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第五章 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第五章 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第五章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模态”一词是英文“modal”的音译,原意为“样式的”,“情态的”。模态逻辑是研究包含模态词“必然”、“可能”的模态命题及其推理的科学。模态逻辑历史很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对模态命题做过许多讨论,研究了模态词和模态三段论,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模态逻辑的价值被忽略了,因而模态逻辑基本上没有得到发展。直到本世纪初,美国逻辑学家Lewis用数理逻辑的方法和观点对模态逻辑作了系统的研究,这才使模态逻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Lewis是由对蕴涵的讨论转而研究模态逻辑的。Russell把p→q定义为﹃p∨q,即只要p假或q真,p→q就为真,这就是所谓实质蕴涵。按照实质蕴涵的定义就出现了一些蕴涵怪论,如:(1)p→(q→p);

(2)﹁p→(p→q);

(3)(p→q)∨(q→p)

这几个定理分别说明了:

(1)任一命题q蕴涵真命题p。

(2)假命题p蕴涵任一命题q。

(3)任何两个命题p与q,不是p蕴涵q,就是q蕴涵p。

这些怪论的出现引起了逻辑学界的一些争论,有人试图定义新的蕴涵词来代替实质蕴涵,Lewis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他提出把蕴涵“如果p,那么q”定义为“不可能(p∧﹁q)”,这就是所谓的严格蕴涵。严格蕴涵的定义中包含了模态词。Lewis所建立的严格蕴涵系统,形成了一个模态逻辑的命题演算系统。其他逻辑学家也通过研究,建立了包括谓词演算在内的种种模态逻辑系统。也有人对模态提出了更广义的解释,从而开拓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

逻辑学中在两种意义上,即在狭义和广义上使用“模态”这个术语。一般认为,当“模态”这一术语被狭义的使用时,它只是指“必然的”、“可能的”这类模态词。因此,只有含有“必然的”、“可能的”这类模态词的命题被认作是狭义模态命题。例如:“物体间存在着引力是必然的”、“(p∨﹃p)是必然的”。也有一些逻辑学家对“模态”作广义的理解。广义的模态逻辑讨论的内容比狭义的模态逻辑要广泛得多。广义模态词除了必然、可能之外,还包括必须(应该)、允许、禁止;知道、相信、可接受、可疑、可证;曾经、总是、将是;优先、中立等等。这些模态词分别是道义逻辑、认识逻辑、时态逻辑和价值逻辑的研究对象。每一种模态都是现代逻辑中相应分支的研究对象。我们在这里只就其中主要的几种做一点简单的介绍。

第一节模态命题

一、什么是模态命题

模态命题就是陈述事物情况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命题。直言命题和关系命题只是关于事物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陈述。但有些事物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必然的,有些事物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可能的,陈述这种必然性或可能性的命题就是模态命题。模态命题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程度。

例如:违反客观规律必然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辩护人的意见可能是对的。

模态命题都含有“必然”或“可能”等模态词,不含有模态词的命题是非模态命题。人们使用模态命题一般是出于两种情况:1、用模态命题来反映事物本身确实存在的某种可能性或必然性。如例(1);2、我们有时对事物是否确实存在某种情况,一时还不十分清楚、确定,因而只好用可能命题来表示自己对事物情况断定的不确定的性质。如例(2)。

另外,模态词在一个模态命题中所处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模态命题是在非模态命题的基础上,加上模态词而构成的。模态词可以加在命题的中间,也可以加在命题的前面或后面。如例(2)也可表述为:“可能辩护人的意见是对的”。

二、模态命题的种类

根据模态命题的定义,可对其作如下分类:

1、可能命题

可能命题就是陈述事物情况的可能性的命题。在自然语言中,通常用“可能”、“或许”、“也许”、“大概”等语词作为它的模态词。可能命题又分为两种:

(1) 可能肯定命题

可能肯定命题就是陈述事物情况可能存在的命题。例如:

飞碟可能是天外之物。

可能肯定命题的形式是:可能p 。

现代逻辑一般用符号“◇”表示“可能”,这样,“可能p ”又可以写作:“◇p ”。

(2) 可能否定命题

可能否定命题就是陈述事物情况可能不存在的命题。例如:

明天可能不下雨。

可能否定命题的形式是:可能非p 。

可用符号表示为:◇﹃p

2、必然命题

必然命题就是陈述事物情况的必然性的命题。在自然语言中,通常用“必然”、“必定”、“一定”等语词作为它的模态词。必然命题又分为两种:

(1) 必然肯定命题

必然肯定命题就是陈述事物情况必然存在的命题。例如:

事物之间必然有联系。

必然肯定命题的形式为:必然p 。

可用符号表示为:□p

(2) 必然否定命题

必然否定命题就是陈述事物情况必然不存在的命题。例如:

客观规律必然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必然否定命题的形式是:必然非p。

可用符号表示为:□﹃p

三、模态命题之间的关系

以上四种模态命题之间,也可以用逻辑方阵来表示出它们类似性质命题对当关系的那样一种真假关系。如下图:

此图表明:

(1)□p与□﹃p之间的关系是反对关系。其中,一个真,另一个必假;一个假,另一个则真假不定。二者可以同假但不可同真。

(2)◇p与◇﹃p之间的关系是下反对关系。其中,一个假,另一个必真;一个真,另一个则真假不定。二者可以同真但不可同假。

(3)□p与◇﹃p之间的关系是矛盾关系。其中,一个真,另一个必假;一个假,另一个必真。二者既不可同真又不可同假。

(4)□﹃p与◇p之间的关系也是矛盾关系。其中,一个真,另一个必假;一个假,另一个必真。二者既不可同真又不可同假。

(5)□p与◇p之间的关系是差等关系。其中,□p真,则◇p必真;◇p假,则□p必假;□p假,◇p则真假不定;◇p真,则□p真假不定;

(6) □﹃p与◇﹃p之间的关系也是差等关系。□﹃p真,则◇﹃p必真;◇﹃p假,则□﹃p必假;□﹃p假,则◇﹃p真假不定;◇﹃p真,则□﹃p真假不定;

其中,由(3)、(4),我们可得

(7)﹃□p←→◇﹃p

﹃◇﹃p←→□p

(8)﹃□﹃p←→◇p

﹃◇p←→□﹃p

根据上面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可以由一个模态命题的真或假,推知其他三个模态命题的真假情况。例如,已知“今天可能有风”为真,可推知“今天可能无风”真假不定,“今天必然无风”假,“今天必然有风”真假不定。又如,“火星上必然有生命”为假,可推知“火星上必然无生命”真假不定,“火星上可能有生命”真假不定,“火星上可能无生命”为真。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由一个模态命题的负命题确定与其等值的模态命题。例如,“并非他必然来”等值于“他可能来”,“并非他必然不来”等值于“他可能来”。

四、客观模态与主观模态

模态还可分为客观模态与主观模态。人们使用模态命题用以如实反映事物本身确实存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的模态称作客观模态,如:“生物受环境影响是必然的”、“制服癌症是可能的”。它们就分别反映了客观事物确实存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是一种客观的模态,由于也可以说这是一种事物的模态,所以客观模态又叫事物的模态。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对事物是否确实存在某种情况,一时还不十分清楚,不很确定,因而只好用可能命题来表示自己对事物情况反映的不确定的性质。例如:“火星上可能有生物”,“他可能是大学毕业”,这种反映人们认识的不同的确实程度的模态性称作主观模态。由于这些可以说是一种认识的模态,所以主观模态又叫认识的模态。

这两种模态显然是有所不同的,不能将它们混淆起来。客观模态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实际情况,它是不依我们的认识,从而也不依我们认识的模态为转移的。主观模态则是由于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对事物情况认识的不同程度而形成的,它是受到各种客观条件(历史的、科学技术的条件等等)和主观条件制约的。本书讲的模态主要是客观模态。

第二节模态推理

一、什么是模态推理

模态推理是以模态命题为前提或结论,并根据模态命题的性质进行推演的推理。

例如:

(1)任何人都必然有缺点,

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缺点。

(2)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可能不需要氧气,

所以,任何生物的生存都必然需要氧气。

这是两个模态推理,它们的前提和结论都是模态命题,它们是根据“必然”、“可能”这两个模态命题的关系进行推演的。

二、模态推理的种类

本书只简要的介绍比较简单的三种模态推理,即:模态对当推理、模态命题与非模态命题推理以及模态三段论。

1、模态对当推理

模态对当推理就是根据模态逻辑方阵进行推演的对当关系模态推理。在上一节中,我们已经介绍了四种模态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并用逻辑方阵表示出来。根据表现在逻辑方阵中的四种模态命题之间的关系,模态对当推理共有四种,现分别说明如下:

(1)反对关系对当推理

模态命题间的反对关系是指□p与□﹃p之间不同真,可同假的真假关系。所以,可以由真推假。根据反对关系进行模态推理有两个有效式:

①必然p,所以,不必然非p。(□p→﹃□﹃p)

例如:新生事物必然能战胜腐朽事物,所以,新生事物不必然不能战胜腐朽事物。

②必然非p,所以,不必然p。(□﹃p→﹃□p)

例如:晚上十点半以前必然不关灯,所以,晚上十点半以前不必然关灯。

(2)下反对关系对当推理

模态命题间的下反对关系是指◇p与◇﹃p之间不同假,可同真的真假关系。所以,可以由假推真。根据下反对关系进行模态推理有两个有效式:

①不可能p,所以,可能非p。(﹃◇p→◇﹃p)

例如:人不可能总是情绪饱满的,所以,人可能不总是情绪饱满的。

②不可能非p,所以可能p。(﹃◇﹃p→◇p)

例如:他不可能不认识作案人,所以,他可能认识作案人。

(3)差等关系对当推理

模态命题间的差等关系是指□p与◇p之间、□﹃p与◇﹃p之间可同真,可同假的真假关系。即由必然p真可推知可能p真;由可能p假推知必然p 假。所以,根据差等关系进行模态推理,有以下四个有效式:

①必然p,所以,可能p。(□p→◇p)

例如:旧体制必然要被新体制取代,所以,旧体制可能要被新体制取代。

②必然非p,所以,可能非p。(□﹃p→◇﹃p)

例如:他明天必然不到学校来,所以,他明天可能不到学校来。

③不可能p,所以,不必然p。(﹃◇p→﹃□p)

例如:某人不可能是凶手,所以,某人不必然是凶手。

④不可能非p,所以,不必然非p。(﹃◇﹃p→﹃□﹃p)

例如:水不可能不往低处流,所以,水不必然不往低处流。

(4)矛盾关系对当推理

模态命题间的矛盾关系是指□p与◇﹃p之间、□﹃p与◇p之间不同真,不同假的真假关系。由其中一个真,可以推知另一个假;由其中一个假,可以推知另一个真。有以下八个有效式:

①必然p,所以,不可能非p。(□p→﹃◇﹃p)

例如:新生事物必然要代替旧事物,所以,新生事物不可能不代替旧事物。

②不必然p,所以,可能非p。(﹃□p→◇﹃p)

例如:明天不必然降温,所以,明天可能不降温。

③可能p,所以,不必然非p。(◇p→﹃□﹃p)

例如:太阳系可能有第十颗行星,所以,太阳系不必然没有第十颗行星。

④不可能p,所以,必然非p。(﹃◇p→□﹃p)

例如:价值规律不可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价值规律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将以上四种矛盾关系对当推理的前提和结论对调,可形成另外四种同样的有效推理。这里就不一一罗列。新推出的四种推理之所以有效,是由于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任一方与其对方的否定,都是等值的,所以可以互推。

2、模态命题与非模态命题推理

在本书中,我们把实然命题当作非模态命题来看待,所以,模态命题与非模态命题推理是指根据“实然”和“必然”、“可能”之间的关系进行推演的模态推理。在日常生活中,实然命题一般不要“实然”词来表示,我们用“p”和“非p”分别表示实然肯定命题和实然否定命题。

P和必然p、可能p,非p和必然非p、可能非p,有以下四种关系:

(1)如果必然p真,则p真。(□p→p)

例如: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必然是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是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

(2)如果p真,则可能p真。(p→◇p)

例如:小王的考试成绩是优秀的,所以,小王的考试成绩可能是优秀的。

(3)如果必然非p真,则非p真。(□﹃p→﹃p)

例如: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必然不正确,所以,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不正确。

(4)如果非p真,则可能非p真。(﹃p→◇﹃p)

例如:他在胜利面前不骄傲,所以,他在胜利面前可能不骄傲。

由以上的推理可以看出:“必然”的陈述较“实然”的陈述多,“实然”的陈述较“可能”的陈述多。因此,可以从必然推断实然,从实然推断可能。反之,就不能推导,即不能由可能推断实然,不能由实然推断必然。例如:从“甲可能认识乙”不能推断“甲认识乙”,更不能推断“甲必然认识乙”。

3、模态三段论

模态三段论就是在三段论的基础上引入模态词而构成的演绎推理。在模态三段论中,至少有一个前提是模态命题,而且这些模态命题都是由直言命题加模态词而构成的直言模态命题。

例如:凡故意杀人犯都必然有杀人动机,

某甲是故意杀人犯,

所以,某甲必然有杀人动机。

模态三段论主要有以下四种:

(1)必然模态三段论

必然模态三段论是在三段论中引入“必然”这一模态词所构成的三段论。以AAA式为例,它的推理形式是:

所有的M必然是P

所有的S必然是M

所以,所有的S必然是P

例如:所以的法律都必然具有阶级性,

各个国家的宪法必然都是法律,

所以,各个国家的宪法必然具有阶级性。

(2)必然和可能结合的模态三段论

这种模态三段论是指由必然模态命题和可能模态命题为前提而组成的三段论,其结论是可能模态命题。其推理形式是:

M必然是P

S可能是M

所以,S可能是P

例如:凡满十八岁的公民必然有选举权,

小吴可能已年满十八岁,

所以,小吴可能有选举权。

(3)必然和实然结合的模态三段论

这种三段论是指由必然模态命题和实然命题为前提而组成的三段论,其结论是必然模态命题。其推理形式如下:

所有的M必然是P

所有的S是M

所以,所有的S必然是P

例如:所有在历史上产生的东西必然最终要灭亡,

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上产生的东西,

所以,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最终要灭亡。

(4)可能和实然结合的模态三段论

这种三段论是指由可能模态命题和实然命题所构成的三段论。其结论是可能模态命题。其推理形式如:

所有的M可能是P

所有的S是M

所以,所有的S可能是P

例如:凡与被害者有仇恨的人都可能是作案的凶手,

张某是与被害者有仇恨的人,

所以,张某可能是作案的凶手。

模态三段论除了要遵守三段论的规则外,还要根据前提的模态确定结论的模态。如何确定结论的模态呢?比较流行的原则是结论从弱原则。什么是结论从弱原则呢?从模态命题与直言命题之间的关系来说,同一素材的必然命题蕴涵直言命题,直言命题蕴涵可能命题。因此,必然命题最强,直言命题次之,可能命题最弱。所谓结论从弱原则,就是结论命题不得强于前提中较弱的命题。

例如:工人必然是劳动者,

王某可能是工人,

所以,王某可能是劳动者。

由于这个模态三段论中有一个前提是可能命题,故结论只能是可能命题。

但是,这种结论从弱原则有例外情况,当前提是由必然命题和直言命题构成时,就有以下例外情况:

①当小前提是肯定命题而大前提是必然命题时,结论可以是必然命题。

例如:工人必然是劳动者,

李某是工人,

所以,李某必然是劳动者。

由于这个模态三段论的小前提是肯定命题,并且大前提是必然命题,属例外情况,故结论可以是必然命题。

②当小前提是必然否定命题时,结论可以是必然命题。

例如:资本家是剥削者,

张某必然不是剥削者,

所以,张某必然不是资本家。

由于这个模态三段论的小前提是必然否定命题,属例外情况,故结论可以是必然命题。

总括起来,模态三段论的规则如下:

①必须遵守三段论的一切规则。

②如果两个前提都是必然命题,则结论可以是必然命题。

③如果前提中有一个可能命题,或两个前提都是可能命题,则结论只能是可能命题。

④如果一个前提是必然命题,一个前提是直言命题,一般情况下,结论只能是直言命题或可能命题;但当小前提是肯定命题而大前提是必然命题,或者小前提是必然否定命题时,结论可以是必然命题。

凡符合上述四条规则的模态三段论都是有效的,而违反其中任何一条规则的模态三段论都是无效的。

第三节道义命题及其推理

模态命题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模态命题主要指可能命题与必然命题,而广义的模态命题泛指一切包含有模态词的命题,即除了可能命题与必然命题这类涉及一个陈述是真或假的模态命题(现代逻辑文献称之为“真值模态命题”)而外,道义命题、认识命题和时态命题等所研究的命题也是一种广义的模态命题。本节先对道义命题及其推理作一简单介绍。

一、什么是道义命题

在日常语言中时常有一些语句包含着“必须”、“允许”、“禁止”等词语。这些语词表示这“道义”、“义务”、“伦理”或“规范”等模态概念,被称作“道义模态词”。道义命题就是包含着道义模态词的命题。由于道义命题总是从一定规范的角度控制或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因而又

把这类命题称作规范命题。可见,道义命题是在一定情况下,给人(即规范的承受者)的行为提出某种命令或规定的命题。

例如:一切适龄青年必须服兵役。

允许公民信教或者不信教。

这些都是道义命题,前者表示:一切适龄青年(规范承受者)服兵役这一行为是必须的。后者表示:公民信教或不信教都是允许的,即可以信教,也可以不信教,对此国家不加以禁止。

道义命题可以是简单命题,如前例;也可以是复合命题,如后例。道义命题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个部分是陈述某种行为的命题,另一个部分是“必须”、“禁止”、“允许”等道义模态词。道义模态词可以放在命题中间,也可以放在命题的前面或后面。另外,正如一切复合命题归根结底都以简单命题为其基础一样,复合的道义命题也是以简单的道义命题为其基础的。所以,下面我们仅分析简单的道义命题。

二、道义命题的种类

在现代道义逻辑中,作为逻辑常项的道义模态词主要有三个:

“必须”(用符号“O”表示)。现代汉语中表示这一涵义的模态词还有“应当”、“有义务”等。

“禁止”(用符号“F”表示)。现代汉语中表示这一涵义的模态词还有“不得”、“不准”等。

“允许”(用符号“P”表示)。现代汉语中表示这一涵义的模态词还有“可以”、“准予”等。

按此,道义命题一般也相应的分为三种:

1、必须命题:表示某一行为属必须的道义命题;

2、禁止命题:表示某一行为属禁止的道义命题

3、允许命题:表示某一行为属允许的道义命题。

而这三种道义命题又都可以或是肯定的(这里的“肯定”表示做某件事,或采取某行动)或是否定的(这里的“否定”表示不做某件事,或不采取某行动),因此,具体说来,道义命题相应的分为以下六种:

1、必须命题:

(1)必须肯定命题:规定某种行为必须履行的命题。

例如:每个人都必须学习。

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可用符号表示为:“必须p”或“Op”

(2)必须否定命题:规定某种行为必须不实施的命题。

例如:一切公民的行为都必须不违反现行法律。

可用符号表示为:“必须非p”或“O﹃p”。

2、禁止命题:

(3)禁止肯定命题:规定某种行为不得实施的命题。

例如:禁止司机行车吸烟

未满十二周岁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

可用符号表示为:“禁止p”或“Fp”。

(4)禁止否定命题:规定某种行为不得不实施的命题。

例如:禁止司机行车不带驾驶执照。

可用符号表示为:“禁止非p”或“F﹃p”。

3、允许命题:

(5)允许肯定命题:规定某种行为可予实施的命题。

例如:青年人发展各种正当爱好是允许的。

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

可用符号表示为“允许p”或“Pp”。

(6)允许否定命题:规定某种行为可以不实施的命题。

例如:年老体弱者不参加体力劳动是允许的。

可用符号表示为“允许非p”或“P﹃p”。

关于上述分类,需要注意两点:首先,在各种道义命题中,其模态词在命题中的位置可以有所不同:可以将模态词置于命题的中间,也可以将模态词置于命题之前或之后。其次,在上述六种命题中,由于禁止p(Fp)同必须非p(O﹃p)、禁止非p(F﹃p)同必须p(Op)其陈述是相等的,因而,我们就可以用“必须p”来表示“禁止非p”(“必须学习”等于“禁止不学习”)、用“必须非p”来表示“禁止p”(“必须不违反法律”等于“禁止违反法律”)。这样一来,上述六种命题实际上可主要归结为以下四种命题:

1、必须p(Op)

2、必须非p(O﹃p)

3、允许p(Pp)

4、允许非p(P﹃p)

三、四种主要道义命题之间的关系

从上述分析中可见,道义模态命题和真值模态命题(可能命题与必然命题)显然有所不同。由于道义命题主要是表示对一定人的行为的直接命令的命题,因而,它通常不是看作直接表示真假的,也就是说,道义命题不像其他命题那样是从事实中去确定其真假的,而是根据这种命题的反映是否符合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而确定其正确还是不正确。因此,当我们分析各种道义命题之间的关系时,主要着眼的是各种道义命题之间的推演关系,也就是在其正确与否方面的制约关系,而不像分析各种性质命题和可能命题与必然命题之间的关系时那样着重去分析它们之间在真值上的相互制约关系。

四种道义命题之间的推演关系,概括起来,也具有类似传统逻辑中A、E、I、O四种性质命题之间的那种对当关系,因而,也可以借助于逻辑方阵来加以表示和说明。

此图表明:

(1)必须p(Op)与必须非p(O﹃p)之间的关系是反对关系。即二者一个正确,另一个就不正确;一个不正确,另一个正确与否不定。

(2)允许p(Pp)与允许非p(P﹃p)之间的关系是下反对关系,即二者一个错误,另一个就正确;一个正确,另一个正确与否不定。

(3)必须p(Op)与允许p(Pp)、必须非p(O﹃p)与允许非p(P﹃p)之间的关系是差等关系:即必须p正确,则允许p 必正确;必须p不正确,则允许p正确与否不定;允许p正确,必须p正确与否不定;允许p错误,则必须p不正确。

(4)必须p(Op)与允许非p(P﹃p)、必须非p(O﹃p)与允许p(Pp)之间的关系是矛

盾关系;即一个正确,另一个不正确,反之亦然。

四、道义命题推理

道义推理就是以道义命题作为前提和结论的推理。道义推理有许多种,而且有的相当复杂。我们在这里仅列举其中比较简单的三种:

1、根据道义逻辑方阵进行推演的道义推理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四种主要的道义命题:必须p、必须非p、允许p、允许非p。同模态命题一样,同一素材的道义命题之间也有真假关系,这种真假关系称为道义对当关系,可用一个逻辑方阵表示出来。根据逻辑方阵中四种道义命题之间的推演关系,即可构成一系列简单的道义推理。下面我们列出主要的几种:

(1)必须p→允许p

例如:行人过马路必须走人行横道,所以,允许行人过马路走人行横道。

(2)必须非p→允许非p

例如:青少年必须不抽烟,所以,允许青少年不抽烟。

(3)必须p→不允许非p

例如:这次考试必须在两小时之内交卷,所以,这次考试不允许在两小时之内不交卷。

(4)必须非p→不允许p

例如;共产党员对于批评过自己的人必须不打击报复,所以,共产党员对于批评过自己的人不允许打击报复。

(5)允许p→不必须非p

例如:允许在改革中犯错误,所以,在改革中不必须不犯错误。

(6)允许非p→不必须p

例如:这次会允许小吴不参加,所以,这次会小吴不必须参加。

(7)必须p→不必须非p

例如:子女必须赡养父母,所以子女不必须不赡养父母。

(8)必须非p→不必须p

例如:国家干部必须不以权谋私,所以,国家干部不必须以权谋私。

2、根据“必须”与“禁止”之间的等值关系进行推演的道义推理

(1)必须p→禁止非p

例如:行人必须遵守交通规则,所以,禁止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

(2)必须非p→禁止p

例如:必须不随地吐痰,所以,禁止随地吐痰。

(3)禁止p→必须不p

例如:禁止骑车带人,所以,必须不骑车带人。

(4)禁止非p→必须p

例如:禁止不用功学习,所以,必须用功学习。

3、道义三段论

道义三段论就是以道义命题为大前提,以直言命题为小前提,借助于中项的作用,得出一个道义命题结论的演绎推理。下面举出几种主要的、常见的道义三段论:

(1)必须道义三段论

这种道义三段论的推理形式如:

凡M必须P

凡S是M

所以,凡S必须P

例如: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们都是共产党员,

所以,我们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禁止道义三段论

这种道义三段论的推理形式如:

凡M禁止P

凡S是M

所以,凡S禁止P

例如:凡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这里是公共场所,

所以,这里禁止吸烟。

(3)允许道义三段论

这种三段论的推理形式如:

凡M允许P

凡S是M

所以,凡S允许P

例如:凡犯有严重错误但有悔改表现的允许从轻处理,

王某犯有严重错误但有悔改表现,

所以,王某允许从轻处理。

第四节其他模态命题的简介

我们前面提到过广义的模态命题泛指一切包含有模态词的命题,这一节我们将对另外两种模态逻辑,即认识命题与时态命题简单作以介绍。

一、认识命题

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会涉及到“知道”、“相信”、“怀疑”、“反驳”、“可证”、“可接受”、“可信”等语词,它们称作认识模态词,而包含着这种语词的命题就称作认识模态命题或认识命题。我们引入符号“K”表示“知道”,“Kap”表示“a知道p”;“B”表示“相信”,“Bap”表示“a 相信p”;“P”表示“对……所知道的一切是可能的”,“Pap”表示“对a所知道的一切,p是可能的”;“C”表示“跟……所知道的每件事是相容的”;“A”表示“可接受”,“Aap”表示“a 可接受p”;“D”表示“怀疑”,“Dap”表示“a怀疑p”。

我们可以用命题逻辑联结词把认识命题结合为复合命题,如:Kap∨Ka﹃p(“a知道是不是p”),P∧﹃Kap(“a不知道p”), ﹃Kap∧﹃Ka﹃p(“a不知道是不是p”),Bb(p∧﹃Bap)(“b 相信‘a不相信p’”)。再如:

Ka(p→q)→(Kap→Kaq)

Bap∧(p→﹃q)→﹃Baq

KaBap→Bap

都是普遍有效的认识命题形式。上述认识命题中包含认识主体(a、b等),称作相对认识命题;如果不包含认识主体,只表现个体常项的认识命题,就称作绝对认识命题。我们引入符号“Lk”表示“可靠的知道”,“Lkp”表示“p是可靠知道的”;“Mk”表示“是可信的”,“Mkp”表示“p是可信的”;“Lb”表示“相信的”,“Lbp”表示“p是被相信的”;“Mb”表示“似可信的”,“Mbp”表示“p是似可信的”。如下命题形式都是普遍有效的:

P→Mkp

Mk(p∨q)→Mkp∨Mkq

Lkp→p

﹃(Lbp∧Lb﹃p)

Lkp→Mkp

二、时态命题

人们在日常语言中总要涉及时态问题,是“过去”呢,还是“现在”或“将来”呢?这也是一种模态概念或称时态词。含有这种时态词的命题就是时态命题。我们引入符号“H”表示“过去”,“Hp”表示“过去p”;“T”表示“现在”,“Tp”表示“现在p”;“F”表示“将来”,“Fp”表示“将来p”。其实“过去”和“将来”都有那个时候的“现在”问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把“现在”(“T”)省略。于是只剩下两个时态词:H和F。

