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理论与教学研究现状及展望_刘和平

口译理论与教学研究现状及展望_刘和平
口译理论与教学研究现状及展望_刘和平

英语口译 练习方法

英语口译的练习技巧 方法一:不断的自言自语 自言自语对于训练说外语的流利程度是很有帮助的。例如搭捷运时,看到什么就说什么,这样练习形容眼前的事物,不断自言自语,将搭车的过程说出来。藉由这种练习来形容眼前的每件事物,每天作十次以上这样的练习,将会发现,自己的外语流利了许多。一些专家建议:刚开始时,先用母语(中文)练习,再用外语来练习及组织。想到什么,就用一种语言说出来,为的是训练我们的敏感度。这种敏感度会在我们自言自语时,组织我们自己语言的语流(speech flow)。 目的:在想到什么讲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的情况下,磨练我们的语言表达力,跟时间的掌握齐头并进。在自言自语当中,控制自己的语流,让自己的脑神经细胞都能展开来,跟周遭的事物结合在一起。这个在实践中还是做得到的。我们做口译时会紧张,往往就是语流掌握得不好。在做这一行时,很多人会认为我们的正确度已经足够,但是流畅度还是不行,这就是我们对语流控制不够,造成在口译表达上有所挫折。这个在实践上比较多,而理论上比较少。 方法二:阅读口(传)译:(sight translation) 定义:一边看,一边翻译。一边看用甲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字,用乙文字的语言讲出来。 练习步骤: 步骤一:看英文,译成中文 可先找语法和词汇浅显,内容比较简单且自己较熟悉内容的外文书,例如国中英语课本、儿童故事等等,一边看,一边用母语讲出来。习惯了这样的翻译后,再用硬纸板挖开两行字大小的横条状的洞,将纸从上往下慢慢移动,每次看两行字,口译出来,移动的速度不要太快。每本做三至四次的练习,就可以不用这本书了,再由浅入深。这种步骤的好处是可以掌握文字上的意义与语言上的口说能力等两者转换间的衔接能力。 步骤二:看中文,译成英文 和上个步骤差不多,但难度更大。先用程度较浅的内容如国语、国文课本,或中文的儿童故事,先看中文,再用外语(英语)说出来。接着以步骤一的方法练习。 我的建议:在进行阅读传译步骤一、二的时候,不妨把译文录下来。英译中的部分请没有学过英文的人来听,中译英的部分则请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鉴定其是否流畅正确。我们一定要做录音这个动作来确定口译的正确程度。 步骤三:可以用以英文撰写的文字(最好是专题演讲稿〉,因为口译一般不是口语的,而是比较书面的。先训练笔头的功夫,在原文的两行字之间写出摘要( target language ) ,再用母语把摘要讲出来,因为我们脑神经细胞里所接受的化石(fossile)比较接近母语的沉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清华大学★英语系测试:为中小学生英语量身定做. 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665725648.html,/ 清华大学英语教授研究组提供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随着英语在小学阶段的开展,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很多活而又新教学方法展现在课堂教学中。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我想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点粗浅感受. 一情境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的必要性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一定的手段,创设所需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根据这种特定的情境理解和运用知识。它可以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感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运用情境教学到课堂教学中,很大程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情景教学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小学英语是儿童学习英语的启蒙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兴趣尤其重要。我国的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缺少像学习母语时的真实语言环境,兴趣也难以得到提高。利用情景教学为学生创设听说英语的语言氛围,刺激学生感官,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很有帮助。 2.情景教学有助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

