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文言规律,译则信达雅

合集下载

文言文翻译怎样做到信、达、雅?

文言文翻译怎样做到信、达、雅?

擅长翻译文言文的同学可能都知道,文言文翻译要做到正确无误,绕不开“信、达、雅”这三个字。

那么在初中语文考试中,我们怎样翻译才能做到这三个字呢?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信”,翻译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

“达”,就是通顺畅达,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习惯,没有语病。

“雅”,有一定的文采,用词造句比较讲究,优美自然。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一、保留专有名词凡是专用词语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官职名等,均保留不译。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句子中的“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

这些专有名词不必翻译,照搬即可。

二、替换差异词语文言句中有些词语古今差异很大,需要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汉语来替换。

例如:“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妻子”古指妻子和儿女;“卑鄙”古指地位低下。

三、增补省略成份文言文语言简洁常有省略,如不补出来会影响语意或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翻译时需补出省略的成份。

例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省略主语,翻译时要补出主语。

四、删除无义虚词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可删去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译为:我惟独喜爱莲花在污泥中生长却不受一点污染。

五、调整特殊语序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翻译时在做到不失原意的情况下,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适当调整。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总结总之,翻译方法的运用不是孤立的,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以达到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

信达雅文言文翻译

信达雅文言文翻译

岁序更迭,时维甲子。

余忝居斯土,得遇仁者,感其慧眼识珠,特此以信达雅之文言,抒怀述怀,以表敬意。

吾辈生于华夏,承继千年文化,文言为吾国古典之瑰宝,其韵律悠扬,意境深远。

信达雅者,信实、达意、典雅也。

余欲借此信,以达吾心之所向,以雅文言之妙,抒发心中之情。

昔者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信达雅三者,实为文言之灵魂。

信者,诚也。

言必信,行必果,乃君子之风。

达者,达意也。

文以载道,言为心声,故言必达意,方显文章之真谛。

雅者,典雅也。

文言之美,在于其辞藻华丽,意境深远,使人读之,如饮甘露,如沐春风。

余尝游历四方,遍访名山大川,每至一地,必细细品味当地风土人情。

山川之美,令人叹为观止;民俗之异,使人留连忘返。

然余深知,山水之妙,在于其意;民俗之趣,在于其情。

是以余欲以文言之美,描绘山水之姿,叙述民俗之趣,使读者得窥我国之博大精深。

夫山水者,天地之精华,自然之瑰宝。

余尝游泰山,见其巍峨壮丽,如巨龙腾空;登华山,见其险峻奇绝,如苍鹰击空。

余欲以文言之美,描绘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领略自然之美。

民俗者,民之精神,国之灵魂。

余尝游江南水乡,见其烟雨蒙蒙,如诗如画;游西北高原,见其广袤无垠,如梦如幻。

余欲以文言之美,叙述江南水乡之柔情,西北高原之豪放,使读者感受到我国民俗之独特魅力。

信达雅三者,非一日之功。

余欲潜心研究,苦心孤诣,以期在文言文写作上有所建树。

然余深知,文言之美,非一人之力所能成就。

余愿与天下同仁,共同传承发扬我国古典文化,让文言之美,永驻人间。

时至今日,吾国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

余等青年,肩负重任,当奋发向前。

余愿以文言之美,激励同仁,共筑中国梦,共创美好未来。

敬祈仁者笑纳,不吝赐教。

顺颂时祺。

晚生某顿首再拜。

(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原则、要求与重点)

(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原则、要求与重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原则、要求与重点)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这时就要采用“留、换、删、补、调、缩”等方法。

1.留即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如:①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

“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

②光武..者?”(2006高考天津卷)..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译:光武..的人?”..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

③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

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2004年高考吉林卷)译: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

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迁”、“桑怿”均为人名,故保留。

2.换即替换法。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

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②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2006年高考重庆卷)译: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文言文翻译原则留

文言文翻译原则留

古文之翻译,非易事也。

文言文,古汉语之遗风,语言简洁,意蕴深远,然其时代久远,语境复杂,故翻译之难,犹如登山涉水。

然翻译之道,亦非无迹可循,以下所述,为文言文翻译之原则,以供学者参考。

一、忠于原文翻译之根本,在于忠于原文。

所谓忠于原文,即忠实于原文之意义、语气、修辞等。

翻译时,须恪守原文之意,不得随意增删,更不得曲解其义。

若原文为古风,则应尽量保留其古风韵味;若原文为口语,则应尽量还原其口语之自然。

二、信达雅信、达、雅,为翻译之三大原则。

信,即忠实于原文之意;达,即通顺易懂,符合现代汉语之规范;雅,即文辞优美,具有艺术性。

翻译时,应兼顾信、达、雅,力求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现代汉语之规范,同时具有艺术性。

