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氏”的本义看氏与姓、氏与族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古代的姓氏和名号

古代的姓氏和名号

春秋时,鲁昭公娶了吴女为夫人,因两国都是 姬姓,为了避免人们的非议,只好称吴女为 “吴孟子”,不敢公开明言姓“姬”,还有像 晋献公娶骊姬,就是不知礼的行为,因为晋国 和骊国都是姬姓。
三、姓有“崇恩爱,厚亲亲”的作用
恩格斯说:“氏族的名称一开始就同氏族的权 利密切联系在一起。”
在氏族社会中,同氏族的成员平等地享有氏族 内部的各种权利。到了奴隶社会,“百姓”指 的就是贵族,而奴隶是没有姓的。即使到了春 秋战国时期,一般平民也还是没有姓。
吴——黄帝姬姓之后,周太王亶父长子太伯为 了让贤,出奔到东南沿海一带,土著居民拥为 君长建立吴国,春秋后期曾成为强国而称霸一 方,后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吴为氏。 宋——源出于子姓,武王灭商后,纣王哥哥微 子启被封于商丘一带,建立宋国,七百多年之 后被齐国所灭,子孙以宋为氏。
楚——芈姓之后鬻(yu)熊曾为周文王师,周成王追 封鬻熊曾孙熊绎为诸侯,定都丹阳建立荆国。后熊通
姬姓——周王室、鲁、晋、郑、卫、燕、虞、虢、 吴、隨、巴……
姜姓——齐、申、吕、许……
嬴姓——秦、徐……
芈姓——楚
二、别婚姻
在氏族社会中,同姓不婚,实质上就是同一氏族内部 的人不得通婚。
恩格斯说:“氏族的任何成员都不得在氏族内部通婚。 这是氏族的根本规则,维系氏族的纽带;这是极其肯 定的血缘亲属关系的否定表现,赖有这种血缘亲属关 系,它所联合起来的个人才成为一个氏族。摩尔根由 於发—现了这个简单的事实,就第一次阐明了氏族的 本质。”
另外,像燕、郑、卫、曹、任、吕、梁、申、 霍、耿等都是以国为氏,这里不细说。
刘——来源有好几支,其中有一支源出于姬姓, 春秋时,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今河南 偃师县南),号刘康公,后代称刘氏。
屈——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 封于屈(今湖北姊归),后世以屈为氏。

姓、氏、名、字、号的区别

姓、氏、名、字、号的区别

姓、氏、名、字、号的区别展开全文一、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这些说明,“姓”的本义是“生”。

因此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我们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产生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与祖先图腾崇拜有关。

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麦穗、熊、蛇等,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

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据《春秋》整理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

近半数带女字旁,所以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

章太炎等人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7个),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其他的已佚。

这里,罗列几个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字。

1,北宋钱塘无名氏编《百家姓》,共收入502个姓氏,其中,单姓342个,复姓60个。

2,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

3,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

4,清代康熙帝亲自审定《御制百家姓》。

5,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学者阎福卿等曾编辑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

姓氏文化

姓氏文化
在称呼一个人时,古人有他们的"省称"法:女子只称其姓,男子只称其氏(据《通志》)。另外,在周朝,平民只有名而无权拥有姓、氏。到了秦汉,姓、氏合而为一,平民也有了姓,陈胜、吴广即其例。姓、氏合一的结果,是我国有了许多个姓,概称"百家姓".
三、“名”和“字”是个体为了人际交往而取的代号.
从本质上说,姓氏是有血缘关系的群体的标志,而名字则是个体为了人际交往而取的代号。据《礼记》记载,古时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给他取名。男子20岁举行冠礼(束发戴帽),取字。女子15岁时举行笄礼(结发别簪子),取字。所谓取字,就是于名之外再取一个名,“字”就是第二个名。有了名还要取字,其本意是:“名”只在亲属间称呼时用,"字"则供在社会交往中使用。《史记》中的一些人物,像庄周、荀况、韩非、贾谊,都没有"字".《礼记》中成年时取字一说,大概是贵族官宦人家的规矩。
柳下惠 以“坐怀不乱”著称的柳下惠,曾担任鲁国的大夫。柳下惠姓什么?姓展。《辞洚》载:“柳下惠,即展禽。展氏,名获,字禽。食邑在柳下。谥惠。”
叶公 “叶公好龙”的寓言很多人都学习过,叶公姓什么?姓沈。他叫沈诸梁,因被楚昭王封到古叶邑(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旧县乡)为尹,故史称叶公。历史上的叶公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官吏,他仗义勇为,选贤举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为政期间民众口碑极佳。《全唐诗》中收有著名诗人李百药的作品《登叶县故城谒沈诸梁庙》。
上古时期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战国末演化成单一的姓氏。秦赵从『嬴姓赵氏』演化为『姓赵氏』(注:『赵』成为单一的姓氏),体现了姓氏的统一。故而在汉初有提起秦始皇及秦朝的相关记载中,为表不尊,一般称之为““嬴政”、“嬴氏”,而不是“赵政”、“赵氏”。后世出于误解,才开始称始皇为“嬴政”的。先秦时男子虽有所属之姓,如周人姬姓,秦人赢姓,但并不是把姓加在名字上面。有的历史小说或历史著作称周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秦始皇为赢政,是不符合史实的。这种意义上的姓,到秦代以后就基本上消失了

