at the credit risk Rural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with underdeveloped insurance management provide strategies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Key word:Rural commercial banks, Basel II, credit risk management

合规风险管理实务及案例分析

合规风险管理实务 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1980—2001年的21年间,国际上商业银行仅仅由于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超过207亿法郎,其中既有巴林银行倒闭案,也有被称为世界金融史上最大丑闻的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清盘案。从国内银行业情况看,2000年以来,涉及资金在2000万元以上的内部欺诈案件达到17起,涉案金额超60多亿元。特别是国内近期频频发生的系列金融大案要案,再次提醒我们,对于处在经济转型之中和正在加速推进改革开放的中国银行业来说,防范经营中面临的多种风险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对防范金融经营风险的认识,加快构建防范金融风险的内控系统,从根本上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失败典型案例给予银行业者的警示:山西“7·28”等系列金融大案。 1、案情简介: 2004年7月28日,ΧΧ山西省分行发现涉嫌诈骗案件。8月3日、8月5日、8月11日,山西省太原市其他三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相继发生涉嫌诈骗案件。这些案件

的作案手法类似,先是犯罪分子给付一定比例费用,要求出资企业将资金存入其指定银行,然后与银行内部人员勾结,以假印鉴等方式诈骗银行资金。因此,这一系列案件以及后来发现的相关案件统称为“7·28”金融大案。该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最大的金融诈骗案,涉及5家商业银行共17个分支机构,涉案金额达10多亿元人民币,预计损失7亿元。“7·28”金融大案对银行业的金融声誉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给我们银行业者以深刻教训。 2、案例分析 从内部控制、合规风险管理角度剖析“7·28”金融大案,暴露出银行业机构在合规风险管理和业务流程控制方面存在诸多漏洞和薄弱环节。 第一,对经营风险的识别与控制措施不足。防范“资产业务风险”多,关注“负债业务风险”少。不能及时修订和完善适应现实风险控制要求的规定。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和违法违规疑点未能有效识别并给予持续关注。 第二,内部控制文化缺失,从业人员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薄弱,监管约束失效。一是部分员工法律和风险意识淡薄,不懂法,对领导违规要求不能加以抵制;二是高管人员和重要岗位人员权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论文.pdf

