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以前姓与氏不同”等11则

合集下载

汉族的古代姓氏

汉族的古代姓氏

汉族的古代姓氏
中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汉族姓氏更是丰富多彩,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中厚重的文化底蕴值得我们深刻的研究和探讨。

接下来,我将列举一些汉族的古代姓氏。

1. 赵氏: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军阀国家赵国,其姓氏始祖是赵盾,为周武王时期的大将军,后代子孙逐渐定居于赵国地区,形成了赵氏姓氏。

2. 钱氏:源于商代时期的邑中国,始祖是商朝贵族钱季,其后代逐渐分散到各地并形成了钱姓。

3. 孙氏: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鲁国,其始祖是鲁文公之孙孙叔敖,后代逐渐发展成为孙氏。

4. 李氏:古代姓氏中最为常见的一个,源于春秋时期李克之,后来的一些李姓人物经历了各种历史事件,使得这个姓氏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5. 刘氏:别称刘姓,是中华民族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源于周朝周武王时期的洛阳国公刘累。

6. 张氏: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张仪,其后代有的分散到各地并繁衍生息,形成了众多的张姓家族。

7. 王氏:源于商代时期的邑中国,始祖是商朝宗室王孙,他的后代逐渐形成了王氏姓氏。

8. 吴氏:源于春秋时期楚国人吴起,其後代子孙逐渐定居于吴地区,形成了吴氏姓氏。

9. 徐氏:源于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徐福,其後代逐渐发展形成了徐氏姓氏。

10. 马氏: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马溢,后代逐渐分散到各地,并形成了马氏家族。

以上仅是汉族姓氏中的一部分,每个姓氏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深入研究汉族姓氏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和历史发展。

先秦时代姓与氏不是一回事—孔子不姓孔、勾践不姓勾、商鞅不姓商

先秦时代姓与氏不是一回事—孔子不姓孔、勾践不姓勾、商鞅不姓商

先秦时代姓与氏不是一回事—孔子不姓孔、勾践不姓勾、商鞅不姓商中国历史重大事件第五篇:先秦时代的姓与氏不是一回事——孔子不姓孔、勾践不姓勾、屈原不姓屈、商鞅不姓商先秦部分重要人物概况表孔子不姓孔、勾践不姓勾、屈原不姓屈、商鞅不姓商,听起来是不是不能理解?【先秦姓氏有别】姓和氏在现代基本是一个相同的概念,而在先秦则不然,先秦“姓、氏”有别。

周朝宗法制从整体上说,姓是大宗的族号,旧有的族号,始祖的族号;而氏则是大宗(姓)分出去的支系——小宗的族号,后起的族号,分居地始祖的族号。

所以《通鉴·外纪》这样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

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说文解字》“氏”字下段玉裁注:“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

”比如微子启为宋氏始祖、蔡叔度为蔡氏始祖、曹叔振铎为曹氏始祖。

要而言之,姓表血统而示女系,氏表功勋(周天子分封诸侯自然是有功者受封)而示男系。

如果说,姓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所共有的符号标志,那么,氏就是源于同一父性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别子)的开氏始祖的符号标志。

【姓的起源】“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白虎通义·姓名》说:“姓者,生也”。

《说文》更进一步作了解释“姓,人所生也”。

这些皆可以进一步佐证“姓”即“女所生”,也就证明了“姓”确实是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姓”字演变在母系社会中,逐渐产生了八大姓,也被称为上古八大姓,分别是: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另一说:姬、姜、姒、嬴、妘、妫、姚、妊)。

现在中国大多数姓氏都是源于上古八大姓。

(见中国历史重大事件第四篇:上古八大姓——华夏民族的祖先,查查你的祖上是哪位王侯将相https:///i6748921890603008515/)祝融八姓演变表根据现有的资料,周代以前的古姓并不多。

西周铜器铭文所见的姓,可以明确考定的不到30个。

另见于史书者,如《国语·郑语》载史伯之言,谓祝融之后分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8姓;又《晋语四》司空季子称,黄帝25子,得姓者14人,计有12姓,即: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

