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平乐道的来源及其现实意义

论安平乐道的来源及其现实意义
论安平乐道的来源及其现实意义

论安贫乐道的来源及其现实意义

“安贫乐道”这个成语是我们耳熟能详但往往又容易被人曲解的名词。“安贫乐道”本是褒义词,但在人人梦想发财的今天,不少人却厌弃“安贫乐道”这个词。因为他们只看到前面的“安贫”而忽视了后面的“乐道”。事实上,“安贫乐道”核心要点是“乐道”,而不是乐贫、守贫。这样我们就要说说安贫乐道的产生和发展。

“安贫乐道”意识,最早体现于《论语》的有关论述。《论语·雍也》载:孔子称赞颜回道:“贤哉,回也!一箪食,—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便是“安贫乐道”观的源头。由上下文推断,“其”字当是指代颜回。但宋代理学家程颢另有所解,谓“箪瓢陋巷非可乐,盖自有其乐耳。‘其’字当玩味,自有深意。”(《二程遗书》卷十二)言外之意,“其”字乃指代“道”,亦即“乐道”之意。。《论语》中与此相联系的议论还所在多有,我《论语》中找到了部分,比如:《学而》:“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亦已。”’又:“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所有这些议论,都体现出孔子的一种价值选择,即在处理富贵和道义的关系中,更加推重道义原则。其要点包括:把“志于道”作为人生基本方向;不过分追求物质享乐;主张以行道途径致富;摒弃不正当的富贵,等等。此种价值取向,也被孟、苟等儒家大师所继承。

在《孟子》一书中,有许多关于“安贫乐道”的言论。《尽心上》:“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又曰:“‘士何事?’孟子日:‘尚志。’日:‘何谓尚志?’日:‘仁义而已矣。”’。《尽心下》:“孟子日:‘养心莫善于寡欲。”’这些事例中的价值取向,基本同于孔子,同时又有迸一步发挥。更进一步的体现了孔子的“安贫乐道”的思想,但孟子对求富的态度,也较孔子为灵活,但“尚志”的基本立场又豪不动摇。

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孟的思想。《苟子·儒效》:“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日:其唯学乎!”又日:“故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可见苟子也十分看重道义原则。

不过,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苟子,当时都没有明确说出“安贫乐道”一词。这个词或许第一次出现在《后汉书·韦彪传》,称韦彪“安贫乐道,恬于进取,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然而“安贫乐道”好像有消极避世之意,和先秦时候的儒道有所差异。但是以后的人们大多把“安贫乐道”当成儒家“志道”精神。

白云苍狗、世事境迁,但孔子的“安贫乐道”还是一个完整的价值理念。孔子及其弟子是为了“守道”而“安贫”,不是无条件的“安贫”,“安贫乐道”的核心是“道”。如果撇开“乐道”来谈“安贫”。自然就认为是安于贫困,不思进取,怠惰慵懒。无所作为。“安贫乐道”是“有所不为”。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拒绝财富。硬往贫困窝里钻。而是在遭遇贫困时能守道不阿,“志于道,据于德”,行仁由义,穷不改志,保持心境的安坦,保持人的尊严与格的高尚,这也是一种“高尚”生活。

但在现实中对“安贫乐道”是众说纷纭。有人说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促退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但有些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先进的生活态度,可以加快社会和人类的步伐。时代在变化,如今社会与古代的社会现状相差甚大,那么对“安贫乐道”的理解以及意义就不能不能照搬,应适当变通。“安贫乐道”观既然是特定时代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那么,它就会在时代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发生一定社会影响。在当时,它确曾发挥了某些积极作用,具有一定历史进步性。社会也不可能只受一种思想支配和随之一个方向发展,毕竟一个思想就算是再完美也不可能适合每个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状况;时代在进步,思想当然也要随之改变。所以说孔子的“安贫乐道”也不可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旋律,肯定也有旋律

不和谐的地方,这样就需要我们去改正使之更加完美的发展下去。那么,对于处在当今中国的普通民众,“安贫乐道”则为安于现今的小康生活,无须过多追求吃穿,没必要过多纵于享乐,奢淫的生活更是不可取的,把精力用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学会安静的生活就要回到自己的内心,谛听心灵的悸动和低语。

当前社会出现的恰恰是“无所不为”压倒孔子的“有所不为”。然而,古人有孔子的“安贫乐道”做精神支柱,有老庄的“随缘自适”和“齐物论”做宽慰机制。所以我们这个民族历尽劫难能够存活下来。而当下,处在一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物欲横流的消费时代,我们更需要儒家的志道据德、行仁由义.道家的淡泊名志、宁静致远来为我们筑起一道精神防线。希望我们即使与孔子的“安贫乐道”原本倡导的生活模式不同,但其内在精神支柱是相同的,不应过多地追逐物质上的享乐,而应注重精神上的追求。

2014.5.10

论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论文

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骨髓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运,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吕刑》“罔非在中”、《诏诰》、《洛诰》的“时中”、《酒诰》的“作稽中德”等。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其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

