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案好

绪? 论
第一节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美学
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审美意识发展到审美思想,再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审美意识→审美思想→美学学科

一、美学的萌芽
(一)审美意识的产生
“审美意识”: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不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是由自觉的意识所支配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即使在最原始的审美活动中,原始人类同样是受到某种特定的意识支配才进行这些活动的。这种特定的意识就是审美意识。
(二)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具有某种理论形态的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美学思想具有两个基干特点:
①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并得以传诸后代。
②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可以是一些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更为深刻的能够揭示审美现象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1.西方
毕达哥拉斯学派(前六世纪末)
苏格拉底(BC469—BC399)开始转向对人和社会的思考。
柏拉图(BC427—BC347):《文艺对话集》;第一篇美学论文《大希庇阿斯》:理念说。
亚里士多德:“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其模仿说雄霸了西方美学史两千多年。
贺拉斯:《诗艺》
朗加纳斯:《论崇高》
达.芬奇:镜子说
2.中国:(先秦时期)
孔子尽善尽美说。
孟子:养气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道家美学:重人性和人情的意境美学。
老子:以弱克刚;柔能克刚,弱能胜强。
庄子:素朴而天下莫与之争美。“大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大与人不相胜也,是谓之真人”(《大宗师》)
《乐记》“声音之道与政通也,乐者,能俗理也。”
3.小结:
古代的思维方式是素朴的思维,近代才发展为形而上学的分析思维。到现代有了自学的辩证思维。美学的萌芽和发展与人类的思维发展是分不开的,由于古代素朴的思维关系。人们在当时对美的看法和态度,也是朴素的。也没有出现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美学著作。其美学思想主要包含在哲学思想、伦理思想

之中,所以古代美学只能称之为准美学、亚美学。
二、美学的确立
(一)一门学科是否确立的判断标准?
1.是否形成自己独立的逻辑框架?
2.是否具有自己特有的概念范畴?
3.是否具有自己特有的方法论?
(二)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的时间、代表作者和专著
1750年理性主人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Aesthetik》)一书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正式宣告成立。。
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的要算王国维,其后在蔡元培的大力倡导下,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被确定下来。
(三)近代西方美学学说
唯心主义: 康德《判断力的批判》
克罗齐的直觉说。表现说
立普斯的移情说
格式塔学派:完形说——阿恩海姆
唯物主义:博克、狄德罗;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
小结:近代没有也不可能建立科学的美学。
三、美学走向科学
(一)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标志,科学的美学时代的到来了。
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黑格尔学说中的有用的内核。马克思主义美学开始于黑格尔美学及其辩证法。
1.马克思主是美学的哲学基础应当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
3.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
(二)如何建立科学的美学体系
1.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
2.吸收当代思想文化中的新成果。
3.系统研究和借鉴文化遗产和思想资料。
4.是研究现实中的美学提出的新课题。形成新的美学范畴。
 

第二节 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一、美学研究的对象
(一)美学研究对象的分歧
历史上的美学家或是当代美学家,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确定有很大的不同:
1.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研究美以及美的规律。
理由是:
①能够更好地划清美学与各门艺术理论的界线。
②认为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不限于艺术。
③从方法论上看,认为生活美是艺术美的源泉。(鲍姆加通:“感性认识的完善”)
但是,这种观点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
①美学以美和美的规律为对象、那么,是否还应该再研究崇高、滑稽甚至是丑呢?
②在现实美与艺术美之间只强调现实美的重要性往往会导致片面性。
2.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学是艺术哲学(H),因此其研究对象是艺术。
如:黑格尔的观点
这种观点的合理性是:
①重视

艺术地位,肯定艺术美是更高级的美的形态。
②肯定了研究高级形态的艺术美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车氏)
局限性是;
①把美学研究的对象圈定在艺术的框框内,而把其他形态的美拒之门外了。
②对于艺术的片面强调会模糊美学与艺术理论的界线。美学即艺术哲学,
3.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研究审美意识或审美经验的科学,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立普斯、布洛)
如:近代心理学派的观点
4.第四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观点最先出现在苏联、中国的一些美学家受其启发,发挥和完善了这一观点,使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美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关系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包括了美、美感、艺术(美的创造)和美育四个部分。
审美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1.美,即客观属性:美的本质、特征和形态。
2.美感,即主体属性:美感的特性和心理基础。
3.艺术,是主客体的统一所产生的高级形态的美。
小结:由此可以确立本学科的内容:即美论、美感论、艺术论、美育论。
其理论依据是:
(1)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着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
(2)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客观属性方面:美的本质、特征和形态。
(3)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主体属性(美感):美感的特性和心理基础。它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之一。
(4)美学还应当研究艺术。这是由艺术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点所决定的。
①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②对于艺术的欣赏是一种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审美行为。
③对于审美对象的研究,通过艺术能更好地抓住其基本特征。
④通过艺术研究审美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总之,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应是艺术。
(5)美育也是美学的基本问题,美育可以说是美学基本原理在教育中的运用。
二、范围:(性质)
美学是一门对人类的审美活动和创造美的活动做最高哲学概括的哲学分支学科。它涉及哲学、伦理学、文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是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因此,要学好美学原理,必须对上述学科的内容有较全面的理解与把握。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美学与其他学科来确立美学范围(联系与区别)
(一)美学与哲学
l、联系: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的方法论的基础,美学是对美的哲

