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君和涓生的人物赏析

合集下载

鲁迅《伤逝》赏析

鲁迅《伤逝》赏析

六、关于悲剧结局 (一)客观原因 1、封建旧势力的压迫
强大的封建势力仍是旧时社会的主宰,不被 认同的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处处遭受着社会的迫 害。
2、经济来源的丧失
(二)主观原因
两人思想目标的局限性。 从子君的角度来看,她以自主婚姻为最高理想, 将别的人生意义全部疏忽了,没有经济独立的意 识,没有其它的人生目标,逐渐变得空虚、狭隘、 怯弱、庸俗。
《伤逝》
—— 鲁迅
一、鲁迅唯一一篇写青年男女爱情和婚姻生活的 小说 。 二、讲述的是“五四”时期的爱情故事,但却是 个爱情悲剧。 三、悲情缱绻的忏悔录,表达了男主人公涓生对 已逝女主人公子君的深深忏悔之情。
四、故事概要
涓生和子君勇敢的反叛封建家庭和传统礼 教的束缚,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但婚后因社 会各方面的迫害,两人婚姻破灭。子君忧郁而 死,涓生一生悔恨。
从涓生的角度来看,他在困境中为“救自 己”而残忍的抛弃子君,这种自私与软弱注定 了他要为此忏悔一生。 正因为两人各自存在的局限性,所以导致 了悲剧的发生。
这篇小说的创作,形象地告诫了青年人: 任何高妙的理想,都必须同中国的实际社会联 系起来,只有成为自觉的追求者和奋斗者,才 可能在严酷环境的压迫下开辟出新的生路。
五、பைடு நூலகம்于人物 (一)子君
勇敢地反叛封建家庭和传统礼教 ,是五四时 期青年知识女性的形象。 但她只以自主婚姻为最高理想,没有经济独 立的意识,没有其它的人生目标,逐渐变得狭隘 庸俗。
(二)涓生
是个接受了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具有反封建 思想、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的现代知识分 子形象。 但困境中却是个极端的自私和软弱的人, 为 了“救出自己”,残忍将子君抛弃。
谢谢观赏

对伤逝的一点赏析

对伤逝的一点赏析

涓生应该负主要责任先从文章内容来看,我觉得应该把涓生与子君的爱情生活分为三个阶段。

前期,子君为了自己的幸福,毅然从家族中离去,这在那时,做出这一举动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子君对涓生的爱之深。

然后,开始了幸福安宁却不富裕的生活。

中期,自从涓生被辞职之后,由于没有经济来源,生活日渐艰难,于是,两个人便慢慢地滋生了矛盾,之后,矛盾逐渐升级,直到啊随背弃,终于达到了几乎不可调和的地步,我想,如果涓生这时想办法解决的话,还是有回转的余地的。

但可惜,涓生选择了逃避,选择了怯懦,最终为婚姻的走向悲剧深渊埋下了伏笔,这不得不说这是涓生的一大败笔。

后期,悲剧已经开始显示出了它的獠牙,逐渐的把原本幸福安宁的婚姻咬的粉碎。

涓生用所谓的真相告诉子君,俩人应该分开,但我认为,这只是一种借口,一种怯懦的理由。

他把子君当成了负担,想要“抛弃”她!正如同当初的啊随一样,由此引出子君离去,不堪叔父的压迫,黯然逝去,而涓生也陷入无尽的悔恨之中。

虽然,从整篇文章来看,子君的话语很少,但这并不影响子君对涓生的深深爱意,涓生的话很多,但我认为更多的是一种讽刺或者是一种“惭悔录”。

由此,我认为涓生应该负主要责任。

从思想方面来说,它反映了封建妇女的追求自由之路。

大的方面,我不说,就考虑下涓生于子君的各自特点。

子君她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女性,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虽然结婚之后,他陷入了无休止的生活琐事中,但在那个年代,女性有能干什么呢?所以说,这主要是时代的局限,而涓生,完全就是历史书上说的小资产阶级分子吗!具有资产阶级的缺点——懦弱,不坚定等等,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他没有责任心,一个建立了家庭的人,却没有一颗担当责任的心,可以说,他“赶走了”子君,所以我认为涓生应该为婚姻的悲剧负主要责任。

