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医药类院校药物化学教学改革探析

高职高专医药类院校药物化学教学改革探析
高职高专医药类院校药物化学教学改革探析

高职高专医药类院校药物化学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本文结合高职院校药物化学教学的特点,通过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力求使高职院校药物化学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药学化学;教学改革

药物化学是高职高专医药类院校药学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也是药学类最基本的专业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与之相联系的学科较多,内容涉及知识面广。所涉及的药物具有分子量较大、结构多样、理化性质各异的特点,内容繁杂,知识点多,关联性差。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容易与实际相脱离,易导致填鸭式的教学,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致使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鉴此,本文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多年的药物化学教学经验,对高职高专医药类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提出以下设想。

1 理论知识方面

1.1 适当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针对高职高专医药类院校药学类学生基础薄、信心缺、兴趣低等特点,教材的选择及教学内容的变化应基于学生本位的实际需要,化繁为简,推陈出新。同时要注重多学科交叉、课程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分阶段、归类进行教学。同时,应注重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极大限度的提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利用图书资料、网络及实验方法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尽快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1.2 运用多种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多样化是现代教学方法理念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满足不了思维活跃的90后学生的需求,只有灵活采用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和答辩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烈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效果,从而打破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传统授课模式。同时,生动活泼的互动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对本课程的直观认识和内容的理解。如设计模拟教学、市场调研、观摩课、讨论会、相关制药工厂实地参观实习等。

另外,采用案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这也是目前颇受学生认可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实实在在的案例,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由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要求的内容。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学习,提高其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避开抽象的知识点,融入具有真实情境的教育活动中,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学生学习更接近研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药物化学课程介绍

药物化学课程介绍 药物化学课是高等院校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主干课之一。 药物化学是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制备原理、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化学、构效关系、生活活性以及发展新药的学科。 在本科学习阶段,药物化学课的教学任务是: 1、常用药物通用名、化学命名、化学结构、合成方法、理化性质和用途、主要药物类型的构效关系。 2、为药物的贮存、制剂、质量控制和管理提供化学基础。 3、重要药物在体内代谢的化学变化与生物活性的关系,为合理使用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4、各类药物的发展、结构类型和最新进展。 5、新药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特点和学习方式: 本课程分理论学习与实验学习部分。根据学校的教学改革、实验部分教学由药学院药化实验室承担,主要学习药物合成的基本实验技能,详见相关的教学大纲。 理论部分教学采用电子投影片上课,并全部作成网络教材(二年更新一次),放在网上供学习使用。每节课选该类药物中典型的药物重点讲授。重点药物中,以药物的化学结构为中心、讲清其结构、发现、合成、理化性质、体内代谢、作用特点、不良反应及同类药物的评价,讲解力求语言生动、深入浅出、突出相应的规律性,使学生易学易记。讲解还联系药物史和现代临床实践,内容丰富且重点突出,信息量大,节奏适中。投影片清晰精美,辅以适当动画,生动突出。 《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基础课。药物化学是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制备原理、体内代谢、构效关系、药物作用的化学机理以及寻找新药的途径和方法的一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上述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为有效、合理使用现有的化学药物提供理论依据,为从事新药研究奠定基础。 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如下要求: 1.掌握代表药物的药物名称包括英文名、结构式、熟悉化学名称。每一种药物都有它的特定名称,相互间不能混淆。药物的命名按照中国新药审批办法的规定包括通用名(汉语拼音)、化学名称(中文及英文)、商品名。 通用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是中国药品命名的依据。它是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for Pharmaceutical Substance,INN)为依据,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 化学名:英文化学名是国际通用的名称,只有用化学命名法命名药物才是最准确的命名,不可能有任何的误解与混杂。英文化学命名的原则现在多以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tracts Service,CAS)。 2.掌握药物的分类、药物的理化性质及影响药效、毒性、药物质量以及研究最佳剂型和药物分析方法的主要性质。药物的分类主要按照药理作用和化学结构分类,各种分类方法都有其不同的作用。 3.熟悉药物化学制备及结构修饰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制备过程可能带来的特殊杂质,以保证药物质量。了解研究新药的思路、方法、转折点及新药的最新发展。4.综合运用生物学、分子药理学、酶学和受体学说基础知识,熟悉各大类药物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教学质量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教学质量 【提要】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应用广泛。实验教学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搞好实验教学是提高整个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该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体会,提出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些优化措施,为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分析化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 分析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化学学科本身的发展具有突出贡献,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其应用范围已经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1],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等领域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因此,实验教学在分析化学这门课中具有重要地位[3]。分析化学课堂教学理论性较强,学习内容相对枯燥,而在实验课上,学生有了动手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的机会,能够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因此,实验教学的质量关系到整个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4]。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各专业学科的交叉渗透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人才 培养的核心内容[57]。传统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课堂上教师讲解理论、方法、步骤,学生按部就班进行

