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清代诗词文-精品
第一-三章 清代叶诗文词

2、朱彝尊 与王士禛同时驰名诗坛时有“南朱北王”之称,又称 “南北两大诗人” 。 (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晚年自号小长芦 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嘉兴)人。参修《明 史》,一生饱读诗书,著书甚丰。除《经义考》二百卷外, 尚有《明诗综》一百卷,《词综》三十卷,又有文集《曝 书亭集》八十卷,其中诗二十二卷,词七卷,文五十卷, 赋一卷。 其论诗,早期宗唐黜宋,年则由唐入宋。 早年诗作多抒发个人不平之愤。如《寂寞行》: 节物惊人往事非,愁看燕子又来归。 春风无限伤心地,莫近乌衣巷口飞。 后期多歌功颂德、交际应酬之作。
四、王士禛与康熙诗坛 康熙时期,统领诗坛的有施闰章、宋琬、王士禛、朱彝尊、 查慎行、赵执信等,一般称之为“清初六家”。 1、王士禛 A生平:(1634-1711),字子真,又字贻上,号阮亭, 又号渔洋山人,死后因避雍正(胤禛)讳,改称士正,乾 隆朝改士祯,原籍山东诸城,祖上迁居新城(今桓台县)。 著有《带经堂集》,又有选本《渔洋山人精华录》,此外 有《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渔洋诗 话》等多种笔记。 B评价: 钱谦益称其诗“文富理繁,衔华佩实,感时之作,恻怆于 杜陵;缘情之会,缠绵于义山” 。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洎乎晚岁,文章愈富,名位 愈高,海内能诗者,几无不出共门下。主持风雅近五十年, 过于钱、吴远矣。”
从后期诗歌的主题来看,可分为两大类: 其一是以明末清初的历史现实为题材,志在以诗存 史。《永和宫词》、《洛阳行》、《临淮老妓行》、 《楚两生行》 、《捉船行》、《打冰词》、《临江参 军》、《圆圆曲》等。 另一主题是对痛失名节的悲吟。临终四绝其一: “忍死偷生廿载余,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债应填 补,总比鸿毛也不如。”其四“奸党刊章谤告天,事 成糜烂岂徒然。圣朝反坐无冤狱,纵死深恩荷保全。” 赵翼《瓯北诗话》评云:“梅村出处之际,固不无 可议。然其顾惜身名,自渐自悔,究是本心不昧。”
清代文学第一章

• 《赠朱鉴纪四辅》云:十载江南事已非, 与君辛苦各生归。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 扬州七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 旧征衣。东京朱祐年犹少,莫向尊前叹式 微。 • 沈德潜评曰:“词必己出,事必精当, 风霜之气,松柏之质,两者兼有。就诗品 论,亦不肯作第二流人。”(《明诗别裁》 卷十一)
江苏昆山顾炎武故居
要之接迹唐、归无愧色也。”
• 一、侯方域散文
• 侯方域(1618—1654)字朝宗,河南商丘人。与陈 贞慧、冒辟疆、方以智被誉为“为天下持大义者” 的“南明四公子”。他与陈贞慧、吴次尾作《留都 防乱公揭》,历列阮大铖之罪,声震南都。有《壮 悔堂集》10卷。代表作《李姬传》、《马伶传》。 散文往往将班马传记、韩欧古文和传奇小说手法熔 为一炉,形成清新奇峭风格,而尤以传记散文见长。
• 陈鼎《留溪外传》:“嘉纪独好书,尝拥书陋轩。 陋轩者,草屋一楹,环堵不蔽,与冷风凉月为邻, 荒草寒烟为伍,故人尽呼嘉纪为‘野人’,而野 人因自号焉。野人每晨起,即拥书枯坐。” • 洪亮吉《论诗绝句》:“偶然落笔并天真,前有 宁人后野人。金石气同姜桂气,始知天壤两遗 民。”
• 顾炎武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金石掷 地有声。吴氏写身边琐事而真情勃发,真实亲切 如姜桂之气。
• 至于那些虽自称为遗民、或以遗民自居, 诗文作品中也抒发兴亡之感、寄寓故国之 思,但实际上却有过短暂的出仕新朝经历 的人,我们将其归入贰臣行列。
• 最早的遗民:商周之际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 首阳山。 • 中国历史上的两代“遗民”:宋代、明代
• 宋代:林景熙、郑思肖、谢翱、谢枋得等
• 明代: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屈大均、吴嘉纪等 • “遗民”产生的原因: • 二、士人的“君亲”、“君父”观念 •
[清代诗]清代的诗
![[清代诗]清代的诗](https://img.taocdn.com/s3/m/bc030220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df.png)
[清代诗]清代的诗第一篇清代的诗:经典清代诗词清代诗是指清代诗人创作的诗歌。
清代诗人善于借鉴前代,扬长补短,对于古典诗歌有所发展。
莲塘 [清]朱克生日暮莲塘里,浴水两鸳鸯。
低飞不远去,只在荷花傍。
风莲戏鱼图[清]恽寿平萍风将散绿,香气欲成露。
美人采红莲,曾过南塘路。
荷花 [清]曹寅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
白莲 [清]盛锦玉井分栽到野塘,冰销翠袖回生凉。
半江残月欲无影,一岸冷云何处香。
真相尚留开士社,红衣洗尽美人装。