这是不容质疑的。

上面是昨晚我写的一些感想,下面是对你的观点反驳。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子君走上追求自由的道路上的口号,虽然如你说的,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至少她已经踏上自由的道路上了,而涓生,我却没有看到他追求自由的道路所需的极大地勇气,涓生他是一个懦弱的人,另外,可以说,子君对涓生的爱可谓是深到极致,可以说,这是她勇气的支撑,从最初的她对涓生的言辞的熟记,到同居时子君的付出,再到最后,子君即将离去,为涓生留下的可以维持持久生活的物品和资金,都可以看出子君对涓生的爱,可是,涓生却打碎了子君勇气的根基,造成了婚姻的悲剧,这难道不是涓生的责任吗?涓生没有承担虚伪重担的勇气,却把它卸给子君,让她离去和死亡,所以涓生应该为婚姻的悲剧负主要责任。

涓生和子君人物形象之比较

涓生和子君人物形象之比较

涓生和子君人物形象之比较前言《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备受关注的现代古装剧,其中的涓生和子君两位女主角都收到了观众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涓生和子君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探究她们各自的特点和形象魅力。

涓生外貌形象涓生是《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长安第一美人”,她在剧中的服饰和妆容极具特色。

她的发型时而高峻时而低垂,配上华丽的头饰和随意摆弄的发丝,呈现出一种飘逸的感觉。

她的服饰主要呈现出宫廷式的妆容,华丽的金属纹路和珠子点缀,更加凸显出她的高贵和优雅。

人物性格涓生是一位极其独立和坚韧的人物,她不惧任何人的威胁,也不回避任何危险的任务。

她的心思缜密,冷静理智,往往能在危急时刻提出最好的解决办法。

她具有傲气和自信,是一位非常坚强的女性。

行为表现涓生在剧中的行为表现也十分吸引人。

在执行任务时,她总是冷静果断,不惧危险。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她也不会屈服,而是面对挑战,想办法克服。

她同时也是一位非常聪明和机智的人物,总是能想到最好的解决办法。

子君外貌形象子君是一个不拘小节的美女,她在剧中的服饰和妆容十分吸引人。

她的发型自然舒展,配上简约的头饰,更加凸显出她的清新和自然。

她的服饰也很符合她不拘小节的性格,简约而不失优雅。

人物性格子君是一位正义和善良的女性,她总是为了正义和真相而努力。

她的心地纯真,对于别人的遭遇和痛苦总是感同身受。

她的个性外向热情,善于交际,让她成为很多人的好友。

行为表现子君在剧中的行为表现也很优秀。

她的为人正义,善于处理纷争,懂得维护自己和别人的权益。

她的心地宽阔,善良,谨小慎微,总是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总结涓生和子君是两位非常优秀和魅力的女性形象。

涓生的高贵和优雅,以及坚强和独立的性格,让她成为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形象。

而子君的正义和善良,以及聪明和机智的性格,让她充满人间情感和热情。

涓生和子君都是《长安十二时辰》中非常重要和优秀的角色,是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欣赏的。

《伤逝》美学赏析

《伤逝》美学赏析

《伤逝》美学赏析
《伤逝》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愤的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了他和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重重阻碍,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但不久爱情归于失败,最终以一“伤”一“逝”结局。

《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是一个接受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新女性。

她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反对反对封建势力对她恋爱,婚姻的干涉,束缚。

因此,她庄严的对涓生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并不惜和封建旧家庭闹翻,好不理会“老东西”,“小东西”和路人的讥笑,坦然如无人之境,和涓生自由恋爱并组成了一个小家庭。

可是当她得到娟生的爱情之后,就以为找到了幸福,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于是,不再读书,不再思想,甚至连过去恋爱时,“偶有议论的冲突和意思的误会也没有了。


小说通过对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婚姻及其悲剧的描写,探索了妇女解放的道路问题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问题;揭示了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这一道路;形象地指出只有认识现实,抛掉幻想,才能在严酷的现实中站稳脚跟。

同时,《伤逝》也揭示了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社会的压迫是其社会原因,更重要的是涓生和子君的个性解放思想不够彻底是造成其悲剧的原因。

伤逝人物心理分析

伤逝人物心理分析

《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的人物心理评估涓生:在最初,涓生还未与子君相恋前,他对子君的爱是强烈而懵懂的,对其未来的打算与也是感性的,“子君不在我这破屋的时候,我什么也看不见,在百无聊赖中,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翻了十多页,但是毫不记得书上所说的事。

