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岛由纪夫《金阁寺》读后感
《金阁寺·三岛由纪夫》原文读后感赏析

《金阁寺·三岛由纪夫》原文读后感赏析【作品提要】我是沟口沙弥,从小口吃,相貌奇丑,体弱多病,是偏僻地区的海角寺住持的儿子。
我家境贫寒,长大后只有出家当和尚这一条路。
身体的缺陷加上穷困所造成的自卑孤独,一直驻扎在我幼小的心底里。
我许多时候都深感绝望,仇视整个社会,恨不得所有的人都死掉,世界就此毁灭。
我唯一的安慰和向往,是父亲从小告诉我的金阁寺。
据他说人世间再没有比金阁寺更美的东西,想象中金阁寺的美让我忘记了人世间的丑陋。
终于,父亲把我带到了京都,见到了金阁寺。
实景却让我大失所望,金阁寺看上去一点也不美。
战争爆发,我默祷丑陋的自我能和丑陋的金阁寺一道为战火所毁,或许彼岸才有美的真髓存在。
但金阁寺经过战火劫难,毫发无损,照旧屹立,而周围一切的人和事,暴露出伪善的真相,变得加倍丑陋,让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
经过精心准备,我一把火烧掉了金阁寺,准备同它一齐葬身火海。
但在最后一刻,我改变了主意,逃离火场,决心顽强地活下去。
【作品选录】我打开通向漱清亭的西门。
正如前述,这扇门扉是内侧向左右对开的。
雨夜的天空也比金阁的内部明亮。
潮湿的门扉吸收了又低又轻的碾轧声,导入了充盈于微风中的深蓝色的夜气。
“义满的眼睛,义满的那双眼睛。
”我从门扉跃身户外,向大书院后面跑回去的时候,我在继续想道:“所有的行动就要在那双眼睛的前面进行。
在那双什么也无法看见、已死了的证人的眼睛的前面……”后来我进行了机械式的作业。
我把摞在大书院后门口的行李分四次搬到金阁的义满像前。
首先搬的,是拆去吊钩的蚊帐和一床褥子。
其次是两床棉被,其次是皮箱和柳条箱,再其次是三捆稻草。
我把这些东西胡乱地摞在一起,将三捆稻草夹在蚊帐和棉被之间。
蚊帐最易引火,我把它半摊开盖在其他行李上。
最后我折回大书院后面,捡起那个裹着不易燃物的包袱,直奔金阁东头的池畔走去。
那就是眼前可以望及池心的泊舟石的地方。
那里的几株松树的树阴,勉强可以避雨。
池面映着夜空的微微泛白。
金阁寺读后感范文欣赏

金阁寺读后感范文欣赏《金阁寺》是一部由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著作的长篇小说,相信很多网友都已经看过,网友们对这本书有怎样的感受呢?下面就跟我一起来看看吧!对三岛由纪夫的认识,最初是从他戏剧般的结局开始的:1970年11月25日,他带领私属武装“盾社”的男青年进入日本自卫队的一个基地,绑架了司令官,对士兵发表演说,鼓动他们跟随他,通过起义恢复天皇权力。
遭到士兵们嘲笑的三岛由纪夫自知起义失败,随后剖腹自杀,介错人砍下了他的脑袋——这一幕听起来如此惊世骇俗。
据说他从几个月前就开始准备这场“舞台剧”,为防止因疼痛导致失禁,当天还在体内塞了许多棉絮。
在他生前的照片里,有一股超现实的疯狂与暴烈,恍如希腊雕像般的肌体折射出他惊人的意志力,严于律己,个性刚强,但这幅面孔掩盖了另外一个三岛由纪夫——一个敏感、害羞、迟疑甚至甘愿退出生活的小男孩。
我们知道,三岛由纪夫从小体弱多病,成年后的身高也只有163cm,因此他热衷于改造自己的躯体,把其当成精密的仪器摆布。
二者结合,塑造出一个矛盾体,而这种矛盾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
“你们看见玫瑰,就说美丽,看到蛇,就说恶心。
你们不知道,这个世界,玫瑰与蛇本是亲密的朋友,到了夜晚,它们互相转化。
蛇面颊鲜红,玫瑰鳞片闪闪。
你们看见兔子说可爱,看见狮子说可怕。
你们不知道,暴风雨之夜,它们是如何流血,如何相爱。
