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病理学2生理讲义性病害

合集下载

森林病理学各论2 第八章 林木叶部和果实病害(8 种)

森林病理学各论2  第八章  林木叶部和果实病害(8 种)
0.5~1.5 mm。

夏季,叶正面出现褪绿小黄斑,叶背面产生近圆形的桔黄色粉堆 (夏孢子堆),直径 1.5~5.0 mm,散生或聚生。 夏末秋初,叶背面出现大量的黑色小粉堆(冬孢子堆),直径 0.2~0.5 mm。


嫩梢、叶柄、果实等部位的病斑明显隆起。 嫩梢、叶柄上的夏孢子堆,呈长椭圆形。 果实上的病斑为圆形,直径 4~10 mm,果实畸形。
花叶病、
黄化病、
叶畸形、
毛毡病等。

三、侵染来源:


1、初侵染来源:
叶、果病害的初侵染来源,

主要是:上一年的病落叶、上一年的被害枝条、被病菌
污染的冬芽,

其次为:传毒昆虫、转主寄主、野生寄主等。
2、再侵染来源:
再侵染来源,主要为
当年发病的植株(当年新产生的病叶、被害枝条)、 当年新产生的病植物残体(病落叶)。



2、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环境条件

科学的土、肥、水管理技术,适宜的密度,合理修
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湿度)等措施,

可以使林木、果树健壮生长,抗病性增强;
同时,可抑制病原物的生长、繁殖、传播和侵入,从而
达到预防病害发生的目的。

这是预防病害发生的基础性、根本性措施。




(四)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芽、或以闭囊壳在病落叶上 越冬。 春季,菌丝随休眠芽的萌动而开始活动,
很快嫩芽上出现白色粉状物, 并随着新梢、嫩叶的生长,而侵染幼嫩的枝叶,同时产 生大量粉孢子。 粉孢子由气流 传播。




生长季节有多次 再侵染。

《林木病理学》课件

《林木病理学》课件
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合作,如植物生理学、生态学、植物保护学等,共同开展林木病害防治研究。
积极探索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提高林木病害防治的效率和精准度。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林木病害的发生和传播规律可能发生变化,需要加强相关研究,为应对气候变化对林木产业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跨学科合作
炭疽病
叶片上出现红褐色或黑色的斑点,后期斑点扩大并连成一片,导致叶片枯死。
枝干表皮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病斑周围略隆起,中间凹陷,后期病斑可连接成条状。
溃疡病
枝干受病菌侵害后,木质部腐朽,树皮易剥落,严重时整株死亡。
腐朽病
枝条上出现变色病斑,随后枝条枯萎,严重时整株死亡。
枝条枯萎病
枝干上流出胶状物质,病部常呈褐色或黑褐色。
04
林木病理学的诊断与防治
通过肉眼观察林木的症状,如变色、坏死、腐烂和畸形等,初步判断病害的存在。
直接观察法
显微镜检查法
生理生化测定法
分子检测技术
采集病变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原体的形态和结构,如菌丝、孢子等,以确定病害的种类。
通过测定林木的生理生化指标,如酶活性、营养元素含量等,判断林木的健康状况和病害程度。
详细描述
总结词
林木病理学在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林木病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林木病害的发生和传播会对森林造成严重的损失,甚至会导致树木死亡和生态环境的恶化。通过研究林木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害的传播和蔓延,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此外,林木病理学的研究成果还可以为林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木病理学

林木病理学

第1章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一、林木病害的定义林木在生长发育中,由于遭受病原物的侵害或外界环境条件的不适宜而产生的不正常现象。

如林木生长不良,林木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甚至林木死亡等。

造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损失。

二、林木病害的三个要素1、病原:引起林木生病的直接原因。

(1)侵染性病原:以林木为营养来源的寄生(生)物。

包括菌物、病毒、细菌、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藻类和螨类等。

✓又称病原生物或病原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统称为病原菌✓由侵染性病原引起的病害都有传染性,所以称为传染性病害或侵染性病害(2)非侵染性病原:包括不适于林木生长的各种环境因素。

