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引入类综艺节目的本土化改造

论中国引入类综艺节目的本土化改造
论中国引入类综艺节目的本土化改造

(2016)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论中国引入类综艺节目的本土化改造—

—以《爸爸去哪儿》为例

专 业

院 系

学 号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2016年5月

论中国引入类综艺节目的本土化改造

——以《爸爸去哪儿》为例

学生:

指导老师:

摘要:《爸爸去哪儿》是一档掀起了亲子互动话题热潮的从韩国引进的真人秀节目,在2013年播出时收视率可以用“爆表”两个字来形容,是近年来唯一一档获得线上线下观众的一致好评亲子互动真人秀类的节目。与近十几年来的其他真人秀类节目相比,《爸爸去哪儿》不仅收视长虹,还在各个年龄的观众群中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截止到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来自官方电视台或普通人民群众几乎都没有做出负面评价。这是我国近年来电视娱乐节目本土化改造后的成功案例。本文通过对中韩两国《爸爸去哪儿》和《爸爸!我们去哪儿?》制作特征的比较,总结我国引入类综艺节目的本土化改造的成功经验,分析我国现行引进类节目存在的问题,并总结《爸爸去哪儿》对其他引入类节目的启示。

关键词:引进类节目;本土化;爸爸去哪儿

An analysis of the localization reform of China's introduction of variety show — Taking“Dad

Where Are We Going”as an example

Undergraduate

Supervisor

Abstract:Dad,Where Are We Going? is a raised a hot wave parent-child interactive topic introduced from South Korea's reality TV show, broadcast in 2013 ratings can be used to "extraordinary" two words to describe, is the only one in recent years have gained good reputation among the online audience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of TV reality show. With more than ten years, compared to the other reality TV shows where the father not only viewing long rainbow, also in the audiences of all ages have won a good reputation, by far, whether from the official TV station or ordinary people almost didn't make a negative evaluation. This is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TV entertainment program after the localization of successful cases.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China and South Korea Dad,Where Are We Going?and Daddy! Where Are We Going? Making the com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s, summarizes our country introduces class variety show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localization,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introduction of programs, and summarize the dad go to introduce other programs.

Key word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rogram,localization,Dad,Where Are We Going?

目录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 I 绪论.. (1)

一、我国引入类综艺节目概述 (1)

二、我国现行引进类节目存在的问题 (1)

(一)同质化节目过多 (1)

(二)本土化改造不足 (2)

(三)潜在的文化渗透 (2)

三、中韩两国节目制作特征的比较 (2)

(一)优化参演人员配置 (3)

(二)叙事节奏加快 (3)

(三)增加戏剧冲突 (4)

(四)增加信息元素 (4)

(五)制作片头及主题曲 (4)

四、《爸爸去哪儿》对其他引入类节目的启示 (5)

(一)立足国情,创造精品 (5)

(二)要有节目的核心价值观 (5)

(三)与时俱进,合理创新 (6)

结语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绪论

现在的中国电视业和以往不同的是向大众推出了更多的综艺娱乐节目,从2005年开始的《超级女声》再到现在的《中国好声音》,从《开心辞典》再到《一站到底》,还有央视综合频道每周日晚8点播出的《了不起的挑战》,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央视还是省级卫视都在把综艺娱乐节目的制作和播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可以说在当今的中国电视节目中,综艺娱乐节目还是最吸引观众眼球的、最快提高收视率的节目类型的其中一种。

我们只要留意就不难发现,只要是稍微具有影响力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娱乐节目,几乎都是对海外一些较好的节目模式进行克隆,引进到我们国家来的。较高的收视率、良好的影响力都促使我们去引进海外成功节目的模式,它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内电视业的一轮新的风潮。

一、我国引入类综艺节目概述

有大量的研究数据能足够证明,近年来,各大卫视的电视娱乐节目占据黄金时段,仔细研究我们便会发现这些节目大多打着“引进”的旗号,即使在开播初期可以吸引部分观众的眼球,但多数节目明显后期乏力,这就说明依旧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在引进的过程中,使得这些在外国大放异彩的电视娱乐节目,在我国却淹没在电视市场竞争中,从而消失了。而《爸爸去哪儿》是却引进类节目中比较成功的一个,基于此本文对《爸爸去哪儿》本土化成功的经验进行分析解读,希望对于我国其他的一些节目引进本土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和警示作用。

《综艺大观》、《欢乐总动员》、《快乐大本营》等这些节目,是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内地播放,并岩露头脚。它们在某些方面已经具有真人秀节目的特点。自2000 年8 月,《地球故事》栏目借鉴原版《幸存者》,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开播以来,真人秀节目在中国发展已经走过了蹒跚学步的历程。[1]二、我国现行引进类节目存在的问题

当今中国电视业竞争激烈,多数电视台青睐购买海外既有成功模式节目的版权以降低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引进类真人秀节目日益增多的趋势无法避免,如何规避同质化节目过多、本土化改造不足和抑制本土节目发展等,成为版权引进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同质化节目过多

目前国内电视业文娱节目同质化严重,一档综艺节目如果广受观众的喜爱和追捧就会随即引得其他电视台的争相复制和模仿,导致具有创新性特色性娱乐性节目频繁削减,造成了大量观众减少了观看节目的乐趣。不同电视台在同类型节目中互相借鉴、抄袭,全套引进国外节目模式及创意。[2]如江苏卫视《星跳水立方》与浙江卫视《中国星跳跃》几乎在同一时间呈现在观众的眼前,节目从各方面都几近相同。节目模板,嘉宾,比赛规则几乎完全一致。因此,很少会有节目

能够脱颖而出,而大多数的节目都只能够成为收视率激战后的牺牲品。

(二)本土化改造不足

引进类综艺节目本土化包括两个方面:对外来电视节目模式的加工,以及对外来电视节目模式进行吸收。这是引进类电视节目本土化主要包括的两个方面。目前前者较为常见。

海外节目模式的借鉴与照搬并不会过多影响节目的制作和播出,但缺少自身节目本土化特色,直接囫囵吞枣地加工,完全复制模仿节目模式,导致电视节目制作水平较低,并重复性的过度消费,使其同质化现象更加严重。节目模式的引进是为了创新,本土化是创新的一种方式和手段,通过融入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节目才更容易落地生根,具备进一步发展再创造的可能性。

目前国内大多数真人秀节目成为引进类大军中的炮灰,其根本原因在于本土化不足,内容千篇一律且不接地气,观众难以产生情感共鸣。

(三)潜在的文化渗透

在大陆电视业竞争中,引进海外同类优秀节目更容易脱颖而出,赢得高收视率和广告收入,大家普遍乐于采取此方式。但批量化移植的背后是对本土原创品牌节目的挤压、扼杀。一时风潮下的引进节目炙手可热,风潮过后所剩的本土节目如何生存,却成为各电视台所忽略的问题。

引进海外节目创意、模式,是为了本土节目在学习消化后更好地进行自主创新。对海外节目的过度依赖,造成整个行业发展惰性,业界没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给予本土原创节目成长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虽然国内各大电视台都设有自己产品研发部门,致力于本土节目的挖掘和创新,但电视品牌赖以生存的品牌仍以引进类真人秀节目为主。对于各国优秀节目的制作学习和有效借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研发团队的思维想象能力,但也更多的为节目研发设置了阻碍。本土节目原创性不足,加之国内版权保护机制缺失,原创节目容易失去独有优势,同时大幅度降低了国内业界研发原创节目的动力。[3]