三、语境理解文言文翻译,需深入理解语境。

语境包括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

翻译时,应充分了解原文所处之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以便准确把握原文之意。

如不了解语境,则易造成误解,甚至曲解原文。

四、修辞运用文言文之修辞手法丰富,如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

翻译时,应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译文具有艺术性。

然而,修辞运用须适度,过度运用易造成译文晦涩难懂。

五、文化传承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翻译时,应注重文化传承,使译文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文化底蕴。

对于涉及文化内涵的词语,应尽量保留其原貌,如确有必要,可适当进行解释。

六、词汇处理文言文词汇丰富,许多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

翻译时,应注重词汇处理。

对于古汉语词汇,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保留原词;2. 用现代汉语中相近的词汇替换;3. 用注释说明;4. 创造新词。

七、句子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复杂,翻译时需注意句子结构。

对于复杂句子,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分解句子,逐句翻译;2. 调整句子结构,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之规范;3. 运用翻译技巧,如增、删、换、移等。

八、翻译风格文言文翻译,应保持一定的翻译风格。

翻译风格应与原文风格相一致,如原文为典雅风格,则译文也应保持典雅;原文为口语风格,则译文也应保持口语。

文言文翻译方法信达雅

文言文翻译方法信达雅

代变迁,语言差异,难以为继。

是以,翻译文言文,实为传扬文化、沟通古今之要务。

翻译之道,有“信、达、雅”三字诀,吾今试述之。

一曰“信”信,即忠实于原文之意。

翻译文言文,首当其冲者,便是忠实原文。

盖文言文言简意赅,一字一句,皆含深意。

故翻译时,须细心揣摩,力求达意。

若随意增删,则失原文之真谛,犹如画蛇添足,遗笑大方。

故曰:“信者,翻译之根本也。

”二曰“达”达,即表达流畅,易于理解。

文言文虽古雅,然翻译成白话文,亦需讲究文采。

若译文晦涩难懂,则失翻译之宗旨。

故翻译时,须以现代汉语之规范,将文言文之精义传达出来。

使读者读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达者,翻译之桥梁也。

三曰“雅”雅,即文采斐然,韵味悠长。

文言文之美,在于其韵律、节奏、意境。

翻译时,须注重文采,力求译文与原文相得益彰。

然文采非一日之功,需积累深厚之文学功底。

故翻译时,须讲究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对仗等手法,使译文更具文学韵味。

雅者,翻译之灵魂也。

具体翻译方法如下:1. 理解原文:翻译之前,须先理解原文之意。

可借助词典、注释等工具,疏通字词,明确文意。

2. 翻译字词:逐字逐句翻译,注意词性、语法、修辞等。

对于难懂的字词,可适当注释。

3. 调整语序:文言文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调整。

如:将主谓宾结构调整为现代汉语之顺序。

4. 运用修辞:根据原文之意,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译文更具文采。

5. 修饰润色:翻译完成后,需对译文进行修饰润色,使其更加通顺、流畅。

总之,翻译文言文,须遵循“信、达、雅”三字诀,既忠实原文之意,又表达流畅,富有文采。

如此,方能将文言文之美,传承于后世。

译文如下:代变迁,语言差异,难以传承。

翻译文言文,实为传扬文化、沟通古今之要务。

翻译之道,有“信、达、雅”三字诀,吾今试述之。

一曰“信”,即忠实原文之意。

翻译文言文,首要之事,便是忠实原文。

盖文言文言简意赅,一字一句,皆含深意。

翻译时,须细心揣摩,力求达意。

若随意增删,则失原文之真谛,犹如画蛇添足,遗笑大方。

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方法(2011-11-20 01:23:36)转载▼分类:语文资料标签:教育文言文翻译方法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三、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留、换、删、补、调等。

1.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例: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记(下此文)。

2.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出师表》译文:先帝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前来拜访我)。

3.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

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4.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

包括:①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文: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②数词后面增加量词例: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
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却 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 使事情更加糟糕),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 ),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 使事情更加糟糕),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 运气)有好(顺利)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 运(运气)有好(顺利)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文言翻译第二招
文从句顺,调补贯 文从句顺,
二标准六方法
字字落实, 字字落实,留删换 文从句顺, 文从句顺,调补贯
课堂练习
读下列文章,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读下列文章,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 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 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 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 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 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 安僵卧。 何以不出? 安曰: 大雪, 何以不出 安曰 大雪 皆饿,不宜干人” 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皆饿,不宜干人”①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② ——《后汉书 袁安传》 后汉书·袁安传 袁安传》
(《庄子·杂篇》) 庄子·杂篇》 ① (2分)


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河监侯借粮。 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河监侯借粮。 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 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 (3分)头一看,是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 头一看,是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 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我没有生存的地方, 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我没有生存的地方, (3分) 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 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

