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比较研究
跨国零售企业竞争优势实证研究

跨国零售企业竞争优势实证研究零售企业得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在便利、商品、价格、环境、服务等营销要素得具体表现上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强于竞争对手得表现,当这些要素组合得整体效果达到了行业平均水平,则认为企业拥有行业竞争优势,具备可持续竞争得能力.据此,零售企业竞争优势得评价指标要紧包括便利、商品、价格、环境、服务这五类,但由于这些指标比较抽象,不易直截了当测量,因此需要将这些抽象指标分解为可观测得具体指标,见表抽象指标分解成11个具体指标后,消费者对这些具体指标能够直截了当感知并给出自己得评价.2咨询卷设计原则本文通过对消费者进行咨询卷调查得方式来研究零售企业得竞争优势.笔者得咨询卷设计体现了下面几项原则:⑴准确性.咨询卷得咨询题必须准确反映表41中观测指标得含义.⑵简明性.咨询题得表述必须简单明了,消费者容易理解.⑶易推断性.咨询题得答案应彼此区不,消费者容易选择.⑷全面性.调查咨询卷采集得信息要尽可能全面.依照上述原则,确定调查咨询卷(见附录1).该咨询卷包含了12个测量题,其中,前11个测量题与表41中得11个观测指标相对应,最后一个测量题为总体评价题.每道题目得答案分五个选项,让消费者进行勾选,消费者在勾选答案得同时相当于给超市得表现进行打分.选项分不对应1~5分,1分最低,5分最高,代表得含义为:5-绝对优势,4-领先地位,3-中等水平,1~2-没有优势.实证研究1数据来源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是长三角重要得中心都市之一和历史上重要得商埠中心.W近年来,苏州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在利用外资方面,苏州是国际商家投资中国大陆得首选都市之一,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113家落户苏州,投资兴办企业349家.截至2007年底,在苏设立得独资和有外资背景得大中型商业零售企业已增至11家,涉及百货、超市、专业店、品牌店等多种业态.以苏州市为例考察跨国零售企业得竞争优势,具有非常强得代表性.从业态来看,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差不多以开设超市为主,外资企业在大型超市业态上得竞争优势更为明显,内资大型超市得竞争地位显得更为严峻,这种竞争态势在苏州市同样明显.以家乐福、欧尚、大润发为代表得外资大卖场近年来在苏州快速扩张进展,在苏州得门店数已由05年初得9个进展到07年得22个.专门是近两年,外资大型超市迅速地从代写硕士论文市区向县级市场进展,大润发、欧尚、易初莲花、tesco乐购都选择了在苏州各县级市开设分店.相关于外资超市得迅速扩张,内资超市得进展比较缓慢,物美、北京华联、世纪联华等内资大型超市在苏州市得门店屈指可数.选择大型超市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强得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以苏州大型超市为例,对跨国零售企业得竞争优势进行实证研究.具体研究对象得确定上,外资超市选择比较有代表性得大润发苏福店、欧尚金鸡湖店和家乐福东环店,这三家基本上较早进入苏州得外资零售企业.同时,为了体现中外零售企业得差距,选择有可比性得物美人民路店、世纪联华歪塘店进行比较研究.每家超市选择80名消费者进行抽样调查,总共发出400份咨询卷,剔除其中得异常样本后,回收有效咨询卷369份,有效率为923%.2样本概况本次调查发觉,在超市购物得消费者中,以女性消费者为主,占总人数得572%;18至29岁和40岁以上得消费者比例较大,占总人数得70%以上;高中至大学学历得消费者比例较大,占总人数得80%以上;企、事业单位得消费者比例较大,占总人数得60%以上.被调查者详细得分布情况,如表42所示.对五家超市总体表现得得分进行频数分析,能够发觉,消费者对超市得总体评价大部分介于一般(3分)和比较好(4分)之间.在大润发得75个有效样本中,有43名消费者认为大润发总体表现比较好或较好以上,占总样本得573%;欧尚得76个有效样本中,40名消费者认为欧尚总体表现比较好或较好以上,占总样本得526%;家乐福得74个有效样本中,36名消费者认为家乐福总体表现比较好或较好以上,占总样本得486%;物美得71个有效样本中,28名消费者认为物美总体表现比较好或较好以上,占总样本得394%;世纪联华得73个有效样本中,31名消费者认为世纪联华总体表现比较好或较好以上,占总样本得425%. 从11项具体指标来看,三家外资超市得具体指标得分大部分保持在平均水平之上,而两家内资超市得具体指标得分大部分低于平均水平.五家超市在“到达便利”和“商品种类”上得分普遍较高,总体均值分不为368和375.消费者一般会就近选择超市购物,因而在心理上认定代写硕士论文该超市是便利得;另外,因为这些样本基本上大型超市,规模决定了商品种类比较齐全,欧尚金鸡湖店得规模居样本超市之首,而家乐福东环店规模较小,这在“商品种类”得得分上也有所反映.五家超市在“设施设备”和“售后服务”上得分普遍较低,总体均值分不为304和301.