摘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国外同行的激烈竞争,但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理念、技术、方法等方面都与国外同行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我国急需加快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改革。文章首先阐述了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领域发生的变化,然后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变化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基本使命就是以承担风险和管理风险来获取收益。美国花旗银行前总裁沃特·瑞斯顿曾指出:“银行家的任务就是风险管理,简言之,这也是银行的全部业务。” 随着整个风险管理领域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现代风险管理也表现出与传统风险管理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风险管理环境和风险管理方法的改变。 (一)风险管理环境变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利率、汇率及股票价格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应对市场化条件下这三大风险变量的变化,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金融业内部的行业结构整合力度的加大,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行业混业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出现了一些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务于一身的集团化金融机构,在我国当前仍实行金融业分业监管的体制下,无疑使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6年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由此而带来的国际竞争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了市场大量创新金融产品的出现,金融创新产品的出现,使得市场的结构更加复杂,商业银行理解和认知新产品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二)风险量化度量和管理方法的革命 传统的风险管理主要采用管理的主观经验判断和定性分析的方法,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及手段,较少使用风险的量化模型,难以解决当前金融市场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随着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以及金融创新速度的加快,风险度量和管理这一领域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尤其VaR、CSFP、KMV等大量先进的现代风险管理技术与工具的出现。这些风险管理技术的出现才使风险定价、信用衍生产品和资产证券化以及金融机构整体经济资本配置和全面风险管理得以迅速发展,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不断增强。 二、我国现行银行风险管理的缺陷 近几年来,我国的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各银行高级管理层不再只盯着贷款业务,风险部门不再只擅长于管理风险,交易人员也不会谈衍生产品而色变。但是与国外同行相比,我国银行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还不完善 在我国,许多银行并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治理规划,一些银行在组织结构设计上也存在缺陷。尽管大多数银行在表面上已经建立了多种风险类型的管理委员会,但他们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在数量上要么太多,要么不足,而且都没有明确各自的职能和责任。由于各委员会的职能和责任划分不够明确,也就难以避免管理上的重叠与缺口。 (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有力的技术保证。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起步时间较晚,导致积累的相关基础数据不足。同时,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使得不少企业的财务数据存在基础数据收集困难、公布出来的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等问题。而且,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开发上缺乏前瞻性和不连续性,这些都制约了风险管理模型的建立。 (三)风险量化管理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技术方面还停留在最初阶段。虽然有少数银行自主开发出了模型,但都很简单,而且并未得到实践的检验。一些关键风险管理参数及计量模型,如预期损失(EL)、经济资本(EC)、风险调整后收益(RAROC)等并没有被大部分商业银行所采用,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更多停留在制度建设与资金计划层面,一些先进的风险量化模型与技术还没有得到普及与有效应用。 (四)风险管理工具缺乏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迅速,已成为商业银行规避风险、获取收益的重要工具,促进了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开展。然而,目前我国既缺乏成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为商业银行提供对冲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的平台,也没有成熟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供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证券化、贷款出售转移风险。衍生金融产品的缺乏,极大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多样化资产组合来降低风险的可能性,明显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途径 (一)完善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是对公司的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利与责任的制度安排。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风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概述.doc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一.信贷风险的定义: 1.信贷。 银行信贷是商业银行为保证贷款业务而从事的与之相关的经营活动,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银行信贷是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物,是以偿还为条件,并且收取利息为获取报酬的借贷行为.它的运行方式为:吸收来自个体储户的存款,然后将之发放给信用可靠的贷款人.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向储户支付利息,贷款人向银行支付利息.银行通过利息的不同来获取收益.银行信贷具有聚集,分配社会资金,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反映和监督国民经济活动的职能. 2.信贷风险的含义。 风险在经济领域中,一般将之理解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损失的发生因为影响因素的大量性,无规则性和随机性而具有多种可能性或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在经营与信贷活动中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就是商业银行风险.信贷风险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在广义上它指因客户违约引发的风险,在狭义上指银行不能如期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的不确定性,也即银行在信贷活动中预期收益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张淼) 3.信贷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 只要银行经营信贷活动,就不可能完全规避信贷风险,信贷风险在信贷活动中是客观且肯定存在的。换句话说,没有信贷风险的信贷活动是不存咋的。 (2)隐蔽性。 信贷活动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大量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信贷风险难以直接的、精确的被观察和度量。 (3)可控性。 虽然信贷风险具有隐蔽性,但银行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提前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 从一般意义上考察,任何经济活动风险的存在都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和政

治环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人的行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银行信贷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银行风险的形成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这些因素的大量性,随机性,不确定性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相互交错,使得信贷风险的评估与管理变得复杂化. 1.主要表现形式。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体现在巨额不良债权上。债权是指商业银行(债权人)按信用原则和交易准则,以贷款为形式、以契约承诺为载体,让渡信贷资金使用权给借款人(债务人),并藉此拥有向借款人追索贷款本金和利息的一种经济权利。根据贷款契约的履行情况,商业银行的债权可分为正常债权和不良债权。就一笔贷款而言,如果该贷款能够按贷款契约规定的期限要求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那么该项债权就属于正常债权。否则,就属于不良债权范畴。“不良债权”是指按期很难收回或无法收回的贷款,即通常所说的呆账、坏账。(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原因分析—王红夏) 2.产生原因。 不良债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水平低,其体现在以下方面:(1)银行对经营对象了解不深入,分析不透彻.信贷风险的产生与银行工作人员对贷款对象的了解程度有很大关系,在发放贷款前,没有对贷款对象进行深入调查,没有对其资产状况和偿还能力进行评估,就像对方贷款.这样做的后果是某些贷款人信用低,不具有偿还能力.而一些贷款单位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导致其不具有偿还能力. (2)缺乏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和项目评估.无论哪一种业务,事先都应进行可行性评估.对于银行来说,在贷款之前,应结合所掌握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评估.如果凭借决策者的主观经验进行决策贷款,无疑会产生信贷风险. (3)信息不灵.银行的任何一项决策,都应该建立在及时,可靠的信息上,并且贷款之后,也应跟踪调查贷款对象的最新信息,确保其具有偿还贷款的能力. (4)国家体制原因。我国的特殊的经济体制也会对银行的信贷风险的产生有一定影响.如行政干预,指令贷款会形成贷款风险.由于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政企不分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银行的资金流向,投量的掌握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政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开题报告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200709级金融学学号:070962883370011学习中心:庆阳财校姓名:段建梅 信贷风险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积累直至发生的渐进过程。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前,借款人财务商务状况的重大不利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其履约能力,贷款人除了可以通过约定一般性的违约条款、设定担保等方式来确保债权如期受偿之外,还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交叉违约条款”。交叉违约的基本含义是:如果本合同项下的债务人在其他贷款合同项下出现违约,则也视为对本合同的违约。一般来说,债权人都是以当事人未履行其在本合同项下的义务为由,追究债务人的违约责任,但交叉违约条款突破了这一限制,它颇有“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味道,即试图赶在借款人其他贷款合同项下的债务出现偿还危机之前采取救济措施,以避免自己处于比其他债权人更糟的处境。此种违约形态在我国现行法上虽无明确规定,但它并不违反合同法的有关法理及法律精神,现行《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辩权可以作为其适用的法理依据。因此,交叉违约条款可以作为约定条款订入合同之中,以使贷款人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控借款人的信用水平。 论文提纲: 一、信贷风险的形成 二、次贷危机的警示 三、如何防范信贷风险 1、要加强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高度关注经济周期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 2、要科学设计信贷产品。 3、要把握宏观经济走势与具体产品的关系。 4、要做好预警,控制规模与风险。 5、是金融创新要坚持“谨慎经营”原则。 参考文献: [ 1 ]易宪容.“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市的启示[ J ]. 人民论坛,2007, (17) : 32 - 33. [ 2 ]付敏. 我国资产证券化问题讨论综述[ J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6, (4) : 75 - 79. [ 3 ] [芬兰]大卫·G·梅斯等著. 方文等译. 改进银行监管[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4 ]徐孟洲,徐阳光. 论金融机构破产之理念更新与制度设计[ J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26 - 32.

