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数学模型
姜启源数学模型第五版第二章

分析与建模
甲的无差别曲线
如果甲占有(x1,y1)与占有
y
(x2,y2)具有同样的满意程度, y0
即p1, p2对甲是无差别的.
y1
将所有与p1, p2无差别的点 连接起来, 得到一条无差别 y2
曲线MN.
O
.M
M1
p1
p3(x3,y3)
. .p2
N1
N
x1
x2
x0 x
线上各点的满意度相同, 线的形状反映对X,Y的偏爱程度.
参数估计 • 根据测试数据对模型作拟合.
• 调查交通工程学的相关资料:
司机反应时间c1约为0.7~1s, 系数c2约为0.01( mh2/km2)
城市通行能力模型
道路通行能力~单位时间内通过某断面的最大车辆数. 通行能力表示道路的容量,交通流量表示道路的负荷. 饱和度~流量与通行能力的比值, 表示道路的负荷程度.
3个参数之间的基本关系 q vk
交通流的主要参数及基本规律 q vk
速度v 与密度k 的关系 车流密度加大 司机被迫减速
数据分析、机理分析 线性模型 v v f (1 k / k j )
vf ~畅行车速(k=0时) kj~阻塞密度(v=0时)
流量q与密度k 的关系 q v f k(1 k / k j )
Ta~内层玻璃的外侧温度
内
Ta Tb
室 外
Tb~外层玻璃的内侧温度
T1 d l d T2
k1~玻璃的热传导系数
Q1
k2~空气的热传导系数
墙
Q1
k1
T1
Ta d
k2
Ta
Tb l
k1
数学模型-传递函数

1 1 , j ,Ti zj pi ( pi )
( z j )
m
(3) 二项式表示法:
如 p1 . p2为一对共轭复数,则有
1 1 2 ( s p1 )( s p2 ) s 2 n s n 2
1 1 2 2 或 (T1 s 1)(T2 s 1) T s 2Ts 1
当初始条件为零时有:
3
第二章 数学模型
传 递 函 数(续)
C ( s ) b0 s m b1 s m 1 bm 1 s bm 则G ( s ) R( s ) a 0 s n a 1 s n 1 a n 1 s a n
s j 为复数, G (s ) 是复变量s 的函数, 故称为复放大系数。
i 1
m
(s z )
当s
z j时,G(s) = 0. z j 为传函的零点。
10
当 s pi 时,G(s) = , pi 为传函的极点。
第二章 数学模型
而 K g b0 ——传递系数。(根轨迹中叫根轨迹增益)
a0
(2)时间常数表示法:
bm d m s m d m 1 s m 1 d 1 s 1 G( s ) a n c n s n c n 1 s n 1 c 1 s 1
其传递函数为
6. 齿轮系
m
Z1
Z2
c
第二章 数学模型
§2-2 传 递 函 数
用拉氏变换求解微分方程,虽思路清晰,简单实用,但 如果系统参数改变,特征方程及其解都会随之改变。 要了解参数变化对系统动态响应的影响,就必须多次 计算,方程阶次愈高,计算工作量越大,故引入另一 种数模—传递函数。它是控制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和工具, 也是经典理论中两大分支—根轨迹和频率响应的 基础。利用传递函数不必求解微方就可研究初始条件 为零的系统在输入信号作用下的动态过程。
《数学模型电子教案》课件

《数学模型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一章:数学模型概述1.1 数学模型的定义与分类1.2 数学模型的构建步骤1.3 数学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1.4 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的区别与联系第二章:数学模型建立的基本方法2.1 直观建模法2.2 解析建模法2.3 统计建模法2.4 计算机模拟建模法第三章:线性方程组与线性规划模型3.1 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3.2 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与方法3.3 线性规划模型的应用案例3.4 线性规划模型的求解算法第四章:微分方程与差分方程模型4.1 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与分类4.2 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4.3 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与分类4.4 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与应用第五章:概率论与统计模型5.1 概率论基本概念与随机变量5.2 概率分布与数学期望5.3 统计学基本概念与推断方法5.4 统计模型的应用案例第六章:最优化方法与应用6.1 无约束最优化问题6.2 约束最优化问题6.3 最优化方法的应用案例6.4 遗传算法与优化问题第七章:概率图与贝叶斯模型7.1 概率图的基本概念7.2 贝叶斯定理及其应用7.3 贝叶斯网络与推理方法7.4 贝叶斯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第八章: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模型8.1 时间序列的基本概念与分析方法8.2 自回归模型(AR)与移动平均模型(MA)8.3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与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ARIMA)8.4 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应用案例第九章:排队论与网络流量模型9.1 排队论的基本概念与模型构建9.2 排队论在服务系统优化中的应用9.3 