消费者在回答咨询卷过程中,每家企业都有让消费者抱怨得地点,尤其是对卫生间和休息设施抱怨较多;超市得售后服务要紧包括物品得运送、安装、维修,以及商品得退换等,调查过程中发觉同意过售后服务得消费者数量不多,多半消费者表示对此不够了解,部分消费者反映在超市退换商品比较烦恼,因此评价不高.4非参数检验将三家外资超市得225个样本和内资超市得144个样本分成两组,将两组超市得各项指标得分载入统计软件spss进行两独立样本得非参数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比较两组超市得得分是否有显著差异,发觉除了“到达便利”、“寻货方便”和“售后服务”,其余指标得近似p值(asympsig)均低于005,讲明在这些项目上,内外资超市得分差异明显;其中,“安全卫生”、“促销活动”和“店内环境”指标得近似p值低于0001,讲明在这些项目上,内外资超市得分差异更加明显,外资超市在商品(尤其是食品)得安全卫生、促销力度、以及购物氛围得营造上,整体水平明显高于内资超市.具体结果见表44.所有样本企业中,大润发在便利得两项指标、“商品种类”和“促销活动”上得分最高,欧尚在“商品价格”和服务得两项指标上得分最高,家乐福则在商品得两项指标和“店内环境”上得分最高.可见外资企业并没有在各方面都做到最好,而是在总体表现比较出色得基础上,重点关注某些方面并努力做到出色.这意味着外资企业在营销要素得组合上是有差异诉求得,或者讲外资企业采取了差异化得竞争战略,使自己得竞争优势与竞争对手区不开来.假如将三家外资超市两两分为一组,对各项指标得得分进行曼-惠特尼u检验,发觉在某些指标上,外资超市之间差异明显.在进行总体表现得分得比较时,发觉近似p值是大于005得,即外资超市总体表现差不不太大,这讲明外资企业尽管在营销要素得表现上“各有所长”、有不同得竞争优势,但都能在行业中猎取一定得竞争地位.5回归分析通过非参数检验,我们发觉企业在建立自身独特得竞争优势时能够有更多得选择,但这种选择是否是随意得?即企业是否应该重点关注某些指标,才会对树立行业竞争优势有更大效果?为了解决那个咨询题,需要探究各项指标对总体评价得妨碍程度,本文采纳多元线性回归得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如下模型:y=b0+b1x1+b2x2+…+b11x11⑴其中,y代表超市总体表现,x1、x2…x11对应表43中1至11项指标,b1、b2…b11为x1、x2…x11得偏回归系数,因为自变量得测量单位相同,偏回归系数是能够反映自变量对因变量相对贡献大小得,但为了更明确地反映这种贡献度,需要对方程⑴进行标准化,标准化后得回归方程为:y=β1x1+β2x2+…+β11x11⑵标准化回归方程是不含常数项得,其中,β1、β2…β11为x1、x2…x11得标准化偏回归系数,直截了当反映自变量对因变量相对贡献得大小,即各项指标对总体评价得相对妨碍程度.将五家超市369个样本得数据载入spss进行回归分析,模型得调整后决定系数r (adjusted rsquare)为0856,方程拟和程度较好;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f检验)得p值为0002,方程特别显著;11项指标中,x1、x9和x11由于没有通过回归系数得显著性检验(t检验),从方程中剔除.具体结果见表45.由图4-1可知,对总体表现有直截了当妨碍得八项指标按照相对妨碍大小能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商品种类”和“商品质量”,第二层次为“促销活动”和“商品价格”,第三层次为“寻货方便”、“安全卫生”、“店内环境”和“店员服务”.而“购物便利”、“售后服务”和“设施设备”不具有统计上得显著性,能够忽略它们对超市总体表现得妨碍.其中,第一层次均为“商品”类指标,第二层次均为“价格”类指标.可见,超市经营得商品对超市得总体表现妨碍最大,其次则是超市得价格.或者讲,消费者在评价一个超市得总体表现时,最为关注得是超市得商品,其次则看重价格.对大润发分析发觉,其总体表现得分在五家超市中排名第一,正是因为,它在相对妨碍最大得“商品种类”和相对妨碍第三得“促销活动”上得分居五家超市之首,与其他超市相比具有竞争优势,讲明零售企业应该重点关注那些对总体表现妨碍较大得指标,使其成为自己得竞争优势,如此更有利于树立行业竞争优势.尽管两家内资超市在“商品种类”上得分也较高,但由于这两家超市得11项具体指标得大部分都低于五家超市得平均水平,因此不满足树立行业竞争优势得重要前提(要将大部分指标保持在行业平均水平),也确实是讲,这两家内资超市相比较而言,缺乏竞争优势.。
中外企业国际竞争力差异研究

中外企业国际竞争力差异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第三大贸易国,进出口总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我国企业在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时显得不成熟,在竞争力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能追赶上,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通过对中外企业进行对比找出中国企业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和存在的原因,文章最后就这些问题提升如何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一、美国、日本、印度企业文化的特点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都具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有独特的企业文化。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其中,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独具魅力的印度企业文化独树一帜。