实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主动性不高,对实验过程缺乏自己的理解,教学效果较差,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8]。为了解决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我们尝试了一系列优化措施。 1合理设置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 分析化学是本校药学、预防和检验等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设置在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上学期,分别开展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教学。以往实验课程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开展,尽管对学生提出课前预习、复习理论知识的要求,但由于经过时间较长,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对前面学过的理论知识印象不深、缺乏理解,导致实验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种情况,教研组教师调整了实验课的开设时间,将其设置在相关理论课结束不久,例如将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实验设置在氧化还原滴定理论课刚好结束之后,趁热打铁,使学生能通过实践操作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本校的分析化学实验包括3种类型,分别是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所占比例为3:3:2,验证性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化学实验包括化学分析实验与仪器分析实验两部分,化学分析作为分析化学的基础,在实验教学中应着重强调量的

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改革体会

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改革体会 肖艳华祝宏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武汉430073) 摘要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改革的体会:在内容上。重视绪论,以激发学生兴趣,而后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在方法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特别是要注意实践教学的协同效应,同时采用生动活泼的授课方式,对学生因势利导;在态度上,以知识为基础,用爱心尽力服务学生,从而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目的。 关键词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改革;多媒体教学;实践 目前一般将药物分为天然药、合成药和生物药,天然药物化学作为制药工程专业的--rq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全面掌握药物化学知识的一门必修课。而现在出现的废除中药和中医的说法,与我国几千年来传统中药文化极不相称,因此国家的中药现代化工程以及国际上中药发展趋势,要求学生更好地掌握天然药物化学知识,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另外随着学生就业难度增加,让学生充分掌握天然药物化学相关知识,拓宽他们的就业领域,显得刻不容缓。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内容并应用到实践中去,就成为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就近几年自身的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的六点体会。 一、重视开头.激发兴趣 天然药物化学的总论部分不同于一般课程,除了与本课程有关的一般性介绍外,还涉及天然药物的生物合成、提取、分离、鉴定等纲领性内容,紧跟总论后的各章节就是按这样的顺序进行编排的,但是一般教师或学生往往都会忽略这一章的重要性。它的重要在于从理论上解释了。形成不同类型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不同的提取和分离方法的应用范围,对不同的鉴定方法作了一个简单的说明,因此这部分的理论如果掌握得好,能有效地指导后面各论的学习,毕竟各论是在总论基础上的具体化。第一章如果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就会对有一定难度的本课程失去兴趣,再想把他们的注意力拉回来就不容易。 天然药物是自然产生的,所以必定首先讲到通过某一特殊生物合成途径得到了特殊结构类型的某一类天然药物,然后才有了天然药物化学中有关化学的内容,因为特殊结构类型决定其可能有的理化性质,而理化性质又决定了可以用什么样的提取和分离方法,这里就可这样导入:“比如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不同的化合物,其提取和分离何尝又不是由它本身的性质决定的”,通过提取和分离得到的化合物需要认识它,这时就需用结构研究法鉴定等,而鉴定方法的使用只不过是认识化合物的手段,只能是反映出它的结构特点。讲这里时也可以认识某一个陌生人为例子:在茫茫人海中,你碰到了一个陌生人,你对他一无所知,只是从千万人之中将他分别出来,这时如果你停下来,问问他的家庭、生长环境、年龄、身高、体重、职业和兴趣爱好等等,你就会慢慢知道他的个性和特点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这样跟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提取、分离和鉴定就作了一个形象的对比。当然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拿生活中的事情作例子,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有的放矢.突出重点 作为-fl专业基础课,天然药物化学一般会在大三或大四的时候讲授,这时学生已经完成了一些必修基础课的学习,本课程的难点就在于对已学课程的综合应用。因为它涉及生物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和光谱解析等十分繁杂的内容,故教师授课时应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对书本内容教师要有所取舍,不可面面俱到。比如黄酮有特别稳定结构和紫外吸收,而萜类、糖类和甾体类则没有这个特点,所以讲黄酮则应仔细讲其溶解性和紫外吸收特点。另外它具有三苯环和15个碳的特点,它的1HNMR和13CNMR也有独特的地方;再比如说三萜和甾体,由于不同的结构特点。它们的1HNMR因为所含甲基的位置和个数的不同,在高场区域就可以通过甲基峰的个数和形状,对结构类型加以判断;再比如说生物碱,因为分子中含有氮原子从而一般有碱性,它的分离和鉴定则与这个性质密切相关。总之,每一章的重点是不一样的,这样讲下来就是浑然天成,既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乱作一团,也便于学生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对重点、难点以及教材内容了如指掌,做到收放自如。 三、因材施教.正确引导 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活动中,因为内容非常多、难且杂,教师作为导师,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如果教师引导有方,就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从学中获益,所 收稿日期:2008-02-25。 作者简介:肖艳华(1971一),女,湖北武汉人.博士,讲师,从事天然药物产物研究。?--——40?---?