学思考,是哲学的一个组成,能推动哲学的发展。
2.区别:哲学只能指导美学,而不能代替美学,美学的研究范围小于哲学,美学研究的问题比哲学具体。
(二)与伦理学:
伦理学是研究伦理道德的求善的科学,以是非善恶为价值标准,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以便这些关系和谐尽美。
1.联系:伦理学为美学提供了社会内容:(善的行为与美是统一的,恶的行为与美是相脱离的。)历史上许多美学家们都以此有类似的看法。
2.区别:伦理学要求实现人的意志,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提炼出一定的道德范畴,美学旨在满足人的情感需求,研究美的规律,用一定的美的范畴来指导人们的美的创造。
(三)与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联系:研究美学需要涉及心理学的感觉、直觉等心理学范畴,同时这些也是美学研究的内容,审美心理是美学的内容,美学可以利用心理学的成果和材料。
区别:心理学主要揭示心理机制和生理基础,也能揭示审美活动的心理机制和生理基础,但不能揭示审美活动的社会属性和伦理内容(社会意义)。
(四)与文艺理论
文艺理论是研究艺术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联系:美学借助艺术的材料、经验来研究人与社会的审美关系,人的审美活动。
区别:
1.二者的研究范围不同:美学的范围更广,文艺理论研究艺术美,是美的一种。
2.二者的研究角度不同:文艺理论研究文艺自身的规律,牵涉其他的较少;而美学是把文艺看成美的典型形态、高级形态,重点是揭示美的规律。
3.二者研究方法不同:美学要综合其他学科,如哲学,伦理学。自然科学等来研究,而文艺理论不必这样。
4.二者理论的品级、品位不一样,美学比文艺理论更富意味,更具有概括性和概括力。
(五)与自然科学
联系:
自然科学是美学的客观物质基础,在一定自然科学发展阶段上,便有与之相应的美学产生。美学借助自然科学发展而发展。
区别:自然科学的研究不讲究历史感、时代性,其历史性和社会性稀薄。美学有自身的规律,不能以自然科学取而代之,美学属于社会科学。历史性、社会性强,它要关注历史发展和事物的社会属性。
小结:美学应该在更高层次上综合各学科的规律,并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形成自己特有的范畴,原则。方法和体系。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三节 美学的研究方法
一、原则
(一)首先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

辩证法与美学研究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
1.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具有总的指导意义,或者说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2.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不同,它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历史领域。
3.唯物辩证法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都渗透着历史辩证法。
(二)其次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学习美学原理要和研究美学史相结合。
(三)再次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学习美学原理要注意结合审美实践,特别要结合艺术实践。
学习美学原理要注意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积累自己的经验。
二、具体方法
19世纪中叶以前,西方美学研究流行的主要方法是在哲学思辨的方法,19世纪中叶以后,心理学方法则后来居上。
(一)特点
第一,多样性。
第二,美学研究的各种方法都与人生价值相联系。
第三,美学研究的方法还具有多层次的特点、唯物辩证法是美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其他的还有哲学的方法。心理学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考古学的方法等。
(二)方法介绍
1.哲学思辨
2.社会学方法
3.伦理学方法
4.心理学方法
5.人类学方法
6.发生学方法
7.艺术学方法
第一章 审美本质论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启发学生对美的本质问题进一步的思考,并进而培养学生的哲理思辨的能力和理论素养。
①了解美论的由来,认识柏拉图提出美论的历史性意义,特别是能够鉴别“美的事物”与“美的本质”区别;②全面了解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求情况,重点认识黑格尔的理念论美学与柏拉图的不同,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说的内涵与意义;③全面了解中国美学对美的本质探索取得的理论实绩,认识中国当代美学四大派各自所持的观点;④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美学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有关阐述,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命题的内涵和意义;⑤对“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具体的理论展开;⑥深入领会美与真、善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课堂讨论、作业练习等
教学重点:我国现当代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不同意见;马克思主义的美的本质观(主要是“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观点);美与真、善的关系,尤其是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美是典型,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教学时数:4-6学时