水仙操罢扁舟去,谁与凌波解第二篇清代的诗:明清诗歌精选刘基(1311-1375)水龙吟鸡鸣风雨潇潇,侧身天地无刘表。
啼鹃迸泪,落花飘恨,断魂飞绕。
月暗云霄,星沈烟水,角声清袅。
问登楼王粲,镜中白发,今宵又添多少。
极目乡关何处,渺青山髻螺低小。
几回好梦,随风归去,被渠遮了。
宝瑟弦僵,玉笙指冷,冥鸿天杪。
但侵阶莎草,满庭绿树,不知昏晓。
杨基(1326-1378)菩萨蛮水晶帘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层层雪。
花月两模糊,隔窗看欲无。
月华今夜黑,全见梨花白。
花也笑第三篇清代的诗:清代写兰花的诗句大全咏同心兰四绝句清钱谦益新妆才罢采兰时,忽见同心吐一枝。
珍重天公裁剪意,妆成敛拜喜盈眉。
题画清郑燮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峤壁兰清郑燮峭譬一千尺,兰花在空碧。
下有采樵人,伸手摘不得。
得意写之兰草与三台,无人敢笔栽。
取得新奇法,墨香吹出来。
题王蔗村镜影图清蒋士铨鉴空无我相,水静波亦止。
手拈幽兰花,妙香乃如此。
写兰石有寄清智永一片空山石,数茎幽谷草。
写寄风尘人,莫忘林泉好。
题画兰清黄任何来尔室香?四壁即空谷。
一拳古而媚,美人伴幽独。
题画兰清黄任沅澧多所思,远道我心。
纸窗招香魂,貌之不敢佩。
题画兰清黄任磁斗寄绮石,源清者香远。
君从辋川来,而得此粉本。
兰清马骀丛兰发幽崖,托根近霄汉。
泉水自流出,天风吹不断。
冬兰冬草漫碧寒,幽兰亦作花。
清如辟谷士,瘦似琢诗家。
第一章 清初的诗词文.doc

第一章清初的诗词文第一节清初诗歌一、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申涵光等。
二、仕清诗人: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等。
“梅村体”三、国朝诗人:“南朱北王”、“南施北宋”“神韵”说。
两大审美特色。
一是重实;二是感伤。
一、遗民诗人:矢志不渝的期待者——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入清后更名炎武,字宁人,江苏昆山人。
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诗人,又是著名的抗清志士。
有《亭林诗文集》,另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论著。
■顾炎武诗学主张:1、认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2、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诗作概况顾炎武的诗歌创作正是实践他的主张,在民族斗争激烈的年代里托事感时,洋溢着崇高的民族气节,高昂的战斗热情。
代表作有《京口即事》、《秋山》等。
这些诗作于清兵南下之初,作品中表达诗人不屈的意志,揭露清兵的残暴罪行。
在清初遗民诗人中成就最为突出。
他存诗四百多首,收在《亭林诗文集》中。
顾炎武诗歌特点一是围绕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的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
绝少世俗应酬之作,即便是拟古、咏史、写景、唱和之作也是如此。
二是取材广阔。
三是诗风雄浑悲壮,苍凉沉郁。
这个特点,也是清初遗民诗人黄宗羲、王夫之、归庄等所共有的。
一、遗民诗人:投笔从戎,只是为了恢复明朝大业——黄宗羲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明末以反对阉党著名,清兵入关,积极投身抗清斗争,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
黄宗羲■黄宗羲诗学主张和诗歌特点:1、强调诗写现实;2、注重学问,推崇宋诗,与吴之振等选辑《宋诗钞》,扩大宋诗影响,推动浙派形成;3、诗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
一、遗民诗人:隐而著述——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
明崇祯举人,曾从永历桂王举兵抗清,南明灭后隐遁归山,埋首著述,博通经学、史学和文学,贡献卓著,学者称船山先生。
第一章:清代诗词

第五节:龚自珍
▪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别署羽琌山民,浙 江仁和(今杭州市)人。自称“庄骚两灵鬼,盘踞肝肠深” (《自春徂秋,偶有所触……》其三),其诗多用象征影喻, 想象奇特,文辞瑰玮,受庄子与屈原的影响较大,然而其中 贯穿一种诗人独有的凌厉剽悍之气。 ▪ 《咏史》 ▪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 《己亥杂诗》其170首 ▪ 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 ▪ 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倾市侠收奇用,策动宫娥报旧恩。
▪ 多见摄衣称上客,几人刎颈送王孙。