网络流量模型的基本概念与方法9.4 网络流量模型的应用案例第十章:随机过程与排队网络模型10.1 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0.2 泊松过程与Poisson 排队网络10.3 马克威茨过程与随机最优控制10.4 排队网络模型的应用案例第十一章:生态学与种群动力学模型11.1 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11.2 种群动力学模型的构建11.3 差分方程在种群动力学中的应用11.4 种群动力学模型的案例分析第十二章:金融数学模型12.1 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12.2 金融数学模型概述12.3 定价模型与风险管理12.4 金融数学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第十三章:社会经济模型13.1 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特征13.2 经济数学模型的构建方法13.3 宏观经济模型与微观经济模型13.4 社会经济模型的应用案例第十四章: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模型14.1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14.2 深度学习模型的构建与训练14.3 神经网络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案例14.4 当前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的发展趋势第十五章:数学模型在工程中的应用15.1 工程问题中的数学建模方法15.2 数学模型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15.3 数学模型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15.4 数学模型在其他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案例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数学模型电子教案》PPT课件涵盖了数学模型概述、建模方法、线性方程组与线性规划、微分方程与差分方程、概率论与统计、最优化方法、概率图与贝叶斯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排队论与网络流量模型、随机过程、生态学与种群动力学模型、金融数学模型、社会经济模型、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模型以及数学模型在工程中的应用等多个领域。
基本要求-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线性连续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
d c (t ) d c (t ) dc (t ) an an 1 ... a1 a0 c ( t ) n n 1 dt dt dt d m r (t ) d m 1r (t ) dr (t ) bm bm 1 ... b1 b0 r (t ) m m 1 dt dt dt
航空工程学院航空工程实验中心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3.表示形式 a.时域:微分﹑差分﹑状态方程 b.复域:传递函数﹑结构图 c.频域:频率特性
三种数学模型之间的关系 线性系统
拉氏 傅氏 传递函数 微分方程 频率特性 变换 变换
航空工程学院航空工程实验中心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题目变种3,寻求新解法
1 R1 cs I ( s) U ( s) U r ( s) c 1 R1 cs
Uc( s ) I (s) R2
联立,可解得: 微分方程为:
U c ( s) R2 (1 R1Cs) U r (s) R1 R2 R1 R2 Cs
微分方程的标准形式: 1、与输入量有关的项写在方程的右端; 2、与输出量有关的项写在方程的左端; 3、方成两端变量的导数项均按降幂排列
mx(t ) fx(t ) kx(t ) F (t )
航空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电气系统三元件(知识补充)
电阻
航空工程学院航空工程实验中心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为什么要建立数学模型: 只是定性地了解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大致的 运动过程是不够的,还要从理论上对系统 性能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计算。 另一个原因:许多表面上看毫无共同之处 的控制系统,其运动规律具有相似性,可 以用相同形式的数学模型表示。
控制工程基础第二章——数学模型

② 脉冲函数: 脉动函数的极限,t0看作变量。
A
fT
(t)
lim
t0 0
t0
d [ A(1 et0s )]
L[
fT
(t
)]
lim
t0 0
A t0s
(1
et0s
)
lim t0 0
dt0
d dt0
(t0 s )
As A s
单位脉冲(Dirac) 定义:
面积为1的脉冲函数
(t)dt 1, (t 0, (t) 0)
fi (t)
此式为二阶常系 数线性微分方程。
系统的数学模型可用方块图表示:
方块图描述了系统
中信号转换、传递的 过程,给出了系统的 工作原理。
☆ 举例2:电网络系统
设输入端电压ui(t)为系统输入量。电容器c两端电压uo(t)为系统输
出量。现研究输入电压ui(t)和输出电压 uo(t)之间的关系。电路中的
.
