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PPT课文课件

整体感知——第二部分
➢1、分析文章第5段的作用。 ➢解析:第5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承接上 文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概念,并引出下文岩石 是如何记下时间的。用设问设疑,引起读者 的思考和阅读兴趣。
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 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 《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 《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背景链接
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 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 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 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 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 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第二单元
8.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3、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 探究的习惯。
新课导入
岩石
树木的年轮
三叶虫化石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生于四川安岳。 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 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参与主 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 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
光滑的擦痕
高大树木化石
长毛象化石 三叶虫化石
冰河经过
海洋宽广 温暖潮湿 天气寒冷
齐读30—31自然段,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说明方法
说明文语言
1.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 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时间的脚印概括主要内容

时间的脚印概括主要内容1. 时间就像一个神奇的画家,你说它跑得快不快?它在我们的人生画布上留下或深或浅的色彩,渐渐地就构成了一幅独一无二的画卷啊!比如小时候的我们懵懵懂懂,时间慢慢给我们添上了成长的色彩;再看看那些岁月留下的痕迹,像树的年轮一样。
时间的脚印真的很奇妙啊!2. 时间可是个厉害的雕刻师呢,这谁能否认呢?它悄无声息地在一切事物上雕琢着。
你想想看,那古老的建筑不就是时间雕刻出的杰作吗?从崭新到斑驳,这都是时间的脚印呀!它在我们身上也同样留下痕迹,我们的容颜变化,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时间的力量太强大啦!3. 哎呀,时间简直就是个调皮的小精灵,在我们生活中到处蹦跶呢!它一会儿让我们欢笑,一会儿又让我们落泪。
就像我们和朋友相处的时光,一起玩耍时那么开心,可分别时又那么不舍,这些都是时间留下的脚印呀!我们能忽视它的存在吗?那可不行!4. 时间这个神秘的家伙,总是让人捉摸不透啊,对吧?它会偷偷带走一些东西,又会悄悄送来一些惊喜。
比如那些我们失去的机会,是时间带走的,但后来我们又获得了新的机遇,这也是时间的恩赐啊!这不就是时间的脚印在生活中若隐若现吗?我们得好好珍惜呀!5. 你们有没有觉得时间像一阵风呀,呼呼地就过去了!它留下的脚印有时很明显,有时又很难察觉。
像我们努力奋斗的日子,回头看,那就是深深的脚印;然而那些虚度的光阴,好像就没什么痕迹了。
时间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呀,我们该怎么对待它呢?6. 时间就如同一位无言的导师,默默地引导着我们呢!它的脚印在我们经历的每一件事情中都能找到。
比如失败后的成长,成功时的喜悦,这不都是时间的馈赠吗?时间的脚印无处不在,我们要善于发现,并且从中汲取力量!我的观点是,时间是非常神奇且重要的,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它,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时间的脚印》课文赏析

《时间的脚印》课文赏析《时间的脚印》是一篇富有哲理和思考的散文,通过对时间流转的描绘和思考,深入挖掘时间的真谛和价值。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详细赏析,主要从语言特点、结构分析、主题探讨、写作手法、思想情感、艺术手法和修辞运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语言特点1.语言优美:作者运用优美的语言,细腻地描绘了时间的流转和痕迹,使读者感受到时间的美丽和神秘。
2.表达含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采用了含蓄的方式,让读者在品味中感受到时间的深刻内涵。
3.词汇丰富: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词汇,使文章表达更加生动有力,让读者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二、结构分析1.层次分明: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作者按照时间的流转顺序展开文章,使读者易于理解。
2.逻辑严谨:作者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逻辑严谨,思路清晰,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深刻思考。
三、主题探讨《时间的脚印》主要探讨时间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通过对时间流转的描绘和思考,强调了时间的珍贵和不可逆性,提出了珍惜时间、抓住当下、创造价值的主张。
四、写作手法1.描述与议论相结合:作者在描述时间流转的同时,也展开了对时间的思考和议论,使文章更具深度和思考性。
2.虚实相生:作者在描绘时间的痕迹时,既描绘了实实在在的事物,也描绘了抽象的时间概念,使文章虚实相生,更具艺术感。
五、思想情感1.对时间的敬畏:作者通过对时间流转的描绘和思考,表达了对时间的敬畏之情,认为时间是最珍贵的财富。
2.对生活的热爱:作者认为时间的痕迹留在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要珍惜当下,积极创造美好的生活。
这种思想情感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六、艺术手法1.寓言与象征:作者运用寓言和象征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使抽象的时间概念更加具象化,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时间的真谛。
2.细腻的描绘:作者对时间的流转和大自然的描绘非常细腻,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美丽和神秘。
这种细腻的描绘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感。
七、修辞运用1.排比:作者运用排比修辞手法,通过一系列排比句式来表达对时间的思考和赞美,使文章更具节奏感和气势。
时间的脚印主要内容概括100字