极致也。”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这两种解释,在“中”的含义为中道上没有差别,只是在“庸”的含义上有一点分歧,而这一点分歧实际并不是本质性的。如果一定要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无适(di)也,无莫也,义与之比。”(《论语·里仁》)、“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 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子曰:吾

传统孝文化的现实意义(专题深思)

传统孝文化的现实意义(专题深思) 龚群 《人民日报》(2015年04月29日07 版) 孝的伦理观念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内核之一。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可能割断历史。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固然有“父为子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需要批判和摒弃的东西,但其积极方面对于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升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传统孝文化认为,孝是一种自然生发的亲情。这种亲情植根于血缘关系,生长于父母与子女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尤其是子女“三年不免于父母之怀”的婴幼儿时期。同时,在子女的整个青少年阶段,父母都为子女尽心尽力,体现了无私的爱。父母与子女的爱是自然生发的,是无条件的道德情感。子女为父母尽孝,是在成长懂事之后才成为理性自觉的。孝作为一种亲情,蕴含着父母养育未成年子女的责任和子女赡养年老父母的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关系既不是契约关系,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等价交换,而是亲情的自然产物,是一种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在我国传统社会,孝在一些时期与“父为子纲”紧密相连,因而在家庭关系中存在等级制和威权色彩,使孝的亲情色彩受到严重削弱。这是不可取的。在当代社会继承和弘扬传统孝文化,应摒弃“父为子纲”等不合时宜的内容,而着眼于升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肉亲情。 促进个体关怀他人和社会。在传统孝文化看来,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之爱,有助于培育子女对父母等亲人的爱,进而外推到对其他社会成员以至民族和祖国的爱。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此,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谁相信一个连“亲亲”的德行或情感都没有的人会真心诚意地关心他人、热爱祖国呢?因此,传统孝文化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强调人们以“亲亲”和尽孝为起点,培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胸怀和情怀。现代社会是所谓的“陌生人社会”,传统社会中那种邻里守望相助的局面发生了很大改变。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可以合理借鉴和弘扬传统社会中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的“大孝”精神。有了这样一种精神,我们就能够处理好自己与家人、社会、民族、国家的关系,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在关键时刻为国家和民族利益挺身而出、尽责尽力。 助推家庭养老。在传统社会,养老问题基本上是在家庭内部解决的,其中孝文化起到了很大作用。谚语中所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就体现了这个特征。目前,我国社会老龄化愈益突出。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据预测,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接近5亿,人口老龄化将由目前的14%左右逐年提高到本世纪中叶的35%左右。如何养老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养老问题可以通过社会化方式解决,敬老院、托老所等社会机构承担了部分养老职能。然而,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机构养老并非多数老年人的首选。同时,我国机构养老发展时间不长,软硬件设施尚不完善,与社会需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因而家庭养老的功能仍然不可替代。促进家庭养老,弘扬尊老、爱老、养老的传统孝文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论《论语》中的孝道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论语》中的孝道观及其现实意义 提纲:一、孝的本质与核心 二、如何尽孝 三、再倡孝道的现实意义 自古以来,“孝”即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经典《论语》更是将“孝”提升到道德的最高境界——“仁之本”的高度。本文阐述了《论语》中孔子的孝道观:仁是孝的本质,礼是孝的核心,并探究其对当前社会的现实意义。 2008年《杂文报》10月刊登了一组主要针对当今居民家庭成员隔代人之间的表情以及脸色变化的调查数据。该调查一共调查了100位老人对后辈儿孙及100位后辈儿孙对长辈的表情及脸色。调查显示,有100位老人见到后辈儿孙时,有91人表情愉悦,面带微笑;有5人显得很平静;有4人面带期待与希冀。而100位儿孙遇见长辈时,有46人板着面孔,显着冷淡,脸色难看;有41人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只有13人笑脸相迎,嘘寒问暖,情谊融融。这项调查让人想起《论语》中孔子关于“色难”的看法: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子女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子女孝的态度很重要,要竭力做到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几千年过去了,晚辈对长辈依然“色难”且有加重的趋势,有必要从经典中对孝道做一番回顾,以启发当前。 一、孝的本质与核心 在春秋时代人们的心中,父母和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国语》中说:“民生于三,而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养,非教不知。”没有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和君主的恩赐,我们是无法生存的。因此我们要感恩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师长的教诲,感恩于君主的恩赐,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尽孝、尽忠、重言诺。儒家学说的显着特点就是注重家庭和伦理,夫