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知识,这一点在语言教学中尤为突出。英语教材中教学内容均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我们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经过自己的加工,给学生设置一个切实可行、恰如其分的语境,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随着我们引导进入角色。如在教学pep 教材四年级下册购物单元时,教师可以根据本课的词汇和对话将课堂设计成一个商店的场景。在情景中学习,然后在情境中运用,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对话的含义,更能使他们身临其境,从而激发他们兴趣,积极专注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3.情境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突破难点 英语教材中的有些难点重点直接表达出来非常枯燥、乏味,学生听起来不一定能理解,但是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引导学生学习就轻松多了。如在教学pep五年级第一单元A 部分的对话Who s your math teacher? Mr. Zhao. What’s he like? He’s thin and short .he’s very kind.学生直接这样学很枯燥并且很难掌握,我就利用多媒体,将自己学科老师在教室上课的情景照片放在大屏幕上,让学生一看就知道自己的老师并描述老师的特征,学生很感兴趣,都想描述他们,这样他们不自觉的学会了教难的句子,并能灵活的运用.因为不同老师的特征是不同的,实际上要求学生对前面词汇也要很好的掌握,学生为了想说,想办法去记这些单词。 4.情境教学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释意学派

释意学派的翻译理论 柯平(南京大学外语学院[江苏省南京市210093]) 摘要:释意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于法国,是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有影响的学派。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认为翻译不是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本文从产生背景、对翻译性质与目的的认识以及对翻译过程的解析三方面对该学派进行了介绍与评析。 关键词:释意学派口译翻译理论 The Interpretive School of Translation Theory Ke Ping(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China) Abstract: An influential school of thought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le théorie de l’interprétation) emerged in the late 1960s in France and was concerned with the ident ification of principles governing oral interpretation and written translation of non-literary texts as well as translator training. Informed by the practice of interpretation, scholars of this school insist that translation is not a unidirectional decoding operation, but a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interpreter/translator makes sense of the source message and reformulate the messag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paper give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focusing on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its perception of the nature and purpose of translation, and its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Keywords: the Interpretive School?? interpretation?? translation theory 释意学派(le théorie de l’interprétation / the interpretive theory或the interpretative approach)又称“达意理论”(le théorie de sens / the theory of sense),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这种看法与语言学派(如George Mounin等人)的观点差别颇大。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翻译研究有着独特的启示。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其做一简要介绍。 1 产生背景 释意学派的摇篮是巴黎高等口笔译学院(ESIT)。该学院始建于1957年10月,1984年1月成为巴黎第三大学下属高校,是全世界第一所有权授予翻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高校。学院下设三个系:口语系、笔译系和研究生系。口译系学制两年,第一年学习即席翻译,第二年学习同声传译,每周总课时约24小时。笔译系学制三年,第一年开设基础翻译课,第二年开设经济翻译课,第三年开设科技翻译课。两系学生在修读本系核心课程之余,还要学习经济、法律、语言学、翻译理论、术语学等课程。此外,两系还同时开设母语及外事进修课(每门每周一个半小时)。通过毕业考试者获得“高等专科文凭”(DESS)。研究生系培养翻译学硕士生和博士生。从1976年第一位博士生毕业到1995年底,已有40多篇博士论文通过答辩(许钧、袁筱一,1998:212-3)。该校教授、笔译系副主任、曾任国际译联主席的弗洛郎斯·埃尔比洛女士就是该校的毕业生。该校首任校长为达妮卡·塞莱丝柯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现任校长是玛丽亚娜·勒代雷(Marianne Lederer)。塞莱丝柯维奇曾多次来华访问。1997年11月她与时任国际译联主席的埃尔比洛女士一起来北京参加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国际翻译理论研讨会,并分别应邀作了大会发言。塞莱丝柯维奇出身译员,曾为戴高乐总统等国家元首担任口译工作,是国际口译工作者协会的创始人之一,1973年获得国家博士称号(林煌天主编,1997:572)。丰富的翻译实践经历使她对言语科学与交际研究

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为了了解我市中学科研工作现状,促进我市中学教育科研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珲春市教科所历时一个多月对全市中学教育科研工作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活动的重点是“十二五”期间省、州、市级课题立项以来的开展情况,逐一进行了检查,本次调研活动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调研基层学校的科研工作:一是查看科研材料;二是听取学校课题中期检查报告;三是座谈;四是集中反馈。通过本次调研,了解了各中学科研工作的基本状况,掌握了各级课题实验的进展情况,为我市下一步促进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取得的成绩 1. 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完善了各项制度。在调研中,我们看到我市各基层学校的科研工作正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来。大部分学校都把“科研兴校”作为学校发展的举措,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了科研管理体系,做到责任明确、渠道畅通,保证科研工作科学、有序地运行。如,珲春四小在课题研究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管理办法》、《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制度。学校根据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情况和取得的成果,在教师考评中加分,以此来促进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珲春五中为加强课题研究工作先后出台