✓主要为气象因素、土壤因素、大气因素的不适宜。

✓非侵染性病原不具传染性,故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常为侵染性病害的诱因。

2、寄主:病原物寄生(侵染)的对象。

✓对侵染病害而言,称为寄主。

✓对非侵染性病害而言,称为感病植株。

3、环境条件:病原与寄主共同生存的空间。

4、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三者的关系是病害发生发展的基础。

✓可人为改变环境,使环境有利于目标树种,而不利于病原物的活动,以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三、感病林木的病理变化生理上组织解剖上外部形态上四、林木病害的症状1、何谓症状?◆症状:即指外部形态上所表现的异常特征。

◆病症(病征):指病原物在林木体表表现的肉眼或放大镜下可见的特征,如真菌病中产生于病部的营养体或繁殖体。

2、症状的类型:(1)变色(褪绿):指叶绿素的形成不正常而导致的病部的色泽不正常。

✓多出现在叶部,也可出现在果实上。

✓常见的有:褪绿、白化、黄化、紫化、花叶。

(黄化,李黄化病)(紫化,杉苗和松苗紫化病)(花叶,桃花叶病)(花叶,杨树、苹果花叶病)(花叶,黄杨“花叶病”)(花叶,洒金榕“花叶病”)(2)坏死:指植物细胞或组织出现死亡。

✓可出现在干、枝条、叶和果实上。

(斑点、核桃叶斑病)(斑点、枇杷圆斑病)(斑点、杨树褐斑病)(斑点、梨树黑斑病)桃细菌性叶斑病(溃疡、苹果干腐病)(溃疡)(溃疡和腐烂)(腐烂、苹果腐烂病)(3)畸形:寄主细胞或组织受刺激或受抑制而生长过度或不足,引起的各种怪异的形状,如产生丛生、变形(肿大、皱缩)、肿瘤等现象。

林木病理学

林木病理学

林木病理学复习林技0901班1、林木病害:林木对外界的环境变动和其他生物刺激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环境变动或刺激超出其适应范围时林木的正常生理活动便受到干扰破坏使其细胞和组织机能失调,表现出组织和形态的有害变化,对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损失。

2、林木病害发病原因(1)病原:生态系统中直接导致植物发病的因素。

分类:非生物病原:环境中不利于林木正常生长的物理化学因素引起非侵染性病害。

生物病原:以林木为取食对象的寄生生物。

引起的病害具传染性,因此称为传染性病害或侵染性病害。

(2)寄主:受侵染的植物对寄生生物而言。

(3)环境因素:林木所接触到的温度、湿度、气候、大气等一切外界因素。

(4)人为因素3、症状类型:变色、坏死或腐烂、枯萎、畸形、具有典型病症(霉粉、蕈(xùn)菌、菌核、菌索)4、林木病害发生的基本特征:有持续的病理变化过程(病程)。

植物受到不良因素影响后,首先表现为植物的正常生理机能失调,而后出现组织形态和外部形态的各种不正常表现,从而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阻碍。

病害的基本特征与损伤概念的区别:损伤是外界对植物突然间造成的伤害。

如砍伤、啃伤、风折等。

5、症状:林木生病后外部形态所表现的不正常的特征。

它有两部分组成,即寄主植物的病变特征和病原物在寄主植物的发病部位上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病状:林木生病后自身外部形态上产生的病变特征。

病症:病原物在寄主发病部位上产生的肉眼可见的繁殖体和营养体等结构。

6、非侵染性病害定义: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环境中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疾病。

病原:(1)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2)物理因素恶化所致(温度不适、恶劣气候、大气与土壤水分、土壤湿度的不适宜)(3)化学因素恶化所致:肥料元素供应不适;大气与土壤中的有毒物质的污染与毒害;农药及化学制品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林业栽培技术措施不当。