第七章 独特的徽商文化

第七章独特的徽商文化 学习目的: 徽商作为一支重要的商帮,其商业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经商能力之强,从业人数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徽商发展的历史,可以为现代经济提供一些值得重视的借鉴。在本章我们将要探讨徽商兴起的原因,徽商的主要特点,了解徽商经营的行业,以及徽商的影响,思考内涵丰富的徽商精神给我们带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习要求: 1、了解徽商兴起的原因、徽商的主要特点。 2、对徽商从事的主要行业:盐业、典当业、茶叶业、木材业的经营情况有一个一般的了解。 3、重点思考内涵丰富的徽商精神 学习建议: 1、结合教材自学和课外延伸阅读,了解徽商的辉煌历史。 2、要结合徽商成功的具体事例,对徽商的特点、徽商精神的内涵做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3、如果有可能的话,组织学生到徽州进行“徽商文化游”,通过实地考察,感受徽商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般了解:徽商兴起的自然条件与历史背景。 一、徽商兴起的自然条件 徽州自古以来,缺乏发展农业的基本条件,是迫使徽州人大量外出经商谋生的基本原因。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这里没有成片的耕地,即使有,“也非善耕作之地”,粮食产量普遍较底。山多田少,土地瘠薄,农业收入不足以自给,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徽州人不得不走出丛山,经商谋利。 徽州虽然“粮不足”,可是物产丰富。异常丰富的土特产品向徽州人展现了一条现实的出路——以商代耕,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的。丰富的物产加上便捷的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二、徽商兴起的历史背景 明朝中叶以后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江南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赋役折银制度的推行,为徽州人经商提供了极好的社会条件。社会分工的扩大促进了商品的广泛流通和各级市场的繁荣,从而为商人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江南城市的繁荣和市镇的兴起为毗邻的徽州人经商提供了便利。 明代盐法变革给徽商的发展壮大带来了契机。折色开中后,徽州人成批地来到两淮、两浙,从事盐业的经营,并逐渐取代山西、陕西商人而占据了盐业经营中的优势地位。明万历四十五年,明政府又率先在两淮盐场推行“纲运制”,徽商就以同乡和同族结成纲帮运销食盐,从而获得了垄断两淮盐业的世袭特权。掌握:徽商经营的主要行业盐业、典当业、茶叶业、木材业的基本情况。 一、徽商经营盐业的基本情况 盐业是徽商经营的最主要行业。从成化、弘治之际到万历中叶,是徽州盐商发展的时期。这时徽州的黄氏、汪氏、吴氏等家族中都有许多人以业盐两淮而致富。 清代的徽州盐商更是发展到鼎盛,湖北的汉口号称“江广总岸”,是湖广地区行盐的总枢纽,而汉口恰恰是徽州盐商称雄的地方。江西销盐数额仅次于湖广,而江西也是徽州盐商势力很强的地方。可以说凡是淮盐营销的地方,几无不有徽州盐商的足迹。两淮总商的一大半都是由徽人充任的。 二、徽商经营典当业的基本情况 徽州六县之中,以休宁人经营典业者最多。徽人开设的当铺遍及全国各地,苏浙一带经济发达地区的典当业几为徽人所垄断。徽州典商的兴盛还表现为徽典财力的雄厚和规模的庞大,有些徽州典商因其雄厚之财力,一人开设典铺多达数十百处,使用许多人员为其经营管理。 徽州典商大多采取减息让利、博取信誉的措施,以争取顾客,对于无力偿债的人,徽商甚至焚券弃债藉以“市义”。经营典业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否则难免受骗上当,以致亏本折利,无法经营。徽州典商世专其业,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这一行业中的佼佼者。 三、徽商经营茶叶业的基本情况 徽州所产的茶叶数量多,质量好,花色齐全,名茶众多。这就为徽州茶商提

博弈论的基概念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博弈论是研究两人或多人谋略和决策的理论。 ?博弈论思想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就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专著。博弈论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正式发展成一门学科则是在20世纪初。1928年冯·诺意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1944年,冯·诺意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的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纳什的开创性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1950),《非合作博弈》(1951)等等,给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此外,塞尔顿、哈桑尼的研究也对博弈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今天博弈论已发展成一门较完善的的学科。 ?参与者:参与者是指一个博弈中的决策主体,通常又称为参与人或局中人。 参与人的目的是通过合理悬着自己的行动,以便取得最大化的收益。参与者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团体。 ?信息:信息是指参与者在博弈过程中能了解和观察到的知识。信息对参与者是至关重要,每一个参与者在每一次进行决策之前必须根据观察到的其他参与者的行动和了解到的有关情况作出自己的最佳选择。完全信息是指所有参与者各自选择的行动的不同组合所决定的收益对所有参与者来说是共同知识。

?策略:策略是参与者如何对其他参与者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行动规则,它规定参与者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行动。通常用s i表示参与者i的一个特定策略,用S i表示参与者i的所有可选择的策略的集合(又成为而i的策略空间)。如果n个参与者没人选择一个策略,那么s=(s1,s2,…,s n)称为一个策略组合。 ?收益:收益是在一个特定的策略组合下参与者能得到的确定的效用。通常用u i表示参与者i的收益,它是策略组合的函数。 ?均衡:均衡是所有参与者的最优策略组合,记为s*。 几个经典的博弈实例 ?例一囚徒困境两个共同作案的犯罪嫌疑人被捕,并受到指控。除非至少一人认罪,否则警方无充分证据将他们按最论刑。警方把他们隔离审讯,并对他们说明不同行动所带来的后果。如果两人都采取沉默的抗拒态度,因警方证据不足,两人将均被判为轻度犯罪入狱一个月;如果双方都坦白,根据案情两人将被判入狱六个月;如果一个招认而另一个拒不坦白,招认者因由主动认罪立功的表现将立即释放,而另一人将被判入狱九个月。