时间的脚印主要内容概括100字
《时间的脚印》通过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特异功能,说明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文章通过说明这一过程,展现了地质和古生物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让读者更好地领略科学精神,激发探索自然、揭开自然奥秘的兴趣。
《时间的脚印》主要内容100字概括
《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科普作品,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搬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和化石的来源,形象地展现出“时间”留下的脚印,也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
大自然变迁的过程,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进行的,并不是人们所能亲眼所见的,是科学家们根据现有的地质记录开展研究而推断出来的。
文章通过说明这一过程,展现了地质和古生物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让读者更好地领略科学精神,激发探索自然、揭开自然奥秘的兴趣。
《时间的脚印》分段段意
第一部分(1~5):由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联想到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提出“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疑问,引人思索和探寻。
第二部分(6~21):从“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这一规律入手,详尽说明岩石“烂”与“生成”的变迁,旨在说明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记录了时间的踪迹。
第三部分(22~29):说明岩石为我们记录下的历史痕迹。
第四部分(30~31):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时间的脚印》作者介绍
陶世龙(1929—),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
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
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44页)ppt精品课件

划分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 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 什么内容?
返回
初读课文
第一部分(1—4)
首先提出“时间”的话题,由生活时间到 地质时间,引出本文的话题——岩石是大 自然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
第二部分(5—29)
文章主体,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 的。
总结全文,表明读懂“时间的脚印”的 第三部分(30—31) 意义。
新知导入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 但它看不到、触不着。那么用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呢? 今天我们就走进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跟随作者去探寻 时间的踪迹!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他主要写 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陆续发表科 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被中国科 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著有《变幻多彩的地球》《打开地下宝库 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等。
主题?为什么?
示例一:没有偏离。从写作思路看,由前面写岩石能记录时间, 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之后再从比较的角度,说 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所以没有偏离主题。
示例二:偏离了主题。上文介绍人们已经想到许多办法记录时间 ,发明了钟表、日历等,那么,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应该放 在上文,不必插在“岩石能记录时间”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 的”之间,删除这个内容后,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
岩石结构 石头颜色
生物化石
精读课文
3.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6)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说明了地球的变化 记录了古代生物的状况 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时间的脚印教案汇编八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汇编八篇时间的脚印教案篇1目标: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难点:①__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教学设想:1,《时间的脚印》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陌生,语文教案-时间的脚印。
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听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
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
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3,学法。
抓住两点:—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__的层次;—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__局部的中心内容。
课时:一课时操作:一、导入: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例: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教师: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
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
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__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二、读课文,整体感知下面我们来读课文。
这篇__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八下课文时间的脚印原文

