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合枳术丸加减治疗胃下垂80例
中医医案——胃下垂并冠心病心绞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健脾益气升陷法治愈中气下陷重症病案:程某,男,62岁。
初诊:1977年8月29日。
主诉及病史:腹胀食后为甚已七八年。
于1973年做胃肠钡餐造影示:胃下垂于两髂嵴连线以下6cm。
时有胃痛,受凉加重,饮食减少(每日半斤左右),体渐消瘦,常觉头昏,精神疲惫。
入院时又做胃肠钡餐造影示:胃小弯侧下垂于两髂嵴连线以下7.8cm。
近1年多来又有左胸背相引而痛,时作时止,每次痛20分钟左右,多于生气及气候异常变化时出现。
若服冠心苏合丸可于10分钟内缓解。
西医诊断:①胃下垂;②冠心病心绞痛。
诊查:舌质淡红,苔白稍厚少津。
脉象弦而小,脐左有压痛。
辨证:①脾胃病,中气下陷证。
②胸痹,胸阳不振,心脉瘀滞证。
治法:健脾益气升陷,以补中益气汤加清上生津之品。
胸痹服冠心苏合丸治之。
处方:党参9g 白术6g 升麻6g 柴胡6g 当归6g 陈皮9g 黄芪9g 甘草6g 白芍9g 菊花6g 川芎9g 麦冬9g服上方药18剂,病情无变化。
1977年10月4日,因进食过饱后致腹胀加重,不欲饮食。
舌苔黄厚少津,口干且不欲多饮,脉弦有力。
此为饮食失节损伤脾胃之候。
轻者损谷则愈,重者消导自安。
而该患者脾气素虚,中气下陷,兼食滞于中州,宜先治其标。
治以健胃消食,理气消胀。
方选平胃散、木乌散加味。
处方:苍术12g 枳实9g 陈皮9g 甘草6g 木香9g 乌药9g 神曲15g 大麦芽15g 大腹皮9g 石斛12g 菊花9g上方药进6剂,腹胀减轻,食欲好转,舌苔变薄,但大便溏泄,一日3次。
原方加肉蔻以固肠止泻。
又进6剂,大便仍溏,每日1~2次,且食后仍有腹胀,并出现胃脘痛,口干。
苔隐黄转薄而少津,脉弦。
据食欲好转为胃气稍复,食后腹胀为脾气仍虚,食后胃脘痛多为实证,但本例则以脾胃虚为主,故不宜再进消导理气之剂。
宜遵《素问·至真要大论》塞因塞用之法治之。
张圣德治疗胃病的经验

张圣德治疗胃病的经验吴德峰【摘要】@@ 业师江苏省名中医张圣德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四十余载,对胃病的诊治有独到认识,今将张师治疗胃病的经验介绍如下.rn1 补虚泻实,辛开苦降,消痞满rn慢性胃炎,尤其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多见,其症状表现为:嗳气呕恶、泛酸、心中嘈杂、心下痞满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或伴纳呆食后脘胀或便烂, 症情易受情志饮食和外邪干扰而诱发,以及内伤久病累及中焦致脾胃升降失司而加重.张师认为,慢性胃炎临床症状看似简单, 病机却寓含虚实相兼、寒热错杂之特点,此与"胃主受纳"、"承上启下"之生理功能相关张师进一步指出,"心下痞满"是辨证论治慢性胃炎的关键.痞是中焦胀,不能通降之义.【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1(043)001【总页数】2页(P16-17)【关键词】胃疾病;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作者】吴德峰【作者单位】镇江市中医院,江苏镇江212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05业师江苏省名中医张圣德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四十余载,对胃病的诊治有独到认识,今将张师治疗胃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1 补虚泻实,辛开苦降,消痞满慢性胃炎,尤其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多见,其症状表现为:嗳气、呕恶、泛酸、心中嘈杂、心下痞满,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或伴纳呆、食后脘胀或便烂,症情易受情志、饮食和外邪干扰而诱发,以及内伤久病累及中焦致脾胃升降失司而加重。
张师认为,慢性胃炎临床症状看似简单,病机却寓含虚实相兼、寒热错杂之特点,此与“胃主受纳”、“承上启下”之生理功能相关。
张师进一步指出,“心下痞满”是辨证论治慢性胃炎的关键。
痞是中焦胀,不能通降之义。
吴昆曰“不通泰”,成无己曰“阴阳不交”,均是此义。
痞满症《内经》最早提及,至《伤寒论》泻心汤类方则详尽阐述了理法方药。
其病因病机概括了慢性胃炎的证候特点:中虚气滞,多夹痰湿,或寒热之气积聚心下所致。
补中益气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胃下垂25例临床观察

的 胃下垂患者 4 9例作 为研究对象 ,所 选患者均符合 胃下垂
的诊断标准 ,且排 除有 胃或 十二指 肠溃 疡 、消化道 恶性 肿瘤 及溃疡性结肠 炎病 变患 者。所选 患者 分 为对 照组 ( 2 4 例) 和观察组 ( 2 5例 ) ,对 照组 中 ,男 性患 者 1 4例 ,女性 患者 1 0例 ,年龄 3 7~6 8岁 ,平 均 年龄 ( 5 5 . 2±1 . 8 )岁; 观察 组 中,男性患者 1 4例 ,女 性患 者 1 1例 ,年 龄 3 5~6 7
. 4 9.
