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韩愈阅读答案
答案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整理文中实词、虚词、古今义、难句翻译。
2、认识文中叙议并重的特色3、概括三个人物的性格(二)过程与方法了解传记的文体特征,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一起探讨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以及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
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题解及作者简介1) 认识“传记”㈠传记的概念:“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叫传记。
㈡传记的基本特征:所记人物和事件应有历史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
所记事件应相对完整,着意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应有适当的艺术加工。
㈢传记的分类:别传或他传:由别人写的。
自传:由自己写的。
合传:把几个人合在一起写的。
2)序和后序“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
“后序”一般放在书后,也叫“跋”或后记,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
本文是韩愈读了李翰《张巡传》后,感到有所不足,用来对张巡等人的事迹作补充,因此名“后叙”。
3)作者简介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文集》4)背景介绍(略)二、分析文本(一)借助注释,翻译第1段重点词:1.以文章自名以,凭借、通过;自名,自负2.然尚恨有阙者:恨,遗憾;阙:通“缺”,缺少,不足重点句: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落实重点词)问题设计:1、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全文引子:借评论李翰传文,交代立传缘由。
《张中丞传后叙》上课及练习

精选版课件ppt
8
• 第三阶段,36至49岁。先任监察御史,因上 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
政,被贬为阳山令。顺宗即位,用王叔文集 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位, 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 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
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得志。这一阶段重
试不第。
精选版课件ppt
7
• 第二阶段,25至35岁。先登进士第。然后三试 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 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 士。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原道》、《原 性》、《答李翊书》、《师说》、《送李愿归 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此日足可惜赠 张籍》、《山石》等。
“未熟也。”巡曰: 嵩回答说:“还没读熟呢。”张
“吾于书读不过三遍, 巡说:“我对书读不超过三遍,
终身不忘也。”
就终身不忘了。”
而图存者,不可一二 城求生的人,不能一个两个地数;
数;擅强兵坐而观者, 掌握强大的兵力坐着观望的人,
相环也。不追议此, 环顾睢阳城四周都有。不追究评
而责二公以死守,亦 议这些人,反而指责张许二公以
见其自比于逆乱,设 死坚守,也可见他们把自己等同
淫辞而助之攻也。
于叛贼,编造邪僻荒诞的言论帮
助叛贼攻击他们啊。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 张巡,但打开城门接纳张巡, 职位本在张巡之上,把指挥的 权力交给张巡,自己甘居其下, 丝毫不怀疑和猜忌,最终与张 巡一同守城至死,成就了功名; 雎阳城陷落后被俘获,与张巡 死的时间前后不同罢了。张、 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 全面理解他们父亲的志向,认 为张巡被杀而许远成了俘虏, 怀疑许远是怕死因而向敌人投 降了。
《张中丞传后叙》

第五段、补叙张巡、许远、于嵩轶事 张巡读书,记忆惊人; 操笔立书,未尝起草; 就义从容 许远 博闻强识 文思敏捷 性格宽厚
于嵩之死
可见盘踞在各处的武人的猖獗, 而这正是思想舆论混乱的社会根 源,暗示要铲除这股势力。
这一段文字写于蒿,看似闲笔,但对表现张巡的形象有很 大的作用,你认为如何?
