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与起源

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与起源
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与起源

朱仙镇木版年画起源:

朱仙镇位于开封西南22公里,是一个颇有名气的古镇。凭当地汴京的城域,古镇

距开封比现在应该还近一些。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镇内有贾鲁河、运粮河,朱仙镇实际上是开封的重要商埠,在北宋时就已经相当繁荣,很多官船和商船在

这里卸货、装货,有陆路通往京城,这里也就有着众多的楼馆茶社,并且也早有木

版年画的制作和经营,形成一定的规模。开封城里官办的以至私营的木版年画的店铺作坊里,不少艺师和工匠就来自朱仙镇。

说到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繁盛,应该先提开封。北宋初年的开封,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泰民安。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民众使用和欣赏木版年画已成一种风气。近岁年, 市井皆印卖门神、桃板、桃符等。“朱雀门外及州桥之西,谓之果子行,纸画也在彼处,行贩不绝。”不仅官家很多书馆在汴梁设场印刷,民间也有大批艺人专以制作木版画为业。当时在开封京城为相的王安石就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当时这种年画的大量需求。都城这种文化现象,必然会影响到全国,以至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景观。

宋末年靖康之难后,开封日不如前,大批商人和艺人四散而去,木版年画业南迁至

朱仙镇,并渐以新的产地而得名。随朝南迁或去往他处的年画艺人,将这种木版画制作工艺也随身带去,成为独特的民间工艺的传承人。据《朱仙镇志》记载,至元朝末年,由于贾鲁河的兴修,朱仙镇已成为以纸业和木版年画为中心的重地。明代实施规定工匠班制、放松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对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起了促进作用。明朝还多在墙壁、屏风绘制“耕织”一类的图案,这无形

中促进了全国各地年画业的发展。清朝文化呈现出一个向多元化、多角度发展的趋势,小说、戏剧和绘画的成果斐然,对木版年画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丰富提供了依据,为木版年画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自清初期一直到清乾隆年间,是朱仙镇木版年画最兴盛的年代,其工艺和作品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流传。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

朱仙镇木版年画种类丰富多彩,内容大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在刻制上采用了很多中国古代人物画法,线条苍劲而古拙,洒脱而犀利,充满了流

利的刀质感。构图饱满宏阔,人物形象健康。在色彩方面极注重民族传统习惯,喜用黑色、红色、绿色,善用紫色,同中原人民所特有的憨厚、爽直、淳朴相吻合,使人看了心情畅然,情绪飞扬,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古老的民族艺术风格。

作为民间工艺瑰宝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也必然地遇到了这

样和那样的困境以至灾难,但都凭借它顽强的生命力而存续下来。特别是在20 世纪60 年代,文学艺术遭到摧残,许多流传了数百年的年画木版被焚毁,传承艺

人受到打击和迫害,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发生了变化。现如今, 尽管我们仍然继承着

这种流传千年的过春节的风俗习惯,但凝聚着我国民间文化精华的艺术品很少

能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但是,文化全球化受到普遍关注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趋势。对于本土文化来说,这是机遇更是挑战:本土文化可以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得到升华、融合,有利于把本土文化发扬光大推出国门;文化全球化也会给本土文化带来冲击,很有可能使本土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消逝。朱仙镇木版年画自然也受到了文化全球化的冲击,并且它本身缺少一种动力,并不能在这样的机遇中把自己推广出去。

近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如果失去了自己民族的文化是可悲的。民间文化的处境引起了专家和有关人士的广泛关注。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的冯骥才一直致力于抢救中国民间文化。中国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最先启动的项目之一,因为年画与民俗的关系,冯骥才先生把年画排在所有民间艺术之首,他首先提出河南朱仙镇是中国年画的发源地。

2002 年10 月,世人瞩目的“首届中国木版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木版年画大联展”在古都开封、历史名镇朱仙镇举办。这项活动被称作“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历史性的开端。而木版年画抢救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龙头工程。2004 年 6 月,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河南省第一个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项目在开封启动。2006 年年初,河南大学工艺建筑设计研究所为朱仙镇精心设计制作了