补 中益 气 汤 合 附子 理 中汤 加 减 治 疗 胃 下垂 2 5例 临床 观 察
李继年
广东省兴宁市福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广东 兴宁 5 1 4 5 2 1
【 摘
要】 目的 :观察 补中益气汤联合附子理中汤治疗 胃下垂患者的临床疗 效。方法 : 选取 胃下垂患者 4 9 例 ,根据 患者人院顺序采
岁 ,平 均 年 龄 ( 5 5 . 6± 2 . 4) 岁 。 两 组 患 者 一 般 资 料 方 面 比
在进餐后 应 卧床 休 息 3 0 a r i n左 右 。如 果患 者 腹胀 严 重 ,
则需 加白芍 ;如果患 者有便 秘则 需加酒 煨大 黄 ,需视 患者 的具体情况 而定。
腹 不 适 、恶 心 、呕吐 、腹 痛 、便 秘 以及 神 经 精神 症 状 J 。 病 程较长者 ,由于心 理精 神 因素或 贫血 、消瘦 等 因素 ,患
无变 化 为 无效 。
出现抑郁症 的症状 。严重 者 同时伴 有 肝 、脾 、肾 、横 结肠
等下垂则 称 为 内脏 下 垂 。附 子 理 中 汤 主要 是 由 大 附子 ( 炮 ,去皮 、脐 ) 、人参 、干姜 ( 炮) 、甘 草 ( 炙) 、白术各 等分组 成 ,主 治 五脏 中寒 ,口噤 ,四肢 强 直 ,失 音 不 语 ; 下焦 虚寒 ,火不 生 土 ,脘腹 冷痛 ,呕逆 泄泻 。笔者 采 用该 方治疗 胃下垂患者取得 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
枳术丸加减治疗胃下垂临床观察

枳术丸加减治疗胃下垂临床观察【关键词】胃下垂;枳术丸;补中益气汤胃下垂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胀满、嗳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或腹泻等。
以往中医临床多以补中益气汤治疗,但疗效不甚理想。
2007年1月-2007年12月,笔者应用枳术丸治疗胃下垂30例,并与补中益气汤进行对照观察。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轻度胃下垂:经X线立位钡透检查,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下1~5 cm者;中度胃下垂:经X线立位钡透检查,胃小弯角切迹在髂嵴连线下6~10 cm者;重度胃下垂:经X线立位钡透检查,胃小弯角切迹在髂嵴连线下10 cm以上者[1]。
主要表现胃脘胀满、纳差、便秘或腹泻、胃脘疼痛、恶心、嗳气、乏力,每个症状按轻、中、重分别计1、2、3分。
症状积分1~5分为症状轻,6~10分为症状中,10分以上为症状重。
1.2 排除标准排除同时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恶性肿瘤、溃疡性结肠炎及未按规律服药者。
1.3 一般资料60例胃下垂患者来自本院门诊,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采用随机单盲法,根据患者就诊的先后次序编号,单号为枳术丸煎剂治疗组(治疗组),双号为补中益气汤对照组(对照组)。
治疗组30例,女性18例,男性12例;年龄19~75岁,平均(46.5±14.9)岁;平均病程6.8年;X线示轻度胃下垂4例,中度21例,重度5例;症状积分轻者9例,中者13例,重者8例。
对照组30例,女性16例,男性14例;年龄16~72岁,平均(45.1±14.0)岁;平均病程6.6年;X线示轻度胃下垂5例,中度22例,重度3例;症状积分轻者7例,中者16例,重者7例。
2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经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治疗组予枳术丸治疗。
药物组成:枳实40 g,生白术或炒白术30 g,荷叶10 g,升麻6 g,柴胡10 g。
临证加减:大便偏干用生白术,偏稀用炒白术;泛酸、胃脘烧灼加黄连、吴茱萸;胃脘胀痛加金铃子、延胡索;胃脘刺痛加丹参、三七;呕吐、嗳气、呃逆加旋覆花、代赭石;脾气亏虚,痰浊内阻,加陈皮、半夏;胃脘嘈杂,辨证为胃阴不足者加沙参、玉竹、麦冬;胃脘胀满,加木香、厚朴;舌质紫黯,辨证为瘀血阻络者,加三七、白及、丝瓜络;女子闭经,阴血亏虚加紫河车、枸杞子。
枳术汤临床新用

枳术汤临床新用
高正星
【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
【年(卷),期】1991(000)001
【摘要】枳术汤出自东汉仲景《金匮要略》一书。
原治脾弱气滞,失于转输,致“水饮所作”之“心下坚,大如盘”等症。
后世医家发挥有枳术丸、曲麦枳术丸、橘半枳术丸、香砂枳术丸、木香干姜枳术丸、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等数十种变方,用途更为广泛。
余在临证中应用枳术汤加味治疗胆石症、慢性胃炎、胃下垂等病症,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举例如下: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高正星
【作者单位】榆中县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
