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层次分析的若干理论问题
史学概论题目

课程习题第一编什么是历史客观存在的历史1为什么说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都是错误的?2.为什么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克服了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的偏颇?3.为什么说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表明了历史学既具有与其他科学同样的科学品格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科学的独特性?4.因为历史学的认识对象是一次性的.一去不复返的历史过程,就否认第一节历史真相的可知性和历史学成为科学的可能性,为什么是错误的?5.为什么说从"人体解剖"推知"猴体解剖"的以今推古方法,与由历史遗迹推知历史原貌的方法是科学的方法?主体化的历史1.为什么说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之间存在着既吻合又背离的关系?怎样才能尽可能增大吻合度.消减背离度?第三章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1.什么是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2.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关系?3.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折中主义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特点?4.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特点?5.为什么天命—神学史观在古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人性—理性史观在近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6.为什么人性—理性史观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以孔德.密尔为例)7.为什么说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史观都只看到真理的一个侧面,都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以兰克学派和年鉴学派为例)8.怎样克服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折中主义的偏颇,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9.为什么说后现代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本质上是不可取的?第四章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1.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只有科学地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坚持科学的因果必然性的决定论,避免陷入多元折中论和非决定论的困境?2.为什么说孔德.密尔说的"共存规律"和"相继规律"都是经验规律?3.为什么说因果必然性的普遍规律的抽象形式可以表述为"任何物质实体,由于自身内在特性决定,在受到不同的外部因素制约的条件下,必然出现相应的不同反应,从而必然产生出相应的不同结果"?4.为什么说坚持科学地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避免陷入机械决定论. 非决定论和多元折中论的困境?5.怎样辨识社会历史现象中的经验规律和普遍规律?6.怎样理解马克思在不同论著中对社会历史阶段所作的不同的归纳的含义?7.怎样理解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8.唯物史观怎样超越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对立而成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9.怎样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0.怎样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第五章历史发展规律中的客观限定性和主观能动性1.为什么说历史发展过程中客观限定性的限度随着主体能动性的增长而减退?2.为什么说可跨越性和不可跨越性之间的分界限,自然环境对人的活动的制约强度和广度,都随着人的能力的发展程度而变化?3.为什么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有规律的,因而都应该是可以预见的;实践中能否做出何种准确程度的预见,取决于对客观规律和相关的初始条件的把握程度?第六章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1.为什么说唯物史观阐释中的偏颇主要表现为"见物不见人"的倾向?2.波普尔否定唯物史观的五条理由能否成立?3.韦伯认为唯物史观颠倒了物质与精神的因果关系的诘难能否成立?4.怎样理解唯物史观的"现实的人"的三层含义及其与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抽象的人"的根本区别?5.怎样从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理解它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含义?第七章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动力1.历史动力探讨中出现过哪些困惑?怎样才能摆脱那些困惑?2.怎样理解第二节"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3.怎样辨析促成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第二节"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4.什么是促成先进变落后和落后变先进的根本动因?5.用什么标准衡量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力是促进性的还是促退性的?6.为什么说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生的生产力是决定历史发展的"最后动力"?第二编历史认识过程和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及其结构1.怎样理解历史认识产生和形成的规律?2.为什么说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现实?3.为什么说每一项完整的历史认识都包含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这样三个层次?4.怎样理解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相互关系?第二章历史认识的经验和历史真理的求索1.为什么对历史认识的是非得失的检验要分为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分别地进行?2.怎样检验历史认识中的成因判断的是非得失?3.怎样检验历史认识中的价值判断的是非得失?4.通过实践的检验是能够促使历史认识不断地向更广阔.更深层的真理目标推进的,然而对真理的求索又是永无止境的?