森林病理学林学

森林病理学林学
森林病理学林学
4.侵染性病害的实质: • 凡是生物引起的病害称侵染性病害 • 非生物引起的病害称非侵染性病害 • 植物和病原物在环境条件影响下,二者
相互斗争,最终形成寄主―病原物复合 体的一系列变化过程(致病基因和感病 基因) • 例如:有一种禾白粉菌寄生在小麦上, 25oC对禾白粉菌无利,对小麦有利, 于是无法侵染,20oC时则相反
森林病理学林学
• 在一定的时间内侵染性病害连续发生 的过程(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到下一个 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 包括四个环节:病原物的越冬场所, 传播媒介,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森林病理学林学
森林病理学林学
四.植物病害的分类
• 按主要病原分:研究共同规病 • 依寄主分:应用方便 • 寄主受病部位和器官分类:叶部病害等 • 传播方式:土传病害、昆虫、种苗传播 • 按寄主发育阶段:苗期病害、枝干病害
森林病理学林学
五.什么叫侵染循环
• 在一定的时间内侵染性病害连续发生 的过程(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到下一个 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 畸形:瘿瘤,丛枝,变形,疮痂 (在叶果表面细胞增生,木栓化出 现小突起)
• 枯萎:输导组织上
森林病理学林学
• 流脂流胶:针叶树流脂,阔叶树 流胶
• 粉霉:白粉病,煤污病 • 蕈菌:在枝干上形成的大型子实
体 • 注意:典型症状(一种病有几种
症状),同一种症状由不同的病 因引起
森林病理学林学
疮痂:多发生于叶片、果实、枝条上,病 部较浅,而且很局限的,表面粗糙,有的 形成木栓化组织而表面稍微隆起,有的产 生龟裂
• 环境条件不适宜才越冬,只能在 越冬的时候防治
• 是否有再次侵染,防治方法就不 同,一个病害的侵染循环必须搞 清才能防治

《林木病理学》课件

《林木病理学》课件

总结词
掌握病原细菌的分类体系、鉴定技术和在林木病害中的作用。
详细描述
病原细菌是林木病害的又一重要病原,对其进行准确的分类与鉴定对于病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分类是根据细菌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进行的归类,而鉴定则是确定细菌种类和种下分类单元的过程。通过病原细菌的分类与鉴定,可以深入了解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为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SUMMARY
感谢观看
THANKS
SUMMARY
RESUME
02
林木病原学基础
总结词
了解病原真菌的分类标准、鉴定方法及其在林木病害中的作用。
要点一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病原真菌是林木病害的主要病原之一,对其进行正确的分类与鉴定是防治林木病害的重要基础。分类是根据真菌的形态、分子生物学等特征进行归类的方法,而鉴定则是确定真菌种类和种下分类单元的过程。通过分类与鉴定,可以了解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和流行病学特点,为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03
02
01
根据病害种类和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确保防治效果。
选择合适的药剂
பைடு நூலகம்
严格控制药剂的浓度和使用量,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合理使用药剂
采用科学的施药方法,确保药剂能够均匀覆盖在林木上,提高防治效果。
科学施药方法
从自然界中筛选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用于病害防治。
微生物资源的筛选
通过繁殖和剂型加工,提高微生物的防治效果和稳定性。
总结词
林木病害的流行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原生物会迅速繁殖传播,导致病害流行。因此,控制环境条件也是防治林木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此外,及时清理病株残体、加强苗木检疫等措施也有助于防止病害的传播蔓延。

“两性一度”为标准的《林木病理学》教学探索

“两性一度”为标准的《林木病理学》教学探索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41期林木病理学是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应用植物病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树木病害的症状、分布、病害产生因素、发展与变化规律及其预防技术问题的一个专业课程。

《林木病理学》是本校森林学专业的重点专业课,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都有较高要求。

该课程内容中涉及理论性的部分主要有植物病原、致病机理等,还有很重要的实践环节,即林木病害诊断、病害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防治方法[1-3]。

一、《林木病理学》课程教学现状课程内容比较庞杂,专业名词很拗口,而且需要死记硬背,学起来单调呆板,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国一些农林类院校该课程设置是大学二年级先学习《普通植物病理学》64学时,三年级开设《林木病理学》48学时。

目前该课程在我院是大学三年级学生直接开设,共48个学时(40+8),实验8学时,实验主要是观察验证型。

在前期的教学实践中,本课组教师使用的主要课堂教学手段是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讲授、结合标本辨识。

在多媒体课件中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动画等,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由于课时量的限制,使得很多相关内容无法在课堂上作详尽地解释,内容繁多且知识点细碎,学生往往抓不住重点,考试前死记硬背十几页的知识点,在试卷上却拿不到高分,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习者对课堂的参与度不高,对基础知识了解得不够深入,而缺乏实践经验,学生有时很难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和概念,甚至没有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老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怎样把课堂的重心从“教”向“学”转移,怎样在限定的课时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将《林木病理学》上得生动有趣,使学生自主学习并掌握知识点,从而要求老师必须在课堂内外融合运用各种课堂技巧与技能。

综上所述,《林木病理学》作为森林学专业的一门理论和实际于一身的专业基础课和承前启后的学科骨干专业课,我们将以“两性一度”为标准,以创新、灵活的方式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教学难点、拓展教学纵深,切实提高专业课质量,培养学生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林木病理学》课件