【相关文献】
1.枳术汤临床新用 [J], 王吉善
2.枳术汤临床新用举隅 [J], 吕文
3.枳术汤临床新用 [J], 高正星
4.枳术汤合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脾胃壅滞证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J], 吴宝金
5.黄陈枳术汤合肠内营养对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RBP/ALB/CRP的影响 [J], 梁倩芳;潘丹峰;沈峰;黄文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单兆伟教授运用升阳降浊法治疗胃下垂探析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单兆伟传承工作室[国中医药人教发(2011)41号]。
作者简介:荀兰兰(1985-),女,汉族,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脾胃病方向。
E-mail:xunlan lan1986@126 com指导老师:单兆伟(1940-),男,博士,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脾胃病临床研究。
E-mail:jsszyyszw@hotmail com单兆伟教授运用升阳降浊法治疗胃下垂探析荀兰兰1 单兆伟2△1 常州金坛区人民医院,江苏 常州 213200;2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摘 要】 胃下垂与中气下陷有着密切联系,但临证中,单用升阳之法疗效差强人意。
文章总结了单兆伟教授用升阳降浊法治疗胃下垂的临床经验,并附验案加以阐述。
【关键词】 胃下垂;升阳降浊;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249 2/ 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11-0090-03ProfessorShanZhaoWeiUsingAscendingLucidityandDescendingTurbidityAnalysisMethodtoTreatGastroptosisXUNLanlan1 SHANZhaowei2△1 ChangzhouJintanDistrictPeople sHospital,Changzhou213200,China;2 JiangsuProvince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anjing210029,ChinaAbstract:GastroptosisiscloselyrelatedtoZhongqidepression,butinclinicalpractice,theeffectofYangrisingmethodisnotsatisfactory ThispapersummarizesProfessorShanZhaowei sclinicalexperienceintreatinggastroptosiswiththemethodofascendingYanganddescendingturbidity,andexpoundsitwithacaseKeywords:Gastroptosis;AscendingLucidityandDescendingTurbidity;DoctorExperience 单兆伟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名誉主任,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脾胃病专家。
因虚而腹胀便秘—枳术丸的应用

因虚而腹胀便秘—枳术丸的应用枳术丸出自《内外伤辨惑论》。
药物组成:白术二两、枳实麸炒黄色去攘一两。
上同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汤下,无时。
功效:益气健脾、消胀除滞。
主治因脾虚不运,气滞于中或气虚下陷,而表现为胃脘痞胀,神疲,纳少,便溏,面色无华,舌淡,脉细之症。
其中,脘胀、神疲、纳少、便溏为辨证要点。
临证时首当分清胀之虚实。
《金匮要略》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
凡胀满拒按者为实;胀而喜按、喜温者为虚;若胀且坠者,则为脾虚下陷之象也。
因虚而胀,非大黄、芒硝之辈攻之能去,或以枳术丸之养正除积,正复则积自除。
故凡因虚而病胀者,无论病之深浅轻重,均可用之。
笔者宗枳术丸健脾消胀、养正祛邪之意,认为枳术丸之用重在辨证而非辨病,以其补中兼消之功,凡见因虚致实之证,便可用此方,不必拘泥。
临证时,根据证之兼夹,或以枳术丸原方,或以枳术丸增味治之,临床多用于治疗脾虚之痞满、便秘、小儿或虚人厌食等;若见脾虚著者,可加山药、太子参、薏苡仁等清养之味;虚胀甚者,在补脾基础上,加佛手、香椽皮等理气而不破气之品;坠胀甚者,加升麻、葛根等升举清阳之品。
随证加减,灵活运用。
验案:1.胃下垂胃下垂者,脾气升举无力,气虚下陷所致也。