了《学校“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学校“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细则》、《学校教育科研办公室工作规程》,编辑出版了《学校“十二五”教育科研管理手册》、《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汇编》等;珲春一实验重新修订《科研奖惩制度》、《子课题管理制度》以及《小课题指南》,并发放到每位教师手中,要求教师们采用个人或团队的方式确立自己的小课题,做到了人人有课题;珲春六中为保障“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研修工作顺利开展,成立学校“自主学习”课题研修组,校长任组长,负责整个研究的宏观决策。教导处下设5个研修小组,由学校中层领导担任,分别负责各学科具体研修工作,形成了“校长→外聘导师组→教导处→各教研组→各备课组→教师”的纵向研修管理体系。学校还制定《教科研工作管理条例》、《课题管理制度》、《教学奖励办法》等制度。 2. “科研兴校”意识逐步增强。大部分学校、教师,已经明确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教育科研来进行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大部分校长的共识。许多学校校长对科研工作认识深刻,真正把教育科研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实。各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来激发教师的进取心,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引导教师把精力和时间都用在搞教育教学研究上,引导教师走上一条成才之路。 3. 注重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主体,它直接关系到教科研工作的成败。近三年来,我市各中小学、幼儿园围绕我市的主课题《“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课堂教学研究》,从多角度、多层

翻译释意理论辨_与塞莱斯科维奇教授谈翻译.

?翻译理论与技巧? 翻译释意理论辨 ——与塞莱斯科维奇教授谈翻译 许钧 在不久前完成的《当代法国翻译理论》一书中,我们曾辟一章,对达尼卡? 塞莱斯科维奇教授创立的翻译的“释意”理论进行了评述与研究。这次参加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共同举办的国际翻译学术研讨会(1997.11.1-11.3,有机会和与会的塞莱斯科维奇教授就释意理论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换了意见,现将谈话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供同行参考。 许钧(以下简称许:塞莱斯科维奇女士,您是世界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曾 长期担任巴黎高等翻译学校校长,并结合自己丰富的翻译实践,带领同行和众弟子进行翻译理论研究,创立了翻译的释意派理论。就我所知,早在1968年,您就发表了《国际会议译员——言语和交际问题》(in terp rète dan s les conférences in ternati onales,p rob lèm es de L angage et de comm un icati on一书,借助言语科学研究的成果,把口译纳入系统的理论研究轨道,对口译的性质,任务进行了界定,为释意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您与玛丽亚娜?勒代雷合作于1984年发表的《释意理论》(in terp réter pou r tradu ire,运用现代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与交际理论对翻译的理解和 表达过程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系统的阐述,对口笔译的共同点及差别进行了对比,揭示了即席翻译及同声传译的基本规律,可以说,这部著作的发表,标志着释意理论的确立。您能否就释意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意义作一概括性的介绍? D.塞莱斯科维奇(D an ica Seleskovitch, 1921—以下简称S:释意理论,更确切地说,应该叫交际与释意理论,这一理论的建立,并非是我个人努力的结果,里面凝结着我的同行们的心血。若要用几句话来说明这一理论的要旨,那我是否可以这么说:释意理论首先是一种口译理论,我们认为,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借助语言表达的意义,因为不同语言社团的人有共同的需求,他们交往的目的是相互理解,交换思想,或在不同