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7。13(1) JournalofHainanMedicalCollege97 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陈年根,任兆平 (海南医学院药学系,海南海口571101) [关键词]化学,药物;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1237(2007)01—0097—02 随着我国药品专利法的实施及加入WTO,知识产权保护的压力剧增,国外专利保护期内的药品不能再随意仿制,这给我国合成新药的研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促使我们必须尽快完成新药由仿制向创新的转轨.为培养适应新世纪药物研究的合格的药学人才,我们的药学教育必须向创制新药的教学思路转变。 为了实现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积累药物化学课程教学的改革经验,必须对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通过参考国内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教学的先进经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推行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达到以上的目标,我们在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尝试。 1课堂教学 药物化学(medicinalchemistry)是基于化学的学科,也含有生物学、医学和药学的相关知识。它是关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的发现、设计、鉴定和制备的科学,也研究这些化合物的代谢,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的建立。 传统的药物化学教学内容主要以化学模式为主,着重介绍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和制备过程等,割裂了药物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学生多以死记硬背书本上的内容为主,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培养的学生缺少创新药物研究的能力,已不能适应当今新药研究的需要[1]。面对当前药物研究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新形势,在课程教学改革 [收稿日期]2006-11-09 [作者简介]陈年根(1971一),男.江西抚州人,主管药师。硬士.和建设中,我们确定以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技能、具有较强新药研究和开发能力的高质量人才为目标。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将构建和表征药物分子结构的基础化学以及和药物作用靶点相关的生物化学基础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不放松介绍药物作用的化学基础上、着重解释设计新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各类药物的发现和发展、最新理论和技术、特别是上市新药中有代表性的药物在研究过程中的思路和理论为考虑的出发点和归宿。例如,通过对教材中典型药物,如局麻药盐酸普鲁卡因、拟胆碱药氯贝胆碱、H。一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的发现过程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了药物开发过程中新药发现的的异同点,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在介绍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时.着重解释仿创策略(“MeToo”药物)以及在新药开发能力较弱的国家进行“MeToo”药物开发的重大意义,并举例进行了说明。如日本武田公司在第1个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开发成功3年后即上市了第2个结构类似的抑制剂兰索拉唑,即是在充分研究专利保护范围的基础上,在不侵犯专利前提下进行专利边缘创新的典型例子。非常重视专利的研究,引进、模仿、创新的模式,是日本制药工业由弱到强的成功经验,这也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以上的阐释避免了传统的对构效关系和结构衍生化的枯燥的讲解,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在课程介绍进行到一定时间、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适时要求学生进行综述性文章的撰

