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与合同撤销权行使程序
2025年公益赠与合同怎么撤销

公益赠与合同怎么撤销公益赠与合同是指当事人将自己的财产赠与公益组织或公共机构,以用于公益目的的合同。
但是,有时候当事人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需要撤销公益赠与合同,那么公益赠与合同怎么撤销呢?下面将从如何撤销公益赠与合同的前提条件、如何具体操作等方面进行探讨。
前提条件要撤销公益赠与合同,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 合同双方有撤销协议双方应当达成书面撤销协议,经过公益组织或公共机构审批批准,方可撤销公益赠与合同。
2. 未侵害第三人合法权益公益赠与合同的撤销应当遵循法律程序和程序要求。
当撤销公益赠与合同有可能损害到第三人的合法权利时,应当依法予以妥善处理。
具体操作1. 撤销协议的签订和审批撤销公益赠与合同需要签署书面的撤销协议。
一般情况下,双方需在协议中明确双方的撤销意向、协议的有效期限、撤销后财产的归属等事项。
当书面协议被签署后,需提交公益组织或公共机构进行审批。
经过审批批准后,方可进行后续的手续。
2. 公告和登记公益赠与合同撤销后,需进行公告。
公告的方式一般使用媒体刊登通知或告示等。
公告期间,无人提出异议的,可以进行后续的登记手续。
登记机构通常是受公益组织或公共机构的委托进行登记,完成登记后须向双方出具证明文件。
3. 处理财产归属公益赠与合同撤销后,涉及到财产归属的问题。
根据双方的约定和协议的规定,可以注销受赠人的财产权或是将财产归还给原所有人等。
需要注意的是,当赠与人在赠与时指定了受赠人使用、收益、管理条件的,双方达成撤销协议后,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予以妥善处理。
注意事项1. 撤销公益赠与合同可能导致法律责任公益赠与合同的撤销必须要遵循法律程序和程序要求,在程序上全部符合要求后才能顺利完成撤销。
如果撤销未按程序进行,可能导致法律责任。
2. 不能侵害到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公益赠与合同的撤销不应侵犯其他公益赠与合同纠纷中不涉及的第三人的合法权益,避免撤销给他人带来不合理的损失和影响。
3. 准备好相关证明撤销公益赠与合同需要准备相关证明,包括公证机关出具的公证书、法院出具的判决书、协议书等。
如何撤销赠与协议5篇

如何撤销赠与协议5篇篇1如何撤销赠与协议赠与是指出于赠与人一定的意愿,将自己的财产无偿地转让给受赠人,是一种法律行为,一旦成立即不可撤销。
然而,有时候赠与协议可能会出现某些特殊情况,使得赠与人希望撤销赠与协议。
那么,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如何撤销赠与协议。
一、赠与协议的撤销原则赠与协议的撤销原则,即不得撤销的原则,是法律规定的,即赠与一旦成立即不可撤销。
但在某些情况下,赠与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撤销。
赠与协议的撤销,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 损失性赠与:如果赠与人在赠与时并不真实地意欲转移财产的,如受到诈骗、恶意收受、故意损害等情况,赠与人可以要求撤销赠与协议;2. 小不足赠与:赠与的动机或建立赠与协议的目的出现重大的变化导致赠与人的要求可以被撤销;3. 未果成赠与:赠与协议未依法转移而受赠人已经占用赠与财产的情况下,赠与人可以要求撤销赠与协议;4. 过失赠与:赠与人在不明确了解赠与的意义和法律效果的情况下,在重要的事实或隐瞒了重要信息的情况下,赠与协议可以被撤销。
二、如何撤销赠与协议1. 委托律师进行调解:如果赠与协议的撤销原因并不明确或需要法律事务处理,可以委托律师进行调解,尽量达成和解协议,从而撤销赠与协议;2. 依法向法院起诉:如果赠与人与受赠人无法协商撤销赠与协议,可以依法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裁决撤销赠与协议;3. 寻找证据:在撤销赠与协议的过程中,需要搜集证据证明赠与的无效或撤销的原因,包括书面文件、证人证言、证明等;4. 注意法律时效性:赠与协议的撤销也有时效性,应注意撤销时效的问题,避免过期导致无法撤销赠与协议。
三、赠与协议的撤销后果一旦赠与协议被撤销,赠与的财产将归还给赠与人,受赠人不能继续享有赠与的权利和财产。
在撤销赠与协议后,双方应履行法律责任,将赠与的财产返还给赠与人。
综上所述,赠与协议的撤销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处理。
如果您有需要撤销赠与协议的情况,建议咨询相关法律专家或律师,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
民法典的赠与人的法定撤销权及其行使期间是什么