电视业界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所累积出来的有效制作,原创实力以及创新力度,无论在何时都是决定电视行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的。本土节目发展力度不足,创新力度不够,从而就难以真正实现“走出去”。

三、中韩两国节目制作特征的比较

《爸爸去哪儿》保留了韩国《爸爸!我们去哪儿?》的整体制作框架,嘉宾同样采用五位风格相异的,从事各个明星行业的已婚爸爸带着自己的子女去朴实无华,却又特色鲜明,风景秀丽,却又交通不便的农村体验生活的真人秀模式,并在游戏环节,感情纪实,教育传达等方面与《爸爸!我们去哪儿?》极为相似。一次拍摄的体验故事分为两期播出(韩国版部分体验故事或分为三期播出),每

期节目时长也均剪辑为90分钟左右。尽管中国版是引用了韩国版的多种制作模式,但中国版进行了较成功的本土化改造。如在细节模式,地域选择等多个方面。(一)优化参演人员配置

不同背景下的不同人物,社会可能会赋予他们不同的存在价值。中国版《爸爸去哪儿》借鉴了原版差异化的职业和性格配置,但在细节方面进行了优化。

1.性别配置方面:中国版将韩版四男一女的小孩比例改为了三男两女,满足了喜欢女孩的观众的收视需求,使得性别比例趋于平衡,容易制造更多的话题。在播出后,观众的焦点则从两个小孩之间的单纯友谊,延伸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感情问题,如:“佳偶天橙”、“天森一对”。[4]

2.地域配置方面:中国版在导演谢涤葵的建议下,湖南卫视也将其进行了优化。节目中的五个父亲分别来自五个不同特点鲜明的地域,陕西西安的郭涛父子、北京的张亮父子、王岳伦父女、重庆的田亮父女、台湾的林志颖父子。其中郭涛父子的硬汉风、张亮父子的爷们儿性格,对比其林志颖父子软软的台湾腔都是节目的一大看点。而田亮蹩脚的重庆普通话和英文发音相叠加,也为节目贡献了意外笑点——cindy“森碟”。地域差异赋予参演人员差异化的性格、外形、相处方式、口音、教育方式等,均使节目可以掀起收视狂潮。[5]

3.年龄配置方面:中国版中,孩子的平均年龄比较小,使节目呈现出更加真实,更加童趣。韩国版中,孩子的平均年龄为7岁,孩子的言谈举止已经成熟得体,容易失去童趣;而中国版中,尽管孩子们会哭会闹,会打架会生气,但他们率性本真,童趣满满。同时,也不至于懵懂到完不成任务,由于成年人不能完全领会小孩的世界,使得没人知道下一秒他们会做什么,让节目充满新奇与戏剧。

4.外表配置方面:相较于韩国版的成熟懂事,中国版选择的五对父子(父女)特点各异,长相更加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上镜效果更好。五位父亲中,郭涛活跃粗狂、田亮阳光帅气、王岳伦斯文腼腆、张亮俊朗厨艺高,林志颖则有“不老童颜”完美嗓音。而五个孩子中,石头憨顽成熟、Cindy甜美活泼、Angela 萌翻众人、天天清秀迷人、Kimi呆萌可爱,也是各具特色,各型各款却都惹人喜爱。

5.教育模式配置方面:中国版谢涤葵导演选择的五位父亲,具有不同的教育理念以及方式,林志颖细腻、关怀备至;田亮不太明白怎样与女儿沟通;郭涛主张让孩子自己闯荡;张亮循循善诱,与孩子交朋友;王岳伦宠爱女儿。

(二)叙事节奏加快

与原版相比,中国版的叙事节奏明显加快,情节更加紧凑,也更符合中国观众的收视习惯。以情景相似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夏日农村特辑”和《爸爸去哪儿》第一期为例。中国版《爸爸去哪儿》第一期,从4分30秒时节目组便开始催促第一个家庭出发开始,一直到五个家庭均出发上路,只用了9分钟时间。而韩版直到节目开始后16分钟,五个家庭才问好结束,依次领完任务并出

发,时长比中版延长了整整7分钟。再以这两集的选房子环节为例,《爸爸!我们去哪儿?》介绍五个家庭分别找到房子并且进行选择的过程,共用了15分45秒;而《爸爸去哪儿》第一期的这一过程则仅用了10分20秒,其中还包括看房,选房等游戏环节。

(三)增加戏剧冲突

像任何戏剧类节目一样,真人秀节目的内核就在于它的冲突性。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与韩版相比,增加了节目,人物,以及故事情节的多重戏剧冲突,更好地把握了这一戏剧性的核心。仍以上述两期为例,这两期节目均由三个大框架构成(从家中出发、找房子住新家、摘水果(中国版:找食材做晚饭))。但中国版在三个大框架中穿插了一些真人秀小故事,并对本没有办法用一个情节撑起一个故事的结构进行蒙太奇剪辑。使得每一个故事或情节,都尽可能地呈现出戏剧的冲突感,从而吸引观众的视线。比如田亮面对森碟的不停哭喊而束手无策、张亮因为天天不肯去看房子而不停地劝说等等。内向而害羞的KIMI一开始不肯离开爸爸单独去寻找食材,林志颖通过一步步的教育和劝说,最终KIMI也能够离开爸爸单独和小伙伴们出任务。[6]

(四)增加信息元素

《爸爸去哪儿》保留了原版的多字幕风格,还增加了配乐和奇特音效、独白等信息元素进一步引导观众情绪。以中国版《爸爸去哪儿》第一期为例,在五对父子(女)在等待分房的结果时,配乐变得紧张而欢快,令人抽动心弦,紧张期待。在林志颖父子抽到“蜘蛛屋”时,节目增加雷鸣的音效和晴天霹雳的特效,使得“蜘蛛屋”破败不堪的效果达到最佳;在郭涛抽到最“豪华”的5号房时,节目增加“哈利路亚”的音效,并配加以“运气100分”的可爱字幕;在林志颖安慰伤心的Kimi时,后期配上温馨并且舒缓的音乐。这些信息元素都使得观众的情绪观看的气氛随着节奏而变化,并更好的引导了观众情绪投入其中。

《爸爸去哪儿》还增加了参演父亲对自我行为的后期解释。比如在林志颖安慰Kimi的情节之后,有一段林志颖父亲的独白插入,对于儿子的心态,他表示“其实也知道这里有味道,破破烂烂。”林志颖理解儿子满心的委屈不满,知子莫若父。在第三期中,出现了最感人的一幕,当Cindy坐着沙板从沙坡的最高处往下滑时,田亮无法劝阻,只能默默地在背后跟着她一起跑并且拉着她、保护她。这时,节目配上田亮的解说“我真的不想让她失望,因为我太爱她了,我想让她尝试自己想做的事。”表现一个父亲无言而深沉的爱。

(五)制作片头及主题曲

韩版《爸爸!我们去哪儿?》的片头只有一阵急促的铃音,并插入一张动态宣传画,并没有特地制定主题曲。湖南卫视在引进《爸爸!我们去哪儿?》后,制作了本土化的片头及主题曲,片头为父亲与儿子的日常普通生活。节目组还请