古今姓氏知多少

古今姓氏知多少

古今姓氏知多少作者:高思宝来源:《新天地》2016年第01期时下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让不少人认识了“芈”这个跟米发音相同的姓氏。

有人感慨说,“芈”这个姓氏已经消失了很多年,直到电视剧的热播才让这个生僻的姓氏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现在国内姓“芈”的还有一万多人,东西部地区都有分布。

关于姓氏,还有哪些我们可以知道的呢?姓与氏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姓与氏是分开的。

比如说《芈月传》中,楚王、芈月和屈原其实都姓芈,但是称呼完全不一样,这就是因为姓氏分开的缘故。

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一书中介绍说:夏商周之前,姓和氏是分开的,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姓是一个大家族最初的统一名称,而随着这个大家族逐渐开枝散叶,大家族产生的不同分支就有了不同的氏。

就拿楚国的先祖来说,起初大家都姓芈,后来因为各种原因,逐渐有了不同的氏,以示区别。

比如楚王这一支,本来姓芈,在周文王之后这一支有个人叫熊丽,他这一支后来就都以熊为氏。

楚国的芈这个姓后来演化出了伍、屈、项、蓝、麻、钟、左、靳、景、鄂、卓、能、庄、慎、敖、荆、红以及上官十八姓,即荆楚十八姓。

荆楚十八姓后来又衍生出单姓143个,复姓112个。

为什么同一个姓会衍生出这么多氏呢?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比如屈原,他姓芈同时身为屈氏子弟,是因为他的先祖被封在了屈这个地方,从此这一支芈氏族人就以地名为氏,与其他芈姓人相区别,后来姓氏合一,就成了屈姓。

又比如芈氏有一支分支叫左氏,这是因为他们的先祖当过楚王的左史,所以他们就以官职为氏。

严格意义上说,姓与氏的分裂本身就是大家族开枝散叶后逐渐疏远血缘关系的一个必然过程,而姓与氏的重新合二为一,只是将这种同源发展到远亲进而发展到陌路的关系固定化而已。

春秋时期鲁国国君鲁昭公娶吴国女子,吴国与鲁国都是源自姬姓,虽然说同姓不婚,不过到鲁昭公这一代,姬姓一族经过了几百年的分流,即便鲁国吴国同为姬姓的男女结婚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鲁昭公为了避嫌干脆给女子另外起了个氏叫孟,以表示两人不是同姓可以结婚。