邓球柏:论易道与中庸之道

邓球柏:论易道与中庸之道 邓球柏:论易道与中庸之道作者:邓球柏转贴自:《大易集述》巴蜀书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什么是易道?什么是中庸之道?易道与中庸之道有什么联 系和区别?本文试图回答上述问题,作为抛砖,以期引玉。一‍‍什么是易道 ‍‍‍‍什么是易道?用帛书《要》的话来说,易道就是通过审察认识那把握吉凶之门的损益之道以达到顺天地之心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是人们为了便于观察得失、辨别吉凶,运用损益之道,将天道、地道、人道、时道、君道对象化、符号化、神秘化、系统化、整体化、关系化、理想化的产物。因而易道囊括了天道阴阳、地道柔刚、人道上下、时道八卦(寒暑)、君道官府。 ‍‍‍‍根据《系辞传》,简单地说,易道包括天下之道,由天道、地道、人道组成。具体地说,通行本《系辞传》有“道”字29个。如:“乾道”、“坤道”、“三极之道 ”、“天地之道”、“道济天下 ”、“昼夜之道”、“阴阳之道 ”、“君子之道”、“道义”、

“显道”、“变化之道”、“圣人之道”、“天下之道”、“天之道”、“形上之道”、“日月之道 ”、“小人之道”、“为道”、“道”、“天道”、“地道 ”、“人道”、“其道”、 “易之道”。我们可以将这些“道 ”、简单地归纳为四类:a.天道;b.地道;c.人道;d.易道。天道与地道合而言之曰:“天地之道”。天道、地道、人道合而言之曰“三极之道”。天道包括日月之道、阴阳之道、变化之道。地道包括昼夜之道、变化之道。人道包括圣人之道、君子之道、小人之道。易道包括乾道、坤道、三极之道、形上之道、阴阳之道、变化之道、天下之道。 ‍‍‍‍我认为《系辞传》的易道观是天道、地道、人道合一于易道的观点。 ‍‍‍‍为了论证《系辞传》的易道是天道、地道、人道合一于易道的观点,我们先对“道”字进行解释,然后再按照《系辞传》“道 ”字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新的解释。 ‍‍‍‍“道”之古义 有二:行走之路;人之主张。《说文解字》云:“道,

孝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孝文化地现实意义和作用 烟台市戒毒所原梓皓 人人都有父母,父母对于儿女,有一种无与伦比地慈爱.正是这种无私地爱,儿女从小就对父母有一种依恋和亲爱地感情,当儿女长大懂事后就想着要回报父母地养育之恩,这种知恩、感恩、报恩地情感,就是孝.孝是中国文化之根本,我国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地综合表现,是天经地义地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地前提. 一、孝道文化地主要内涵 孝道文化有极其深刻地内涵,几千年来一直渗透到人们生活地方方面面,在封建社会亦是意识形态地精髓.孝道文化深刻地内涵既有丰富地文化理念,又有完善地制度礼仪.从“敬养”地意义上分析,主要包含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内容. 敬亲:传统孝道文化地精髓在于提倡父母对于长辈首先要做到“敬”与“爱”,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对待自己地父母等长辈不仅仅是物质地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他们地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地真挚地爱,

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老人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履行孝道最困难地就是保持这种“爱”,既心情愉悦地对待和关心父母及其他长辈. 奉养:传统孝道文化地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生活上物质上供养自己地父母及其他老人,即赡仰老人.“生则养”,这是孝敬老人最低最基本地要求.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证老人,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文化强调老年人在物质生活上享有优先性.常言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和“有子能替父”就是这个道理. 侍疾:老人随着年龄地增长,自身功能逐渐衰退,身体虚弱,抵抗力差,易得疾病.因此,侍疾是传统孝道文化地重要内容之一.简单地说,侍疾就是子女对患有疾病地老年人要精心侍候.比如老年人得了疾病,应当及时请医生诊断治疗,并细心护理,在生活上、精神上给予老年人无微不至地体贴和关怀. 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所谓立身,也就是指安身立业,勤俭持家,是尽孝老人地基础.这就是说,做子女地应该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便于更好地实现孝敬父母和其他老人地愿望.儿女在事业上有了成就,家业兴旺,父母就会感到欣慰,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反之,那些一生好吃懒做,无所作为,家贫如洗地人,