《朱仙镇总体规划》和《朱仙镇旅游发展规划》,对朱仙镇的发展作了重新定位:借助郑汴一体化机遇,依托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的民间传说,倾力打造郑汴都市带上的旅游休闲古镇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镇。

三、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策略

(一)保护传承人,发掘民间爱好者

民间文化传承的媒介是传承人。朱仙镇木版年画因其制作工序复杂、考究,要求工匠技能颇高,而现存具有这些手艺的工匠大都年老体衰,面临着技艺失传、徒弟来源短缺、后继乏人的境地。据了解,现存拥有制作民间工艺技能的艺人平均年龄50 岁,但是他们却没有传人,一种流传了千年的民间工艺,很有可能在这一代或下一代永远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此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寻找和保护民间文化传承人,只有找到他们,我们的民间工艺才能世世代代地传下去。此外,由于资金不足,保护年画的场所以及现代科技手

段落后,关注和提高老辈艺术家的待遇也应该进入有关的议事日程。

近年,在朱仙镇进行了一系列的抢救工作和多场活动,给民间艺术传承人营造出

了一个有利的氛围,对于传承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只是一个方面,还要认识到,人民大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广泛的创造者、宣传者、传承者,寻找并培养热

爱传统民间艺术的专业人才,唤起大众对民族艺术的兴趣, 也是抢救木版年画这

一民间工艺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

在保护传承人和发掘民间艺术爱好者的基础上,应对木版年画进行广泛而有效的

宣传,让人们对其有新的认识。民族的才是独特的,更容易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近年,少林的武术走出了国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中国功夫”。现在,中国的剪纸、中国的糖人、中国的泥塑也渐渐地为世界人民所认识所喜爱,朱仙镇也应该凭借历史的影响,尽快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

木版年画活态的生命是重要的,加强对年画木雕古版的保护工作同样也是重要的。老版子不仅仅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更是不可再生的对历史真实的再现与见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年画艺术委员会委员薄松年认为:“民间文化是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而形成的,已经浸透到民族心灵的方方面面,它对研究

中国历史的发源和延续乃至未来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年画的传承

与发展,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的,都要始终立足于传统的、原生态的基础之上。(三)把握机遇,推进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不是说抛弃

旧的传统,在当代社会中,我们要继承传统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此基础

上进行创新, 吸收本时代的特色融入创作中,使传统工艺透出时代气息。那么,

对于一种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来说,朱仙镇木版年画在继续发展传统制作工艺

和呈现形式与内容的同时,能否有所创新呢(或可在制作工艺上结合现代科技,使

木版年画及底版得到有效的保护,让木版年画成品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从真正意

义上实现手工艺术品的商业化;或可先了解大众的喜好与现代时尚的流行趋势,

在内容上有所改进。例如:在服饰上烫印或针织出传统的年画图案;在家居装饰中巧妙运用传统年画元素,复古又时尚,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年画,喜爱年画,让市