口译训练方法及材料

各位大家好 我就是jacky,那个帖子《我如何用一年考上欧盟口译司》一文的作者。 我一直都想把这种系统的方法能够通过一个很好的方式传递给其他人,让更多的人找到梦想,发现真谛。 所以,我和朋友们一起集中智慧,起草了下面的这个操作的原则和程序,算作是一次大型的免费口译培训,希望你能够看懂,如果有什么问 题,可以回帖,如果没有,就可以直接开始了,一共六个月的进程,如果你能严格执行下来,考上二级口译应该没问题 1 分为6个不同的阶段,也就是6个月,到什么阶段,达到什么程度 2 在论坛上法帖,监督自己学习,也接受别人的监督, 3 完成了一个阶段,给负责人发邮件,才可以收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指示,所以大家必须要学习后在论坛上发帖,证明你每天都在学习,我们的 方法,只能提供给真正热爱的朋友。 4 办一个经验口译员解答专栏。稍候我们会开通这个服务 7 有关学习的具体进程: 第一个月: 模仿新闻1h + 新闻精听2h 基本上听新闻同类话题可以大致理解 第二个月:(该月学习计划将在前一个计划结束后给你)新闻听力一次准确理解大约50-60%,语言能力得到增长,语音有所转变 第三个月:(该月学习计划将在前一个计划结束后给你)新闻听力一次准确理解大约70-80%,基本上达到语言的运用有了一定积 累,新闻听力一次准确理解大约80-90%,语言运用比较正规,能够用新闻和标准的语言来表述一些复杂论点,开始笔记练习 第五个月: (该月学习计划将在前一个计划结束后给你)新闻听力进入快速阶段,越来越好。语言能力继续提升,笔记基本上能够纪录短时间的文章 第六个月:(该月学习计划将在前一个计划结束后给你)新闻听力达到接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情境创设实验研究方案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情境创设实验研究方案 洋浦干冲小学林秀丽 一、研究背景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中国成为WTO成员,无疑也对外语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英语课程标准》将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学习某种语言的最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该语言进行实际交际,学习英语也正是为了能运用它来完成交际的任务。《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指出:小学英语教学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兴趣上。因此,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小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广大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 法国心理学家、外语教学家古恩在研究婴儿习得母语的过程后总结:学生学习外语要像幼儿学习母语的过程一样,要在自然环境中按思维动作的先后顺序模仿操练习得。因此,学习英语要像学习母语那样,在语言环境中,潜意识的、无意识的,通过听、说、读、写等各种方式获得。而我们的孩子正是缺少这样真实的语言环境,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当尽力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情境。

英语课堂上又该如何设计恰如其分的情景呢?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创造,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和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可见,好的情景设计能够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美妙的学习氛围,感受语言,享受到运用语言沟通的快乐,而且和谐的富有创造性的情景,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然而反观我们现在的英语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往往不尽人意,大致有以下几种现象:(1)教师在设计情景时,仅仅为了创设情景而创设情景,或者只是简单地把教师主观认为比较好的情景让学生去感受、会话,无视学生的体会,如此情景设计只会将学生强制性地纳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中去学习,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情景设计过于虚假,教师在情景设计时没有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发现、摄取适当的场景,而是人为地编制了一些单一重复,令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的情景;(3)中下学生参与交际时心中有疑虑,好的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大家越学越没劲。为改变这一现状,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关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在新的情景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与别人交际,我们提出了《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概念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一)概念界定 情景(Situation)就是指英语交流的社会情景,包括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社会语言情景和用实物、图画、手势、动作及课件创设