中国古代的姓与氏

中国古代的姓与氏
3 3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古代 的姓 与 氏
黄 腾
姓是什 么?姓 , 源于 同一 女性 始祖 的 氏族 公有 根据他们 始祖 的起源 赐姓 , 赐封 地 为 氏。封 于鲁 国 是 再 的名称 。在 以女性 为 中心 的母 系社 会 , 姓是 氏族 的公 的周公旦 与周 天子 同为姬 姓后裔 , 而鲁又 成为他 后裔 名, 其后代“ 只知其母 , 知其父” 不 。因此 , 姓是 由女 、 生 的 氏 。 拼合而成 。从西周青 铜器上的铭文 中所 看到最早的古 古人又 以什么为 氏呢?郑 樵的 《 志 ・ 通 氏族 略序 》 姓, 大多有一个女字偏旁 , 例如至今依然 常见的姬 、 、 姜 共分三十二类 , 中常 见 的 有 以下 几类 : 其 一是 以 国为 赢、 姚等。 氏。如周武王 的儿 子唐 叔虞封 于晋 国 , 为晋 氏的始 成 古人 以什 么为“ ” 姓 呢?主 要有 两种 : 是 以氏族 祖。二是 以采 邑为 氏。诸 侯赐 下属 以世 袭 的 田邑, 一 后 生活的地名为姓 。据《 国语 ・ 晋语》 载 , 记 黄帝 的姬 姓源 者便 以田邑之名 为 氏。如大 禹的后 裔敬 叔封 于鲍 邑, 于其 氏族居住 区的姬水 , 帝 的姜姓 则源 于姜 水。二 其后代 以鲍为 氏。三是以官 爵为 氏。司徒原 是周 代六 炎 是 以氏族崇拜的 图腾为 姓。《 家姓》 百 中的熊 、 牛 、 马、 卿之 一 , 世袭 此 职 的 , 以司 徒为 氏 。四是 以居地 为 便 羊、 、 、 、 、 、 、 、 、 皮 、 龙 梅 李 花 叶 林 水 石 毛、 风等姓 与古代 氏。春秋 时期郑 国有 一位 大夫 居住 在城 的西 门 , 其后 氏族 图腾有着直接 的联 系。 代以西 门为 氏。五 是 以技 艺 为 氏。如 占 卜的 以 卜为 氏是什么? 氏又与 姓有 什 么联系 ?《 通鉴 . 氏 , 夕 纪》 杀猪宰羊 的以屠 为 氏, 制作瓶瓶罐罐 的以甄为 氏。 说 :姓者 统其 祖考之 所 出 ; “ 氏者 别其 子孙 之所 自分 ” 。 秦始 皇统 一六 国之 后 , 推行 郡 县制 和新 的户籍制 换而言之 , 姓是 大宗的族 号 , 氏是由大宗分 出去 的支系 度 , 与 氏的 差异 逐渐 淡 化 , 终合 而 为一 。秦汉 以 姓 最 小宗的族号。 由姓分 化而 来的 氏 , 成为 由男 性为 中 后 , 便 人们使用 的姓 绝 大 多数 是 由先 前 的 氏转 化而 来。 心的父系氏族的公 名。传 说 中的尧 称 陶唐 氏 , 称有 正如清代学者 钱大 听所说 : 以姓为 氏 , 成为 一代之 舜 “ 遂 虞 氏, 也就不是 氏族 领袖 个人 的私 名 , 而是他们所在 氏 制 ” 。 族 的公名 。周王朝时 , 天子分封有功有 德的人为诸侯 , ( 者单位 :防城 港市防城 区扶隆 中学) 作

中国古代姓氏称谓

中国古代姓氏称谓

加冠、弱冠:指男子20岁。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之年、始室、克壮:指30岁。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不惑之年指40岁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杖家之年:指50岁。 六九年:即54岁。 杖乡之年、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指60岁 高龄、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耆[qí]艾:指六十岁的人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孟浩然——孟襄阳;
柳宗元——柳河东; 汤显祖——汤临川; 康有为——康南海;
张九龄——张曲江;
王安石——王临川; 顾炎武——顾亭林; 袁世凯——袁项城。
7.称官名
贾谊——贾太傅;
嵇康——嵇中散;
阮籍——阮步兵;
王羲之——王右军;
王维——王右丞; 苏轼——苏学士;
白居易——白司马; 孙讨虏——孙权;
14.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
《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 《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 《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 语 ! ”
(二)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 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
(5)地名命名
(6)出生情形命名
(7)生理特征命名
(8)数字命名 宋元时,以父母年龄合计数或出生时祖父 年龄命名。
朱重八
(10)祝愿命名
(11)诗句命名 钱谦益:“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僧道名的使用
道教不抛弃象征宗法血缘的东西 ,所以道 号可以和姓连在一起称呼。 丘处机、王重阳 僧人抛弃一切象征宗法血缘的东西 ,故只 有法名而无姓。 陈玄奘、沙悟净、鲁智深

先秦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姓、氏本不同秦汉合为一

先秦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姓、氏本不同秦汉合为一

先秦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姓、氏本不同秦汉合为一新郑黄帝故里的中华姓氏树如今的姓和氏,是一回事儿,所谓“张氏”、“刘氏”,意思就是“姓张的”、“姓刘的”。