场接受年画这种古老的手工艺品。例如,2008 奥运指日可待, 朱仙镇木版年画可根据其“线条粗犷奔放,情节概括简练,构图饱满匀称,形象古朴生动,色彩浑厚强

烈的鲜明特色”生产出一系列的“迎奥运,树新风”年画。以此为一个基点,建立有

序的生产渠道把年画文化推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年文化。

谈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2007年11月河南社会科学Nov.2007 第15卷第6期HENANSOCIALSCIENCESVoll5No6谈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王方语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开封朱仙镇未版年画历史悠久,是中国年画的发源地,是中国民间工艺的瑰宝。在岁月的长河中,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延续了下来。当前促进朱仙镇禾版年画的发展,需要从保护传承人、加大宣传、推进创新等方面入手。一关键词: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5X(2007)06—0027—02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源流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是与民俗紧密结合的生活艺术,是集体智慧与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绘画.总是表明一种寄托和向往,它在最早的古代先民生活中就有雏形,只不过那是简单的手绘。渐渐地,这种代表美好愿望的绘画.在中国最重璎的节日——春节得以发展,家家户户都要绘制,成为一种广泛的民俗文化。木版年画的雕版制作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清朗末年,俄同的阿列克塞耶夫来朱仙镇考察和搜集木版年画,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曾经说过,“中国老百姓的赤贫生活是中国本版年画得以流传的重要因素和前提条件。中国木版年同以色彩和画面,反映中国穷苦百姓对生活的强烈渴望。只有身处中国,你才能感受到这些真实淳朴的梦想是如何产生的”。“二十八,贴花花”,每年腊月二t-JL.前后,中国的百姓便开始忙着张罗年画、春联,为新一年的到来祈福。年画不仅是具有欣赏价值的装饰品,更是人仃1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寄托,这就赋予了年画更深层的含义。 说到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繁盛,应该先提开封。北宋初年的开封,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泰民安。据盂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民众使用和欣赏木版年画已成一种风气。近岁年,市井皆印卖门神、桃板、桃符等。“朱雀门外及州桥之西,谓之果子行.纸画也在彼处.行贩不绝。”不但官家很多书馆在汴粱设场印刷.民间也有大批艺人专咀制作木版画为业。当时在开封京城为相的王安石就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嘣埴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当时这种年画的大量需求。都城这种文化现象,必然会影响到全国,以至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景观。 朱仙镇位于开封西南22公里,是一个颇有名气的古镇。凭当地汴京的城域,古镇距开封比现在应该还近一些。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镇内有贾鲁河、运粮河,朱仙镇实际上是开封的重要商埠,在北宋时就已经相当繁荣,很多官船和商船在这里卸货,装货,有陆路通往京城,这里也就有着众多的楼馆茶社,并且也早有木版年画的制作和经营,形成一定的规模。开封城里官办的以至私营的木版年舯的店铺作坊里,不少艺师和T匠就来自朱仙镇。 北宋末年靖康之难后,开封日不如前,大批商人和艺人田散而去,术版年画业南迁至朱仙镇,并渐以新的产地而得名。随朝南迁或去往他处的年画艺人,将这种术版画制作工艺也随身带去,成为独特的民间T艺的传承人。据《朱仙镇志》记载,至元朝末年,由于贾鲁河的兴修.朱仙镇已成为以纸、JP和木版年画为中心的重地。明代实施规定工匠班制、放松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对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起了促进作用。明朝还多在墙壁、屏风绘制“耕织”一类的图案,这无形中促进了全国各地年画业的发展。清朝文化呈现卅一个向多元化、多角度发展的趋势,小说.戏剧和绘画的成果斐然.对木版年画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丰富提供了依据,为木版年画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白清初期一直到清乾隆年间,是朱仙镇术版年画最兴盛的年代,其工艺和作品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流传。 朱仙镇木版年画种类丰富多彩.内容大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在刻制上采用了很多中国古代人物嘲法.线条苍劲而古拙,洒脱而犀利.充满了流利的刀质感。构图饱满宏阔,人物形象健康。在色彩方面极注重民族传统习惯,喜用黑色、红色、绿色,善用紫色.同中原人民所特有的憨厚、爽直、淳朴相吻合,使人看了心情畅然,情绪飞扬,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古老的民族艺术风格。 收稿日期:2007-08—30 作者简介:王方语(1987一),女,河南鹤壁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学生。?22?

浅谈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当代艺术设计

浅谈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当代艺术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发展史及其艺术特征 1.发展史 朱仙镇木版年画拥有近千年的历史。明末清初,朱仙镇木版年画对中国年画的推动之力是不可小觑的。当时人们将年画悬挂或者张贴在墙上,是一种重要的风俗习惯——每当新年来临,在墙上的旧年画上,人们都会贴上一张或几张预示新年幸福吉祥的新样年画,以表达辞旧迎新的情感。老百姓没有保存旧年画的习惯,故此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收藏就几乎成了空白,至今流传下来且保存完好的年画可谓寥寥。但值得庆幸的是《东京梦华录》、《如梦录》等文人笔记,却留下了一些有关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文字记载。朱仙镇木版年画对当代人而言,则是历史的见证,因为它以绘画的形式纪录了唐末宋初直至如今中国的历史人物和所发生的事件,从而方便了人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研究、探讨,方便了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系列问题的探讨、研究。 2.艺术风格