文言文翻译信达雅的案例

文言文翻译信达雅的案例

吾友李生,字子云,善诗书,工书法。

近日,赴京应试,寄余一信,言及途中风景,情真意切,余感其文采斐然,遂译为白话,以飨读者。

【文言文翻译】
我的朋友李生,字子云,擅长诗文,精通书法。

近日,他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给我寄来一封信,信中谈及旅途中的风景,情感真挚,我被他那优美的文采所打动,于是将其翻译成白话文,以供读者欣赏。

【信达雅案例分析】
1. 信——忠实原文,不失原意
在翻译过程中,首先应确保忠实原文,不失原意。

此案例中,译者将“吾友李生,字子云”译为“我的朋友李生,字子云”,保留了原文的人物信息;将“善诗书,工书法”译为“擅长诗文,精通书法”,既保留了原文的词汇,又使译文更加流畅。

2. 达——符合白话文习惯,易于理解
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使译文符合白话文习惯,易于理解。

本案例中,译者将“赴京应试”译为“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将“寄余一信”译为“给我寄来一封信”,使译文更加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3. 雅——文采斐然,富有诗意
在翻译过程中,力求使译文文采斐然,富有诗意。

本案例中,译者将“近日”译为“近日”,保留了原文的简洁;将“情真意切”译为“情感真挚”,既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又使译文更加生动;将“文采斐然”译为“优美的文采”,使译文更加富有诗意。

总结:
此案例中,译者通过对文言文原文的忠实翻译,使译文符合白话文习惯,同时注重文采,使译文富有诗意。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充分体现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为读者呈现了一篇优秀的文言文翻译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循“文言”规律,译则“信”“达”“雅”
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历年高考《考纲》规定的要求。

怎样做到直译?是否按原文逐字逐句解释一遍?当然不是,必须遵循文言文特有的词法、句法、文法特点,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适当的删削、增补、调整和改写,才能保证译文“信”“达”“雅”。

为此,特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文言文翻译方法。

一、保留法
同万事万物一样,语言有发展,也有继承。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内容古今相同,不需要翻译,可以照写。

请看下面例句:
1、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3、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刺秦王》)
4、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第1句中的“赵惠文王十六年”,第2句中的“至和元年”是帝王的年号,可以照写不译;第1句中的“廉颇”“齐”,第2句中的“临川”“王某(王安石)”分别为人名、国名、地名也不需要译;第3句中的“咸阳宫”,第4句中的“三闾大夫”分别为宫殿名、官名也可照写。

除了帝王年号、人名、地名、国名、官名、宫室名不译外,古人的车马、器具名也可以保留照写。

二、删削法
文言文中有很多助词,如音助词和结构助词,还有发语词、表停顿的词,这些词有的只是句式特点的标志或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有的只是作者行文的标志,并无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只要知道其表示的意义就行了,完全可以删去不译,否则,便是画蛇添足,反倒讲不通。

如: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2、顷之未发(《荆轲刺秦王》)
3、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上述第1句中的“之”“也”,前者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表句中停顿,全句可译为“从师学习的道德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第2句中的“之”是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无实在意义,译为“没过多久,(荆轲)没有出发”。

第3句中的“夫”“之”,前者是发语词,表示作者要发议论(或感慨),后者是结构助词,起提前宾语的作用,全句可译为“晋国,有什么满足的。


三、代替法
语言是在不断发展中逐步丰富起来的,因此古代的文字不如现在多,汉字的分工也不如现代这样细致,一字兼“多职”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就导致了大量的通假字,尤其是在中古以前的文章里这种现象极为普遍。

对于通假字,翻译时用本字的意义是讲不通的,一定要根据前后文意找一个与之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或许就译通了。

如: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2、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3、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荆轲刺秦王》)
第1句中的“生”按现代汉语之义只有“生长”“产生”的意思,在原文中都讲不通,其实在古代“生”是“性”的别字,即“生”通“性”。

第2句中的“陪”只有“陪伴”的意思,因此义讲不通,其实“陪”通“倍”即“增加”之义。

第3句中的“奉”在现代汉语中是“奉献”之义,此义在原句也讲不通,此字应该通“捧”。

四、调序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除语音、词义有不同外,句式结构也有较大差异,如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置句等,在文言文中比较普遍,而在现代汉语中比较少见。

对于这些具有特殊语序的句子,只有按现代汉语之序调整顺当后,才能保证译文通顺。

否则,译文就难以读通。

如: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3、古之人不吾欺也(《石钟山记》)
4、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5、沛公安在哉?(《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上述七句与现代汉语语序都不相同。

第1、2句是定语后置句,其中的“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翻译时应把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前面去,即将“知其事”放在“宾客”之前去译;“利”“强”分别放在“爪牙”“筋骨”之前去。