……”可见,涓生当时的心情正如我们平时自习时见到喜欢的姑娘迎面走来的时候一样,我们无法专注于书本,因为心早已转移至那位姑娘,这里涓生便是心不再书中,翻书的动作表达了他当时的紧张与焦急,更确切便是浮躁。

“我憎恶那太像子君鞋声的常常穿着新皮鞋的邻院的搽雪花膏的小东西!”“蓦然,她的鞋声近来了,一步响于一步,迎出去时,却已经走过紫藤棚下,脸上带着微笑的酒窝。

她在她叔子的家里大约并未受气;我的心宁帖了”在这对于鞋声的描写中,涓生不经意间便表现出了对子君的强烈的喜爱,正如我们所说的,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她的各方面都是最好的。

正因这种喜爱,当涓生听到子君对家人所说“我是我自己的,你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时,便毫无疑问地更爱一层了,他爱子君这种独立的性格。

所以涓生骄傲,为子君骄傲,也为自己骄傲,心里暗想“看,我家女朋友为了我竟然敢跟家人抬杠,你家的敢吗?哈哈哈!”两人在一起后,两人开始要共同面对生活了,他们开始找住处。

爱是盲目的,花了大半积蓄,住在了一个条件并不好的房子里,两人开始自己想象中的过日子。

以至于对朋友的忠告与劝阻根本一个字都听不进去,小两口还买了四只油鸡和一只狗。

狗叫阿随,名字是子君索取,涓生并不喜欢这个名字,但还是随着子君叫了。

注意,这就是文章中涓生对子君的第一次,第一次妥协。

涓生为了这个家开始辛勤的工作,子君也尽力的做着一个妻子该做的东西。

涓生开始有了归属感,开始有了责任感,开始有了家的感觉。

同时也开始心疼自己女朋友为家务的操劳。

这时涓生被辞退了,涓生失去了工作。

这个时候涓生其实是很慌的,而文中“这在会馆里时,我就早已料到了;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的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

子君形象分析

子君形象分析

子君的人物分析
子君是具有反抗精神,但最终又被旧制度吞噬的女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子君接受了资产阶级个性主义民主革命思想,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觉醒意识,敢于追求自由爱情,追求个性解放,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

她同涓生处于热恋期时,曾和他“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学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可见她是赞同新思想,新理念的,是处于思想先锋的知识女性。

可是她又是在封建正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封建思想在她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当涓生指给她看墙壁上的那张铜板的雪莱半身像时,她只是草草一看便低下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

可见她依旧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

她在同涓生同居后,开始变得却步不前,变的浅薄,庸俗,怯懦。

她同涓生在一起生活后,并没有摆脱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束缚,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千百年来中国妇女走过的老路。

她不再继续学习进取,发挥个性才能,做一个自立于社会的独立女性,而是终日倾注于家庭琐事,养鸡喂狗,洗衣做饭,还甚至为了家畜的事同小官太太暗斗。

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

”而且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当涓生和她谈到文艺时,也还是过去曾讲过的那些话,或者只是倾听,到后来沉默。

直到最后,面对经济压力以及与涓生生活态度上的分歧,终于爱情也出现裂痕。

子君最终又回到了原来她自己所反抗的那种状态,未能冲破封建旧思想旧势力的网。

当她和涓生分手后,她并没有反抗,而是默默地从容地接受了这一切,在绝望中回到了父亲的封建家门,在周围的威严与冷眼中,在无爱的人间凄凉地死去。

大学语文鲁迅《伤逝》

大学语文鲁迅《伤逝》

大学语文鲁迅《伤逝》(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其根源为何? 1.涓生和子君生活的时代原因。

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两人的爱情。

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不能容忍涓生和子君叛逆地去追求爱情的自由。

他们永远维护着封建伦理道德,压制人的自我和个性。

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的结合应该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涓生和子君脱离了他们的准则,便生活在一个众人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环境里。

正因为如此,涓生才会失业,子君的叔叔也“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两人也很难找到住的地方,“大半是被托词拒绝”。

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社会重压下,两人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和负担,以至于子君最后不得不走向“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其根源为何? 2.涓生和子君的性格弱点和缺陷。