第三章历史学的社会功能1.我们是如何认识历史规律的?2.历史学的认识功能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3.历史学的借鉴功能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4.历史学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5.历史和现实有何联系?6.如何全面理解历史学的功用?第三编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及研究实践1.史学工作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2.怎样确定研究课题和写作大纲?3.怎样积累和整理史料?4.怎样写读史札记和论文?第二章历史研究方法1.为什么说科学研究必须完成确定事实和解释事实两类任务,由此决定研究者必须运用确定事实的技术性方法和解释事实的导向性方法?2.为什么说归纳和演绎逻辑存在着依靠或然性前提去寻求必然性结论的矛盾?怎样才能克服这个矛盾?3.为什么说导向性方法实际上就是由一定的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转化而来的理论指导原则?4.怎样评价运用经验规律做解释.运用精神和文化因素做解释.运用"多种因素随机组合"做解释和运用因果必然性规律做解释这四种解释方式的是非得失?第三章新史学方法1. 什么是比较史学方法?怎样正确运用比较史学方法?2. 什么是计量史学方法?怎样正确运用计量史学方法?3. 什么是心理史学方法?怎样正确运用心理史学方法?4. 什么是口述史学方法?怎样正确运用口述史学方法?课程试题第一编什么是历史第一章客观存在的历史第一节1.为什么说历史客观主义是错误的?2.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合理和错误的表现在哪里?3.实践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如何克服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的偏颇?第二节1.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的异同2.名词解释:历时性方法、共时性方法3.历史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的异同4.名词解释:原本客体、中介客体和原本延伸客体第二章主体化的历史1.为什么说一切历史著述都是主体化的历史?2.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为什么存在着既相吻合又相背离的关系?第三章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1.历史学本体论、历史学方法论、历史学认识论2.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多元折中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特点?3.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其形成原因何在?4.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转变为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的客观原因,及其表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若干理论问题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科研热词 村民自治 马克思的危机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 问题 销售中介 野兽风格纹样 述评 资源节约 资本有机构成阶段性动态变化 资本有机构成长期动态变化 贫困 语言冲突 诚信测量 西方经济学 行政自制 蔬菜种植户 艺术学 舆论引领 网络传媒 经济全球化 科学发展观 社会语言学 社会冲突 社会关系 研究述评 生成意义 生成因素 生态农业 理论生长点 理论体系 环境友好 物质文明 灾后恢复重建 法律制度构建 法律制度 汶川大地震 民族精神 民族主义 毛泽东 模式论 模型 概念 构建 极值法 机制构建 方法论
政策性金融 政策引进 建设对策 建设 对策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学生会工作 学生会 存储图书馆 失业统计 失业率调查制度 失业人口 复杂自适应系统 城镇登记失业率 地方文献资源 国际营销 商业化运作 品牌管理组织 品牌国际化 品牌 合作保存 可持续发展 双边市场 原因分析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劳动价值论 劳动 动漫产业 功能弱化 创新管理 创新 农民合作组织 农村金融 农村公共产品 农业组织体系 新型双层经营体制 共同发展 健康第一 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孤岛 体育旅游 体育教育 低利用率文献 伦理失范 价格机制 价值 亚非复兴 主体功能区 中非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中国 世界进程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有关历史层次分析法的几个问题

---------------------------------------------------------------最新资料推荐------------------------------------------------------ 有关历史层次分析法的几个问题有关历史层次分析法的几个问题 1,历史层次分析法提出的背景和层次的定义历史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是建筑在十九世纪对印欧语言的历史研究基础上的。
在方法论上,历时比较法(Comparative Method) 和内部拟测法 Internal Reconstruction) 可以说是整个历史语言学的两大精髓。
历时比较法是比较亲属语言的同源词 (cognate) 或同源形式来构拟它们的一套共同原始形式(proto-form) 。
内部拟测法所处理的对象是一个语言系统里的结构变异(structural variation) ,通过内部拟测处理可以使这些结构变异回归到整齐和一致(invariance) (Hock 1991) 。
内部拟测法适用的范围是一个语言系统里的结构变异。
严格来说,这两种方法运用起来是相互连贯的,首先必须用内部拟测法来取得一个语言系统各形式的内部划一和一致,然后才能进行各亲属语言间的历时比较,从而来构拟一套共同的原始形式。
可见,通过这两种方法所要达到的终结目标都是一个单一的系统,所处理的对象也是单个语言层面(层次) 上的东西。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完全照搬历时比较法和内部拟测法来研究我们的汉语历史是不是行得通?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顾一下汉语,汉语1 / 3方言的历史人文背景。
汉语的形成有它的特殊性。
在汉代以前,长江以南今吴、闽、粤、赣、客一带还居住着许多非汉族人,他们操自己的土族话。
以後北方汉人一次次移民南下,带来了各个时代层次的汉语;中古以後大兴文教科举,又把各时期的标准中原官话通过文教习传向全国推广开去。
这些汉语跟当地的土族语言(方言) 融合,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汉语南方方言。
层次分析法标度研究的若干问题

在用 数字 表达对 客观事 物作 出主观感觉 判断 结论 时 , 人 的心理 极 限是 9 , 这是 S a a t y提 出 1— 9标 度 的 主要 理 由 .在标 度与语 言 等级之 间 , 1 ~ 9标 度采 用 了 自然对 应 , 标 度值 s ( k ): k , k=1 , 2 , …, 9 .