第一节 美的产生


一、美学史上关于审美发生的学说
1.模仿说。
2.游戏说。
3.巫术说
4.生物本能说。
5.劳动说
二、研究审美发生的几种途径
1.古籍整理
2.原始遗存
3.现代原始部族
4.儿童心理学(重演律)
三、审美的发生
(一)美产生于劳动,自然的人化。
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是审美发生的前提。
(二)在美产生的过程中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人类的观念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
原始巫术对原始审美意识发生的意义。
从石器造型的演变来看美的产生问题。人类彩陶时期制造的陶器比石器时代制造的石器有了更明显的审美特征。在彩陶的纹饰上体现了人类对形式法则的认识和自觉运用。
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辩证的,人在劳动中创造了美,同时,人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需要,从而能够创造出更美的事物。
研究审美发生的困难性。


第二节 对于美本质问题探讨的历史回顾
?
一、“美的本质”问题的由来——从柏拉图的“美是难的”说起
(一)在美学研究中,美的本质问题便是一个司芬克斯式的理论之谜。
据资料显示,西方美学最早对美的本质问题进行探讨的文献为《大希庇阿斯篇》。
(二)《大希庇阿斯篇》的意义:
提出“美是什么”的问题,将其上升到哲学讨论的高度,区别“美”与“美的东西”,将美规定为“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美本身”,第一次确立了美的概念,为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柏拉图在美学史上被推崇为“最伟大的美学家”,他对后世美学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二、西方美学史对于美本质问题探讨
(一)从客观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将美的本质归结为“理念”的是柏拉图。
普罗丁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与宗教神学观念结合起来,开启了中世纪神学唯心主义美学思想。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对柏拉图“理念论”的巨大发展。

合理性:把美看作是理念、神性或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观点,有其独特的价值。特别是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启发了马克思主义美学。
局限性:由于哲学基础的错误,他们把抽象的实体作为美的本源,显然是把世界与美本末倒置了。
(二)从主观心意上探索美的根源
从人的主观精神和心理因素上来探求

美的本源和本质,把美归结为人的主观心意状态。它开始于古希腊时期,确立与17、18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如休谟,而真正有代表性的理论则出现在19世纪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繁盛以后,重要的学说当推叔本华的美在欲望和弗洛依德的美在无意识等。
古希腊时期,德谟克利特、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理士多德等从审美心理角度把美与人的愉快感联系起来。
是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代表其理论确立的是休谟“美即快感说”。
康德发展了经验主义的美学理论,认为审美判断只是把对象的表象联系到主体的快与不快的情感,而并不涉及对象的客观存在,所以它与观念无关,是没有任何利害的。
19世纪以来,随着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兴盛,主观唯心主义美学也达到高潮。叔本华唯意志哲学美学,叔本华把美的本质规定为“意志的暂时休歇”。尼采。弗洛伊德第一次把无意识的概念引入到美学研究中来,提出了“美是欲望在想象中的替代性满足”的观点。
合理性: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人主观的联系。
局限性:
1.容易混淆美与美感的区别;
2.各人的心意状态不同,各人会从不同的心意状态出发去衡量美,这样美就失去了标准。
(三)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
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狄德罗、博克(柏克)、车尔尼雪夫斯基。
从古希腊开始,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等唯物主义哲学家就从事物的客观属性和形式因素中去探寻美。
亚理士多德在对称、比例、均衡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整体”和“适当”。
合理性: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的特点。
局限性:
1.脱离了人类社会生活实践在谈美的本质。
2.不能保证符合形式规律的美的事物就是美的。一个长得漂亮而人品低下的人绝不能算美。
3.这种说法不适合一切美的事物,人类社会的一些事物的美甚至没有具体感性形态。
(四)从社会生活上探索美的根源
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探索美的本质。
将美的本质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从现实生活中去探索美的本质的美学家是车尔尼雪夫斯基。
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辩证性分析:
合理性:这个理论明白浅显,容易为人所懂,也容易接受。涉及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理论。把生活引入了美学研究,关心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联系生活来谈美。
局限性: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1.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更有喜,我们怎么有说凡是生活都是美的

,都符合人的本质呢?
2.车氏的讲法自相矛盾。他一面说“凡是能够显现生活的”都是美的,却又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该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那么不依照我们的理解,不应当如此的生活美不美?如果不美,违反了他的前一句命题,如果美,又违反了后一个命题。自相矛盾的定义,怎么可能是周全而准确的呢?
3.车氏把人的喜爱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喜欢不喜欢的评价原则无非是主观的喜欢和生理上的满足。这是车氏美学理论的两根支柱。第一根容易滑向主观唯心主义,第二根则容易滑向庸俗生理学。