虚拟现实考试题

虚拟现实技术复习习题 1.虚拟现实的概念: 用计算机技术来生成一个逼真的三维视觉、听觉、触觉或嗅觉等感觉世界;让用户可以从自己的视点出发,利用自然的技能和某些设备对这一生成的虚拟世界客体进行浏览和交互考察。 虚拟现实是计算机与用户之间的一种理想化的人-机界面形式。通常用户戴一个头盔(用来显示立体图象的头式显示器),手持传感手套,仿佛置身于一个幻觉世界中,在虚拟环境中漫游,并允许操作其中的“物体”。 2.虚拟现实的特征 与传统计算机相比,虚拟现实系统具有四个重要特征: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多感知性 多感知性:除了一般计算机技术所具有的视觉感知之外,还有听觉感知、力觉感知、触觉感知、运动感知、甚至应该包括味觉感知和嗅觉感知等 交互性: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 包括实时性) 。 沉浸性:又称为临场感(Immersion) ,它是指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模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 构想性:根据想像从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的环境中得到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从而可以深化概念,萌发新意,在电脑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三个基本特征: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 沉浸:又称存在感,是指用户可以沉浸于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中和使用户投入到由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场景中的能力。 交互:是指用户与虚拟场景中各种对象相互作用的能力。 构想:虚拟现实不仅仅是一个用户与终端的接口,而且可使用户沉浸于此环境中获取新的知识,提高感性和理性认识,从而产生实现新的构思。 3.虚拟现实系统的构成: a.检测模块 b.反馈模块 c.传感器模块 d.控制模块 e.建模模块 4.虚拟现实系统的类型 (简单)桌面虚拟现实系统,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增强现实系统 5.虚拟现实的硬件设备 跟踪系统(把使用者身体位置的变动反馈给主机,以实时改变图像和声音) 知觉系统(人及交互的各种界面,包括视觉装置:头盔显示器等; 触觉装置:数据手套跟踪球等)

孝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学习资料

孝文化的现实意义和 作用

孝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烟台市戒毒所原梓皓 人人都有父母,父母对于儿女,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慈爱。正是这种无私的爱,儿女从小就对父母有一种依恋和亲爱的感情,当儿女长大懂事后就想着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就是孝。孝是中国文化之根本,我国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 一、孝道文化的主要内涵 孝道文化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几千年来一直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封建社会亦是意识形态的精髓。孝道文化深刻的内涵既有丰富的文化理念,又有完善的制度礼仪。从“敬养”的意义上分析,主要包含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内容。 敬亲:传统孝道文化的精髓在于提倡父母对于长辈首先要做到“敬”与“爱”,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对待自己的父母等长辈不仅仅是物质的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他们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老人

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保持这种“爱”,既心情愉悦地对待和关心父母及其他长辈。 奉养:传统孝道文化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生活上物质上供养自己的父母及其他老人,即赡仰老人。“生则养”,这是孝敬老人最低最基本的要求。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证老人,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文化强调老年人在物质生活上享有优先性。常言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和“有子能替父”就是这个道理。 侍疾: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功能逐渐衰退,身体虚弱,抵抗力差,易得疾病。因此,侍疾是传统孝道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简单的说,侍疾就是子女对患有疾病的老年人要精心侍候。比如老年人得了疾病,应当及时请医生诊断治疗,并细心护理,在生活上、精神上给予老年人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怀。 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所谓立身,也就是指安身立业,勤俭持家,是尽孝老人的基础。这就是说,做子女的应该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便于更好地实现孝敬父母和其他老人的愿望。儿女在事业上有了成就,家业兴旺,父母就会感到欣慰,感

徽商文化

学号:20114513 姓名:汪山班级:11级信管2班 徽商文化 徽州,一个充满了魅力的地方,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辖境为今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行政版图相对稳定。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徽商,即徽州商人,徽商始于南宋(1127年-1279年),发展于元末(1271年-1368年)明初(1368年-1644年),形成于明代中叶,盛于清代(1644年-1840年)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趋衰败,前后达六百余年,称雄三百年,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徽商与徽商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徽商的发展促进了徽商文化的形成和发扬。徽商文化有着几方面内容:新安理学、徽州戏曲、徽州书画、徽州风景。徽商文化由南宋的兴盛到清朝道光年间的衰退,这是徽商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产物,有它的创造性进取性和历史必然性。 徽商作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其商业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经商能力之强,从业人数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徽商不仅以自己的杰出实践实现了雄踞中国三百余年事业的辉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徽商之所以能称雄商界数百年,成为全国十大商帮中之翘楚之一,是与它的贾而好儒的本质特点分不开的。徽商的贾而好儒首先表现在其思想观念上的崇儒重儒。如在黟县古民居村落西递村有这样一幅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从中便可看出徽商对儒与商的看重。徽商贾而好儒还表现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上,即不少商人致富后,或弃贾业儒,或弃贾就仕,不少徽商甚至选择了一条捐赀买官的道路。植根于厚实新安文化土壤之上的徽商,作为一个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的商帮,他们在商业活动中大多自觉用儒学思想来规范自己的经营活动,讲究义利之道,见利思义,以义取得利,讲究诚信商德,不欺妄奸诈,货真价实。他们善于把握商机,权衡大道,在商海竞争中技高一筹。他们大多在致富后重视文化建设,捐资兴学,刻书藏书,修方志,邀讲学,培养子弟读书入仕,谋求政治地位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地方论的繁荣,孕育了一大批国家的杰出人才。自明清以来,徽商以自身的开拓进取创造了辉煌业绩--商业