这些叙述的文字和议论部分相辅相成,既深化了议论,又 弥补了人物塑造缺乏立体感的缺憾,可谓一举两得。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 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 题为“后叙”。 置于书后之文谓之“跋”,也称后记。 “后叙”,类似“后记”,是对前人为张巡 作传的订正、补充。这种文体,议论与叙事并重, 笔法灵活。
写作背景
唐隶宗至德二年,安庆绪(安禄山 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 许远率兵七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 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 至洛阳,不屈而死。 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 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 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 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 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 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 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 毁。张巡的友人韩愈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 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 文名作。
韩愈(768---824)唐代人,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思想家。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 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 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 张“文以载道”、“惟陈言之务去”。提出 “不平则鸣”的论点。
张中丞传后叙 韩 愈

主题
本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为国 为民抗击安史叛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判了
那些不顾国家人民安危,忌贤妒能,拥兵谋私的军
阀,驳斥了那些小人造谣中伤的流言蜚语,抒发了 自己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补叙了轶事,澄清了
原文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 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 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 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 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 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州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 说巡、远时事云。
原文 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 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对,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 户亦且数万。巡因—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 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 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 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毫、 宋间。或传嵩有田在毫、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 张籍云。
原文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尝在围中。 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 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 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 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 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 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 译文 张籍说:有一个名则于嵩的人,青年时代跟随张巡办事; 等到张巡起兵讨伐叛贼时,于嵩也曾在敌人围困之中。张籍大历年 间在和州乌江县见过于嵩。于嵩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由于张巡的 缘故,当初曾当上了临涣县的县尉,喜欢学问,没有什么书不读。 张籍那时还小,粗略地打听过张巡和许远的事情,了解得不够详细。 于嵩说张巡身高七尺多,胡子长得如同神像。他曾有一次看到于嵩 在读《汉书》,便问:“为什么老是读这一部书?”于嵩回答说: “还没读熟呢。”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终生不会忘掉。” 于是背诵起于嵩正读的那卷书,背诵完了整卷没错一个字。于嵩很 惊讶,以为张巡碰巧熟读过这一卷,于是随意抽出其他各卷来测试, 无不都是这样。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注释、分析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著有《韩昌黎集》等。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①,得李翰所为《张巡传》②。
翰以文章自名③,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④,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⑤。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⑥,位本在巡上。
授之柄而处其下⑦,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⑧。
两家子弟材智下⑨,不能通知二父志⑩,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⑪,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⑫,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⑬。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⑭,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⑮。
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⑯,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⑰!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⑱,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4篇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4篇张中丞传后叙主旨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以及记述南霁云的事迹与祉叙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赞美了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斥责了安史叛军以及畏敌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
叙议结合的写作特色全文前半部侧重议论,驳斥了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并补叙和赞扬了张巡,许远守城捍卫天下的事迹。
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的英雄事迹。
然后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前后两部分相辅相成紧紧围绕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
人物性格张巡: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
许远:宽厚谦和,为国让贤,以死报国。
南霁云: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得个个生动传神。
如写南霁云拨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刚烈与嫉恶如仇的个性。
写张巡几乎全用细节,如读书尽卷不错一字,于嵩取架上书问巡,巡应对无错以及操笔立书,未尝起单等细节,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张巡们博文强记与文思敏捷以性格特征。
人物之间的相互映衬和衬托文中,张、许、南三个正面人物,相互映衬,各显个性,许远官职本在张巡之上,因巡贤能,授权于巡,自然其下,并最后一起守城而死。
这里既突出了许远的谦和让贤,又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睢阳城陷落后,敌人劝降南霁云。
张巡呼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将欲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这里一呼一答,既写出了张巡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又写出南霁云想保存实力,何机复仇的心理。
而且从他的答语中,可见张巡在部下眼中的崇高威望,两个相互映衬,更见英雄气概。
文中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一段,是以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鄙无耻,衬托南霁云的忠肝义胆和刚烈性格,刻画人物极其传神。