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研究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是近年来为金融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逐渐重视的一项重要风险管理活动,它不仅关系着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更能为商业银行创造价值。从国内商业银行管理实践出发,提出了构建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议,旨在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水平。 关键词: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 1 合规与合规风险 1.1 合规 “合规”一词来源于英文“compliance”,其本义是遵从、服从。依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颁布生效的《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所谓“合规”是指,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同时,银监会在《指引》第三条将“法律、规则和准则”界定为“适用于银行业经营活动的法律、

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经营规则、自律性组织的行业准则、行为守则和职业操守”。 1.2 合规风险 《指引》所称的合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其《银行内部合规部门》咨询文件中认为,银行的合规风险是指因违反法律或监管要求而受到制裁、遭受金融损失以及因未能遵守所有适用法律、法规、行为准则或相关标准而给银行信誉带来的损失。 2 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现状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起步较晚,但随着银行业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股改上市取得初步成功并逐渐与国际接轨,加强合规风险管理成为国内银行的自主要求,加之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合规风险管理,下发了《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为合规管理工作提供了指导。近几年,我国银行业合规风险管理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中国银行总行于2002年将其原来的法律事务部更名为“法律与合规部”,并增加了合规职能,并设立了首席合规官;中国建设银行于2003年在其法律事务部增设了合规处,专门负责反洗钱和内部规章制度的合法合规性审查等。2005年8月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学生姓名: 系别: 专业: 指导教师: 2011年12 月25 日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信贷质量的好坏对银行的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商业银行要发展,必然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我国创新业务尚缺的今天,商业银行的经营利润主要以来传统的信贷业务来实现。因此,如何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是当前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内: 马莉,2003年在《当代财经》上发表《国有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治理》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占比高,信贷资产质量差,且信贷风险有加大的趋势。主要有内外两部分的因素,外部因素是:政府的行政干预使银行信贷风险不断累积,社会信用的缺失加大了银行信贷风险,金融市场发展的滞后制约了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内部因素: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制度、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有待完善,员工素质有待提高等因素造成的银行信贷风险的加大等。 陈宏,2010年在《会计之友》中发表《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研究》,他认为今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信贷投放行业较集中、缺乏不同等级的违约概率估计和违约损失估计、信贷风险管理组织及方法不完善、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控制不健全等问题。我国商业银行要提高经营能力,更好地迎接市场的挑战,就需要我国商业银行要加快建立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步伐,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朱平安,王元月,潘永华2005年在《商场现代化》的《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形成机制的研究》中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从其开发、建设、交易的每一个环节都与银行贷款脱不开关系。银行为了争夺客户,放松贷款条件,甚至违规操作,房地产风险逐渐暴露。且近年来,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忠诚度逐渐下降,导致房地产信贷风险产生。 王磊,2006年在《金融论苑》发表《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他发现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的个人信贷风险和隐患还是很大。主要表现在征信系统、银行管理、相关法律不健全等原因。 王思,2010年2月在《商场现代化》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中说,虽然我国的商业银行在2005年后纷纷在内控制度上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内控方面任然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原因主要表现在尚未建立或者实施有效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度、信贷风险内部控制