论孝文化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论孝文化的特点及其现 代意义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论孝文化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txt——某天你一定会感谢那个遗弃你的人,感谢那个你曾深爱着却置之你不顾的人。做一个没心没肺的人,比什么都强。________舍不得又怎样到最后还不是说散就散。论孝文化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2009-09-16 16:41:30 华夏经纬网 吕伯凌 深深扎根于孝感大地上的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继承孝文化,弘扬其精华,为我们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增添光彩,为我们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增添活力,这是现代孝感人的历史责任。 一 孝文化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演化和发展,深深地刻上了时代的印记,形成民主性精华和封建性糟粕共生的局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深刻的科学内涵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现过许多学派,涌现出一大批着名的思想家和学者,他们在哲学、社会、经济、伦理道德、文学艺术、乃至科学、宗教等等各个文化领域,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被大思想家孔子、孟子所阐释和推崇的孝文化,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反映了父慈子孝、尊老爱幼的科学精神。 第二,孝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民间文化。孝文化经历思想家之提倡,经历代统治者之推行,经历代群众之实践,它已经发展而涵盖华人的一切家庭,成为家庭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和最集中的表现,而深入到民间的各个角落,普及为一种民

研究徽文化的现实意义

研究徽文化的现实意义 5月3号,我去参观了徽文化博物馆,可以说这次之行真的让我终身难忘。因为我在这里亲身体会到了古老的徽文化。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徽文化以及研究它的现实意义。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我认为徽州文化虽然是地域文化,但它代表着中华文化在南宋以后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时期具有主流文化的特征。如今,研究徽州文化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明清时期的徽州,呈现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面貌,认真研究和总结,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会有所启迪:一、徽州保存了大量的契约文书,这些契约文书反映了徽州人所具有的契约精神。无论是土地买卖,过继子女,遗产分割,乃至演戏酬神,徽州人都要立字为据,这些契约文书,显示了民间百姓们明确的契约意识和法制观念。法律手段和儒家伦理精神相辅相成,使这个处于山区的民间社会保持着良好的和谐状态。二、徽州村落建设注重“风水”,依山傍水的徽州村落,鳞次栉比的房

屋,纵横交错的巷道,既考虑到取水、排污、防火、防盗等多重因素,又考虑到生活起居的方便实用,体现出人与自然的谐和,追求的是适合生存、布局合理、富有美感的人居环境。这是注重“风水”的积极意义。三、徽州的宗族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非行政组织。它提倡封建伦理,需要批判,但是它也发挥着调节社会的功能,例如重视族中子弟的教育,接济贫弱,禁止赌博等不良行为,禁止滥砍滥伐,提倡爱山护林等等。从实施手段上看,它也不是行政命令式的强制执行,而是以宗族或村民公约的方式,让族众和村民自觉参与、自觉执行。这些民间主张和实施途径,有助于社会更加和谐。 另外,徽州文化从根本上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儒家文化的命脉贯穿在徽州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中华文化的典型和标本。扬弃其糟粕,继承和汲取其精华,对于团结全球华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积极的意义。徽州人重视宗族,重视血缘宗亲。明清两代,徽州及其邻近地区的许多名族大姓的子弟因为经商迁徙到全国各地,进而遍布全球,现代文化名人胡适、陶行知等都是从徽州文化圈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挖掘、研究和宣传徽州文化,发挥徽州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对于联络海外华人的民族感情,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广大海外侨胞共襄复兴中华民族的大业,也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总之,徽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的内涵极其丰富。虽然徽州文化不可避免地也有着许多封建性的糟粕,但只要我们

传统孝道在养老中的作用及现实意义(精)

第卷第期年月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思想发见】 传统孝道在养老中的作用及现实意义 潘建锋 (湖南科技学院科研处,湖南永州 摘要: 中国传统孝道有许多敬老、养老的思想和措施,并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思想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孝道作为伦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中国传统养老中起到了保障、凝聚、调控和稳定社会的作用。因此,在我国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之时,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孝道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敬老养老思想;《孝径》;老龄化社会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基金项目: 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青年课题(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 ;湖南省舜文化研究 基地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 ; 修回日期: 作者简介: 潘建锋( ,男,湖南永州人,副教授。 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传统的农业国家,与此相适应的传统孝道内容十分丰富。在中国传统孝道中有大量关于敬老、养老思想和安老的措施,其中就确定

了亲属的扶养义务,将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奠基于家庭制度。这些养老敬老的孝道思想和行为,促进了中国社会的人际和谐、家庭幸福和社会的稳定。 一、传统孝道中的养老思想 中国古代孝道有许多安老、养老、敬老的思想和实施方法。《尚书?酒诰》中记载:“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里,孝与养是联系在一起的。《尔雅?释训》说:“善父母为孝。”也就是说孝之本义是“善事父母”。孔子提出:“老者安之,朋 友信之,少者怀之。”“安老”是孔子的重要社会思想。孟子在谈到世俗之孝时曾 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 也。”[ ] 这里所列五项中直接提出以奉养父母者即 有三项。孟子还发挥了孔子的“安老”思想。首先,他把最初产生和存在于家庭 中的孝悌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从人的本性上提出了:“老吾老以 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其次,提倡:“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他把养老与“有善”、“仁人归矣”联系起来,并推崇“养老敬贤”、“敬老慈幼”。《孝经》对赡养父母之道也有专门的规定:“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中国传统孝道中许多养老的思想和措施,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能是一种社会理想,但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思想文化传统。传统孝道思想中,养老尽孝主要包括事生与事死两方面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孝敬事亲”,无违父母。要求对父母既养且敬,不能违背父母的意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虚拟现实基础试题答案