这样我们就可以初步刻划一些自然的时态语句。比如“并非我曾经到过上海”可表示为“﹃Hp”,“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们就去故宫或北海”可表示为“F(﹃p→(q∨r))”等等。这是时态词的单一出现;时态词还可以重叠出现,比如“曾经听说过将来这里建工厂”可表示为“HFp”。

关于时态问题还有一种复杂情况:“过去”和“过去总是”、“将来”和“将来总是”的情况是不完全一样的,比如“他过去曾是教师”和“他过去一直是教师”、“他将去一趟广州”和“他将来定居广州”就不完全一样。这里有个“时点”(短时时间)和“时段”(长时时间)的问题;当然,时点和时段也只是有相对的意义。我们引入符号“A”表示“过去总是”,“Ap”表示“过去总是p”;“G”表示“将来总是”,“Gp”表示“将来总是p”。并且给出下述定义:Ap=Df﹃H﹃p

Gp=Df﹃F﹃p

在这里,﹃H﹃p是说p曾经决不是假的,因而曾经总是真的,比如说“并非他过去某个时候不是教师”就等于说“他过去一直是教师”;而Hp则只是说p在某个时候曾是真的,比如说“并非他将来某个时候不居住在广州”就等于是说“他将来定居广州”;而Fp则只是说p将在某时是真的。这样,我们就有了四种包含不同时态词的命题:Hp(过去p),Ap(过去总是p),Fp(将来p),Gp(将来总是p)。其中,肯定了“Ap”也就肯定“Hp”,而肯定了“Hp”却不一定能肯定“Ap”;另外,肯定了“Gp”也就能肯定“Fp”,而肯定了“Fp”却不一定能肯定“Gp”。因此得到公式:

Ap→Hp

Gp→Fp

我们借助“Ap”和“Gp”就可以刻划命题中的全部时间断定,即p在所有时间上都是真的,可用下述公式表述:

Ap∧p∧Gp

我们还可以把模态词□和◇引入时态命题,比如“如果他在下月预考中及格,那么他将考上大学是可能的”,符号化为“Fp→◇Fq”;“如果点燃火药,那么爆炸将发生是必然的”,符号化为“S→F□r”。

对于认识和时态命题问题,我们只介绍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命题,其他的在这里不再详述。

行测逻辑推理解析题

一、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真假自明 考试中有这样的试题: 试题1:某仓库失窃,四个保管员因涉嫌而被传讯。四人的供述如下: 甲:我们四人都没作案; 乙:我们中有人作案; 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作案; 丁:我没作案。 如果四人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有两人说的是假话,则以下哪项断定成立?( ) A.说真话的是甲和丁B.说真话的是乙和丙 C.说真话的是甲和丙D.说真话的是乙和丁 这是典型的利用分析矛盾解析的试题。历年至今,在全国各地考试中屡见鲜见。解析这类试题,关键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然后真假自明。 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断定,必有一个真,一个假。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一一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了解了这些常识,可以利用分析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题。 [解析] (1)四人中,两人诚实,两人说谎。 (2)甲和乙的话有矛盾! 甲:我们四人都没作案; 乙:我们中有人作案; 可断定:甲和乙两人一个诚实一个撒谎。剩余丙、丁两人中也必然是一个诚实一个撒谎。 (3)假设:丁说的是真话,那么,可推出丙说的话也真! 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作案; 丁:我没作案。 显然,丁说真话不成立,于是推出:丁说假话,丙说真话。 (4)断定了丁说假话,就推出甲说的也是假话,乙说真话。 答案B。即:说真话的是乙和丙。

试题2:军训最后一天,一班学生进行实弹射击。几位教官谈论一班的射击成绩。 张教官说:“这次军训时间太短,这个班没有人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孙教官说:“不会吧,有几个人以前训练过,他们的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周教官说:“我看班长或是体育委员能打出优秀成绩。” 结果发现三位教官中只有一人说对了。 由此可以推出以下哪一项肯定为真?( ) A.全班所有人的射击成绩都不是优秀B.班里所有人的射击成绩都是优秀 C.班长的射击成绩是优秀D.体育委员的射击成绩不是优秀 [解析] (1)三人中只有一个说的对。 (2)张、孙二教官说法矛盾: 张教官说:“这次军训时间太短,这个班没有人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孙教官说:“不会吧,有几个人以前训练过,他们的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断定:张孙二人一对一错。因仅有一人对,第三个人周教官必错无疑。 周教官说:我看班长或是体育委员能打出优秀成绩。 这是错话,所以班长和体育委员都不优秀(任哪一个优秀周都不会错了)。 答案D。 试题3:某律师事务所共有12名工作人员。 ①有人会使用计算机; ②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 ③所长不会使用计算机。 上述三个判断中只有一个是真的。 以下哪项正确表示了该律师事务所会使用计算机的人数? A.12人都会使用B.12人没人会使用 C仅有一个不会使用D.仅有一人会使用 [解析] (1)假设条件③真,那么条件②也必然真,这和题中“只有一真”矛盾。 ②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 ③所长不会使用计算机。 显然③必假,即所长会使用计算机为真,那么“①有人会使用计算机”是真话。 (2)我们找到了惟一真的条件是①,剩余的条件“②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必然假,推出:12人都会

逻辑判断推理中常用的逻辑公式

逻辑命题与推理 必然性推理(演绎推理):对当关系推理、三段论、复合命题推理、关系推理和模态推理 可能性推理:归纳推理(枚举归纳、科学归纳)、类比推理 命题 直言命题的种类:(AEIOae) ⑴全称肯定命题:所有S是P(SAP) ⑵全称否定命题:所有S不是P(SEP) ⑶特称肯定命题:有的S是P(SIP) ⑷特称否定命题:有的S不是P(SOP) ⑸单称肯定命题:某个S是P(SaP) ⑹单称否定命题:某个S不是P(SeP) 直言命题间的真假对当关系: 矛盾关系、(上)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从属关系 矛盾关系: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之间不能同真同假。主要有三组: SAP与SOP之间。“所有同学考试都几个了”与“有些同学考试不及格” SEP与SIP之间。“所有同学考试不及格”与“有些同学考试及格” SaP与SeP之间。“张三考试及格”与“张三考试不及格” 上反对关系:具有上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但是可以同假。即要么一个是假的,要么都是假的。存在于SAP与SEP、SAP与SeP、SEP与SaP之间。 下反对关系:具有下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但是可以同真。即要么一个是真的,要么两个都是真的。存在于SIP与SOP、SeP与SIP、SaP与SOP之间。 从属关系(可推出关系):存在于SAP与SIP、SEP与SOP、SAP与SaP、SEP与SeP、SaP与SIP、SeP与SOP 六种直言命题之间存在的对当关系可以用一个六角图形来表示,“逻辑方阵图” SAP SEP SaP SeP

SIP SOP 直言命题的真假包含关系 全同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 复合命题:负命题、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 负命题的一般公式:并非P 联言命题公式:p并且q “并且、…和…、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选言命题:相容的选言命题、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相容的选言命题公式:p或者q“或、或者…或者…、也许…也许…、可能…可能…” 【一个相容的选言命题是真的,只有一个选言支是真的即可。只有当全部选言支都假时,相容的选言命题才是假的】不相容选言命题公式:要么p要么q “要么…要么…、不是…就是…、或者…或者…二者必居其一、或者…或者…二者不可兼得” 【一个不相容的选言命题是真的,有且只有一个选言支是真的。当选言支全真或全假时,此命题为假】 假言命题: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充要条件假言命题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公式:如果p,那么q“如果…就…、有…就有…、倘若…就…、哪里有…哪里有…、一旦…就…、假若…、只要…就…” 【有前件必然有后件。如果有前件却没有后件,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就是假的。因此,对于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来说,只有当其前件真而后件假时,命题才假。】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公式:只有p,才q “没有…就没有…、不…不…、除非…不…、除非…才…” 【没有前件必然没有后件。如果没有前件也有后件,这个必要假言命题为假。对于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来说,只有当其前件假而后件真时,命题才假。】 充要条件假言命题公式:当且仅当p,才q 【有前件必然有后件,没有前件必然没有后件。充要条件假言命题在前件与后件等值即前件真并且后件真,或者前件假并且后件假时,命题为真,在前件与后件不等值即前真后假,或前假后真时,命题为假】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模态命题