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脾虚胃弱,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滞于中,则生痞胀。
临证虽有食积、湿热之兼夹,但总以虚为本,以滞为标,不外乎因虚致实,枳术丸证具矣。
笔者每遇此证,常以补中益气汤配用之。
案例:刘某,女,47岁,四川人。
病始于1994年子宫全切术后,因调养不慎,出现腹胀、便溏、纳少,渐行加重,查纤维胃镜、肠镜、上消化道钡透,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下垂。
医者多以大剂黄连苦寒清化之品治之、腹胀日重,于1998年6月来诊。
诊时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纳少,便溏,嗳气频频,满腹坠胀,甚则步行不能百米,终日苦不堪言,舌淡,苔黄厚腻,脉细。
证属久病脾虚,中虚下陷,兼有湿热。
个人医案(一)胃下垂的中医治疗

个人医案(一)胃下垂的中医治疗
病案:张某,男,52岁,胃脘部下坠感3年加重半月来诊。
患者3年来,经常感觉到饭后胃脘部下坠感,在医院做钡餐透视显示胃下垂,在外院不间断的治疗,但是疗效不显,现患者食欲不振,形体消瘦,疲乏无力,眠一般,小便可,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脉虚。
病机分析:脾主运化,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失于运化水谷,则食欲不振;气血生化不足,则形体消瘦,疲乏无力;失于运化水液,则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大便稀溏。
脾主升清,脾胃虚弱,则升举无力,故胃脘部下坠不适。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45g当归10g党参20g炒白术10g柴胡6g升麻6g陈皮3g 金樱子10g枳实10g鸡内金15g生麦芽15g白扁豆10g
结果:
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患者服用5剂后,胃脘部下坠感减轻,食欲较前好转,但仍感疲乏无力。
效不更方,上方去陈皮、白扁豆、枳实,加砂仁6g、仙鹤草45g、枳壳10g、醋莪术15g。
患者再服用7付,胃脘部下坠感消失,纳食正常,乏力感明显减轻。
患者不愿意继续服用汤剂,以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善后。
按语:
1、补中益气汤是治疗中气下陷引起的脏器下垂的效方,但在临床上常常需要化裁;
2、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证明,金樱子、枳壳具有收缩平滑肌的作用,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参考现代中药药理学会大大提高临床疗效;
3、仙鹤草很多人单纯认为它是一味收敛止血药,其实它也是一味非常好的补虚药,尤其擅于补气;
4、醋莪术,具有活血化瘀,消食除积的作用,我在临床上常常用这味药来消食,而且其消食的效果要优于一般的消食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中益气汤合枳术丸加减治疗胃下垂80例
发表时间:2017-10-24T14:37:45.48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8期作者:魏敏[导读] 用补中益气汤合枳术丸加减治疗胃下垂疾病,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山东枣庄 277800
摘要: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合枳术丸加减基本方治疗胃下垂的疗效。
方法选取本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胃下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补中益气汤合枳术丸加减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治愈28例(35%),显效32例(40%),有效14例(17.5%),无效6例(7.5%)。
讨论用补中益气汤合枳术丸加减治疗胃下垂疾病,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枳术丸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以胃小弯切迹低于髂脊连线以下,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为主要体征的一种病症。
其临床表现为胃脘胀满,饱食和行走时症状加重,平卧时症状减轻,嗳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或腹泻及神倦体乏,眩晕,失眠,多梦气短等症状。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膈肌悬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韧带功能减退而松驰,腹内压下降及腹肌松驰,加上体形或体质等因素形成。