(一)美国美国的跨国企业在全球最多且最具竞争力,而每个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他们创造出适合企业发展、能持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企业文化。
美国的企业文化重视个人价值实现。
如,苹果电脑公司认为,应开发每个员工智慧的潜力,寻找他们思维的闪光点。
“人人参与”、“群言堂”的企业文化,使企业不断开发出具有轰动效应的新产品。
在个人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也推动了企业整体的发展。
美国的企业文化提倡奉献和竞争。
企业员工只有具有奉献精神才能真正将个人发展和企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
企业员工只有展开竞争才能有效益、出成果、出人才。
同时,美国企业又非常重视为员工搭建良性竞争的平台,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
提倡创新和利益共享是美国企业文化的另一特点。
美国的IT公司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秉承创新、激励创新的传统,使公司的产品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在利益共享方面,美国许多企业实行股份制,给员工配股,提高他们在企业的地位,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
(二)日本日本企业特别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其企业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和魂洋才”。
“和魂”指日本的民族精神,“洋才”指欧美的技术。
“和魂”和“洋才”结合,成为日本近代企业家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
中外零售业连锁超市的比较分析

中外零售业连锁超市的比较分析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零售业连锁超市在中国和世界各地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将比较分析中外零售业连锁超市的特点、竞争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特点比较1.市场规模中国市场庞大,人口众多,而且消费者对品质和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因此,中国的连锁超市在市场规模上具有优势。
而国外市场,如美国和欧洲国家的零售业连锁超市在经营时间上相对较长,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市场。
2.经营模式中国的连锁超市通常以大型购物中心或商圈为基地,提供全面的商品选择和多样化的服务,致力于满足消费者的一站式购物需求。
国外的连锁超市除了提供商品销售外,还广泛开展线上线下销售、自有品牌销售等多种经营模式。
3.供应链管理国内外的连锁超市都注重供应链管理,但其重点有所不同。
国内连锁超市更加注重对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控制,开展合作社和农场直供等模式,以保证商品的安全和品质。
而国外连锁超市则更加注重供应链的整体性,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物流管理和库存控制,提高运营效率。
二、竞争优势比较1.价格竞争中国的连锁超市通常以低价策略吸引消费者,以扩大市场份额。
国外的连锁超市则更注重提供高品质商品和优质服务,以提升品牌形象,吸引消费者。
2.创新服务国内外的连锁超市都在不断推出创新服务,提升消费者体验。
例如,国外连锁超市倡导自助结账和无现金支付等新的支付方式,以提高结账效率;而国内连锁超市则注重加强在线上线下的互动,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的购物环境。
3.渠道扩张中国的连锁超市通常通过大规模的渠道扩张来争夺市场份额,开设越来越多的门店。
而国外的连锁超市则更注重提高单店的销售和盈利能力,通过专业化运作和品牌推广来提升竞争力。
三、未来发展趋势1.多元化经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连锁超市将逐渐向多元化经营发展。
除了传统商品销售外,越来越多的连锁超市开始提供生鲜食品、外卖服务、家居用品等增值服务,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内外超市企业竞争力差异的比较分析

内外超市企业竞争力差异的比较分析摘要:加入wto后,随着零售业保护期的结束,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的零售行业,超市是主要业态。