补充讲义【四】本文为许远辩诬,集中於三点:误解(诬陷之词)辩诬理由一说许远「畏死而辞服於贼」导因:巡死而远就虏辩诬1.远忠贞不畏死,有与城共存亡之决心理由:要降早降矣,何苦死守.(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2.皆守城而死与巡死先后异耳3.子弟误解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4.远之贤(纳贤,又忠贞为主),不会做这等事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批判对象: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二说「城之陷自远所分始」辩诬:(以譬喻方式)1.人死必有先病者.2.引绳必有先绝者.故.【城陷必有先被攻破者】批判对象:议者.1.儿童之见.2.小人,不乐成人之美.三说许远,张巡死守睢阳毫无意义辩诬:死守之因1.待援: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2.避之无义: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3.无法避之: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4.守城有其功: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溢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批判对象:议者,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不追议此(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於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五】本文充满著遗憾,不平和同情,文中的人物也因此而形象鲜活:人物名生平事例人物特质张巡1.1长七尺余,须髯若神.1.2巡怒,须髯辄张.2.1巡曰:「吾於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者,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2.2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3.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4.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5.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6.远材不及巡者,开门纳巡,授之柄(军权)而处其下.1.外在形象:高大,威武,美髯2.记性好3.文思敏捷,倚马可待.4.1视死如归,从容就义.4.2有领导能力,服众.5.识人不深,误解南霁云之心.6.善於军事.许远1.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2.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3.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4.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1.宽厚长者,表里如一.2.忠贞不畏死.3.容人雅量,大事为重.4.不善军事.南霁云1.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2.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3.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4.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1.有义气,能患难与共.2.有勇气3.1强壮有力3.2恩怨分明4.1从容就义不畏死4.2有谋略4.3服从领导贺兰进明1.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2.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且食与乐,延霁云坐.1.善嫉,自私.2.爱才.张去疾1.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於贼.1.愚昧无知,不解父志2.有孝心,为父抱屈许岘1.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於贼.1.愚昧无知,不解父志2.无主见,人云亦云.【六】本文采用侧面烘托,侧写法来描绘张巡.(1)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者:助词,附在别的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5《张中丞传》后叙含答案

◆5《张中丞传》后叙本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为国为民抗击安史叛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判了那些不顾国家人民安危,嫉贤妒能,拥兵谋私的军阀,驳斥了那些小人造谣中伤的流言蜚语,抒发了自己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补叙了轶事,澄清了事实,伸张了正义。
本色本色是生命的一种底色。
对于一个人来说,这种底色,是品德、行为、知识、能力等方方面面基本因素的积累。
生命有了底色,就会百折不挠、迎难而上,就会奋力拼搏、与时俱进,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本色是生命的一种底气。
这种底气,表现为蓬勃向上的朝气,敢打敢拼的锐气,宁折不弯的正气。
打足底气,生命就可以凸显踏踏实实、堂堂正正、大大方方的基本风格。
底气足,生命可以气吞山河;底气没了,生命也就奄奄一息。
本色是生命的一种底线。
守住底线,则出淤泥而丝毫不染,近雷池而半步不越,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本色既体现共性也展示个性。
对生命无限热爱、对事业无限忠诚,是共性的反映;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不重复昨天,是个性的张扬。
改革者的本色是一个“敢”字,耕耘者的本色是一个“勤”字,奉献者的本色是一个“苦”字。
本色体现风格,本色体现品格,本色体现人格。
本色与生命融为一体,珍重生命,珍视本色。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唐·杜甫《丹青引赠曹霸将军》赏读: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
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赏读: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
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赏读: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赏读:荷花衰败,那高擎如伞的荷叶也随之枯萎;可菊花凋谢,却还留下了在严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桠。
22《张中丞传后叙》

回顾旧识
退之 ,唐代文 韩愈(768---824)唐代人,字_____ 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 韩愈与柳宗元 ______同为____ 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 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 “辞必己出” 说理透辟,气势充沛 “惟陈言之务去”。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他的文章, 结构严谨,语言精炼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对当 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 昌黎先生 《_________文集》
起旋:指站起来环顾四周。 汝:你们。 怖:害怕。 颜色:面色。 阳阳:安祥镇定,毫无畏惧 的样子。 亳(bó):亳州,今安徽亳县 宋:宋州,即睢阳。 诣(yì ):去到,往。 讼理:告状。
层次结构(三) 第三段(5),记叙南霁云的事迹 1层:叙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经过。
2层:南霁云与张巡壮烈就义的经过。
2、杂传
单独成书的类传
《列女传》
3、散传
一人一传,但不单独成书, 以单篇流行,或散见于各家 文集中的个人传记。包括传 状、碑铭、自序等 一人一传,单独成书的 中篇以上个人传记
4、专传
疏通
第一段译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晚,我与吴郡的张籍 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李翰所写的《张巡传》。 李翰一向因文笔好而自豪,这篇传记写的也很详 细周密。然而我觉得遗憾的是,仍有遗漏,(那 就是)没有给许远写传记,也没有记载雷万春事 迹的始末。 第一段,是引子,借评论李翰的 《张巡传》,交代了本文写作的缘起。
第四段(6):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1层:详叙张巡博学与英勇就义的事迹。 2层:简叙许远宽厚的为人。 3层:交代于嵩(讲述张、许轶事之人)之 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阅读答案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城陷而虏。
与巡死先后异耳。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
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
呜呼!而谓远之贤而力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
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
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州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
(选自《张中丞传后叙》有删节)《张中丞传后叙》韩愈翻译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人张籍翻阅家中旧书,发现李翰撰写的《张巡传》。
李翰以文章写得好而自负,这篇传记写得很详细周密。
但可惜还有不足之处,没有替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头尾。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共守睢阳。
地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把权柄交给他,受他指挥,没有什么猜疑和妒忌,最后和张巡一起守城,一起死难,建立了功名,由于城池沦陷而被俘虏,和张巡的死相比先后不同时罢了。
许、张两家子弟才能智慧低下,不能彻底理解许远、张巡的志气。
张家子弟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受虏不死,怀疑许远怕死而降贼。
许远假如怕死的话,为何要苦苦地死守小小的睢阳城,把自己的奴僮杀了给土兵们吃,来同敌军抗战而不投
降呢?当他们被围困的时候,城外连极其弱小的援兵都没有,他们所要
效忠的只是国家和君主罢了,而叛军则告诉许远唐朝已经灭亡,君主已
经死了。
许远看见救兵不来,而叛军却越来越多,一定以为敌人的话是
真的。
等不到外来的救兵尚且死守城池,人吃人也快吃完了,即使是傻
瓜也会算得出死亡的期限!由此看来,许远的不怕死也就很明白了。
哪
有城池失陷了,部下都死光了,他自己却独自含羞忍辱,苟且偷生的
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肯这么做。
唉!难道说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
做这样的事吗?