商业银行合规文化建设研究

商业银行合规文化建设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重大违规事件不断暴露,机构业务受到限制,财务损失数额惊人,机构声誉严重受损,危及了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银行业金融机构正面临着巨大的合规性挑战。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合规风险管理还是一个新的领域。截至目前,我国仅有少部分商业银行设立了独立的合规部门。但从国外银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合规风险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2006年10月,我国银监会正式发布了《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合规指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建设自身的合规文化,并将合规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显得尤为迫切。 一、合规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一)合规及合规风险的概念 合规(Compliance)的字面含义可以理解为“符合规定”或“符合规范”。我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中指出:“合规,是指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所谓法律、规则和准则,是指适用于银行业经营活动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经营规则、自律性组织的行业准则、行为守则和职业操守。” 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指出:“合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二)合规文化的内涵及作用机理分析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中指出“合规应从高层做起。当企业文化强调诚信与正直的准则并由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做出表率时,合规才最为有效。合规与银行内部的每一位员工都相关,应被视为银行经营活动的组成部分。银行在开展业务时应坚持高标准,并始终力求遵循法律的规定与精神。如果银行疏于考虑经营行为对股东、客户、雇员和市场的影响,即使没有违反任何法律,也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负面影响和声誉损失”,同时指出“合规应成为银行文化的一部分”。银监会《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也指出“商业银行应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并将合规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 合规作为一种文化,其内涵至少包括四个方面:首先,要从高层做起,即管理者必须率先垂范,躬身实践,合规才最为有效。可以说,管理者合规是构成银行合规文化的基因及实现人人合规的首要前提;其次,强调的是人人合规。合规不仅仅是合规部门或者合规人员的事情,合规工作与银行的各个流程、各个工作环节和每个银行员工都息息相关。只有让合规的意识渗透到每个员工的血液中,人人遵守诚信与正直的准则,才能形成大众性的合规文化;第三,要做到主动合规,大量的规章制度和处罚,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风险的产生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终稿)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概述 随着近几年我国银行业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加大,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科学地评价信贷客户,将企业所属行业和区域的风险值细化、专业化,以期有效地掌握信贷客户的各种信息,预知其信用风险变化趋势,及时地改变其抵押和担保组合,将所发放贷款的风险降到最小并发挥其最大的效益,是新时期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目标。 (一)商业银行开展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尽管银行每年都在新增贷款,但银行的全部贷款中,存量贷款所占的比例仍然是最大,所以存量贷款的风险防范是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如何控制银行存量贷款的风险?存量贷款不是新发放贷款,它和新发放贷款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和银行之间已经存在交易记录,对于如何通过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交易记录来识别存量贷款的风险大小,各银行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重庆银行从2007年3月份开始一种新的管控模式,那就是由专门的的贷后管理部门实施独立的贷后评价。重庆银行在企业申报续授信时,由信贷监控部对存量贷款的基本情况、授信结构、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第二还款来源、授信后审批条件的执行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将评价结果送交专门的贷款评审部门,作为贷款评审的重要依据,所以贷款的后评价成为银行控制风险又一道关口,这无疑加强了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 (二)商业银行开展信贷风险管理评价的基本原则 1.动态检查和静态分析相结合原则。管户人员原则上应通过走访支行、到企业实地调查、调阅财务报表等信贷资料,核实相关情况,了解企业现状。 2.合法合规原则。现场检查工作必须以我行相关规章制度为准绳,确保检查程序合法合规。 3.客观原则。管户人员通过调阅信贷资料、现场调查等手段,出具全面、公正的续授信贷后评价意见。 (三)商业银行开展信贷风险管理评价的主要内容 后评价工作通过动态的下户检查和静态的材料分析相结合方式予以开展,主要关注授信后审批条件落实情况、存续期间企业生产经营重大变化等工作重点。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评价工作: 1.基本情况:如客户名称、注册资本金、股东结构、法人代表、主营业务有无重大变化等。 2.授信结构:通过登录人行信贷征信系统,查询企业有无关注或不良类贷款,负债总额有无较大增减,他行授信政策有无重大变化等。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开题分析报告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开题报告