与国外超市零售企业相比,我国的超市零售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内资超市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本文将从我国境内中外超市企业的发展现状出发,通过对境内中外超市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差异分析,为内资超市企业应对外资超市企业的竞争提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超市企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差异对策和建议1.引言1930年,世界上第一家超市市场在美国诞生,而在我国,超市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广州友谊商店于1981年开办了我国第一家超级市场。
之后,超级市场在我国经历了兴起、萎缩、停滞、复苏等阶段,直到1991年,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市场才在上海成立,这就是上海联华超市。
超市在我国真正兴起的时间不超过20年,与国外超市零售企业相比,我国的超市零售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境内内外资超市的发展状况和特点2.1境内外资超市的发展状况和特点2.1.1开店速度快,每年都增长。
如表一,2006年家乐福新开33家店,沃尔玛新开15家店,麦德龙新开6家。
以经营大超市为主的5家外资零售商(家乐福、大润发、沃尔玛、好又多,麦德龙)新开店铺数量超过100家,以家乐福更为明显,销售额和店铺数增长数量都高达53%。
2.1.2并购力度大,外资超市普遍采用并购的扩张方式。
最具代表性的是tesco并购乐购,和家乐福、沃尔玛相比,tesco是通过并购的方式进入中国零售市场的。
2004年7月,tesco以1.4亿英镑收购乐购连锁超市50%的股权,2006年12月,tesco增持至90%,2007年6月起在全国各门店掀起更名和形象整改之飓风,到2008年初,完成了对全国所有门店的形象整改,把现有门店更名为“tesco乐购”。
2.1.3与国内超市相比,外资超市经营水平高,效益好。
表一中的7家以外资经营的超市,店铺数量增幅只有20%不及100强的平均水平,但是销售规模增幅却高达27%,其中以经营大型超市为主的企业更是大大高于国内同业态店铺的销售。
中外零售连锁经营比较研究

我国连锁零售经营的发展历程
我国连锁零售经营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萌芽期(1980年代-1990年代初):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引入连锁经营概 念,出现了一些初具规模的连锁店,如上海华联超市等。
2、起步期(1990年代中期-2000年代初):这一时期,我国连锁经营开始快 速发展,出现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连锁企业,如国美电器、苏宁电器等。
三、期刊经营管理策略的比较分 析
中国期刊在经营管理策略方面,注重以下几点:首先,强调内容为王。高品质 的内容是吸引读者的关键因素,因此中国期刊非常注重对内容的策划、编辑和 审核。其次,重视品牌建设。通过提高期刊品质、加强与读者的互动等方式来 提升品牌影响力。最后,注重市场营销。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和推广,以提 高发行量和影响力。
相比之下,外国期刊更加注重创新和差异化竞争。他们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 创新思维来推出新的期刊品种和服务方式,以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此外, 外国期刊也非常重视读者反馈和数据分析,以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市场趋势,从 而调整经营策略。
四、结论
本次演示从期刊经营管理的模式、制度、政策等方面比较分析了中国和外国期 刊的经营管理特点。也针对市场竞争环境和经营管理策略进行了比较分析。尽 管中国和外国在期刊经营管理上存在诸多不同之处,但双方也有一些共同点: 例如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以及重视读者需求和市场营销等。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 探讨中外期刊经营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创新路径。
结论
总之,我国连锁零售经营在提高市场竞争力、降低交易成本、提供优质服务等 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虽然当前市场趋于饱和,但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未来, 我国连锁零售经营将朝着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等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应 该积极推动连锁零售经营的创新与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和竞争力,以更好地满 足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变化。
中外零售业连锁超市的比较分析(二)

中外零售业连锁超市的比较分析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品牌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差异化战略资源。