▪ 死生总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樽。
▪ 自注:“朝宗归德人,贻书约终隐不出,余为世所逼,有负 夙诺,故及之。”
第三节:王士禛与康熙诗坛
▪ 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 东新城(今桓台县)人。
▪ 神韵说:《蚕尾续集序》:“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 可无酸咸,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酸咸之外者何?味外味也; 味外味者,神韵也。” ▪ 《再过露筋祠》 ▪ 翠羽明珰尚伊然,湖云祠树碧于烟。 ▪ 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 《登白帝城》: ▪ 赤甲白盐相向生,丹青绝壁斗峥嵘。 ▪ 千江一线虎须口,万里孤帆鱼复城。 ▪ 跃马雄图余垒迹,卧龙遗庙枕潮声。 ▪ 飞楼直上闻哀角,落日涛头气不平。
第六节:陈维崧和阳羡词派
▪ 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江苏 宜兴人。学习苏、辛,使豪放词大放异彩。 ▪ 《醉落魄·咏鹰》
▪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 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第一章 清代诗文词的发展繁荣

他一方面以“义理、书卷、经济”的行文之 实扩大、充实言有物的内容;一方面对“神、 气、音节”等行文之道给予高度重视,大大 突破了言有序的范围。 二是提出了因声求气说,把“神气”与音节、 字句联系起来,为探寻义法奥妙揭示出门径, 使其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何为“因声求气”?
刘大櫆《论文偶记》
次,词家风格多样,流派纷呈。第三, 清词自有新品貌,新气象。 康雍乾时期的词作染上了一层凄苦迷离 的色彩。嘉道以后,词风激切尔幽愤。 清人之词大多都有审美理论为指导,使 清词创作更具理性色彩。
文字狱下词的兴盛
清,异族多猜,迭兴文狱。才子学士,既
不以科举热中,复不敢言辞贾祸,敛形远 害,群遁于朴实艰僻之途,是以考据笺疏 至兹物大。词本倚声,较难驰骋,幽微要 眇,可托孤愤。国初诸贤致力于此者,盖 欲消磨豪迈,自忘天下,固不徒寄感兴亡 之际也。(《清十一家词选· 自序》中正书局
四、王士祯及神韵说
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
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康熙 诗坛之主盟,标榜“神韵”说,获得 “清代第一诗人”(谭献《复堂日记》) 之称。 他认为诗的妙处要象南宗大画家所说的 “远人无目,远水无波,远山无皴”那 样,“略具笔墨”即可,以为闻此可得 诗家三昧。
2)翁方纲与肌理说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奚,直
隶大兴人。 所谓的肌理,包括以儒学经籍为基础的义理和 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要求以学问为作诗的根 底,以考证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文理统一, 思想和文辞谐和,做到外表空灵,内容质实。 结果客观上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 找诗材。后来的学人之诗和宋诗运动,都由翁 氏肌理说推动而来。
在艺术成就上,陈词以豪放为主,风格
清代诗文词(第一章 第七章)

袁枚(1716—1797)
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主人,
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及 笔记小说《子不语》。 论诗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 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影响 甚大,形成了性灵派。
袁枚论诗崇尚性灵。所谓“性灵”包括 性情、个性和诗才。主张诗歌创作应抒写 性情(“性情以外本无诗”),表现诗人 的独特个性(“作诗不可无我”,“有人 无我,是傀儡也”),追求独创、自然, 重视作家的诗才,认为艺术构思中的灵机 与才气、天分与学识要结合并重。
以陈维崧为宗的词派。思想上尊崇词 体,摒弃词为“小道”“艳科”的传统观 念,继承《诗经》与白居易“新乐府”的 精神,创作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有“词史”之称。风格上,学习苏、辛以 豪放为主,有《迦陵词》《陈迦陵文集》 等。该派主要成员有:万树、蒋景祁、吏 唯园、陈维岳等。