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探讨

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探讨 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医用化学属于公共基础课程,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教师需要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合理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为培养合格的护士打下良好的学科基础。 标签: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 一、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现状 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存在各种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据核心地位,课堂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课堂氛围沉闷,师生间的互动极少,学生很少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医用化学并没有全面的认识,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误认为该课程和护士工作没有必然的联系,对护士工作也没有清晰的认识,误以为只是发药、打针、输液之类的事情,很少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学习兴趣也不高。此外,教师对医用化学的定位也不清晰,更加强调化学知识教学,教学内容取舍不合理,选取的内容不符合学生已有的水平,也不能满足社会市场的客观需求,加上教学方法单一化,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优化改革 1.明确教学目标,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想要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明确教学目标是前提。在医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关注社会市场的动态变化,结合新时期护理职业岗位客观需求,构建全新的教学目标,使其明确化并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教师要正确认识医用化学,逐渐淡化化学学科意识,加强化学、医学之间的联系,要通过不同途径使学生意识到医用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分层教学。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准确理解章节内容,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比如,双氧水、高锰酸钾等的医学用途,在不同浓度下,具有怎样的药物作用。在学习“溶液的渗透压”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已有的水平,选取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例子,引导他们掌握计算生理盐水的渗透压的方法,更好地了解胶体溶液扩散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详细讲解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透析方法所应用到的原理。这样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 2.优化教学方法 在进入更高学习阶段后,医用化学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内容多、速度快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准确把握章节内容,便于有针对性地听讲,解决心中的