————————————————————————————————作者:————————————————————————————————日期: 2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学生姓名: 系别: 专业: 指导教师: 2011年12 月25 日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信贷质量的好坏对银行的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商业银行要发展,必然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我国创新业务尚缺的今天,商业银行的经营利润主要以来传统的信贷业务来实现。因此,如何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是当前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内: 马莉,2003年在《当代财经》上发表《国有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治理》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占比高,信贷资产质量差,且信贷风险有加大的趋势。主要有内外两部分的因素,外部因素是:政府的行政干预使银行信贷风险不断累积,社会信用的缺失加大了银行信贷风险,金融市场发展的滞后制约了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内部因素: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制度、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有待完善,员工素质有待提高等因素造成的银行信贷风险的加大等。 陈宏,2010年在《会计之友》中发表《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研究》,他认为今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信贷投放行业较集中、缺乏不同等级的违约概率估计和违约损失估计、信贷风险管理组织及方法不完善、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控制不健全等问题。我国商业银行要提高经营能力,更好地迎接市场的挑战,就需要我国商业银行要加快建立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步伐,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朱平安,王元月,潘永华2005年在《商场现代化》的《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形成机制的研究》中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从其开发、建设、交易的每一个环节都与银行贷款脱不开关系。银行为了争夺客户,放松贷款条件,甚至违规操作,房地产风险逐渐暴露。且近年来,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忠诚度逐渐下降,导致房地产信贷风险产生。 王磊,2006年在《金融论苑》发表《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他发现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的个人信贷风险和隐患还是很大。主要表现在征信系统、银行管理、相关法律不健全等原因。 王思,2010年2月在《商场现代化》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中说,虽然我国的商业银行在2005年后纷纷在内控制度上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内控方面任然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原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历史及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历史、现状与成因分析 王斐 (河南平高东芝高压开关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信贷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长期以来,信贷和存款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由此,信贷风险也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强化信贷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上取得显著的工作成绩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问题突出和信贷管理机制弊端显著,现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了解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贷风险历史现状成因分析 作者简介: 王斐,男,1979年7月16日,河南南阳人,中共党员,现任河南平高东芝高压开关有限公司财务部长。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历史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发展历程 从风险管理手段变迁的视角分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历了限额管理、风险计量与分析、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以及积极的资产组合管理阶段。 1.限额管理阶段 限额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风险测量技术并不成熟,因此,风险限额是一个固定数值,该数值一般由信贷专家根据市场和企业情况,通过定性分析和简单的定量分析来设定,如“5C”法、“5P”法等1。 2.风险计量与分析阶段 随着风险测量技术的发展,在限额管理的基础上,风险管理迈入了风险计量与分析阶段。在此阶段中,风险管理的目标是给出各项信贷业务风险的定量值,在此基础上控制风险。 3.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阶段 风险管理的更高阶段是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管理。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RAROC)为核心的管理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商业银行逐步建立注重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关系的管理文化,让这种管理文化渗透到每个员工的思想和日 1“5C”要素分析法主要集中从借款人的道德品质(Character)、还款能力(Capacity)、资本实力(Capital)、担保(Collateral)和经营环境条件(Condition)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定性分析,以判别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5P”要素分析法即个人因素(Personal)、借款目的(Purpose)、偿还(Payment)、保障(Protection)和前景(prospect)。