同居之后,两人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起初涓生对待爱情勇敢、真诚,抛弃世俗眼光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然而随着社会和生活压力变大,涓生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渐渐显露出来。

爱情是一种责任,一种奉献,但是涓生却认为“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这种想法和做法不但非常不负责任,而且直接把子君推向了死亡。

虽然涓生自己也想到过他离弃子君的结果可能导致子君的死,但他还是选择了和子君分手,而子君也同样在最初的斗争中,以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表现出非凡的果敢和坚决,但旧思想的束缚使她在和涓生同居后成了软弱、琐屑的家庭主妇,甚至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和邻居吵架。

最终导致了两人的爱情悲剧。

(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其根源为何? 3.经济的困顿。

我们不得不承认,美满的爱情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在起初十分深厚,但是生活的困顿渐渐使他们失去了斗志。

在涓生失去工作之后,他也失去了轻松的心情,忙碌在求生的道路上,因此也与子君产生了矛盾。

涓生和子君人物形象之比较

涓生和子君人物形象之比较

涓生和子君人物形象之比较一九二五年十月,鲁迅创作了直接反映青年知识分子恋爱婚姻问题的小说《伤逝》。

《伤逝》的巨大意义不是在于描绘“五四”以后青年们在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动人故事:《伤逝》突出反映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能光是追求爱,“只为了爱,一一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针对当时文艺创作中宣扬“恋爱至上”、“婚姻至上”的倾向,鲁迅通过小说,鲜明地提出:“第一,便是生活。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在“五四”新思想浪潮的冲击下,青年们追求恋爱自由和婚自由,这无疑是对千百年来封建传统观念的无畏斗争。

但是,究竟应当怎样去追求?这个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

《伤逝》以形象的图画向青年们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同时又予以鲜明的回答。

鲁迅的高明在于巧妙地抓住涓生和子君的不同思想性格,更深刻地揭示出他们这场悲剧的社会乃至个人原因。

从涓生与子君的比较分析中,我们便可深刻领会这一点。

涓生是《伤逝》中的主人翁,也是全篇故事的讲述者。

在如泣如诉的言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五四”时期的新青年形象,他有对恋爱、婚姻自由的追求;对生活的接二连三打击也能有所思想准备;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能够寻找一条生活的新路。

但是,面临重重生活压力,他却抛弃了自己过去妁志同道合者,做出了一件十分错误的事情,因此换回一颗难咽的苦果而饮恨终生。

小说为表现涓生的形象而成为四个阶段。

第一,对子君的一片爱情和新婚生活的开始。

涓生是个青年知识分子,在一个局的秘书处工作。

他有理想、爱学习、热爱文学,还会翻译文艺作品。

由于生活的穷困,他只能暂时住在会馆里。

小说的倒叙,从他与子君的恋爱开始。

每当他在会馆的小房子里,便“在久待的焦躁中”渴望子君的到来。

久久没等到,还会猜测:“莫非她翻了车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与子君在一道,涓生总喜欢“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纯真的爱情,使他们两颗年轻的心连结在一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逝》人物赏析之涓生
吕亦晨 12服装2班 20121116207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里面体现了鲁迅先生对情感,对女性地位,对人性的一些看法。

鲁迅先生对人性的理解是深刻的,涓生的心理,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具有普遍性的。

分析涓生的心理,有助于我们对爱情的了解,对人性的了解。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到最后结束了,子君死掉了,涓生带着悔恨,是一个爱情悲剧。

涓生回忆起自己像子君求婚的时候,他说他记不起自己说的话了,他只是记得“临时似乎都无用,在慌张中竟用了电影上见过的方法……但在记忆上却偏只有这样一点永远遗留,至今还如暗室的孤灯一般,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他所记得的只是他为子君含着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

仿佛是受到了耻辱一般,他回忆这些,仅仅是在怜惜自己,而且当时他求婚的时候,是“一条腿跪了下去”,在跪的时候还“含着泪”,在这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出涓生的大男子主义思想。

他回忆起过去的往事,只能忆起那些让他感到受辱的事。

这不能不说涓生是一个很自私的人。

对比涓生,子君就很不同了,子君是一个非常纯洁的女子,当涓生向子君求婚的时候,涓生知道子君允许他了,“她的脸色变成青白,后又渐渐转作绯红——没有见过,也没有再见的绯红,孩子似的眼里射出悲喜,但是夹着惊疑的光。