师范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

2012年第16期广东化工 第39卷总第240期https://www.360docs.net/doc/6116232074.html, · 157 · 师范院校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姜大雨,赵东雪,陈新颖,郝乐,崔运成 (吉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 [摘要]分析了师范院校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剖析,建立了开放式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采用了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了自主创新的教学特色。 [关键词]分析化学实验;实践能力;教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865(2012)16-0157-01 Improvement and Practice on Analyt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 Teaching of Normal University Jiang Dayu, Zhao Dongxue, Chen Xinying , Hao Le, Cui Yuncheng (College of Chemistry,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136000, China) Abstrac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 teaching were analyzed from both teacher and student. Open teaching mode and various test system were formed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of student. Practice ability of student was trained and characters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 experiment teaching were formed. Keywords: analyt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practice ability;teaching character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分析化学实验单独设课,与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是化学专业基础课之一。分析化学实验应遵循“基础性、先进性、适应性、实用性”的原则,对实验原理部分力图做到阐述清楚,对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做到叙述详细,以加强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和加深其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 “传道、授业、解惑”是我国古代文学家韩愈对传授教师角色作用的概念。千百年来,无论在古代的个别教学中,还是近代的分析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基本上没有超出这六个字的范围。因此出现以下问题: 1.1.1 “封闭式”教学模式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长期以来受到实验条件和教学大纲、教学安排等因素的限制,使学生处于“封闭式”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实验教学没有应有的生机,学生只能在教学大纲安排的固定学时和时间内到实验室做已规定的实验项目,其余的空余时间没有地方补充实验[1]。教师会按照教学大纲把实验的内容完整地讲解,因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实验的状态。 1.1.2 “垄断性”教学体系 由于教师在信息上具有垄断性,教师控制了整个课堂活动,学生学习的内容、时间、方法、氛围、结果完全掌握在教师的预设之中,该教学体系忽视了学生的性格差异,漠视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1.1.3 “单一化”考核方式 成绩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实验课的考核往往只流于形式,没有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考核手段和标准,实验教学的中心地位在考核比例中没有体现[2]。单一化的成绩考核方式,不仅不能评价学生实验的真实情况,还会扼杀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以致学生会出现相互抄袭或改写实验数据等实验不认真的现象。 1.2 学生的学习动机微弱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一个学生是否学习分析化学实验、以及学习的努力程度、积极性、主导性等,都受学习动机的影响。而学生的学习动机微弱主要受以下两个方面影响: 1.2.1 对知识价值的认识不充分 学习动机的强弱受对知识价值认识的影响。师范学校的学生把课程讲解和粉笔字作为将来工作的中心,认为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与将来工作关联不大,从而难以有学习分析化学实验的学习动机。1.2.2 缺乏学习的直接兴趣 学习的直接兴趣又称为求知欲,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探求真理并伴随着情绪体验的认识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最活跃的成分。由于分析化学实验内容偏重于理论验证和规范化操作训练,学生们在做实验时只是照方抓药、纸上谈兵,到了工作岗位后,遇到实际问题,不知从何下手,往往感到无能为力[3]。实验内容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直接兴趣。 2 教学改革与实践 2.1 教师变为“平等中的首席” 2.1.1 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师范院校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实行开放的内容体系,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实验空间,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思考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该体系是一种以教师提出实验目标或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探究和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实验、体验知识形成,启迪思维,激发兴趣,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教学活动[4]。以学生的主体为主题,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实验题目,实行开放式实验模式,例如:铝合金中铝含量的测定,在实验室内准备了充分的铝合金片、EDTA标准溶液和二甲基酚橙指示剂,实验室随时开放,有兴趣的学生就通过查教科书和搜索文献等途径学习这个实验,自己设计并完成了实验。实践证明,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实验转为主动实验。 2.1.2 因材施教的教学体系 师范院校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应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一般特点和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要正确处理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的关系。有的学生性格内向、生性孤僻、沉默寡言、害怕实验、害怕失败,教师应通过鼓励和指导、多表扬他,使他树立信心、勇于实践。有的同学生性活泼、性格外向、易喜易怒、表现欲强,教师应适当地进行调整,设置设计性实验任务,培养其耐心,训练其耐力,使其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5]。这样有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1.3 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分析化学实验课的考核,是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根据分析化学与实验的特点把实验成绩考核分为两个部分,即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平时考核包括报告和课堂表现两部分,实验预习报告情况和实验报告的内容占总成绩的20 %,主要检查预习报告的目的、实验原理是否清楚,实验报告的内容是否完整;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20 %,主要检查基本操作是否规范,数据是否及时记录和处理,数据是否真实[6]。期末考试分为操作考试和笔试两种,操作考试占总成绩的30 %, (下转第156页) [收稿日期] 2012-10-15 [基金项目] 吉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吉师教科[2008]005号) [作者简介] 姜大雨(1972),男,吉林延吉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第41卷第2期2013年1月广州化工 Guangzhou Chemical Industry Vol.41No.2January.2013 分析化学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胡 坤,邹华红,桂柳成,吴 强,周 佳 (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广西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聚焦于充分发挥基础课程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笔者尝试进行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改革,通过注重本科 阶段学生培养、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建立考核制度构建新型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实践证明,该体系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取得预期效果。 关键词: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改革;教学体系中图分类号:06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677(2013)02-0153-02 作者简介:胡坤(1982-),男,助理研究员,理学硕士,主要从事生物传感器、质谱分析工作。 Construction on the Analytical Chemical Curriculum Reform an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HU Kun ,ZOU Hua -hong ,GUI Liu -cheng ,WU Qiang ,ZHOU Jia (Key Laboratory for the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Engineering of Medicinal Resources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angxi 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 :Focusing on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basic course role on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strument Analy-sis Experiment course was tried to reform.A new experiment teaching system was constructed by cultivat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 stage ,multimedia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system.The results proved that this system in training students'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got expected effect. Key words :instrument analytical experiments ;curriculum reform ;teaching system 分析化学课程是化学、化工、生物、医药、食品、材料等众多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由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组成,其内容涉及以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理论,是一门以综合性和应用性为显著特征的交叉学科。它与诸如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依存,足以凸现分析化学、特别是仪器分析在当今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分析化学一直在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和研究探索活动中扮演着“眼睛”的角色。它能够从分析数据中获取信息、参与决策和解决应用领域以及研究领域实际问题[1] ,因此它的发展往往成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国力的标志之一,可以预计今后全社会对分析化学相关的各类人才具有极大的需求量。 在最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提出“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 上,加强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势下,如何发挥学科优势,实现《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着眼于有效培养高素质的分析化学人才,成为分析化学教学的一个研究热点。为此,我国的分析化学教育工作者一直没有停止过改革的步伐,不断跟踪专业领域 以及教育教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2] ,开展了大量诸如对实验内容更新设计、建立学习成效综合考核体系的改革,并在教育 技术层面研究开发了诸如“分析化学实验室 ”、“仪器分析仿真实验”等教学软件[3] 。现阶段改革的重心已逐渐开始由专业型 人才培养模式向综合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4] 。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教育投入的加大,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大型甚至超大型仪器诸如高分辨质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拉曼光谱仪等纳入这门基础实验课程中,这无疑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些大型仪器结构复杂、无法直观、操作繁缛,大大增加了教学难度[5] 。如何在有限的学时范围内,合理安排仪器分析课程内容,在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的同时,充分发挥大型仪器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功能,是现阶段仪器分析课程亟待解决的主重要问题。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所具备的基本能力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首先,获取知识能力: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不断扩充自身知识储备,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其次,动手实践能力:具备娴熟的实验技能,善于独立开展实践活动;最后是探索未知能力:具有敏锐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探索未知事物的激情、敢为人先的批判精神。 笔者依据以上人才特征,基于过程哲学思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对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一下四个方面:

农林院校大学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农林院校大学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或离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内在联系和外界变化条件的科学,是一门创造新物质的科学,它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化学教学成果的好坏影响深远,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化学;教学改革;农林院校 从化学发展史我们可以认识到:化学是一门创新学科[1],化学对于其他很多相关学科的发展、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化学一直是农、林、理、工、医等专业必修的基础课[2],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也会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结合自身的学习体会和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点感受。我们认为,在大学化学教育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创新型人才会更有效。 1 课程的安排应以提高教学效果为准则 化学教学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各个高校,课程的安排几乎都是一个学期传授理论知识,接下来的一个学期集中进行实验教学。这样的安排显然操作起来简单,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尽人意。当我们传授理论内容时,如果不将真实的化学情景引入课堂,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对内容的掌握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同样,当我们集中进行实验教学时,学生对理论知识已经淡忘,往往是在比较迷惑的状态下完成实验内容,教学效果也不好。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将理论讲解与实验操作配套进行。在理论内容中涉及到实验操作的,而且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操作技术,那么就该将上课地点安排到实验室。老师完成理论内容的讲授时,让学生直接动手操作,将实验过程完成。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会感觉学有所用,比较容易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当然,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校配备硬件条件,对教学资源及资金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即便是条件不允许,老师在课堂上,也要尽量示范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或者是利用现代教学工具进行模拟演示。 另外,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每节课的安排也要合理。每节课的时间要按照比例分成几个部分,在第一部分时间里,简单介绍发展史,让学生知道所讲内容的由来;第二部分时间重点讲解知识点,要抓住实质,深入浅出;第三部分时间介绍所学知识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或是对其专业课的指导作用;最后一部分时间,通过习题训练,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 配备专门的习题、答疑老师 在大学教学中,每节课讲授的内容会比较多,难度也比较大,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将所有内容掌握,因此需要布置足够多的习题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理论内容。