”以上文字,出自三岛由纪夫所著喜剧《萨德侯爵夫人》。
在我看来,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他的二元观。
余华说,三岛由纪夫的写作有助于他作为一个人的完善,使个人的双重性(生活与写作)得到了互相补充,但另一方面,写作使他的个人欲望无限扩张,他的现实生活却是越来越狭窄。
他过于放纵自己的写作,让自己的欲望勇往直前,到头来他的写作覆盖了他的生活。
这点在《金阁寺》这部小说中表现为一种热血的冲动,一种不可耐的压力,是张狂与静止的结合。
反观村上春树,他的作品就像一场持久的马拉松,气息均匀,节奏光滑,四平八稳,因而少了一些淋漓尽致,蓬勃的力。
【读后感】读《金阁寺》有感 _246265

毁灭的骄傲——读《金阁寺》有感死的天空十分明亮,犹如生的天空一样。
——题记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放火烧掉金阁寺,而当时的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则以此为题材著写了《金阁寺》。
小说中主角是一位年轻僧人——“沟口”,体弱、口吃、内向。
父亲临终之时送他往金阁寺,并教他金阁为美的象征。
后来他每天看金阁,战乱前后,逐渐发现金阁之美。
进大学后,他结识柏木(一个有跛脚的残障人士),并因他的缘故而与女人交沟,感到世界强烈的无力感。
后来不能与母沟通,好友鹤川死去,与师父关系恶化,逐渐认真世界本质,最后放了一把火烧掉了金阁寺,与其共毁灭。
主人公沟口的命运带有一种深沉的隐喻意。
有些他无法选择的因素在扭曲着,而沟口的心灵在这种扭曲的物质条件中走向了偏执。
生来的口吃,让他遭受了无数的嘲笑与谩骂,但是沟口在这种无法选择中寻求着一种可以选择的东西,他祈求着与别人同样的生活高度,于是就像他所说的,他宁可被辱骂也不想被同情,他希图着一些他不曾拥有的东西,比如尊严和美。
二战结束前后的日本社会,弥漫的一种对旧式皇权至上军国主义思想的迷恋,对现实的种种迷惘与不满。
不难想象,即便是最为纯净的灵魂撞上了这高压变形的镜子也会丧失了他原有的模样。
加之家庭因素,凡此种种,造就了沟口独有的观察世界的视角,凄美而诡异。
沟口存在本身就传达了一种人生被设计被界定的哲学意味,每个人的生命当中都有一些无法选择的东西,程度不一。
或者说,一个人的生命起点都是被固定的,我们每个人都从起点获得了一个带有方向的速度,如果我们足够幸运,方向会越走越多,选择多了,人生的路会越走越宽。
但是同样存在着那些不幸的人,如沟口,封闭与包裹的自我,沿着一条无可选择的单行道,孑然前行。
无疑,三岛由纪夫借助沟口同样也传达了他对日本战败的失望,对武士道精神和日本军国主义的无限怀念,这也是《金阁》遭到许多人批判的原因之一,但不能仅仅因此而否定了作品所传递的一些永恒的价值与思索,《金阁》不是宏大叙事,不是评判社会,而是对于个体人生的关注,对人精神观念的透视以及对自己独特美学价值体系的展示。
最新金阁寺读后感

金阁寺读后感------------------------------------------作者xxxx------------------------------------------日期xxxx毁灭的骄傲-—读《金阁寺》有感死的天空十分明亮,犹如生的天空一樣。
—-题记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放火烧掉金阁寺,而当时的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则以此为题材著写了《金阁寺》。
小说中主角是一位年轻僧人-—“沟口“,体弱、口吃、内向。
父亲临终之时送他往金阁寺,并教他金阁为美的象徽。