释义理论

释意学 释意学派(le théorie de l’interprétation / the interpretive theory或th e interpretative approach)又称“达意理论”(le théorie de sens / the theory of sense),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这种看法与语言学派(如George Mounin等人)的观点差别颇大。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翻译研究有着独特的启示。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其做一简要介绍。 产生背景 释意学派的摇篮是巴黎高等口笔译学院(ESIT)。该学院始建于1957年10月,1984年1月成为巴黎第三大学下属高校,是全世界第一所有权授予翻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高校。 研究人员在会议口译实践的基础上,借鉴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genetic psychology)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整套口译理论,随后又将其扩展用于非文学文本(或称“实用性文本”)的笔译研究。这就是被称为“释意学”或“释意模式”的翻译理论。 自80年代以来,释意派理论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十几本重要的翻译论著相继问世,研究范围也从最初的口译逐步扩展到笔译、科技翻译翻译教学和一般翻译理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翻译的性质与目的:翻译是交际行为;其目的是传递交际意义 三个翻译层次 一般翻译理论认为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翻译:词义层次、句子(即索绪尔概念的话语)层次及篇章层次。这三个层次可以分别解释为:逐字翻译、脱离语境和交际环境的句子翻译、以及语言知识同认知知识相结合的篇章翻译。释意理论将逐字翻译和句子翻译称为语言对译(traduction linguistique / linguistic translation),而将篇章层次的翻译称为篇章翻译或翻译。(许钧、袁筱一,1998:193)它认为:成功的翻译应在篇章的层次上进行,即对篇章进行释意,因为句子是语法上的单位,篇章才是语义单位;翻译所译的是意义,而不是语法,不是单个的字词句。原文和译文的等值表现为整体交际意义上的等值,即译文能在其读者或者听众那里产生与原文一致的效果。为达到此效果,显然不能以词句,而应以交际意义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 翻译对象 释意派理论的核心是把语言意义(linguistic meaning)和非语言的意思(non-verba l sense)区分开来。译者所要传达的不是语言符号的意义,而是讲话人在其话语中所表达的非语言的意思。也就是说,意义的本质是交际者通过语言符号所传达的“意思”,而不是语言符号本身的意义。

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doc

---------------------------------------------------------------最新资料推荐------------------------------------------------------ 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doc 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为了了解我市中学科研工作现状,促进我市中学教育科研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珲春市教科所历时一个多月对全市中学教育科研工作进行了调研。 本次调研活动的重点是十二五期间省、州、市级课题立项以来的开展情况,逐一进行了检查,本次调研活动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调研基层学校的科研工作: 一是查看科研材料;二是听取学校课题中期检查报告;三是座谈;四是集中反馈。 通过本次调研,了解了各中学科研工作的基本状况,掌握了各级课题实验的进展情况,为我市下一步促进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取得的成绩 1. 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完善了各项制度。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我市各基层学校的科研工作正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来。 大部分学校都把科研兴校作为学校发展的举措,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了科研管理体系,做到责任明确、渠道畅通,保证科研工作科学、有序地运行。 如,珲春四小在课题研究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管理办法》、《教 1/ 8

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制度。 学校根据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情况和取得的成果,在教师考评中加分,以此来促进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珲春五中为加强课题研究工作先后出台了《学校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学校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细则》、《学校教育科研办公室工作规程》,编辑出版了《学校十二五教育科研管理手册》、《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汇编》等;珲春一实验重新修订《科研奖惩制度》、《子课题管理制度》以及《小课题指南》,并发放到每位教师手中,要求教师们采用个人或团队的方式确立自己的小课题,做到了人人有课题;珲春六中为保障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研修工作顺利开展,成立学校自主学习课题研修组,校长任组长,负责整个研究的宏观决策。 教导处下设 5 个研修小组,由学校中层领导担任,分别负责各学科具体研修工作,形成了校长外聘导师组教导处各教研组各备课组教师的纵向研修管理体系。 学校还制定《教科研工作管理条例》、《课题管理制度》、《教学奖励办法》等制度。 2. 科研兴校意识逐步增强。 大部分学校、教师,已经明确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竭动力。 通过教育科研来进行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大部分校长的共识。 许多学校校长对科研工作认识深刻,真正把教育科研工作作为

英汉同声传译技巧与训练(仲伟合)