[教学改革,医用,化学]探究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探究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1 医用化学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医用化学目前开设于大一的第一学期,由于新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正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对大学的学习方法还没有适应,还保留着高中阶段的学习习惯,这样就给医用化学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医用化学涉及的内容多,尤其化学理论强,开设的实验教学较少,使得学生在短时间里接受这些化学理论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医用化学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讲授和板书展示的形式,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死记硬背的,缺乏理解,造成对医用化学的学习感到无趣,逐渐形成厌学情绪,影响后续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医用化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医药类高校开设医用化学课程的学时数一般为64 学时,有院校甚至只有32 学时,因此在有限的学时里完成最重要的化学知识学习尤为重要。医用化学内容涉及到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及有机化学四大化学,内容繁多,因此对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变得尤其的必要,我们根据后续的课程学习所涉及的主要的化学知识对医用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减,保证学生在学时较少的情况下,掌握最重要的化学知识。将授课重点放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内容上,减少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内容上的课时,教学内容的具体改革及依据如下: 2. 1 无机化学方面的改革 ( 1) 重点讲解溶液的相关内容,包括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溶液的渗透压,尤其溶液的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这方面内容在后续课程学习中尤其的重要,如临床上为什么使用0. 9%生理盐水、50. 0 g /L 葡萄糖溶液作为注射液。通过化学知识在医学中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医用化学的兴趣。( 2) 重点讲解电解质溶液和缓冲溶液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作用的机理、pH 计算、配制及在医学中的意义。如人体内怎么控制适宜的pH 值。 2. 2 有机化学方面的改革 重点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种类、结构特征、命名、物化性质等。涉及到的有机物主要为烃类、烃的含氧衍生物( 醇、酚、醚、醛、酮、酸) 、脂类、糖类及氨基酸。有机化学是医学课程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如人体的组成成分出水以外大部分都是有机物质,我们所使用的药物一般都是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学以广泛地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是生命科学不可缺少的化学基础,所以学习有机化学是探索生命奥妙奠定必要的基础。 2. 3 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 医用化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我们在该课程的重点内容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部分分别设计了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来增加学生对医用化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3]。通过综合考虑我们设计的实验分别为:实验一缓冲溶液配制及其pH

浅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浅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许婷婷 沈阳师范大学沈阳 100034 【文摘】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克服传统化学实验中的一些不足是当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改变现行实验教学中“只看不做”的问题,开展实验是最有效的手段。而中学化学教学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学生观察实验的现象来认识物质的性质,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全面贯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它对于传播绿色化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化学教学化学实验改革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仍是最薄弱的环节,这严重制约了实验这一独特优势时培养学生创造力作用的发挥。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所无法替代的。因此,中学化学教学中应加大对实验课程的投入与关注。 1中学化学实验现状 中学化学课标对实验的要求是:力求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实验,实验室建设的标准化和管理员的配备与培训应满足具有的条件:条件好的学校,仪器配备应做到人手一套,应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地开展实验但是,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对化学实验教学的教育教学功能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刻,仍有很多教师把实验单纯地当做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一种直观教学辅助手段,将其置于从属的位置;盲目的追求升学率,导致实验课程的真正意义上的丧失。而黑板实验,讲实验等还相当普遍,有一些学校即使开设实验课,也是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很少,再加上实验条件简陋,实验经费缺乏,致使化学实验及其教学的实际不容乐观。 2化学实验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 2.1演示实验的给出不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由于现行的教材中大部分的演示实验后面都附有实验现象,这样倒是方便了教师和学生。但有利就有弊,教师在给学生做演示实验的时候,一部分学生并不是在认真思考,而更像是在看热闹,有的甚至不看实验。理由就是书本上都写着呢!这样不仅养不成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而且会导致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下降。由于学生对感性问题认识不充分,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常常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 2.2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不同步不利于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实验总是放在演示实验之后,对于一些有关基本操作的实验,学生往往掌握的不好。因为学生每接触一种新仪器,总是先由教师进行课堂演示,讲解如