模态命题 知识点 特征:句子含有“可能”“必然”“不可能”“不必然(不一定/未必)”等模态词。 模态四句转换: (1)并非(所有都必然是)=有些可能不是 (2)并非(有些必然是)=所有都可能不是 (3)并非(所有都可能是)=有些必然不是 (4)并非(有些可能是)=所有都必然不是 即当模态命题遇到其否定形式(不/并非/未)时,变换方法: ①“所有”跟“有些”互换; ②“可能”跟“必然”互换; ③“肯定”跟“否定”互换。 例题 例1 心理学专家认为,并非所有经常锻炼身体的人身体都必然健康,保持阳光心态,注重心理卫生才能身体健康。由此可见()。 A 身体不健康,心理就不健康 B 有些经常锻炼身体的人身体可能健康 C 不经常锻炼身体的人有些可能是健康的 D 有些经常锻炼身体的人身体可能不健康 【解析】:答案选D。抽离题干:并非(所有…必然…健康)=有的…可能…不健康。 例2 如果购买体育彩票必然获大奖,那么体彩事业不会如日中天的发展。由此可以推出()。 A 体彩事业真正如日中天的发展,说明购买体育彩票必然不获大奖 B体彩事业正如日中天的发展,说明购买体育彩票可能难获大奖 C 如果购买体育彩票不必然获大奖,那么体彩事业就会如日中天的发展 D 体彩事业没有如日中天的发展,说明购买彩票一定获大奖 【解析】:答案选B。翻译题干:必然获大奖→不会如日中天发展。根据推理规则“否后必否前”,如日中天发展→并非(必然获大奖),即可能不获大奖,也就是可能难获大奖。 例3 并非任何战争都必然导致自然灾害,但不可能有不阻碍战争的自然灾害。 以下哪一项与上述断定的含义最为接近?() A.有的战争可能不导致自然灾害,但任何自然灾害都可能阻碍战争 B.有的战争可能不导致自然灾害,但任何自然灾害都必然阻碍战争 C.任何战争都不可能导致自然灾害,但有的自然灾害可能阻碍战争 D.任何战争都可能不导致自然灾害,但有的自然灾害必然阻碍战争

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第三讲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第一节模态命题 无论是直言命题,还是复言命题,都是表达明确判断的句子。然而在现实情况中这样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时会出现谈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情况 例如:今天早上堵车。 表达的是一种判断,是直言命题。但是,今天早上堵车的可能性有多大呢?是有可能会堵车呢?还是一定会堵车?为了探讨这种可能性,就要引入我们模态命题这一部分的学习 一、什么是模态命题 模态命题就是陈述事物情况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命题。直言命题和关系命题只是关于事物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陈述。但有些事物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必然的,有些事物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可能的,陈述这种必然性或可能性的命题就是模态命题。模态命题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程度。 例如:违反客观规律必然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辩护人的意见可能是对的。 模态命题都含有“必然”或“可能”等模态词。必然:一定、肯定、必须、必定等。可能:大概、也许等。不含有模态词的命题是非模态命题。人们使用模态命题一般是出于两种情况:1、用模态命题来反映事物本身确实存在的某种可能性或必然性。如例(1);2、我们有时对事物是否确实存在某种情况,一时还不十分清楚、确定,因而只好用可能命题来表示自己对事物情况断定的不确定的性质。如例(2)。 另外,模态词在一个模态命题中所处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模态命题是在非模态命题的基础上,加上模态词而构成的。模态词可以加在命题的中间,也可以加在命题的前面或后面。如例(2)也可表述为:“可能辩护人的意见是对的”。 注意:辨别模态命题和非模态命题的关键就是看这个命题中是否包括模态词,如果包括模态词就是模态命题。 二、模态命题的种类 既然是命题,就是表示某种判断,所以,根据模态词和判断词的不同,模态命题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必然P(P是非模态命题),必然非P,可能P,可能非P。

逻辑学第三版答案第四章 简单命题及其推理

第四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 一、下列命题是哪种直言命题?请指出命题的主项、谓项、联项、量 项及主谓项的周延情况。 1.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 答:这是个全称肯定命题(A),全称肯定量项省略;“共产党员”是主项;“是”为联项;“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是谓项。主项周延,谓项不周 延。 2.任何困难都不是不可克服的。 答:这是个全称否定命题(E)。全称量项“任何”;主项“困难”; 联项“不是”;谓项为负概念“不可克服的”。其主项、谓项都周延。 3.有些图书是线装书。 答:这是特称肯定命题(I)。量项“有些”;主项“图书”;联项“是”; 谓项“线装书”。其主项、谓项均不周延。 4.《女神》是郭沫若的诗集。 答:这是个单称肯定命题。《女神》是主项;“是”是联项;“郭沫若 的诗集”是谓项。其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5.有些学生不刻苦。 答:这个命题一般理解为O 命题:有些学生不是刻苦的。“学生”是 主项;“刻苦的”是谓项;“不是”是联项;“有些”是量项。其主项不周延, 谓项周延。 二、下列对当关系推理是否有效?为什么? 1.由“有的植物不开花”真,推知“所有植物都开花”假。 答:正确。因为O 与A 是矛盾关系,由O 真可推知A 假。 2.由“凡环境污染都对人身体有害”真,推知“有的环境污染不对 人身体有害”假。 答:正确。因为A 与O 是矛盾关系,由A 真可推知O 假。 3.由“有人生而知之”假,推知“有人不是生而知之”真。 答:正确。I 与O 是下反对关系,由I 假可推知O 真。 4.由“有的大学生是有理想的”真,推知“所有大学生都是有理想的” 假。 答:不正确。I 与A 是从属(差等)关系,由I 真推不出A 假。 5.由“所有的古代散文都不押韵”假,推知“有的古代散文押韵” 真。 答:正确。E 与I 是矛盾关系,由E 假可推知I 真。 6.由“所有的新诗都不押韵”假,推知“所有新诗都押韵”真。 答:不正确。E 与A 是反对关系,由E 假推不出A 真。 三、根据命题的对当关系,由已知下列命题的真假,断定同素材的其它三种命题的真假。 1.已知“某单位职工都买了电冰箱”为假。 答:这是个A 命题。当A 假时,同素材的E 命题“某单位职工都没 买电冰箱”真假不定;I 命题“某单位职工有的买了电冰箱”真假不定;O 命题“某单位有的职工没买电冰箱”为真。 2.已知“某班同学都不是会打桥牌的”为真。 答:这是个E 命题。当E 真时,A 命题“某班同学都是会打桥牌的” 为假;I 命题“某班同学有的是会打桥牌的”为假;O 命题“某班同学有

逻辑判断推理中常用的逻辑公式

逻辑判断推理中常用的 逻辑公式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逻辑命题与推理 必然性推理(演绎推理):对当关系推理、三段论、复合命题推理、关系推理和模态推理 可能性推理:归纳推理(枚举归纳、科学归纳)、类比推理 命题 直言命题的种类:(AEIOae) ⑴全称肯定命题:所有S是P(SAP) ⑵全称否定命题:所有S不是P(SEP) ⑶特称肯定命题:有的S是P(SIP) ⑷特称否定命题:有的S不是P(SOP) ⑸单称肯定命题:某个S是P(SaP) ⑹单称否定命题:某个S不是P(SeP) 直言命题间的真假对当关系: 矛盾关系、(上)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从属关系 矛盾关系: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之间不能同真同假。主要有三组: SAP与SOP之间。“所有同学考试都及格了”与“有些同学考试不及格” SEP与SIP之间。“所有同学考试不及格”与“有些同学考试及格” SaP与SeP之间。“张三考试及格”与“张三考试不及格” 上反对关系:具有上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但是可以同假。即要么一个是假的,要么都是假的。存在于SAP与SEP、SAP与SeP、SEP与SaP之间。 下反对关系:具有下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但是可以同真。即要么一个是真的,要么两个都是真的。存在于SIP与SOP、SeP与SIP、SaP与SOP之间。 从属关系(可推出关系):存在于SAP与SIP、SEP与SOP、SAP与SaP、SEP与SeP、SaP与SIP、SeP与SOP

六种直言命题之间存在的对当关系可以用一个六角图形来表示,“逻辑方阵图” SAP SEP SaP SeP SIP SOP 直言命题的真假包含关系 全同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 复合命题:负命题、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 负命题的一般公式:并非P 联言命题公式:p并且q “并且、…和…、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选言命题:相容的选言命题、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相容的选言命题公式:p或者q“或、或者…或者…、也许…也许…、可能…可能…” 【一个相容的选言命题是真的,只有一个选言支是真的即可。只有当全部选言支都假时,相容的选言命题才是假的】 不相容选言命题公式:要么p要么q

6第六章 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第五章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第一节模态命题 一、什么是模态命题? 模态命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一切包含有模态词的命题,狭义的主要是指其中包含有“必然”和“可能”这类模态词的命题。 定义:模态命题是反映事物可能性或必然性的命题。 例如:1、社会必然不断进步。 2、明天可能不下雨 这些都是模态命题。例1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必然性。例2反映了“明天不下雨具有可能性”。 二、模态命题的种类 根据命题所反映的是事物可能性还是必然性,可以把模态命题分为可能命题和必然命题。 1、可能命题。反映事物情况可能性的命题是可能命题。 可能命题又分为两种:肯定可能命题和否定可能命题。 (1)肯定可能命题:是反映事物情况可能存在的命题。 例1、火星上可能有生命存在。 例2、今天可能下雨。 前者反映火星上存在生命具有可能性,后者反映今天下雨的具有可能性。 公式:“S可能是P”或“S是P是可能的”简化为: “可能P”或“◇P”(在这里,P表示命题,“◇”模态算子,表示“可能”)。 (2)否定可能命题:是反映事物情况可能不存在的命题。 例1、明天可能不下雨。 例2、他可能没有20岁。 前者反映“明天下雨”这种情况可能不存在,后者反映“他有20岁”这种情况可能不存在。 公式:“S可能不是P”或“S不是P是可能的”,也可简化为“可能┒P”(即可能非P “或”◇┒P)。 2、必然命题。反映事物情况必然存在的命题是必然命题。 (1)肯定必然命题。是反映事物情况必然存在的命题。例如: a.生物必然进行新陈代谢。 b.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必然能实现。 前者反映了“生物进行新陈代谢”的必然性,后者反映了,“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详细讲解