2 0 1 3年 1 0月
第2 0卷
第 5期
琼 州 学 院 学 报
层次 分析 法标 度研 究的若干问题
吕跃 进 , 陈 万翠 , 钟 磊
( 广西大学 数 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 广西 南宁 5 3 0 0 0 4 )
摘
要: 标 度系统一直是层次分析法 理论 研究 与实际应用 中的重点之一 .本文 回顾 了常见 的几种互反 型标度 的概念 和
用 △( k ) 表示 被 比较 两事 物 因素 间相 应权 重之 差 , 文献 [ 8 ] 给 出了 △( k ) 与s ( k ) 的关 系式 : s ( k )=( 2+
作者简介 : 吕跃进( 1 9 5 8一) , 男, 广东 龙川 人 .广 西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 , 研 究方 向为决策 理论 与方法
2
琼州学院学报
2 0 1 3年 1 O月
第2 0卷
第 5期
成 了标 度 .用 s ( ) 表 示第 k等级 判断语 言对 应 的标 度 , 表 1中给 出了 4种 常用 的互反 型标度 .
性质及不 同标度之 间的比较 , 介绍 了几种 常用 的互补型标度的概念和性质 及互反型标 度与互补 型标 度之 间的转换 问题 , 讨 论 了区间数型标度 的概念 和性 质. 此外 , 本文还介绍 了国内外关于标度 系统理论研究 的主要发 展方向和状况 , 讨论 了当前研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层次分析法——以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分析为例

我 国 以来 ,迅速地 被应用 于我 国社会 经济的各个
一
、
层次分析法 简介
研究领域 , 如能源 系统分析 、 城市规划 、 经济管理 、 科研 评价 等…。
L vl o nls 是 国际关 系 的一 种研 究方 ees f a i a ys 法。 与前 者相 比, 出现得更早 。 它 这种层次分析法 ,
印度 干涉 中国西 藏地方事务并 挑起 中印边 界争端
的原 因进行探讨 。探讨 的结 果认为其 主要 原 因有 五: 一是印度政府 不愿意放弃原英 国政府 的扩张政 策, 不愿 意放弃对 中国西藏的领土野心 ; 二是 印度
了各种不 同的研究层次 。如有学者提出了五个层次 的分析 , 即个人 、 角色 、 政府 、 社会 和国际系统 ; 有的
层次分析法是西 方学者提 出的 。在英 文 中有
两个词组翻译成 中文 , 都叫层次分析法 , 一是 aa n. 1 i l i a h rcs,简称 A P y c e r ypoes ta h rc H ;一是 l es f e lo v
a lss nay i 。
概括地说 , 就是在分析某一事件 时 , 把这 一事件 看
事历 史教 学研 究。
2 .教师 生动地 、 启发式 的分析 , 符合新 的教学
理念 。整 节课教 师的讲授似行 云流水 ,感 染 了学 生, 达到 了心灵 的沟通 ; 而在讲授 中问题 的设置又
5 8
【 责任编辑 : 王公悫 】
维普资讯
三个层次分析 了战争爆发 的原 因。 美国政治学家戴维 ・ 辛格 16 年发表了 《 91 国
认为大的国际背景 对其有利 ; 三是 印度在南亚地 区 充 当霸主的欲望 , 这种心 态也体现在对待 同中国的
历史问题分析程式总汇

历史问题分析程式总汇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历史多角度多层次分析

1、原因类(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
(5)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6)近代农民阶级领导的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原因
(9)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10)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2、影响类
(2)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5)近代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
(7)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
(8)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0)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3、评价类