浅谈大学化学教育改革

浅谈大学化学教育改革 文章针对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化学教学的改革对策。要加强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标签:大学;化学课程;新课改;教学原则 一、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化学课程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注重理论常识以及操作技能的训练,并完全依靠于化学课程的理论内容。目前,课堂上通常以讲解大量理论论证为主,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提高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造成课堂学习效率低下。近20年来,虽然部分学校已经将化学课程列为必修课,但是课时不断被压缩和缩减,同时,化学教材的种类十分繁多和复杂,大部分化学课程主要是以学科为中心,理论科目占据十分重要的比重,但是联系现代实际内容较少,部分内容过于陈旧,影响学生对于化学科目的学习兴趣。根据目前的情况而言,化学教学的实验教学是化学教育的有效形式,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的获取化学常识和反应规律,同时,还能够增加学生获取理论常识的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化学教学的改革对策 1、操作能力的培养 化学课程的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注重非化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操作水平,充分使得学生认识到化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就目前化学教材而言,需要强化学生对于各种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如:规范学生提取试剂的方式和原则。在使用试管、容器以及滴管等方面,严格要求学生提取试剂的称量、提纯、蒸馏以及回流等操作流程。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化学操作习惯,学会书写不同类型的化学实验和报告。在无机化学的实验过程中,老师首先需要示范实际的操作原则和理论,随后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要求学生进行分组操作,同时,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协助完成,能够及时纠正错误操作手段,加深对于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并强化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实验操作流程图的相关资料悬挂在教室墙壁上,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刻记忆实验操作的相关流程。 2、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于化学课程产生浓郁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化学实验课作为一门具有真实性和生动性的学科,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学生在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按照教材内容以及老师的指导进行

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医用化学教学质量

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医用化学教学质量 在医学院校中,医用化学是其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让学生能够掌握与医学有关的化学基本概念,了解与医学有关的理论知识以及应用知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更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验教学的开展有所忽视,这样导致医用化学教学的质量不够理想。故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的提高医用化学的教学质量。 标签:实验教学医用化学课程设置 前言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做好化学实验教学工作,能够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具重要的意义。但是,许多学校的实验设备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化学实验课的课时较少,这样导致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制约了学生化学知识水平的提升。本文主从医用化学教学的层面上,对如何实行教学改革,以进一步提升医用化学教学的质量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一个人进行学习与工作的内在动力,故此要想提高医用化学的教学质量,那么首先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逐渐对医用化学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在教学之初,教师需要强调化学与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1]。要让他们了解到要想学好医学,而这就需要学好医用化学。此外,教师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够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还需要多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所要讲述的知识点。而且相比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实验教学要更加的感兴趣。总之,要采取一切措施来激发学生对医用化学课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对课程进行不断的优化 当前,医用化学实验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个是基础化学实验;另一个是有机化学实验,在这些实验课程中,操作性验证性的内容较多,但是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相对较少;而且在当前的医用化学实验课程中,纯化学内容较多,而与医学方面有关的内容更少;此外,许多实验内容都非常的陈旧,不能够体现实验课应有的吸引力。而且这些实验课程的设置都较少,学生很难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去掌握教师所讲述的实验内容。 故此,就需要学校对课程设置进行不断的优化,要打破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的这一模式,要将医学与化学实验逐渐的融为一体,以方便更多的医学生学习。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策略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我国高中课堂教学得到创新发展,大量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大大提高了高中教学质量。高中化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高中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学有效性得到明显提高。新形势下,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重点探讨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具体策略 随着我国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国教育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实现素质教育是我国现阶段教育事业的主要目标。新形势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高度重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此一来,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谈谈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学科素养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产物,指在学习和实践某一学科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以该学科特征为基础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品质以及学习经验的综合。这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和叠加,而是渗透了学生的主观意识,将其成功转化为一种思考方式。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新形势下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育人要求,将化学知识转化为一种具体的能力用以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笔者认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有: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研与创新、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大方面。这无法方面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旨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从而对物质进行有效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分子的角度去分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得出“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