民法典的赠与⼈的法定撤销权及其⾏使期间是什么财产所有⼈赠与他⼈财产时,要签订赠与合同,⽽在赠与的财产转移给受赠⼈前,赠与⼈可以撤销赠与⾏为,但公证赠与、公益赠与除外,那么民法典的赠与⼈的法定撤销权及其⾏使期间是哪些规定?店铺⼩编整理相关知识,希望对⼤家有帮助。
⼀、民法典的赠与⼈的法定撤销权及其⾏使期间是什么赠与⼈的撤销权,⾃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起⼀年内⾏使,⽽法定撤销权包括严重侵害赠与⼈或者赠与⼈近亲属的合法权益、对赠与⼈有扶养义务⽽不履⾏等。
《中华⼈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三条【赠与⼈的法定撤销权及其⾏使期间】受赠⼈有下列情形之⼀的,赠与⼈可以撤销赠与:(⼀)严重侵害赠与⼈或者赠与⼈近亲属的合法权益;(⼆)对赠与⼈有扶养义务⽽不履⾏;(三)不履⾏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赠与⼈的撤销权,⾃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起⼀年内⾏使。
⼆、赠与的财产是共同财产,共有⼈可以撤销赠与吗共同财产属于共同共有的,任何⼀⽅不可擅⾃处分。
在⽣活中,基于婚姻、同居关系、继承等因素⽽获得的共同财产,属于全体共同所有⼈所有的,只有经全体共同共有⼈同意,才能对共同财产进⾏处分,如赠与、买卖、租赁等。
任何⼀⽅未经同意,不可以处分共同财产,不能将共同财产赠与他⼈,否则需要承当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共有⼈也可以要求撤销赠与,要求受赠⼈返还赠与财产。
例如夫妻离婚时,丈夫擅⾃将共同财产赠与给“第三者”的,妻⼦可以要求撤销赠与,向第三者索回赠与财物。
当协商不成的,妻⼦可以将第三者告上法院,通过法院诉讼的⽅式索回共同财产。
共同财产属于按份共有的,任何⼀⽅原则上只可以处分相应份额的财产所谓共同财产的“按份共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共有⼈按照各⾃的份额分别对其共有财产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种共有关系。
如甲与好友⼄⼆⼈共同出资购买⼀处房屋,甲出资六万元,⼄出资四万元,该房屋即可以认定为双⽅按份共有的房屋,甲男和⼄⼥可以按照各⾃出资的⽐例享受收益及承担责任。
论赠与合同中的撤销权

论赠与合同中的撤销权摘要:赠与合同作为诺成合同,一旦成立生效,即对双方当事人发生强制约束力,赠与人必须按照自己的约定履行义务。
这样难免对赠与人的利益保护不周,对赠与人而言,有欠公允。
法律通过赋予赠与人及其继承人、法定代理人赠与撤销权,来平衡赠与人与受赠人的利益,使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得到均等的保护。
但《合同法》对于撤销权制度的规定还有不是很明确很合理之处,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关键词: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法定撤销穷困抗辩赠与合同是指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
赠与合同其性质为诺成合同,即赠与合同一经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赠与合同即告成立和生效,就对当事人发生约束力,赠与人必须按照自己的约定履行义务,受赠人享有了要求赠与人履行给付的权利。
然而在实践中,由于赠与人做出赠与意思表示时可能思考欠周,或者受赠人没有履行约定的义务,甚至是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合法权益等,这些情况下如果还要求赠与人必须履行赠与合同,显然有欠公平。
为了平衡赠与人与受赠人双方当事人的利益,法律赋予赠与人及其继承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行使赠与撤销权。
一、赠与合同中的任意撤销权(一)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的概念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是指在赠与合同依法成立之后,在赠与标的物对应的财产权利没有转移给受赠人之前,赠与人可单方撤销赠与使赠与合同归于无效的权利。
我国《合同法》第186条对上述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进行了确认赋予赠与人任意撤销权其目的就是赋予赠与人在赠与物交付给受赠人前以悔约权,以使赠与人能够有效维护自身权益。