知名创作人制作了《爸爸去哪儿》的主题曲,并邀请每季节目中出现的父子/女一起演唱。为《爸爸去哪儿》这档亲子类户外真人秀节目加分不少。[7]

四、《爸爸去哪儿》对其他引入类节目的启示

在现如今,各大电视台电视节目强度操作并高度同质化的现实运作中,要怎样才能做到利大于弊?在这点上,中国版《爸爸去哪儿》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在各大卫视争先购买江苏卫视一夜爆红的《非诚勿扰》类相亲节目、《中国达人秀》类的欧美型选秀类节目以及一转成名的《中国好声音》类的歌唱节目之时,湖南卫视当机立断的退出了这三大已经接近饱和的真人秀类的超级市场,在仔细观察并充分考察国内综艺节目市场后,另辟蹊径的寻求差异化竞争,放弃大蛋糕,定位亲子年龄层,快速引进了关注成长的亲子类真人秀节目。当其他同质化节目正在原版的基础上绞尽脑汁费尽心机的开拓创新努力提升他们原本就狭小的提升空间时,《爸爸去哪儿》仅在拍摄启动时就展现了它无与伦比的强大差异化竞争力所带来的强大利益效果团。

(一)立足国情,创造精品

湖南卫视在引进节目后,节目组和总导演谢涤葵并没有现搬现用,而是积极的与韩国版权方沟通各方面的细节,如后期制作,拍摄方式方法等。力图在抓住韩版核心精髓的同时打造出一个适应中国国情并专属于中国自己的综艺类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在复制传达方面显然是提炼出了精华,更难能可贵的是按照不同的风格习惯还做出了自己的特点。让观众们在视觉、听觉上的均得到享受,并且让观众在欢乐和感动之余还能收获一丝感悟。[8] 引进类的节目要结合国情相信合理恰当的本土化改造才是保证收拾的制胜王道。

(二)要有节目的核心价值观

《爸爸去哪儿》为代表的引进类节目在制作和传播中,主要的核心价值观就是通过亲子互动,作为电视台在黄金时段主打的电视节目,它需要向社会大众传递正能量以及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这是电视制造业的社会责任,更是实现节目真正传播造成效果的意义所在。特别是相对一些电视节目为了赚足噱头,以负面的亲情关系、不符合社会价值观的稀奇个例事件来满足大众猎奇心理以及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八卦心理的真人秀类节目,中国版《爸爸去哪儿》核心价值观的充分体现,从多方面为节目传播效果带来了质的飞跃。

《爸爸去哪儿》在当前国内所引进类的节目本土化创新中,尤其在娱乐性上,融入了积极向上的亲情观和健康正确的娱乐观,并且提供了合乎理论的审美观。在当前的电视以及媒体市场化利益化的大环境下,节目的对外形象就成了真人秀节目的核心价值观的传递,这也就是在当电视行业市场化的环境下真人秀在传递娱乐信息的同时,还要具备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精神内核。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来带领并影响观众,会使节目的传播效果得到更好的实现。

(三)与时俱进,合理创新

与时俱进,是指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合理,就是符合科学规律、并合乎理性。我们可以通过近年来的数据发现,观众的需求总是在不断的适应社会潮流而变化的,就算是收视率再高的电视节目,如果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并且运用合理的一些方法以满足观众收视眼光的变化,那么节目很快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观众以及电视业市场所遗忘甚至是淘汰。所以对节目我们是必须要进行合理的创新,就如现如今的中国,它正处于一个快速的社会转型期,人际关系尤其是亲情关系已经成为人们当下热议的话题。经济快速发展的生活快节奏,生活中巨大的压力也迫使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变的少之又少,从而造成现在亲情缺失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导致大量孩子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中国版《爸爸去哪儿》通过简单的爸爸带孩子一起游戏,一起生活,同吃同住这一节目形式很好的解释了上述的社会焦虑下我们应该所应对的方式方法,让观众在节目中得到情绪的释放。这档真人秀是一部生活教育百科全书为中国的父母与孩子而写的著作。利用这档节目将社会热点进行解答,并引导社会大众关注亲子问题并通过实际行动进行解决。

在每一档的亲子类节目中,亲子互动时的表现都会成为节目的重点和看点,怎样互动,如何互动,怎样在互动的过程中如何保证真人秀节目所传达信息的真实性及合理性,这都需要节目组通过合理的策划。能够让这档亲子类户外真人秀节目满足观众的心理以及受众的需求。在现如今的电视真人秀节目激烈竞争环境下,真人秀节目的成功不能靠满足受众的窥私以及好奇的心理,并且通过哗众取宠的方式来实现节目收视的提高,而是更应该通过对节目的核心内容和综合形式的策划。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发展需要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实践出真知的行动力,更需要抒发出发内心的感受,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会被观众所接受的一定是具有创新型的节目形式。

近年来,“哈韩一族”在各国兴起,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必然是一把双刃剑,对《爸爸去哪儿》来说有利有弊。“韩流”的持续高温可以确保韩版节目在中国有着更多的收视人群,这些优势可以使得哈韩人群成为了中国版的潜在受众群体,从而吸引大量的新观众。而他的劣势也可证明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媒介的接触习惯,爱好以及选择喜好,当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时,必然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结果。

中国版《爸爸去哪儿》在节目开播初期,湖南卫视并没有在平台上大动作的宣传推广,它的高收视率凭借的大多数都是精彩的内容所带来的口口相传,以形成的口碑效应。随后有大量的湖南卫视的好友明星以及关注亲子教育的专家学者加入到节目的微博话题讨论,不仅影响了名人圈子同时还带动了他们的粉丝,由少到多形成各个层次的网络口碑,不仅加快了口碑传播的速度还提升了传播的广度。随着节目的一炮而红,电视、报纸、杂志、书刊等传统媒体,纷纷开始加入到高效切实的宣传推广中来。从前期少宣传的低调播出,到后期结合各种类型媒

体的立体式营销,成功地将“抵制”派引导为“潜在”派,吸引成为新观众。结语

近20年来,引进类节目从最初的完全“拿来主义”已经做到现今的只引进版权,做贴近中国社会国情的创新型节目。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各电视台竞争的不断白热化以及电视行业的市场日益壮大,由引进所带来的本土化创新问题也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引自韩国的亲子户外真人秀类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对引进类节目的本土化创新进行了研究探索,在对比的基础上还总结了该节目的成功为其他引进类节目的本土化带来的重新解读与认知,希望能为其他引进类节目的本土化自主创新提供借鉴经验,从而使中国电视行业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 马静. 从《爸爸去哪儿》看引进类节目的本土化创新[D].广西大学,2014.

[2] 吕露. 《爸爸去哪儿》角色设置之中韩对比研究[J]. 新闻世界,2014,02:73-74.

[3] 黄征. 从《爸爸去哪儿》看引进电视节目的本土化运作[J]. 西部广播电视,2014,05: 69

[4] 王祎. 《爸爸去哪儿》引进类节目本土化的成功[J]. 西部广播电视,2014,16:90-91.

[5] 宋丽萍,王政博. 境外电视娱乐节目本土化整合营销研究——以两季《爸爸去哪儿》

为例[J]. 今传媒,2015,03:91-93.