三、中国美学的探讨
(一)古代美学
中国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和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当时出现了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人们学会了种植庄稼、饲养猪、牛、羊等动物,制造陶器、缝制衣服,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很丰富了,除此之外,先民们还学会了绘画、音乐、舞蹈、出现了原始审美观念和科学知识的萌芽,可见他们的精神生活也是很丰富的。
从周秦时代开始到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美学连绵不绝。
孔子以前,中国美学对美的本质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主要以“以和为美”和“无害为美”两种学说为代表。
孔子建立了以儒家仁学为基础的庞大的美学体系。
他的美学思想,以“仁学”为基础,“认为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能起到一种特殊的作用”(叶朗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中和之美,儒家美学推崇的一种高级的审美理想或标准。基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强调无过无不及,在事物的两极中求中正。有适中、适度、平衡、平正、和谐之意。孔子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思无邪”(《论语·为政》)和“温柔敦厚”(《礼记·经解》)就是有关中和之美的言论。
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提出了“充实之谓为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的美学命题。
荀子的美学:化性起伪而成美。。
老庄美学。
老庄美学的最大特点在于,摆脱现实功利,突破了善(伦理)对美的规范,追求天地之大美。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老子对“道”的阐释,陈鼓应解释为“最大的乐声反而听起来无声响,最大的

形象反而看不见行迹”。老子在这句话中主要不是赞扬所谓的“大音”和“大象”,而是强调这种乐音、形象给人带来的实体之外的意蕴,留给接受者的无限的想象。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和后世的许多山水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无论是老子的“大美”,还是庄子的“至乐”、“天乐”,都是从最为形而上的角度提出了对美的理解,并不局限与具体的一事一物的美。正因为如此,美学界公认,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美学的美的本质探讨的最高成就。而在老庄以后,中国美学则转向艺术论美学的方向发展。
(二)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
我国虽然有丰富的、源远流长的美学思想,但是真正冠之以美学名称的,还是近代随着欧洲文明输入我国以后才有了事实。其先驱者主要是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人。
美学研究开展的比较有限,以介绍欧洲某些流派的美学为主,真正有了我国的美学界并认真广泛讨论美学重要问题,还是解放以后的事情。
(三)当代美学
就是围绕美的本质的争论,形成了在当代美学中影响巨大的四大流派
1.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的主观派――美是观念
吕荧说“同是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会认为不美,甚至于同一个人,他对美的看法在生活中也会发生变化,原先认为美的,后来会认为不美;原先认为不美的,后来会认为美。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美是人的社会意识。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二性的现象。”
高尔泰“有没有客观的美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感受到,它就不存在。”
主观说把美等同于美感,与西方历史上的主观论一样,看到了美与人的感觉、体验、情感等方面的联系,突出了人的主观精神在审美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但完全否认了客观事物在美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也有片面性。
2.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
蔡仪,“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鉴赏者的人而存在的,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赖于鉴赏者的人而存在的。”“客观事物的美的形象关系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实质……而决不决定于观赏者的看法。”
“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事物的个别性显著地表现着它的本质、规律和一般性。”
3.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
朱光潜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统一的说法。
所谓客观,就是说美必须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所谓主观,是说单纯的客观事物

加上主观意识形态的作用,然后才能使“物”成为“物的形象”,才能有所谓“美”,“物”与“物的形象”的关系也就是美与美的条件的关系。这就是著名的“物甲物乙说”。
4.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李泽厚是这一美学学派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这一派的主要特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学说,把美的本质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结合起来。


第三节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美的本质离不开人的本质。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离不开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但抽象的人的本质的概念不能成为美,只有当人的本质转化为具体的生命力量,在对自然、社会艺术的审美实践体现出来,对象化为感性、直观、自由的形象,这时,才能显出美的光辉。就是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一、人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力量



美离不开人,美是对人而言,不能离开人来谈美。美是在人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诞生的,人是这一审美关系的主体,美是对人而言。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
(一)人的本质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其他著作中,马克思曾对之进行了完整的阐述,集中为三个相关的命题:
1.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和自然辩证法原理出发,肯定了“人是自然存在物”。
2.马克思更进一步揭示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指出“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
3.马克思将人的最高本质规定为“社会存在物”。
这就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在于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它不仅处于自然的物理宇宙,而且还处于人类自身实践创造出来的精神宇宙之中,也即丰富的社会文化系统之中。
对于人的本质实现“自然—意识—社会文化”三阶级的递进,“自然—个体—社会”三层面的融合,恩格斯归纳为人类发展的“两次提升”:
第一次提升是通过“一般生产”,从物种关系上,以意识为标志,将人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即“在物种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第二次提升通过社会实践,“一种能够有计划的生产的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的建立,在社会关系上,以人的社会性为标志,将人从个体形态的人上升为社会实践中的人。而“二次提升”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社会实践,其历史性成果便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日益积聚和丰富。
(二)人的本质力量
人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自由自觉地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支配自然的能力。
1.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支配自然,征服自然力,在自然面

