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在全身麻醉中应用的有效性
7.5 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NAP在全身麻醉临床中的验证

Clinical validation of a continuous non-invasive haemodynamic monitor (CNAP TM 500) during general anaesthesia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NAP在全身麻醉临床中的验证1、CNAP TM 500是一种新型的无创连续动脉血压监测仪2、这篇研究比较了使用校准软件算法的CNAP监测仪与直接血压监测两种监测方法3、CNAP和直接血压监测法的平均偏差在合理范围之内,但是一致性的范围有些大。
背景:我们进行了一项预期的研究来验证一种新型的无创连续血压监测(CNAP TM 500)方法:选择100例经书面同意后全麻状态下施行选择性外科手术的患者。
将CNAP的指套放置于一只手臂的手指上,一支动脉介入导管插入到相同的手臂上同步记录数据。
使用Bland-Altman差异分析图对使用CNAP和有创动脉血压方法重复测量的数值分析两者的一致性。
前50例使用软件CNAP-software V3.0获得的病人数据用来改进用于评估后50例病人的软件CNAP-software V3.5。
根据美国医疗器械发展协会规定的标准,我们定义无创血压监测临床可以接受的一致性范围为:LOA±15mmHg。
结果:我们分析了100例病人的524878对数据。
前50例病人的平均动脉血压平方偏差为-2.9mmHg(标准方差SD:10.6mmHg,一致性范围为-23.7-17.9mmHg);在后续的50例病人中(使用software 3.5)得到的平均动脉血压平方偏差为-3.1mmHg(标准方差SD:9.5mmHg,一致性范围为-21.6-15.4mmHg).结论:虽然没有达到我们预定义标准。
新型的CNAP连续无创血压监测与有创血压监测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
关键词:血压、诊断仪器、手术护理、监测仪讨论:这是第一篇关于每搏、连续、即时、无创的CNAP TM 500(V3.5)血压监测系统的报告。
CNAP500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系统的临床验证

CNAP500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系统的临床验证Clinical validation of a continuous non invasive blood pressuremonitor: CNAP 500CNAP500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的临床验证---摘自——European Journal of Anaesthesiology: June 2013 - Volume 30 - Issue - p 43–43 Monitoring: Equipment and Computers(欧洲麻醉学杂志)背景和研究目的:CNAP500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发布了新的软件版本(V3.5)。
我们的目的是验证其在急危重症患者术后血压监测的有效性。
材料和方法:经当地伦理委员会的批准,25例急危重症患者的书面同意.上臂施行心脏手术或者血管手术、双臂血压差异超过10%、或者有雷诺综合征的患者被排除在试验外。
(雷诺综合征是由于寒冷或情绪激动引起发作性的手指(足趾)苍白、发紫然后变为潮红的一组综合征。
没有特别原因者称为特发性雷诺综合征;继发于其他疾病者,则称为继发性雷诺综合征。
)手术室或者重症监护室使用动脉插管进行有创血压监测(22G动脉导管和80mm的硬质试管,连接到标准有创血压监测仪,检查是否有气泡或者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人为因素,全程进行血压监测。
)CNAP500血压监测系统连于与有创血压介入导管相反的手上。
系统每隔10分钟进行自我定标,每隔30S分别手动同时采集两种监测系统上的血压值(3次定标之后,每个病人共采集到30对数据值)。
Bland-Altman差异分析方法用来进行血压监测数据的分析。
使用线性回归法来进行比例误差的分析。
AAMI规定偏差小于5mmHg,标准方差小于8mmHg时两种方法可以互换,但是10%的标准误差也是可以接受的。
因此,精确度小于9mmHG时也是可以接受的。
结果和讨论:图一显示Bland-Altman差异分析图(偏差和一致性)。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高血压患者麻醉中的临床应用论文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高血压患者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全麻手术中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进行合理的药物应用。
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例,在全身麻醉下行腹部外科手术。
a组患者在麻醉期间以血压、心率为判断指标,调节异丙酚输注速度、使平均动脉压(map)波动不超过±20%,最高map≤120mmhg。
b 组患者在麻醉期间以脑电双频指数(bis)为判断指标,调节此时的异丙酚输注速度,使bis 维持55±5。
如map波动超过±20%,最高map>120mmhg,则辅以尼卡地平、艾司洛尔等血管活性药。
记两组患者map、hr、bis、术毕苏醒时间、平均异丙酚用量、术中是否知晓、有无伤害性记忆。
结果:a组患者手术中异丙酚用量(10.4±2.39)mg/(kg?h)。
b组患者手术中异丙酚用量(7.9±1.7)mg/(kg?h),两组患者比较有极明显差异;a组比b组患者手术中异丙酚用量多21%。
a组患者术毕苏醒时间(19.8±7.7)min,b组患者术毕苏醒时间(15.4±5.7)min,两组患者比较有明显差异。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均无术中知晓及伤害性记忆。
结论:高血压患者在全麻手术中进行脑电双频指数的监测,有助于在合理的麻醉深度下,辅用适量抗高血压药物减少异丙酚用量,缩短苏醒时间,并获得较为平稳的血液动力学反应,建立临床安全、适宜的麻醉。