朱彝尊(1629~1709)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 昔长如玦。但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 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 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 春丛认取双栖蝶。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斜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中期领袖:厉鹗
浙西词派咏物词承朱彝尊而来,着力追求穷 形尽相,更有进境,形成盛况。
弊端:取材范围较窄,意境追求也较单一,重在
字句声律上用功夫,限制了创造的天地,给浙西 派带来堆填弄巧的风气,易走向枯寂、琐碎。
(一)张惠言(1761~1802) 是学者,又是古文“阳湖三家”之一, 更是著名词人。他与兄弟张琦合编《词选》 阐发了他的词学思想。
第一章 清代诗文的繁荣

王夫之的“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 心自照人”,表明其缅怀明朝,不与清 统治者合作的思想。 B 、都有进步的思想。 C、在学术上开一代之风气。
他们都反对“王学”的空疏,提倡 经世致用。在文学上要求文学反映现实。
第二类诗人事业是由明入清的,但这 些人或者降清,或者参加清朝科举,又都 为清政权服务了。其中钱谦益、吴伟业、 王士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有《通志堂集》、《纳兰词》等传世。浣溪沙·ຫໍສະໝຸດ 念西风独自凉纳兰性德· 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 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纳兰性德· 清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 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
C 、袁枚的“性灵说” 袁 枚 ( 1716——1797 ) , 字 子
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袁枚于诗,倡言“性灵”,自
由书写,不拘格套,与公安派主张 相似。
其诗清新隽永,雅洁灵巧,认 为“灵犀一点是吾师”,但有琐细 单薄之嫌。
3 清代词
清代出现了词的创作的中兴局面,出 现了较多的名作家和优秀作品,词论方面 也颇有建树。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派和 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是较有影响的两 个词派。
打破晚明以来词坛独尊花间的传统,扩大了词表现 生活的领域,在继承传统方面也有进一步的拓展,初步 走向了对前代对综合继承。
满族词人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 满洲正黄旗人。他是一个贵公子,工为词,直抒胸臆, 自然流丽,风格近似李煜。因任康熙皇帝侍卫,多次 奉命出塞,其中部分抒写边塞生活的小令,较有特色。
C、王士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朱彝尊
“浙西词派”领袖。纂辑唐、五代、宋、 金、元词600余家词为《词综》。朱词有500多 首。词风宗法姜、张,多在字句声律上用功, 有精工隽永、清丽流畅之胜,但多精巧有余而 沉厚不足。
咏物怀古词常有寄托,如《长亭怨慢.雁》 《卖花声.雨花台》。
“浙西词派”: 清初以朱彝尊为首的词派。 以姜夔、张炎为宗,主张以雅正矫显露,要求 “字琢句炼,归于醇雅”,具古雅峭拔格调, 疏淡清远意境,严谨和谐音律。
吴伟业的诗体风格。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 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 《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 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 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 的戏剧性。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吴诗“歌行一体,尤所擅长。格律本乎四杰而 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韵协宫商, 感均顽艳,一时尤称绝调。”
二、清中叶词
乾隆间浙派词兴盛。嘉庆初张惠言开创常州 词派,词风为之一变。
“常州词派”:清中叶以张惠言、周济为首的 词派,以儒家诗教为理论基础,注重比兴寄托, 主张意内言外,在当时直至晚清都有巨大影响。
第二节 清代词
清词中兴:
首先,数量超过元明甚至宋代,叶恭绰《全 清词钞》共录词人3196人,词作8260多首,超过 宋词两倍以上。
其次,从朱彝尊《词综》到张惠言《词选》、 万树《词律》出现一大批立论精审的词学专著。
第三,词作整理、编辑成就巨大,有王鹏运 辑《四印斋所刻词》、朱孝臧辑《强村丛书》、 江标辑《宋元名家词》等。