(n)
x(t) sX (s) x (t) s n X (s)
x(t)dt
1 sn
X
(s)
①平移函数、延迟函数
对于函数 f (t) 函数 f (t )
称为延迟函数,函数本身并
不发生改变,只是延迟α时
间才发生。
注意:t 时,函数 f (t ) 0
②延迟定理
若 f (t) F (s) 则有 f (t ) es F (s) 延迟函数的拉氏变换 原函数的拉氏变换乘以 es
显然 (t) 1, A (t) A
结论:脉冲函数是面积函数; 脉冲函数的拉氏变换就是脉冲下的面积。 换言之,复数域中的实数在时域里是脉冲函数。
☆ 关于单位脉冲函数的说明
第二章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工况﹑环境﹑条件 (过热器管长)
时间
建模时多采用分 区集总方法,即将三 维空间的分布参数简 化为一维空间。否则 无法求解。
(4)时间常数差别大
在发电厂中各设备的动态特性不同,其时间常数(动 态响应速度)差别十分悬殊,例如:
汽机甩负荷——转速 烟温——主汽温 燃料——汽压 减温水量——主汽温 时间常数小 响应快
原则2:应建立系统的方框图
方框图——用不同的方框来描述系统的各不同部分, 各个方框之间依据信号的传递关系连接成一个整体,概 括地说明系统的特性。 每个方框——都是由系统的分解而得。 系统的方框图是用来指导系统研究的,它是对系统的 最原则的综合。一般来说,可以根据设备的功能、介质 的性质和过程扣特点把一个系统划分成许多子系统,子 系统又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当不再往下分解时,环节 即为分解的极限,从而确定系统的外部边界和内部边界, 于是整个框图的雏形便形成了。
第二章 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数学模型:——是系统的数学描述,
是系统研究的基础, 是计算机仿真的依据。
2· 建立系统模型的任务 1
(1)确定系统模型的结构 ——定义模型性质、确定模型框架和边界条件、 明确各环节的特性和相互关系。 (2)提供系统模型的数据 ——确定系统中各环节特性的定量关系,确定各 环节相互间的定量关系(即信号传递的定量 关系)。
• 对于已运行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站,如果对原设计进行了改动,对改 动部分应依据改动后的资料。
• 仿真机设计之前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到建模所需的资料。
(2)进行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应利用所收集的主要设计资料、根据对仿真机 的要求、按系统和子系统进行。 •初步设计的主要目的:明确仿真范围,绘制仿真系统图。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数学模型

) (1)方程的系数 ai ( i 0 ,1 , n )、bj ( j 0,1, m为实常数。 (2)方程左端导数阶次高于方程右端。这是由于系统中含有 质量、惯性或滞后的储能元件。(n大于等于m)。 (3)方程两端各项的量纲是一致的。
相似系统——任何系统,只要他们的微分方程具有相同的形式 就是相似系统。在微分方程中占据相同位置的物 理量叫做相似量。
'
df x0 x kx , 可得 y dx
简记为 y=kx
若非线性函数由两个自变量,如 y=f(x1, x2), 则在平衡点处可展成
f ( x10 , x20 ) f ( x10 , x20 ) y f ( x1 , x2 ) f ( x10 , x20 ) [ ( x1 x10 ) ( x2 x20 )] x1 x2 f ( x10 , x20 ) 1 2 f ( x10 , x20 ) 2 [ ( x x ) 2 ( x x10 )(x x20 ) 1 10 2 2! x1x2 x1 2 f ( x10 , x20 ) 2 ( x x ) ] 2 20 2 x2
dt
d 2 (t )
返回子目录
§2.3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 在实际工程中,构成系统的元件都具有不同程度的 非线性,如下图所示。
返回子目录
§2.3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于是,建立的动态方程就是非线性微分方程,对其求解有 诸多困难,因此,对非线性问题做线性化处理确有必 非线性元件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具有连续变化的非线性函数的线性化,可用切线法或 小偏差法。在一个小范围内,将非线性特性用一段直 线来代替。(分段定常系统) 一个变量的非线性函数 y=f(x) 在x0处连续可微,则可将它在该点附近用泰勒级数展开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i1 nN
• K为系统增益或开环S N 放j1 (大S 倍Pj ) 数,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分子多项式根,系统零点(开环), • 分母多项式根,系统极点(开环)。
m
K Ti
Kg
i1 nN
Tj
j1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三、关于传递函数,有如下几点说明: • ⑴ 传递函数表征了系统对输入信号的传递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2.3 典型环节传函分析 • 自动控制系统是由不同功能的元器件构成
的。从物理结构上看,控制系统的类型很 多,相互差别很大,似乎没有共同之处。 在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研究时,我们更强 调系统的动态特性。具有相同动态特性或 者说具有相同传递函数的所有不同物理结 构,不同工作原理的元器件,我们都认为 是同一环节。
dt t0
Tc
T t0
c
• 可从图上求出 Tc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过渡过程时间,根据定义,为输出到达稳 定值的95%(98%)所需的时间。 Ts=3T(Ts=5T)
• 一个流出水箱的水流量由阀门控制的蓄水 箱就是一个惯性环节的实例。无源RC网络、 单溶液槽、盲室压力系统和无套管热电偶 系统等也都是典型的惯性环节。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有如下几点: • 1.可以定量分析系统动静态性能,看是否能
满足生产工艺要求。 • 2.可以用于定量的控制计算,对系统行为进
行预测,并加以控制。控制精度与模型精度 有关。 • 3.利用模型可以进行有关参数的寻优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建模的方法大概有三种: • 1.机理分析法(适用于机理已知的系统),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模型。得到了描述系统运动的数学模型,就可
以采用数学分析的方法来研究该系统的运动规律。
通过数学模型来研究自动控制系统,就摆脱了各种 类型系统的外部特征而抓住其内在的共同运动规律.