[6] 张斯琦. 引进类真人秀节目的本土表达[J]. 中国电视,2015,06:92-95.

[7] 赵惠群. 亲子节目的引进与本土化研究——以《爸爸去哪儿》为例[J]. 重庆三峡学院

学报,2015,05:55-58.

[8] 苏梦奇. 从《爸爸去哪儿》看引进类真人秀节目本土化改造[J]. 新闻研究导刊,2015, 17:41-42.

致谢

本篇论文是在冯清贵老师的教诲和认真指导下修改完成的,从选题、构思到定稿,能够完成到今天这样的一篇论文,完全渗透着老师付出心血和汗水,同时,冯老师渊博的文化知识,积极的工作态度均使我获益良多,在此致以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在此,我还要感谢我含辛茹苦的把握抚养长大却又不图回报的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给予我的无限的爱和关怀,还有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无助的时候给予我一些帮助。

最后,因本人的写作水平及能力有限,在此论文中可能有一些写的不好或者材料不足的地方,恳请老师批评及指正。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摘要:这几年来,中国的电影文化业正在改进和提高,电影正在成为社会文化舆论的中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方面,中式大片在产量和社会效果两方面都越来越好,重新赢得国内观众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出现持续上升趋势,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现状的阐述,分析现今中国电影的优势和危机,然后据此引出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正文: 一.中国电影的现状简介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虽然走得颇为艰辛,但毕竟还是很有价值的。从1905年中国电影的诞生,到第一代电影人的长成;从第二代的东方美学电影,到第三代电影人对民族电影的艰苦探索;从“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笼罩下的第四代电影人,到横空出世雄心勃勃地扛起家国重担的第五代,再到如今关注个体自我的第六代电影人,他们所做出的努力都经过了时间与人们挑剔的评价,得到了公众的认同。 这几年,大家可以明显感觉到,电影正越来越多,电影市场也越来越“热”。近十年来中国电影频频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亮相,让国际电影人和各国观众逐渐从知道中国电影到了解中国电影,再到关注中国电影,到现在喜欢中国电影。这些明显而迅速的变化,说明了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从近期几部电影的高票房也可看出电影市场的火热,从创下最高票房纪录12.6亿的《泰囧》到同样突破12亿票房的《西游降魔》,再到这两天票房持续增长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让人不禁惊呼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迅速。来自中国国家新闻

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12日,今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超过81亿元,同比增长39%。这些数据无疑给业界打了一剂强心针,现在国产电影的发展处于上升阶段,大量资本正往里涌。 (二)现今中国电影的危机 首先是电影题材缺乏创意,喜欢翻拍和跟风。近年来,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掀起了一场翻拍狂潮。这其中就形成出了“翻拍成败两重天”的局面。比如成功翻拍的《画皮》,其取材于《聊斋志异》,多次被搬上大屏幕,有分悦版的、温情恐怖版的,题材虽好但是看多了不免感到乏味。除此之外,中国电影还喜欢跟风拍摄,有一个题材的电影大热之后便一窝蜂的出现好多质量上良莠不齐的相同题材的电影,比如去年的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引发观影热潮后,今年电影市场上便出现许多类似的爱情题材的小清新的电影,就像最近上映的《分手合约》便是其中之一。 其次是中国电影畸形的商业化。人们说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商业片庸俗化,艺术片低调话。现今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 导演都开始拍摄商业大片,植入的广告日益泛滥,这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反感。2002年创下205亿票房的《英雄》拉开了当下国产大片营销产业的序幕。为了争取高票房,越来越多的导演选择用明星来造势,用宏大的场景来吸引观众,而忽略了电影的本身。除了各种叫座不叫好的商业大片之外,影片中越来越多的广告植入也让人诟病。实际上和好莱坞的广告产业相比,中国电影的植入广告无论是数量还是市场份额,都是小巫见大巫。但即使这种“小巫”,观众认为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拼命追求经济效益,置观众于不顾的感受,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但实际上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恰好说明,中国电影看上去很商业化,其实离真正成熟的商业化还差得很远。 最后便是中国的电影渐渐的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现在的中国电影的一个趋势,就是西化严重,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作。电影是一门离不开科技更新的艺术,对于西方发达的科技,我们应该借鉴。可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我们引用的是他们的科技,借鉴的是他们的技术和方法,我们的电影故事还应该是我们自己的故事。中国大地上的故事,需要中国电影人们用影像抒写的还很多,又何必非得要中国人穿上西方人的外套像个小丑似的扮演他们的悲欢离合呢?中国电影更多面向的是中国观众,所以应该选择中国人的审美、娱乐取向,而不是一味讨好西

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的见解

美国《侨报》8日发表题为《中共十八大:坚持和平发展赢取国际环境》的社论。文章称二战以后,中国曾经错过许多世界经济发展的良机,成为世界经济的落伍者。但在过去十年,中国紧紧抓住了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大调整的黄金机会,即冷战结束后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的重新布局。 其次,新技术革命促动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欧美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规模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成为最重要的承接者。经济的纽带,成为新时期中外关系,尤其是美中关系,最坚实的维系力量。 美中在反恐战争中,能够互为奥援;在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中,中美能够携手合作,共同抗击。这确保了美中的合作,不仅有经济的前提,还有战略的基础。过去十年,中美之间的最大成果,是建立和稳定了相互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过去十年,成了美中关系的“黄金十年”。 但2012年是个变局之年。黄岩岛问题、钓鱼岛问题,这一切都指向一件事,就是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中对华意图的重新布局。美国大选中,中国一再被提起、被攻击,这并非全是选举游戏,背后有其深刻的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 国际关系的变化,折射的是国家实力变化。过去数十年,国际关系领域所发生的最重要事件,就是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七跃居到第二,使得原有的国际关系格局被极大地撼动。尽管中国一再表达和平崛起的意愿,但美国却感到威胁,因此美国出手布局是意料中事。在未来十年,如无意外,中国经济总量将日益逼近美国,中美关系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调适、大摩擦的过程。如同过去几个月中华为、中兴事件所显示出来的那样,中美经济关系的摩擦已经日益深化,从过去的汇率之争升级到了安全之争。美国制造业的重返之路,与中国企业的扩展之路,迎头碰撞。 另外,中美在军事领域的直接和间接的角逐有加剧趋势。随着反恐战争的结束、金融危机的消退,美中之间共同的战略利益在消减,而利益冲突在加剧。如前所述,近来中菲、中日争端,美国的影子若隐若现。未来,在中国的周边,南海、东海、太平洋,美中之间的遏制与反遏制之争,将成为常态。 长期以来,中国施行的是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外部压力下,中国被迫进行策略上的调整。钓鱼岛争端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日本率先出招,中国强硬反击、后发制人,改变了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势。中国已到了一个以实力求和平的时代。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将放弃和平。未来十年,和平与发展还是中国的主题,也是世界的主题。中国调适外交策略,不是放弃韬光养晦,不是要挑战和推翻现有国际关系格局,而是更强调“有所作为”,以在现有格局下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尊重。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内容,例如:茶文化、服饰文化、书画文化、和文化等。无论是在过去的封建王朝还是在当今社会,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巨大的时代价值。此文就对其中“和”与“礼”文化在当代的价值进行粗略的发表一下个人的见解。 中国传统文化大精华所在,便是和谐的思想,“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强调不偏不倚,及而不过,强调一种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人的品性与天地合一,四肢对四季,五脏对五行,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描述得至善至美,“天人合一”是一种合谐的境界,更是一种诗化了的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 传统“和”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和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理想观;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观;民贵君轻的政治观;德主刑辅的治理观;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观;修身正己、以德化人的教育观;恒产与均平的经济公平观;以义统利、群己和谐的社会伦理观;国家统一、协和万邦的民族国家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等。这其中的许多成分可以通过扬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用。在实践路径与方法方面,儒家以“中庸”的思想方法认知和谐,通过培养造就“君子”来促进和谐,用伦理道德维系和谐等,在今天也有可借鉴之处。 两千多年来,传统“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文明风尚的养成、人才的造就、政德政风的淳化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直到今天,贯穿其中的人文精神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等价值取向,仍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源泉。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谐,不仅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更具有强烈的美学意义,哲学的况味,它所能涵盖的不仅仅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人与环境关系的范畴,而且上升到了人生信仰的范畴,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人生境界的提升,弥补信仰上的迷失,具有深远而广泛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另一大精华所在便是“礼”。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礼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今天,我们学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对礼乐文明有所了解。礼是“修、齐、治、平”的大经大法。周公制礼作乐,中国文化的底蕴从此得以确立,其后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弘扬,成为博大精深可以经纬万方的巨大体系,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礼”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讲究亲和政策和伦理亲情。人际伦理,社