英汉同声传译技巧与训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高级翻译学院首任院长仲伟合 1、同声传译的概念 口译按工作方式分为连续(consecutive interpreting,又叫交替传译、逐步传译)和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同声传译因为与发言人同步进行翻译,无须占用会议时间而受到了会议组织者的欢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流行于许多国际组织。所谓同声传译指的是用一种语言(译入语)把另外一种语言(原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以与原语发言人几乎相同的速度,用口头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式。近年来,世界很多地方称这种翻译为“会议传译”(conference interpreting)。在大多数情况下,同声传译是通过会议设备来完成的。译员坐在特制的口译箱里,通过耳机接听发言人的讲话内容,随即通过麦克风把原语发言人的讲话内容用译人语传达给大会的听众,听众则利用耳机选择所需要的语言频道,接受翻译服务。 与交替传译相比,同声传译具有以下优点:(1)在同声传译中,发言与翻译同时进行,不占用会议时间;(2)同声传译可以利用电子设备,在同一时间内对多种语言同时进行翻译。(3)在大型国际会议中,译员有时可以事先得到发言稿件,早做准备,提高翻译的准确率。因此,现在国际上的会议,百分之九十都是采用同声传译的方式进行。 同声传译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常规同传:在翻译中,译员没有稿件,靠耳听、心想、口译来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同声传译工作。(2)视译:译员拿到讲话人的书面讲话稿,一边听讲话人的讲话、一边看稿、一边口译。(3)耳语传译:不需要使用同传设备。译员一边听讲话人的发言,一边与会代表耳边进行传译。 (4)同声传读:译员拿到书面译文,边听发言人念稿,边宣读译文。同声传读需要注意发言人在宣读论文过程中增加及减少的内容,有时发言人也可能会突然脱稿进行发言。 2、同声传译的工作程序 同声传译的工作程序可能简单表示为:也就是原语发言人在会议厅主席台(或会场)对着麦克风发言,同传译员则坐在特制的口译箱里通过耳机接听原语信息,同时用目的语言准确传达原语信息,通过麦克风把信息传达出去。面听众则通过耳机接收翻译内容。在上述同声传译程序中,以下几个方面对同声传译的质量会带来影响:(1)发言人:信息发出者。其讲话内容、发言速度、言语逻辑、讲话口音等都对同声传译员对原语的理解带来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翻译质量; (2)同传译员:同传译员是翻译成败的关键。同传译员在工作中要做到“一心多用”,听、想、记、译几乎要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因此同传译工作极具挑战性; (3)同传设备:同传译员的翻译结果要靠设备才能为听众所接受。同传活动中,译员要熟悉设备的操作。特别是遇到多语种翻译要用“接力翻译”(relay interpreting)时,更应该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同传译员一般要在工作前30分钟到场检测设备。在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找有关的技术人员解决。在口译过程中,始终应该有设备技术人员值班,以解决应急问题。

情景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开题报告记录模板

情景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开题报告记录模板

————————————————————————————————作者:————————————————————————————————日期: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I论文论证: 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是根据教材要求、教材内容和编排,教师精心的教读和讲解,学生拿着课本记、读和机械训练,慢慢地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语言脱离了语言环境就难以恰当的表述意义,难以发挥其表情达意的本质功能。因此,“情景需要语言,语言应当从情景教起。”(陈琳,王蔷,程晓堂,2008) 情景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间接的),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思维和顿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自觉活动。其目的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要使学生在轻松、兴奋、欢快的气氛中学习、理解知识,正确牢固地掌握知识并形成语言技能。 孙书霞.王彦荣(2001)指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新课标的要求,精心备课,尽可能多地设计出符合教学要求的真实情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加强运用语言的能力。 目前情景教学中常见的有创设生活情境法,多媒体教学法,简笔画创设情境法,表演创设情境法,音乐渲染情境法,游戏创设情境法。利用这些方法,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活跃课堂气氛。 II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十七世纪现代英语诞生以来,关于教学方法的探讨、改革和研究就一直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呈现出由单一向多样综合发展、由截然对立向相互融合发 展的趋势,有力地促进了英语教学实践活动的展开,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英 语教学理论。 国外一些教育家,如苏格拉底、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都曾提倡和实践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专题报告 一、研究目标: 着力于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弥补大班教学缺陷,避免大面积的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在教学中以抓兴趣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策略为主线,实现教学就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达到使学习者在课堂中积极地参与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学习目标成为教师研究有效教学的目标。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对于小学英语教学而言,持之以恒的研究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将会带动我区英语教师深入探讨有效性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通过长期有效的教学实践研究,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 二、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包括:1). 学生课堂英语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2).教师课堂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3).小学英语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重点:提供可行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 难点:可供教师借鉴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三、研究方法: 1)、调查法(开题调查,结题调查。) 通过对学校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了解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程度,包括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三方面的现状。 2)、分析法 依据调查的结果,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课堂有效性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大致的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3)、对比法