前获得自由;
2.人是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从事自己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具有极大的自觉性。
人的本质力量既有绝对性的一面,又有相对性的一面。
?
(二)马克思主义为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开辟了新的道路,那就是从人类社会实践出发,运用实践与认识统一的观点,将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结合起来,将社会化的丰富的人类审美实践作为新的美学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美和艺术的起源及本质时,十分强调人类劳动的作用,将生产劳动认定为艺术起源的直接因素,在美学上则提出了“劳动创造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命题,在美学研究史上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和历史感。
以往的美学探讨,之所以没有真正科学地揭示出美的本质,或者是因为将美作为精神对象予以抽象的认识,或者是因为只局限于客观对象和属性,其共同的缺陷是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对此,马克思指出:“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忘记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理论前提,在认识美的本质的时候只予以孤立或抽象的思考。
从实践论的观点出发,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美的本质认识上的困惑,归根到底来源于对人的本质认识的困惑,因而对美的本质的真正认识有待于对人的本质的真正认识。?
二、美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是在我国当代美学界影响较大的一种美的本质观。
对象:指与主体相对应的客体。
对象化:指主体能将自己的某些主观因素作用于客体,化于客体之中。凡是人所实践的对象,所创造的成果,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人的对象化,人都能从中直观自身,发现自己的本质力量。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人通过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把人的潜在的智慧、才能、情感、个性等在对象事物上实现出来,显现出来,实现其生命和精神理想的价值(自己本质力量的确证)。并进而使人自己和外在世界的对象性关系上升到一种欣赏关系(即审美关系)。于是人在对象中,就会直观到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

情感、意志、个性等,即直观到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产生愉悦,即产生美感。这正是美的本质所在。
(一)马克思多次论及“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思想。
正是通过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它的能动的、类的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性。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的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所发生的那样在精神上把自己化分为二,而且在实践中,在现实中把自己化分为二,并且在他所能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只是由于属人的本质的客观的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属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即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简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快乐和确证自己是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因为不仅是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的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总之,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相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一方面为了使人之感觉变成人的感觉,而另方面为了创造与人的本质和自然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来说,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

假定我们作为人而生产,我们每个人在他的生产过程中就会双重地既肯定自己,也肯定旁人。在这种情形之下:(1)我在我的生产中就会把我的个性和他的特点加以对象化,因此,在活动过程本身中我就会欣赏这次个人的生活显现,而且在观照对象之中就会受到个人的喜悦,在对象里认识到自己的人格,认识到它是对象化的感性的可以观照的因而是绝对无可置辩的力量。(2)你使用我的产品而加以欣赏,这也会直接使我欣赏,我因此认识到我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对象化了人的本质,因此我的劳动创造了一个对象,适应某一旁人的生存的需要。(3)我对于你就会成为你和种族之间的媒介人,我就会为你认识或理解,为你自己的存在的延续和补充,为你自己的必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我就会认识到在你的喜爱的情感中我也肯定了自己。(4)我就会通过我的个人的活动中,我就会实现我的真正本质,我的人的社会本质。我们的产品就会同时是些镜子,对着我们光辉灿烂地放射出我们的本质。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活动。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

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人通过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把人的潜在的智慧、才能、情感、意志、个性等在对象事物上实现出来,显现出来,实现其生命和精神理想的价值(自己本质力量的确证,即直观到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产生愉悦,即产生美感。这正是美的本质所在。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十分广泛的,以自然为例:
自然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自然作为一种美的存在——自然美,是在人类社会产生后才出现的,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结果(物质化、认识化、艺术化方式,人化的自然),只有那些和人类产生了审美关系,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然才是人们的审美对象,才是美的。
(三)人的真的、善的本质力量,当它们充分地在对象中实现出来焕发为光辉的形象的时候,就成为美的了。
蒋孔阳:“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并非是指任何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是“人类最先进的一些品质、性格、思想、感情、智慧和才能等”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真的、善的本质力量,当它们充分地在对象中实现出来焕发为光辉的形象的时候,就成为美的了。”
三、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理论展开
必须要指出的是,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是从美的哲学本体论意义上对美的本质问题作宏观、深刻的界定,属于形而上的范畴。对待具体的审美现象,对其所包含的美学意蕴,还可作具体的理论展开。
(一)美是自由精神及其化生的形象。
较早提到美的自由特征、将美的理想与自由理想密切结合起来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席勒。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有意识的“自由”、“自觉”地从事生产,实现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美是自由的形象
从内容上看,我们欣赏美的对象,不是要满足物质的需要,而是要自由地展示人的本质,取得精神上的自由和满足;
从形式上看,美的形式要受对象的物质属性的限制。但美的形式并不在于物质形式