浅谈当今中国社会文化现象

浅谈当今中国社会文化现象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文化也不断地得到了丰 富和升华。在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的当代文化中,我们能看到时代进步的脚步,也能感受到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悲凉。平心而论,我认为中国的发展速度在当代社会的确无人能及,就连超级强国也只能望而却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由于我们过分追求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也使得我们的文化发展有些许的畸形。 首先是人们思想的物欲化!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时万万不能的。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人们秉着金钱至上的原则,不断地打破着自己的原则,违背自己的信念,甚至出卖自己的灵魂。这年头,教授摇唇鼓,为了赚钱;明星卖弄风骚,一系列的“门”事件发生,为了钱;新闻捕风捉影,随意夸大,引人们关注,为了赚钱。这已经成了一个张口闭口就是钱的社会。“财产纠葛”,“拜金女”,“分手费”等专有名词不断地出现,感情成为了利用的工具。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免不了与钱扯上关系。 不仅是大人思想的物欲化,小孩子和青少年也是深受当今社会畸形文化腐蚀。由于网络的普及,缺乏辨别能力的小孩和青少年们被一股脑地灌输了不论好的,还是坏的思想,以被动的姿态过早地接受了他们不该接受的事情,青少年原本该积极向上的信念不断被荼毒,腐蚀。“非主流”“空虚”“颓废”“寂寞”等一系列的名词不断的出现,成为火爆名词。近几年来,超级女生、梦想中国等大型选秀活动造出了众多的星级人物。这在中学、大学里掀起了滔天的巨浪冲击着校园,引得不少学生试图放弃学业去参加选秀活动。“吃苦耐劳”的时代精神已经渐渐被遗忘了,人们越来越渴望一夜暴富。当今的青少年亦是如此,怕吃苦,怕努力,宁愿麻木也不选奋斗,让自己沉迷于网游,网络小说、玄幻小说,韩剧中,逃避生活。 再者是思想道德的滑坡!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里,不讲诚信、不顾责任、不凭良心的人和事屡见不鲜,整个社会充斥着物欲横流、见利忘义等思想,人们更是缺乏荣辱感、笃信潜规则,道德底线一再失守。如近期社会上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从苏丹红到三氯氰胺,从瘦肉精到染色馒头等关系到人民最基本吃饭的问题,再到老人倒地无人敢扶,冷漠人心的小悦悦事件等关

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研究分析

【摘要】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至今,它已经逐步成为中国的文化产业龙头。它的快速发展,使之在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中国电影的进步,不断地刷新票房记录,增长我国经济。本文将通过收集近年来的相关电影产业数据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及分析,得出结论:中国电影产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扶持,即便自身仍会存在问题,但依旧会高速增长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数据产业收益 绪论 中国电影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迈出了一步又一步的体制改革步伐,度过了无数的改革阶段,在不断地探索和开发过程中,我国的电影制作、发行、推广方式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和发展,并且展现了独具一格的中国电影产业。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崛起,不仅赢得了多方的高度关注,还大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运转,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然而就在2018年里,中国电影的总票房再次打破了记录,达到了609.76亿,同比增长了9.06%,其中国产电影的总票房占据票房份额的62.15%,到达了378.97亿元,同比增长了25.89%,相比去年提高了8.31个百分点。并且2018年里票房过亿的电影就多达82部,其中国产电影就占据了一半的数量,有44部。一次次的新纪录表明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经济市场主体地位更加稳固。 第一章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市场规模发展快 我国的电影产业从2003年改革至今,中国电影的市场规模便一直保持着每年30%左右的增长。在2005年,中国电影在度过百年华诞之后,国内的电影产业迎来了发展的“膨胀期”。电影产业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电影产业化改革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下,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 一、电影票房持续增长 从21世纪初年起中国的电影产业的发展态势就呈现持续上涨的趋势,我国的电影市场的票房也开始逐年增长,在2010年,中国电影的票房首次突破百亿大关,然而这样的趋势并没有停止,每年的票房都在持续增长,到了2014年开始,中国票房凭借每年百亿的增长速度,在2018年的时候达到了609.8亿的惊人数目,相比于2017年的票房同比增长9.06%(见表1.1)。从一步一步的突破亿,十亿,百亿,达到现在的609.76亿,中国的电影票房不断地在刷新,使之电影产业走上经济市场的主导地位。

论与美国的关系

论与美国的关系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论中国与美国的关系 摘要: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关系现在状况良好,两国领导都已明确表示要共同努力,全力扩大两国合作,提升双方合作水平,他们或者出于真心,或者出于有意,或者出于别有所图,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两国都将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发展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造福于两国人民和国际社会。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态度,理性辩证看待中美关系,才能使我国更好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键词:中美关系形势矛盾共同利益 中美关系:几十年来,中美之间既有对抗也有缓和,既有合作也有竞争,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但中美关系仍然克服了各种困难和障碍,在惊涛骇浪中向前发展。中美两国之间的矛盾与分歧,这是美国遏制中国的根本原因,但共同战略利益的存在,这是两国开展合作的基础。美国对华采取遏制还是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中美之间共同利益的当今世界,在一超(美国)多强(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等)并存竞争的现实背景下,政治多极化态势与经济全球化趋势共同发展,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继续作用于国际舞台,借重合作与牵制防范共同构成了大国间的相互关系。中

美两国之间虽然存在着不少的矛盾和分歧,但同时也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等。一直以来,中美关系都是中国外交关系当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所以,中美关系的变化,不仅仅关系到中美两国的利益,更关系到整个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和平与稳定。 形势:目前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美国反恐战略对国际反恐斗争之局限和弊端进一步显现;国际反恐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反映出国际反恐阵线的内部分化倾向。世界经济可望继续保持繁荣,但高油价、对战略性资