朱仙镇木版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特色体现在构图与色彩的选择与搭配上。对称性的图案特征与主色调配以辅色线条勾勒的绘画技法,为中国民间艺术增添了绚丽的光彩。朱仙镇木版年画最为突出的特征是:主次色彩搭配协调、人物动态和画面内容相得益彰等,因而提升了其审美性。可以认为,朱仙镇木版年画无疑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因此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就其绘画特征而言,最为重要的有五个方面:第一,构图线条粗犷且粗细相间;第二,人物形象夸张且头大身小;第三,整体构图饱满且左右对称;第四,画面色彩艳丽且对比强烈;第五,门神种类繁多且面部表情严肃。 二、艺术精神和民俗信仰 1.艺术精神 (1)形象设计。朱仙镇最早的名称为“聚仙镇”,这当根源于镇内的72个神座。72个神座中有一个“庄王座”,也就是“神戏座”,供奉的是后唐庄宗李存勖(按:李存勖爱好戏曲,更热衷演戏)。由于当时朱仙镇的戏曲等演艺活动频繁且发展速度较快,故此戏曲的影响力也渗透到了木版年画的题材与形象设计之中。当时的年画题材大多以戏曲人物、戏曲故事为主,相应的也就带来了人物形象的生动逼真和惟妙惟肖。从那个

朱仙镇木版年画教案

朱仙镇木版年画教案 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教案,一起来看看吧!朱仙镇木版年画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欣赏我国不同地区的民间木版年画,了解民间版画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色。 2.学会民间漏版印制的方法,能独立创作一幅版画。 3.通过版画的欣赏和制作实践,建立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 教材提供了多幅中国民间木版年画典型图例,给予学生一种视觉上的艺术感受。 教师应通过讲小故事,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木版年画的形式美感和独特的色彩搭配,加深学生对民间木版年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本课的前半部分是民间木版年画赏析,介绍民间版画的色彩搭配原理,后半部分则是介绍木版年画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由于版画的操作形式符合小学生游戏心理的需要,故学生比较喜欢。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木版年画的形式特征、色彩搭配的特点,以提问式教学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落实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木版年画的制作实践中,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漏版制作法和

纸版制作法,独立创作一幅版画。 2.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制版技术。 难点:学会拓印方法。 三、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学生)厚卡纸或纸板、宣纸、中国画颜料、油墨、线绳、布料、调色盒、水粉笔、水杯、夹子、木蘑菇、刻刀等。 (教师)课件、年画图片和文字资料、刻刀、拓印用纸、木蘑菇、常用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导入课题。 (1)教师提问:以前学过哪几种绘画表现手法?学生答:有水彩画、水粉画、水墨画、蜡笔画……(2)玩游戏:把一张薄一点的白纸盖在一枚硬币上,用铅笔在上面涂抹,就可以印出硬币上的文字和图案。 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年画,古称“门神画。 早在明朝的时候,中国民间就开始使用木版印刷技术来印刷年画。 木版画即凹版制作的版画。 (4)揭示课题:《木版年画》。 2.欣赏木版年画。 (1)教师提问:民间木版年画给你们什么感受?学生答:色彩鲜艳、造型复杂、内容喜庆、栩栩如生。 (2)教师介绍木版年画的发展史:年画在200多年前的清朝康熙、