(3)全面评价科举制
(7)如何评价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
(8)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
(9)运用多种史观评价罗斯福新政
4、认识类
(1)如何认识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监察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3)如何认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
(4)如何认识清明之际的民主启蒙思想
(5)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认识中国社会的巨变
(7)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8)如何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历史常见型题问法的分类 经验总结类

历史常见型题问法的分类经验总结类一、引言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
这些问题有的是考察我们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有的是考察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还有的是考察我们对历史文化的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带你深入探讨历史常见型题问法的分类,并总结一些应对这些问题的经验,希望能对你的历史学习有所帮助。
二、问题类型及分类1. 对比分析类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要求我们对两个或多个历史事件、人物、文化进行对比分析。
比较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政治制度,比较我国和西方古代文化的异同等等。
2. 原因解释类问题这类问题要求我们解释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解释二战爆发的原因,分析其对世界的影响。
3. 影响评价类问题这类问题需要我们评价某一历史事件、人物、文化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评价对我国的影响,评价文艺复兴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4. 比较分析类问题这类问题是对历史事件、人物、文化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要求我们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比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特点,比较我国的封建制度和欧洲的封建制度。
三、经验总结1. 多角度思考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我们需要多角度思考,不能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
2. 善用史料在回答问题时,我们要善于利用史料和资料,举例说明,这样会使我们的回答更有说服力。
3. 结合实际在回答问题时,我们还要结合实际情况,不能空谈理论,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文化氛围等因素进行分析。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历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通过对历史常见型题问法的分类和经验总结,我更深入地理解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更清晰地认识到历史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总结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对历史常见型题问法的分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总结了一些应对这些问题的经验。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应对历史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的历史变化必定经过图 3 中从 A 到 B 的无数个中间渐变过程。 图1