《林木病理学》课件

林木病害的症状与识别
总结词
掌握林木病害的症状和识别方法是诊断和防治林木病害的关 键。
详细描述
林木病害的症状是指林木发病后表现出的异常特征和现象, 包括病斑、变色、萎蔫、坏死等。识别林木病害症状需要了 解不同病害的特征和规律,通过观察和比较,判断出病害的 类型和严重程度。
林木病害的病原与传播
总结词
创新防治技术
林木病理学应积极探索和创新防治技术,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病害防 治方法,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林木病理学应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如植物生理学、 生态学、植物保护学等,共同推动林木病理学的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林木病理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林木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产生了重要影响,给林木病理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和机遇。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
随着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提高,林木病理学在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 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林木病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加强基础研究
林木病理学应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深入探究病原菌与寄主植物 互作的分子机制,为病害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了解林木病害的病原和传播途径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病害的扩散和蔓延。
详细描述
林木病害的病原包括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等微生物和线虫等。这些病原可以在土壤、病残体、种子等处越 冬,通过风雨、昆虫、鸟类等途径传播。了解病原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病害的 扩散和蔓延。
02
林木病害的防治方法
《林木病理学》PPT课件
• 林木病理学概述 • 林木病害的防治方法 • 林木病害的案例分析 • 林木病理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紫花苜蓿对二氧化硫 很敏感。空气中只要有 0.3ppm就表现中毒,出 现叶斑、落叶或死亡。
臭氧:光化学烟雾的重要成份,产生于地表,
对植物有害。
光化学烟雾:是光化学作用的产物。即汽车、工
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HC)和氮氧化 物(NOx)污染物在太阳光紫外线的辐射下发生反 应而生成臭氧和过氧酰基等有害物。
叶尖和叶缘呈淡褐色
随意燃烧垃圾产生的环境污染
燃烧垃圾的危害:垃圾的成分极其复杂,一旦焚烧会
产生大量烟雾、灰尘,以及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苯的化合物等等。
随地焚烧垃圾会产生烟尘、黑烟,影响城市景观及降 低周边花草树木的观赏价值。
焚烧塑料等则会产生碳氢化合物等,参与形成光化学 烟雾,使植物致病。
化学药品使用不当:肥害
施肥过渡
( 西红柿)2,4-D 过量
化学药品使用不当:肥害
高灭磷(Orthene)
尿素(Urine)
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
没有病症; 常为全株性,且成片发生; 常与一定的特殊环境相联系; 没有传染性; 病后可以恢复; 是许多侵染性病害的先驱。
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高温:引起灼伤。如日灼引起的树皮开裂,产 生愈伤组织。发生在幼苗上,常引发茎腐病。
气候因素:高温
日灼伤
气候因素:高温 砖石路的表面能反射热量,从而影响植物生长
二、营养贫乏引起的植物病害(缺素症)
缺氮:植株矮小,分 枝少,早熟;叶稀疏, 小而薄,色变淡或黄 化,早落。
土壤因素:缺素症