八下课文时间的脚印原文引言时间是如此神奇,它如同一只无声无息却又无处不在的脚印,悄悄地行走在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无法触摸到它,却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时间的脚印如同一条无形的线,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在一起。
本文将探讨时间的脚印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时间的流逝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存在时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用时间来衡量日子的长短,分秒的流逝几乎无法察觉。
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娱乐,时间的流逝都时刻在提醒着我们要合理安排每一刻。
时间的无常时间如同沙漏,不可逆转地向前流淌。
一旦时间过去,就无法回到过去重新来过。
时间的流逝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每一刻,不要抱怨时间过得太快或太慢,而是要善于抓住时间的脚步,充分利用它。
时间的重要意义时间是金钱我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体现了时间的宝贵。
在现代社会,时间就是资源,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合理利用时间来创造价值。
时间的脚印将我们的一生串联起来,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时间是成长的催化剂时间对于成长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是时间的脚印,让我们从一个无知无畏的孩童变成了成熟的人。
时间的流逝让我们学会了思考、总结和成长,它是我们一生中最好的老师。
时间是生活的记录者时间的脚印见证生活的点滴。
时间随笔记录着我们的成长、梦想和回忆,它给予我们深思和感悟。
通过记录时间,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自己、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
合理利用时间的方法设定目标和计划合理利用时间的第一步是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计划。
我们应该对自己的生活有明确的规划,设定合理的目标,并制定详细的计划来达成这些目标。
只有当我们明确了自己的方向,时间才能成为我们有力的助手。
避免拖延和浪费拖延和浪费时间是我们效率低下的罪魁祸首。
我们应该时刻警惕拖延的陷阱,学会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被琐事、娱乐或社交网络浪费太多时间。
合理安排时间,做到事半功倍。
细分任务和制定优先级在面对繁杂的任务时,我们常常不知从何下手。
这时,我们可以将大任务细分为小任务,逐步解决。
《时间的脚印》教学反思

《时间的脚印》教学反思《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科普说明文,通过对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的介绍,向读者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奥秘。
在教学这篇课文后,我进行了以下反思:一、成功之处1. 教学目标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和意义,掌握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体会了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时间、探索自然的意识。
2. 教学方法多样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如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等。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通过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问题,提高思维能力;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3. 注重语言品味本文语言准确、生动,是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好材料。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让学生找出文中准确、生动的语句进行赏析。
通过品味语言,让学生体会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了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4. 拓展延伸得当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
如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事物可以记录时间,引导学生珍惜时间,探索自然等。
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不足之处1. 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全面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全面。
有时候只关注了学生的回答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态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 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教学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
有时候在某个环节上花费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教学内容比较仓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内容能够顺利完成。
3. 对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强调不够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涉及到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但对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强调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说明文文体特点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5.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教学难点】
1.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授课类型】略读课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
【教学手段】电子白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是用什么记录时间的吗?对,是年轮。
那你们知道人类有哪些记录时间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一起来看一看时间是怎么留下它的脚印的。
(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
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三、自读课文,解答字词。
小组内完成,组内完成不了的,全班解决。
四、研习课文
组内提问,班级展示。
问题示例:
1.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订正: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
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这是课后练习中的一道题,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且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
2.从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会不会喧宾夺主从而对说明对象有所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渐成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作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
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
这是本文的难点之一,设计此题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之二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3.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请结合课文回答。
学生快速测览课文后回答,教师明确: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
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面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
(这是文章的又一难点,意在培养学生分析
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
4.结合课文谈谈“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讨论后明确:“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或“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之一,意在提高学生对地质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
)
5.研讨本文的写作特点。
小组讨论,班级展示,老师点拨。
(1)层次清楚,过渡自然
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诗句,带出时间的话题。
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文章先说明岩石无论是毁灭还是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然后说明自然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成为地球上的一部“无字的史书”。
本文中有些独立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些句子有的承接上文,如“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运动,”概括了上面的叙述,有的启下,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引出“石烂”的话题;有的兼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2)拟人手法、生动有趣
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了拟人写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一句把“岩石”的被动与无奈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
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个排比式的拟人手法,给读者以形象的动感,把平时看做可怕的事物写得轻柔可见。
(3)说明方法的使用
①举例子。
在讲到人对岩石的破坏时,举了建筑兰州铁路时,一个山头几分钟就被炸掉的例子;在讲到泥沙沉淀的后果时,举了我国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两个例子。
这些例子都很简洁,有力地说明了问题。
②打比方。
如课文中在说明风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刮风沙比作“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在说明海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冰河缓慢地移动比作“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生动形象。
③分类别。
课文在说明岩石遭受各方面的“攻击”时,说明岩石保存了更多的历史痕迹时,都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四、总结
6.你读了本文,了解了哪方面的知识?(班级展示)。
7.学生板书设计展示。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
(下节课以小组形式展示)
2.搜集珍惜时间的古诗句。
(下节课以小组形式展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