国外大型超市,自有品牌都占有一定的比重,如美国西尔斯公司销售的商品90%以上都是自有品牌,法国的家乐福、英国的马莎公司、日本的大荣公司都因自有品牌的经营成功而久负盛名。
自有品牌商品已成为其重要利润来源之一。
一、超市自有品牌的基本概念超市自有品牌,是指为区别于制造商品牌,超市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在经营销售的商品上加注自己的商标或标签,目的是利用超市自有品牌的延伸价值,将顾客对知名超市的认知转化为可带来利润的实在好处。
如沃尔玛自行组织生产、主要在沃尔玛所属的商店中销售的一种名为“美国可乐”的饮料,以及我国联华万家福超市的“家家”都是自有品牌商品。
超市自有品牌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战略,即自有品牌战略,是指超市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消费者对某类商品需求特性的信息,提出新产品功能、价格、造型等方面的开发设计要求,进一步选择合适的生产企业进行开发生产,最终由超市使用自己的商标对新产品注册并在超市卖场内销售的战略。
二、中外超市自有品牌发展比较分析随着零售业的全面对外开放,沃尔玛、家乐福等世界连锁超市巨头纷纷抢滩我国。
2006年,世界第二大零售企业家乐福在中国的店铺已达95家,销售总额近250亿元,位居2006年中国零售业百强的第六名;沃尔玛在中国的店铺达71家,销售总额超过150亿元,位居2006年中国零售业百强的第十三名。
外资在中国零售业领域已完成了高端布局,并逐渐向终端市场渗透,直到可能的最大比例全部市场。
近十几年来,我国连锁超市业飞速发展,产生了一批地方性甚至全国性的连锁超市企业,但其销售的产品仍以制造商品牌商品为主,自有品牌商品所占的比例还微乎其微,自有品牌的发展与国外超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正是制约我国超市自有品牌发展的重要因素。
1、中外超市自有品牌开发目标比较从自有品牌的定义可以看出,开发自有品牌产品只有首先了解顾客需求,再针对其需求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使自有品牌产品真正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一、引言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零售企业需要具备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来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本文将探讨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及核心竞争力,并分析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二、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指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所拥有的能够帮助企业在市场中取得成功的独特资源或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零售企业竞争优势:1. 低成本优势:低成本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之一。
零售企业可以通过规模经济、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控制等手段实现低成本经营,从而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
2. 产品差异化:通过提供独特、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零售企业可以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需要企业具备独特的设计能力、供应链管理和市场洞察力。
3. 强大的品牌形象:品牌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
建立强大的品牌形象可以帮助零售企业吸引更多客户、提高市场份额,并提升消费者忠诚度。
4. 优良的客户服务:提供卓越的客户服务可以为零售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及时的售后服务、个性化的购物体验以及高效的物流配送可以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加客户忠诚度。
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所具备的独特的能力和资源,使企业能够长期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1. 供应链管理:零售企业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物流效率、降低库存成本和提升货品质量,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2. 数据分析和市场洞察力:零售企业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市场洞察力,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从而制定更准确的销售策略和产品定位,提升竞争力。