缺磷:植株矮小;叶 片初期变成深绿色, 但灰暗无光泽,后渐 呈紫色,早落。常引 起紫化病。
土壤因素:缺素症
土壤因素:缺素症
缺钾:叶片往 往出现棕色斑 点,发生不正 常的皱纹,叶 缘卷曲,最后 焦枯,似或烧 过的状态。
土壤因素:缺素症
缺铁:植物叶片黄化 或白化。由缺铁引起 黄化病先从幼叶开始 发病,逐渐发展到老 叶。
土壤因素:缺素症
缺镁:与缺铁相似, 但从下部老叶先发病。
土壤因素:缺素症
常见的非侵染性病害
一、温度不适引起的植物病害 二、营养贫乏引起的植物病害(缺素症) 三、土壤水分失调等引起的植物病害 四、空气污染引起的植物病害 五、药害和肥害
一、温度不适引起的植物病害
低温:低温对植物的损害常见的是霜害和冻害。 霜害:指气温或地表温度下降到0℃时,空气中过饱和
的水汽凝结成霜。遭受霜害后,受害叶片呈水浸状, 解冻后软化萎蔫,不久即脱落。幼芽受害则变为黑色, 花器呈水浸状,花瓣变色脱落。树干甚至会破皮流胶。 冻害:指植物体温降至冰点以下,细胞原生质胶体凝 固,细胞间隙结冰所引起的伤害。冻害常将草本植物 冻死,将一些木本植物树皮冻裂、引起枝枯等现象。
诊断的目的:查明和鉴别发病的原因,进而采 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诊断方法: 现场调查:注意病害发生的时间性和分布状 况。病害的发生与地势、地形、土质及方位有密切 关系。 排除侵染性病害:检查病组织中是否有病原物存在。 治疗诊断:如缺素症。 测定环境状况:
缺锰:褪绿。症状常 从新叶开始。表观为 叶肉失绿,呈枯黄或 黄白色,或略带灰色; 叶脉仍呈绿色。
土壤因素:缺素症
缺钙:病果果尖 提早成熟、软化, 继而凹陷溃烂。
三、土壤水分失调等引起的植物病害
土壤缺水时,植物生长受到抑制,组织中 纤维细胞增加。较剧烈的干旱常引起叶尖、 叶缘或叶脉间组织枯黄或早期落叶、落花、 落果。
林木病理学2生理 性病害
精品
非侵性病害:由环境中不利于植物生长发
育的各种物理和化学因素直接引起的植物病害 称为非侵染性病害,也称为生理性病害。
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大气因素。
非侵染性病害近来有上升的趋势。
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
没有病症; 常为全株性,且成片发生; 常与一定的特殊环境相联系; 没有传染性; 病后可以恢复; 是许多侵染性病害的先驱。
焚烧动物骨头、皮等有可能产生致癌物二恶英(长效,可 富集,一类致癌物)。
应正确处理垃圾。
烟薰为害
(高温+有害气体)
烟薰为害
五、药害和肥害
药害:滥用农药引起。药物种类不对或浓度过大。 症状:植株褪绿,叶片上产生各种枯斑(如黑斑),引起早
落叶甚至早亡。
肥害:施肥不当引起。肥料种类不对、浓度过大、施肥 时间及施肥方法不当等。
土壤中水分过多时,使植物根部呼吸困难, 以致窒息而发生腐烂。
土壤因素:水分不足 干旱致植物大量失水
土壤因素:水分过多 排水不良
土壤因素:水分过多 排水不良
土壤因素:透气不良 护根过渡,影响根系呼吸
四、空气污染引起的植物病害
污染源:二氧化硫、酸雨、臭氧、粉尘等。 症状:普遍的表现为植株变色(如褪绿、黄化)。 危害:
粉尘:覆盖在植物叶片上,严重影响植物的
光合作用。
大气因素:臭氧(Ozone)
植物受到臭氧的损害,开始时表皮褪色,呈蜡质状,经过一段时间后色 素发生变化,叶片上出现红褐色斑点等异常情况。
大气因素:氟化物(Fluoride) 叶片出现褪绿的斑点,叶缘呈棕褐色
大气因素:氯气(Chlorine)、 氨气(Ammonia)
化学药品使用不当:药害
波尔多液药害
积药处呈深绿色至 黑褐色条斑
叶片焦枯,果实皮孔膨大、木栓化
化学药品使用不当:药害
发芽前高浓度石硫合剂药害 ( 叶片呈“柳叶”状)
后期波尔多液药害 (果实着色不均匀)
化学药品使用不当:药害
杀虫剂水胺硫磷药害 (大量褪绿斑)
代森锰锌药害
(大量褐色斑)
有机磷药害
(叶面布满褐色枯死斑)
气候因素:低温
霜害
晚霜
气候因素:低温 冬季的寒冷导致 植物失水、褪绿
常绿植物受害
杜鹃受害
植株的北向受害
气候因素:低温
霜害
霜害
冻害
气候因素:低温 三角梅冻害(2007,02)
雪凝冻害(2008,02)
雪凝冻害(2008,02)
雪凝冻害(2008,02)
雪凝冻害(2008,02)
气候因素:高温 日灼伤
二氧化硫:针叶树易受害,受害针叶发黄或先端
枯死,并逐渐向下发展,最后全叶枯死。
酸雨:危害严重,引起各种叶斑病,甚至早落叶,
早死亡。
大气因素: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 受害植物呈棕褐色、具带状褪绿、出现白化、呈赤褐色等
大气因素: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
雪松、紫花苜蓿、矮牵 牛、菠菜、胡萝卜等 可作为二氧化硫污染的 “指示植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