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餐桌礼仪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之一。

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座顺序:在西方,主人会通过座位安排来显示人们的社会地位。

通常主人会坐在桌子的中央位置,而客人则坐在主人两侧或者对面的位置上。

而在中国,主人往往坐在最东方的位置,象征着东方的“吉庆”。

而其他人的座位则根据客人的尊卑和长幼排定。

2. 用餐工具的使用:在西方,用餐时使用刀、叉和勺子作为餐具。

刀和叉用来切剥食品,勺子用来托物。

而在中国,主要使用筷子作为餐具。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夹取食物,传统认为筷子与两手都缺一不可,象征着夫妻的和睦和家庭的和谐。

3. 吃饭姿势:在西方,用餐时通常坐在餐椅上,双手放在桌子上。

而在中国,通常是坐在凳子上,双手放在餐桌以下。

另外,在西方,交叉双腿也是被接受的。

而在中国,交叉双腿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4. 餐桌礼仪:在西方,人们在用餐时会使用刀和叉将食物切割成小块。

在品尝菜肴时,使用刀和叉将食物夹起来,然后送入嘴里。

而在中国,使用筷子夹取食物是常见的做法。

而夹取食物时应该使用筷尖,而不是筷子的其他部分。

5. 餐前礼仪:在西方,餐前通常会有一段时间用于交流和饮酒。

主人会为客人倒酒,而客人则会向主人表示感谢。

而在中国,主人会以热水或茶的方式招待客人,并提供一些开胃小菜。

在中国,主人也会向客人倒酒,客人通常会表示感谢。

6. 餐后礼仪:在西方,人们通常会用餐结束后用纸巾擦拭嘴巴和手,并把纸巾放在餐盘上。

而在中国,人们通常会使用餐巾擦拭嘴巴和手,然后将餐巾折叠放在餐盘旁。

在西方,如果有剩余的食物,人们不会再食用,而是留下来作为下一顿的食材。

而在中国,剩余的食物通常会被认为是主人的问题,因此客人通常不会提前离开。

总之,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就座顺序、用餐工具的使用、吃饭姿势、餐桌礼仪、餐前礼仪和餐后礼仪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餐桌礼仪的理解和重视程度。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中西方文化对比--餐桌礼仪

中西方文化对比--餐桌礼仪

中西方文化对比--餐桌礼仪餐桌礼仪是人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社交场合中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

中西方文化对比下,餐桌礼仪的“行为规范”和“礼节习惯”各不相同。

下面就来具体对比。

一、餐桌礼仪行为规范中西餐桌礼仪在行为规范上的差异比较显著。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食物主要是以碗和筷子进行摆放和取食,而西方文化通常使用刀叉等器具,因此,在使用餐器时,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就有所不同。

其中表现出的最大差异在于取食方式。

1、舀饭。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舀饭时要掂起碗和吃筷,一个筷子固定住饭碗,另一个筷子舀出饭来,而在西餐中很少这么做。

在西方文化中,大多数情况下是用刀叉来切割食物,然后从盘子中翻起食物,送到口中。

2、使用器具。

在中国文化中,筷子的使用是有一定技巧的。

例如说,泡馍要用手搓成小坨,夹起来时要用两只筷子“夹住”它。

而在西餐中,人们会使用刀叉、勺子等更为常用的餐馆工具,以帮助他们获取食物。

二、餐桌礼仪礼节习惯除了行为规范的差异之外,中西餐桌礼仪在礼节习惯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1、用餐时间。

在中国的文化中,最为常见的用餐时间是晚上。

晚餐往往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在一些正式的社交场合,由于工作关系,中午也可能会参加商务宴会。

而在西方文化中,午餐和晚餐的时间都相对固定。

在工作日的中午,人们快餐或者简单解决饮食问题,而在晚餐时则会享受美食与美酒的盛宴。

2、口味趣味。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讲究自然、养生健康,饮食有着多种养生之道和口味选择。

例如说,中国人很重视养生和保健之道,经常将不同的膳食组合作为养生,如养生汤、保健粥等。

而在西餐中,口味以酸、辣、咸、甜四种感官味道为主要体验,许多喜欢吃各种辣椒、葡萄酒、海鲜食品。

总之,中西方文化餐桌礼仪的差异体现在行为规范和礼节习惯上,也是由于各自的文化本质差异性的影响所导致。

无论是中式餐桌礼仪还是西式餐桌礼仪,都是要讲求文明、规范的。

在跨文化的交流中,了解和尊重不同的餐桌礼仪习俗,也是促进各种交流与互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西餐桌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中西餐桌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中西餐桌礼仪中的文化差异首先,用餐姿势方面,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用餐时一般会坐得较直,并将刀、叉等餐具握在手中。