”显然,这是一个未经历过情事的少女的表情。

她接受了涓生,但是心中也有一丝疑惑,她不知道涓生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

“子君是什么都记得的:我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一般,能滔滔背诵。

涓生的举动,子君还记得。

”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子君对涓生是多么地在乎。

而涓生却自己不曾记得了,我不知道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涓生是不是把自己对子君的求婚行动仅仅是看做逢场作戏而已。

所以他不记得了。

涓生没有给子君饱满的爱,他不能给子君幸福,这使得子君一直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子君只能从回忆中才能找到一丝慰藉,子君是可怜的,她爱上了一个不值得她爱的男人——涓生,而这个男人在没有给她幸福的同时,他不仅仅没有好好反省自己,她回忆起过去甜蜜的时候反而觉得可笑与可鄙。

我不知道这有什么可笑的。

这只能是这个男人的悲哀,从这时,子君就对涓生有些失望了。

子君为涓生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她为了涓生背弃了自己的家族,“到了后来两人相对的时候,他们先是沉默的相视,接着是放怀而亲密的交谈,后来又是沉默。

”“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徐国以前为了了解而现在看起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涓生对子君已经产生了厌弃情绪了。

”叔本华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生就像钟摆,只能在空虚和痛苦中度过,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那就空虚吧,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就痛苦吧。


在得到了子君之后,涓生开始厌烦了。

涓生认为子君是他前进的阻碍了,他忍受生活的苦难,大半是为了她,没了她,涓生就可以远走高飞,生路宽广的很。

这里涓生已经难以忍受子君了,当个体生命受到压迫的时候,涓生选择了自保。

这也是后来涓生要告诉子君不爱他了的原因。

到了后来,涓生到了阅书室去看书去了。

“待到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之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人生的要义忽略了。

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须生活着,爱才能有所附丽。

”其实,在这里涓生实际上是在为自己抛弃子君寻找借口,当涓生把抛弃子君的借口找得比较充分的时候,涓生的内心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时候,他就会抛弃子君,并且是毫不留恋地抛弃她。

“但是,涓生,我觉得你近来很两样了。

可是的,你——老实告诉我。


“我觉得这似乎给了我当头一击,但也立即定了神,说出我的意见和主张来: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

”他把子君看做了负担,自己前行的负担,认为自己跟子君在一起会导致一同灭亡,因此在子君问他话的时候他毫无保留地说出了这样的话:“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了,勇往直前了。

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明明是自己不想要子君,把子君看做是负担,还冠冕堂皇地说对于子君是好事,还说子君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

这就是涓生的伪装。

在自己的小品文在《自由之友》上面发表之后,他才想起子君,“生活的路还有很多,我也还没有忘却翅子的扇动,我想。

——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

”涓生他知道,没有他子君会怎么样?只有死。

但是涓生还是抛弃了子君。

子君只想告诉涓生,她走了,仅此而已。

可以想象,涓生把子君伤害成了什么样子,子君对这段感情已经绝望了,她对涓生已经没有什么想说的了。

她把家里的生活材料郑重地留给涓生一人,在不言中教涓生维持较久的生活。

我们再来看看涓生是怎么想的:“心地有些轻松,舒展了,想到旅费,并且舒了一口气。

”我真为子君感到不值,她爱上的是怎样的一个男人啊。

并且她竟然因此丧失了性命,
自始自终,涓生都没有给子君一个名分,从某种角度来说,子君只是涓生的一个附属品,一个玩偶而已。

当涓生的生活条件较为宽裕的时候,他就会子君一起生活在一起,而他的个体生命受到压迫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抛弃子君,并且为抛弃子君找各种借口,以寻求自己的心安。

到了最后,“我愿意真又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他寻觅子君是因为他的悔恨,他向子君忏悔仅仅是为了使自己心安而已,仅此而已,说得通俗一点,还是为了他自己。

到了最后“我要遗忘,我为自己,并且要不再想到这用了遗忘给子君送葬”,读到这里大家就更应该看清涓生的嘴脸了。

一个极端自私的人。

涓生那样的人,是不适合生活在一起的,如果上帝真要惩罚那样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和一个同他一样自私的人在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