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一般特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对大寻声的管理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和掌握当代大学生一般特点(正式群体特点与非正式群体特点)及其规律对于加强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认真研究这些新特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整个德育工作,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和改进大学德育工作,是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我将从当代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出发来研究其特点使大家能够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可把群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正式群体。另一类是非正式群体。

一、大学生正式群体的特点

所谓正式群体就是指在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它通常包括班级、党支部、共青团和少先队年级组、班级以及班级内的学科小组、学习小组、劳动小组、文体小组等都是正式群体。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这些正式群体的目标与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的组织纪律和工作计划。群体活动开展得丰富多采。对增强集体凝聚力和全面发展学生个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式群体活动中的成员不是被动消极的参加者,而是具有独立性、主动性的主人翁。他们通过积极参与活动的设计,准备和组织等工作,使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得到充分表现,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大学生的正式群体不同于小学、中学和高中学生的班级正式群体,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独立性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成人化的关键时期———心理断乳期,摆脱束缚、趋于独立是其同辈群体的鲜明特点,由此,大学生正式群体同样会呈现独立性的特点。然而,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长期以来,从小学到中学、高中、大学,一直受到教师及家长的引导、督促、监控,其习惯、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认同成人的价值观念。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厚,知识的积淀,以及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开始审视成年人赋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此时,他们除了内心的冲突和矛盾外,逐渐地热衷于挑战成年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有时甚至于故意站在成年人价值的对立面,表现出群体特有的叛逆,并与成年人发生争执。大学生正式群体的独立性是大学生群体趋于成熟的标志,是个体成长的必然。

2.可控性

大学生正式群体建设,从来就是大学德育关注的焦点。教育者常用多种手段加以控制、

引导,如利用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师生交往等多种因素加以影响,其中,教育者有计划的教育管理是正式群体的关键控制因素。教育者特有的职责使教师必须对相关学生实行有效监控和管理,或直接干预,或间接干预。当教师对正式群体进行直接干预时,教育者亲自参与班级事务,常采用灌输教育方法向学生传递思想观念,用行政方式对班级及班级活动进行组织,用文件方式发布指令、布置任务。尽管直接干预带有强制性,并可能会引起大学生的抵触,但保证了正式群体主导的方向性。然而,教育者对正式群体直接干预的效果保证及多层面的影响较多地来自于间接干预,由此要求教育者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艺术性。教育者常凭借人格魅力对大学生班级正式群体进行渗透,也通过对班级自主文化的觉察和引导,达到对正式群体的有效控制。由此可见,正式群体是可控的,体现在教育者可直接对大学正式群体产生作用,也可通过设计、利用环境对其影响。

3.多元性

大学正式群体是学生群体的文化,其呈现形态仍然不是最小的单元,它可以由班级中小群体文化构成,甚至是班级中的个体文化也可作为一个文化元素存在。所以,正式群体不是只有唯一的文化特色,它所呈现出的是缤纷多彩的面貌。同时由学生群体决定的正式群体,同样会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如个体的内在多层面的心理需要,使大学生个体间呈现较多的差异性、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当今世界的多元格局引发的价值多元化趋势,势必使学生在进行价值认同的过程中产生多元的价值体系。社会对未来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会为大学生的自我塑造提供多维指向———这些方面都决定了大学的正式群体将呈现出多元的状态。而这也正是高等教育的巨大财富和无穷魅力。

4.潜在性

潜在性的特点正是正式群体特有的教育作用的又一种阐释。正式群体是学生个体文化的集合,是被大多数成员认同的集合,但正式群体绝不仅仅是当下学生文化现有状态的简单集合,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预示着大学生未来能力和智慧的发展可能,以及蕴含着实现大学生生命价值的内在动因。在大学生正式群体建立和形成的过程中,常常有不同文化在不同水平上的交往,多元价值及其指导下的行为冲突、整合,对大学生而言,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更是正式群体蜕变过程,是大学生在和客观世界交互作用中,主动地应答、选择、放弃、思考、策划、行动、反思的过程,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然而,正式群体的潜在影响远不止于此,其一经形成,又会对个体产生制约作用,这种制约作用有时会胜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师的强制命令、干预,形成班级行为的集体趋同。

5.动态性

大学生的正式群体就其某个基本单位而言,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个逐步成熟的过程,并会随着环境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会呈现出动态的特点。首先,大学正式群体的动态性体现在大学班级的开放状态。大学班级其成员的聚集、活动场所大多不固定,可以自主选择,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以在校外进行,所以,体现正式群体的硬件作用会大大削弱,但同时大学班级将受到班级以外多层面的环境的影响。大学正式群体也会由于班级活动有班际间学生的共同参与,甚至于校外人群的参与,而构建成多维的联系网络,更多地感受到外围文化的振荡,因而将时有波动和修正。其次,大学正式群体的动态性较多地体现在其多相的作用中。一方面,大学正式群体可以为学生提供隐性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影响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和结果;反过来,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结果又改变正式群体;另一方面,大学正式群体与整个学校的正式组织、教师和其他环境产生互动,促进改善。

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所谓非正式群体它是以个人感情为基础而自发形成的。没有明确规定,不经上级同意,在学生中自然而然结合起来的小群体。这种自发形成的学生群体,大多依赖一定的自然条件。例如,教室的座位,家庭居住的地点或以前是同学等等。它一般存在于正式群体之中。在学校工作中,它首先是一群“合得来的朋友”是因兴趣和爱好相同、感情融洽等方面而形成的学生群体。非正式群体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无论是在创建班集体还是在开展班级活动中,非正式群体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不够稳定。非正式群体的内部结构主要是情感因素而不是理智的因素促成的,是以相近的心理特征和共同的心理需要为基础自发形成的。因此,非正式群体不总是处于稳定的和平衡的状态,而是处于不断地适应、不断地重新组合当中,由于这些原因,人们常将非正式群体视为一种不安定的力量。显然,正确地利用这种力量,对于达成组织目标有明

显的效果。

2.感情色彩浓厚。这是非正式群体比较普遍而突出的特点。讲义气、友情为重往往是这类群体有意无意渲染和信守的致范。这种群体一般不带有政治色彩,多以兴趣相投和友谊为基础。这种特点是使得非正式群体的感性联系不够深刻和巩固,但却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行为的一致性。

3.有自然形成的领袖。每一个非正式群体内都有“领袖人物”,他不是由选举产生,而是靠威信自然形成,即所谓的“自然领袖”。“自然领袖”或许既不是班干部,学习成绩也一般,但必定具有果断、讲义气、重交情等个性品质,从而得到有些同学的钦佩,并具有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