《百家姓》介绍(2)

《百家姓》介绍(2)

《百家姓》介绍(2)展开全文一、上节知识回顾按文献记载,《百家姓》成文于北宋初。

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童蒙读物,《百家姓》就是其中的“百”,它收集了中华民族的姓氏,采用四个字一句的韵语,供孩子们识字用,这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具体的《百家姓》的作者我们无从考证,但是可以进行一些推测,宋朝有个人叫王明清,在他的书《玉照新志》里面讲,说百家姓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

”即是吴越境内一个普通人的作品。

明代人李诩则笼统地说“必宋人所编也”。

清朝康熙年间王相根据王明清的说法,认为是“宋初钱塘老儒所作”。

虽然王相的说法比前人明确,但仍未能指出《百家姓》的作者是谁,这可能是一个永远也无法解开的谜。

关于《百家姓》为什么把赵、钱、孙、李这几个姓氏放在前面,并不是因为这几个姓的人口数量较多。

《百家姓》成书于宋朝,而“赵”是当时的黄姓,理所当然排在第一位;钱镠曾在吴越地区建立吴越国,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贡献,当地人都很感念钱家的恩德,所以“钱”就放在了第二位;排在第三位的“孙”,是因为吴越王钱弘俶皇后的姓;而“李”是当时吴越邻国南唐的国姓。

后面的姓氏基本按照四字一句、随口配韵来安排,且大致依照国之大族,或一般习知与常见的姓氏进行排序。

二、中国姓氏历史介绍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了姓。

特别是汉族姓氏,每一种姓都包含其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且每一种姓都有其代表人物,没有贫、高、低、富、贵、贱之分。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

“氏”字最初造字时本义已难知。

《说文》以巴蜀方言训解之,当非其本义。

中国姓氏来历繁难读音含义释解你都能读对吗

中国姓氏来历繁难读音含义释解你都能读对吗

中国姓氏来历读音含义释解你都能读对吗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于说“按姓氏笔画为准”之类的话了,在大多数人心目里,姓氏是一回事。

其实,在古代,姓和氏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

“姓”、“氏”的起源很早。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所以,“姓”的本义是“生”,本来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族号。

“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

“氏”冠在男人的名前,表露着一个男人的封地、爵位、官职、以及追谥,代表了男人的荣耀、功业和尊严。

譬如武王的四弟叔旦,由于其采邑为周,被称为周公。

其实,周公为姬姓,周只是他的氏而已。

氏集中产生于周朝。

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

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

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

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

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

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

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顾炎武曾一针见血地说出了姓和氏的区别:“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 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

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

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则不可通婚。

显然,因为姓强调的重点在于血缘关系,所以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姓”往往起着“别婚姻”的作用。

“礼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所以,“姓”和“氏”里反映着至为重要的信息,切不可混为一谈。

一、一个字做单姓时是一个读音,做复姓时又是另一个读音。

尉:做单姓时读Wâi(位),做复姓尉迟时尉读Yù(愈),如唐初名将尉迟敬德。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阜阳城郊李卫全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平时我们碰到一个陌生人,要想与之沟通,总要问您贵姓?您尊姓大名?我们国家举行重大会议,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担任同样职务,或其他场合如书的编者、为多人时,排顺序往往是以姓氏笔划为序。