商业银行合规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合规管理研究 作者简介:叶文中(1975-),男,湖北襄阳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投资,银行管理。 加强合规建设,建立和完善合规管理工作体制、机制,对于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商业银行如何加强合规管理,减少操作风险和违规风险,是银行经营中必须面对的问题,结合自己在咨询公司期间帮助多家商业银行进行合规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对合规的认识和银行合规管理部门职责边界,对于商业银行加强合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商业银行;合规管理 1 对合规工作的基本理解 合规是当前国内外银行业务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强调合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经济和金融国际化程度的加深,银行面临的经济金融风险日益突出,严格的外部合规监管并不能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同时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出现了复杂化和复合强化的特征,银行在管理风险时,不同的风险管理模式最终内生出合规要求。在这种背景之下,银行合规管理一方面需要满足监管当局和同业共同遵守的最低要求,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能够很好管理其风险的内部合规机制和模式。 对于合规来讲,合规具有双重含义:一是银行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业务规则要符合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和行业准则;二是内部管理制度得到实际执行。其中的“规”主要包括立法机构和监管机构发布的基本法律、规则和准则,市场惯例,行业协会制定的行业标准和规则,以及适用于银行职员的内部行为准则等。实践表明,外部的法规必须转化为银行的内部标准并在内规中得以体现和贯彻、遵守实行,外部合规性监管不应该、事实上也不可能替代银行内部的合规风险管理,有效的合规性监管必须以健全、高效的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为基础,加强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更是日显重要,而监管者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监管银行的内控制度及其执行情况上。遵守银行内部规章制度对于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对合规的上述理解,搞好合规工作必须以下面几个理念为基本出发点: 第一,必须将合规工作贯彻到工作流程中。遵循法规必须在经营管理各项工作流程中完成,因此,应基于流程来管理合规风险,即必须建立合规要求与业务流程的对应关系,在各项业务流程中充分贯彻各项合规要求。 第二,必须从系统性角度抓好合规工作。合规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涉及到职责、业务流程、绩效考核、企业文化等方方面面,因此,应从改善内部环境、主动评估识别合规风险、有效控制合规风险、监督评价风险、报告合规风险等方

浅谈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制研究

浅谈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制研究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论文摘要:降低和控制风险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首要任务,详细介绍了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国内商业银行借鉴。 1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架构 西方商业银行都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对各类业务、各种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并根据各自的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对风险进行分类。如摩根大通银行将风险主要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和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权益风险,按照风险种类进行管理和控制。 在风险控制结构的设计上,主要考虑要保证银行能够形成强势的、信息充分的风险文化,使银行在进行经营决策时,能够在风险与回报之间进行平衡,进而实现股东回报最大化。因此,风险控制的要点是要保证银行的经营行为要与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保持一致,避免造成过大的风险压力。 在组织架构上,实行层级管理,分为3个层面。首先是董事会及其下属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政策委员会),其职责主要是从宏观层面上设定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方针,批准风险管理政策、进行风险限额授权、对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评价等,而不涉及具体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其次是高级行政管理层,负责建立操作流程、风险限额、风险准备的提留等。再次是具体执行层面,由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对具体业务风险的管理、授信业务的审批、检验风险管理程序是否合理。 蒙特利尔银行自董事会到各级管理部门均建立了不同层次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包括董事会所辖风险审核委员会、行长所辖部门风险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及资本管理委员会等。董事会及管理层负责审核风险管理的政策及规定,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审计委员会负责处理大额业务或特殊业务、制定信贷政策及风险管理框架等;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小组负责处理特定行业、部门或产品的风险;专一的小组负责贷款的清理及回收。信贷员正式上岗之前必须经过一系列的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经过严格的资格认定;对待特殊风险问题,需聘请咨询专家提供支持;资产组合管理人员通过引入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利用外部各种渠道掌握客户的全面信息。审计部门每季度对银行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论向董事会的审计小组进行汇报。 蒙特利尔银行很强调风险管理专家的作用,在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和前台经营部门中都设有风险专家,风险管理专家的能力和经验有助于强化风险管理的作用,提升纪律化、高效的风险管理程序的价值;为评估和接受风险建立风险管理标准;在决策过程中采用有效的模型,以作出合理商业判断。 摩根大通银行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在董事会下设有风险政策委员会,负责所有风险的管理。风险政策委员会下设立了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的职责有两项,一是负责战略指引,二是负责内部评价。执行委员会下设立了资本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资本委员会的职责有以下6项:(1)提出资本比率的目标建议并负责监控该比率;(2)提出资本分配的建议;(3)监控公司及母公司的流动性,批准抵押品及流动性计划政策;(4)评价公司的资本充足性及债务水平;(5)为资本充足性和流动性的讨论提供一个论坛;(6)从潜在流动性风险的角度评价特殊目的实体的风险敞口。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有以下6项:(1)提供全面、直接的风险描述及风险偏好;(2)评价并批准公司政策和风险战略:以保证银行的风险管理和监控能够准确反映经营授权、经营行为、合法性及是否满足监管要求等;(3)批准集合限额和授权以控制风险;(4)监控重要风险敞口、头寸集中度、资产流动性、重要头寸及交易的风险限额,对压力情况给予特别关注;(5)评价折扣的充足性并批准损耗;(6)提供风险讨论的论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