后来他每天看金阁,战乱前后,逐渐发现金阁之美。
进大学后,他结识柏木(一个有跛脚的残障人士),并因他的缘故而与女人交沟,感到世界强烈的无力感。
后来不能与母沟通,好友鹤川死去,与师父关系恶化,逐渐认真世界本质,最后放了一把火烧掉了金阁寺,与其共毁灭.小说主人公沟口的世界是极端的,与世隔绝的。
他天生带有口吃,在那个语言文字充斥的世界,或许意味着生来就被世界的拒绝。
长久的孤独让他把所有内心的力量都花在了构建金阁的美上。
无数个时辰,他驻足凝望着金阁,眼睛几乎被晚夏的烈日灼伤.他无比固执的相信,金阁有着不属于白天的一面,它的表象仅仅是一种伪装。
它的美隐藏在不为人知的深夜或人们目所不能及的瞬间,那种美神秘、浩大,带着无穷的忧伤和魔力,深深的迷住了这个内心黑暗的少年。
这个影像如此的暴烈灿烂,以至于我每每想起这一幕,都觉得眼前一片雪白的化不开的倾城日光,金阁那非凡的光芒从此在我的意识里,打上了灿烂燃烧的印记。
ﻫ我不知道书中的美究竟是金阁寺的美还是美是与笼罩着金阁的这虚无之夜同一性质的东西!恐怕两者都是美。
美既是细部,也是整体;既是金阁,也是笼着金阁之夜。
如柱子、栏杆、板窗、板门、花头窗、宝形造型的屋顶……法水院、潮音洞、究竟顶、漱清亭……池面的投影、小岛群、松树乃至泊舟石等待细部的美,各部分木材比例精细的这座纤巧的建筑物,就像璎珞在风中飘荡似的,在虚无的预感中战栗.这种美绝不是在细部终了、在细部完结的,任何一部分都包含着下一个美的预兆。
《金阁寺》读后感优秀篇

《金阁寺》读后感优秀篇《金阁寺》读后感优秀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金阁寺》读后感优秀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学与文学向来是相辅相成的概念,分界并不那么明显。
而日本文学倾向于对美的辩证更是毋庸置疑的。
最初接触日本美学是通过川端康成的作品。
川端康成笔下的美是透明纯粹的,是升华的虚无的事物,甚至能听见雪在枝头融化时冰晶细小的破碎声,嗅到松针在纷纷扬大雪里流淌的气息。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美就应该是这样的。
直到我读了三岛由纪夫,读了《金阁寺》。
我开始重新思考关于美的一切。
从小父亲向他描绘的金阁就让主角沟口魂牵梦萦。
在他的意识里,金阁太美了,美到成为了美的标志。
他自知貌丑与口吃,极端迫切地需要用美来横贯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丑”与金阁的“美”形成绝对的对立。
长大后他去到金阁,这使他迷惑,他觉得金阁的美不应当是这样。
此后他仍在虚无的夜里,寻找他精神里曾对金阁之美的阐述。
在大学,沟口遇到了柏木和鹤川。
柏木跛腿,阴暗执拗。
沟口在柏木的教导下,逐渐感受到了世界的无力和颓丧。
而鹤川作为美的化身,在阳光下通透明朗地照亮了沟口的一切。
后来鹤川的猝然逝去,更代表了他对美最后一丝希望的粉碎。
在扭曲的欲望和对人世的不解下,他放火烧毁了金阁。
弗洛伊德和荣格结合古希腊神话,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即弑父。
看似与现代伦理相悖,实际上有着复杂的心理成因。
金阁的美是充满侵略和控制的,它在沟口的世界里恶狠狠地昭示着自己的存在。
金阁对沟口来说象征着父权,他烧掉金阁,就是意识的觉醒和反叛。
《金阁寺》也是暴力美学的独特诠释。
但与传统意义上的感官角度不同,它虽然也有沟口对残酷肌体之美的思索,更多的却是精神上的挣扎与约束。
三岛由纪夫通过绝对的善恶美丑筑成自己特殊的精神美学。
是绝望之美颓丧之美,是意志与抽象性的反抗。
就像他在《仲夏之死》里写到的,晚夏明丽的霞光,也含着糜烂的火红。