那么什么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在看古书,、古典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一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

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里就来谈一谈这方面的知识,主要讲一讲姓、氏、名、字、号的历史由来及演变情况。

一、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

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

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

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

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

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

展姓由来

展姓由来

一、姓氏的由来姓是如何来的?《说文》:“姓,人之所生也。

”这是说姓是人出生的一种标志。

但在古时候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姓,只有社会上层贵族才能得到姓。

这是由于姓虽然标志着人之所生,但须经天子赐予才能得到。

《左传》上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如黄帝生于姬水旁,炎帝因此赐黄帝姓姬。

炎帝生于姜水滨,故被赐予姜姓。

还有以其母怀孕特征而得姓的。

夏朝始祖大禹是因其母吞食薏苡而生,赐姓姒。

商朝祖先契的母亲食燕子(卵)而生契,被赐姓子。

周朝的远祖弃因其母踩巨人足迹而生,故姓姬(姬与迹音同)。

这虽带有神话传说性质,有些牵强附会,但这三个姓确实存在,只是后来没有人以此为姓了。

这就是姓的演变:原来的正姓分出许多氏与族从而产生新的姓传衍后世,而原姓却很少有人使用了。

如子姓,代之而传的有宋,殷,华,司马等姓。

姬姓的繁枝最多,共有上百个。

周初大封天下七十二国,其中同姓国,即姬姓周王亲属国五十三个。

这五十三国经几百年产生许许多多新的姓。

姓是天子赐予的,氏也有天子赐予的。

《左传》上说天子“胙之土而命之氏。

”如帝尧赐大禹姓姒,命氏曰夏。

故大禹的后代有姓夏的。

多数情况下,氏是由诸侯国国君来命名。

命氏的方法有几种。

一种是以祖父或父亲的字来命氏。

诸侯国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孙子叫公孙。

公孙之子则以祖父或父亲的字为氏。

《左传》记载鲁国的一个叫无骇的公孙之子死了,国君为他命氏。

查一下知道他的祖父的字叫展,遂给他命氏为展。

他既成为展姓的始祖。

又如郑国国君郑穆公之子名叫去疾,字子良。

他的孙子就以他的字良为氏成为良姓的始祖。

第二种以官职为氏。

如司马。

第三种以排行为氏。

伯,仲,叔,季是男子排行。

以此为氏的有仲孙,季孙,季友等。

第四种是以食邑采地及国名为氏。

这种情况比较多。

如赵,魏,韩,毕,柳,鲁,齐,卫等等。

最后一种以辈数为氏。

如公孙。

氏的再分枝就是族。

如鲁国的孟氏又分出子服氏,季氏别出公甫氏。

族名的产生方式与氏略同,但不必由国君指定。

凡高祖之后代子孙皆可自己命族名。

百家姓 刘姓起源

百家姓 刘姓起源

百家姓刘姓起源刘姓最古老的发源地在今河北唐县。

这里是远古洪荒时代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勇敢征服自然的古老刘姓子孙生活、栖息的地方。

刘姓有“王者气象”,刘汉王朝构成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潮,自此中华民族之主体被称为汉人、汉族,中国的语言文字被称为汉语、汉字。

上帝对刘姓实在太垂青了,他把奠基中华文明基础的重担交给了刘姓子孙。

高扬巨斧——刘姓的最原始根蒂树有根,水有源。

作为中国第四大姓的刘姓,它的根和源到底在哪里呢?中国虽然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但倘若你去问别人刘姓的“刘”是什么意思,恐怕时下的人们,甚至就连刘姓族人也鲜有能明确回答你的!那么“刘”字到低代表什么意思呢?我们不妨借助汉语古文字学和现代语源学的钥匙,从“刘”字的字源着手进行寻根溯源。

刘字的原始形象人们在介绍刘姓时常说:“姓刘,文刀刘”。

这便是今天人们看到的,代表着华人世界数千万刘姓族人的血缘徽记刘字。

其实,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刘字,只是在中国大陆和新加坡等通行的现代简化字。

看到这里,我们就会明白:要探究“刘”字的原始形象和最早的意义,不能只看简化汉字,而必须看繁体的“劉”字。

在中国人们现在所知的最古老的汉语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

遗憾的是无论是在甲骨文、金文还是刻在陶器上的陶文中,我们至今都尚未发现“刘”字,令人奇怪的是在现在中国最早的字典——东汉文字学大师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当时堂堂国姓的“刘”竟无处觅迹。