(二)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的行使条件因任意撤销权是形成权,它的行使全依赖于赠与人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如没有一定的条件对该撤销权加以限制,则会导致赠与人滥用撤销权,对受赠人也是不公平的。
所以,虽然此种撤销名为任意,但行权时并不是无限制的,法律是有条件的赋予赠与人行使任意撤销权,这样的制度设计有利于维护合同的严肃性。
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的行使条件

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的行使条件简介赠与合同是指赠与人将财产无偿转让给受赠人的法律行为。
在一些情况下,赠与人可能会希望撤销赠与合同,即收回所赠与的财产。
然而,赠与合同的撤销权通常是受限的,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才能行使。
本文将探讨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的行使条件。
赠与合同的撤销权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赠与合同是一种特殊的合同形式,其合同关系的成立是通过赠与人将财产无偿转让给受赠人而实现的。
赠与合同的撤销权是赠与人的一种特殊权利,赋予了赠与人收回赠与财产的权力。
行使条件赠与合同的撤销权并非完全自由行使的,它通常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以下是常见的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的行使条件:1. 受赠人违反约定赠与合同的撤销权通常需要受赠人违反合同约定。
例如,如果赠与合同中约定了受赠人不能将赠与财产转让给他人,但受赠人违反了这一约定,赠与人就有权行使撤销权。
2. 违背赠与合同目的赠与合同的撤销权还可以在受赠人违背赠与合同目的的情况下行使。
例如,赠与人将财产赠与给受赠人是出于亲情或友情等目的,但受赠人却将财产用于商业目的,赠与人可以行使撤销权。
3. 受赠人不履行义务赠与合同通常会约定受赠人需要履行一定的义务。
如果受赠人未履行其应尽的义务,赠与人可以行使撤销权。
例如,赠与合同中约定了受赠人需要对赠与财产进行妥善保管,但受赠人未履行保管义务导致财产损毁,赠与人可以行使撤销权。
4. 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况除了上述情况,我国法律还规定了其他一些特殊情况下可以行使撤销权的条件。
例如,赠与人在赠与合同成立后发现赠与财产存在瑕疵或赠与人与受赠人有亲属关系等情况,也可以行使撤销权。
撤销权的行使方式赠与合同的撤销权可以通过书面方式行使,也可以通过口头方式行使。
当然,在行使撤销权前,赠与人应当及时通知受赠人并明确表示撤销意愿。
撤销权的效力一旦赠与合同的撤销权被行使,合同立即失效。
赠与人可以收回所赠与的财产,并不需要向受赠人进行补偿。
注意事项在行使赠与合同的撤销权时,赠与人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撤销权的行使应当在合理的时间内进行,否则可能会被视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在行使撤销权前,赠与人应当充分考虑可能引起的法律后果,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行使撤销权。
2024年赠与合同解除

赠与合同解除
赠与合同解除指的是出于某种原因,赠与人与受赠人之间的协议不再有效。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赠与合同解除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要求。
赠与合同解除的原因
赠与合同解除的原因各有不同,例如:
1.合同双方协商一致
2.受赠人没有遵守赠与合同中的规定和义务
3.赠与人或受赠人死亡
4.资产赠予的用途、方式发生了变化
5.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
解除赠与合同的程序
在解除赠与合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赠与人应当书面通知受赠人
2.通知应当明确表示解除赠与合同的原因和依据
3.解除的通知应当用具有法律效力的方式进行,例如:邮寄信函、电子邮件或常规邮件等
4.受赠人应当在收到解除通知后停止使用赠与物品
解除赠与合同的影响
解除赠与合同会对双方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具体情况需要酌情
处理。
在此提供一些可能的影响:
1.受赠人需要将赠与物品返还赠与人
2.赠与人需要返还受赠人已经支付的赠与税费
3.如果赠与物品已经被受赠人使用或消费,则需根据实际情