然而,姓与氏刚出现时,它们其实各有含义。

先秦时期,两者更被明文规定严格区分。

姓与氏在产生之初有什么区别?两者为何合二为一?如今的姓、氏,在用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姓氏产生伏羲正姓氏时,姓与氏的含义如今,人们说起姓与氏,大多觉得两者是“一回事儿”。

其实,姓与氏刚出现时,含义各不相同,还曾经被明文规定严格区分。

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近代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对姓与氏的区别有所介绍。

他认为,两者产生时,姓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共有符号、标志。

它最初的形式是图腾,后来形成了文字意义上的“姓”。

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书《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从女、从生,生亦声。

春秋传曰天资因生以为姓。

”这说明,姓所标志的血缘关系,在当时是由女性来确定的。

所以,一些古老的姓如姬、姜、姚、妘、妫、姒等,都是女字旁。

近现代史学家大多研究认为,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便是姓产生时的社会背景。

它是宗族的根本族号,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变化。

古籍《通鉴·外纪》记载:“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随着人口繁衍,原始部落分出若干新部落,新部落为了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单独起了一个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氏是姓的支系。

正是在此基础上,后来的太昊伏羲氏才有了“正姓氏”的创举,使华夏子孙逐渐蕃盛。

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礼不娶同姓”的规定,一直延续到周。

婚姻制度、姓氏制度不断丰富,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田恒金教授,曾对先秦时期的姓氏、人名进行过专门研究。

他认为,到了周代,姓氏制度已相当严密,成为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志·氏族略》记载:“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

【传统文化】历史上姓氏最早不是一回事:姓别婚姻 氏别贵贱

【传统文化】历史上姓氏最早不是一回事:姓别婚姻 氏别贵贱

【传统文化】历史上姓氏最早不是一回事:姓别婚姻氏别贵贱【传统文化】历史上姓氏最早不是一回事:姓别婚姻氏别贵贱导读:姓氏现在往往被连在一起用,然而,从姓氏的本意来看,二者原本并不是一回事。

姓,会意字,从女,生声。

“女”为女性、女人;“生”为生育、出生。

“女”“生”为姓,其本意即为女人生的孩子随母亲姓。

姓的甲骨文中,“生”像植物萌芽的样子,表示万物生生不息,正如人类代代相传。

对于姓,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非常明确:“姓,人所生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从女、从生,生亦声。

春秋传曰天资因生以为姓。

”班固在《白虎通德论》卷九中也同样阐明了其“女”“生”的本意:“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古人的名字极为繁杂,由姓氏、氏、名、字、号五个部分共同组成,所以,姓氏最早就是分离的,并不是一个词。

姓氏产生于前,氏发生在后。

据考据,中国人在五千年前三皇五帝时期尚无了姓氏,而且,子女最初都随其母亲姓氏。

在母系社会,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子女都就是同姓,姓字的本意就是女人后生的子女,代表了一种血缘关系,就是家族基因的沿袭。

所以,一些古老的姓如姬、姜、姚、?、妫、姒、嬴等,都就是女字旁。

似乎,姓所标志的血缘关系最早就是由女性去确认的。

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只言其母、无人知晓其父”,这就是姓氏产生时的社会背景。

姓“别婚姻”氏“别贵贱”至了伏羲氏族社会时期,随着同一祖先所繁殖的子孙越来越多,一个家族往往可以分为若干支系,并聚居至各个相同的地方。

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留存姓氏以外,为了相互区别以则表示自己的特异性,便林宏吉一个称号做为标志,这样就产生了“氏”。

也就是说,“姓氏”就是一个家族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氏”则从姓氏中衍生出的相同支系。