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的反馈三方面,对比实验班和普通班之间的差别,进一步对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性的策略进行检验。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我们深入进行了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依然被制约着,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为此我们在反复认真学习了《纲要》和“课标”之后,请教专家,群策群力,针对教师如何有效教,学生如何有效学,将课题定位在“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上。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根据制定的实施方案,进行学习实践研究。 强化教研,提升教学理念。学习关于《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专题报告,使实验教师清晰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攻坚战,决胜的主阵地在课堂,每一位实验教师都应该勇于投身课程改革,突破课程改革的瓶颈。同时我们先后推荐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反思备课,教学反思与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有序备课,备课实务与技能》、《教师实践智慧与教学创意》等学习文章,使课题组成员有了可广泛借鉴的经验和理论,使全体教师都能在短时间内学习有效教学理论,了解国内外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现状。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以往难以解决的课堂低效问题找到了解决的理论支撑,“怎样才能使教学更有效”成了老师们经常讨论的话题。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信息反馈,资料积累,撰写论文等工作。立足课堂,认真实践,通过讨论、研讨课、经验交流座谈会、质量分析等形式,探寻一系列合理、科学的课堂操作程序与实施策略,完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及其素材的收集工作,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写一份有设计、有实施、有结论的提高学生课堂实效的研究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几点启示

口译理论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Interp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1.简介 巴黎释意学派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法国,其核心人物是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Seleskovitch和Lederer两位教授。以认知科学理论为指导,围绕着口译过程中意义的感知、理解、记忆、提取与表达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创立了国际口译届第一套系统的、用于解释口译心理过程、指导会议口译教学与实践的理论—释意理论。 2.基本观点 该理论认为,翻译,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行为(a complex communicative act)。 释意理论强调翻译是交际行为,翻译的对象绝不是语言,而是借助语言表达的意义,翻译的任务是转达交际意义。 “释意理论”认为,口译不是从源语到译语的直接转换,而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再表达”。 3.核心观点:口译是以言语理解加上言外知识认知补充(cognitive complement of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为基础的释意过程。 研究视角口译作为一种信息处理过程:A语口译B语 口译三角模式: 第一语言 Deverbalisation: Immediate and deliberate discarding of the wording and retention of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message 口译过程中,译员为完成特殊交际 条件下的功能性需要,在整合语义信息和其他层面的话语信息和语用 信息的基础上,在长期工作记忆内形成的、以高层次语义表征或多层 次宏观语义网络为基本存在形式和主要存在特征的意义存在状态。 Seleskovitch notes that dropping form aids the interprete r’s memory because they are not concentrating on remembering the words, or even the structure of the source text. Instead, the interpreter understands the message, connects it to long-term memory, and is then able to reformulate it in a more efficient way. Notes help the interpreter retrieve the message from their long-term memory and consist of, “symbols, arrows, and a key word here or there.” The “key words” may consist of words that will remind the interpreter of the speaker’s point, or of specific information “such as proper names, headings and certain numbers”. “Even memorizing a half dozen words would distract the interpreter, whose attention is already divided between listening to his own words, and those of the speaker...His memory does not store the words of the sentence delivered by the speaker, but only the meaning those words convey.” (Seleskovitch, 1978, 30-31) 4.口译的三阶段: a)理解(comprehension) 理解的内容是交际意义,而不是语言本身,包括语言知识、认知补充、主题知识与 百科知识、交际环境等。 b)脱离源语语言外壳(deverbalisation)