吃饭时不会将肘部放在桌子上,也不会把汤碗端起来喝。

而在中国,吃饭时一般坐得有些弓背,并将筷子握在手中。

吃饭时常常会将肘部放在桌上,而且也习惯将汤碗端起来喝。

这一差异主要源于中西方饮食习惯的不同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其次,就座和服务方面,中西方餐桌礼仪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就座顺序一般是男性先后女性,而在中国则普遍遵循长幼有序。

在西方,服务员会为客人提供全程的服务,包括为客人倒酒、给客人夹菜等。

而在中国,一般并不会为客人倒酒,客人之间会相互倒酒。

服务员会在旁边待命,当客人需要时才提供帮助。

这一差异反映了中西方社交方式和就座习惯的不同。

再次,用餐顺序方面,中西方餐桌礼仪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西方,一般按照餐点的主次依次上桌,先上前菜、然后是主菜,最后是甜点。

而在中国,则一般先上主食,然后是凉菜、热菜和甜点。

这一差异主要是因为中西方对饭菜搭配的习惯和味觉偏好的差异。

此外,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吃饭时还有搭配酒水的传统,而在西方,一般是在餐前或餐后喝酒。

最后,礼仪用具方面,中西方餐桌礼仪中的文化差异同样显著。

在西方,主要使用刀、叉和匙作为餐具。

用刀叉时,人们习惯以左手拿叉,右手拿刀。

而在中国,主要使用筷子作为餐具,人们通常将筷子握在右手中。

此外,中国传统的餐具中,还包括蚌壳汤匙,用来喝汤的。

总而言之,中西餐桌礼仪中存在很多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不同的饮食习惯、价值观念和社交方式等方面。

我们需要对这些差异保持尊重和理解,以便更好地融入对方的文化和习俗,并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从餐桌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餐桌礼仪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规范和习惯,而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餐桌礼仪也有很大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从餐桌礼仪中体现出来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用餐时间和顺序:在西方文化中,用餐时间相对较早且时间较短,午餐和晚餐之间有较大的时间间隔。

而在东方文化中,人们会更加重视用餐的时间,餐桌上食物的进出也与西方文化不同。

在中国,通常会一道一道地上菜,而在西方国家,通常会所有的菜品一次性上齐。

2.刀叉的使用:在西方文化中,刀和叉是用来辅助进食的工具,刀用于切割食物,叉用于将食物送入口中。

刀和叉都是右手使用的,左手放在餐桌上。

而在东方文化中,餐桌上通常只有叉子和勺子,刀在做菜时使用,用餐时通常不会使用刀。

3.嘴部和手部的使用: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在用餐时,通常会直接用嘴来吃食物,用手拿食物是不礼貌的。

而在东方文化中,用手拿食物是被接受的,尤其是中国人常常会使用筷子来进食。

4.饮品的选择和顺序:在西方文化中,通常会在用餐之前享用一杯酒或清酒,而东方文化中,酒水的选择和饮用方式就不太一样了。

在中国,白酒是一种重要的饮品,人们通常在用餐时会互相劝酒,喝酒时要举杯敬酒,表达亲近和敬意。

5.面部表情和社交礼仪:在西方文化中,用餐时可以面带微笑,交流时也更加直接。

在东方文化中,用餐时通常保持比较庄重的面部表情,交谈时更加注重礼节。

6.残羹剩饭和桌上礼仪:在西方文化中,如果有剩余的食物,人们通常不会把剩下的食物带回家,而在东方文化中,尤其是中国文化中,把剩下的食物带回家是被接受的,甚至被视为节约和珍惜食物的表现。

总的来说,中西方文化在餐桌礼仪上有许多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效率和个人的空间,因此用餐时间相对较短,嘴部和手部的使用也更加注重卫生。

而东方文化注重社会关系和礼节,因此用餐时间相对较长,人们用手拿食物是被接受的,交流时也更加注重礼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和社会习惯的差异,也丰富了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和看法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和看法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和看法餐桌礼仪是一种文化传统,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社会价值观念。

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历史、宗教、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影响造成的。

本文将从用餐起始、就座、用餐方式、餐具使用、交谈方式以及礼节等方面探讨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和看法。

首先,中西方餐桌礼仪在用餐起始上存在较大差异。

在西方,用餐前通常会边唱圣歌、边祈祷,以表示对上帝的感恩之情。

而在中国,用餐前通常会行酒令、互敬酒杯,以表示对宾客的欢迎和尊重。

可以说,中西方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在用餐起始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次,在就座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在西方餐桌上,通常会有固定的座位,宾客需要按照规定的座位就坐。