《金阁寺》读后感

《金阁寺》读后感从文字本身来说,这确实是一本读起来不太顺畅的书。
我认为原因有二。
其一,日本文学、语言本身,经翻译之后难免与我们习惯的阅读思维、理解能力不太一样。
其二:大量的修辞,尤其是比喻的使用。
例如在开篇不久关于金阁寺的一段描写:“金阁犹如夜空中的明月,也是作为黑暗时代的象征而建造的。
因此我梦幻的`金阁以涌现在其四周的暗黑为背景。
在黑暗中,美丽而细长的柱子结构,从里面发出了微光,稳固而寂静地坐落在那里。
不管人们对这幢建筑物做什么评语,美丽的金阁都是默默无言地裸露出它的纤细的结构,必须忍受着四周的黑暗。
”这一段我足足看了三遍才看顺畅。
也因此没留下好印象,再读有些排斥。
又如“这么一想,我似乎可以把金阁藏在我的肉体里,藏在我的组织里,然后潜逃,就像潜逃的盗贼吧昂贵的宝石咽下,然后隐匿起来似的。
”着实拗口。
但也并非所有的比喻都是“坏印象”。
如“同班同学那种少年期特有的残酷的笑声,犹如洒满阳光的叶丛那样璀璨夺目。
”一句就将嘲笑写的异常刺耳。
又如写到脖颈根上长的一个红肿的大疙瘩“不料这疙瘩竟扎下了根,以灼热的沉重的力量,从我的脖颈后面压迫着我,害得我经常不能安眠。
”一个疙瘩的力量写的很生动。
从思想上思考,读此书一直很压抑。
一个结巴的十六岁的少年——沟口,他天生结巴,严重自卑,自幼养成孤僻的性格,总是在与别人的对话中保持沉默,而内心思想极为丰富。
与这个生活着的世界始终保持游离的关系,生活在这个世界,又不属于这个世界。
他的思想复杂,见到了真正的金阁寺,却仍然将她想象成印象中那个华丽的金阁寺,深刻认同亡故父亲所说“世上没有什么比金阁更美的了”;不认同自己的母亲本身,却认同她的野心,并将野心付诸行动,送烟给主持希望获得大学预科的机会;喜欢有为子,但一次又一次地将她想得肮脏、龌龊。
印证了书中的一句话“人这东西,一旦钻在美里不出来,势必不知不觉撞进世间最为黑暗的思路”。
“金阁处处皆是,而在现实里却看不见”,也是沟口内心世界的吐露吧。
金阁寺读后感摘抄

金阁寺读后感摘抄《金阁寺》是一本由[日] 三岛由纪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著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说服。
《金阁寺》精选点评:●4.5。
南泉斩猫。
溺死在大段的心理剖析里面。
感觉作为读者,与文本本身的意思或者说始终隔了一层。
另外,志摩的文字依旧极好。
●三岛对我来说太主观了,也用了太多助动词没有实际意义的形容词,但是我得说我没有完全理解三岛在这本书里的哲学。
另外,真不喜欢人文社这个系列的版式。
2021.4.21补一下:我昨天晚上感到美和人生的确是有矛盾的,或许和三岛理解得不一样,但确实引介是他在这一点上启发了我。
我在想这个矛盾是不是可以消除的。
●和我想【】是一样的心情。
●爱恨杀●小说写的有可读之处,但翻译有多处词不达意,且错字若干处。
这是我读过的人民出版物第一次有如此之不严谨。
●三島由紀夫沒有在這部作品中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是重於塑造“我”——一個來自窮鄉僻壤、又患有口吃的小男孩溝口,面對成長中所遇見的人或事物,尤其是戰爭時期與戰敗投降後的巨大落差,內心不斷掙扎的過程,4顆星●就算我不会懂(你)也不会觉得可惜最终选了这个字典●我和我的和解,我和美的認識,我和生的行為。
●读过的版本已经超过三个,最推荐陈德文老师此版。
#それゆえに金閣の美の魔力に魂を奪われ、ついには幻想と心中するにいたった悲劇。
#●我对三岛的情感就在这里消耗掉耗尽了。
(似乎《金阁寺》读后感(一):人的堕落是循序渐进的人的堕落是循序渐进的。
金阁寺应该是普贤有很多哲学性的东西。