况进行赔偿或协商解决
赠与合同解除的注意事项
在解除赠与合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协商解除合同费用的承担问题
2.尽可能保持双方良好关系,避免冲突和矛盾
3.保持合同的确定性和信用性,避免对商业活动造成不良影
响
结论
赠与合同解除是一项复杂的法律处理程序。
在解除赠与合同时,
双方应当尽力协商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同时,在解除合同的过程中,需要依法履行各种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要求。
赠与人的任意撤销权有哪些规定

赠与⼈的任意撤销权有哪些规定赠与⼈的任意撤销权有规定吗?赠与⼈的任意撤销权,是在赠与合同成⽴后,赠与物交付之前,赠与⼈得基于⾃⼰的意思表⽰撤销赠与的权利。
店铺⼩编为您详细介绍。
赠与⼈的任意撤销权有哪些规定赠与⼈的任意撤销权,是在赠与合同成⽴后,赠与物交付之前,赠与⼈得基于⾃⼰的意思表⽰撤销赠与的权利。
《民法典》第658条规定了赠与⼈享有任意撤销权,即赠与⼈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
其⽬的就是赋予赠与⼈悔约权,使赠与⼈不致因考虑⽋周⽽贸然把⼀些贵重物品⽆偿给与他⼈,遭受财产上的损失。
但是如果任意撤销不加以⼀定的条件限制,赠与合同就缺乏应有的约束⼒,对受赠⼈也是不公平的。
所以各国民法⼤多为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设定⼀定的限制条件。
为了保护受赠⼈的利益,我国《民法典》第658条对赠与⼈⾏使任意撤销权规定了⼀定的条件,主要是时间条件和范围条件。
1、时间条件:应于赠与标的物交付或未移转登记之前。
《民法典》第658条第1款对赠与⼈⾏使任意撤销权的时间进⾏了规定:只能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
具体⽽⾔,对于动产,需在交付之前撤销;对于不动产和需要登记的动产,需在登记之前撤销。
如果赠与标的物已交付或登记,不得撤销;若标的物部分已交付或登记,仅就未交付或登记部分为撤销,已交付或登记部分不得撤销。
对赠与物须办理所有权变更登记⼿续才能移转所有权的,如赠与⼈已为交付但未为登记或已为登记但未为实际交付赠与物时,赠与⼈可否任意撤销,在司法实务中存在分歧,我国合同法上对此的规定也不尽明确。
笔者认为,对于所有权变更须办理登记的标的物,⼀般以登记为其所有权变更之⽣效要件,⽽不以交付为所有权变更的⽣效要件。
2、范围条件:应不是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
《民法典》第658条第2款对赠与⼈⾏使任意撤销权的范围进⾏了限制,即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赠与⼈不得⾏使任意撤销权。
2024赠与合同的撤销8篇

2024赠与合同的撤销8篇篇1赠与合同撤销协议甲方(赠与人):[甲方姓名]身份证号:[甲方身份证号]住址:[甲方住址]乙方(受赠人):[乙方姓名]身份证号:[乙方身份证号]住址:[乙方住址]鉴于甲乙双方于XXXX年XX月XX日签订了一份赠与合同,现因某些原因,甲方决定撤销该赠与合同。
为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特达成以下协议:一、撤销赠与的声明甲方在此明确声明撤销之前与乙方签订的赠与合同,决定不再继续履行该合同中的赠与义务。
二、撤销原因甲方撤销赠与的原因如下:[具体撤销原因,如受赠人不履行约定义务、赠与财产存在法律纠纷、家庭变故等。
每一项原因应当具体明确,以便清晰表达撤销的合理性。
]三、双方权利义务1. 甲方撤销赠与后,不再承担赠与合同中约定的相关义务,包括交付财产、办理登记等。
2. 乙方应在本协议签署后,及时返还甲方已交付的赠与财产(如有)。
3. 双方应就撤销事宜进行友好协商,确保撤销过程不引发不必要的纠纷。
4. 乙方如因甲方撤销赠与而产生损失,双方应协商解决损失赔偿问题。
四、法律适用及管辖本协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因本协议引起的或与本协议有关的任何争议,双方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有权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五、保密条款双方对本次赠与合同撤销事宜及本协议内容应严格保密,未经对方同意,不得向第三方透露。
六、违约责任1. 若乙方未按照本协议约定返还赠与财产,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承担违约责任,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2. 因一方违约导致本协议不能履行的,违约方应赔偿守约方的实际损失。