【关键词】高血压;异丙酚;脑电双频指数;全身麻醉【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324-02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疾病,有报道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发生已占手术患者的20%-60%。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着大脑皮层下中枢功能失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体液调节异常[1]。
高血压的存在增加了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及麻醉、手术的风险。
本文研究高血压患者在全麻手术中脑电双频指数的监测,对在合理的麻醉深度及合理的药物应用有广泛的临床意义。
无创性电子血压计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无创性电子血压计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无创性电子血压计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的测量血压的工具,无创性电子血压计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了精准、方便的血压监测方式,有助于及时诊断、早期干预和治疗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
本文将探讨无创性电子血压计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并呈现其在不同临床场景下的重要性和价值。
无创性电子血压计是一种通过测量动脉压力变化来估计体内血压的设备。
这种设备通过使用气袋等设备通过测量压力波形来计算出血压值。
与传统的手动测量方式相比,无创性电子血压计具有下列优点:首先,它可以避免因手动测量技术的不准确性而造成的误差;其次,无创性电子血压计操作简单,不需要专业人员的操作,减少了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最后,它可以提供连续监测血压的能力,实时反映患者的生理变化。
在临床实践中,无创性电子血压计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它在手术监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手术期间患者的血压监测是非常关键的,它可以帮助医生识别低血压或高血压等潜在风险因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无创性电子血压计能够提供准确、实时的血压数值,帮助医生精准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保障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其次,在急诊救治中,无创性电子血压计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急诊环境下,患者往往处于危急状态,需要快速准确地监测血压。
传统的手动测量方式往往不够准确,而且需要时间和经验。
无创性电子血压计的使用可以快速、准确地测量血压,为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帮助他们进行快速决策和治疗。
另外一个重要的应用场景是高血压患者的日常监测。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长期、稳定的血压监测对于治疗和控制病情非常重要。
传统的手动测量方式不仅繁琐,而且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而无创性电子血压计则可以提供准确、方便的血压监测,患者可以在家里或办公室临时测量血压,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的血压控制效果。
此外,无创性电子血压计在科研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常见的麻醉技术

常见的麻醉技术麻醉技术在医疗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解除患者的痛苦,并确保他们的安全。
随着科技的进步,麻醉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创新。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麻醉技术,以及它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1.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最常见的麻醉技术之一,尤其适用于需要较长手术时间或切除深度较大的病灶的手术。
全身麻醉通过将患者带入昏迷状态,使其失去意识和痛觉。
在全身麻醉中,麻醉医生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如丙泊酚、芬太尼等,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并通过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来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2.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麻醉手术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技术。
它通过在手术部位附近注射麻醉药物,阻滞局部神经末梢的兴奋传导,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痛感。
局部麻醉通常用于小手术或表浅手术,如皮肤切割、拔牙等。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物有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等。