本身,而在于通过某种物质形式自由地表现出或者制造出心灵的形式。
(二)美是创造的结晶。
创造的冲动。创造是自由的双生子,自由的境界必须通过创造才能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正是创造的过程,而人类创造的本质必然导致自由:创造与自由相伴相生。
黑格尔: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它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展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人这样做,目的在于以自由人的身份,去消除外在世界的那种顽强的疏远性,在事物的形状中他欣赏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
马克思说:通过这种生产(社会实践——引者注),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性。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的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象在意识中所发生的那样在精神上把自己化分为二,而且在实践中,在现实中把自己化分为二,并且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自由创造是人类珍贵的特性
自由创造是指人类在认识事物必然性基础上对世界进行符合客观事物规律的改造。这里的自由,不是随便、任意的意思,而是像恩格斯所说的:“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也就是说,自由创造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必然性、规律性的基础上,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
①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
②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发展了人本身
美的规律:
美的规律体现了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特性。狭义的理解美的规律,就是指形式规律;广义的理解美的规律,就是从人的本质特征去理解,即从人的自由创造特性来理解,其中包括对形式规律的运用,但不只是形式规律,还包括人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形式和内容,实用和审美需要完美地统一起来,展现出劳动者的智慧和创造力。



“美是多层累突创”
对于美是人类创造的结晶这一命题,我们还应特别强调:美的创造是经过一个漫长的积累而又时时突发的过程,这便是美学上著名的“美是多层累突创”的理论。
卡尔·波普尔提出了“多层累的突创”。
定义:就形成而言,是空间上的积累和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了时空复合结构;从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

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蒋孔阳、朱立元教授主编的《美学原理》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他们指出:
“美的创造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性创造有所不同,它涉及到人类精神世界中独特的高峰体验,而从人类精神的发生和发展史来看,美的创造还承载着人类文化的成果和人类心理的各种功能和各种因素,因此,每一次成功的审美创造,都是一次神奇的人生体验。比如,南京的中山陵,一眼望去,气象雄伟,摄人心魄,我们不能不说美。但这美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它是由石级一层层积累而成的。一层层的石级,向上积累,向上延伸,到了顶上,配上两旁的白墙和青色的琉璃瓦,在紫金山苍翠的背景上衬托着蔚蓝的天空,再加上孙中山这个人物的伟大历史意义,以及观赏者对这一意义的理解程度等,于是,本来是一些平凡的石级、白墙、青瓦,忽然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组合成了一个崭新的中山陵的完整的形象。”
基本含义:
a.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
b.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一下子整个地抓住我们。
这段话不仅揭示出审美创造的过程,也同时揭示出人类的美感产生的社会机制。
(三) 美是一种价值,体现着主体的人对对象的一种肯定性评价
在日常用语中,无论是在美学的含义上还是在非美学的含义上使用“美”字,都是一种评价用语,表示着作为主体的人对对象的一种肯定性评价。
1.美的词源学分析(美的语义探源)
2.美的日常含义
一是用于生理需要满足时的感叹和对满足生理需要的对象的肯定性评价。
“美”的汉字的词源学含义之一是羊大为美。《说文解字》中这样写道:“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美与善同意。”
二是用于伦理评价,是对人的言论、行为、思想等方面符合伦理规范的一种肯定性评价与赞同。
“五讲四美”中的思想美、行为美、心灵美与语言美这四美,也都是在伦理赞同的意义上使用“美”字,有“好”的意思,体现出我国文化中“美与善同义”的传统。
三在美学的含义上使用“美”这个词,一般是用于审美判断或评价。
美字的初文中也有这种含义。有人认为,“美”表现的是人的形象,上半部是头上的装饰物,下半部的“大”就是“人”,整体上看“像头上戴羽毛装饰物(如雉尾之类)的舞人之形……

羽饰有美观意”。
3.美体现着主体的人对对象的一种肯定性评价
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活动,美是在这种活动中产生或形成的一种价值。
4.审美价值的层次
客体是否具有价值及价值的高低,要从主体的需要、追求及满足这方面去说明。
审美需要是具有层次性的,既有生理层次与心理层次上的审美需要,也有精神意识层次上的审美需要。这样,就使审美价值也有了层次之分,即与生理层次的审美需要相对应的审美价值、与心理层次的审美需要相对应的审美价值,以及与精神意识层次的审美需要相对应的审美价值。