小学英语课堂情景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小学英语课堂情景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名称:《小学英语课堂情景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小学英语从三年级起开始设定。有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正是情感性学习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儿童的学习活动带有很大程度的情绪化倾向,当儿童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时,不仅能产生情感迁移,而且会使注意力特别集中和持久,学习和交往能力迅速提高。因此,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如果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采用一贯的注入式教学法,学生就会失去对英语这门学科的兴趣。而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是其实践性的主要表现。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运用英语口语进行有效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从中加深理解、熟悉运用、牢固掌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情景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情景教学就成为我们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现状评述:我们认为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矛盾是教师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是否与学生的心理需要相吻合。为了解能够促进小学生在英语课上积极学习的心理需要,我们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小学生对英语课的要求是:1、教师上课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愉快;2、讲课内容丰富真实;3、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同时我们也调查了学生最感兴趣的游戏活动:1、猜谜游戏;2、听听做做等TPR活动;3、竞赛评奖;4、角色扮演。要使学生能够保持住对英语的浓厚兴趣,教师上课除了要积极开展活动并且有自己的独特教学魅力外,创设情景也显得分外重要。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己学习能力的过程。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着重让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来获取和领悟英语,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自学校开设英语学科以来,在学校领导及教研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自己在英语教学上发展比较平稳,教学质量比较稳定,为了总结经验,发现缺漏,及时弥补,我对自己所任班级的教学成绩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情况分析显示,我所任班级的学生成绩优的占67%,不及格的占7%,其余为及格和良。这说明在整体良好的后面,还有不足之处,这就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审视,即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成了我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依据: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在小学三、四年级要达到一级目标,五、六年级要达到二级目标。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 那么如何达到这些目标,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够在课堂操练上进行有效的研究,使学生能够扎实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实验,营造起有利于学生能进行有效学习、自主的氛围,让学生“愿学、乐学”,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学生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学习英语才能真正得到保证。 3、通过实验,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策略。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学习”这一理念所吻合。如果我们的学生在离开校园使能够回答“我今后怎么学英语”这一的问题,这种能够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仍然充满信心地面对英语学习的话,这才说明我们的教学是有成效的,这才是英语有效教学的真正含义。 4、通过实验,使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形成的同时,不断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了思维,教学的有效性就得到充分体现。有句话说得好:“好学贵知疑,知疑贵问师”“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引其疑,析其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最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研究内容: (一)加强课前备课的质量 有效教学理论作为“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核心问题就是

关于国内义务教育研究现状的分析

关于国内义务教育研究现状的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一系列教育政策的颁布和实施,我国义务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之国内对义务教育的研究也如火如荼。本文试图运用文献内容分析法对2000~2007年义务教育的研究论文进行总结, 通过梳理纷繁复杂的义务教育研究来分析国内义务教育研究的现状、趋势及不足。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因素,是提升国民素质、弘扬本民族文化、传播人类科技和文化基础知识、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在2006 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及“二免一补”政策实施之后,义务教育更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方法的运用

本文运用的是内容分析法的发展分析模式,即A-X-T模式。发展 分析模式是对同一对象不同时期内容资料量化结果的比较,分析该对象的发展过程、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的一种模式。本文试图运用此模式来分析国内义务教育研究的现状、趋势及不足。在本文中,A表示选取的样本来源,即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中的核心期刊,X为同一内容变量,即有关义务教育论文,T表示抽取样本的不同时间,T1~T8 分别表示2000~2007年。具体操作是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篇名”为检索项,以“义务教育”为检索词,时间分别设为2000年到2007 年,范围为核心期刊。本文主要从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的问题领域、研究性质、作者单位、研究形式、研究方法等五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三、统计研究及相关结果 1. 义务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文对每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义务教育的论文数量进行了统计,统计原则是除去简短报道、消息、讨论、笔谈以及回忆性、纪念性文章、名校介绍等无关文章。 从表1可以明显看出2000年到2007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关于义务教育文章的数量大体上呈快速上升趋势,2006年187篇,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121篇。这反映出义务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