. . . . . . .. .
A 图3
. . . . . . .. .
B
图2
. . . . . . . .. .
一
均变说与新语法学派假说
Jamez Hutton 在 1785 年提出了均变论(uniformitarianism), 成为现代地质学的理论基石。 均变论认为, 目前地球的面貌是地质长期渐变的结果。远古所发生的地质变化,也在现代发生。通过对现代地质变化 的观察,可以推测地球历史。这个理论可以归结为一句话: “现在是通往过去的一把钥匙” 。 均变原则的最普通最有影响的公式明显地与渐变有关:地球的目前状态是长期以来腐蚀、沉积、变 形和造山运动细小的持续的影响的结果,这些现象是我们随处可以观察到的。 在语言学中均变论主要由 William Whitney 提出,并且直接影响到新语法学派,新语法学派的主将 Brugmann 说: William Swight Whitney 对语言科学的各种贡献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可以作这样的叙述。解释 史前语言现象的时候,我们必须假定除了有史以来的语言变化中能够观察、评估的原因以外就没有 其他的原因。五千或一万年前产生语言变化的原因跟现在正在改变活的语言的原因没有什么大的不 同(1867:1-2),(引自 Labov 1994[1]) 。 新语法学派假设认为,发生于一个语言中的音变,都是规则的语音渐变的过程,在语音条件 C 下, 所有的语音 A 变成 B,写成公式就是: A—→B/C 这里要对两个问题作出解释:第一,为什么音变会是渐变的?第二,为什么音变会是规则的? 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 下面是音变的示意图。 图 1 中,某个历史时期,有一组词读音位 A,到了另一个时期,它变成了音位 B。例如,中古的模 韵字在上古读/a/,到了中古变成了/o/。这个变化不能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突然完成,今天晚上还读/a/的 字,第二天早上突然变成了/o/,那当然是不可能的,这种突然变化会使人们之间不能正常交际。一个语 言社团中的音位 A,实际上包含无数个音位变体,不同人的/a/并不一样,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发的 /a/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把音位/a/看作是一组音的集合。在一个短时间内,一个音位只能有微小的变 化, 这个变化可以用图 2 来说明。 图 2 中的 A 音变作 B 音的时候, A 的集合与 B 的集合大部分是重合的, B 集中只有一个变体 v 落在 A 集之外,但是这个 v 并不妨碍整个语言社团中的交际。因此,图 1 中 A 向
。 。 L22
L222
。 C₂
。
L21
。
L212 L221
L122 L211
中原地区长期以来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的中心,周边方言不断地从中原强势方言借入,于是在节点 L2 就出现了两个来源,一个来自 L,另一个来自中原强势方言的借词。我们把 L 叫作借入语言(方言) , 把 C 叫作借出语言(方言) ,L₂叫借入点,C₂叫借出点。如果在 L21 与 L222 之间进行历史比较,它们的共
2010 年 4 月 第 30 卷 第 2 期
语 言
研
究
Apr., 2010 Vol.30 No.2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历史层次分析的若干理论问题
潘 悟 云
(上海师范大学 语言研究所 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 E-研究院,上海 200234 )
摘要:本文全面探讨了历史层次分析的几个理论问题,包括均变说与新语法学派假说,灾变说与语 言借用, 文读与白读, 本体层, 外借层与本体层的区分, 影响与借用, 真时 (real time) 与视时 (apparent time) 。 关键词:历史层次分析;历史语言学;音变;若干理论问题①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263(2010)02-0001-15
。
。
。
ʑ
z
。
借出方言的日母
ʐ
。
z。
音值平面
。 。 。 。 ȵ
ȵ ȵ ȵ
借入方言的日母
语素平面