德粉饰太平,有封建卫道气。诗选、诗评影响颇大。 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国 朝诗别裁集》《说诗啐语》。
2、“格调说”:
沈德潜的诗论。强调写诗须讨究格律 声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 要写 得含蓄、蕴藉、委婉, “温柔敦 厚”“怨而不怒”;讲究格律、声韵, 重视体式,提倡学古,但反对拟古。
(三)袁枚 及其“性灵说”
1、袁枚 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 家”。存诗4000多首。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 《随园诗话》等。其诗直抒感兴,清丽灵巧, 流转自如,《沙沟》《马嵬》《湖上杂诗》皆 名篇。
2、“性灵说” 袁枚的论诗主张。提倡 “提笔先须问性情”,“诗人者,不失其赤子 之心者也”,“作诗不可以无我”,认为“诗 有性情而后真”。既反形式主义,又反拟古主 义,体现了一种革新精神,有一定进步意义。 但是,它也有缺乏深刻社会内容的局限性。
第一章清代诗词文-精品
第一节 清代诗歌
(1)数量巨大。徐世昌《晚晴 诗汇》收录诗人 6l00多人,诗作27600多首。
(2) 流派众多。清初有爱国派,尊唐派,宗宋派, 神韵派;清中叶有格调派,肌理派,性灵派。 各派主张不同,诗风各异。
(3) 诗体发展。叙事功能有较大开拓。大量新型 乐府体、五七言体等长篇叙事诗,各种诗体的 组诗,记事、抒情、写景,挥洒自如。
3、纳兰性德
有《饮水词》300多首。作词崇尚南唐二主, 主情致,不事雕琢,反对模仿。其词直抒胸臆, 情致深婉,语言清新自然,历来为人称道。以小 令为主,偶有长调亦见工力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长相思.山一 程》《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均为传世名篇。 惜其词多写离别相思,哀怨过多,情调低沉。
纳兰词风格凄惋,可从他的平生遭际以及时 代特点来探索其因。他虽多写个人哀怨愁苦,却 反映了深刻的社会内容。
(一)清初遗民诗人:
1、顾炎武:
有《亭林诗文集》传世,存诗四百多首。 他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诗主性情,不 贵奇巧”,反对摹拟。其诗抚事感时,同情人 民悲惨遭遇,充满深厚民族感情,格调慷慨悲 壮,苍劲沉郁。
《秋山》、《海上》、《精卫》等,抒写 亡国之痛和复国决心,对清初和晚清诗坛影响 巨大。
“梅村体”:
(4)两大审美特色。一是重实;二是感伤。
一、 清初诗歌
清初80年,诗歌分前后两期:
前期诗人: 分遗民诗人和入仕诗人两 类。遗民诗人保持气节,关注现实;入 仕诗人出处尴尬,多表现伤感情怀;
后期诗人: 多重形式技巧,喜立派 别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现政权和谐相处。主要有王 士祯、朱彝尊、赵执信、查慎行等。以 王士祯影响最大。
一、清初词
“三大家”: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
1、陈维崧
“阳羡词派”领袖。其《迦陵词》存1600余 首,居清代之冠。多写身世之感和怀古之情。 风格师法苏、辛,具苍凉豪放特色。
《纤夫词》是陈词代表作。写清兵强征十万 民夫为战船拉纤给百姓造成的灾难。取景壮阔, 气魄雄伟,风格豪放,语言率直俊爽。是现实 主义杰作。
3、查慎行、赵执信
查诗以白描见长,不尚藻饰。 赵诗清新峭拔,思路峻刻,重视思想 内容,现实性强。
二、清中叶诗歌
清中叶政治高压、文化专制、汉学兴盛。 诗歌向着拟古、形式方向发展。出现了尊唐的 “格调派”、宗宋的“肌理派”,继承晚明主 情的“性灵派”。
(一)沈德潜及其“格调说”
1、沈德潜 著有《归愚诗文集》。诗多歌功颂
“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 弊病有所补救,但它维护传统“诗教”, 基本属封建正统派诗论。
(二)翁方纲及其“肌理说”
1、翁方纲 精金石考据之学。倡“肌理说”, 诗作无成就。
2、“肌理说” 翁方纲的论诗主张。认为 “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义理之理,即文理 之理,即肌理之理也”(《志言集序》)。他把 思想意义(义理)与组织结构(文理)、学问材料 (肌理)统一起来,认为作诗不在力求神韵,不 在死守格调,也不在空谈性情,而在读书,有 学问,有方法。把诗歌引向“考据入诗”的故 纸堆,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三)王士祯与其他诗人
1、王士祯
有《带经堂集》《渔洋诗文集》《渔洋诗话》 等传世。左右诗坛数十年,论诗提倡“神韵”。 擅七言近体,善融情入景,创幽静闲远境界,引 人入胜,如《江山》《真州绝句》等。
2、“神韵说”
“神韵”即风神韵味,王士祯极赏唐司空图 《诗品》“冲淡”、“自然”、“清奇”和南宋 严羽《沧浪诗话》“妙悟”、“兴趣”之说,提 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要求诗歌有幽静淡远境界和含蓄隽永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