而在中国,座位通常是按照地位高低进行安排的,主人一般会坐在最显著的位置,而高级宾客会被安排在主人附近的位置。

这种安排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地位和尊重的重视。

第三,用餐方式也有一些差异。

在西方,用餐时使用餐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具,用刀和叉将食物切割后送入口中。

而在中国,用餐时通常使用筷子,将菜肴夹送到口中。

在中国,用筷子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被视为一种尊重食物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的方式。

因此,用餐方式的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对于饮食习俗和传统文化的不同理解。

此外,在餐具使用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餐具一般是公用的,不同菜肴会配以不同的碟子和盘子。

而在西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具,并且会根据不同的菜肴使用相应的餐具。

这种差异体现了中西方对于物品共享和个人私有的不同看法。

另外,交谈方式也是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的一部分。

在西方,用餐时可以随意交谈,没有特别规定的主题或者禁忌。

而在中国,用餐时的谈话通常是有组织和有限制的,一般是由主人带领话题。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对于社交礼仪和对他人的敬重方式的不同理解。

最后,餐桌礼仪中的礼节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使用餐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用餐前和用餐后都需要擦拭口和手。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餐桌礼仪也会因为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中西方的餐桌礼仪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本文将从用餐姿势、餐具使用、交流方式等方面探讨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

一、用餐姿势在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中,用餐姿势有较大的不同。

在中国,用餐时通常习惯于坐在餐桌前,脚踏在地上,身体保持直立。

同时,双手应该放在桌上,但不需要使用刀叉等餐具。

这种姿势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和传统的绅士风度。

而在西方文化中,用餐时的姿势较为随意,人们可以斜靠在椅背上,或者将手放在大腿上,坐姿相对比较放松。

西方人更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体的独立,这种用餐姿势体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二、餐具使用在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中,餐具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使用筷子是非常普遍的。

中国人会用筷子夹取食物,并将食物送入口中。

同时,使用叉子、勺子等西方餐具的情况并不多见。

而在西方社会,使用刀叉等餐具是必不可少的。

在用餐过程中,使用刀子切割食物,用叉子将食物送入口中。

西方人注重洁净、整齐和讲究服务,使用餐具的方式体现了他们注重的价值观。

三、交流方式在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中,交流方式也呈现出差异。

在中国,用餐时,人们会不时地互道“请慢用”、“好吃吗”等礼貌性的问候。

此外,家庭聚餐时经常以围炉形式进行,家人间可以互相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

而在西方文化中,用餐过程中通常会保持较为安静。

人们会专注于食物的品味,较少言谈。

这种做法体现了他们对食物的敬重,以及对用餐环境的重视。

四、就座次序在中国的宴会上,座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尤其在正式的场合中更是如此。

主宾通常会被安排在宴会桌的中央位置,表示尊崇。

其他的客人则会根据年龄和地位来确定座位。

且与主人相对坐,彼此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而在西方文化中,座次的安排较为随意,没有太多的限制和规定。

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座位,不需要拘束和担心座位的问题。

这种形式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人际平等和自由。

总结起来,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用餐姿势、餐具使用、交流方式和就座次序等方面。

中西方文化中餐桌文化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餐桌文化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餐桌文化礼仪的差异餐桌文化礼仪是一种体现不同文化间差异的重要方面。

中西方文化都有着悠久的餐桌文化,但由于历史、地理、宗教和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餐桌文化礼仪存在许多差异。

下面将从餐桌布置、服饰礼仪、用餐方式和餐具使用等方面探讨中西方餐桌文化礼仪的差异。

首先,餐桌布置方面,西方文化通常强调简洁和个人独立性,餐桌通常铺有精美的桌布和摆放精致的餐具,以展示主人的品味和自己的个性。

而中方文化注重团圆和集体意识,餐桌常常是一个长方形的大桌子,周围摆放着圆形或矩形的小桌子。

在一些宴会上,餐桌上还会摆放花草和文玩等装饰品,以彰显主人的热情好客和品质养育。

其次,服饰礼仪方面,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形象和品味,所以在正式的场合,人们会着正式的西装和礼服。

而中方文化注重尊重和庄重,正式场合穿传统的中山装或旗袍。

再次,用餐方式方面,西方文化中多数采用“刀叉”来进行用餐,餐前使用餐巾擦净口水和手指;主食通常在盘中,每个人使用自己的餐具,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用餐。

中方文化中多数采用“筷子”来进行用餐,大家围坐一桌,共同分食中央的菜肴,因此要注意间接用筷子夹取食物,而不是直接使用手。

在用餐期间,人们也会相互表示尊重和友好,如一起为他人夹食、敬酒以及提供贴心的服务等。

最后,餐具使用方面,西方文化中流行使用刀叉等餐具,以及一些辅助餐具如餐巾、小盘等。

餐桌上通常摆放刀、叉和勺子等,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餐具,并且根据菜肴的种类使用不同的餐具。