第3讲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复合命题,是指由简单命题通过联结词而构成的命题。由于联结词的不同,复合命题就有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等不同的种类形式。】 3、1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1、联言命题 联言命题就是断定事物的若干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命题。 例如,“鲁迅是文学家并且是思想家”。 联言命题的一般公式是:p并且q;也可表示为 p∧q 。 其中,“并且”(现代逻辑上通常用符号“∧”表示,涵义为“合取”)为联结词,p、q称为联言肢(联言命题的肢命题)。 日常语言中的“…和…”、“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表示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的语词都是“并且”的意思。 一个联言命题是真的,则其每一个肢命题都必须是真的。只要有一个肢命题假,则联言命题就是假的。 联言命题的真假特征可以表示如下: p q p∧q 真真真 真假假 假真假 假假假 2、联言推理 联言推理就是前提或结论为联言命题,并且根据联言命题的逻辑特征所进行的推理。一个联言命题是真的,当且仅当其所有肢命题是真的。联言推理的推理形式有分解式和组合式。 分解式就是由前提中一个联言命题为真推出其任一肢命题为真的联言推理。公式是: p并且q p并且q p 或者 q 组合式就是由前提中一些肢命题为真推出这些肢命题所组成的联言命题为真的联言推理。公式是: p q p并且q 应用例: 例题1-联言推理 ■李娜心中的白马王子是高个子、相貌英俊、博士。她认识王威、吴刚、李强、刘大伟四位男士,其中只有一位符合她所要求的全部条件。 (1)四位男士中,仅有三人是高个子,仅有两人是博士,仅有一人相貌英俊。 (2)王威和吴刚都是博士。 (3)刘大伟和李强身高相同。 (4)每位男士都至少符合一个条件。 (5)李强和王威并非都是高个子。 请问谁符合李娜要求的全部条件? A.刘大伟。B.李强。 C.吴刚。 D.王威。 例题2-联言推理 ■只有具备足够的资金投入和技术人才,一个企业的产品才能拥有高科技含量。而这种高科技含量,对于一个产品长期稳定地占领市场是必不可少的。

模态命题

模态命题 知识点 特征: 句子含有“可能”“必然”“不可能”“不必然(不一定/未必)”等模态词。 模态四句转换: (1)并非(所有都必然是)=有些可能不是 (2)并非(有些必然是)=所有都可能不是 (3)并非(所有都可能是)=有些必然不是 (4)并非(有些可能是)=所有都必然不是 即当模态命题遇到其否定形式(不/并非/未)时,变换方法: ①“所有”跟“有些”互换; ②“可能”跟“必然”互换; ③“肯定”跟“否定”互换。 例题 例1 心理学专家认为,并非所有经常锻炼身体的人身体都必然健康,保持阳光心态,注重心理卫生才能身体健康。由此可见()。 A身体不健康,心理就不健康 B有些经常锻炼身体的人身体可能健康 C不经常锻炼身体的人有些可能是健康的 D有些经常锻炼身体的人身体可能不健康

答案选D。抽离题干: 并非(所有…必然…健康)=有的…可能…不健康。 例2 如果购买体育彩票必然获大奖,那么体彩事业不会如日中天的发展。由此可以推出()。 A体彩事业真正如日中天的发展,说明购买体育彩票必然不获大奖 B体彩事业正如日中天的发展,说明购买体育彩票可能难获大奖 C如果购买体育彩票不必然获大奖,那么体彩事业就会如日中天的发展 D体彩事业没有如日中天的发展,说明购买彩票一定获大奖 【解析】: 答案选B。翻译题干: 必然获大奖→不会如日中天发展。根据推理规则“否后必否前”,如日中天发展→并非(必然获大奖),即可能不获大奖,也就是可能难获大奖。 例3 并非任何战争都必然导致自然灾害,但不可能有不阻碍战争的自然灾害。 以下哪一项与上述断定的含义最为接近?() A.有的战争可能不导致自然灾害,但任何自然灾害都可能阻碍战争 B.有的战争可能不导致自然灾害,但任何自然灾害都必然阻碍战争 C.任何战争都不可能导致自然灾害,但有的自然灾害可能阻碍战争 D.任何战争都可能不导致自然灾害,但有的自然灾害必然阻碍战争

模态命题对当关系推理

模态命题对当关系推理 模态命题对当关系推理在近年来北京市公务员行测考试演绎推理部分占到一定的比例,主要考查的是模态命题的相互转化。本讲中公教育专家结合历年北京行测考试真题为大家讲解模态命题对当关系推理。 与直言命题相似,模态命题“必然P”、“必然非P”、“可能P”和“可能非P”在真假方面存在着必然性的制约关系。 1.矛盾关系 “必然P”与“可能非P”、“必然非P”与“可能P”之间的关系是矛盾关系。其中,一个真,另一个必假;一个假,另一个必真。二者既不可同真又不可同假。 2.反对关系 “必然P”和“必然非P”之间的关系是反对关系。其中,一个真,另一个必假;一个假,另一个则真假不定。二者可以同假但不可同真。 3.下反对关系 “可能P”和“可能非P”之间的关系是下反对关系。其中,一个假,另一个必真;一个真,另一个则真假不定。二者可以同真但不可同假。 4.从属关系 “必然P和可能P”、“必然非P和可能非P”之间的关系是从属关系。其中,“必然P”真,则“可能P”必真;“可能P”假,则“必然P”必假;“必然P”假,“可能P”则真假不定;“可能P”真,则“必然P”真假不定。 “必然非P”真,则“可能非P”必真;“可能非P”假,则“必然非P”必假;“必然非P”假,则“可能非P”真假不定;“可能非P”真,则“必然非P”真假不定。 可以用逻辑方阵表示如下图:

根据上面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可以由一个模态命题的真或假,推知其他三个模态命题的真假情况。 示例:已知“今天可能有风”为真,可推知“今天可能无风”真假不定,“今天必然无风”假,“今天必然有风”真假不定。 另外一方面,我们可以由一个模态命题的负命题确定与其等值的模态命题。 示例:“并非他必然来”等值于“他可能不来”,“并非他必然不来”等值于“他可能来”。 模态命题的转化规则 例题1:北京行测真题 并非任何战争都必然导致自然灾害,但不可能有不阻碍战争的自然灾害。 以下哪一项与上述断定的含义最为接近?() A.有的战争可能不导致自然灾害,但任何自然灾害都可能阻碍战争 B.有的战争可能不导致自然灾害,但任何自然灾害都必然阻碍战争 C.任何战争都不可能导致自然灾害,但有的自然灾害可能阻碍战争 D.任何战争都可能不导致自然灾害,但有的自然灾害必然阻碍战争 解析:考查模态命题的转化。根据“并非所有……都”=“有的……不”,“不必然”=“可能不”,题干第一句话“并非任何战争都必然导致自然灾害”=“有的战争不必然导致自然灾害”=“有的战争可能不导致自然灾害”。根据“不可能不”=“必然”,题干第二句话“不可能有不阻碍战争的自然灾害”=“所有的自然灾害都不可能不阻碍战争”=“所有的自然灾害都必然阻碍战争”。故答案选B。 例题2:北京行测真题 若“所有灵长类动物大脑可能都具有额叶皮质”为真,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A.并非所有灵长类动物大脑都具有额叶皮质,这是不必然的 B.所有灵长类动物大脑都具有额叶皮质,这是必然的

逻辑学课堂习题集

井冈山大学逻辑学课堂习题集 第一章概述 一、分析下列“逻辑”一词的含义。 1、作为一名中文系毕业生,说话做事更要讲究一定的逻辑。 2、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OLAP能自定义复杂业务计算逻辑的数据分析方法。 3、“双一流大学”才是大学,这是什么逻辑! 4、脱离生活逻辑的文学是没有生命力的。 5、刚开始接触逻辑时,学生都觉得逻辑好难。 第二章概念 一、以下划线部分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 1、清华大学是我国的重点大学。 2、我国的重点大学分布在全国各地。 3、鲁迅的小说是一天读不完的。 4、鲁迅的小说都不超过三万字。我读过鲁迅的小说。 5、一书中指出:每个人都渴望爱情。夫妻之间的爱情最终会归于平淡的亲情。 二、用欧拉图画出下列概念的关系 1、A社会主义国家 B 中国C亚洲D日本 E 亚洲国家F发展中国家 2、A男人B女人C小孩 3、A褒义词B贬义词C合成词D词 4、A公里B米C厘米D毫米 5、A警察B协警C警务人员D城市户口E交警 6、A毕业大学生B工人C教师D党员 三、以下定义是否正确?为什么? 1、期刊就是每周或每月定期出版的出版物。 2、所谓生命就是塑造出来的模式化进行的新陈代谢。 3、凡是看机会而采取行动的人叫机会主义者。 4、所谓理性,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而所谓高级神经活动,就是人的理性活动。 5、词是表达概念的语言单位。 6、清醒就是非昏迷的状态。 7、商品是不供生产者本人消费的产品。 8、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就是党。 9、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 第四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 1、“一切实情都在书中”如果这句话是真的,则以下一定为真的是( D ) A.书中的一切都是实情 B.有的实情不在书中 C.书中有的不是实情 D.书中包括一切实情 2、某班级共有30位同学,他们中间有多少人学过法语?有A、B、C三人在议论: A、有些人学过法语 B、王明学过法语 C、有些人没有学过法语 已知三人中只有一人的话是正确的,问:该班有多少同学学过法语?