(完整版)中国电视剧发展史

大家好!我是社会学的吴倩,今天是我代表我们小组为大家做这次的演讲。那我们这次汇报的主题是中国电视剧史的发展。 我将从一下三个方面展开我的汇报:发展历程、艺术特点、现状分析 首先要说的是它的发展历程 从1958到1965年是它的发展初期,在这阶段出现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大多侧重于政治思想教育。以题材论,大体可分为六类: 1.配合全党全国中心任务 2.歌颂新人新事新的生活 3.歌颂英雄人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4.少年儿童教育 5.国外题材 6.民间传说题材 第二阶段是1966—到1976年出现的停滞时期 这一阶段的电视剧有1967的样板戏《谈京剧革命》,同年也拍摄了一部黑白电视剧《考场上的反修斗争》。接着,在1975年录制播放了两部电视剧《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和《神圣的职责》这一时期的电视剧是在“四人帮”文化专制政策的影响下产生的,1976年5月中旬,北京电视台作出了“关于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的一些安排,除了文艺节目“主要从正面树立典型,宣传高

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外,还提出了“一律不播”、“坏节目”的八条内容, 1、歪曲历史真实,专写错误路线的: 2、描写英雄人物却是犯错误的,歪曲英雄形象的。 3、描写战争恐怖,渲染苦难、宣传和平主义的。 4、专写中间人物的,丑化工农兵形象的。 5、美化阶级敌人,模糊阶级界线,调和阶级斗争的。 6、提倡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宣扬人性论和所谓“人情味”。 7、有关谈情说爱,宣扬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感情的。 8、传统剧目,包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鬼戏,不管中国或外国的一律不播, 第三阶段是1978到80年代末的复苏时期,在这期间,出现了第一部彩色电视剧1978年5月《三家亲》,这也是电视单本剧时代的开始。197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成为了中国第一部译制剧。1980年,中央电视台相继播出了两部从美国引进的系列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1981年2月5日春节播出的9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是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 1984年播出的电视剧《血疑》曾引发一场轩然大波,并且首次在电视剧中插播了企业广告。 在80年代末出现了大批让人印象深刻的电视剧。 大家应该对这段音乐很熟悉吧,这就是1987版被奉为经典的西

中国现代电影发展现状

现代电影的发展 ——电影基础设施支持增长前景乐观: 现阶段,中国电影产业的强劲增长为未来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这些因素都将激发中国电影业的潜在市场。同时,中国居民财富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会使人们加大在旅游文化,电影和游戏方面的支出。中国居民在文化和娱乐服务的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由2005年的5.0%增加至2009年的8.9%。 ——现代化电影院数量的增加: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电影播放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城市中央商务区出现了众多大型购物中心,而这些也都建了许多多剧场影剧院。为了提高观众的体验效果,这些新建的电影院一般都配备了现代化的视听放映设施。根据艺恩咨询,中国多剧场影剧院数目已由2005年的838家增加至2013年的3,000家。电影院和银幕的数目也分别由2005年的1,243和2,668增加至2014年的将近20,000。 ——有利的监管环境: 中国政府一直都支持电影业的发展。各级政府监管机构制定的政策使得中国整个电影产业价值链上的参与者获益。这些政策包括私人资本投资,电影院数字化,金融机构参与电影融资及电影的出口等。而对电影产业实施的税收减免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电影公司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营业税及进口税方面的负担。此外,政府还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来保护版权内容,其中就包括在

网络内容共享方面的政策。除了这些政策,政府也在实现电影产业逐步开放方面一直作不懈努力。从2000年初的私人电影公司放行授权政策到增加电影出口配额,在过去20几年中,中国政府不断简化电影审查程序,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 电影制作包含所有在电影制作有关的活动,如电影素材选取,电影融资,制作团队和演员选取,拍摄,后期制作及获取监管部门的批准。 近几年,中国国内电影制作板块变得尤为活跃。根据资料显示,从2005年到2014年期间,中国电影产量年复合增长率为14.9%。2012年国产产量总量达到最高745部,2013年共产出近638部电影。进入门槛低和从非电影公司和金融机构获取的融资不断增加使得电影制作市场出现高度分散,现在全国范围类总共拥有约300个电影制片厂。 总的来说,一部成功的电影包含以下关键因素:优秀的电影制作团队和演员,电影剧情的市场化,获得一家有实力的电影发行公司的支持。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电影巨星频频亮相国际市场,电影制作成本,特别是演员成本,未来将不断出现攀升。 近年来,电影制片人通过不同渠道来获得电影融资,其中包括电影制片厂,电影业之外的投资者,电视台,海外预售发行权,电影植入广告和政府支持等。此外,凭借票房和版权以及个人信誉担保,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也参与电影融资领域。一些电影制片厂也能够通过向公共和私人发行股票来融资。 通过建立中外电影制片商的合作不仅给了外国电影制片商更好地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的机会,同时也使得外国电影不受进口配合的限制可以在中国放映。《十月围城》就是通过香港电影制片商和中国内陆投资者合作创造出的佳作。 ——电影发行 电影发行对电影商业化运作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发行商通过在各大院线安排电影的放映和媒体宣传来创造公共利益。电影发行商主要负责制作

浅谈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

浅谈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 汉师0902 1502090217 宋诗玉 摘要:近些年来,中国电影产业正在走向复兴,电影市场不断壮大,人们对电影的关注度不断上升。而电影产业中,大制作电影叫座不叫好,小成本电影叫好不叫座已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突出特色。本文作者从电影市场的整体情况,大制作电影和小成本电影的矛盾及电影产业的突出问题等方面提出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电影产业大制作小成本现状 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热”,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中国电影从90年代中期以来稳步扩张,国产影片的品牌竞争力明显增强,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产业正在走出困境,逐步复兴。中国电影也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时期。但是复兴之下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中国电影市场的整体情况 从最近几年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国产电影故事片的产量正在不断增长。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电影常量达到406部,跻身于世界前三名,并且电影票房攀升到创纪录的42.15亿元,首次进入全球电影市场前10名。中国电影产业总体上呈现逐年稳步增长的势态。我们知道,随着电影产业技术手段的更新换代,电影的后期制作基础设备较之前相比先进很多,后期制作较精良,无论是从投资规模上,还是制作能力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而从另一个方面说,电影制作人越来越重视宣传的作用。往往大制作的电影会再拍摄初期,甚至还未开拍时就进行较为广泛的宣传预热,以此提升大众对影片的期待值。并且电影与其他相关的产品一同

推出,促进电影品牌的提升,带动整体经济效益。电影制作人越来越充分了解大众对电影市场的重要性,接受美学从未像现在这样被广泛理解和运用。制作人及导演越来越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观众需要看到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电影效果,观众期待哪些电影明星的演出,这些都成为影响电影的重要因素。而因此引发的电影产业的问题下文中会进一步提到。 二.大制作电影与小成本电影的矛盾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结构严重失衡。国产影片市场出现了众多商业大片,往往是大制作、大投资、明星阵容,典型的“大片救市”的特征。电影票房收入大多集中于少数的几部大片。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电影市场一直都比较萧条,除了产量基本维持之外,观影人次,票房收入等都明显呈下降趋势。知道2002年张艺谋的大片《英雄》上市,票房收入达到创纪录的2.5亿元,这使得中国电影人看到了国产影片的希望,引发了一股投资大片的风潮。纵观近些年来票房收入颇高的影片,绝大多数都是商业大片,中国电影产业也由此出现了由大片推动的繁荣发展态势。 中国电影大片有几个突出的特征,首先是情节简单幼稚,随意篡改历史,甚至有时为了电影效果完全不顾史实,成为观众诟病之处。其次大片数量的增多使得视觉冲击变得平淡,观众在观赏了众多效果类似的大片之后往往会产生视觉疲劳,且很多大片片面的追求视觉效果,严重影响了电影情节的发展,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在精神层次上无法与观众需求接轨。第三,炒作过度,