则系统的输入为
输出保持线性可加为
2.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用解析法建立运动方程的步骤是:
①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系统中各变量间的关系,确定 出待研究元件或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 ②从输入端入手,依据各元件所遵循的物理、化学、生 物等规律,列写各自方程式;
③ 在可能条件下,对各元件的原始方程进行适当简化,
根据拉氏变换的 基本定理
部 分 分 式 法
分母全部为单根 分母有重根
几个重要的拉氏变换对 f(t) F (s ) f(t) F(s)
2 2 s
s s2 2
( s a)2 2
sa ( s a)2 2
(t )
1(t )
1
1 s
sin t
cos t
e sin t
st
复变量 当t<0, f(t)=0
对于任何时间连续的时间函数来说,它与拉氏 变换之间保持唯一的对应关系。
F s
一一映射
f t
2.常用信号的拉氏变换
单位脉冲信号
f(t)
1/a
0 a
t
1 , 0t a f t a 0, t 0, t a
单位脉冲信号
duC (t ) 由(2)代入(1)得: RC uC (t ) ui (t ) dt
令T=RC 方程可简写为
线性定常系统的微分方程可表示为
为输出信号的各阶导数 为输入信号的各阶导数
线性定常系统
满足叠加定理
参数为常数
叠加定理
如果有 输入 x1(t) 输入 x2(t) 输出 y1(t) 输出 y2(t)
则
L[af1 (t ) bf 2 (t )] aF1 (s) bF2 (s)
延迟定理
若 L[ f (t )] F ( s) 则 L[ f (t )] e s F ( s) 例 :周期锯齿波信号如图所示,试求该信号的拉 氏变换。
解:第一周期信号
T f1 (t ) t T 1(t ) (t T ) 1(t T ) 2
卷积定理
若 L[ f1 (t )] F1 (s), L[ f 2 (t )] F2 ( s) 则
卷积
4. 拉氏变换的优点:
简化函数
简化运算
5. 拉氏反变换
拉氏变换的逆运算称为拉氏反变换。 拉氏变换: 已知 f ( t ) 求 F (s ) 求 f(t) 拉氏反变换: 已知 F (s)
微分定理
若初始条件为零
s 为微分算子
积分定理
若 L[ f (t )] F ( s) 则
若初始条件为零,则
1 为积分算子 s
初值定理
若 L[ f (t )] F ( s) 且在 t=0处有初值 f ( 0 ) 则
终值定理
若 L[ f (t )] F ( s) 且 f (∞) 存在,则
数学表达式
单位阶跃信号
数学表达式
单位斜坡信号
数学表达式
指数信号
数学表达式
f (t ) cost
正、余弦信号
数学表达式
f (t ) sin t
f (t ) cos t
3.拉氏变换的基本定理
线性定理
若函数分别有其拉氏变换:
L[ f1 (t )] F1 (s), L[ f 2 (t )] F2 (s)
2 s 1
1 s 1 s 0
1 1 3 b1 (2 s ) 1, c 3 2! s ( s 1) s 1 1 1 1 1 Y ( s) 3 2 s ( s 1) ( s 1) s 1 1 2 t t t y 1 t e te e 2
R ui C uc
依据:电学中的基尔霍夫定律
R ui C uc
uR (t ) uc (t ) ui (t )
即
Ri(t ) uc (t ) ui (t )
1 因为电容电流为 uC (t ) C
duC (t ) i (t ) C dt
(1)
i (t )dt 两边求导得
(2)
f (t ) f1 (t ) f1 (t ) f1 (t 2 )
由延迟定理对于周期信号有
衰减定理
若 则 例:求函数 解: 的拉氏变换
L[ f (t )] F ( s)
微分定理
若 L[ f (t )] F ( s) 且 f(t) 的各阶导数存在, 则 f (t) 各阶导数的拉氏变换为:
线性化方程为
注意
• 本质非线性系统不可以作线性化。
• 不同的工作点,不同的线性化系数,有不同的
线性化方程。 • 多变量情况时,其线性化方法相似。
• 工作点邻域的线性化方程是增量方程,增量范围
过大时,将不满足线性化条件。
y f ( x1 , x2 ) 为连续可导的非线性函数
( x10 , x20 , y0 ) 为预定工作点,则其在预定工作
U D U D0 K ( 0 ) U 0 sin 0 ( 0 )
U D K ( 0 ) U 0 sin 0 ( )
线性化方程为 U D K
例:单摆系统的运动方程为
试列写其线性化方程。 解:运动方程中的非线性项为
预定工作点为 [ 0 , 0 ]
微分方程 传递函数 频率特性 结构图
• 实验法 • 解析法