第五章 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第五章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模态”一词是英文“modal”的音译,原意为“样式的”,“情态的”。模态逻辑是研究包含模态词“必然”、“可能”的模态命题及其推理的科学。模态逻辑历史很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对模态命题做过许多讨论,研究了模态词和模态三段论,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模态逻辑的价值被忽略了,因而模态逻辑基本上没有得到发展。直到本世纪初,美国逻辑学家Lewis用数理逻辑的方法和观点对模态逻辑作了系统的研究,这才使模态逻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Lewis是由对蕴涵的讨论转而研究模态逻辑的。Russell把p→q定义为﹃p∨q,即只要p假或q真,p→q就为真,这就是所谓实质蕴涵。按照实质蕴涵的定义就出现了一些蕴涵怪论,如:(1)p→(q→p); (2)﹁p→(p→q); (3)(p→q)∨(q→p) 这几个定理分别说明了: (1)任一命题q蕴涵真命题p。 (2)假命题p蕴涵任一命题q。 (3)任何两个命题p与q,不是p蕴涵q,就是q蕴涵p。 这些怪论的出现引起了逻辑学界的一些争论,有人试图定义新的蕴涵词来代替实质蕴涵,Lewis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他提出把蕴涵“如果p,那么q”定义为“不可能(p∧﹁q)”,这就是所谓的严格蕴涵。严格蕴涵的定义中包含了模态词。Lewis所建立的严格蕴涵系统,形成了一个模态逻辑的命题演算系统。其他逻辑学家也通过研究,建立了包括谓词演算在内的种种模态逻辑系统。也有人对模态提出了更广义的解释,从而开拓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 逻辑学中在两种意义上,即在狭义和广义上使用“模态”这个术语。一般认为,当“模态”这一术语被狭义的使用时,它只是指“必然的”、“可能的”这类模态词。因此,只有含有“必然的”、“可能的”这类模态词的命题被认作是狭义模态命题。例如:“物体间存在着引力是必然的”、“(p∨﹃p)是必然的”。也有一些逻辑学家对“模态”作广义的理解。广义的模态逻辑讨论的内容比狭义的模态逻辑要广泛得多。广义模态词除了必然、可能之外,还包括必须(应该)、允许、禁止;知道、相信、可接受、可疑、可证;曾经、总是、将是;优先、中立等等。这些模态词分别是道义逻辑、认识逻辑、时态逻辑和价值逻辑的研究对象。每一种模态都是现代逻辑中相应分支的研究对象。我们在这里只就其中主要的几种做一点简单的介绍。 第一节模态命题 一、什么是模态命题 模态命题就是陈述事物情况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命题。直言命题和关系命题只是关于事物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陈述。但有些事物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必然的,有些事物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可能的,陈述这种必然性或可能性的命题就是模态命题。模态命题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程度。 例如:违反客观规律必然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辩护人的意见可能是对的。

判断推理——逻辑判断

、必然性推理 概念间关系 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 直言命题的变形推理 三段论推理 联言命题与选言命题 假言命题 模态命题 智力推理 ? 概念间关系(概念,是构成命题与推理的基础,只有表达了一类事物的词语才是概念) 直言命题(简单命题),是断定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单句 ? 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不同直言命题之间在真假方面所存在的制约关系) 所有 A 是 B 反对 ........... 所有 A 不是 B 推出 推出 有的 A 是 B. “所有A 是B ” 与“有的A 不是B ”、“.所有A 不是B ”与“有的A 是 B ”必有一真一假 “所有A 是B ”与“.所有A 不是 B ” 必有一假(可以同假) “有的 A 不是B ”与“有的 A 是 B ” 必有一真(可以同真) 一个命题前面+“并非”=这个命题的矛盾命题 所有与有的互换,有“不”的去掉,没“不”的加上 ? 直言命题的变形推理(通过改变前提中直言命题的联项或主项与谓项的关系 结论) ①换质推理 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将“不是”改为“是”或将“是”改为“不是” ②换位推理(倒过来说) 所有A 是B 有些B 是 A 所有 A 不是 B 所有 B 不是 A 有些 A 是 B 有些 B 是 A 有些 A 不是 B 特殊词量(少数,大部分,一半)作为量项引导命题,不能换位 ? 三段论推理(两个直言命题作为前提/ 一个直言命题作为结论) (两个前提包含三个概念/ 前提和结论中,每个概念都出现两次) 两条常用规则 一特得特:两个前提不能都是特称命题(含有“有的”命题) 只有一个前提是特称,结论也是特称 一否得否:两个前反对 矛盾 . 有的A 不是 B 下反对

逻辑学[第六章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内容提要】 一、模态命题。真值模态命题主要是指反映事物情况的可能性或必然性的命题,又分为必然肯定命题、必然否定命题、可能肯定命题、可能否定命题四种,要点是着重掌握四种真值模态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做到正确地使用模态命题。规范模态命题是含有“必须”(或“应当”)、“允许”、“禁止”这类涉及人的行为规范的模态词的模态命题,它又分为必须肯定命题、必须否定命题、允许肯定命题、允许否定命题、禁止肯定命题、禁止否定命题六种,要点是掌握它们之间的真假关系以及“必须”和“禁止”间的等值关系。 二、模态推理,分为真值模态推理和规范模态推理两种。真值模态推理的要点是模态对当关系推理的有效形式,以及据“实然”、“必然”、“或然”之间的关系进行推演的模态推理。规范模态推理的要点是规范对当关系推理以及据“必须”、“禁止”之间的等值关系进行推演的推理。 【重点】 是。这就是说,由各种命题联结词联结肢命题所形成的复合命题,其真值是由组成该命题的肢命题的真值所唯一决定的。但是,含模态词的命题的真值并不由其中的非模态命题的真值所完全决定。例如,从“地球是圆的”这个命题的真假,不能确定地推知“地球必然是圆的”、“地球应该是圆的”这些命题的真假,后面这些命题的真假与前一命题有关,但并不为它的真假所完全决定。模态词的这一性质叫做非真值函项性,或者叫做内涵性。 二、规范模态命题之间的关系与真值模态命题之间关系的异同 应当(义务)和允许之间的关系与必然和可能之间的关系是类似的,即:一命

题是必然的当且仅当它的否定是不可能的;同样,一行为是义务的,当且仅当不做该行为是不允许的。并且,从必然p推出可能p,从不可能p推出必然非p;同样,从应该p推出允许p,从不允许p推出应该非p。但是,这种类似并不是完全的、绝对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异。例如,在真值模态概念那里从必然p可推出p,从p可推出可能p;而在规范模态概念那里,若从义务p推出p(应做的事情全都做了),从p推出允许p(做过的事情都是允许做的),却是违反常理的。于是,人们把必然、可能、偶然等叫做狭义模态,而把与它们相似且又有差异的规范模态叫做广义模态。 【难点】 如何理解“实然”、“必然”、“或然”之间的关系 “实然”、“必然”、“或然”之间的关系,有下面四条规律: (1)如果“必然p”是真的,那么,“p”就是真的。(2)如果“p”是真的,那么,“可能p”就是真的。(3)如果“必然非p”是真的,那么,“非p”就是真的。 (4)如果“非p”,是真的,那么,“可能非p”就是真的。 由上面四条规律,我们可以看出,由必然命题能够推出实然命题,由实然命题能够推出可能命题。这里理解由“必然”推“实然”的出发点为:模态命题主要指客观模态。 模态逻辑可分客观模态与主观模态。客观模态表示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样式和趋势。例如,“永动机是不可能制造出来的”、“人类社会必然由野蛮、愚昧向文明进步”、“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所有这些命题所表达的都是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是客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定遵循的规律或可能显现出来的趋向,因而都表达客观模态。主观模态则表示人的认识中的确定性或不确定性。例如,“可能是外星人建造了埃及金字塔”、“马致远必定是江浙人”、“小李可能是湖南人”,这些命题所表达的都是主观模态。因为埃及金字塔在历史上由何人建造,马致远和小李是什么地方的人,都是不可更易的客观事实,只是说话者对这些事实把握不准,于是根据种种迹象去猜测,才有上述命题