浅谈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之令狐文艳创作

浅谈中国与美国的关系 令狐文艳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中国和美国是世界未来的两个超级大国,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也影响着世界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秩序的平衡。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 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 不同之处在于所处的位置不一样。美国式一个发达国家的领袖,是国际社会中既得利益国家的代表。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是国际社会弱势力群体的代言者之一,其本身也在为争取自己在国际社会中更有利的地位而努力。因为双方都是大国,所以任何一方都不能忽视对方的存在,也不可能不去考虑对方的存在对自己的影响。因而在两国的关系上必然是一种基于竞争而共存的一种关系,在涉及到自己核心利益的时候,

两个国家都会毫不犹豫的动用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以进行维护。 但是,中美两国的经济相互依赖。美国人需要中国人制造便宜产品来满足需求,这样它就把数以十亿计的资金投入中国,并且近乎疯狂的进口中国生产的廉价商品。在最近十年中,美国家庭由于购买中国的廉价产品而节约了6000亿美元。另一方面,美国也是中国出口商品的最大市场,中国获得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最近三年,美国超过日本,成为对中国的最大直接投资国。美国的国内市场容量十分庞大,每年的进出口总额远远超过中国的全年国民生产总值。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等。其中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在中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当然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没有直接涉及,但已经比较明确的表现出他的立场—支持日本,承认钓鱼岛属于日本。这也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因素 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灿烂多姿,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傲视群雄的姿态。当今国内外,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和其之间的交汇融合已成大势所趋,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代中国,如何建构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先进文化,已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思考的事情。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非凡。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我们要继承精华去其糟粕,辩证的去看待它。中国的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动力,它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它的影响力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民族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不败。 关键词: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现代价值影响力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 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使历时五千年所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十分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

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传统节日和传统娱乐之中,无不体现着传统文化。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都烙印着浓厚的的中国传统文化印记。当然,大多数传统文化都是不可多得的瑰宝,但也有一部分内容属于封建糟粕。从宗族文化方面来说,既有道德传家、耕读人家等的优良文化,也有着宗族家法等与现今道德与法律相悖的糟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在中国古代,家庭的放大就是宗族,宗族的放大就是国家。这种文化背景下,家庭成员片面地依赖并服从家长,而广大臣民也是片面地依赖并服从国君。它强调的是个体服从整体,并不是服从自我,而是服从他人。服从是以奉献或者说自我牺牲为前提的。这种宗族文化环境中,个体只有服从意识,不具自我主张。一旦出现反叛行为,那将是大逆不道,将成为众矢之的。因此,不论宗族的行为是否符合一个社会的潮流,这个宗族中的所有的个体都得服从。在这样的传统文化中,整体意志代表了个体意志,个体的意志根本不能体现,整体也就实质性地扼杀了个体的个性。 传统的儒家文化中也不乏糟粕。诸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就拿我们今天提倡的“礼仪”来说,在儒家文化中,“礼治”思想就是贵

中国综艺节目发展变迁及其困境

中国综艺节目发展变迁及其困境 作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副教授 郝俊慧叶昌前 2005-06-19 17:10 10月8日,各大媒体都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第三套节目)今起正式改版,对原有34个栏目进行了调整,减至22个。开创了中国综艺节目先河的央视名牌栏目《综艺大观》成为首批被淘汰的栏目之一。”这档融相声、小品、歌舞、杂技、魔术等为一体,有着14年历史的综艺节目,在捧红倪萍、周涛等多个主持人后,终于成了昨日黄花。同样值得我们关注的是10月24日落下帷幕的《非常6+1》特别节目——《梦想中国》,在经过三个多月的全国选秀之后,来自上海的王思思获得了本次比赛的大奖——金蝶奖,同时环球唱片将把她全新包装推向市场,至此,又一个由全国电视观众实时投票推选出“全民偶像”诞生了,这种新生代互动全民造星式综艺节目也达到了一个高潮。由这两个内容形式截然不同的综艺节目之命运来看中国综艺节目十四年变迁,我们发现,在内部元素、形式形态、运作方式、经营理念上综艺节目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它已经不仅仅是“综合才艺”的表演,其外延已经扩大到了整个综合娱乐节目,可以说现在我们经常讨论的具有娱乐性、消遣性和趣味性电视娱乐节目就是综艺节目发展的新形式。 综艺节目从大的类型方面来讲有现场晚会型和栏目型两种,小的内容形式方面包括歌舞表演、游戏、曲艺、访谈、速配、真人秀等等,凡娱乐艺术的内容无所不包。如果我们从这个概念范畴出发来看这十几年综艺节目的发展,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年《综艺大观》的开播,这是大陆电视综艺节目的鼻祖,标志着电视“晚会时代”的开始;第二阶段是96年起风靡一时的《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让人们初次接触到游戏娱乐综艺节目;新旧世纪交替之际,综艺节目逐渐由以前的嘉宾表演型向全民互动型转变,98年开播的《幸运52》通过竞猜加奖品,掀起了一番益智类节目的高潮,也开创了综艺节目的第三阶段——益智时代;第四阶段出现在近两年,像《欢乐英雄》和《非常6+1》这样全民参与的互动性节目逐渐成了荧屏的主角。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综艺节目在短短的十几年出现如此快速的转变呢? 1、时代的变迁带来受众需求的转变 电视节目的兴衰是与整个大时代背景相契合,90年代初,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尚未全面拉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还是相对落后,对电视节目没有太高的要求,贫乏的频道资源和节目资源使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成了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所以当集曲艺、音乐、舞蹈等于一体的《综艺大观》出现在人们面前时,的确以“小春节晚会”的姿态吸引了不少观众。然而接下来的十年是中国改革开放逐渐走向高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十年,也是新闻媒介改革最重要的十年,电视技术迅速发展,有线、无线的同城之争开始上演,卫星传播技术打破了电视的传播界限,频道越来越多,观众手中的遥控器很难再固定在一个台上,传统的小晚会已经不是唯一的娱乐选择。 国家开始推行双休日,一年当中,国民有1/3的时间在休假,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进行电视消费,因此满足观众休闲时光对电视的消遣需求,最大化的占有一周当中的收视份额,成为了很多卫视的周末战略核心。尤其是到了90年代后期,商品市场逐渐细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社会生活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消费行为的变化使电视的受众出现了分化的趋势,开始从“大众”走向“分众”。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爱好的受众对电视内容有了不同的需求。于是,晚会类综艺节目开始分化,由以前大而全的综合型节目根据内容分化为不同的类型节目,比如《同一首歌》和《周末喜相逢》,同时人们的生存压