氏族社会时期推行“族外婚”,同一个氏族的男女无法成婚,“姓氏”因而也起著了“别婚姻”的促进作用。

这即为就是《通志?氏族略》所云:“姓氏,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

”《国语?周语》记述:“姓者,后生也,以此为祖,令之天道,虽不及百世,而此姓氏不改为。

第一节汉民族的姓氏称号

第一节汉民族的姓氏称号

三、名、字、号 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 号则是个人的别称 四、汉族的命名方式 1、根据汉字的声韵变化命名。如:胡亥 2、运用汉字字形变化命名: 将姓字增义。如:王匡、石磊、林森 将姓字减义。如:陈东、聂耳 将姓字拆开。如:董千里 3、以连姓成意取名。如:江万里、安如山、王人美 (倒读) 4、以排行取名:二名有一字同:文英、文萍、文霞
二、汉族姓氏的来历: 汉民族从古至今地姓氏,据统计共约5652个,其中单 姓38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36个。 1、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名姓作为姓氏。一是表现对 母亲的无限崇拜。如:姜、姚、姬等。二是反映对图 腾的崇拜。如:马、牛、羊(杨)、龙、皮、毛、梅、 李、叶、林等。 2、以封地、采邑为姓氏:柳、赵 3、以居地为姓氏:欧阳 4、以官名职事为姓氏:司马、司徒、王、侯、陶 5、以祖先族号、谥号或字为姓氏:唐、夏、商、周、 文、武、康、成 6、以少数民族的译音或以汉字的姓氏为姓氏:回族: 马、白、丁 满族:罗、关
第五章、汉民族的宗法礼俗

第一节、汉民族的姓氏称号 第二节、汉民族的家族、亲族 第三节、汉民族的婚丧嫁娶 第四节、汉民族的岁时节日
第一节、汉民族的姓氏称谓
现在的姓氏指的就是姓。 一、古代姓与氏的区别: 在汉代以前, 姓与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概念。 姓:是种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 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或部 落的称号。“姓”字从女从生,许 多古姓如:姜、姬、姚等都有女字 偏旁。据此推测,在母系社会就有 了姓。 氏:是姓的分支,是在姓的基础上 产生的,它是姓由于子孙繁衍分为 若干分支散居各地的结果,是分化 散居的氏族部落分支的称号。古代 只有贵族才能有姓有氏。在战国后, 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氏于是逐渐 合二为一,到了汉代则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以前姓与氏不同”等11则
作者:李莉
来源:《百科知识》2012年第12期
汉代以前姓与氏不同
今天我们所说的姓氏是一种东西,然而姓与氏的合而为一,是从汉代才开始的。

那么汉代以前姓与氏有什么区别?简单地说,姓大氏小,氏是从姓分化而来的。

在古代,一个有着共同血缘关系的宗族,有一个总名;随着人口的繁衍,这个宗族不断分裂出一些分支,各个分支又都有自己的别名。

这个宗族的总名就是姓,各个分支的别名就是氏。

男子称氏,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族属,让人一看即知从属于哪个宗族哪个分支。

女子称姓,则是为了严守“同姓不婚”的原则,避免与同姓谈婚论嫁的尴尬。

“五谷”指哪几种农作物?
“谷”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谷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

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五谷”在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指稻、黍、稷(粟,即谷子)、麦、菽(大豆);一种是指麻(大麻)、黍、稷、麦、菽。

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古代农业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古代官员的请假制度
古代官员请假制度具有严格的规定,如果超假甚至可能被免去官职。

隋唐五代以及宋朝,一般情况下官员每月只能请假三日,超过三日的就要罚俸。

每个朝代的病假时间几乎都为三个月,一百天左右。

如果超越百天,而且没有上级部门的延长指示,就会被免官。

超假的官员,假满要回吏、兵部听候安排其他职务,原则上是要降级使用。

古时丧假的时间比较长,臣子必须要守孝三年,以尽孝道,也叫“丁忧”,带有强制性色彩。

古代帝王为了彰显孝道,一般都会准许丧假,甚至允许官员因丧不辞而归。

太牢、少牢分别指什么?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圈之中,故这类牺牲称为牢。

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天神、五帝和先祖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皇帝为何称自己为“朕”
朕最初是身体的意思,《尔雅•释诂》中就解释说:“朕,身也。

”在先秦时代,朕是一个普遍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人人都可以自称为朕。

第一个将朕据为己有的皇帝是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颁布了一系列礼仪规范,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从此,一般人不能再自称朕了。