3. 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随着科技的发展,零售企业可以通过引入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提升运营效率和客户体验,实现数字化转型,从而具备竞争优势。
4. 人才优势: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拥有高素质的员工团队,以及良好的培训和激励机制,可以帮助零售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
四、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对零售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美国零售业市场竞争力分析

美国零售业市场竞争力分析市场竞争一直是企业经营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零售业市场这个(行业/领域)。
在美国,零售业市场也不例外,竞争激烈,各大零售商争夺市场份额。
一、市场概述美国零售业市场规模庞大,根据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零售销售额超过5.4万亿美元。
其中,线下零售和线上电子商务销售额分别为4.2万亿美元和1.4万亿美元。
线上电子商务近年来呈现井喷式增长,尤其是在疫情期间,线上销售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二、主要零售商的市场竞争力分析1. 亚马逊公司亚马逊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零售商,2019年美国电子商务市场份额为38%。
亚马逊公司以其丰富的商品种类、低价、方便快捷的购物体验和良好的用户口碑成为竞争对手难以逾越的高峰。
除了电商业务外,亚马逊正在积极扩张线下零售业务,在美国开设了Go同行商店、Amazon Go食品商店等。
2. 沃尔玛公司沃尔玛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商之一,2019年美国零售市场总销售额为3430亿美元。
沃尔玛以其庞大的销售规模、完善的供应链系统、良好的价格优势和多元化的商品种类优势,成功抢占了美国零售市场的份额,成为了行业领导者。
此外,沃尔玛正在积极开展电商业务,发力线上市场,虽然与亚马逊有所差距,但也在逐步拓展。
3. Target公司Target是一家美国连锁销售商,2019年销售额为779亿美元。
Target以其让人满意的高品质商品、对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关注以及良好的物流配送服务而享有盛誉。
类似于沃尔玛,Target也在努力拓展其电商业务,目前正以飞快的速度崛起。
三、市场竞争趋势及未来发展1. 电商行业的兴起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家中在线购物。
在线销售是增长最快的零售领域之一,这意味着传统的实体店面零售商必须改进自己的线上数字化能力。
2. 移动支付的便捷性随着移动支付在美国市场的不断普及,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移动支付不仅让购物变得更加便捷,还提供了更安全的支付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大型零售企业竞争能力比较研究李飞刘明葳(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0084)摘要:零售企业竞争力包括竞争资源、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三个层次,位于中间层的竞争能力包括业态创新、快速扩张、营销管理、成本控制和财务运作等五个方面的能力。
本文选择了10家进入中国的世界零售50强公司和10家中国本土最具竞争力的零售公司,进行了竞争能力五个方面的差别比较研究。
结果证实,中国样本企业的均值除了代表扩张速度的销售额增长率和店铺面积增长率高于国外样本企业之外,其他指标都落后于竞争对手,表明中国本土企业需要采取全面的措施提升竞争能力。
关键词:零售战略零售开放竞争力An Examination of Competitive Capacit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Retail Enterprises in Large-scaleAbstract: The competence of retail enterprise comprises the interior competitive capital, the surfac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the middle competitive capacity which consists of format innovation, market expansion, marketing management, cost control and financial operating. Based on financial data, five aspects of competitive capacity was contrasted between ten most competitive