直言命题与模态命题

逻辑学基础知识——直言命题的六种基本类型 (1)全称肯定命题:所有S(主项)都是P(谓项)。量项使用全称量词,联项使用肯定连词。逻辑学简称为SAP,缩写为A。如“所有的运动员都是健壮的。” (2)全称否定命题:所有S(主项)都不是P(谓项)。量项使用全称量词,联项使用否定连词。逻辑学简称为SEP,缩写为E。如“所有的小学生都不是团员。” (3)特称肯定命题:有的S(主项)是P(谓项)。量项使用特称量词,联项使用肯定连词。逻辑学简称为SIP,缩写为I。如“有的艺术家是残疾人。” (4)特称否定命题:有的S(主项)不是P(谓项)。量项使用特称量词,联项使用否定连词。逻辑学简称为SOP,缩写为O。如“有的公务员不是大学生。” (5)单称肯定命题:a(某S)是P。量项使用单称量词,联项使用肯定连词。逻辑学简称为“SaP”。如“他是小偷。” (6)单称否定命题:a(某S)不是P。量项使用单称量词,联项使用肯定连词。逻辑学简称为“SeP”。如“我不是黄蓉。” 【小窍门】 很多考生反映几种直言命题的简称经常出现记错、记混的现象,在这里为各位考生提供一个 记忆方法。按照全称肯定命题、全称否定命题、特称肯定命题、特称否定命题的顺序,四种直言 命题的逻辑学简称分别为SAP、SEP、SIP、SOP,缩写分别为A、E、I、O,四个字母刚好与英语中 的前四个元音字母相同,故可以结合英语的元音字母来记忆。

逻辑基本知识—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在逻辑中,“必然”、“可能”、“不可能”等叫做“模态词”,包含模态词的命题叫做“模态命题”。 “必然p”、“不可能p”(必然非p)、“可能p”和“可能非p”之间的真假关系,类似于直言命题A、E、I、O之间的真假关系。 根据四种模态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真假关系),便可构成一系列简单的模态命题的直接推理。 Ⅰ、根据模态命题矛盾关系的直接推理 1.必然p,推出并非可能非p; 2.并非必然p,推出可能非p; 3.可能非p,推出并非必然p; 4.并非可能非p,推出必然p; 5.必然非p,推出并非可能p; 6.并非必然非p,推出可能p; 7.可能p,推出并非必然非p; 8.并非可能p,推出必然非p; 上述1式,可举例如下:正义必然战胜邪恶,所以,并非正义可能不能战胜邪恶(即:正义不可能不能战胜邪恶)。 上述3式,可举例如下:火星上可能没有生物,所以,并非火星上必然有生物(即火星上不必然有生物)。 Ⅱ、根据模态命题反对关系的直接推理 1.必然p,推出并非必然非p。例如: 蔑视辩证法是必然要受到惩罚的,所以,蔑视辩证法并非必然不受到惩罚的。 2.必然非p,推出并非必然p。例如: 侵略战争必然是非正义战争,所以,侵略战争并非必然是正义战争。Ⅲ、根据模态命题下反对关系的直接推理

逻辑推理精讲

逻辑推理讲义 复合命题推理 一、充分命题推理 1.关联词:就;则;如果。。。那么 2.符号形式:A—>B(读A则B) 3.推理规则:A—>B,A=>B 肯前必肯后(最基础模型) A—>B,-B=>-A 否后必否前(最基础模型) 4.错误推理:只要看到了错误推论,直接排除,不必向下看了 a)否定前件——否定前件推不出确定的结论(具有可能性) b)肯定后件——肯定后件推不出确定的结论(具有可能性) 二、充分传递推理 1.分离传递:A—>B,B—>C => A—>C 下雨——地湿,地湿——路滑推出下雨——路滑 2.逆否传递:A—>B ,B—>C => -C—>-A 下雨——地湿,地湿——路滑推出–路滑——-下雨 三、必要条件命题推理 1.关联词:只有。。才。。。;必须。。。才。。;。。。才。。。 2.符号形式:B<—A(读B才A)模型(看到“才“就画反向箭头) 3.只有B才A=如果A就B 四、断定A—>B的关系 1.如果A,那么B; 2.若A则B(A就B) 3.A必须B 4.A离不开B 5.A是以B为条件的 6.B是A的必要条件 7.A以B为基础 8.B是A必须的基础

9.A是指:B 五、相容选言推理 1.符号形式:A V B (读A或B) 2.语义:至少一个成立,也可以都成立。 3.推理规则:否定规则(排中律)——排除法(排除一个选中另一个) 1)否前肯后:A V B,-A=>B 2)否后肯前:A V B,-B=>A 4.错误推理:肯定式 1)具有相容选言关系的命题,肯定一个或一部分不能推出结论 六、摩根定律 1.运用情景:只要出现两个的,那么就是摩根定律。 2.通俗记忆:开括号的方法,负号一项分配一个,中间变号(或变且,且变或) 3.-(A,B)= -A V –B 并非A和B都是男生=A不是男生或者B不是男生 语义:A、B至少有一个不是男生,也可以都不是。 4.-(AVB)= -A , –B 并非A是男生或者B是男生=A不是,并且B也不是 语义:A和B都不是男生 5.例题:小牛上山,且小羊上山,那么大牛上山。现在大牛没上山,可以得到:小牛没上山, 或小羊没上山。 一、联言命题推理 1.记忆方法:逐条并列是特征(并且)题干选项内容同 2.注意:就怕你多推多想,联言命题推理基本上就其中一个条件给的是什么,答案就是近义替换。 可以大推小,强推弱。但是不能加强、扩大! 3.符号形式:A,B,C。。。。读:A并且B并且C。。。。 4.语义:A、B、C。。。。都成立才为真,一个不成立就假。 5.举例:小张有房子、有汽车、有存款。。。(并列框架) 6.全部断定规则:A,B,C=>A,B,C

2014版华图 ----判断推理 模块宝典(个人笔记)之直言命题、模态命题及推理

一、直言命题及推理 (一)直言命题的四种形式 1.全称肯定命题所有S都是P,简称A命题。 2.全称否定命题所有S都不是P,简称E命题。 3.特称肯定命题有些S是P,简称I命题。 4.特称否定命题有些S不是P,简称O命题。 (二)直言命题的变化形式 (三)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和推理 1.对当关系。 2.必须熟记的四个属性: (1)全称肯定A命题与全称否定E命题是上反对关系,不是逻辑矛盾。 (2)全称肯定A命题与全称否定E命题不能都真,但可都假。 (3)特称肯定I命题与特称否定O命题是下反对关系,不能互相推出。 (4)特称肯定I命题与特称否定O命题不能都假,但可都真。(与相容选言属性相同)3.必须熟记的四句转换:(以“是”为共同素材) (1)不(都是)= 有的不是–A = O (警示:不可推出:有的是) (2)不(都不是)= 有的是–E = I (警示:不可推出:有的不是) (3)并非有的是= 都不是–I = E (4)并非有的不是= 都是–O = A A命题(全称肯定)上反对关系E命题(全称否定) I命题(特称肯定)下反对关系O命题(特称否定) (至少有一真) 在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中,根据“有的是”不能断定“有的不是”。因为“可能都是”的情况也存在。如:外语学院某班填写接受语言学习调查。 问:你班有人学俄语吗?答:我班有人学俄语。事实上,被调查者是俄语班学生。仅仅根据“有人学”就断定“有人不学”显然推理不可靠。 二、模态命题及推理 (一)模态命题:表达必然判断和或然判断的语句。含有模态词“可能”、“必然”、“不可能”、“不必然”是模态命题的特征。 如:森林不起火不具有必然性,所以森林可能起火。 做生意可能不赚钱,所以做生意不必然赚钱。 (二)模态推理 1.必须熟记的四个属性 (1)必然P与必然–P是上反对关系,不是逻辑矛盾。

性质命题及其推理--练习题答案

第四讲简单命题及其推理 一、下列命题各属何种性质命题?其主谓项的周延情况如何? 1.答:全称否定命题。其主、谓项都周延。 2.答:全称肯定命题。其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3.答:特称肯定命题。其主、谓项都不周延。 4.答:单称肯定命题。主项“人民群众”周延,谓项“历史的创造者”不周延。5.答:全称否定命题。其主、谓项都周延。 6.答:特称否定命题。其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7.答:这个命题可以理解为特称肯定命题,也可以理解为特称否定命题。因为这里的联项“是”被省略了。如果“是”放在“不”字前面,可以构成一个特称肯定命题,即“我班有些同学数学考试成绩是不理想”。这时,主项“我班同学(的)数学考试成绩”不周延,谓项“不理想”也不周延;如果“是”摆在“不”字后面,可以构成一个特称否定命题,即“我班有些同学数学考试成绩不是理想(的)”。这时,主项(“我班同学数学考试成绩”)不周延,谓项“理想(的)”周延。 8.答:特称否定命题。其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二、用欧拉图表示性质命题的主项(S)和谓项(P)的关系。 1.答:“所有S都是P”为假,S和P的关系有三种可能,用欧拉图表示如下: S P S P S P (1)(2)(3) (1)表示实际上S真包含P。例如,“有些人是欧洲人”。 (2)表示S和P实际上是交叉关系。例如,“有些水是酸的”。 (3)表示S和P实际上是全异关系。例如,“所有的大学生都不是文盲”。 如果在事实上S和P是处于上述三种关系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做出“所有S都是P”这个命题,就是假命题。 2.答:“有S不是P”为假,S和P之间的关系有两种可能,用欧拉图表示如下: S P S P (1)(2) (1)表示S和P实际上是全同关系。例如,“所有的圆都是由一定线段的一端动点在平面上绕另一端不动点运动而形成的封闭曲线”。 (2)表示实际上S真包含于P。例如,“所有的苹果都是水果”。 如果S和P在事实上是处于上述两种关系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做出“有S 不是P”这个命题,就是假命题。 3.答:“有S是P”为真,S和P之间的关系有四种可能,用欧拉图可表示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