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与起源

朱仙镇木版年画起源: 朱仙镇位于开封西南22公里,是一个颇有名气的古镇。凭当地汴京的城域,古镇 距开封比现在应该还近一些。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镇内有贾鲁河、运粮河,朱仙镇实际上是开封的重要商埠,在北宋时就已经相当繁荣,很多官船和商船在 这里卸货、装货,有陆路通往京城,这里也就有着众多的楼馆茶社,并且也早有木 版年画的制作和经营,形成一定的规模。开封城里官办的以至私营的木版年画的店铺作坊里,不少艺师和工匠就来自朱仙镇。 说到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繁盛,应该先提开封。北宋初年的开封,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泰民安。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民众使用和欣赏木版年画已成一种风气。近岁年, 市井皆印卖门神、桃板、桃符等。“朱雀门外及州桥之西,谓之果子行,纸画也在彼处,行贩不绝。”不仅官家很多书馆在汴梁设场印刷,民间也有大批艺人专以制作木版画为业。当时在开封京城为相的王安石就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当时这种年画的大量需求。都城这种文化现象,必然会影响到全国,以至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景观。 宋末年靖康之难后,开封日不如前,大批商人和艺人四散而去,木版年画业南迁至 朱仙镇,并渐以新的产地而得名。随朝南迁或去往他处的年画艺人,将这种木版画制作工艺也随身带去,成为独特的民间工艺的传承人。据《朱仙镇志》记载,至元朝末年,由于贾鲁河的兴修,朱仙镇已成为以纸业和木版年画为中心的重地。明代实施规定工匠班制、放松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对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起了促进作用。明朝还多在墙壁、屏风绘制“耕织”一类的图案,这无形 中促进了全国各地年画业的发展。清朝文化呈现出一个向多元化、多角度发展的趋势,小说、戏剧和绘画的成果斐然,对木版年画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丰富提供了依据,为木版年画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自清初期一直到清乾隆年间,是朱仙镇木版年画最兴盛的年代,其工艺和作品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流传。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 朱仙镇木版年画种类丰富多彩,内容大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在刻制上采用了很多中国古代人物画法,线条苍劲而古拙,洒脱而犀利,充满了流 利的刀质感。构图饱满宏阔,人物形象健康。在色彩方面极注重民族传统习惯,喜用黑色、红色、绿色,善用紫色,同中原人民所特有的憨厚、爽直、淳朴相吻合,使人看了心情畅然,情绪飞扬,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古老的民族艺术风格。 作为民间工艺瑰宝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也必然地遇到了这 样和那样的困境以至灾难,但都凭借它顽强的生命力而存续下来。特别是在20 世纪60 年代,文学艺术遭到摧残,许多流传了数百年的年画木版被焚毁,传承艺 人受到打击和迫害,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发生了变化。现如今, 尽管我们仍然继承着

朱仙镇木版年画教案

朱仙镇木版年画教案 中国早期的年画都与驱凶避邪、祈福迎祥这两个主题有着密切关系,在祈祷丰收、祭祀祖宗、驱妖除怪等年节风俗习俗化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年节装饰艺术。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一起来看看吧! 篇1: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我国不同地区的民间木版年画,了解民间版画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色。 2.学会民间漏版印制的方法,能独立创作一幅版画。 3.通过版画的欣赏和制作实践,建立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教材提供了多幅中国民间木版年画典型图例,给予学生一种视觉上的艺术感受。教师应通过讲小故事,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木版年画的形式美感和独特的色彩搭配,加深学生对民间木版年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本课的前半部分是民间木版年画赏析,介绍民间版画的色彩搭配原理,后半部分则是介绍木版年画的制作方法和步骤。由于版画的操作形式符合小学生游戏心理的需要,故学生比较喜欢。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木版年画的形式特征、色彩搭配的特点,以提问式教学手法引导学生

进行探究性学习,落实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木版年画的制作实践中,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漏版制作法和纸版制作法,独立创作一幅版画。 2.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制版技术。 难点:学会拓印方法。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厚卡纸或纸板、宣纸、中国画颜料、油墨、线绳、布料、调色盒、水粉笔、水杯、夹子、木蘑菇、刻刀等。 (教师)课件、年画图片和文字资料、刻刀、拓印用纸、木蘑菇、常用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1)教师提问:以前学过哪几种绘画表现手法?学生答:有水彩画、水粉画、水墨画、蜡笔画 (2)玩游戏:把一张薄一点的白纸盖在一枚硬币上,用铅笔在上面涂抹,就可以印出硬币上的文字和图案。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年画,古称"门神画"。早在明朝的时候,中国民间就开始使用木版印刷技术来印刷年画。木版画即凹版制作的版画。 (4)揭示课题:《木版年画》。 2.欣赏木版年画。 (1)教师提问:民间木版年画给你们什么感受?学生答:色彩鲜艳、造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