有几个地方文字我是字体图文并茂过了,但体会不到作者纯粹想表达的。
金阁寺从的圣洁之美到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约束,而要到自己奋力挣脱,最后的付之一炬。
他经历了人的恶,也曾拥有过阳光,最后他宁愿与心中的美一块儿燃烧殆尽。
我能体会心力细腻的人,也能领悟内心自卑人的想法。
饱满且细腻敏感和自卑程度也成正比。
《金阁寺》读后感

《金阁寺》读后感《金阁寺》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金阁寺》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今年4月份我读完《金阁寺》,对于这部小说想要表达什么并不清楚,6月份我读《齐泽克精神分析学文论》时,接触到精神分析的概念和方法,我很容易地联想起《金阁寺》来,想到了男主沟口、金阁寺、毁灭、实在界、象征界、对象a等等存在着一种联系……1950年,日本京都的名胜古迹金阁寺被一名年轻僧人付之一炬,这一度成为震惊日本的大事件,也成为了三岛由纪夫写作本书的原型。
埋下种子小说男主沟口天生身板儿弱,又加上生来的口吃,愈发觉得低人一等,但他心中从小就被父亲种下“美如金阁”的种子。
在我看来听父亲讲述的金阁寺的美,远比教科书和照片上的更胜一筹。
若干年后病重父亲带我去访问金阁寺,他的目的是想趁活着的时候将我托付给金阁寺的住持。
在我即将见到金阁寺时,心里却犯了踌躇(颇有一种近乡情更怯之感)。
“无论如何,金阁都应该是美丽的,因而,较之金阁本身的美来,我把这一切全都寄予我内心对于金阁的美好想象之上了。
”尽管美术书中描写的金阁寺我已经十分通晓,但真正美的金阁寺存在于我的想象中。
甚至这样美的金阁寺已经不是一个虚幻的概念,而是成为一个实体,成为一个当我遇到美的事物时,头脑里就会联想起的东西,小巧玲珑的工艺品,浥满朝露、放出迷离光彩的野花,浓云攒聚,雷声滚滚,晦暗的边缘金色闪亮的云层,面容姣好的美人儿……三岛天才般的写作能力将如此细微而复杂的精神状态描写地如此生动。
美如金阁,金阁俨然已成为美的代名词,不仅是沟口的精神状态,也将它带给了读者。
“我的人生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美这个东西,这样说一点儿也不过分。
父亲是乡间一位朴素的僧侣,缺乏词汇,只是教给我“这个世界没有比金阁更美的了”。
在我未知的地方已经存在着美,这一思想不能不使我感到焦躁与不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读后感
金阁寺是现实世界就有的一座建筑,建于1397年,因为外墙使用金箔装饰,所以被叫做金阁寺。
在日本动画片里,金阁寺是一休和尚和将军斗智的地方。
1950年,一个和尚突然放火把金阁寺烧了,经历了二战都毫发无损的建筑就被蓄意烧毁了。
之所以烧掉这座建筑,是因为这个和尚嫉妒金阁寺的美,必须将其销毁。
1955年,政府重建金阁寺,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金阁寺被烧毁让三岛由纪夫非常惋惜,他由此开始了创作,他对纵火犯和金阁寺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最终小说《金阁寺》在1956年出版,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金阁寺这部小说描述的主人公-沟口,像一个暗恋心中女神的人,也没有和女神交流,自卑觉得得不到女神的爱,最终选择杀掉女神。
这是暗恋者表现的最极端的那种。
接下来介绍剧情,沟口生活在偏远的城市,父亲就是一个和尚,在日本,和尚是可以讨老婆的。