第3——5句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应将“吾”“ 何厌”“安”分别放到“欺”“有”“在”之后去。

第6句是状语后置句,状语是修饰谓语的,句中的两个“于蓝”应分别放到“取”“青”之前。

第7句是主谓倒置句,“汝之不惠(通“慧”)”是主语,“甚矣”是谓语,按现代汉语的语序,翻译时应将它们的位置互换。

五、还原法
古人写文章和我们一样,总喜欢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尤其是比喻、借代、婉曲的手法运用得较多,对某些现象和事物不直说,而是换一种说法,显得庄重文雅,生动形象,翻译时,决不可照字面意义去译,应该还其本原。

如:
1、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2、晋绅之不易其节者(《五人墓碑记》)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兰亭集序》)
4、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5、一旦山陵崩(《触龙说赵太后》)
上述五句中加点的词就不能照字面意义翻译。

其中第1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藩篱”比喻“边疆”。

第2、3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缙绅”是“官服”,代指“官吏”;“ 丝竹管弦”代指“音乐”。

第4、5句用了婉曲的修辞手法,“有事”暗指发动战争,“山陵崩”是国君或帝王去世的委婉的说法,翻译时一定要将其本义译出来。

六、串通法
互文也是文言文中常用的手法,即上句有的意思下句也有,下句的意思上句也有。

翻译时决不可见木不见林,单独抓某一句的字面意义,而应将上下句连贯起来翻译。

如:
1、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
2、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时明月汉时关》)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第1句中如果照字面意孤独的译,会译成“主人下了马,客人已经上了船”,这是不合送客的礼节的。

其实,“下马”“上船”是主人、客人共有的动作,因此应译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

同样第2句中的“明月”“关”是秦汉时共有的,所以全句应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第3句中的“喜”“悲”是“物”“己”所共有的,全句应译为“不因境遇的好坏高兴和悲伤,也不因个人的得意与否高兴和悲伤”。

如果译成“不因个人的境遇好而高兴,不因自己的不如意而悲伤”,就不能充分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

七、增补法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的省略句特别多,省略的成分也很广。

对于这些句子,翻译时一定要根据上下文意将省略的成分补写出来。

如:
1、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促织》)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3、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刺秦王》)
4、公许之,()辞曰(《烛之武退秦师》)
例1中的第二句省略了主语“县令”,属承前省,第三句句首省略主语“上官”,“使”后省略介词宾语“之”,代蟋蟀,第四句“责”后省略了宾语“县令”,“供”后省略了宾语“之”,代蟋蟀。

例2中第二句“再”后,第三句“三”后省略了动词“鼓”。

例3中“咸阳宫”前省略了介词“于”表处所。

例4中的“辞”前省略了主语“烛之武”。

在省略句中,不能根据前后语意将省略的成分补写出来,句子是译不通的。

八、拆分法
古代许多单音词,经过历史的演变正好合成了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如果按现在的意义去理解就会错译。

对于这样的词,必须将它们拆开来翻译。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
3、其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梦溪笔谈》)
上述三句中第1句中的“妻子”的词义范围比现在大,指老婆、子女。

第2句中的“地方”是“地”和“方”的合意,即“土地方圆”的意思。

第3句中的“其实”现在多用承接上文表确认的副词,而在此句中应把它理解成两个单音词,“其”代词,代“它们的”,“实”,果实,全句译为“它们的果实味道不相同”。

九、变性法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一大特点。

如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充当主语和宾语,动词一般充当谓语,形容语一般充当定语和状语。

但在文言文中,它们都可临时改变自己的词性充当句子的其它成分,翻译中我们一定要能准确判断某些词在句中的临时词性,方能进行准确的翻译。

如: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2、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3、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上述四句中,第1句中的两个“军”本是名词,但它们后面紧跟的是地名,所以应活用为动词,即“驻军”。

第2句中的“籍”是书册的意思,也是名词,它后面紧跟的也是名词,也应该活用为动词,即“造册登记”。

第3句中的“出”“入”是两个动词,但因它们之前受到“其地”“其庐”的修饰,因而活用为名词,即“地里出产的物品”“家里的全部收入”。

第4句中的“兄”本是名词,因它后面紧跟的是动词“事”即“侍奉”,因而活用为状语,即“像兄长一样”。

诚然,文言文翻译离不开对大量实词的理解,但仅有对大量文言实词的理解,若不懂文言文语法规律也不可能进行准确翻译。

前面给大家介绍的九种翻译方法,只是我个人就如何遵循文言文规律进行翻译所作的一点初步的探讨,对文言文特有的规律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涉及到,如偏义复词、使动句、意动句、被动句、固定结构等。

这些问题虽然不可能从翻译
的角度把它们讲清楚,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勤于搜集、悉心探讨,一定能发现其规律,找到与之相应的翻译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