七、其他事项1.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2.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3. 本协议未尽事宜,可由双方另行协商补充。
经双方协商一致,可以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签字/盖章):[甲方手写签名或盖章]日期:XXXX年XX月XX日乙方(签字/盖章):[乙方手写签名或盖章]日期:XXXX年XX月XX日篇2甲方(赠与人):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受赠人):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鉴于甲乙双方于XXXX年XX月XX日签订了一份赠与合同,甲方将其财产赠与乙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YB-HT-5978
赠与合同撤销权行使程序
Procedures for the exercise of
甲方:
乙方:
签订日期:年月日
精品合同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编订:Yunbo Design
赠与合同撤销权行使程序
赠与合同的撤销权
合同法并没有明确赠与撤销权的行使程序,这就造成了其行使方式和行使途径的随意性,加大其可操作的空间范围,也容易造成司法实践的混乱局面,因此,有必要区分赠与撤销权行使的任意性、法定性或授权性而规范其行使的程序。
(一)任意撤销权的行使程序
任意撤销的行使必须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方可撤销赠与,而且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除外。
从理论上讲,任意撤销权的行使方式因其“任意性”而有更多的选择,既可采取明示方式也可采取默示方式,还可以通过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行使。
但是,为了维护赠与合同的严肃性,应对默示方式进行限定性适用,例如,对于到期未交付赠与物的行为,
不能当然推定其为撤销的行为;对于交付期限届至之前赠与人有偿转让的行为则不能简单地认定为撤销或非撤销的行为,关键看赠与人是否具备行使法定撤销权的条件,如果具备,则可推定其行使的是撤销权,如果不具备,则不能认定为撤销的行为,而应认定为预期违约行为。
(二)法定撤销权和授权撤销权的行使程序
由于法定撤销权和授权撤销权适用于不可任意撤销的合同,且其行使后果涉及赠与物的返还,所以,应明确其行使方式仅以明示方式或通过法院和仲裁机构进行,排除默示方式的适用。
法定撤销则是满足一定的条件下,赠与人方可行使撤销权,而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92条规定,受赠人在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时,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二)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三)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在这种情况下,赠与人的撤销权,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同时,当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致使赠与人死亡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时候,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也可以行使撤销权来撤销赠与。
不过,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的撤销权,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六个月内行使,这有别于赠与人自身行使撤销权的时间限制。
相关法规
第一百九十二条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
(二)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
(三)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云博图文设计有限公司
Yunbo Graphic Design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