谈论的人又说许远和张巡分别守城,城池失陷是从许远所分担的一
面开始的,拿这个来辱骂许远。
这又和儿童的见识没有差别。
人要死,
他的内部器官一定有先得那个病的部位;拉断绳子,它断开的地方一定
是绳子的某一段。
观察人死、绳断的人见到情况是这样,据此就责怪某
一内脏和绳子的某一段,也未免太不懂道理了。
小人喜欢非议,不乐意
成全别人的好事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哇!象张巡、许远对国家作出的贡献
是如此卓越,还不免遭受指摘,别的事情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当张、许二公初守睢阳的时候,怎能料到人家终于不来救援,因而
放弃睢阳,事先退走呢?如果这座城不能够守住,即使退避到别的地方
去又有什么用处呢?等到确无救兵,处于困难的境地时,率领着他们那
些因受伤而残废、因挨饿而瘦弱的余部,即便想撤离睢阳也肯定不可能
了。
张、许二公这样贤明,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
坚守一座城池,
来保卫朝廷,凭借千百名接近死亡的士兵,抵挡上百万日益增多的敌
军,掩蔽江淮流域,从而阻遏叛军的兵势。
唐王朝没有被灭亡,是谁的
功劳呢?在当时,丢弃城池而考虑活路的不是少数几个人,掌握强兵、
坐视不救的人到处都是。
他们不去追究非议这些人,反而责怪张、许不
该死守,也就可见他们把自己比同叛逆,制造邪说帮助叛敌攻击张、许
二公。
我曾在汴州、徐州二幕府任推官,多次经过两州之间的睢阳城,亲
自到那称为“双庙”的地方致祭过,那里的老人常常谈到张巡、许远当
时的事情。
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授之柄而处其下
柄: 权柄 B.战百万日滋之师 滋:增多
C.引绳而绝之 引:拉断 D.擅强兵坐
而观者相环也。
擅:独揽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
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他则又何说? 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B.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自
远所分始,以此诟远。
C.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及
其无救而且穷也, D.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设淫
辞而助之攻也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观
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
是哉 B.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
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C.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
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D.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
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
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瀚给许多人作传,都
写得很好,特别是《张巡传》。
可他就是不愿意给许远作传。
B.
张巡为人勇于承担责任,在睢阳时不受许远的的官职比自己高的约束,
指挥张远守卫睢城。
C.作者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此痛斥
了那些丢掉城池只想保全性命的人和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
D.文章以人死和绳断作比喻,斥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
美”,虽然肯定张巡、许远对国家作出了卓越贡献,可还是认为他们这
种愚忠思想不可取。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 ① 翰以文章自名,为
此传颇详密。
(3分) ② 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4分)(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巡“不畏死”的两个事例。
(可自
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张中丞传后叙》韩愈阅读答案5 D 擅:拥有,掌握 6 C 而:表递进,并且 (A 其:表反问语气,难
道/其:代词,他们(余部) B 以:介词,把/ 以:介词,拿 D 之:连词,表承接,不译/ 之:代词,叛敌) 7 B 8 B (A (无中
生有,文中没有李瀚给“许多人”,也没说他“不愿意”给许远作传.
C 强加因果,作者在文中并没有探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
D 无中生有,推论不合理,作者并不认为张巡许远愚忠,只是批评有
意制造谰言,攻击有功之人的小人 ) 9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
代汉语。
(7分)① 李翰以文章写得好而自负,这篇传记写得很详细
周密。
(3分,“自”“名”“为”各1分)② 张家子弟认为张巡战死
而许远受虏不死,怀疑许远怕死而降贼。
(4分,省略句1分,句首应加
主语“张家子弟”“虏”“辞服”服罪;认罪屈服,各1分,大意1分)(2)①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 ②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1点1分,
2点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