Chinese retail enterprise and ten foreign retail enterprises which are operating or ever operated in China listing in Top 50 Global Retailers 2004. We proved that except the growth rate of net sales and the growth rate of stores representing expansion speed, there are gaps between the competitive indexes of Chinese samples and that of foreign ones, which indicates that Chinese retail enterprises need to tak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ir competitive capacity.Keywords: Retailing strategy; Retailing opening up; Competence作者简介:李飞,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营销系副教授,中国零售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明葳,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营销系硕士研究生。
作者通讯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C-25信箱邮编:100084联系电话:62789924(O)Email: lifei@中外大型零售企业竞争能力比较研究一、引言目前,全球零售企业200强中,已有12.5%的企业进入我国,还有12%的企业已经进入亚洲,正随时准备进入中国,在我国的大型综合超市中,外资占拥有1万平方米以上门店企业数的61.5%[1]。
中国已经成为国际零售业竞争的大舞台,本土零售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不得不过分地依赖短期的价格战和促销战,并将部分经营成本转嫁给供应商,结果不仅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效率下降,而且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最终导致一些零售企业面临困境,直至关门倒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中外零售企业的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本土零售企业的差距,弥补不足,真正塑造自己长期的竞争力。
国内关于企业竞争力共性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是对于零售企业竞争力的这一特殊领域问题的研究成果相当有限,或是局限在经营战略和营销战略的宏观分析层面[2][3],或是局限在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优势比较方面[4][5][6],已有文献还没有对中外零售企业竞争力各要素进行比较研究,因此难以提出塑造零售企业竞争力的系统方法。
依据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和竞争优势的获得,有学者认为企业竞争力包括有不同的层次[7][8][9],我们在借鉴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零售企业竞争力分为不同的、有密切联系的三个层次:作为竞争资源的核心层、作为竞争能力的中间层和作为竞争优势的表现层(见图1)。
竞争优势来源于竞争能力,竞争能力来源于竞争资源,同时竞争资源也受竞争优势和能力的反作用。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进行中外大型零售企业竞争力中间层次——竞争能力的比较研究。
图1 零售企业竞争力的三个层次二、研究方法(一)研究的对象本研究的外国零售公司样本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已经进入中国大陆;二是排进世界零售50强行列。
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的外国零售公司共有14家,本文选择10家作为研究对象(见表1)。
为了比较的方便,我们也选取10家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零售公司,这些公司选择的依据是商务部有关大型流通企业竞争力调查的结果,该项调查运用23项指标,在规模、效率、增长和安全4个方面对大型流通企业进行了排序,我们选择了排在前10位的零售公司作为比较的对象(见表2)。
前者代表了世界最具竞争力的零售公司,后者代表了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零售公司,二者进行比较可以基本反映中外零售业的竞争能力差距。
表1 世界零售50强中进入中国的10家跨国零售集团基本情况竞争资源表2 中国最具竞争力的10家零售公司基本情况(二)研究的内容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研究的内容限定为中外大型零售企业竞争力中间层次(竞争能力)的比较,表现层(竞争优势)的比较和核心层(竞争资源)的比较留待以后进行。