3. 椎管内麻醉椎管内麻醉是通过在脊柱的腰椎间隙或硬膜外腔注射麻醉药物,使其通过脑脊液扩散达到麻醉作用的一种技术。
椎管内麻醉常用于手术部位较低、需要较长时间的手术,如盆腔手术、膀胱手术等。
常见的椎管内麻醉药物有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等。
4. 神经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是通过在神经或神经束旁注射麻醉药物,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达到局部麻醉作用的一种技术。
神经阻滞麻醉适用于需要麻醉的特定部位,如上肢、下肢等。
根据麻醉部位的不同,神经阻滞麻醉可分为颈丛阻滞、腋路阻滞、臂丛阻滞等不同类型。
5. 气管插管全麻气管插管全麻是在全身麻醉的基础上,通过插入气管插管来维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确保氧气和麻醉气体的输送,同时允许术中机械通气。
这种技术常用于需要长时间手术或对患者的呼吸要求较高的手术。
6. 监测技术在麻醉过程中,各种监测技术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帮助麻醉医生实时掌握患者的生命体征。
例如,无创血压监测、心电图监测、脉搏氧饱和度监测等技术都可以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确保麻醉的安全和有效。
每搏 即时 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 要

arterial pressure measurement.
使用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或间 歇测量的动脉血压测量仪在剖腹 产中发现低血压
UKSH 德国吉尔大 2009
学期刊
CONTINUOUS 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DURING SPINAL ANESTHESIA FOR CESAREAN SECTION
发表 时间 2010
2012 2011 2013 2013 2013
杂志/期刊
英文标题
中文标题
UKSH 德国吉尔大 学期刊
Continuous Blood Pressure Readings in Intensive Care Patients,Comparison of a Continuous Non-Invasive Pressure Device and Invasive Recording by means of an Arterial Line
闭环双通道血管活性药物自动控 制系统与手动注射血管活性药物 治疗剖腹产脊髓麻醉中低血压的 比较:一个随机对照试验
研究 人数
结论
利用无创血压监测的全自动化闭环调节系统来监 测苯肾上腺素和麻黄硷的使用,已经证实在临床 55 剖腹产手术的脊髓麻醉中,能起到稳定血压的作 用。
对比 NIAP,CNAP 设备监测到 SPA 和 AP 显著降低 后更多的低血压病发。CNAP 可监测到 91%患者的 65 低血压,而 NIAP 只监测到 55%的低血压。通过使 用连续无创的血压监测系统其可能提高母亲和胎 儿的预后。
麻醉科的新技术与进展研究

麻醉科的新技术与进展研究近年来,科技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技术和进展,也为麻醉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机遇。
麻醉科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其研究和应用的新技术不仅为手术提供了更安全和有效的麻醉管理,还推动了麻醉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麻醉科的新技术与进展,并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领域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无创血压监测技术无创血压监测技术是麻醉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传统的有创血压监测需要通过插管等方式来获取血压数据,虽然准确可靠,但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不适和风险。
而无创血压监测技术则不需要插管,通过使用血压袖带以及相关的传感器,可以准确测量患者的血压,并实时反馈给医生。
近年来,随着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无创血压监测技术的精度和稳定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同时,该技术还可以与智能化设备相结合,通过无线传输数据,方便医生随时监控患者的血压情况。
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麻醉过程中的血压监测效果,还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和手术风险。
二、全身麻醉中安全性的提升全身麻醉是大多数手术过程中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但长期以来其安全性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近年来,麻醉科研究人员在当前全身麻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改进,以提高全身麻醉的安全性。
一方面,通过引入新的药物和麻醉管理方式,可以减少全身麻醉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负荷,防止术后或麻醉过程中出现相关并发症。
另一方面,通过精确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可以实时评估患者的麻醉状态,及时调整麻醉方案,提高安全性。
三、术中神经监测技术的应用术中神经监测技术是麻醉科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它通过监测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提供给医生及时反馈和指导,以减少手术对神经系统的损伤和并发症。