不过汉代听政的皇太后在下诏时,也可以自称为朕。

日本的古称——“倭国”
我国古代称呼日本为“倭”、“倭国”,这个说法首见于《山海经》,其后的《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

”这可能就指以日本北九州为中心的许多小部落国家。

倭国和中国建交很早,早在汉代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就派使臣到汉朝进贡,光武帝还赐了一枚印玺。

这枚金印于1784年在日本的福冈市志贺岛出土,上刻有“汉委奴国王”的文字,证实了史书的记载。

但是一般人认为,“委(倭)奴国”只是北九州博多附近的傩县。

后来为了称代方便,将日本简称为“倭”,到了646年大化革新后称“大倭国”。

乡、县起源于周朝
乡、县是我们今天的行政单位划分中的基本单位,这些行政单位最早可追溯到周代。

根据传统的看法,周代的行政单位划分是把每一个封国从整体上分为“国”(“都”)和“野”(“鄙”)两部分。

“国”内行“乡”制,在乡制中,社会组织的基本细胞是一夫一妻的“家”,分别由若干家组建起比、闾、族、党、州、乡六级行政单位。

同“国”一样,“野”的行政组织也以家为基本细胞,分别由若干家组建起邻、里、酂、鄙、县、遂六级行政单位。

古代“城管”及法律条文
其实城管并非现代社会产物,早在周代就已出现,《庄子•知北游》记载:“正获之问于监市履豨也,每下愈况。

”“监市”的职能就相当于今天的城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增多,而随之带来的问题也不少,原来只靠政府治安部门管理城市就行了,但后来由于人手少,又有人员编制的限制,这样下去肯定不利于城市发展,那就得增加人手了。

于是,监市应运而生。

古代的监市并不是正式在编人员,而是由政府从民间挑选组建,属于外聘人员,相当于现代的协管员。

《旧唐书》有载:“监市践于衙,理市治序。

”监市执法范围也较广,不仅管理集市秩序,还兼有现代工商、税务、治安等部门的职能。

明朝公开出售“招生指标”
古时的入学名额叫“员”,生员就是这意思,即今“招生指标”。

招生指标并不是每个朝代都买卖的,最疯狂的年代,是明朝。

随着国力下降,中央财政严重亏空,明朝廷急于搞钱,曾经明码标价,公开出售招生指标:凡想上大学、到国子监读书者,不论成绩优劣,不问家庭出身,“军民子弟”只要肯出“赞助费”,就发给“录取通知书”!有意思的是,明朝时收取的赞助费不要现金,只收当时短缺的粮食或是马匹等。

据《明史•食货志二》上的数据,要想获得国子
监的入学资格,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最高的要800石米,低者300石米。

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则稳定在100石米,相当于现代的14160斤。

自助餐:海盗的发明
自助餐起源于8世纪~11世纪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当时,海盗们每次抢来财物,就由海盗首领出面,大宴群盗,庆祝胜利,但他们却不熟悉也不习惯西餐的繁冗礼仪。

他们灵机一动,发明了自己到餐台上自选,自取食品及饮料的吃法。

以后的饭馆经营者将这种吃饭方式予以规范化,并丰富了吃食的内容,就演变成今日的自助餐。

直到现在,很多西方自助餐厅还冠以“海盗餐厅”的响亮名字。

柬埔寨发现古高棉帝国高山穴居人神秘悬棺
美国考古学家近日在柬埔寨豆蔻山脉科学考察过程中新发现多处古代墓葬遗址和多个神秘的古代悬棺,这是考古学家自2003年以来在豆蔻山脉发现的十个类似古代墓葬的一部分。

通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对悬棺及其中尸骨进行深入研究后,考古学家发现,这些悬棺应出现于公元1395到1650年间,当时正是著名的高棉帝国走向衰亡时期。

尽管考古学家目前仍未明确这些古人的真正身份,但墓葬遗址却可以透露出许多关于当时高山穴居人的健康状况及生活方式。

【文稿】李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