第四节 美与真、善的关系
我们认为,美与真、善既相联系又相互区别。真善是美的基础和前提,但真、善本身并不就是美。
一、美与真
简单地说,就是一句话,美以真为前提、基础,但真并不等于美。
“真”在哲学、美学中一般说来至少有以下三种涵义:一是指客观事物的真实存在;二是指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三是指真理性的认识,即人的认识与客观事物真相的符合。
综合以上三种涵义,我们认为“真”是指客观事物的真实存在极其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同时还包括人对这一存在及规律的正确认识。美以真为前提和基础呢:
第一、任何美都离不开客观的或真实存在着的事物。
第二、从美的本质看,美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离不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即离不开对真的把握。
真并等于美:
第一、真即规律,规律本身并不就是美。
第二、从真到美,有许多中介环节,当这些中介环节出现问题时,真可能并不美。
二、美与善
美以善为前提和基础,但善并不等于美。
美学中的善是指事物对人的要求的符合,即凡是符合人的需要,能满足人的功利性的东西就是善的。它比伦理学中所讲的“善”在外延上要广泛一些。包括人的道德行为以外的许多事物的社会功利性。因此,也有人把它称作是“合目的性”。
美以善为前提和基础呢:
第一从词源学的角度看,美来源于善。“美与善同意”。
第二、从美的产生看,美是从善中独立出来的,美善最初是混沌不分合为一体的。
美即萌芽于实用功利需要(即萌芽于善)初级的审美意识也是以实用为美,只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的需要的多样化,美才逐渐地从实用价值中(即从善中)独立出来。而且独立出来后的美,仍未同善完全断绝联系,只不过这时的善,是潜伏在美的形象的背后,人们一般意识不到罢了。

第三、从对美的追求看,它必须以善为基础。
第四、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美归根到底是一种善。因为最终的目的。仍是满足人的需要,特别是人的精神需要。
善并不等于美:
第一、善与功利性直接联系,美具有功利基础上的超功利性。
第二、善不顾形式,而美和形式紧密相关。
美不能离开真和善,但又有不同,只有当人类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也即掌握了真,并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了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实现了善,并且表现为生动的形象才可能有美的存在。真、善、美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具体地历史地得到说明。

?

阅读文献:
1.吴世常主编《美学资料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2.朱光潜著《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第3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3.李泽厚著《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4.李泽厚著《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版。
5.章启群著《百年中国美学史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6.蒋孔阳著《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9月版。
7.杨适著《重读马克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第二章 美的形态
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美的形态分类: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形式美;通过本章的学习,一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哲学的高度上理解和把握现实美与艺术美的理论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怀和审美能力。并期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更多地欣赏乃至创造美。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课堂讨论、作业练习等
教学重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与自然美;人的美、艺术本质学说;艺术美;形式美的涵义及构成法则。
教学难点:自然美的本质问题;关于艺术本质的诸种学说;艺术分类的美学依据。
教学时数:6-8学时

第一节 自然美
一、自然美的实质:“自然的人化”
(一)自然美是基本的审美形态之一,指的是自然领域中的美。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形式,以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唤起人的美感。
它和社会功利的联系较小也较隐蔽或曲折。自然美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劳动实践。从自然美的形成来看,一些自然物固有的感性形式,之所以能成为美的对象,不仅取决于自然的感性形式本身,更取决于劳动实践中自然和生活的客观联系。自然美的自然性,指自然的某些属性特征(如色彩、线条、形体、状貌、声音、气味

等)它们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所面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一种对自然界的认识、利用、改造、支配并使之为“我”存在的关系,自然美是这一基本关系的积淀和体现。古往今来,对日月星辰、山川湖泊、蓝天白云、大海莽原、沙漠孤烟、花草虫鱼等自然美的追求和赞叹,形成了连绵不绝的审美传统。中国山水诗。
(二)自然美的实质
客观论者认为自然美的本质在于自然物的客观属性,主观论者则把自然美看作主观心灵的折射。马克思主义则科学地揭示出了自然美的实质,那就是“自然的人化”。
“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关系,积淀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性成果。
黑格尔强调人的心灵作用,认为“只有在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事物里,把他的意志贯穿到外在世界的时候”,自然界也具备了美的特质,因此,自然美的实质在于“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沿用并改造了“自然人化”的思想,把黑格尔抽象的精神实践代之以人类感性、具体和丰富的社会实践。
当自然界对人类来说是一个“自在之物”,它也就不可能成为人类审美的对象领域。人类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活动,改造了自然,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相互疏远、隔膜、异己的关系改变为相互沟通、融合、渗透、亲近的关系,自然变得可敬可亲,至为宝贵,人在其间可以直观自身而感受到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生的乐趣——自然是美的。因此,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与感受,归根结蒂在于“自然的人化”,马克思:“由于相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
二、自然美的生成历史
因为“自然的人化”是经历漫长的社会历史阶段而逐步实现的。它开始于人从动物界的分离,而表现为一个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
(一)人类对自然界审美意识的萌芽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上古时代。
(二)中国周秦时代,对自然美的欣赏主要表现为比德观。
所谓比德,即是把自然看作人情感和精神的象征,用某种自然物来比拟人的品德、情操、抱负,把自然物拟人化和美化。这种比德观有力地促进了人类审美在自然领域的展开,使自然界广泛地进入人类的审美视角,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自然人化”的程度。
(三)魏晋时代,人类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又有了长足的发展,由周秦时代的比德观演化为畅神说。
自然美的生成,“自然人化”的展开,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天生是一个有始无终的过程。“