虚拟现实PPT答案文字版 Q1虚拟现实的基本概念,基本类型以及三个重要的特点是什么? 基本概念: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一种基于可计算信息的沉浸式交互环境,具体地说,就是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亲临等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由计算机系统产生的,相对于实环境的,并有人的操作和参与而形成的一种虚构的、视觉上的、听觉上的、感觉上、嗅觉上的存在,是一种物理 意义上的人机交互和抽象组合。 基本类型: 1.桌面虚拟现实系统(实利用个人计算机和低级工作站进行仿真,将计算机的屏幕作为用户观察虚拟境界的一个窗口。) 2.临境虚拟现实系统(提供完全沉浸的体验) 3.增强型的虚拟现实系统(增强现实中无法感知或不方便的感受) 4.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多个用户可通过网络对同一虚拟世界进行观察和操作,以达到协同工作的目的) 重要特点:临境(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vity);想象(imagination)。 1.沉浸感:用户作为主角存在于虚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 2.交互性:用户对虚拟环境内的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 3.想象:用户沉浸在多维信息空间中,依靠自己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全方位地获取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求解答,形成新的概念。 Q2简述虚拟现实系统的关键技术,主要建模方法。 关键技术: 1.三维真实感图象的实时生成(VR系统要对参与者的行为反应灵敏,并保持内部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保证显示图象的“更新率”能满足目标的要求) 2.大视野立体显示技术(通过配戴头盔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画面围绕着参与者) 3.位置跟踪器(检测到参与者的物理位置和取向,以便输入到计算机中去产生虚拟境界中相应的图象和声音) 4.立体声的产生(真实而且准确,注意声音的方向感) 5.虚拟环境建模(设计出参与者在一种虚拟境界中会遇到的景物,包括物体建立几何模型,附加信息) 主要建模方法:基于几何和图像的建模、虚拟对象的物理特性建模与行为建模。 (3,增加模型的逼真度: (1)纹理映射贴图:将纹理图像贴在简单物体的几何表面,以近似描述物体表面的纹理细节,加强真实性,实际上是利用二维平面图代替三维模型的局部。 (2)环境映射:采用纹理图像来表示物体表面的镜面反射和规则透视效果。 (3)反走样:提高像素的密度。 最直接的方法:使用实际的航拍卫星图作为地形的纹理。纹理拟合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提高系统实时性

论孝的文化内涵

论孝的文化内涵 内容摘要:“孝”是儒家伦理哲学的理论起点,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包括生命意识、知性精神和道德观念三大要素。“孝”的文化内涵与儒家经典《周易》“精义”、“利用、”“崇德”三者统一和《大学》所倡导“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修身原则是一脉相承的。目前对“孝”文化的研究,弘扬其德性内涵固然重要,挖掘其生命意识和知性内涵尤其重要。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到的精神谱系,它既是民族物质文明的文化浓缩,又是该民族精神生活的符号记录、思想规范和价值牵引。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原点,它既是几千年中华农耕文明的文化浓缩和理论升华,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思想乃至行为的规范和生命价值的航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全息着中国文化的一切奥秘和所有神圣,孝文化是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钥匙。本文对“孝”文字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予以探讨,旨在揭示“孝”文化的知性内涵和传统儒家思想体系中被人忽略的知识论。 (一) 人类总是通过生产实践在不断认识外在自然的同时不断加深对人本身的认识,而且把这种认识代代相承,积淀成文化体系。“孝”作为中国儒家性命学说的原点精神,它客观地反映出儒家文化对生命本质的终极思考。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中国上古社会的孝文化进行了丰富和完善。一方面是继承了“孝”文化的生命意识,另一方面又灌注“孝”以心性修养之内涵。从而,把“孝”加工整理成中国伦理哲学和基本范畴和理论起点。先秦时期,尽管在不同版本中,“孝”字在结构上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它所承载的文化涵义较之于早期的“孝”之生命传承之意义而言,无疑有所增殖,这就是在生命意识的基础上灌注“孝”以心性修养之内容。《孔子家语·本命题》说:“分于道谓生命,形于一谓之性。”“命者性之始也”。“一阴一阳奇偶相配,然后道合化成,性命之端形于此也。”这是说,人体生命是父母精血交媾而成,人性以生命为基础。儒家历来强调,修性必以修命为本,修命必以修性为价值目标,故性命双修是儒家生命观念的核心宗旨。“命”是儒家伦理哲学的本体观念,“性”是儒家伦理哲学的方法论和价值观念,“性命”之间的辨证关系集中体现了儒家伦理哲学的内在逻辑,故儒家伦理哲学亦称“性命之学”。所谓“性命之学”,内蕴着生命价值论,知识价值和道德价值论二重元素。其中,生命价值论属于“命”之学,知识价值论和道德属于“性”之学。“性命之学”是真正的人本学,儒家正是通过人的“性命”的研究而直达人的本质的。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性命”相异也。其实,动物也有性命,只不过动物之命纯粹是一种自然生命,动物之性纯粹是一种兽性本能。而人之命不