沟口因为出生,命运是不由选择的,又因为他患有口吃,所以他本身带有了强烈的自卑。
受到父亲的影响,他和父亲都坚定的认为金阁寺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存在。
沟口第一次与外世界打交道是认识了一个
叫有为子的美丽姑娘,但由于口吃,他一激动,做出了一些出格的举动,有为子便去他家里告状,这让沟口更加的自卑。
他诅咒这个姑娘去死,之后这个姑娘竟然真的死了,当然不是因为诅咒,而是因为这姑娘给男朋友带绿帽子。
了解这一切的沟口突然对美丽的事物有了新的理解,外表光鲜的事物也会有凄惨的下场。
之后父亲带着沟口来到了金阁寺,把他交给了主持,看到了真正金阁寺的沟口非常失望,他难以接受心中想象的金阁寺和实际看到的差别那么大。
之后父亲就去世了,沟口只能彻底在金阁寺生活,每天念书,念经。
虽然沟口与金阁寺在物理角度很近,但在心理上,金阁寺与他依然遥远。
时间来到了二战最后阶段,美军开始轰炸日本,沟口也担心如果空袭突然降临,那么他将与金阁寺一起毁灭,但是当金阁寺始终安然无恙(被美军定位非轰炸地区),沟口心里又产生了变化,他期待着金阁寺被美军烧毁。
日本战败后,沟口又回到了现实,他觉得之前还离他很近的金阁寺又离他非常的遥远,他又感到被背叛。
(之前是幻想有为子)
这时候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鹤川出现,他是一个单纯善良的人。
鹤川不介意沟口的口吃,和他做了朋友。
在读大学期间,沟口又认识了一个叫柏木的人,他是鹤川的反面,代表了极致的心理阴暗,柏木也先天有缺陷,所以他是内心和
外表都畸形。
这时候鹤川代表光明,柏木代表黑暗,沟口则在两者之间,沟口的选择是柏木,因为他羡慕柏木有肆意作恶的能力。
他模仿柏木,但是总是失败,因为每当他真要作恶时,他总会想到金阁寺的美。
之后鹤川意外的死了,沟口觉得这是上天在暗示他选择了黑暗后,光明就再也不会出现。
沟口彻底堕落,考试不及格,逃课,当他发现一直尊敬的主持也找妓女时,他和主持的关心变得非常尴尬,也就意味着,他在金阁寺已经没有了未来。
沟口把所有的一切归结到了金阁寺的上面,他觉得每一件让他倒霉的事情都与金阁寺有关,他来到大海边上,对着大海发誓:“我必须烧掉金阁寺”。
之后沟口又受到了致命一击,他发现光明的鹤川原来背着他与黑暗的柏木也私交甚好,从此鹤川的形象也崩塌了。
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他又发现世界也充满了黑暗。
小说的最后阶段,沟口开始行动,他本身非常想和金阁寺同归于尽,但是金阁寺那天晚上门被关闭,沟口进入不了金阁寺内,这也让沟口再一次觉得金阁寺离他非常遥远。
最后,金阁寺在大火中融为一体,这是最后一次沟口感受到了金阁寺的美,并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沟口抽着烟,心里想着:我要活下去。
因为他这个时候突然感到了烧毁金阁寺是徒劳的。
这里顺便提一下,作者三岛由纪夫在匆匆写完最后一部作品《丰饶之海》后选择了切腹自杀。
我国的诺贝尔文学奖
得主莫言也认为三岛由纪夫的自杀让他的文学永垂不朽。
沟口的表现在我们身边也会发生,只是大部分都没有他那么走极端。
网上经常看到对于名人,富人的评论是落井下石,给予最邪恶的诅咒,不是因为网友真的非常光明,非常正义,而是他们知道自己这一生也不会有他们的地位和财富,所以就希望他们倒霉遭殃。
这里点到为止,我认为对于这种心态最应该的是调整自己,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要庸人自扰,让自己陷入到一个无解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