浅析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 摘要:电影产业化的观念和制度并没有真正确立、国产电影的数量和质量与电影市场要求不相适应、电影市场现状与市场潜力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进口影片与国产影片、市场"大片"与普通国产影片的市场份额、票房份额严重失衡,特别是发行业、放映业与制片业利益冲突日益激化,则说明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而关键的发展和调整时期,甚至可以说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关键词:中国电影电影产业好莱坞电影发展现状 第一、电影产业体制的改革阵痛。中国电影的"体制改革"是从80年代后期开始的,电影业在市场压力下逐渐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这一过渡首先是制片方式的转变。电影制作机构的增扩,电影出品权的逐渐放开,部分地分散了电影生产的垄断性,为电影作为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可能性。因而,10多年来,不仅国家或者电影企业投资生产影片,而且还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国营和民营、电影企业与非电影企业、大陆与港台、中国与外国联合拍摄的影片,各种社会资金注入电影企业,使国产影片的投资规模年增长幅度从90年代以来达到了10%以上,国产电影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引进了这些资金所代表的运作机制、文化观念、以及市场竞争意识,这为提高电影的创作、制作水平和艺术、技术质量提供了经济前提。其次是发行方式的转变。90年代初期,一直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统购统销、垄断经营的电影发行体制解体,多种机制、多种形式的发行放映模式并存,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作、发行、放映业的积极性;扩大引进发行外国电影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引进世界"流行"影片,在刺激电影市场的同时也影响到本土电影的制作策略和影片风格。 (一)近年来电影体制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现象是发行业和制片业的相互渗透和参与趋势仍在增加,许多地区和机构已经建立或者正在酝酿建立制作、发行甚至放映

中国电影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预测(1)

中国电影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预测 专业必修课程:服务经济学 指导老师:刘国平 1415000133 顾云婷 摘要:近年来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快速发展,为改善民生、拉动消费、促进消费升级持续发力。其中文化及相关产业服务业同比增长14.7%。幸福产业带动消费需求增长,且对吸纳就业的作用积极。文化产业中,电影产业发展尤为突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据普华永道报告显示,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将从2013年的31.3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59亿美元,涨幅高达88%,这表明中国电影产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居民生活水平和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居民提升生活质量的需求已释放出巨大的文化产品购买意愿和消费能力。在国家拉动内需、鼓励消费的政策背景下,中国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居民消费需求早已超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阶段,而更多地进入具有满足精神需求特征的高层次消费阶段,逐年增加的文化消费规模正体现了这一居民消费升级的趋势。近年来,中国宏观经济不断向好,经济结构稳步调整,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升,对教育、文化、娱乐等的需求持续增加。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已从2000 年的628 元,增长到2014 年的2142.3 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10%。在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推动下,

人民群众用于文化娱乐消费的支出还将持续增长。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促进电影产业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已经连续多年保持了高速增长,居民文化消费能力不断提升。2015 年,中国人均GDP 约为8280 美元,按照世界各国的经验,当人均GDP 超过3000 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接近或超过5000 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井喷。目前,中国正处于文化消费发展的大好时期,文化消费能力和水平迎来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票房和银幕数仍偏小,电影市场还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关键词:市场广大潜力无穷 正文: 一.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与现状 1.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纵观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国电影行业可以说先后经历了“高峰—低谷—上升”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曾经辉煌过,由于人民收入水平提升,票价低廉,再加上人民对精神食粮的渴求以及其他娱乐方式极度匮乏,看电影的人数和票房收入节节攀升,到了1991 年达到顶点,年票房收入达到24亿元,人均年观影10次以上。然而,自1992年之后,随着电视普及率的提高、节目质量的提升,再加上电影盗版猖獗,中国电影行业步入了低谷,到1999年,票房收入跌入谷底,票房收入8.1亿元。到了2002年,为了挽救濒死的电影行业,应对WTO 之后进口影片对国产电影的冲击,国家开始推行电影产业化改革,允许民营、外资进入电影投资、制作、发行、放映环节。根据“数太奇”电影大数据平台的最新数据显示,19~35岁的年轻观众

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一.中日关系: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刻,在这一时期作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与进行现代化改革开放相适应,中国对外政策包括对日本的政策进行了调整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对外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日本是经济大国,资源小国,对海外资源的依赖性和依赖程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加上国际局势动荡,对日本影响很大。因此,日本需要分散原料,燃料的供应,就近取材来满足其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 本在国际上的影响仍十分有限,它既无法同美,俄那种政治影响力遍及全球的超级大国相比,也无法与英法相比,因此,它力图在最有前途的亚太地区扩大政治影响,亚太地区既是日本的主要资源供应地,又是日本重要的商品市场。日本企图从政治上“担负起稳定亚太地区的使命”。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日本加强了亚太外交,积极在这一地区发挥作用施加影响。在国际重大问题上,积极参与,尤其在经济上大大增加对亚太“热点”地区的投资。加强经济合作。 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注入了新活力,中日官方和民间的互访增多,中日经济贸易迅速增长,经济合作的加强。文化的交流等都促进了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 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展望21世纪的中日关系,两国间的经济合作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经济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的21世纪,发展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对全面加深两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贸易方面日本期待着进一步降低或取消关税。近年来中国已在这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据报导,从92年到97年,中国先后7次降低关税。现在的关税已平均降到了17%,与发展中国家基本持平。相信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进展,这方面还会有较大的改进。另一方面,中国也希望日本减少对进口中国纺织品份额的限制,使两国贸易保持平衡。在投资方面,日本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流通、通讯等服务领域;中国则希望日方多向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投资。目前,双方在这些问题上既有合作也有分歧。但发展中日经贸关系是由两国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分歧将逐步消除,合作会进一步加强 中日两国已经成为相当重要的贸易伙伴,贸易和经济合作在两国官民并举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希望日本方面不说不做有损与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的言行,按照<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友好和平条约>的精神以及“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相互信赖,长期稳定”的原则来行事,从长远的角度和广度来考虑和发展中日关系在维护亚洲和平,稳定,繁荣的大目标下,求同存异,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协商合作,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中日经济与技术合作,促使亚太经济合作,经过双方努力,中日两国间的贸易和经济合作将会继续扩大,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经济发展将作出新的贡献.

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在长时间的历史积淀长河中,我国传统文化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历史性和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民族性,它是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结晶,它的传承与发展对后代人的生活和思想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就目前传统文化的发展环境来看,并不是所有人都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偏激性。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出发,对其当代价值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首先我们先了解“中国”的内涵。随时时代发展和朝代的变迁,中国一次历史上也具有多个意义,一般多指的是中原地区,后来又把边疆地区包括在内。发展到如今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特有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某个民族或者是某个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是对偌大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文化因素形成的统一体,主要是一些过去的有活力的东西。而对于文化的理解往往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和演变而来的可以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表现出来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具有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显著特点。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的检验和发展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具有持久性和价值。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快,文化事业也在不断繁荣,但是仍要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我们仍旧要以传统文化作为一面镜子,反思目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发挥其在当代的时代价值。以下也将从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介绍。 第一,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增加我国的民族凝聚力。当代社会发展到今天,传统文化仍然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精神思想源泉。传统文化及时各民族的,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中华子孙的责任认同感,对维护民族权益具有重要作用。中华儿女经过漫长的历史仍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一种强大的信念在支撑着,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自豪感,中国传统文化催人奋进,激发爱国主义情怀,促进民族团结和繁荣发展。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加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内容和思想精髓和当前社会的主流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相互联系的,都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以人为本”“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都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