自然的人化”不仅对自然美的实质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对于理解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自然美的形态
一是,被劳动直接加工过的自然物的美
二是,被人们实践能力支配后的自然物的美
三是,作为人的生活环境或人的生活的象征的自然物的美。
三、自然美的特征
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一)自然美侧重于形式
自然美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形式,自然美主要是以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特征直接唤起人的美感。
自然美侧重于形式,首先以鲜明生动的形象、外观形式令人神往,引人这想。所谓形式包括声音、色彩、形体等自然物质材料,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规律和运动规律。形式美包括整体律、平衡对称律、比例均衡律、多样统一律等。如“蝴蝶”与“痢蛤螟”(外表与其对农作物的意义不同)
(二)自然美有较大的稳定性,普遍有效性
因自然美以形式为主,所以它并不随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而发生大起大落的变化,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它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人人来说,往往具有普遍有效性。四君子:梅兰竹菊。
(三)自然美具有多义性和美丑二重性
自然美具有多义性和美丑二重性,这使人类活动和艺术创造获得想象、幻想、虚构等方面的美感。长江、月亮、梅的刺……
(四)自然美总体评价是以形式为主
自然美的内容与形式相比较,处于次要地位、从属地拉。自然美总体评价是以形式为主,内容是善的,外观不美,不是审美对象:内容是不善的,但形式是美的(造成危害不是严重的),这样的事物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因为它具有一定的美的形式。
(五)自然美并没有强烈的政治色彩、鲜明的社会内容
自然美并没有强烈的政治色彩、鲜明的社会内容,所以,自然美的审美效果一般是平静的、愉悦的、今人赏心悦目、引人入胜的。
四、自然美的欣赏

第二节 社会美
一、社会美的根源是社会实践
(一)社会美是又一个基本的审美形态,它指的是人类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美。它是人类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生活与社会事物中的体现。它主要是指的是那些包含着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体现人们的理想愿望并能给人以精神愉悦的社会生活现象。
(二)社会美的根源是社会实践。
马克思:“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美的最大特点即在于与社会实践的直接联系。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

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所谓“美的规律”就是“物种的尺度”和“内在固有的尺度”的综合,这是比较符合马克思的原意的,也是完全符合人类审美创造的实际的。
二、社会美的类别及其特征
根据马克思关于实践与审美关系的有关论述,可以把社会美划分为实践过程的美、实践成果的美和实践主体的美三大类别。
(一)首先,实践过程是美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过程是美的,生产劳动本身即具有审美意义,“劳动创造了美”。
根据社会发展史原理,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现代文明人受到了劳动的伟大赐予,与生产劳动保持着先天的认同感。
生产劳动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纯粹的审美实践活动,但它是审美实践活动的母体,马克思对生产劳动审美意义的肯定完全适用于一切审美实践活动,我们可以毋庸置疑地说:人类的实践过程是美的。
(二)其次,实践的产品是美的。
我们知道,人类一切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从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观点来看,人类最早的劳动产品是工具。
异化劳动与美的关系。
马克思: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
这就说明了异化劳动在审美意义上的两重性:既扼杀美,甚或制造丑,同时又在不同程度上创造出美。异化劳动作为人的劳动,仍然不同于动物,具有“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意义,它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认识对象、改造自身的过程中,仍然会不断的创造出不同形态的美。从人类审美的历程来看,人类现有的美,有许多都是在私有制条件创造的,都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典型的如金字塔、万里长城等等,他们虽然都是异化劳动的结果,但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体现,是人类创造的无与伦比的美。
(三)再次,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美的。
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美的。在社会美的领域里,人自身的美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人的美可以分为形体美和心灵美两个方面。
1.形体美
形体美的原初意义起源于原始人类生殖和繁衍的需要。“性择优”法则必然会滋生出关于形体美的意识。人类对于形体美的追求有着漫长的历史。古希腊人对健美的追求达到了狂热的地步。从古希腊的绘画和雕塑艺术来看,人体美是最高的法则。形体美是一类十分复杂的社会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