目前西医治疗无特效方法,仅给予对症治疗。
笔者于2015年1月—2016年12月用补中益气汤合枳术丸加减治疗胃下垂8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80例均为本院门诊病人,其中男36例,女44例,年龄35—75岁,平均55岁,病程最短3年,最长30年。
诊断标准:
轻度胃下垂:经 X 线立位钡透检查,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下1~5 cm 者;中度胃下垂:经 X 线立位钡透检查,胃小弯角切迹在髂嵴连线下6~10 cm者;重度胃下垂:经X 线立位钡透检查,胃小弯角切迹在髂嵴连线下 10 cm 以上[1]。
2.治疗方法
补中益气汤合枳术丸加减基本方:炙黄芪30g,当归15g,炙党参15g,生白术或炒白术30g,柴胡6g,升麻6g,陈皮10g,炙甘草10g,枳实40g,荷叶 10 g。
临证加减:大便偏干用生白术,偏稀用炒白术;泛酸、胃脘烧灼加黄连、吴茱萸、蒲公英;胃脘胀痛加金铃子散;胃脘刺痛加三棱、莪术;呕吐嗳气、呃逆加旋覆花、代赭石;脾气亏虚,痰浊内阻,加云苓、半夏;胃脘嘈杂,辨证为胃阴不足者加沙参、麦冬、玉竹、黄精;胃脘胀满,加木香、厚朴。
水煎浓汁,每日 1 剂,早晚分服,3 个月为 1 个疗程。
观察期间停用所有可能影响本病疗效的药物;注意饮食,少食多餐,饭后平躺休息,忌食生冷油腻辛辣;避免过度劳累。
3.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x线复查,胃下极回升至正常位置。
显效:临床症状显著减轻,x线复查,胃下极回升4cm以上。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x线复查胃下极回升1cm以上;或临床症状显著减轻,但x线复查未见改变。
无效:症状略有改善或无改善,体征无改变。
4.治疗结果
治愈28例(35%),显效32例(40%),有效14例(17.5%),无效6例(7.5%)。
5.病案举例
李××,女,62岁,患胃病多年,后经本院确诊为胃下垂,住院月余,又经当地医院用中西药及针炙各种治疗,效均不显。
于2015年12月8日来诊,诉胃脘胀闷,烧心泛酸,嗳气,恶心,每于进食后或劳累时加重,伴有眩晕、乏力,不耐重工作,纳少,大便干结,2日1行,舌淡,苔薄黄腻,脉细弱。
上消化道钡餐示:胃下垂,胃小弯低于髂嵴连线下 7 cm(中度)。
中医辨证属脾虚胃滞,升降失调。
治以健脾和胃、升降并用、理气止痛。
方用补中益气汤合枳术丸加减:炙黄芪30g,当归15g,炙党参15g,生白术30g,柴胡6g,升麻6g,陈皮10g,炙甘草10g,枳实40g,荷叶 10 g金铃子 10 g,延胡索 15 g,清半夏 10 g,厚朴10 g,黄连 6 g,吴茱萸 3 g,甘草 6 g。
水煎服,日 1 剂。
上方连服 40 剂后,患者胃脘胀满症减, 无烧心泛酸,嗳气,恶心,仍纳差但食量已正常,偶有刺痛,眠差,大便正常,日 1 次, 舌淡,苔薄黄,脉细。
上方减清半夏、厚朴、黄连、吴茱萸,加鸡内金健胃消食、枣仁、合欢皮以养心安神。
继服2个月,诸症消失,复查上消化道钡餐正常,体重增加3kg。
6.讨论
胃下垂属中医的“胃痞”、“腹胀”等范畴,本病病位在胃,与脾、胃等脏腑有关,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主四肢肌肉,因先天元气不足,或因久病体虚,元气虚衰所致。
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气血乏源,肌肉失于充养,中气虚陷,升举无力,引起本病,故前贤常治以升阳益气,如李杲创设的补中益气汤,就是这一思想的代表方剂。
李杲认为,脾胃成病,发自内伤,中气不足,应用补益法。
因李杲所处的历史背景是金元时期,连年战乱,民众饥饱失常,所以病多以中气虚弱为主。
而如今,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物质生活丰富,所以病多以虚实夹杂多见,虚乃中气亏虚为本,实有食积、气滞、痰浊、湿热、瘀血等,故一味升提并不能取得满意疗效,笔者认为,胃为水谷之腑,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和,临床治疗胃下垂在温补升提基础上遵循以通为升,以通为补之法使胃升降气机通畅,则受纳运化水谷之机正常,其病自除。
枳术丸有消痞、消食、强胃的功效,脾胃同治,消补并调,使脾胃气机升降有序,精气生化有源,则下垂诸症可自复原位[2]。
而且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枳术丸有调节动物胃肠功能的作用,使肠运动平稳,特别是枳术丸能促进小鼠唾液分泌和胃酸分泌,有帮助消化的作用[3]。
参考文献
[1] 马玉富.胃下垂 X 线钡餐诊断标准的探讨[J].中国影像学杂志,2001, 9(6):462-463.
[2] 刘敏丁蕾丁霞.重用枳实白术治疗胃下垂[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5):81.
[3] 梅学仁.枳术丸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2,33: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