中间层竞争能力的比较包括业态创新能力、店铺扩张能力、营销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财务运作能力(见表3)。
(三)资料的来源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包括商务部公布的中国零售业发展有关统计数据、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编辑的《2004中国连锁零售商业企业统计年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编辑的《中国连锁经营状况分析报告(2003年度)》等。
第二,企业公布的统计数据,通过直接向样本零售公司索取和网上查询的方式获得,其中上市公司年报是最主要的数据来源。
三、研究结果(一)业态创新能力对于业态创新能力,我们用现有业态竞争力和新型业态创造力两个指标来衡量。
前者我们用业态经营种类来代替,因为世界成功的零售公司会自然地淘汰缺乏竞争力的业态,保留的一般为具有竞争力的业态;后者我们用新型业态的创造数量来代替。
1.业态经营种类。
统计表明,国外10家样本零售公司共经营各种零售业态47种,平均每家经营零售业态4.7种。
国内10家样本零售公司共经营零售业态24种,平均每家经营2.4种。
这表明国内企业在多业态经营上还处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因此必然会影响新型业态的创新。
即使是经营相同的零售业态,中外零售公司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百联的世纪联华体育馆店和家乐福南方店都是大型超级市场业态,尽管联华店在价格低廉、交款等待时间、卖场陈列等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家乐福店仍然凭借着顾客最关注的食品安全性和顾客服务方面的优势,获得明显高于联华店的顾客满意度[6]。
2.新型业态创造数量。
超级市场、购物广场、仓储商店、折扣商店、便利商店以及邻里商店等都是由现在的国际零售巨头们首创并发展起来的。
沃尔玛创建了购物广场和邻里商店的业态,家乐福开创了大型超市经营模式,麦德龙则创立了适合现代需求的仓储商店模式。
同时,他们还不断地依据消费需求的变化,对已有业态进行改良,沃尔玛完善了折扣商店和仓储商店,翠丰的百安居和廷格尔曼的欧倍德则对家居商店进行了补充,马莎则开创了百货商店只卖自己品牌商品的先河。
与这些国际零售巨头相比,我国零售企业进行业态创新的能力和意识都明显不足,基本上是模仿他人的零售业态,这样很难竞争过发明这些零售业态的国际零售集团,国际零售集团最担心的不是谁模仿他们,而是谁创造了新的零售业态。
但国内企业对这些技术还不熟悉,对业态形成规律缺乏认识,因此还没有显现出创造新型业态的卓越能力。
(二)快速扩张能力对于快速扩张能力,我们用现有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来评价。
前者表明以往增长速度带来的结果,后者代表当前的增长速度。
1.经济规模。
统计数据表明,中外样本零售企业规模指标差距显著。
2003年我国10家大型零售企业的收入总额、利润总额、资产总额、净资产总额的均值分别为人民币137.8亿、2.2亿、68.6亿、14.6亿,占国外企业均值的2.6%、1.0%、2.5%和1.6%;最优值则分别为426.5亿、6.4亿、293.5亿和44.4亿(上海百联),占国外企业最优值(沃尔玛)的2%、0.5%、3.4%和1.2%。
中国10家样本零售公司的收入总额为1378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国外样本企业均值的四分之一。
从营业面积来看,我国企业整体均值仅为63.4万平方米,为国外企业平均营业面积1272万平方米的5%,差距较大。
2.发展速度。
在成长性指标方面,我国企业发展较快。
2003年我国企业销售额增长率平均达到了39.4%,其中北京物美以76.3%的增长率高居榜首,而相应时期国外企业平均值仅为-0.7%,增长最快的沃尔玛也仅为11.7%;同时,国内企业营业面积增加速度的平均值为36.5%,远远高于国外企业的4.2%,其中发展最快的苏宁电器增长速度为67.9%,远远高于沃尔玛的8%,充分体现了我国零售业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态势。
另外,国内企业的利润额增长速度平均为17.1%,从表面上看比国外企业的23.1%略低,但事实上这种差异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结合前面我国企业的销售额增长率和营业面积增加速度这两项成长性指标,无论从平均值还是最优值来看都显著为国外企业平均水平的6-9倍,而利润额增长速度略低于国外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的零售企业虽然规模在迅速扩张,但由于经营较为粗放,成本、费用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利润增长缓慢。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规模越大,绝对值增加明显,但相对值增加不明显;反之,绝对值增加不明显,相对值增加明显。
在20世纪60年代的8年,沃尔玛的开店速度是每年平均2-3家;在70年代的10年,每年平均增加26家;在80年代的10年,每年平均增加100余家;90年代的10年,每年平均200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