关于徽商文化

徽商文化 C31214081 李浩 我这是第一次接触徽商文化,以前知道有晋商。上过桑老师的藏书文化后,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查询等途径慢慢的知道了徽商。 徽商,即徽州商人,发展于元朝,形成明朝,在清朝慢慢盛行,发展成为中国的十大商帮之一,实力与山西的晋商相抗衡。 徽商文化出现的区域主要是在古徽州区域,而不单单是安徽,古徽州包含现今的安徽黄山市的歙县、屯溪、徽州区、祁门、休宁、黟县、太平;宣州的绩溪县;江西的婺源县。 徽人的思变精神是徽商能够源远流长的最本质的原因。他们敢于打破“重农抑商”的偏见,冲破世俗的桎梏,使得徽商能能够鼎盛。 徽商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徽商往往是官商一体,徽商一旦发迹,衣锦还乡,大兴土木,建楼院、祠堂,修路桥、会馆,以荣宗祖,壮大势力;特别热衷于兴院,开学堂,办试馆,培养封建人才,巩固宗法统治。明、清时徽州名臣学者辈出,仅仅有五个小县城的进士就有两千多人,造就了诗书礼仪之风,培育了竞相怒放的徽学之花,给后人留了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景观。 此外,徽商之所以能称雄商界数百年,成为全国十大商帮中之翘楚之一,是与它的贾而好儒的本质特点分不开的。徽商的贾而好儒首先表现在其思想观念上的崇儒重儒。如在黟县古民居村落西递村有这样一幅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从中便可看出徽从对儒与商的看重。徽商贾而好儒还表现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上,即不少商人致富后,或弃贾业儒,或弃贾就仕,不少徽商甚至选择了一条捐赀买官的道路。 植根于厚实新安文化土壤之上的徽商,作为一个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的商帮,他们在商业活动中大多自觉用儒学思想来规范自己的经营活动,讲究义利之道,见利思义,以义取得利,讲究诚信商德,不欺妄奸诈,货真价实。他们善于把握商机,权衡大道,在商海竞争中技高一筹。他们大多在致富后重视文化建设,捐资兴学,刻书藏书,修方志,邀讲学,培养子弟读书入仕,谋求政治地位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地方论的繁荣,孕育了一大批国家的杰出人才。自明清以来,徽商以自身的开拓进取创造了辉煌业绩--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成就,同时形成了一种

中庸对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

中庸对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 摘要: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之道在历史长河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经历了无数先贤们的研究探讨后,我们更应该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其在当下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效能。 关键词: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中和诚天理和平包容和谐 作为儒家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之道已经随着儒学的发展深深深入到了中国每一个元素当中,成为构成社会与文化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环境的成员,都无法摆脱中庸之道的影响,它会影响你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甚至你的人生抉择。因此,无论是对于社会成员,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正确认识并合理运用中庸之道,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法避免的抉择。了解并充分利用中庸之道,对当下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要想真正了解一部传世之作,我们必须从它的起源开始说起。中庸的思想起源很早,人们认为中庸之道最早起源于《尚书》,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这样一句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在《尚书·洪范》的记载中,箕子提出的:“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也同样是“中”的反应,我们通常将此作为中庸思想的源头。具体到“中庸”一词,它最早出现于《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位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作为能够让圣人都推崇备至到如此地步的儒家典籍,它同样受到了历朝历代儒学家的追捧和研究,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庸之道得以在研究中不断发展壮大,从而对中国的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众多的朝代中,宋代文学工作者的研究对中庸的发展的影响尤为突出。宋代是儒学发展的“第二期”,《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合成为四书,理学大家朱熹为之作注,成《四书章句集注》,在宋以后,四书更是被用作开科取士、选拔政府官吏的教科书。在宋代众多的文学工作者中,不仅出现了司马光、苏轼等一大批研究者,甚至更是出现了将儒家文化推向更高层次的的程朱等人,伴随他们出现的改进版的儒家文化—程朱理学。 在对中庸的研究上,司马光对中庸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北宋最早表彰和诠释中庸的文学工作者之一,司马光曾经著有《中庸广义》,虽然已经散佚,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南宋卫缇所作的《礼记集说》中的残简断章见其大概。其实,司马光对中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和”的研究上,他认为所谓的“中和”,指的是对《中庸》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结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一句的解释引发的相关问题的思考。 在司马光看来,人心是最微妙的,也是最难揣摩把握的,君子之学之所以贵就在于在“治心”,所以在对中和的诠释过程中,司马光对于心显得尤为重视。在《中和论》中,司马光曾经对作为中庸思想起源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