信号流图 状态空间表达式
• • • •
数学模型 时域: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状态方程 复域: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 频域:频率特性
线性系统
拉氏 变换 傅氏 变换
传递函数
微分方程
频率特性
§2.1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1.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引例:由电阻R与电容C组成的一阶滤波电路, 写出以ui为输入,uc为输出的系统关系方程。
非线性系统作线性化时的步骤:
近似线性化方程为
令
作变量替换得线性化方程
例:三相全桥整流调速装置输入量为控制角
输出量为整流电压UD ,二者之间的关系为
U D U 0 cos
试建立其线性化方程。 解:预定工作点为 [ 0 ,U D ] 0
K dU D0 d
0
U 0 sin 0
点附近的线性化方程为
y y0 k1 ( x1 x10 ) k2 ( x2 x20 )
f k1 x1
( x10 , x20 )
f k2 x2
( x10 , x20 )
§2.3
拉氏变换及其应用
1. 拉氏变换 f(t)F(s) 2. 拉氏变换的基本定理 3. 拉氏反变换 F(s) f(t) 4. 拉氏变换法求解微分方程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方法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目的
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为课程的后续内 容提供必备的工具
内容
掌握建立物理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 掌握数学模型的相互转换 掌握数学模型的图解形式
引 言
数学模型:描述系统动态特性的数学表达式。 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是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
首要工作(或基础工作)。
y
(3)
3 y 3 y y 1, y(0) y(0) y(0) 0
解:两边取拉氏变换,代入初始条件得 1 ( s 3s 3s 1)Y ( s ) s b3 b2 b1 1 c Y (s) 3 3 2 s ( s 1) ( s 1) ( s 1) s 1 s
f
由牛顿第二定律: 合力 外力
Fi(t)外力
Fk(弹簧 的拉力)
粘性阻力
弹性阻力
m
Ff阻尼器 的阻力
虎克定律 : 弹簧弹力等于弹性系数与相对变 粘性摩擦定律 : 粘性摩擦力等于摩擦系数与 代入整理 形位移的乘积 相对速度的乘积
§2.2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部分非线性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近似地视为线性系 统,这种有条件地把非线性系统数学模型化为线性数学 模型来处理的方法,称为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标准形式
整理
微分方程
电学系统: 元件约束
三种基本线性元件电阻R、电容C和电感L
电学系统: 网络约束
基尔霍夫电压电流定律:
在电路的任一闭合回路中,各支路电压的代数和为零 流出(或流入)任意节点的各支路电流的代数和为零
例:考虑由电阻R与电容C组成的一阶滤波电路, 写出以 ui 为输入,u0 为输出的微分方程。
为什么要线性化
非线性系统的性质比线性系统要复杂得多
哪种非线性系统可以线性化
连续可导的非线性系统
如何进行线性化
使用小偏差法
除本质非线性系统之外,大部分非线性系统都可以在 工作点邻域线性化。
连续可导的非线性特性
本质非线性特性
小偏差理论
• 具有连续变化的非线性函数 y f ( x)
A[x0,y0]为预定工作点,则该非线性函数可以 线性化的条件是变量x偏离预定工作点很小。 在给定工作点领域将此非线性函数展开为泰 勒级数,并略去二阶及二阶以上的各项,用所 得的线性化方程代替原有的非线性方程。
•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 解析法(机理模型):依据系统及元件各变量
之间所遵循的物理、化学定律,列出各变量之间的 数学关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