常见的术中神经监测技术包括脑电图(EEG)、诱发电位监测(EP)以及反应电位监测(MEP)等。
这些技术通过记录患者的神经信号活动,并进行实时分析和解读,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手术过程中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神经损伤风险。
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技术发展综述

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技术发展综述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技术是指通过非侵入式的方式测量血压的方法,常见的有动脉血压波形测量技术、光电血流量测量技术、心电图血压测量技术等。
这些技术相对于传统测量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不仅可以连续监测血压变化,而且无需穿刺,能够有效减少对患者的不适和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避免了一些传统测量方法的致命伤病和并发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效率。
在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中,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动脉血压波形测量技术。
该技术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被引入临床实践中。
最初的动脉血压测量设备是一个静脉导管,可以测量患者动脉内的压力。
这种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方法的先天性缺陷:即只能测量静态血压值。
同时,动脉压力波形测量技术还可以随时监测患者的血流和心输出量。
但是,由于该设备需要进行穿刺取血,因此走向临床使用的速度相对较慢,同时对患者的安全性和人性化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和管理上的挑战。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光电血流量测量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无创连续血压测量领域。
该技术通过利用光的特定作用原理以及传感器的技术,实现了对患者的无创监测。
通过光电信号可以得到普通负责成份的体积变化率,从而可以计算出被测者的心率和血Pressure值。
相对于传统穿刺测压方法,该技术避免了患者疼痛和担心,同时还具有测量准确性和连续性极大提高的优势。
在快速发展的医学技术中,如今,连续血压监测设备不断地更新。
目前,心电图血压测量技术在无创连续血压测量领域中的广泛使用证明了其在无创血压监测中的地位和优势。
该技术结合了动脉血压波形体征和电信号的特点,利用心电图技术来将患者的心率和血压数据交织在一起。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连续监测患者的心率和血压,而且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等手段,精确细致地监测患者的血流情况和心律、改善和治疗效果。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技术还存在一些挑战和局限性。
首先,由于无创测量技术结构上更为复杂,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成本相对于传统测量方法较高,同时在测量过程中可能还会受到温度、噪音等环境因素的干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在全身麻醉中应用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18-12-03T11:56:22.82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0期作者:张海波李坤通讯作者
[导读] 在全身麻醉当中,应用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可在连续、无创的基础上,确保患者血压监测的准确与安全,具有良好的有效性。
新余市人民医院麻醉科江西新余市 338000
摘要:目的:研究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在全身麻醉中应用的有效性。
方法:选择2016年5月到2017年5月到院就诊的择期手术行全身麻醉的患者48例,在麻醉诱导之前,先采取左侧桡动脉局部麻醉,穿刺桡动脉,将动脉导管置入,采取有创血压监测,同时在右侧手臂采取连续无创血压监测。
在系统稳定之后,同时监测两侧的有创和无创血压监测水平。
5分钟之后,对有创血压监测和无创血压监测之下,患者的舒张压水平、收缩压水平、平均压水平做出统计。
并且对两种血压监测方法的并发症、不良反应等做出统计。
结果:有创血压监测和无创血压监测之间,舒张压的差值是(3.23±7.14)mmHg,收缩压的差值是(0.08±8.36)mmHg,平均压的差值是(2.62±6.87)mmHg,均有显著差异(P<0.05)。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结论:在全身麻醉当中,应用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可在连续、无创的基础上,确保患者血压监测的准确与安全,具有良好的有效性。
关键词: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全身麻醉;有效性
在临床手术当中,患者进行不同程度的麻醉,麻醉药物和手术应激等因素,可能会对血压水平造成影响。
因此在手术麻醉中,将血压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进行监测。
当前临床上常用的手术麻醉中血压监测方法,主要包括无创袖带血压监测,动脉连续有创血压监测等。