上海话日母的读音在中古的时候原为ȵ-,在上海话中一直没有变化。如“日脚” (日子)中的“日” 现代读ȵiɪʔ。有某个强势方言,其日母通过ȵ->ʎ->ʑ->ʐ-,已经变为声母 ʐ-。在某个历史时期,上海话向 这个方言借了一个词,例如“日本” ,其中的“日”在这个方言中读 ʐʅ。上海话没有声母 ʐ-,就用最接近 的音 z-去代替,把“日本”的“日”读作 zəʔ。在上海话中,z-是邪母的读音, “日本”的“日”借入到 上海以后就跟着其他的邪母字一道变化。但是, “日”作为一个汉字,向来是作为日母对待的,于是在借 入方看来,上海话的日母就有了ȵ-、z-两个层次。
·3·
同特征上溯到 L2 的时候,就碰上两个来源的歧道,它们也许从更早的 L 阶段演变而来,也可能从中原强 势方言 C 借用过来。L—L —L —L 代表着从方言 L 到方言 L₂₂₁的内部演变,我们把它叫作本体 层(native stratum) 。从另一个方言 C 借入的层次,叫作外借层(loan strata) 。历史层次分析的目的,就 是去除外借层,只剩下本体层,为历史比较法的实施创造条件。但是从 C 语言来看,从节点 C₂借过去的 词到 L 去以后,与 L 中的 L₂一起经历了 L₂—L₂₂—L₂₂₁的变化,可以看作是 C 语言在 C₂节点分化出去的 一种方言,它与 C 语言的其他节点一道可以用来构拟 C₂、C₁、C。例如,从汉语借到日语去的汉音、吴 音,可以看作是汉语的一种方言,高本汉就是利用它们来构拟汉语的中古音。对于借入语言L的历史比 较来说,从什么时候借入并不太重要,因为不管在什么时候传入,借入层在作历史比较的时候总是要将 它排除的。但是对于借出语言C来说,确定借出点的时间就十分重要,因为借出层是参与借出语言的历 史比较的。图2中借出层的材料只能用来构拟C₂以前的语言特征。例如,汉音是唐代借到日语,它只能 参与构拟唐以前的汉语,而不能用来构拟唐以后的汉语。所以,历史层次分析中,需要确定的只是外借 层在借出语言中的年代。不过在很多情况下,难以确定一个精确的年代,我们只能用一些比较含糊的年 代名称,如上古层、中古层等。有时候也用其他一些可以代替年代的名称,如 ɑ 层次,表示这个音类在 借出方言还是 ɑ 的年代借出。 汉语的借用通常与汉字相关。汉字的超方言性,加上方言学界对中古音的认同,会使一个汉字脱离 实际的语音归类。如“他”的现代读音 tha,韵母明明读同麻韵二等,但是人们还是把它看作是歌韵一类。 下面是上海话日母的层次模型。 图6 z。 ȵ 。 借入方言的邪母 ʎ z
·2·
们叫作自然音变(natural process) 。 人类的发音器官与听觉器官从古到今没有什么变化,所以古代与现代发生的自然音变也基本相同。 历史语言学所讨论的音变,大多数就是这种渐变的自然音变(natural process) ,它们都是可以用发音与感 知的原因加以解释的,都可以用类似于公式(1)来描写。其中的 C 相当于一个函数关系,A 相当于一 个自变量,某一个历史时期的一个语言中,只要符合条件 C,任何一个词中的 A 都会在另一个历史时期 变成 B。整个历史比较法就是建立在这个理论基石上。让我们先来考察一个语言的分化过程: 图4 L1 。 L11 L12 L121 L 。
A v B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
从图中可以看出,语音的变化就是音位的实际音值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必须是渐变的,如果音位 A 一下子变成了 B,像图 1 那样,人们之间就无法交际。只有像图 3 那样,通过许多渐变的中间过程, 每个中间过程的大多数的音位变体相同,个别的音值不同不影响交际,这才有可能完成从 A 音位到 B 音 位的变化。 我们再来讨论音变的规则性问题。 图4
二
灾变说与语言借用
地质学上与均变说相对立的是灾变说(catastrophism) ,认为地球的面貌是突发事件造成的,例如造 山运动、火山爆发、陨石的碰撞等等。语言学中与之相对应的是语言的外来因素的作用引起语言的变化, 如移民、强势语言影响等等。 图 4 所表示的历史比较法,必须有一个前提,每个节点的来源只能有一个,我们把这种演变模型叫 作单源型演变。对图 4 中任意两个点的语言进行比较,其共同特征总是可以上溯到一个共同的节点。如 L21 与 L222 比较,可以上溯到节点 L2。L121 与 L22 的比较可以上溯到共同节点 L。但是,当一些语言学家 把历史比较法运用于汉语周边方言的古音构拟的时候,就碰到了麻烦,原因是周边方言的形成有自己独 特的历史: 图 5 L 。 L1 。 L11 L12 L121 L2 中原强势方言 C C₁ 。
三
文读与白读
文读是一种特殊的外借层。 在古代中国一些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形成了强势方言。例如,江浙一带的临安方言,两广一 带的广信话,它们都是这些地区上层社会的通用语。在士人的心目中,这些权威方言才是正音。但是各
·4·