有人认为,这是出于避讳的缘故。

现在见到的最古老的“刘”字形体是汉代的小篆和隶书。

战斧——刘字的本义在现代汉语里,“刘”字除了用来作姓氏外,别无其它任何意义。

因此,很少有人能解释得出来刘姓的刘是什么意思。

其实,在古代汉语中“刘”字有着极其丰富而神奇的含义。

根据《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辞典》等当今世界上最权威的汉语文字辞书的统计,“刘”字在古代有多达11种不同字义和解释。

一、名词,斧钺一类的兵器。

《广雅·释器》:“刘,刀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氏”的本义看氏与姓、氏与族之间的关系
摘要:氏者,识也,本义是绘有部落标识的旗帜。

姓者,生也,本义是本部落始祖(一般为男性始祖)赖以诞生的事物。

姓具有自然属性,氏具有社会属性,两者功能不同,但在一些部落中可能存在交叉重合。

春秋末期至战国,由于宗法制的崩溃,姓氏渐趋合一。

族者,聚也,本义是部落。

一个族也就是一个氏,是一个耕战合一的集团,夏代以前,部落大都成为侯国,族团的首领成为侯伯(国君),国名、氏名、族名是统一的。

商朝时期,天子所属部落或天子诸子所属分化的一些小部落,没有独立成为国家,这些部落只有族名而无氏名。

周代实行宗法制,诸侯下的卿大夫得以胙土命氏。

氏为族之所宗,族为氏之分化,是从属于氏的。

春秋末期以后,由于姓氏合一的影响,族成为具有血缘关系的同姓构成的集团。

关键词:氏;姓;族
《说文》认为氏来自于巴蜀方言,为山崖侧边附着而将要堕落的山岩。

这一说法素来遭人诟病,徐复观先生即提出质疑:“若不能证明初造氏字之人,出自蜀产,则何能援巴蜀之特殊字形以造此字。

且只要从小篆追溯上去,即可发现氏字之原形,与许氏所说的山岸欲堕的情形渺不相应。

”①那么,氏之本义为何?“氏族”的意义是由本义生出还是源自假借?氏与姓、氏与族之间的关系怎样?搞清这些问题,并不仅仅只是文字训诂的问题,而是对于人类学、历史学都极具意义的事情。

一、氏的本义
《说文》:“氏,巴蜀名山岸胁之旁箸欲落堕者曰氏。

氏崩,闻数百里,象形。

凡氏之属皆从氏。

扬雄赋,响若氏隤。

”②许氏说解之失,上引徐复观文已指出。

除此之外,许氏所引的书证也成问题。

氏字起源甚古,甲骨文、金文就已习见,先秦文献中更有大量用例,许氏找不出符合其说解的例证,故只能以后出扬雄文中的孤例充数。

后世对于氏字之本义意见纷纭,大体以朱骏声、郭沫若、丁山为代表。

朱骏声指出了许慎说解之失,但却犯了和许氏同样的毛病。

《说文通训定声》氏字下云:“按许说此字非是。

因小篆横视似篆书山而附会之耳。

本训当为木本,转注当为姓氏,盖取水源木本之谊。

”③朱氏正确指出了许氏说解错误的根源在于以篆书之字形附会氏之本义,但朱氏本人却重蹈了许氏覆辙。

他援引《汉简》引《石经》氏之字形作为依据,判断氏之本义为木本。

篆书字形已不可靠,比篆书晚出之《石经》字形又怎能靠得住呢?,金文作、、、,与《石经》之字形相去远矣,朱氏之说因此不攻自破。

郭沫若开始从甲骨文字形分析氏之本义,这个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金文余释之余·释氏》云:“氏者余谓乃匙之初文。

《说文》:‘匙,匕也。

从匕,是声。

’段注云:‘《方言》曰:匕谓之匙。

’……今江苏人所谓茶匙汤匙也……古氏字形与匕近似;以声而言,则氏匙相同;是氏乃匙之初文矣。

”④郭氏之说,徐复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