患者在围手术期,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医生需要有效、及时的做出分析。
以往医生更加倾向的方法,是动脉连续有创血压监测,其能够比较准确、连续的体现患者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的水平。
但是该方法属于有创操作,对于医生的穿刺技巧有着较高的要求,因而在实际应用中会受到显著。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了更好的监测患者状态,保证患者安全,开始采用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
其能够对患者要求更好的满足,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大的方便。
基于此,本文选择2016年5月到2017年5月到院就诊的择期手术行全身麻醉的患者48例,研究了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在全身麻醉中应用的有效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5月到2017年5月到院就诊的择期手术行全身麻醉的患者48例,其中有26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年龄在35-58岁,平均乃年龄为(47.2±2.3)岁,体重在54到68千克,平均体重为(61.3±3.4)千克,身高在159到180厘米,平均身高为(168.2±3.3)厘米。
纳入标准:符合手术麻醉指征,ASA分级为Ⅰ到Ⅲ级,体质指数不超过30kg/m2,知情同意本研究,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有双上肢血管病变,有雷诺综合征,有血液透析动静脉瘘,有动脉粥样硬化。
1.2方法
进入手术室后,对患者建立静脉通路,使用乳酸林格液每小时8ml/kg,使用地佐辛静脉注射,使用咪达唑仑0.05mg/kg。
手术中,患者采取平卧位,两侧手臂在心脏水平放置。
调节室内温度,使用暖风机帮助患者保持体温正常。
进行有创血压监测,麻醉诱导前,在无菌操作下,左侧桡动脉局部麻醉,穿刺后将20G动脉导管置入,连接一次性压力传感器,在肝素生理盐水的条件下。
将管道气泡排除干净,根据右心房水平,校准动脉压,进行监测。
进行连续无创血压监测,使用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包括了ACT-300手镯、显示器、传感器、手腕夹板、桡动脉传感器等部分。
麻醉诱导前,根据使用说明,对手腕夹板固定,与手镯连接,经控制器,放在相同于传感器的水平上。
使用感应探头,对最强脉搏位置进行搜索。
当位置确定后,开始连续监测血压水平[1]。
1.3观察指标
5分钟之后,对有创血压监测和无创血压监测之下,患者的舒张压水平、收缩压水平、平均压水平做出统计。
并且对两种血压监测方法的并发症、不良反应等做出统计。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得出数据通过SPSS19.0软件统计处理,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有创血压监测和无创血压监测之间,舒张压的差值是(3.23±7.14)mmHg,收缩压的差值是(0.08±8.36)mmHg,平均压的差值是(2.62±6.87)mmHg,均有显著差异(P<0.05)。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表1 患者有创与无创血压监测结果对比()(n=48)
注:相比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在体现生命之争的参数中,血压是一个重要内容,在手术麻醉中,必须对血压进行监测。
当前对血压的检查,使用无创袖带的方法尽心,优势在于无创伤、重复、简单。
不过,该方法无法实时监测血压变化,并且其它因素可能对此造成影响。
另外该方法会得到延迟新的结果,因而在手术麻醉当中,并不适合使用。
对此种方法若长时间使用,还可能会损害到患者的神经、皮肤等。
为了满足手术麻醉中对血压的监测要求,采用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系统,可对血压进行连续、实时的监测,从而解决以往无创袖带血压检测难以满足手术麻醉需求的问题。
使用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能够对患者每一搏心跳血压水平进行记录,并且具有与有创血压监测相近的标准度、波形。
在实际应用中,在桡动脉波动位置放置压力传感器、腕带,用感应探头寻找并确定最强的脉搏点,进而能够实时监测血压水平。
通过数据传输线,可在短时间内将血压波形、数值在显示器上给出。
该方法具有无创性的特点,传统有创血压监测,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局部感染、局
部出血血肿等情况,而使用无创血压监测,则能够对感染等症状有效控制,使患者的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降低[2]。
无创血压监测还能够确保和有创血压监测相同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因而在临床应用中,能够发挥很理想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全身麻醉当中,应用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可在连续、无创的基础上,确保患者血压监测的准确与安全,具有良好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谢春梅,陈世彪,刘梅.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系统在心脏病患者麻醉中的应用[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57(5):36-40.
[2]李晶,周婷,田丽平,等.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在全身麻醉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6,37(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