方言区还不可能做到像现在学校那样用权威方言教学,他们只能用方言教学,如果发现自己方言中某个 音类与强势方言相差过大,就改用自己方言中最接近强势方言的声音去替代它。例如,温州的“日”字 原来读 ne⁸<neʔ⁸。当时临安官话的“日”读作 ziʔ(>zɐʔ) ,与温州话相距甚远,温州人就用温州音系中 最接近的音 ʒiʔ 来念它,在方言教学中,成了文读音,这个音后来变作现代温州话的 zai⁸。 严格说来,文读是方言区的人在学习强势方言时候的一种中介语,是经过自己方言的音系改造过的 强势方言语音。现在方言区的学生,他们平时在用方言交谈的时候,碰到一些口语中没有的词语,如“激 光、熵” ,就会改用普通话。古代学堂也是一样的,老师教四书五经,书中一大批字在方言口语中是没有 的。他们就求助于反切。有些老师在强势方言区受过教育,就把这些方言区的读音带进来,经过本地方 言的改造成为文读音。中国的科举制度,士人总是要面向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教育就有一个雅语 崇拜的情结,在教学中会大量地借入强势方音。上海话的“学”在口语中说 ɦoʔ8,但是官话的读音与它 差别很大,上海的士人觉得官话的读法才是正音,于是利用上海的音系造出一个与官话比较接近的读书 音 jiaʔ8。开始的时候“学”这个音在口语中是不存在的,只是用来读书。上海开埠以后,从西方传来许 多新名词, 如 “文学” 、 “数学” 。 这些新名词首先出现在教育部门, 读书人就用书音 jiaʔ 来读其中的 “学” 。 以后这些新名词传到社会,为社会所接受, “学”的 jiaʔ 一音就成了文读音,与白读音 ɦoʔ 相对立。读书 人造出读书音来,目的是为了把他们心目中的雅音与方言俗语区别开来,既然有雅音的存在,也就有俗 语的存在,不可能全部的字都那么文雅,所以只能有部分字具有读书音。例如,上海话觉韵中“学乐” 有读书音 jiaʔ, “壳”就只有 khoʔ7,却没有对应的读书音 tɕhiaʔ7,因为“壳”字没有什么文雅可言。 除通过教学形成的文读音以外,还会有其他来源的文读音。戏剧语言为了表示艺术的高雅,唱词念 白会与口语拉开距离。 京剧中的旦、 生用韵白就与北京口语不一样。 温州瓯剧 “刑部堂” 说成 jiŋ⁴²bu²¹daŋ²¹, 与温州方言现代读音 jaŋ⁴²bu²¹duɔ²¹相比,韵母更接近北方话。宗教也会形成一些特殊的文读音。我小时 候在外婆旁边听她诵念《心经》 :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其中的“行”与“形”同音,这与温州方言匣 母庚韵二等的读音不一样。可见把《心经》传到温州的一个古代高僧,他的方言中匣母庚韵一定已经与 青韵合流。温州信徒们认为这个高僧念的才是标准的佛经,所以接受了这个音,而且一直保留至今。文 读音甚至有不同的方言来源。我调查过的浙江苍南蛮话,文读系统完全是浙江平阳方言。苍南原属平阳 县,农家的孩子只能到平阳读书,老师用平阳的温州话给他们讲课,形成了蛮话中的文读音。 文读不管通过哪种渠道形成,在本质上它们都是一种借词。借词的过程,实际上是向借入语言的学 习过程,学着用借入语言的语音来读这个借词。从这个意义讲,文读实际上又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 社会中介语。所以,文读的形成必定服从以下两条规则: 1 最大相似原则 2 最小改动原则 一方面,当一个人向另一种语言借用一个词的时候,他是尽可能把读音发得跟目的语有最大的相似 性。另一方面,母语的干扰又使借词的读音与目的语有一定的差距,这很像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中介语, 不过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具有个人性质,而文读系统是一种社会现象。许多个体在借用过程中形成的 一种社会性的石化。如果借词的读音与母语的读音不一样,就要改动母语中的读音,使它的读音与目的 语充分相似。但是改动必须服从经济原则,只要不妨碍交流,改变程度越小越省力。 最小改动原则使借词尽可能采用该方言固有的声、韵、调。如温州从上海借入“卸”ia5,语音形式 必须经过一番改造:温州音系中 a 前面不可能有长的介音 i, 所以介音 i 变短或失去, 整个音节改造成a。 声调也改成了温州音系中的降调。上海的日母字接受普通话的形式,声母改成上海音系中固有的 l-,而 不是造出一个新的音位-。 但是,某些语言在借用过程中有时候也增加一个新的声母或韵母,如水语中原来没有音位//,为了 借用汉语带韵母的词,增加了这个韵母, “思想”读作 ssja。但是这种借用的韵母并没有真正地成为 这种语言音系的一部分,水语中的//只出现于汉语的新借词,所以它的出现并没有打乱水语固有词的音 系结构。 3 借用的单位是词 表面上看,文读只与字音相关,实际上并不如此。因为文读只是一种特殊的借词,语言借用的单位 只能是词,不能是字。所以,当文读音传入一种方言的时候,它是与具体的词语相关联的。例如,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