而中方文化中一般使用筷子进行用餐,餐桌上通常摆放一把公筷,每个人使用自己的筷子夹取菜肴。

总的来说,中西方文化中餐桌文化礼仪存在很多差异。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独立性,使用刀叉进行用餐,并注重餐桌布置和服饰礼仪。

中方文化则强调团体意识,使用筷子进行用餐,并注重团圆和庄重的餐桌布置和服饰礼仪。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间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的差异,也体现了不同文化对待饮食的态度和生活方式的不同。

从餐桌礼仪看的中西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看的中西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看的中西文化差异餐桌礼仪是不同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在中西文化中,餐桌礼仪存在着一些差异。

以下是从餐桌礼仪角度来探讨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些例子。

首先,对于用餐的时间和顺序,中西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中国,用餐的时间较晚,通常在晚上6点至8点之间,而西方国家则倾向于早些用餐,一般在晚上5点至7点之间。

此外,在用餐顺序方面,中餐通常会同时上菜,所有的菜肴都会一起摆在桌子上,供大家一起分享。

而在西餐中,通常会按顺序上菜,先上前菜,然后是主菜和甜点,每道菜都是独立的一道。

其次,餐桌上的礼仪也存在差异。

举例来说,在中餐中,吃饭时通常使用筷子,而在西餐中则使用刀叉。

使用筷子吃饭有一定的技巧和规矩,例如不要用筷子捅菜、不要叉起整片鱼等。

而使用刀叉吃饭则需要掌握正确的握持方式和用餐顺序。

此外,中国人还有许多餐桌礼仪的规定,如不要拿食物过于远离自己的嘴巴、不要夹取过多的食物等。

相比之下,西方人在用餐时更注重个人的用餐技巧和礼貌,例如不发出噪音、不大声咀嚼等。

再次,饮食习惯和食物选择也反映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米饭和面食是主食,常常搭配各种菜肴一起食用。

而在西方,面包和意大利面等面食通常作为主食,肉类和蔬菜则作为配菜。

此外,中国人喜欢吃鱼,而西方人则更常食用肉类。

对于食物的选择,中国人习惯于吃整只鱼或鸡,而西方人通常将食物切块或切片。

最后,用餐中的社交互动方式也反映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中国,吃饭是一种团聚和社交的活动,家人和朋友通常会聚在一起合用餐桌。

吃饭时,人们常常会互相倾斜碗筷向对方夹食物,以示亲密和关系亲近。

而在西方,用餐被视为一种个人活动,更注重个人的用餐礼仪。

西方人往往会分别用自己的餐具夹食物,较少互相分享食物。

通过对中西餐桌礼仪的比较,可以看出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对于饮食的认知、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不同。

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餐桌礼仪是加深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一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论文关键词]餐桌礼仪[论文摘要]从比较中西餐桌礼仪的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
排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异四个方面来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旨在说明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

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
志强加于人。

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

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

笔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陌生文化,因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交往过程中难免发生文化冲突。

笔者从如下四个方面对中西餐桌礼仪进行简单的比较,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一、从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
差异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

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
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有关系。

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

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

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

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

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
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

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

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
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

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

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

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笔者提醒在使用餐具时中西均有不同的规范。

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

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

如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

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

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

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

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等等。

二、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

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

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

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

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

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

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


者特别提示西餐入座礼仪: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

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
跷足。

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如有事确需离开应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

用餐时,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长。

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

记得要抬头挺胸着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弯下腰以口去就食物。

三、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
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

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动,西方餐桌上静。

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

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

这种“闹”能从
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

西方人一坐到餐桌
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

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

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

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

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

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

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

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

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

四、从餐桌话语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
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会更多,越名贵、越奇特的菜会越显示主任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

而主人却往往要说“今天没有什么
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点” “多多包涵”、“怠慢了您”之类的话。

而西方盛
宴一般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

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

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
有来招待大家” 的话。

对中西主人的餐桌话语进行推理,很容易得出:中国人遵循了“贬己尊人”的原则。

而西方人强调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交际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

如在宴席上西方人不议论令人作呕之事,会千方百计采用含蓄文雅的词来替代toilet,如:“Where can I wash my hand?”、“I wonder if I could go somewhere.”、“ Can I add some powder?”等。

另外,在西方国家不要问“吃饭了吗?”等我国习惯的问候语。

“您吃饭了吗?”容易使人莫名其妙,甚至会出现误会。

如在英国,你若问人吃饭没有,其含义是你
有意请对方吃饭;这对于未婚男女,则表明你有意约会对方。

五、结语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

文化无优劣之分。

应该避免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而应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随、模仿异国文化,而应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1]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文汇报.笔会》.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10:92-127. [3]李天民,《现代国际礼仪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2003.12:1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